关于古代的神兽诗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关于古代的神兽诗句,第1张

1描写神兽的诗句

描写“神兽”的诗句有: 论罪等饕餮,囚衣御方良。

——《观秘阁苏子美题壁及中人张侯家墨迹十九纸率》黄庭坚 ·北宋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麂》 杜甫·唐虽有是说,修身以待终,何至陷饕餮。

——《杂感》陆游·南宋遥想当年汉武,猎河西、貔貅飙举。——《水龙吟·雷台铜奔马》 张行·唐万灶貔貅,便直欲、扫清关洛。

——《满江红(万灶貔貅)》 黄机·宋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夏州叛 满庭芳》 徐君宝妻·宋鏖战动貔貅,尽半生残梦,一夕寒秋。

——《望海潮》 李践·元箫鼓沸天,弓刀似水,连营十万貔貅。——《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贶尚书)》沈唐·明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

——《惜别行》杜甫 ·唐麒麟鸑鷟纷夹侍,善怀菩萨当重来。——《承知府待制诞生之辰辄广善怀菩萨故事成古诗》 陈与义·宋麒麟之台,羁雌众雏故山曲。

——《送尹补阙元凯琴歌》张说 ·唐天降麒麟瑞。—— 《千秋岁》黄公度·宋 任是麒麟阁上,争如鹦鹉杯中。

——《朝中措 寄杨漕》元好问·元 驾白麒麟,鞭青鸾凤,次第孤山客。——《酹江月 念奴娇》黎廷瑞·宋吾师楞伽山中人,气岸古淡僧麒麟。

——《经旷禅师院》贯休·唐。

2中国古典诗词中的 神兽

是我平时搜集的,呵呵当时是好奇,那,借你用吧不过出处找不到了……中国古代五大瑞兽:东方青龙关于龙的传说有很多,龙的出处也有很多的说法,有的说是由印度传入的、有的说是中国星宿变成。

印度本身是在龙神的说法的,但龙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实物的——蟒蛇。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著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

在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东方有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在古时后的中国,头有角的为公龙;双角的称为龙,单角的称蛟;无角的为螭,古时玉佩常有大小双龙,仍称母子螭;龙的地位远高于印度。因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

也是东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色是属木的,故此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们想像成为龙的形象,因位于东方,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东方色青,故名‘青龙’。

而民间又有龙性*旳说法,和牛交时生麒麟、和猪交时生象。所谓龙生九子,都不像龙的说法,是这样的——大儿是叫囚牛:它平身喜爱音乐,故常立在琴头上。

如汉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马头琴也可能是囚牛的变种。

二儿子是睚毗:它平身爱杀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摄敌军。同时又用在仪仗上,以显得更加威严。

三儿是嘲风:是只兽形龙,样子有点像狗,它善于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据说可以威摄妖魔、消灭灾祸。

第四儿是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但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

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第五儿是狻猊:形似狮子。

是外来品,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所以性格有点像佛。它好安静、又爱烟火。

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炉上,让它为佛门护法。第六儿是霸下:又名赑屃,样子似龟。

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儿是狴犴:又名宪章,样子像虎。相传它主持正义,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狱门上下、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时肃静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第八儿是负屃:因它喜爱文学,故多安在石碑的两则。么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

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

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南方朱雀朱雀又可说是凤凰或玄鸟。朱雀是四灵之一,也和其他三种一样,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

联想起来就是朱雀了。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

它也有从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在古籍的记载中凤是一种美丽的鸟类,而以它的歌声与仪态为百鸟之王,它能给人间带来祥瑞,同时也拥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殊灵性,而由于它是‘羽虫’之长,所以和‘鳞虫’之长的龙在传说中就渐渐成了一对,一个变化多端,一个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更由于龙象征着至阳,而原来也有阴阳之分的凤(凤为雄,雌为凰)在跟龙相对之后就渐渐的成为纯阴的代表了。

而凤凰它的原形有很多种。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等。

又有说是佛教大鹏金翅鸟变成的。凤凰神话中说的凤凰是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有五色纹。

又请凤是有五种品种,以颜色来分的:红是凤、青则是鸾鸟、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而玄鸟的说法就是从《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

3关于古代4大神兽

四大神兽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

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

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种场合里,龙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镇慑邪魔,保卫墓主的灵魂安宁。

四大神兽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

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

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种场合里,龙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镇慑邪魔,保卫墓主的灵魂安宁。

麒麟,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据说能活两千年。雄的名麒,雌的名麟,合称麒麟。性情温和,不伤人畜,不践踏花草,故称为仁兽。

麟,亦作"骐麟",简称"麟",俗称"四不像",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 被称为圣兽王。且是神的坐骑。

4关于神兽辟邪的诗句

貔貅,又名天禄、辟邪、百解,共四个名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

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 《貔貅出世》 诗经 三代神器夏商周, 龙生九子名貔貅。

铜铁炉中翻火焰, 几千寒暑几春秋? 1、《水龙吟·雷台铜奔马》 唐朝:张行 燕驮天马翱翔,雷台风雨鸣鼍鼓。昆仑玉策,祁连绿草,山丹牧旅。

汗血凝霜,精鬃袅雾,峥嵘虎步。向前敲壮骨,乱尘飞锈,铜声吼,流沙怒。

遥想当年汉武,猎河西、貔貅飙举。悠悠丝路,绵绵车仗,威严驾驭。

千古风光,万年富贵,蚁槐惊悟。叹黄粱未熟,前尘犹梦,后踪追溯 2、《满江红(万灶貔貅)》 宋朝:黄机 万灶貔貅,便直欲、扫清关洛。

长淮路、夜亭警燧,晓营吹角。绿鬓将军思饮马,黄头奴子惊闻鹤。

想中原、父老已心知,今非昨。狂鲵剪,於菟缚。

单于命,春冰薄。政人人自勇,翘关还槊。

旗帜倚风飞**,戈铤射月明霜锷。且莫令、榆柳塞门秋,悲摇落。

3、《夏州叛 满庭芳》 宋朝:徐君宝妻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余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

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

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4、《望海潮》 元朝:李践 飞鸿凌月,霜城著雪,胡歌更上云头。铁甲冷肩,征袍露趾,青衫壮士多谋。

鏖战动貔貅。尽半生残梦,一夕寒秋。

千里荒城,倦寻幽水、洗吴钩。 5、《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贶尚书)》 明朝:沈唐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井州。

箫鼓沸天,弓刀似水,连营十万貔貅。金骑走长楸。

少年人一一,锦带吴钩。路入榆关,雁飞汾水正宜秋。

追思昔日风流。有儒将醉吟,才子狂游。

松偃旧亭,城高故国,空馀舞榭歌楼。方面倚贤侯。

便恐为霖雨,归去难留。好向西溪,恣携弦管宴兰舟。

5中国古代有那些异兽(最好是古文中的)

白泽 号称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通过去,晓未来(玩笑)。

不过能说人言,曾应黄帝所求作鬼神图鉴(内有万一千五百二十种)(封神榜?)。绝对神兽中的No1。

《轩辕本纪》、《抱朴子(极言)》、《瑞应图》有载。 化蛇 水兽。

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

(存在象《33只眼》中的MM也有可能) 《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 人面马身(人头马?),有虎纹,生鸟翼(人头飞马?),声音如榴。

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 《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当康 有牙的小猪状,因叫声而得名。可以预见丰年。

《山海经(东次四经)》有载。 山蜘蛛 巨蛛,大如车轮,其丝可止血。

《南部新书》有载。 鸣蛇 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

见则大旱。 《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南海蝴蝶 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须足,仍有八十斤,极其鲜美。

(可惜无人饲养) 《岭南异物志》有载。 幽(安鸟) 类似有条纹的小猴子,经常发笑。

看见人则躺倒(藐视?挑衅?)。因叫声得名。

《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狸力 猪状兽,脚后有突起,声音就像狗叫。

应该是有操土之能。 《山海经(南次二经)》有载。

(马交) 类马,白身黑尾,头有一角,利齿,四足为爪,发音如鼓声。以虎豹为食。

一说可御兵。 《山海经(海外北经)(西次四经)》、《管子(小问)》、《周书(王会)》有载。

孰湖 马身鸟翼,人面蛇尾(与英招类似)。喜欢载人(应该很适合作坐骑)。

《山海经(西次四经)》有载。 媪 似羊非羊,似猪非猪。

在地下食死人脑,能人言。用柏枝插其头方可杀之。

《搜神记》、《晋太康地志》有载。 患 身长数丈,类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脚于土中,虽在动却不移开。

唯灌酒能消。因为其为忧伤之气所聚,酒能忘忧,所以可消。

《搜神记》有载。 鬼车 别名九头鸟。

色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瞭,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

亦有说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

(此疑个例) 《三国典略》、《岭表录异》、《正字通》有载。 九婴 水火之怪,为羿所杀。

(应可喷火吐水,为九头蛇之类) 《淮南子(本经训)》有载。 可和西方的九头蛇比比?很类似吧。

或和小日本的八歧大蛇比比? 飞廉 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说其为风伯。

但我觉得应该是操纵风力大气的神兽更合理。 《楚辞(离骚)》有载。

飞诞鸟 鸟,似鼠,赤足。口可分泌粘胶,用其洒在树上粘取飞禽食用,亦有时用其喷射,百发百中。

(澳洲土著亦有用其法捕猎) 《广博物志》有载。 九尾蛇 巨蛇,体有鳞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铁碰撞之声。

尾端有小孔,会喷射,如枪弹,中者非死即残。(神话气息不浓,但可算是比较标准的怪兽,而且还是满强的) 《续子不语》有载。

奚鼠 巨鼠,居于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制衣被,为御寒上品。

用其皮蒙鼓,其声可以传千里,它的毛发可以召集鼠类。(鼠王的说) 《神异经》有载。

傲因(字打不出来啊,痛苦中) 类人,穿着破烂衣服,手为利爪。袭击单身旅人,喜食人脑。

舌头暴长,有时伸出盘在地上休息,用烧烫的大石掷之,可杀。(有相当智能,懂伪装。

可能感觉敏锐,尤其是舌头(痛死的?)。可推见其反应甚快,为搏斗型。)

《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吼 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

狮虎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强酸?)。(不过还是比犼弱太多了啊) 《偃曝馀谈》有载。

横公鱼 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

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却邪病。 《神异经(北方荒经)》有载。

傒囊 象小孩子,见到人就伸手牵引,但人一到它住的地方就立刻死去。(应该不是动物,而是一种鬼怪吧。

吸人魂气?) 《搜神记》有载。 风狸 别名风生兽。

似貂,青色。火烧不死,刀砍不入,打之如打皮囊。

用锤击其头数千下方死,但只要其口入风立即复活。用菖莆塞其鼻方可杀之。

其溺可入药,其脑和菊花服满十斤可寿五百。(此兽灭绝多半就是因为那个‘寿五百’上了,人类真是恐怖啊) 《抱朴子(仙药)》有载。

(角圭)(角虎) 又名任法兽。如羊,一角,青色,性忠直。

看见有人相斗就触理亏的一方。皋陶(人名)曾用其断案。

(疑可识人心,故能断对错。生物测谎仪?) 《诉异记》、《神异经》有载。

玄蜂 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蛰人,有毒,能杀人。 《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

《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

排泄物利如刚(精炼?提纯?),可作兵器。 《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手)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 《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

《考古学通论》,孙英民、李友谋,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安金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民族考古学初论》,容观琼、乔晓勤, 广西民族出版社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三联书店

《科技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定量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理论》,陈淳, 复旦大学出版社

《聚落与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方辉 ,山东大学出版社《考古学读本》,杨楠,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十八讲》,张宏彦, 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 马清林、苏伯民、胡之德、李最雄,科学出版社

《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 杨伯达,紫禁城出版社《汉代画像石通论》,王建中,紫禁城出版社

《古代玉器通论》,龙仁博,紫禁城出版社

《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孙机,文物出版社

《中国家具史图说》, 李宗山,湖北美术出版社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王宏钧,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考古》

《中国书画》(修订本),杨仁恺

《中国陶瓷》,冯先铭《中国青铜器》,马承源

《中国古钱币》,唐石父

《中国古代建筑》,罗哲文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文物出版社

《曾侯乙墓》,谭维泗

《秦文化》,王学理、梁云《魏晋南北朝考古》,罗宗真

《古代石刻》, 赵超《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蒋英炬、杨爱国

一,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1、《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2、《寻找北京人:“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3、《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4、《日暮东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

5、《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6、《万世法门:法门寺地宫佛骨再世之谜(修订本)》二,《天国的灵光:佛像》三,《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精)》

四,《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五,《中国(世界)历史未解之谜》&《中国(世界)考古未解之谜》六,《帝国的辉煌》

七,《定格历史(隐藏于古墓中的奥秘)》八,《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九,《走进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记》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十一,《西藏考古与艺术》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

十三,《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十四,《秦公帝王陵》十五,《趣味考古》

十六,《考古的故事:中国卷·彩图版》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梦溪笔谈》、《太平寰宇记》、《徐霞客游记》等等。

一、《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该书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该书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

三、《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历史地理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成书于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太平寰宇记》作者为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五、《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汉书地理志

-水经注

-太平寰宇记

-徐霞客游记

-梦溪笔谈

1、《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2、《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3、《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4、《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5、《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山海经

-孙子兵法

-吕氏春秋

-西厢记

-红楼梦

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后,群籍中记有类似《桃花源记》中事者不乏其文,现将所见姑录于此以备览:

①武溪石穴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一:“元嘉初,武溪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入。蛮人入穴,见其傍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麻蔚然,行人翱翱,无复彷佛。”

康按:南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亦有此记,文同《异苑》,见《初学记》卷八引。康又按:武溪,当即 “五溪” 之讹,“武”“五”音同。又按:五溪:古时对沅水中上游五大支流的总称,这五大支流主要分布在今湖南省怀化市境内,故怀化古时除称鹤城外,还称五溪。五溪具体指那五溪,自古有争议,一般认为指满溪丶雄溪丶潕溪丶酉溪丶辰溪。

②鹿山鹿穴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一八《郎州•武陵县》下引南朝•齐•黄闵《武陵记》:“鹿山有鹿穴,昔宋•元嘉初,武陵溪蛮人射鹿逐入一石穴,穴才可容人,蛮人入石穴,见有梯在其旁,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蔼然,行人翱翱,不以戎境。此蛮乃批树记之,其后寻之,莫知处所。”

康按:此记亦见《太平御览》卷五四引,文同。又按:此与《异苑》中所记武溪蛮人射鹿入石穴乃同一事而另记,见前 “武溪石穴” 条下引文。而此言 “武陵溪”,《异苑》则言 “武溪”。“武溪” 或即 “武陵溪” 之脱字所致欤?或 “五溪” 之讹欤?不详孰是!武陵溪乃武陵山区中之溪的泛指,具体溪名无有确指,渊明所记亦然。

〖鹿苑〗唐•李君何《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诗:“地闲分鹿苑,景胜类桃源。”此即用“鹿山鹿穴”之事。下“桃源鹿”用事亦然。

〖桃源鹿〗宋•郭汝臣《失题》诗:“龙抛玉涧归金阙,鹿认桃源入洞天。”

③桃李源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武陵源在吴中,山无他木,尽生桃李,俗呼为桃李源。源上有石穴,洞中有乳水。世传秦末丧乱,吴中人于此避乱,食桃李之食者皆得仙。”

康按:吴中:古时对今江苏丶浙江广大地区的总称。

④小成都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三《彭州•九陇县》:“白鹿山在县北五十里,《周地图记》云:‘宋元嘉九年,有樵人于山左见鹿群,引弓将射之。有一麛所驰险绝,进入山穴,行数十步,则豁然平博,邑屋边接,阡陌周通。问是何所?有人答曰:小成都。后更往寻之,不知所在’。”

康按:此条所记,亦见《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又按:九陇县,在今四川彭县西北今成都市西北不远处。清•蒲松龄《毕刺史效樊堂落成》诗:“嘉树成林竹数株,风烟绝胜小成都。” 诗中所用 “小成都” 即此。

古代传统文化非常值得研究,元代戏曲和明代戏曲也是相当不错的一种文学文化,我也研究戏曲差不多四五看了,平时也收集整理了不少古代戏曲古籍,这些戏曲古籍可是花费了我不少代价才收集这行齐全的,目前来说我还没看到比此更全面的戏曲古籍

这里不得不说,也不得不感谢  “古籍阁” 海量的戏曲古籍收藏,

中国古代戏曲书籍目录:

《孤本元明杂剧(1-32册) 王季烈辑,上海涵芬楼印行》

《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

《善本戏曲丛刊》

《善本戏曲丛刊  第03辑  02   增定南九宫曲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3辑  03  南词新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3辑  05  新订十二律京腔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1  风月锦囊》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3  乐府南音》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4  赛微歌集》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6  玄雪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7  南音三籁》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8  醉怡情》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9  乐府歌舞台》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10  千家合锦万家合锦》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1  2缀白裘新集》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2  审音鉴古录》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3  彩笔情辞》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4  太霞新奏》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5  万花小曲》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6  丝弦小曲》

《善本戏曲丛刊  第06辑  01  北词广正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6辑  02  纳书楹曲谱》

《古典戏曲典籍》

《中原音韵(元 )》

《中州音韵辑要(乾隆音韵辑要本)》

《元人杂剧辑逸》

《元代戏曲选注》

《元散曲一百首》

《元散曲选注》

《元明散曲选》

《元明清散曲选》

《元曲选·[明]》

《元曲选外编·隋树森》

《元曲选校注·[明]》

《全元散曲[详细书签]》

《全明散曲(第1-5卷)》

《南柯梦记汤显祖著》

《善本戏曲丛刊万壑清音(一、二)》

《善本戏曲丛刊乐府南音》

《善本戏曲丛刊审音鉴古录(一、二)》

《孔尚任:小忽雷传奇》

《庚子国变弹词》

《戴敦邦聊斋人物谱签名本》

《散曲集《林石逸兴》(明)》

《文史英华12·散曲卷》

《新发现康海散曲集《沜东乐府后录》校笺(上)》

《明清传奇选》

《明清传奇选刊党人碑》

《明清传奇选刊》

《明清传奇选刊双忠记》

《明清传奇选刊》

《明清传奇选刊燕子笺翡翠园》

《明清传奇选刊红梨记+西楼记》

《明清传奇选刊连环记+金印记》

《暖红室汇刻传剧之 凌蒙初西厢记五剧》

《暖红室汇刻传剧之 录鬼簿》

《暖红室汇刻传剧之 王伯良古本西厢记校注》

《桃花扇 越剧》

《桃花扇万有文库版》

《桃花扇王季思校注(横版)》

《桃花扇王季思校注(竖版)》

《桃花扇注 梁启超 下》

《梁启超批注本桃花扇》

《梁启超 桃花扇注 上》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钱南扬校注)》

《汤显祖全集 第1册》

《汤显祖全集 第2册》

《汤显祖全集 第3册》

《汤显祖全集 第4册》

《牡丹亭徐朔方校注(横版)》

《牡丹亭徐朔方校注(竖版)》

《琵琶记高明商务印书馆1937》

《白雪遗音》

《白雪遗音续选》

《白雪遗音选 西谛编》

《纳书楹曲谱+纳书楹四梦全谱(一)》

《纳书楹曲谱+纳书楹四梦全谱(二)》

《聊斋俚曲选[清]蒲松龄关德栋校注》

《西厢记-插图版》

《西厢记横版》

《西厢记》

《路工:明代歌曲选》

《重冈已隔红尘断-元散曲合集》

《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

《金圣叹点评西厢记》

《元本琵琶记校注》

《集评校注西厢记_王季思校注》

《古本戏曲丛刊》

《任风子岳阳楼青衫泪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单刀会救风尘玉镜台望江亭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古本戏曲丛刊三集004金锁记》

《古本戏曲丛刊目录》

《墙头马上渑池会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朱砂担货郎旦敬德不伏老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梅香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汉宫秋马致远北京图书馆古本戏曲丛刊1954》

《窦娥冤裴度还带单鞭夺槊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荐福寺陈抟高卧踏雪寻梅黄粱梦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陈母教子梧桐雨东墙记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风云会博望烧屯马陵道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原文:

夏后伯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译文:

夏后伯启和有扈在甘泽大战而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要求再战,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领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却作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时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瑟,不设钟鼓之娱,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敬贤人,任用能人。满一年有扈氏就归顺了。

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定别人,一定要先评定自己。想要了解别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古文翻译是指将文言文、古诗词等古代语言翻译成现代常用语。其中古文翻译分为直译和意译。

关于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如:

原文:樊迟请 学 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例如:

原文: 逐 之 ,三周华不注 。(《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关于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例如

原文

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

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

(1)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这是“风凌石”。

风凌石是中国大西北最具特色的典型奇石。该石生长在内蒙和新疆戈壁风沙口地带,经上亿年的风吹、雨凌、侵蚀,其千姿百态的造型具有奇石的瘦、漏、透、皱、清、丑、顽、拙、奇、秀、险、幽等十二个方面的特点。它基本上分石灰岩、花岗岩和玛瑙质等几大类,该石还是制作各种石料工艺品的上等材料,具有高度收藏和观赏价值。

风凌石是新疆开发较早、分布面积最广、产量最大的特色石种,开发已近20年,多产于戈壁腹地、沙漠边缘的前寒武纪滨海-浅海相地层,如罗布泊东北部的狭长区域,主产地有鄯善卧龙岗、帕尔岗;哈密马蹄山、磁海铁矿、若羌县城东南部和托克逊县南部一带。喀什、和田等地均有零星发现。

风凌石,属于典型的荒漠风成造型石,风蚀特征明显,具有造型嶙峋奇异,质地坚润细腻,微观结构精妙,石韵风格独具的特点。

风凌石种类繁多,原岩多为灰岩、硅质岩、硅质灰岩或硅质泥砂岩等,有些区域可见到叠层石、珊瑚等古生物化石。摩氏硬度4-7。不透明-半透明,少见荒漠漆,陶面-腊面光泽,色彩丰富,常见灰、白、黄、黑色,造型变化很大,天趣横生,不同种类风格迥异,但以雄强恣肆、豪放奇异为主流,易生成景观石,极富观赏价值。

风凌石是奇石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品种,其造型变化比较大,一般都具备传统赏石的“丑、漏、透、瘦、皱”的要素。结构有细条状、团块状、互层状或不规则的细纹理状等。由于硬软程度有差别,千百万年在强劲风沙的作用下,从而形成了各种造型。风凌石有的似景、有的似物。似景者有雄伟壮观的群峰,有白雪皑皑的冰峰奇景,常以灰黑色的石质构成山体,以白色覆盖在绵延的山顶或点缀在山坡上;也有的似古堡、石窟、石花等石品。似物者,静态、动态的飞禽走兽,如待飞的鹰,海马、龟等无所不有;人物如仕女、士大夫等形象。风凌石的微观结构绝妙,表现在复杂多变、惟妙惟肖及对微细景观的雕凿,每件石品都是大自然的惟一作品,无一雷同。风凌石无论规格大小,或似景、似物,均可配底座,无需任何加工即独自成景成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