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收藏————如何修补破旧的书籍啊??望好心的朋友指点一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书籍收藏————如何修补破旧的书籍啊??望好心的朋友指点一下!!,第1张

  搜索到一些比较专业的方法,可以先看看。

  纸张的修补法与加固方式

  修补与加固是修复工作中重要环结,也是保护脆弱纸张、延缓其寿命所采取的有效措施的组成部分。修复技师在长期从事古籍、档案、书画修复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为了保护古代文化遗产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最近几年陆续出版了《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等专著,对我国这门古老的传统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许多加固的方法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对文物的修复技艺的发展,将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一、修补--纸浆修补法

  传统的纸张修补方法,于上述书中都已详述,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灵活运用。一般来说,有了这些方法,平常遇到的一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但研究人员并不满足现状,还在以新的方法进行修补,如有人采用纤维素溶液修补法。此法是将需要修补的纸张平放在葛板上,然后在残缺、蛀洞的地方,注入预先配制好的呈悬浮状的纤维素(纸浆、棉纤维、树脂)溶液。当溶液往下渗透时,溶液中的纤维素便堵住蛀孔,布满残缺,将纸修复。

  用纸浆作为纸张破损部位的修补材料,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应用方法:分手工修补和机械修补两种,以机械修补为主。机械修补是通过纸浆修复机完成的。现介绍一下纸浆修复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一)纸浆修复机的结构

  纸张修复机是由上半部、下半部和控制系统三部份组成,上半部份的门可以打开,为修复文件的主要部位,下半部份有水箱、抽水机和几个存放消毒或杀菌药物的罐子。药物罐在辅助车子的协助下,可对修复原件进行薰蒸、杀菌。但这种处理只能是少量的。水箱是在抽水机的帮助下供应必要的修复水,并在修复结束时把水抽还箱内。控制部份有操作图,提供操作员操作方法。

  (二)纸张的修复原理及步骤

  1首先要测出修复件(纸张)的厚度,算出需要的纸浆量,并把浆料投进搅拌机和加水进行搅伴。

  2把纸文件放入水中清洗,同时把文件平铺在保护纸上,在整个修复过程中,要有一层保护纸托住破损文件。保护纸不仅对原件有保护,而且在下一步工作中,有过滤的作用(保护纸是一种透气性极好的合成聚酯纤维)。文件准备好后,在小车的帮助下,平放在纸浆修复机的金属网上,然后在文件上,再压一层较厚的金属网,以压助文件的作用。

  3按电动钮向修复机中灌水,并把搅拌好的纸浆倒入机中与水搅匀。(放纸浆有两种方法:一是先灌水后放纸浆,也可把水和纸浆同时放入)。然后移动一下上面的金属网,使金属网和文件有一定的空隙。

  4开动抽水机,在一定的真空压力下,使水流向破损处,在保护纸的过滤作用下,纸张纤维被保护纸挡助沉积在文件破损处和文件黏结。

  5水抽干后,连同保护纸一起取出,上下各夹几层吸附纸上压机压平成型,待干燥即可。

  (三)修补的纸浆

  常用的有亚麻、棉花及碱性木浆等。亚麻纤维含量85%,牢度非常好;棉纤维含量90%,强度虽不如亚麻,但绒度好;亚麻和棉花相配,纸的质量最高,再加上碱性木浆,有了这三种原料,就可以配成各种浆料,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配成各种颜色的浆料。

  纸张修复的纤维长度,应保持在30~35度左右。纤维太长的话,搅拌时容易起团,但纤维太短又不易和文件黏结,因此掌握好纤维的长度是很重要的。

  在机械修复中,原件破损越严重,修复速度越快,修复层的纸浆面积,要比原件大5~10毫米,以达到保护原件的目的。

  (四)纸浆修补法的功能与限制

  修复机的修复原理和手工造纸原理基本上是一样的,手工造纸是从水中把纤维捞出来,修复机是把纤维留下来。因此修复机不但可以修复破损文件,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制成各种类型纤维的纸,满足手工修复的特殊需要。

  纸浆修复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只是帮助手工修复的一种方法,在一般情况下效果尚好,有些情况下就不行。当文件的破损类似手撕的状况,破损处有一定的纤维外露,修复层黏接较好,不易脱开。而当文件的破损处为刀伤形成,若破损很整齐没有纤维外露时,修复后的黏接就很差,容易脱开。要解决黏结不好的问题,第一是采取人工的办法,把破损的纤维挑出来;第二是在破损处涂上黏合剂,但涂黏合剂会使纸张发硬变形。故往往采取第一种方法比第二种较好。

  纸浆手工修补法与纸浆机械修补法的原理基本上相同,而机械修复的方法仅是对于手工修复的一种帮助,但主要还是靠手,若没有手,机械同样工作不起来。但手工修复,价格非常贵,而且速度很慢。为提高速度,必须用机械修复的方法来帮助修复。

  二、加固方式

  加固的方法:就是用某种树脂溶液涂刷、浸渍纸张,或者用纸、树脂膜、丝网进行裱托、热压的方法,使纸张增加强度。兹将各种方法分述如下:

  1托裱法:

  托裱是我传统的技艺,是行之有效的加固方法。一 般可分单面托裱和双面托裱。单面托裱,就是在有文字的背面进行裱托。双面托裱,则适用于两面有文字的纸张。托裱的工艺两者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使用的托纸要求不同。

  双面托裱所用的纸,要求透明度大,加固后不会影响文字的阅读。而单面托裱,只要纸张质量上乘即可。不过,常用的托纸都是专门生产的,如料半、连史、川连等。

  托裱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操作方法是:把须托裱的纸张用湿毛巾覆盖在上,或以清水喷湿,使之润湿,舒展平整。施以浆水,再把托纸盖在上面,用糊帚把它刷平。在上刷托纸时,左手拿着纸张另一头,时时将托纸和纸张书页轻轻掀松,并要与右手动作配合,既不能刷的太紧,也不能刷的太松,以不刷出夹皱为度,待全部刷好后,再翻转放到一张干纸上,用糊帚排刷,使之粘结牢固。

  托裱又分湿托和干托。其操作方法基本上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干托是把浆糊刷在托纸上,而湿托却是把浆糊刷在文件上。使用时应根据字迹的耐水程度来决定。

  2树脂溶液法:

  就是用天然或合成的树脂溶液喷涂在文件上使之加固的方法。选用的树脂溶液,应具备以下性能:

  (1)无色、透明、本身不变色。

  (2)对字迹、色彩、纤维无副作用。

  (3)具有一定的粘结力,耐老化。

  (4)易可逆,处理后不发硬,手感好。

  具备以上条件而在应用的有以下几种:

  a 胶矾溶液:

  是书画装裱所用的傅统加固剂,一般配方为:胶3、矾l 、水70~80 克。在配制过程中,应控制适当温度(40~50°C),使用时用排笔将溶液涂在加固纸上,先涂一面,次涂另一面,涂刷要均匀。也可用浸涂法,把需加固的纸张浸涂在胶矾水溶液中。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b 合成树脂溶液:

  早在四十年代,就开始用醋酸纤维素来加固纸张。随着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各种新型的合成的树脂不断问世,也就有聚乙烯醇、丙烯酸树脂。但是,由于对这些树脂的老化程度及其对字迹和纸张的影响尚未深入研究,所以,目前仍未能广泛应用。

  3加膜法

  加膜法在脆弱纸张的两面各加一层树脂薄膜(如醋酸纤维素、聚酯、聚乙烯、尼龙等)或透明网,使纸张加固。加膜的方法很多,有热压加膜法、溶剂加膜法、真空镀膜法以及丝网加固法等。现将各种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1)热压加膜法:

  热压加膜法在30年代就由美国巴罗和斯克莱伯纳研究成功。此法选用透明树脂薄膜(醋酸纤维素、聚乙烯、聚酯、聚碳酸脂、尼龙等)将纸质文件夹在中间。通过热压使之得到加固。这种方法在国外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中已得到普遍的应用,现举例如下:

  美国国会图书馆,采用平板水压加膜法,把文件夹在两张醋酸纤维素薄膜中间,放入加膜机中,加热至140~150°C ,在22-36公斤/平方厘米压力下进行加固。

  罗马尼亚档案馆:选用聚乙烯薄膜、日本棉纸、醋酸纤维素作为加固材料。加固方法有两种,其一为热压法,先将文件清洗干净。中覆聚乙烯薄膜,上覆日本绵纸,然后将它放入平板水压加膜机中,控温 130°C ,压力14公斤/平方厘米,经一分钟即可。但要注意,当加固件送入加膜机前,其两边还要垫一层绘图纸。第二种是冷压法,是用 5%醋酸纤维素丙酮溶液,喷涂在文件上,加覆日本棉纸,然后用压机加压粘固。

  英国丘圆档案馆,根据破损文件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加固方法,如加固对象是厚纸,则用日本纸加固,是羊皮纸用牛皮纸粘补,是破碎文件先用日本纸补缺后,再加丝绢、粘结纸、薄棉纸,然后放入加膜机中热压加固。文件两面粘结层数可根据破损情况而定。

  法国卢旺省档案馆,对破损文件先用棉纸补缺,再在文件两面加透明塞璐纸,粘结纸尼龙薄膜,然后放入加膜机中,控温180℃,进行热压即可。

  (2)莫兰加膜法:

  是由英国莫兰塑料公司提出,其方法是把文件放在二醋酸纤维素或三醋酸纤维素薄膜中间,用可控电熨斗,控温80℃,施加轻微压力即可。此法优点,不需要昂贵加膜机,加热温度又低,使用方便。

  (3)迪斯普罗加膜法:

  是英国伦敦博物馆研究成功的方法。他们选用一种在迪斯普罗纱纸背面涂有丙烯酸树酯,作为书籍加膜材料,这是一种冷加膜法,设

  计的加膜机可处理20英寸以下的文件。据介绍,加膜效果是很令人满意的。

  上面所介绍的加膜方法,都是透过热压方式,由于设备费用昂贵以及高温对文件的损害,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印度国家档案馆提出用溶剂溶化薄膜,其方法先把加固材料裁成所需尺寸,按下列顺序放好。然后用适量的丙酮刷在夹层表面,使丙酮溶液从中心向边缘扩散。再用普通压书机压膜,待干燥后即可。是一种应用较广的加固方法。

  4真空加膜法

  真空加膜法是将纸张放在不锈钢真空容器中,在真空条件下通入单体,渗透到纸张纤维中,在纸上形成保护层(聚合物-纸-聚合物)增强纸张强度,起到加固纸张的作用。

  常用的单体有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醋、二甲二氯矽烷,对二甲苯等。目前由南京博物院与南京图书馆共同研究,聚对二甲苯(派拉伦N )共形盖覆技术在纸张上的应用,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纸张加固技术。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聚对二甲苯又称派拉伦N (PPX-N),由美国碳化公司首先开发出

  来,早在1951年以二甲苯为原料,用真空裂解法制得聚对二甲苯薄膜。1965年开始工业化生产。为改进其埋化性能,还有一氯与二氯化之对二甲苯。

  聚对二甲苯为热塑性塑料,既具有芳香基之稳定性,又具有脂族链的柔韧性,故能薄至025微米而不破裂。该聚合物几乎不吸收可见光,因而呈无色而透明。该聚合物对化学侵蚀有极大的抵抗力,又不溶于大多数常用的化学试剂。在高温条件下能保持稳定。由于具备这些优异的性能,因而该技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1)聚对二甲苯的聚合方法:

  以对二甲苯为原料,在水蒸气稀释下,减压通过900~950°C反应管进行热解,维过热裂介的蒸汽(. H2C--CH2 .),还有未起裂介的P-X ,通过由空气冷却的冷凝管,使蒸汽从900°C降至145 °C-150°C ,再进入一支装有冷凝回流管,下接有水分离器的共沸蒸馏液浴中,然后经过滤、减压、蒸馏、激冷、再过滤、烘干(真空干燥),得高纯度结晶聚对二甲苯(PPX-N )。反应如下:

  (2)聚对二甲苯的真空沉积(应用)

  聚对二甲苯的气相沉积过程,在某些方面与真空涂敷金属相似。不同的只不过所需的真空度要求不同。沉积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固体二聚物在160°C左右时气化。第二步是二聚物在680°C左右时,两对亚甲基-亚甲基的大量热解,产生单体二自由基,最后单体进入室温真空沉积反应室,单体被纸张吸收。将在纸张纤维与纤维接触点处产生聚合物桥,使整张纸强度全面增加。其强度增加的程度,随聚合物厚度增大而增大。但厚度太厚反而变脆,一般认为盖覆厚度在25 ~75 μm范围内会保持甚至增加柔韧性的同时而获得可喜的强度。

  (3)加固的效果

  a经过处理的纸张与未处理的纸张进行耐折强度测试,其结果:未处理的纸张只经85次折叠就已损坏,而经派拉伦N处理过的纸张经上1000次折叠,纸角也丝毫没有折下的迹象。对折痕处的微观观察显示,纸张大多数的单个纤维业已损坏,而纸角靠聚对二甲苯桥键联结在一起。

  b为检验处理过纸张阻挡层性质,将处理过和未处理过的纸条放在水中浸泡六个月 ,结果未处埋的纸条变得半透明,呈现棕黑色,并且软而易碎。而经过处理过纸条没有任何腐坏的迹象。

  c经6个月的老化试验,未处理的纸张变白,易碎。而处理过的纸张,丝毫没有变白,破碎现象,仅出现一些皱折,纸张强度仍然较大,柔韧性好。

  d为测定处理过纸张对化学试剂的抵制力,把纸张样品放入70 %硫酸溶液中浸24小时,纸样变黄,但盖覆层阻止了纸张的损坏,而其强度和柔韧性仍然很好。

  该法已在美国图书馆对书本加固进行应用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目前已成功的应用于木质工艺品、昆虫标本、羽毛制品、贝壳、矿物以及植物标本等镀膜。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该项技术在图书、档案、文物保护领域里的应用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5丝网加固法 :

  蚕丝树脂网是一种新型加固材料,适用于脆弱薄型纸张及纺织文物的加固,如棉纸、毛边纸、连史纸、有光纸、新闻纸。尤其适用于两面文字书写或印刷纸的加固,也适用于字迹遇水渗化的文件加固。

  其方法是:先将加固对象理平皱折,对好破口,在破口处加一小条丝网,以便连成整体。在层压机底,平衬上羊毛毡,然后在加固件的上面覆层。待层压机自控温度指示到80°C ,施加轻微压力即可。反面按同样方法操作。操作时应注意,丝网必须平整,网目最好与文字行路垂直,熨斗按顺序熨压,不要跳花,以免丝网起皱,用力要匀,一熨而过。热温度一般控制在80°C左右,温度太高对纸有影响,太低则不易粘合,在操作中应灵活掌握,该项技术在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中已得到广范应用,抢救了一大批珍贵纸质文物。

崔法珍:金代潞州崔进之女。她在山西、陕西部分地区断臂化缘,募资刊刻《赵城金藏》,大约在金熙宗皇统9年(1149年)前后,于天宁寺组成“开雕大藏经版会”负责刻造,到金世宗大定13年(1173年)完工,历时约30年方成。

基本介绍 本名 :崔法珍 别称 :宏教大师 所处时代 :金 出生地 :潞州长子县 主要成就 :募资刊刻《赵城金藏》 个人生平,赵城金藏,石刻来源,前世今生,历史记载,无名贡献, 个人生平 崔法珍:金代潞州崔进之女。她在山西、陕西部分地区断臂化缘,募资刊刻《赵城金藏》,大约在金熙宗皇统9年(1149年)前后,于天宁寺组成“开雕大藏经版会”负责刻造,到金世宗大定13年(1173年)完工,历时约30年方成。金藏刻成后,崔法珍于大定十八年(1178年)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视,在圣安寺设坛为崔授比丘尼戒。3年后,崔又将经版送到中都(即今北京)印刷流通,总计168113万板,6980卷。为表彰她的功绩,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崔法珍被赐紫衣,并受封为“宏教大师”。可叹的是,做出重大贡献的崔法珍在《赵城金藏》的题跋中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赵城金藏 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新馆的一间藏书库里,一排排书柜比肩而立,里面的卷轴码放齐整。不论春夏秋冬,室内温度始终保持在20摄氏度,淡淡的书香弥漫。这里珍藏的是一部长达4813卷的金代汉文大藏经《赵城金藏》,它名列国图四大镇馆之宝,与之比肩的是《永乐大典》、《敦煌遗书》和《四库全书》。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安世高、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大师将佛教典籍翻译成汉语之后,千百年来,佛藏的集成工作一直没有间断。以唐代《开元释教录》为基础,宋代出现了我国第一部佛教大藏经即《开宝藏》,之后又陆续出现了《赵城金藏》、《永乐北藏》等多部大藏经。这些出自不同时代的大藏经系统地保留了数量庞大的佛教经典,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大藏经文化,也使得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保留佛教经典最完整的国家。 石刻来源 在诸多大藏经中,《赵城金藏》因其不可思议之发心、不可思议之命运,蕴含了不可思议之传奇。 原来,在洪洞广胜寺里藏有众多历代经卷,由于金、元年间多年战乱频仍,地属金国的山西,又处在战争的前沿。不仅给百姓带来了灾难,被称为“净土”的佛门,也难以得到安宁。兵灾所及,生灵涂炭,僧侣逃亡,许多寺院经卷散失,被抢、被焚。地处霍山脚下的广胜寺当然也难以幸免。

金朝虽是“海内用兵,宁岁无几”的朝代,但从海陵王到世宗、章宗,也有一段较为稳定的时期,佛教的发展又渐兴盛。修复和重刊散失的典籍就成了各寺院和佛门信徒的一项当务之急。这就有了民女崔法珍断臂劝募刻经的动人故事。

关于崔法珍“断臂劝募”,《赵城金藏》的跋文年序中,记述了这位民女主持募化刻印这部煌煌巨著的始末。 据载,她是在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年)开始断臂劝募的。募化地主要在山西和陕西两省。她从山西河津出发,过黄河,到秦地白水、昆沙镇、蒲城,后又返回晋南,历太平、解州、安邑、夏县、翼城、猗氏、荣河、万泉、临汾等地,后又南行至芮城、平陆,旁涉晋东南的潞州、长子等地,关于她劝募的行踪路线,在《金藏》跋文年序中也有记述。 就像一个苦行僧那样,她一路行走,一路行募,她的行为终于感动了许多人。不少信徒纷纷施钱、施树、施骡,施布,倾其所有,有的甚至以破产相赠。就这样,民女崔法珍以刚强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甩一条独臂,在深沟大壑,在荒岭野村,无论寒暑,风霜雨雪,不倦地行走着,行走着。从金熙宗皇统九年,到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劝募完成,共经历了24年。这24年,她走了几十万里路,经受了多少苦难,谁能说得清! 雕刻大藏经的经资终于化募筹齐了,崔法珍又忙着招募工匠,终于在山西解州(今运城市解州镇)静林山天宁寺动工了。 崔法珍主持刻印的大藏经,基本上是《开宝藏》的复刻本,全部经卷总共1379部、6943卷,达6000多万字。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天宁寺的雕刻印制完成。 为了一部大藏经,崔法珍从断臂劝募,到刻印完成,竟是历经了29年!29年的风雨沧桑,29年的含辛茹苦,民女崔法珍从青丝满头,竟到了双鬓染霜! 崔法珍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了金世宗的接见,并在圣安寺设坛为她授比丘尼戒。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她又将经版送到燕京,印行流通。两年后,崔法珍被赐封为紫衣弘教大师。闻名于世的《赵城金藏》,即由崔法珍的刻本而来。 民女崔法珍(弘教大师)功德圆满,她的贡献名垂千古! 崔法珍发誓愿雕造藏经 最初敕赐弘教大师雕藏经板院记 前世今生 2011年04月29日 《赵城金藏》是中国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物换星移的时空坐标中,这部古籍究竟因何而珍贵?它的前世今生有过怎样惊心动魄的传奇经历?那个打造国宝的金代长治女人,有过怎样非凡的人生?采访组在古籍的引领下,重返历史现场,撩开时间的面纱…… 《赵城金藏》的前世今生 1998年,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节目以《两卷佛经的传奇故事》为题,播出了两卷《赵城金藏》一段不平常的经历。节目中称:《赵城金藏》是中国国家图书馆镇馆的四大珍藏之一,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鸿篇巨制、印制精美的佛教全集发起者,竟然是金代长治的一位普通百姓之女,她的名字叫崔法珍。 她有怎么样异乎寻常的人生?也许是她笃信佛教,也许她惊世骇俗,也许她命运坎坷……总之,崔法珍毅然选择的是一条艰苦卓绝而又不被常人理解的道路。带着种种猜想,采访组踏上了寻访之旅,企图在这位传奇女子走过的大地上,触摸到历史的年轮,还原《赵城金藏》的前世今生。 6月9日,我们驱车来到了沁源县阎寨。这是一个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的小村,它的每寸土地、每块石头,都留下了光辉灿烂的足迹,它曾是 太岳区党委、决死一纵队司令部、太岳军区司令部的驻地, 、陈赓、安子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战斗、生活过,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史料,其中也包括抢救《赵城金藏》。 1942年4月27日夜晚,八路军人背马驮,将《赵城金藏》安全运出寺,战士们一边背着经卷,一边与敌人周旋,为保护经卷,刘元璋等同志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且不说八百年的无数劫难,仅在抗日战争的八年中,侵略者垂涎、国民党的争夺,《赵城经藏》几易其手,可谓是历尽劫波!1949年的春天,北平刚刚解放,中央便电令太行行署将《赵城金藏》运至北平,交北平图书馆收藏。至此,《赵城经藏》运交北平图书馆保存,才结束了一年多颠沛流离的命运。 千年古籍的旷世劫难 一窗昏晓,万卷古今。千年的古籍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是人类文明的守望者,任何一次的寻访,都是一次与历史的一次对话,这对话穿越久远的时空,绵延不绝。 沁源一位知情者告诉我们,六十多年前,稀世国宝《赵城金藏》现于乱世,从此揭开了一段离奇的身世传奇。1934年12月,南京《国风》杂志报导此藏的发现。之后,日僧曾专程来广胜寺以每市尺一元银圆的高价收买《赵城金藏》,未遂。后来,日本僧人专程来到广胜寺,要以22万银元收买这部藏经,遭到护法僧人的断然拒绝。1937年9月,日军侵入雁北,国民党军长李默痷驻守赵城,找广胜寺住持和尚力空法师,准备运走《赵城金藏》,力空与当地绅士不允,并将《赵城金藏》全部封存于飞虹塔内。 1938年2月26日,日军占领赵城,广胜寺已在日军占领区内,离日军道觉村据点仅一公里。1940年至1941年间,日军多次询问供养在广胜寺的《赵城金藏》。1942年春,日本 派遣“东方文化考察团”来赵城活动,驻道觉村的日军向寺内提出要于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期间上藏有佛经的飞虹塔游览。 国宝有难!晋冀豫边区太岳二地委书记史健指示:一定要在敌人登塔前将《金藏》转移出来。1942年农历三月十四的晚上,八路军抢运队伍编成若干小组,并拉开距离,轻步前进。经过一夜的奔波,四千余卷《赵城金藏》于4月28日被转移到了地委机关驻地安泽县亢驿村。由于日军发动了“五一大扫荡”,经卷未能按计画运往太岳区委所在地。反扫荡结束后,经卷方被送至太岳区委驻地沁源县。 上党人用艰苦和毅力镌刻了这一举世无双的文化瑰宝,同样,上党人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这一举世无双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寻访到了很多国宝背后的故事,始终为这片神气的土地充满自豪、感叹和敬仰。 民间完成的文化工程 有着如此传奇背景的《赵城金藏》,它所依据的藏经版本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将它放在佛经的历史长河里进行考量,《赵城金藏》又有着怎样的地位? 存世古籍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赵城金藏》成书于金大定十八年,是我国大藏经中的孤本。因其雕刻于金代,故称《金藏》,又因原藏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故称《赵城金藏》。现存4813卷,卷轴装。这部经藏在文物学、佛学、印刷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极高,它几乎涉及了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建筑、天文、历算、医学、艺术等所有领域。 《赵城金藏》是宋代《开宝藏》的复刻本。《开宝大藏经》是我国第一部木刻大藏经,收录了唐朝玄奘法师从印度取回的佛经。然而岁月沧桑,千百年后,大藏经已经损毁殆尽。《赵城金藏》的重现,不但让世人重新看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大藏经的原貌,更为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文化壮举,在历史上也只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可以媲美。然而,《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举全国之力修纂而成。那么《赵城金藏》到底是由谁组织雕刻的呢?在金代,雕版印刷还属于一种尖端科技,仅仅凭民间女子的一己之力怎么完成如此巨大的文化工程呢? 《永乐大典》中记载,金代潞州民女崔法珍,把自己的一只胳膊断掉,然后在民间化缘。为了一部大藏经,崔法珍从断臂劝募,到刻印完成,历经29年。29年的风雨沧桑,29年的含辛茹苦,民女崔法珍从青丝满头,竟到了双鬓染霜。全部经卷总共1379部、6943卷,达6000多万字。 在崔法珍的故里长子县,像这样非常精美的佛像残件很多。 历史记载 潞州长子县崔进之女,名法珍,自幼好道,年十三岁断臂出家,尝发誓愿雕造藏经,垂三十年方克有成。大定十有八年,始印经一藏进于朝。奉敕旨,令左右街、十大寺僧,香花迎经,于大圣安寺安置。既而宣法珍,见于宫中尼寺,赐坐设斋。法珍奏言:“臣所印藏经,已蒙圣恩,安置名刹。所造经板,亦愿上进,庶得流布圣教,仰报国恩。”奉诏许之,乃命圣安寺为法珍建坛,落发受具,为比丘尼,仍赐钱千万,洎内阁赐五百万,起运经板。至二十一年,进到京师,其所进经板,凡一十六万八千一百一十三,计陆千九百八十为卷,上命有司,选通经沙门导遵等五人校正。至二十三年,赐法珍紫衣,号弘教大师。其导遵等,亦赐紫衣德号。其同心协力雕经板杨惠温等七十二人,并给戒牒,许礼弘教大师为师。仍置经板于大昊天寺,遂流通焉。韪哉!眷遇之隆,古未有也。自昔释迦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灵山演法,各随众生根器利钝方便,分别大小乘教,为世津梁,后人因之,识心达本,悟无为法者,不可以数计矣。然教法之兴,虽系于人,亦由其时。自汉明帝,历魏晋以来,虽有释氏经典,所传由未广也。其后,玄奘、义净二大士跋涉轇海,至天竺国,不惮艰苦,磨以岁月,得经教焉。自是震旦佛法备矣。是以城邑山林、精蓝塔庙,或建宝藏,或为转轮,安置经典,为世福田,若缁若素,书写受持,顶戴奉行者,无处无之。盖如来本愿,欲使众生见闻而获福也。然今弘教大师备修苦行,以刊镂藏板为本愿,于是协力助缘刘法善等五十余人,亦皆断臂,燃臂燃指,刳眼割肝,至有舍家产、鬻男女者,助修经板胜事,始终三十年之久,方得成就。呜呼,可谓难也哉!己门人慧仁等,具言刊经本末,谒文于东平赵渢述记,时岁次己丑。仙林讲寺祇殿鲍善恢为是本寺藏典缺少,尝往碛砂、妙严二刹印补,见彼经板皆有朽烂欠缺,发心备板,化募众缘,命工刊补,幸获完备。今善恢自思,刊补小缘,经于岁月,率难成就。想当时弘教大师自幼出家,断臂设誓刊刻藏板,始终三十年方得成就,实为世间第一稀有功德。而复遇金世宗皇帝敕赐钱及号记焉。善哉!得非有是道,复有是人,有是人,复遇是时,此其所以成难成之功,庶不负如来付嘱之意。呜呼!前哲之功,于斯盛矣!惧夫久而泯其所由,无传于世,因而刊之,使后贤观其所由,遂不昧弘教大师之功也耶! 时永乐九年岁次辛卯孟冬望日杭州仙林万善戒坛祇殿善恢谨题。 此藏卷轴之富,工事之巨,原刻历三十载星霜,补雕劳十余路僧众,创此伟业者,宁遂湮没不彰乎?理决其不然也。 无名贡献 崔法珍是个传奇。采访组的寻访箭头指向了长子县。我们再次跨越时空,审视著这位谱写了传奇的长治古代的女子。这位普通民女,竟然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辉煌壮举。更让人感叹的是,作出如此重大贡献的崔法珍,在《赵城金藏》的题跋中,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崔法珍是山西潞州长子县人,其父名崔进。法珍自幼就喜欢佛教,13岁时发愿向佛,断臂出家。她出家之后,发誓要雕造大藏经,感动了乡里,不少信徒纷纷施钱、施树、施骡,施布,倾其所有,有的甚至倾家相赠。就这样,民女崔法珍以刚强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甩一条独臂,在深沟大壑,在荒山野岭,无论寒暑,风霜雨雪,不倦地行走着,行走着。从皇统九年一直走到大定十三年,这24年,她走了几十万里路,经受了多少苦难,谁能说得清! 6月10日,采访组来到了沁源县灵空山顶峰,远远望去,平阳大地尽收眼底。沁河、霍泉伏流八十里,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上党大地,在河流蜿蜒的步履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崔法珍奔波在灵山秀水间的身影……多少惊叹与感动,始终涌动在山水间。 她年纪轻轻,居然断掉了自己的一只臂膀,这真是一个非常女子的非常之举。何以如此决绝?一定是源自于她内心的那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上党人的忠勇和刚烈由此可见一斑。今天,无论沁源人还是长治人,依然传承著这样的忠勇和刚烈,从这些平凡百姓的脸庞上,也许我们可以遥想,八百年前,崔法珍同样的青春面孔,同样的青春岁月……

我想老师应该不会问你们找平面图吧,因为琉璃厂本身就是两条巷子,但是我把琉璃厂的概况给你吧,如果你们老师偏让你们画平面图,那就让他自己画吧,别忘了他要是画完了,一定给我传一份啊,我也挺想见识一下琉璃厂的平面图呢。

一、形成变迁

琉璃厂街因烧制琉璃瓦而故名。琉璃厂文化街位于和平门南,以新华街为界,分为琉璃厂东街、琉璃厂西街,全长690米,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辽代,琉璃厂地域为燕下乡海王邨,处燕京(核心部位在今宣武区广安门一带)的东城墙不远,属都城近郊。金代因之。元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隅建大都时,便在海王村建琉璃窑,烧制琉璃瓦等构件,清乾隆年间停止烧窑,后迁到门头沟琉璃渠。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在崇文门、宣武门等附近,建房“召商居货”。琉璃厂左近的廊房头条、二条、三条和大栅栏就是那时形成的。商业网点始向琉璃厂周围的地域发展,开始形成商业区。明末清初,京城书肆和古玩市的中心在大明门之西的城隍店,后迁至广安门大街路北的慈仁寺(今报国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京师地震,慈仁寺有毁,书肆、古玩迁至琉璃厂,文化街开始形成。此后,书籍,古玩业等商人纷纷来到琉璃厂经营,街市日渐兴盛。到民国初年,经营文化商品的店铺及其作坊近200家,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一条文化街。

琉璃厂文化街成因:清顺治元年(l644年)十月,圣祖皇帝诏告“满、汉分城居住”。五年(1648年),又颁布“凡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南城”的谕令。于是,汉族在朝任职官员、文人墨客和商民人等,多迁至琉璃厂周围寓居,清史上便有了“宣南士乡”之称。由于他们身居琉璃厂附近,又经常身临琉璃厂,从而确立了街中的文化精神,影响了街中的经营基调;自清代的稽古文到及汉学的兴盛,导致编纂书籍蔚为成风。据《内务府册》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以武英殿内左、右廊,共六十三楹,为修书处,掌刊印装潢书籍之事。”康熙年间,编辑57种书,5418卷。清雍正年间,编书获得进一步发展,共计编书72种,11998卷。清乾隆年间,编书进入全盛时期,共计编书307种,19838卷,其中最富盛名的《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亲加命名和开始编修的,前后历时10年完成。内府修书的兴盛,对于琉璃厂古旧书业为中心的文化街形成,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翁方纲的《复初斋诗集》注中述,每日清晨,诸官来到翰林院,校勘内府秘书《永乐大典》和各省采进民间藏书,“各以所校阅某书应考某典,详列书目,至琉璃厂书肆访之”。可见内府修书,依然离不开琉璃厂的同时,也拉动了琉璃厂书肆及其古玩、文房四宝等商业文化的繁荣。乾隆年间,朝鲜著名学者洪大容来京,曾多次到琉璃厂。在所著的《外集·燕记·琉璃厂》中述:“市中多书籍、碑版、鼎彝、古董。凡器玩杂物,为商者多南洲秀才应策求官者,故游市者往往有名士。盖一市,长可五里,虽其楼栏应豪侈不及他市,珍怪奇巧充溢罗积,位置古雅,遵循徐步,如入波斯宝市,只见其环然烂然而已,终日行不能鉴赏一物也。”足见乾隆时古香古色的琉璃厂景象。琉璃厂周围建有会馆,众多的会馆是应试各地举子栖身之所,他们在应试之余,又成为琉璃厂的客源;1918年,建成海王材公园,灯市又移至于此,含地处琉璃厂内的旧时兴起的厂甸、土地庙、吕祖祠庙会,游客纷至。这又是文化街形成发展的原因之一。

1980年,中央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做出改建琉璃厂文化街的决定,拨出巨款,经4年多的翻扩建,于1984年竣工,建成59幢具有古朴典雅,富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店铺,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琉璃厂东、西街中间设汉白玉过街石桥相连,桥额“照古腾今”。东街有汲古阁、天宫阁、锦昌、实宝斋、燕京书画社、墨缘阁、松筠阁、韫玉斋、文盛斋、悦古斋、悦雅堂、北京文物商店收购部、北京翰海艺术拍卖公司、振寰阁、敦华斋、萃文阁、博萃阁、宝晋斋、千年老店、静雅斋、槐荫堂、华锦斋、怡华堂、集珍斋、飞鸿堂、古家俱部、多宝阁、韵古阁、芦雪斋、秋实山房、鹦鸿阁、三秋堂、弘古斋、聚宝斋、慧雅阁、紫竹阁、红玫瑰、泉友斋、怡舫斋、邮局、宣武区文化馆、如意阁、盛唐斋、荷光山馆、老乡亲、卡片商店、屏古斋、虹光阁、宝古斋、瑞成斋、烟壶斋、一得阁、建国斋、槐荫山房、博古斋、戴月轩、龙凤阁、乐海轩、文房四宝堂、古雅阁、信远斋、宝翠堂、古艺斋、安徽四宝堂、邃雅斋、中国书店及3家个体古玩字画摊;西街有:孔方斋、宝荣斋、通古斋、清秘阁、濯锦斋、文物出版社门市部、紫云阁、华彩文化公司、正品斋、文奎堂、古籍书店、兰宝堂、观复斋、庆云堂、古钱币商店、来薰阁、朝花书画社、华夏书画社、孔膳堂、萃珍斋、荣宝斋、荣兴旧货市场、古珍斋、商务印书馆门市部、中华书局门市部、中国书店。

2002年,享有“九市精华萃一衢”美誉的琉璃厂开始致力于构建北京乃至全国的传统文化产业中心。规划中的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将商业区和手工艺区统一规划,占地八十一公顷,其基本框架归纳为“一二四八”:“一”是指一个中心区,即东西琉璃厂;“二”是两座标志性建筑——“东方古玩艺术大厦”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四”是指四个文化专业区即商业区、传统工艺区、景观区和综合发展区;“八”是指形成八条文化商业专卖街,即图书街、玉石街、陶瓷街、雕刻街、铜器街、字画街、文房四宝街和乐器街。建成后的琉璃厂产业园区将成为北京最大的、品位最高的文化艺术品集散地和古都风貌游览区。

二、新老书肆

明代,琉璃厂书业已有二酉堂等书肆。康熙年间,报国寺书肆迁至琉璃厂,古旧书业开始发展起来。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开始编修,四方书贾纷至琉璃厂经营古旧书业。计有二酉堂付氏、文光楼石氏、文宝堂曹氏、善成堂饶氏、大文堂刘氏、正文斋谭氏等30余家。至光绪初年,这条街上已聚有书肆220余家。甲午战争后,新学和西学译著源源而来,旧书几乎无人过问。1911年后,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来此开设分店,其后会文堂、广智、广益、世界几家书局及神州国光社等,相继挤进琉璃厂街。主要有文光楼、富文堂、宝善堂、荣华堂、晋华书局、博文书局、中原书局、文益书局、文汇阁、同善堂、来鹿堂、三槐堂、文明斋、藜光阁、积山书局、开明书局、文盛堂、怀文堂、刘炽昌、经腴堂、文莱阁、宝铭堂、钩古斋、第一书局、文澄阁、丁廷造、养拙斋、群玉斋、长兴书局、九经阁、荣华堂、白廷智、纯华阁、丰记书局、张宗兴、文道堂、李根祥、复古堂、书业堂、希古堂、宏文堂、瑞铭斋、龙威阁、维古山房、书业公司、文蔚堂、牛进福、文华堂、修本堂、敬业堂、松筠阁、孙进德、袁经纬、王恩桂、李福荣、蔚文堂、文远堂、宏德堂、宏远堂、修文堂、铭德堂、鸿文斋、文宝堂、翰林斋、连筠书社、苏世桐、鸣珂书店、有益堂、聚好斋、荣禄堂、聚锦堂、福润堂、善成堂、多文堂、二酉斋、博文斋、槐荫山房、榷古斋、友仁堂、古芬阁、复盛斋、宝华堂、文盛堂、铭珍斋、翰文斋、正文斋、孔群书社、待求书社、实学书店、古香书屋、松古堂、益文堂、龙文阁、勤有堂、张林怀、会文斋、何长洲、崇文斋、毓文堂、继文堂、左书升、同文堂、赵文治、德友堂、会文堂、崔学德、胡治稳、文德堂、崔景方、聚古堂、瑞芝阁、宝仁堂、刘安居、文芝阁、务本堂、文友堂、文禄堂、肄雅堂、李恒坦、直隶书局、艺文书局、企古斋、二希堂、敬义堂、贡士才、蜚英阁、勤有堂、宝笈堂、通学斋、文萃堂、文华堂、文琳堂、朴学斋、南阳书房、萃文斋、富晋书社、宏道堂、三友书社、郑纯义、杜世勋、天都阁、文澜堂、大酉堂、国粹书社、石渠山房、袁文麟、尚友堂、瑞文书局、见斋书室、饷华书局、富强斋、文润堂、大村堂、慎记书社、惟一书社、述文堂、翰友堂、焕文斋、振文阁、懿古书店、恒古堂、震旦书林、邃雅斋、宝林堂、奎文堂、文富堂、函雅堂、酉山堂、开通书社、会经堂、本立堂、郁文斋、宏京堂、保古斋、文贵堂、宝森堂、慎记书社、九经堂、九经堂新记、文雅堂、宝经堂、鸿宝阁、同雅堂、鉴古斋、述古堂、瀛文斋、文焕堂、同好斋、幡青书室、萃文斋、森宝堂、久安堂、效贤阁、来薰阁、善成堂东记、宝纶堂、文瑞堂、肄文堂、弘简斋、蔡玉堂、景文阁、宝文斋、宝名斋、锦章书局等。

琉璃厂的书铺,自从清代乾、嘉以来,绵绵二百载,其间兴衰代谢,不知变换了几百家。乾隆时益都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清末江阴缪荃孙《琉璃厂书肆后记》、近人通学斋书铺主人孙殿起《琉璃厂书肆三记》都作了详细的介绍,是考证琉璃厂书铺掌故的名著。尤其是孙著《琉璃厂书肆三记》,时代晚近,更为详赅。

琉璃厂过去书铺,以路南的为多,又以东琉璃厂为多。由厂东门过来,远及火神庙、海王村公园、小沙土园胡同中,每两三家门面,便有一两家书铺,家家都是牙签插架,满目琳琅。一些书铺,外面看看,只有一两间、两三间阔,而内中进度却很深,有的是前后连接,即俗名“勾连搭”的鸳鸯房,看是三间,实际是六间,这样店内就很宽大了。铺中四周都是书架,有的前后房隔开的隔断也是书架,上面堆满了各种线装书,书套一头都夹有一张白纸,写明书名、作者、时代、版式。客人来了,可以挨架参观,随意取阅。如果是老主顾,更会让在柜房先休息,小伙计敬茶敬烟,略事寒暄,然后才谈生意。谈谈最近买到些什么,问问店里最近收到些什么,拿过来看看。好的东西,大家鉴赏一番,买也可以,不买也可以。如果有意要,然后可以谈谈价钱,形成一种朋友式的营业关系。这种营业方式,其源流应该说是很早了吧。

在琉璃厂书铺中,各个时期都有不少版本、目录专门家。晚近如正文斋主人谭笃生、会文斋主人何厚甫、文德堂主人韩逢源(绰号韩大头)、通学斋主人孙殿起、文禄堂主人王晋卿、个人营业的宝坻县人刘宇清(绰号宋版刘)、衡水县人萧金铭等人,都是比较著名的。其中尤以孙、王二人更为突出。伦哲如先生《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所谓“后来屈指胜蓝者,孙耀卿同王晋卿”便是指此。并自注云:“故都书肆虽多,识版本者无几人,非博览强记,未足语此。余所识通学斋孙耀卿、文禄堂王晋卿二人,庶几近之。孙著有《贩书偶记》、《丛书目录拾遗》,王著有《文禄堂访书记》,皆共具通人之识,又非谭笃生、何厚甫辈所能及矣。”孙氏除上列二书外,还有《清代禁毁书目(补遗)》、《清代禁书知见录》、《琉璃厂小志》等著作。当然以上这些人都是琉璃厂的专门家,除此而外,那些一般的书店伙友,也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艺,才能胜任工作。

所说知识,就是熟悉各种书目,首先是四库的书目,其次还有南北各私家的书目,古代的、当代的,毛晋汲古阁、聊城海源阁、宁波天一阁等等。熟悉各种版本,宋版、元版、建刻、蜀刻、白口、黑口、家刻、坊刻等。要能作到象缪荃孙说的“宋椠元椠,见而即识,蜀版闽版,到眼不欺”,那就近于技矣。

所说技艺,就是整理古书,重新装订,重新换护页、书衣,配制书套,仿制抄本,仿制缺页,这中间工夫各有高低。一部破烂霉蛀的宋版书,到了高明师傅手里,重新拆开,轻轻地一张张地摊平,去掉霉迹,托上衬纸,补好蛀处,再一张张折拢,理齐,先用纸捻订好,压平,再配上旧纸护页,配上栗壳色或瓷青色旧纸的书衣,用珠子线(即粗丝线)订好,帖上旧纸题签,配上蓝布、牙签书套。就是用这样水磨的细工夫,一部破烂的旧籍便成为面目一新的善本了。高明师傅作起这些工作来,真有得心应手、起死回生之妙。晚近装褙师傅王仲华,技艺就非常高明,曾为傅增湘重装北宋本《乐府诗集》,“傅在跋语中称他为“缀补旧籍,号为精良”,又说“修订讫事,精整明湛,焕然改观”。这象刻版工板儿杨、张老西一样,都是琉璃厂文化工艺中的高明之士。各书铺或藏书家都存有旧纸,平时把整理旧籍时多余的旧书衣、护页等替换积攒起来,以作修配宋版元版等珍贵善本书之用。至于说重新装订一般的旧书,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琉璃厂在二百年间,不只是一个卖书、卖画、卖古董的文化商业区,也可以说象一所特殊的学校,其间不知培养、薰陶出多少文物、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材。他们都是师徒相承,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孙殿起氏所编《贩书传薪记》,对近代书业师承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载,是很可珍贵的资料。

坊刻 琉璃厂刻书作坊始于清乾隆时期,善成堂、文成堂、聚珍堂、翰文斋、来薰阁、邃雅斋、尊古斋、直隶书局、富晋书社等9家,曾刻印《医宗必读》、《孙子兵法》、《经典释义》、《西厢记》等书。琉璃厂刻书作坊先后有富文堂、善成堂、文成堂、半松居士、五柳居、二酉斋、龙威阁、老二酉堂、正文斋、有益堂、宝经堂、藜文阁、宝书堂、书业堂、文光楼、二酉堂、来鹿堂、文阔堂、酉山堂、荣禄堂、会经堂、会文斋、荣锦书屋、镜古书屋、文宝堂、宏道堂、文贵堂、鸿宝斋、文成堂、聚珍堂、翰文斋、来薰阁、松筠阁、文奎堂、修须堂、文禄堂、通学斋、藻玉堂、鸿寿堂、开明书局、书业公司、直隶书局、文殿阁、修文堂、富晋书社、邃雅斋、北直文昌、尊古斋、晋文斋、龙云斋、永盛斋、龙光斋、同古堂、清秘阁等。

选介

①来薰阁,开设于咸丰年间,前身是收售古琴的来薰阁琴室。1911年起收售古书,称来薰阁琴书处,店主陈连彬。1922年,其侄陈杭参与经营,店中开始兴旺。1940年在上海开设来薰阁分店。店伙经常到南方及内地省份搜求古旧书,买到多种善本。陈杭还曾经四次到日本收书和售书。现藏北京图书馆的《忠义水浒传》(100卷28册,施耐庵撰,罗本篡修,李贽评阅,明万历刻,清康熙五年石渠阁重修本),就是此店捐赠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西厢记》,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完整刻本,也是此店搜购到的。店中曾刊印书籍十余种。出入这里的知名学者,有钱玄同、刘半农、胡适、周作人、陈垣、郑振锋、沈尹默、马裕藻、马衡、谢国桢等。

②文奎堂,开设于清光绪七年(l881年),创立者是河北束鹿人王云端。店址位于琉璃厂西街。文奎堂在清末曾是全市内外城规模最大的旧书店,店中不仅经销图书,并且搜集、刻印和出版图书。今店内除经营古籍外,也经营文房四宝和字画、摆件等。

③翰文斋,店主河北衡水人韩心源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琉璃厂创办。翰文斋的匾额为内阁大学士孙诒臣、李文田所书。曾先后收得李文藻、李勤伯、缪荃孙等藏书数十种。设铺面开业后,不数年与各大书肆相鼎立。光绪二十年(1895年),其子韩林蔚接手经营,与著名学者盛伯义、王懿荣等相往还。在清末民初收得一批故宫藏书。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为中国书店的门市部之一。

④松筠阁,开设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创立者是河北衡水人刘际唐。初创时店址在西琉璃厂街106号。店中初以经营古书为主,兼售杂志,在廊房头条开设过集文阁分号,在东安市场开设过同文书店。松筠阁在搜求杂志方面颇有作为,被誉为“杂志大王”。其子刘殿文编成的《中国杂志知见目录》,共4册125万条。品种丰富的地方志书也是其经营特色之一,此外兼营刊行书籍。今以经营字画、工艺品为主,兼营艺术类书籍。

⑤通学斋,开设于1919年,河北冀县人孙殿起经营,北大教授伦明投资。孙初在宏京堂书坊学徒,又在鸿宝阁、文会斋作伙计,开店后多次南下外省搜求图书,抢救了一批古籍。他还有几种著述,1936年出版《贩书偶记》,1957年出版《清代禁书知见录》和补遗。此外著有《琉璃厂书肆三记》、《成林琐记》、《古书经眼录》、《北京风俗咏》、《琉璃厂书肆四记》等。

⑥中国书店,全国成立最早的集收购、发行、出版为一体的国营古籍专业书店。位于宣武区琉璃厂西街。隶属北京市新闻出版局,1988年被列为实行计划单列管理的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北京古旧书业已经瘫痪,古籍文物毁损流失严重。在专家、学者的倡议下,为统一领导、团结和改造北京古旧书业,抢救和保护古籍文献,该店于1952年11月4日正式成立。由郭沫若题写店匾,店址在北京东四南大街。至1958年,有111家私营古旧书店通过公私合营并入该店,中国书店成为北京古旧书业的主体。l963年中国书店迁至宣武区琉璃厂海王村公园旧址,总面积212万平方米。员工总数478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51名(国家级版本专家4名)。中国书店除在北京市坐收、上门串户收购和到废品站拣选有用的古旧书刊外,还深入到全国城乡开展古旧书刊收购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不仅完整的保存了全部店藏图书,还从社会上和造纸厂里抢救了许多古代和近代文献资料。到1994年,共抢救保护各种珍贵古籍文献600多万部,其中5000余部罕见孤本、珍善本,收入国家级图书馆永世收藏,如北宋刻本《开宝藏》、《说文解字五音韵谱》,苏辙撰宋版《诗集传》、宋版朱注《楚辞》、雍正钞本《异史》等;修补珍贵古籍20余万册,补配重要典籍近万部,如清代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等;收购和销售各种古旧图书7000多万部;抢救珍贵文献2万余部;搜集、整理中外文期刊报纸8000多种,30多万套;整理出版古籍图书2000万部,其中木版刷印230件,465万余部;发行各种新版图书5亿多部。

三、古玩字画

源流 琉璃厂开设古玩店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至今可考者,康熙十一年(1672年),松竹斋在琉璃厂西街开业,为琉璃厂文化街最早的收售字画的店铺。清道光中期(1831-1839年),博古斋孙虞苫在琉璃厂创办,以经营金石、字画为主。此后,孙虞苫与赵佩斋又共同在琉璃厂开设了茹古斋。而后,赵佩斋又在琉璃厂开设了大观斋。清咸丰元年(1851年),由刘振卿在琉璃厂开设了德宝斋。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袁厚民在琉璃厂开设了笔彩斋。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黄兴甫在琉璃厂开设了尊古斋。清末,由陕西人杨某在琉璃厂开设了庆云堂。据《琉璃厂小志》载,自康熙至宣统年间,琉璃厂古玩店计有40家。1919年,由苏惕夫在琉璃厂开设了贞古斋。1923年,由林华亭在琉璃厂开设了虹光阁。1944年,由邱振生在琉璃厂开设了宝古斋。到1948年,琉璃厂共有古玩店31家,其中,经营字画的有论文斋、振雅斋、墨缘阁、茹古斋、宝古斋、论古斋、悦古斋、贞古斋、宝珍斋、蕴古斋、古欢阁、绮鑫、博韫斋;经营瓷器的有陶庐、博文斋、鉴珍斋;经营陶瓷和字画的有韵古斋、鉴古斋、韫玉斋、信古斋、赏奇斋;经营金石和陶瓷的有华古山房、延古斋、古光阁;经营碑帖等有庆云堂;经营砚台和图章的有韵珍斋;经营铜器和古钱的有云松阁;经营古铜和旧玉的有道古阁;经营玉器的有雅文斋;经营古玩杂项的有致宝斋。

选介

①荣宝斋 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明末遗老张氏在琉璃厂101号创办“松竹斋”。经营范围体分为三部分:一是书画用纸,以及各种扇面、装裱好的喜寿屏联、挽联、册页等;二是各种笔、墨、砚、墨盒、水盂、印泥、镇尺等;三是书画篆刻家的笔单。乾隆年间,主持店务的第四代店主张玉峰,善以精品招徕顾客,并利用官府的背景,生意兴隆起来。道光年间,店主张仰山是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和金石篆刻家,书画家赵之谦、吴大澄都是他的好友。此时的松竹斋主要经营古玩和南纸。鸦片战争后,经济萧条,更兼连续两代店主不谐经营之道,好交游,广识,挥金如土,松竹斋急速没落。店东张李氏聘庄虎臣出任经理。广交京师名士。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打出荣宝斋的字号重新开业,店址改在琉璃厂86号。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由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庠题书匾额。经理庄虎臣经营手法灵活,使荣宝斋很快兴旺起来。光绪二十二年,副经理张仲儒在甘井院胡同2号创办”荣宝斋贴套作”,聘请雕版高手戴广斋和木印巨匠王月轩,从此自刻自印自销笺纸,不仅优于其他同行,而且为木版水印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此际出版的“缙绅”(官名录),由花钱买得官衔的庄虎臣进宫抄写,不仅准确无误,而且印制精良,成为京师具有垄断性的热门产品,为荣宝斋增加了效益。1925年,王仁山出任经理,使荣宝斋进人鼎盛时期。l928年开设南京分店;1931年开设上海分店;1932年开设洛阳分店;1934年开设武汉分店;1936年开设南京第二分店;1940年开设天津分店。当时著名书法家寿石工曾有“荣宝高斋峙两京,琅琊妙手重平生”的诗句,“琅琊妙手”即指王仁山。1937年8月,北平沦陷后,荣宝斋逐渐萧条。

1950年初,在徐悲鸿、郑振铎、吴晓铃、周扬等斡旋下,由国家出版总署投资,5月,办理了公私合营手续,在荣宝斋后面加上“新记”,于是年10月19日正式开张营业。由于荣宝斋新记原来的业务与现实需要很不合拍。又因旧债还未还清,债主告到法院,判处荣宝斋拍卖财产偿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代为偿清债务后,于1953年初全部收归国营,去掉“新记”二字。从此荣宝斋成为国营文化企业。1960年后,开始在研究、发展和完善传统技术的同时,征集流散的书画文物。在收集到名人字画中,稀世之宝按规定送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余佳品店内收藏,作为木刻水印知名于世,成为独家的“乱真艺术”,齐白石也曾对自己的作品难辩真伪。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木刻水印以后,惟妙惟肖,在世界上引起震动。毛主席、周总理曾把木刻水印画《簪花仕女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国家元首。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上,荣宝斋的木刻水印作品的整个展厅获“特殊金质奖章”。荣宝斋先后木刻水印了徐悲鸿的《奔马》、齐白石的《蕉下鸣蛙》、赵佶摹唐人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该店的木板水印画作品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在48个国家举行过展览。荣宝斋亦精于修复技术和摹制古画。唐寅的《伏羲是女娲图》出土于新疆 , 绢本已破碎成块;山西应县木塔经卷画幅,在佛像体内秘藏了800多年,因受潮而粘连如棒,经荣宝斋技人之手,或整旧如新,或重现原貌。荣宝斋前后摹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和辽宁博物馆历代绘画近百幅。金振之临摹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冯忠莲临摹清代袁耀《万松叠翠图》、王宗光临摹仿人《狮子骢》、陈林斋临摹宋代马和之《唐风图》、郭慕熙临摹唐韩晃《文苑图》、孙天牧临摹宋代《渔村小雪图》等。荣宝斋也擅长装裱古今字画,人民大会堂的大型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由著名裱画大师张贵桐率领一个小组装裱而成。一位美国朋友要装裱一幅巨画,竟不远万里来到荣宝斋,裱成后,满意而归。1972年和1984年,荣宝斋进行了两次翻扩建,建成了两座两层营业楼,分为东斋和西斋,总营业面积6750平方米,并有生产用房2300平方米。1987年,荣宝斋有限公司在香港九龙加连威道开业。1989年,在香港举行首次拍卖会,拍卖清光绪以后的书画作品263幅,日成交额2000万港币。1994年,荣宝斋有职工240人,营业额为1000多万元,利润500多万元。

②尊古斋,位于西琉璃厂,开设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创办者是湖北云梦人黄肖甫,继承者是其侄黄伯川,后者在1939年将尊古斋关闭,改在东琉璃厂宝铭堂书店旧址开设通古斋,1945年再由黄镜涵继承其父经营。经营者精通铜器,今存故宫博物院的重要文物莽权、莽衡,就是此店收购的。

③宝古斋,开设于1944年,店主邱震生是河北三河县人,以经营历代书画为特色。邱早年在虹光阁学徒,出入于佑任、易培基等人家门,尤其是与天津的收藏家张叔诚过从甚密,成为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

④庆云堂,开设于清末,店主原为陕西人杨某,1931年由河北吴县人张彦生接手,以经营碑帖为特色,由李鸿章、陆润庠题写店名。张早年在隶古斋碑帖店学徒,掌握了收售碑帖和拓、裱技能,接触过汪大变、梁启超、于佑任、张伯英等碑帖收藏家,开店后走遍全国收购碑帖,又结识柯昌泗、郭沫若、陈叔通等,1956年后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著有碑帖论文和《善本碑帖录》。北京图书馆新馆金石部的许多资料,都来自此店。

四、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为纸、墨、笔、砚的总称。琉璃厂文房四宝店铺的兴起,同“宣南士乡”及众多会馆在其周围密切相关。街中最早的经营文人用纸的当属“松竹斋”,于康熙年间开业,兼营“南纸”。经营墨者仍为“一得阁”,开业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为中国墨汁制造首创第一家,创建人谢松岱,他进京会试落弟后,于琉璃厂东街今64号处开设了制造墨汁作坊,自产自销,生意兴隆。谢自写对联赞墨汁“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店名以对联首字取之,匾额谢松岱书写。老店由谢氏弟子徐洁滨独自经营后,又分别在厂甸和广安门内大街325号开设墨汁制造厂和“制造烟子作坊”,并在天津、郑州开设分店,在上海、西安开办专营代销店。1956年由各店共组一得阁墨汁厂。其墨汁有“油烟”和“松烟”两类。“油烟”有云头艳、兰烟、亮光、桐烟、大单童、双童、油烟等品种,为书写小楷,工笔绘画的佳品;“松烟”有阿胶、五老松、小松烟等品种,其特点是墨迹亮、耐水性强、书写流利、写后易干、石堙纸、永不褪色、适宜拓裱、香味浓厚。50年代后,经过科学检测、分析,研究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新配方和新工艺,改变了过去“油灯取烟,饭锅熬胶,人工研磨”的古老方法。研磨使用电动机器,灌装实现管道化,并建立现代化的产品检验室。年产量达到1000万瓶以上,其中约20%左右销往海外。现墨汁产品分为五大类:北京墨汁、书画墨汁、中华墨汁、一淂阁墨汁、松烟墨汁。一得阁生产的八宝印泥,素与墨汁并誉。“八宝”即红宝石、红珊瑚、珍珠、金筒、朱砂、麝香、冰片及贮存百年以上的老蓖麻油。经阳光晾晒和冬季自然冷冻,使之一年四季适用。特点是颜色纯正,印鉴清晰,不怕日晒、火烤、水浸、久存不干、气味清香,永不褪色。用这种印泥盖的印章色泽鲜艳、美观,可历百年而不变,既使将纸烧成灰,印章处仍鲜红如故;

戴月轩 1916年由戴斌创办。戴斌号月轩,浙江湖州人。幼年来京学艺于贺莲青笔店,期满后自立门户,在东琉璃厂开办以己名为店名的制笔店。一间门面,前店后厂,制笔用料均来自湖州。戴氏亲自制笔,质量均必尖、齐、团、健

四库全书

丛书名。清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四库全书的编纂历史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

第二步是整理图书。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