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1收藏

恒山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恒山汤 21 恒山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医心方》卷十四引《范汪方》:恒山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医心方》卷十四引《古今录验》:恒山汤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圣惠》卷十三:恒山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千金》卷十 61 方名 62 恒山汤的别名 63 组成 64 主治 65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66 用药禁忌 67 各家论述 68 附注 7 方出《医心方》卷十四引《小品方》,名见《千金》卷五 71 方名 72 恒山汤的别名 73 组成 74 功效 75 主治 76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77 各家论述 78 附注 8 《鸡峰》卷九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恒山汤 1 拼音

héng shān tāng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恒山汤

21 恒山汤的别名

常山汤(《外台秘要》卷五)。

22 处方

恒山9克 乌梅3~7枚 香豉9克 竹叶12克 葱白l握

23 制法

上药五味,哎咀。

24 功能主治

截疟宣邪。治肾热发为疟疾。发时寒颤,先寒后热,腰脊酸痛,转动不利,头昏目眩,大便不爽。

25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2升,煎至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首次应在疟发前半日许服下,至发时服完。

26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3 《医心方》卷十四引《范汪方》:恒山汤

31 处方

恒山6分,甘草4分,知母3分,麻黄3分,大黄4分。

32 制法

上切。

33 功能主治

疟,痰实不消。

3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分3服,至发时令尽。

35 摘录

《医心方》卷十四引《范汪方》

4 《医心方》卷十四引《古今录验》:恒山汤

41 处方

恒山2两,甘草1两,大黄2分,桂心6铢。

42 制法

上切。

43 功能主治

疟疾十岁、二十岁。

4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以恒山酒渍1夜;诸药以酒3升,水2升,煮取7合,顿服。下、吐,愈。

45 摘录

《医心方》卷十四引《古今录验》

5 《圣惠》卷十三:恒山汤

51 处方

恒山1分,甘草1分(生用),蜀漆半分,犀角屑半分。

52 制法

上锉细。

53 功能主治

伤寒结胸,烦满,喘息稍急,汤饮不下。

5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顿服。须臾当吐为效。

55 摘录

《圣惠》卷十三

6 《千金》卷十 61 方名

恒山汤

62 恒山汤的别名

常山秫米汤、秫米汤、秫米常山甘草汤

63 组成

恒山3两,秫米220粒,甘草半两。

64 主治

肺热痰聚胸中,来去不定,转为疟,其状令人心寒,寒甚则发热,热则善惊,如有所见者。

65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分3服,至发时令3服尽。

66 用药禁忌

忌生葱、生菜、海藻、菘菜等。

67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五脏之疟皆在于经,总以恒山、蜀漆为破的之金鞞;热在于脾,令人腹痛肠鸣,又须甘草为引,以滋燥竭之土;热在于肺,令人痰聚胸中,来去不定,又须秫米为引,以护伤残之气。

68 附注

常山秫米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六)、秫米汤(《普济方》卷一九八)、秫米常山甘草汤(《痎疟论疏》)。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常山汤”。

7 方出《医心方》卷十四引《小品方》,名见《千金》卷五 71 方名

恒山汤

72 恒山汤的别名

常山饮

73 组成

小麦1升,淡竹叶1虎口,恒山3两。

74 功效

断痎疟。

75 主治

小儿温疟。

76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5升宿渍,明旦煮取3升半,分3次服完。

77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恒山专涤内蕴之痰,为截疟之峻味;小麦、竹叶专清胃中烦热也。

78 附注

常山饮(《圣济总录》卷三十四)。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常山汤”。

8 《鸡峰》卷九 81 方名

恒山汤

82 组成

柴胡8两,恒山12两,芒消12两,大黄12两,黄芩6两,龙胆6两,茵陈6两,秦艽6两,栀子14个。

83 主治

急黄,酒黄,心黄,劳黄,气喘欲发。

8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恒山汤 《杂病广要》:[外因类]疟

铢,余同。一方有桂心一分半。(《外台》)录验方恒山汤。治疟十岁二十岁方。恒山(二两)甘草(一两)大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八诸疟门]温疟(附论)

炙各一两)车前草(一握切成片子三滓。温服。竹叶恒山汤治温疟。壮热微寒。温疟之候也。壮热后如觉微寒。

《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三]治伤寒结胸诸方

服。治伤寒结胸。烦满。喘息稍急。汤饮不下。宜服恒山汤方。恒山(一分)甘草(一分生用)蜀漆(半分)犀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一伤寒门]伤寒两感(附论)

(炙微赤锉)白术(各半两)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恒山汤(出圣惠方)治伤寒结胸烦满。喘息稍急。汤饮不下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八诸疟门]手太阴肺疟(附论)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茯苓四逆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茯苓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伤寒论》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茯苓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36 茯苓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37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茯苓四逆汤 1 拼音

fú líng sì nì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茯苓四逆汤

21 处方

茯苓(去皮四钱) 人参(去芦一钱半) 干姜(炮一钱半) 甘草(炙三钱) 附子(去皮生用一个切作八片只用一片)

22 功能主治

治伤寒汗下之后,病证不解而烦燥者。

23 茯苓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伤寒论》 31 方名

茯苓四逆汤

32 组成

茯苓4两,人参1两,附子1枚(生用,去皮,破8片),甘草2两(炙),干姜1两半。

33 功效

回阳益阴。

34 主治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35 茯苓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5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7合,日2次。

36 茯苓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1烦躁:段某某,素体衰弱,形体消瘦,患病年余,久治不愈,证见两目欲脱,烦躁欲死,以头冲墙,高声呼烦。家属诉:初起微烦头痛,屡经诊治,因其烦躁,均用寒凉清热之剂,多剂无效,病反增剧。面色青黑,精神极惫,气喘不足以息,急汗如油而凉,四肢厥逆,脉沉细欲绝。拟方如下:茯苓1两,高丽参1两,炮附子1两,炮干姜1两,甘草1两。急煎服之,服后烦躁自止,后减其量,继服10余剂而愈。

2发热:患者李某某,女,35岁,农民,于1955年诊治。患者素阳不足,外感寒邪,发热恶寒,寒多热少,入夜尤甚,常增被而不暖。初用辛凉解表,继用苦寒泄下,以致病重,卧床不起已三月矣。现证:面色(白光)白无华,精神恍惚,形体消瘦,凉汗大出,面颊沟汗满下流,语声低微、气息奄奄,四肢厥逆,六脉欲绝。拟方:茯苓1两,炮附子5钱,潞党参5钱,干姜5钱,甘草5钱,1日内连服7剂,汗止足温,六脉来复,继服20余剂而愈。

3疟疾:患者马某某,82岁,住城关旭光社,于1965年诊治,久患疟疾,触邪而发,六脉沉弦,寒热往来,发作有时。发则高热谵语,胸满闷而疼,曾用大柴胡治疗,服后下利虚脱,急请抢救。证见:虚脱,倒卧于地,面色脱落,下利黑屎满身,牙关紧急,不能言语,仅有微息,六脉沉微欲绝,四肢厥逆。拟方:茯苓1两,炮附子8钱。炮干姜5钱,人参5钱,甘草5钱,急煎服之。1剂泻止足温,能言气壮,六脉来复,继服3剂,其疟亦随之而愈。

4肺心病:陶某某,男,6O岁,1980年3月3日初诊,素有“慢支”、“肺气肿”、“肺心”等病,已历10余年,每遇天气变化即发。刻诊面色黯滞,唇及四肢紫绀,咳嗽气急,心悸,坐卧不宁,肢冷,脉伏,舌色紫暗、苔白而灰糙。证属阴虚于里,阳脱于外。急予回阳救逆:茯苓、西党参各9g,淡附子、炙甘草各6g,干姜、黑锡丹(吞)各3g。3剂后,面唇紫绀已瘥,咳嗽气急亦减,肢端仍紫绀,便溏,尿少,脉沉细,舌质黯红,苔黄灰而腻。脾肾阳虚未复,仍予前方,淡附子加至9g,西党参加至15g。3剂后,面容转红润,气平,肢缓,二便正常。

37 各家论述

1《内台方议》:发汗之,病当解,若不解,发汗外虚阳气;后若下之,内虚阴气,阴阳俱虚,邪独不解,放生烦躁也。与四逆汤以复阳气,加人参、茯苓以复阴气也。

2《伤寒附翼》:先汗后下,于法为顺,而表仍不解,是妄下亡阴,阴阳俱虚而烦躁也。故制茯苓四逆,固阴以收阳。茯苓感天地太和之气化,不假根而成,能补先天无形之气,安虚阳外脱之烦,故以为君。人参配茯苓,补下焦之元气;干姜配生附,回下焦之元阳。调以甘草之甘,比四逆为缓,固里宜缓也。

古籍中的茯苓四逆汤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并谓身微热。无翕翕蒸蒸之势也。此条烦躁。与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大青龙汤方后。汗多亡阳遂虚。恶风

《证治准绳·伤寒》:[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烦躁

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及发汗若下之病仍不去烦躁者茯苓四逆汤是也)有阴盛而烦躁者(少阳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

《伤寒证治准绳》:[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烦躁

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及发汗若下之病仍不去烦躁者茯苓四逆汤是也)有阴盛而烦躁者(少阳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

《伤寒溯源集》:[卷之二太阳中篇]伤寒证治第二

汤。或可酌用也。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既发其汗。则表邪当解。若又下之。里邪亦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编

目录 1 拼音 2 《金匮要略》卷上:栝楼桂枝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栝楼桂枝汤的用法用量 24 备注 25 摘录 3 《金匮》卷上 31 方名 32 栝楼桂枝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主治 35 栝楼桂枝汤的用法用量 36 栝楼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37 各家论述 38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栝楼桂枝汤 1 拼音

guā lóu guì zhī tāng

2 《金匮要略》卷上:栝楼桂枝汤

21 处方

栝楼根6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22 功能主治

解肌发表,生津舒筋。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而有力者。

23 栝楼桂枝汤的用法用量

上六味,以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取微汗。汗不出,服顷啜热粥发之。

24 备注

本方即《伤寒论》桂枝汤加蒌根而成,所治之证,为痉病中之柔痉。是外有表邪,经络受阻,经脉拘急不舒,复因表虚汗出,津液不得濡润而成。方中用桂枝汤外解风寒,加入栝楼根甘寒润燥而通津液,并且善通经络。配合成方,可收解表生津并重之效,表证解,津液通,经脉濡,而痉亦自愈。

25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3 《金匮》卷上 31 方名

栝楼桂枝汤

32 栝楼桂枝汤的别名

本瓜蒌桂枝汤、桂枝加瓜蒌汤

33 组成

栝楼根2两,桂枝3两,芍药3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

34 主治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

35 栝楼桂枝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分温3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36 栝楼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小儿抽搐症《陜西中医》(1985;7:304):以栝楼桂枝汤治疗小儿抽搐症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6岁,病程1月2年,属于热性病后遗症25例,不明原因者35例。处方:栝楼根15g,桂枝8g,白芍12g,炙草、生姜各6g,大枣5枚;气虚加党参,脾虚加白术,血虚加当归,阴虚加石斛,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忌食生冷油腻。结果,40例15天内治愈。18例1个月内治愈,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6%。

37 各家论述

①《法律》:即系湿热二邪交合,不当从风寒之表法起见,故不用葛根之发汗解肌,改用栝楼根味苦入阴,擅生津撤热之长者为君,合之桂枝汤,和荣卫,养筋脉,而治其痉,乃变表法为和法也。②《金匮要略论注》:其原由筋素失养而湿复挟风以燥之,故以桂枝汤为风伤卫主治,加栝楼根以清气分之热而大润其太阳经既耗之液,则经气流通,风邪自解,湿气自行,筋不燥而痉愈矣。

38 附注

本瓜蒌桂枝汤(《普济方》卷一三二)、桂枝加瓜蒌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本方方名,《法律》引作“栝楼根桂枝汤”、《幼幼集成》引作“瓜蒌根桂枝汤”。

古籍中的栝楼桂枝汤 《慈幼便览》:[惊风辟妄]一曰误搐

这么说吧,人的身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身体本身,而是身体所拥有的功能。身体本身是由物质构成,所以属阴,功能是属阳,补阴就是补充身体所需的物质,比如补血、补肾精、滋阴生津等。阳虚就是身体的功能降低,就会出现畏冷四肢不温、神疲乏力等各种功能降低的表现,补阳就是提升人体的功能。

目录 1 拼音 2 《鸡峰》卷五:柴胡地黄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柴胡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四圣心源》卷十:柴胡地黄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柴胡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柴胡地黄汤 1 拼音

chái hú dì huáng tāng

2 《鸡峰》卷五:柴胡地黄汤

21 处方

柴胡8两,人参3两,黄芩3两,甘草3两,地黄3两,半夏2两。

22 制法

上为粗末。

23 功能主治

产后恶露方下,忽尔断绝,热入血室,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寒热往来,如见鬼状。

24 柴胡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至1盏,去滓温服。

25 摘录

《鸡峰》卷五

3 《四圣心源》卷十:柴胡地黄汤

31 处方

柴胡3钱,黄芩3钱,甘草2钱,芍药3钱,丹皮3钱,地黄3钱。

32 功能主治

热入血室,胸胁痞满,状如结胸,语言谵妄,神识不清。

33 柴胡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大半杯,温服。

表未解,加苏叶、生姜。

34 摘录

《四圣心源》卷十

4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41 方名

柴胡地黄汤

42 组成

柴胡、黄芩、川芎、归须、生地、人参、甘草、香附、陈皮、黄耆、半夏、丹皮、童便、大枣、赤芍。

43 功效

清热行血。

44 主治

产后恶露方下,忽然一断,热入血室,寒热往来,妄言谵语,如见鬼神。

45 各家论述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小柴胡也;生地、川芎、赤芍、当归,四物汤;半夏、陈皮,二陈汤也,佐以丹皮、童便凉血清热,加耆、枣,佐参、甘以益气除热,痰化热退,结血消而自无妄言见鬼之症矣。

古籍中的柴胡地黄汤 《医学摘粹》:[杂证要法妇人科]经脉

结胸,语言谵妄,神识不清,此谓热入血室也。以柴胡地黄汤主之。如带下者,缘相火下衰,肾水澌寒,经血凝

《伤寒总病论》:[修治药法(方中有不修治者,今不载。)]不可作煮散方

阳毒升麻汤阴毒甘草汤热病干姜附子汤青筋牵柴胡地黄汤赤脉KT石膏地黄汤黄肉随玄参寒水石汤白气石膏杏仁

《医学摘粹》:[杂病证方歌括妇人科]经脉

甘草首马良,腹疼偏在行经后,血脉虚时用此方。柴胡地黄汤(证附)妇人经水适来期,血室旋惊热入时,须用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十二产后伤寒方论第一]阳旦汤

状。此由为热入血室,不即治之,诸变不测,宜服柴胡地黄汤。(方见第六卷十五论中)四物汤加北柴胡。《妇

《伤寒九十论》:青筋牵引证(五十三)

目录 1 拼音 2 《辨证录》卷十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润肝汤的用法用量 2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润肝汤 1 拼音

rùn gān tāng

2 《辨证录》卷十 21 方名

润肝汤

22 组成

熟地1两,山茱萸4钱,白芍5钱,当归5钱,五味子1钱,玄参3钱,丹皮3钱,炒栀子1钱。

23 功效

大滋肾水。

24 主治

肾水匮涸,人有晨夕之间,多时易怒,不必有可怒之事而心烦意躁,不能自遣,至夜则口干舌燥,只有一更睡熟,余则终夜常醒。

25 润肝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6 各家论述

此方补肾者六,补肝者四也。绝不去治心,而心气自交于肾者,因肾之足,则心不畏木火之炎,可通其交肾之路也。

古籍中的润肝汤 《辨证录》:[卷之十]恼怒门(二则)

足济夫心,而肝木之气,往来相通,而顺适矣。方用润肝汤∶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白芍(五钱)当归(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淋浊

则汤饮入胃,独不可傍冲而下乎?不知带浊之病,多由肝火炽盛,上蒸胃而乘肺。肺主气,气弱不能散布为津液

《本草从新》:[卷九木部]密蒙花

润焙。(密蒙、黄柏根末各一两、水丸梧子大、每卧时汤服十至十五丸、治目翳效。)《本草从新》清·公元1

《辨证录》:[卷之二]头痛门(六则)

白芍、当归各五钱,再服二十剂,永不再发矣。盖六味汤为补精之圣药,肉桂为引火归经之神品,川芎治头痛之

《正体类要》:[上卷]正体主治大法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金匮要略方论》引《近效方》之术附汤 31 术附汤的别名 32 组成 33 制法 34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35 功能主治 4 《金匮》卷上(附方)引《近效方》之术附汤 41 术附汤的别名 42 组成 43 制备方法 44 功效主治 45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46 各家论述 47 附注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术附汤 51 处方 52 炮制 53 功能主治 54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活幼口议》卷十九方之术附汤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普济方》卷二四一引《海上方》之术附汤 71 组成 72 功能主治 7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8 《医方大成》卷十引《幼幼方》之术附汤 81 组成 82 功能主治 8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84 附注 9 《校注妇人良方》卷八方之术附汤 91 组成 92 功能主治 9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10 《温病条辨》卷三方之术附汤 101 组成 102 功能主治 10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104 各家论述 11 《症因脉治》卷三方之术附汤 111 组成 112 主治 12 《三因》卷六方之术附汤 121 组成 122 功能主治 12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124 制备方法 13 《普济方》卷一一八引《指南方》之术附汤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134 制备方法 14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方之术附汤 141 组成 142 功能主治 14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15 《普济方》卷二○九引《仁斋直指方论》方之术附汤 151 组成 152 功能主治 15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154 制备方法 16 《普济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车论》方之术附汤 161 组成 162 功效主治 16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164 制备方法 17 《冯氏锦囊·杂症》卷九方之术附汤 171 组成 172 功能主治 17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18 《十便良方》卷十一引《指迷方》之术附汤 181 组成 182 功能主治 18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184 制备方法 19 《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伤寒括要》方之术附汤 191 组成 192 功能主治 19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194 制备方法 20 《云歧子脉诀》方之术附汤 201 组成 202 功能主治 20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21 《世医得效方》卷三方之术附汤 211 组成 212 功能主治 21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214 制备方法 22 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保命歌括》卷十六方之术附汤 221 组成 222 功能主治 22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2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术附汤 1 拼音

shù fù tāng

2 概述

术附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首。

3 《金匮要略方论》引《近效方》之术附汤 31 术附汤的别名

近效术附汤[1]。

32 组成

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半,炙甘草一两[1]。

33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34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五钱匕,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服[1]。

35 功能主治

《金匮要略方论》引《近效方》之术附汤主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及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脉浮虚而涩[1]。

4 《金匮》卷上(附方)引《近效方》之术附汤 41 术附汤的别名

白术附子汤

42 组成

白术2两,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两(炙)。

43 制备方法

上锉。

44 功效主治

《金匮》卷上(附方)引《近效方》之术附汤功在暖肌,补中,益精气[1]。主治风湿痹痛,头眩肢重,及中湿泄泻,小儿慢惊;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寒厥暴痛[1]。

45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1盏半,煎7分,去滓温服。

46 各家论述

《法律》:肾气空虚之人,外风入肾,风挟肾中浊阴之气,厥逆上攻,其头间重眩之苦至极难耐,兼以胃气亦虚,不知食味。故方中全不用风门药,但用附子暖其水脏,白术、甘草暖其土脏,水土一暖,则阴浊之气,尽陷于下,而头苦重眩,及不知食味之证除矣。

47 附注

白术附子汤(《鸡峰普济方》卷五)。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术附汤 51 处方

甘草(炒)二两,白术四两,附子(炮去皮脐薄切片)一两半。

52 炮制

上捣白术,甘草为粗末,入附子令匀。

5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术附汤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恻,不呕不渴,大便坚硬,小便自利。及风虚头目眩重,甚者不知食味。此药暖肌补中,助阳气,止自汗。

54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5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 《活幼口议》卷十九方之术附汤 61 处方

附子半个(炮)白术03克 干姜6克(炮)甘草3克(炙)

62 制法

上药哎咀。

63 功能主治

《活幼口议》卷十九方之术附汤主治小儿脏腑虚寒,泄泻洞利,手足厥冷。

64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去滓温服。手足暖,止后服。

65 摘录

《活幼口议》卷十九

7 《普济方》卷二四一引《海上方》之术附汤 71 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白术6钱,人参(洗,去芦)2钱半,杜仲(去皮,姜炒去丝)6钱,甘草(炙)2钱半,官桂(去粗皮)2钱半,川姜7钱半(炮),当归(去土,酒浸1宿,焙干)1两2钱半,牛膝(去根,酒浸,焙干)半两。

72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二四一引《海上方》之术附汤主治寒湿脚气,筋骨手足一切疼痛。

7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水2盏,煎至8分,温热服,病在上者食后,病在下者食前服。

7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8 《医方大成》卷十引《幼幼方》之术附汤 81 组成

大附子1个(炮),白术1两(煨),木香半两,肉豆蔻1枚(面煨),甘草半两。

82 功能主治

《医方大成》卷十引《幼幼方》之术附汤主治慢脾风,身弓发直,吐乳贪睡,汗流不已。

8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半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服。

84 附注

方中木香、甘草用量原缺,据《普济方》补。

9 《校注妇人良方》卷八方之术附汤 91 组成

白术、生附子(须用好者)。

92 功能主治

《校注妇人良方》卷八方之术附汤主治下痢,脾气脱陷,肢体不动,汗出身冷,气短喘急,或呕吐不食者。

9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加生姜、大枣,水煎,和滓服。如不应,倍用之。

9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0 《温病条辨》卷三方之术附汤 101 组成

生茅术5钱,人参2钱,厚朴3钱,生附子3钱,炮姜3钱,广皮3钱。

102 功能主治

《温病条辨》卷三方之术附汤主治浊湿久留,下注于肛,气闭 坠痛,胃不喜食,舌苔腐白。

10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水5杯,煮成2杯,先服1杯,约3时,再服1杯。以肛痛愈为度。

104 各家论述

气虚而为寒湿所闭,故以参、附峻补肾中元阳之气;姜、术补脾中健运之气,朴、橘行浊湿之滞气。俾虚者充,闭者通,浊者行,而坠痛自止,胃开进食矣。

11 《症因脉治》卷三方之术附汤 111 组成

苍术、熟附子。

112 主治

《症因脉治》卷三方之术附汤主治寒湿成痹。

12 《三因》卷六方之术附汤 121 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1两,白术1两,甘草(炙)半两,茯苓半两,桂心半两。

122 功能主治

《三因》卷六方之术附汤主治湿疟,寒热身重,骨节烦疼,胀满,濈濈自汗,善呕。

12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两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

124 制备方法

上锉散。

13 《普济方》卷一一八引《指南方》之术附汤 131 组成

白术4两,芍药1两,附子1两半(炮,去皮脐),甘草2两(炙)。

132 主治

《普济方》卷一一八引《指南方》之术附汤主治寒湿之证。

13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1盏,去滓温服。

13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4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方之术附汤 141 组成

人参,白术3钱,附子钱半,干姜1钱。

142 功能主治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方之术附汤主治命门火衰,中真寒而外假热,外热烦躁,腹痛胀闷,下泻而兼脓血,六脉无力,右尺更弱,或大而散。

14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冷服。

15 《普济方》卷二○九引《仁斋直指方论》方之术附汤 151 组成

白术2两,苍术2两,芍药3两,茯苓4两,附子1两,干姜1两。

152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二○九引《仁斋直指方论》方之术附汤主治洞泄。

15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15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6 《普济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车论》方之术附汤 161 组成

白术2两(锉如麦豆),附子1枚(以半两为率,炮裂,去皮脐,锉如麦豆粒)。

162 功效主治

《普济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车论》方之术附汤功在温经散湿;除湿兼温里。主治寒湿身痛,腹胀,阴黄。

16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用4钱匕,水1盏半,煎及7分,去滓温服,日3次,不拘时候。凡言日进3服者,如疾势稍重,当促其数,服尽而未知,并当再作本汤剂。

164 制备方法

上如法事治了,一处于杵臼中,良时治之,勿令作末。

17 《冯氏锦囊·杂症》卷九方之术附汤 171 组成

白术4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5钱。

172 功能主治

《冯氏锦囊·杂症》卷九方之术附汤主治风湿相搏,腰膝疼痛,中气不足,四肢重著。

17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加生姜、大枣,水煎,热服。

18 《十便良方》卷十一引《指迷方》之术附汤 181 组成

苍术4两,芍药3两,茯苓3两,人参1两,甘草1两,附子1两半。

182 功能主治

《十便良方》卷十一引《指迷方》之术附汤主治寒湿之邪客搏经络,阳气不得发泄,蕴于肌肉之间,但寒,头重则眩晕,肌肉酸疼,牵急不得转侧,漐漐汗出,恶寒,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短气眩晕,足寒,或时咽痛发热,其脉迟而小弦。

18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煎1盏,去滓温服。

18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9 《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伤寒括要》方之术附汤 191 组成

白术1两,附子1两(炮,去皮脐),桂枝1两,甘草半两(炙)。

192 功能主治

《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伤寒括要》方之术附汤主治太阳病与阳明合病,而自利者;阳明病当多汗,而反无汗,身如虫行,皮中痒者,此久虚也;厥阴病,因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转侧,脉浮涩者。

19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19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0 《云歧子脉诀》方之术附汤 201 组成

白术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干姜(炮)1两,桂1两。

202 功能主治

《云歧子脉诀》方之术附汤主治心上寒,寸口脉迟。

20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煎1两,食前服。

21 《世医得效方》卷三方之术附汤 211 组成

白术4两(去芦),绵附子(炮,去皮脐,薄切片)1两半,甘草(炙)2两。

212 功能主治

《世医得效方》卷三方之术附汤主治中寒、中气之候,四肢厥逆,口噤,牙关紧急,痰涎壅盛,如中风状者。

21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10片,煎取8分,去滓后调苏合香丸2粒,并进2服。或气短头晕,手足厥逆未退者,可进养心丹30100粒,不拘时候。

214 制备方法

上锉散。

22 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保命歌括》卷十六方之术附汤 221 组成

苍术(盐炒)、香附(盐炒)、黄柏(酒炒)、青皮去白、玄胡索、益智、桃仁、茴香(盐炒)、附子(炮)、炙草。

222 功能主治

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保命歌括》卷十六方之术附汤主治(疒颓)疝。

22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目录 1 拼音 2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的用法用量 6 各家论述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1 拼音

guì zhī qù sháo yào jiā fú líng bái zhú tāng

2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的别名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

3 处方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3两,白术3两。

4 功能主治

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5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的用法用量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原书同卷)、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伤寒论方解》)。

6 各家论述

①《金鉴》:此条为汗下后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者立治法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之表乎?若去桂则是芍药、甘草、茯苓、白术,并无辛甘走营卫之品,而曰余依桂枝汤法,无所谓也。且论中有脉促胸满、汗出恶寒之证,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去芍药者,为胸满也;此条证虽稍异,而其满则同,为去芍药可知矣。用桂枝汤以解表,去芍药之酸收,避无汗、心下之满;加茯苓之燥渗,因水停小便不利也。余依桂枝汤法煎服,谓依桂枝汤法取汗也。小便利则愈,谓饮病输水道则愈也。此方即桂苓甘术汤而有生姜、大枣,其意专在解肌,利水次之,故用生姜、大枣佐桂枝,以通津液取汗也。②《伤寒论方解》:本方如去桂,便与证候不合。日医如吉益猷、丹波元简、山田正珍诸氏亦认为不当去桂。因此,理应从《金鉴》及吉益猷氏的说法,将“去桂”改为“去芍”,庶几药与证合。

7 摘录

《金鉴》卷三十一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删补名医方论》:[卷六]删补名医方论(六)

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于桂枝汤

《伤寒心法要诀》:[卷三]汇方

甘草汤。根据本方去芍药,名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棱枝甘草大枣汤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汇方

甘草汤根据本方去芍药,名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苓桂术甘汤 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

《医宗金鉴》:[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茯苓,白术

《医学入门》:[外集·卷三(病机)外感]伤寒用药赋

恒山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恒山汤 21 恒山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