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与“笔墨”二个词之间的区别和关系?
“水墨”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
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
“笔墨”有时亦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在技法上,“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水墨”与“笔墨”两个词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中国绘画术语中不可分割的词汇。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是为得意。”指出立意和笔墨的主从关系。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将笔和墨的关系划分开了。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反对将笔墨两者的关系分开:“笔墨二字,得解者鲜,至于墨,尤鲜之鲜者矣。往往见今人以淡墨水填凹处,及晦暗之处,便谓之墨,不知此不过以墨代色而已,非即墨也。且笔不到处,安得有墨?即墨到处,而墨不能随笔以见其神采,尚谓之有笔而无墨也。”石涛在《石涛画语录》中对“笔墨”的见解是:“笔与墨会,是为絪緼,絪緼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絪緼之分,作辟混沌乎,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者得之也。”现代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这里提及的古代艺术大家所说的“笔”就是我们所说的“笔墨”,他们所说的“墨”就是我们所说的“水墨”,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论述儒家和墨家教育思想的区别和联系如下:
一、都是一个提倡爱的学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仁,孟子则把孔子的仁学思想,总结为仁者爱人。而墨家学派更加强调爱,墨子特别提倡兼爱,认为天下人不分贵贱亲疏,都要去爱,都要去帮助他们。
这一点,恰恰成为儒家和墨家学派的对立之处。因为,儒家的仁者爱人,是建立在血缘关系远近的基础上的,儒家认为,要先爱父母,这叫做孝,然后再爱兄弟姐妹,这叫做悌,再按照社会等级制度,爱朋友,爱领导等。
相对来说,儒家的仁者爱人,是比较理性的,而墨家的兼爱,却十分理想主义。所以,儒家思想可以不断发展壮大,而墨家思想,在秦汉以后销声匿迹,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价值观,太理想化。
二、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的方法论,具有相似点。
儒家强调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孔子的过犹不及,中庸里面的中庸之道,都是儒家的方法论。而墨家则强调功利主义,强调一切行为要对社会有用,否则就应该在被抛弃之列。这两种思想在大方向上,是相似的。但是在具体处理问题上,儒家又体现了他的灵活性,而墨家却不大容易变通。
比如:在厚葬的问题上。儒家认为厚葬的仪式感很重要,绝对不能抛弃。因为这代表了人之大伦。而墨家学派认为,厚葬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金,绝对要废掉。
三、儒家不信鬼神,强调个人的努力。
孔子认为:不知生焉知死,强调要敬鬼神而远之。人先要活的明白。而墨家却强调鬼神的力量。墨家其实是最强调个人努力的,认为人可以战胜一切。他们信奉鬼神的目的是吓唬那些统治者,在一定范围内,限制权力。墨家告诉统治者,鬼神会监视人间统治者的行为,从而行使奖励良善惩处罪责的行为。
四、儒家和墨家都提倡和平。
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王道理想,墨家的非攻等,都是强调和平反战。
重墨比浓墨颜色要略浅一些。
墨分五色,是中国画技法名。指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
“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
扩展资料:
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
一般说来,墨的五彩如下:
1、焦墨——即是把研成的墨汁在砚池内经过半日的挥发,再用来画画中极其深重而又突出的部分。它是在全幅画中特别黝黑的部分,黑而有光亮。
2、浓墨—是说墨色的黑度.仅次于焦墨。焦墨可能有光泽,浓墨因为加入水分,虽黑而无亮光。
3、重墨—这是对淡墨说的.它比浓墨水分更多些,比淡墨则又显出黑一些。
4、淡墨——水分加多,成了灰色的叫淡墨。
5、清墨,这在墨彩上则是仅仅有一些淡灰色的影子,这影子去表现朝雾夕烟似的模糊形象。
总起来说,好的墨不但是能焦能浓,而且是能淡能清,这是根据制墨时捣杵次数的多少来决定的。至于画家使用水墨作到了清的墨彩,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古代画家能够善于用墨,画出清的墨彩的,宋代的马远(号遥父),元代的方从义(号方壶),清代的恽寿平(号南田字正叔 1633年生)和清代的华秋岳(号新罗),他们都是长于用墨的画家,他们几家的山水画、花鸟画,至今看来,还是水汪汪的,清而有神,这虽不完全关乎墨的本质,但墨的本质却和它有直接的关系。
墨彩中的清而有神.是由其它深浅不同的墨彩衬托出来的。
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一幅画的空白部分,画出某种事物的清淡影子,而这清淡影子,在这幅面面上却具有极其重要的表现价值,它反映着某一时间空间的特点,使看的人深入画里,想像着这些影子里,埋藏着许许多多的事事物物。所以我们对这种画,认为是有余不尽,耐人寻味的。
:墨分五色
墨属于文房四宝之一,现在只做墨块的工艺与古时有很多不同。中国墨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初,它是由漆,即漆树的SAP制成的。继承人用矿物,磨石汁。后有松烟和灯黑系统。睡虎地秦墓出土了现存最早的人造墨水实物。同一墓中还出土了石砚和研墨用的石块,都是研磨痕迹和残墨。证明了两千多年前就有人工墨水和磨墨石的存在。人工墨水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确切的日期很难确定。最早的制墨配方载于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
墨的主要成分是烟灰、胶水、朱砂、麝香和其他添加剂。三国志-曹植》有诗云 "墨出青松烟,笔出兔儿翰",可见当时的松烟墨已被广泛使用,已取代了天然石墨。好的桐油,用灯草点燃油,然后把容器盖在火焰上面,再把容器熏得冒烟,就是制墨所需的油烟,制墨过程非常复杂,主要有炼烟、和胶、打杵、成型、晒墨、研磨、洗涤、描金、包装等程序。
适用于画人物,如胡须、羽毛、蝴蝶翅膀等。纸的发明,笔的改进,墨模也应运而生。墨汁经过压模、倒模等,墨汁牢固而整齐的形态。所得的墨锭直接持磨,不需磨石。徽州墨的制作工艺复杂,不同的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秘而不宣。经过点燃、搅拌、研磨、风干、折叠、涂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深沉、香味浓郁、防蛀等特点。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在中国,形式逻辑的产生基本与欧洲同时。代表学派有墨家与名家,此外还有儒家的荀子。有意思的是,墨家研究逻辑为的是找到逻辑的原则,而名家为的是建立诡辩体系。墨家对于逻辑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墨经》中,该书对于逻辑已有了系统地论述。
例如它区分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提出“大故(充分条件),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与“小故(必要条件),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而名家的惠施则提出了“合同异”的诡辩原则,目的是取消概念的边界。与惠施相反,同属名家的公孙龙则提出了“离坚白”的诡辩原则,认为任何独立的概念都有且只能有单一的属性。名家提出了许多诡辩命题,例如“白马非马”、“鸡有三足”、“孤犊无母”、“连环无扣”、“白狗黑”以及“今适越而昔来”等等。
显然,名家此种“开倒车”的研究方法是中国特有的,它能够建立其诡辩体系恰恰表明当时逻辑发育的水平很低,有着大量漏洞――因此名家才有机可乘。不过,名家此举也使得这些漏洞得到了充分的暴露,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垫脚石――若要发展逻辑,就必须去克服名家的诡辩命题。
此外,名家的诡辩命题中也有合理因素――有的确实击中了形式逻辑的要害,这就意味着,除了形式逻辑之外,还有其他逻辑。最后,名家的部分命题里,可能含有合理的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的认知过程的认识。比如一个命题是“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这个命题若要成立,则必须以“地球是圆的”作为前提。在当时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占主导的情况下,名家能有这样的认识是不易的。再有一个命题是认为“飞鸟未尝动”,若做正解,应该是名家认识到我们对于“运动”的直观概念是建立在将归纳了两次静止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当时能做出这些判断实在不容易,可惜这些认识都是以诡辩的形式出现的。此后,形式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基本陷入了停滞。
一,不同之处:
1、出处不同
兼爱:“兼爱”一说,最初见于《墨子》。墨老先生被后人视为侠者之祖,他宣扬“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
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仁爱:出自《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白话释义:尧立孝顺慈祥仁爱,对待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兄弟。
2,含义不同
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仁爱:宽人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仁爱是一种上对下的一种爱,可以是母亲对孩子,也可以是君王对臣子。
3,理论性不同
兼爱:墨子的“兼爱”则是出于公平主义。
仁爱:儒家的“仁爱”更多的是出自于一种报恩心理和同情心理。
二,相同之处:
1、“仁爱”与“兼爱”都把“爱”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重要准则。
儒墨两家普遍认为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是道德沦丧的结果。孔子和墨子都将道德延伸到了它本不该到的地方,这种泛道德主义的思路导致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漠视。
2、“仁爱”与“兼爱”都是代表某个特定的阶级。
孔子的“仁爱”学说是对春秋贵族宗法社会开始衰落而新兴地主阶级尚未登上统治舞台,决定着他的“仁爱”学说是以地缘亲情和血缘亲情为基础。墨家学说则是贵族宗法社会已经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即将粉墨登场的时代,反映着“农与工肆之人”要求生存、平等与自由的要求。
-兼爱
-仁爱
一、性质不同。
1、水墨画:
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也称国画,中国画。墨水画是中国传统画之一。
2、写意画:
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
二、特点不同:
1、水墨画:
墨水是国画的起源,以笔墨运用的技法基础画成墨水画。线条中锋笔,侧锋笔,顺锋和逆锋,点染,擦,破墨,拨墨的枝法。墨于水的变化分为五色。画成作品,题款,盖章。就是完整的墨水画作品。
2、写意画:
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用中锋侧锋逆锋来表达。
扩展资料:
水墨画的艺术特征:
水墨画是中国汉族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
其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工具材料上来说,水墨画具有水乳交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
具体地说就是将水、墨和宣纸的属性特征很好地体现出来,如水墨相调,出现干湿浓淡的层次;再有水墨和宣纸相融,产生_湿渗透的特殊效果。
二是水墨画表现特征,由于水墨和宣纸的交融渗透,善于表现似像非像的物象特征,即意象。
这种意象效果能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符合“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审美理想。
_水墨画
_写意画
墨与砚是不同的东西,砚中放少许清水,手握住墨在砚中磨,这水就渐渐变黑变浓成为黑水,拿毛笔沾了在纸上写字。
属文房四宝所谓“笔墨纸砚”,墨与砚的接触最为直接。然而今天,除非是喜好,或者很有讲究,已经有太多人不认识“砚”了。
买一盒墨汁,随便拿一个东西盛放一下,用笔蘸一点墨汁,就可以开始书写。但是在古代,墨的常态并不是墨汁墨水,而是一个块状的物体,称为“墨锭”,所以,必须要有砚,必须要磨墨,才能有墨汁可用。
文房四宝也是一个成语,解析如下:
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砚台,别名润色先生,文房四宝中能传世最久的一宝。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历代都有著名的制品和艺人。
如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的宣纸,歙县(原徽州府治)的徽墨,浙江吴兴(原为湖州府治)的湖笔,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笔以府治宣城为名)的宣笔,广东高要(原为肇庆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砚,以及与端砚齐名的有甘肃省的洮砚、歙县(原歙州府治)的歙砚。
“水墨”与“笔墨”二个词之间的区别和关系?
本文2023-10-15 21:54: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5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