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的文物遗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黄帝陵的文物遗存,第1张

轩辕庙内现存祭祀保护碑刻124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1325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祭文碑刻46通,均是御制祝文。所谓御制祝文,就是皇帝亲自颁发的祭文,代表的是国家级祭祀 ,其中有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 “黄帝脚印石”

汉代文物,长062米,深约2厘米,于1956年出土于黄帝陵东南2公里的郭家洼村,是传说的“黄帝黄城巽宫”所在地。

1965年移至轩辕庙保存。

整块石头约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双。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以测运气的习俗,据说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为大吉大利。 《宋仁宗嘉祐六年栽种松柏圣旨碑》

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刻立。

砂石质,高174米,宽082米,厚017米。碑文楷书16行,行残存26字。四周边饰几何图形。碑身中下部风化残损严重。

碑文记载宋仁宗赵祯因坊州有轩辕黄帝陵,下令坊州在桥山栽种松柏。坊州依圣旨于嘉祐六年栽种松柏树一千四百余株,并免除寇守文、王文政、杨遇等三户差役粮税,令看守桥陵。

现保存于黄帝陵轩辕庙碑廊。 《元泰定帝二年禁伐黄陵树木圣旨碑》

元泰定二年(1325年)刻立。

砂石质。高174米,宽082米,厚017米。碑文楷书17行,行残存27字。四周边饰几何图形。碑下半部残损严重。

碑文记载了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在泰定二年(1325年)下圣旨,保护轩辕庙建筑,禁伐桥陵树木。并免除宫观,寺院所属地税、商税。对破坏桥陵之人,官府加重处罚。 明永乐十二年御制祝文碑 明

宣德元年御制祝文碑 明

景泰元年御制祝文碑 明

天顺六年御制祝文碑 明

正德元年御制祝文碑 明

正德十一年御制祝文碑 明

嘉靖十年御制祝文碑 明

嘉靖三十一年御制祝文碑 明

嘉靖三十五年御制祝文碑 明

隆庆四年御制祝文碑 明

万历元年御制祝文碑 明

万历二十八年御制祝文碑 明

天启元年御制祝文碑       清

碑 清

碑 清

碑 清

康熙二十八年御制祝文碑 清

碑 清康熙四十二年御制祝文碑 清康熙四十八年御制祝文碑 清康熙五十二年御制祝文碑 清康熙五十二年祭告礼成恭纪碑 清康熙五十八

御制祝文碑 清雍正元年御制祝文碑 清雍正二年御制祝文碑 清雍正十三年御制祝文碑 清

碑 清乾隆十四年御制祝文碑 清乾隆十七年御制祝文碑 清

碑 清乾隆二十五年御制祝文碑 清乾隆三十七

御制祝文碑 清

碑 清乾隆四十五年御

制 祝文碑 清嘉庆二十四年御制祝文碑 清道光元年御制祝文碑 清道光九年御制祝文碑 清道光十六年御制祝文碑         《谒桥陵和张三丰韵碑》

明末刻立。砂石质。高148米,宽059米,厚011米,碑文楷书7行,满行16字。碑文所载诗篇为明末楚人伍中恺步张三丰韵作谒桥陵诗。

现立于黄帝陵轩辕庙碑廊。

碑阳录文:

谒桥陵和张三丰韵」翟道停骖谒帝陵,东郊一望暮云轻。当」年龙髯攀无计,此日桥山景更清。柏□参天弥广野,衣冠瑞气绕佳城。可怜□」武求仙切,穆穆心源浑未明」。

楚人伍中恺」 《张三丰谒桥陵诗碑》

元至正庚子年(至正二十年,1360年)道人张三丰祭拜轩辕黄帝陵后赋《谒桥陵》诗一首,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四月中部县令金兰芝重立。

砂石质。高124米,宽076米。碑额篆书“重修”2字。碑文行草9行,满行14字。四周边饰缠枝花纹。碑文刊刻张三丰谒桥陵诗一首。

现立于黄帝陵轩辕庙碑廊。

碑阳录文:

张三丰诗」披云履冰谒桥陵,翠柏烟寒玉露轻」。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清」。巍巍凤阙迎仙岔,渺渺龙车驻帝城」。寂寞琼台遗汉武,一轮皓月古今明」。时至正庚子仲夏樵溪幕古道人」康熙二十一年夏四月西湖金兰芝重立」

□□□」 《孙中山题词碑》

书于民国元年(1912年)。高280米,宽110米,厚020米。楷书8行,满行4字。1912年3月,孙中山先生委派一个由15人组成的代表团赴黄帝陵致祭,并书写了这篇祭文,名《黄帝赞》。

原刻于黄帝庙山门外照壁上,1988年再刻,立于轩辕庙碑亭。

碑阳录文: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民国元年春」孙文(印)」 《蒋介石黄帝陵碑》

书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碑高280米、宽089米、厚020米。碑书“黄帝陵”三字。右题“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冬”。左题“蒋中正敬题”。此前黄帝陵一直被称为“桥陵”。1942年民国政府将“桥陵”改为“黄帝陵”。1942年冬,时任中国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亲笔题写“黄帝陵”,民国政府即勒石立碑,立于黄帝陵前,1988年复刻。

现立于黄帝陵轩辕庙碑亭。 《毛泽东手书祭黄帝陵文碑》

书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高280米、宽110米、厚020米。草书31行。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在轩辕黄帝陵前举行共祭仪式。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派代表林伯渠于今黄陵县黄帝陵致祭轩辕黄帝,并宣读此篇由毛泽东亲笔手书的祭文。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对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也进一步凝聚了中华民族各阶层人士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的决心。

1988年刻立,现立于黄帝陵轩辕庙古柏院碑亭。

1、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园。因位于延安黄陵县城北约05公里的桥山之上,故。是国务院公布保护的第1号古墓葬。

2、汉司马迁《史记》称:“黄帝崩,葬桥山。”桥山黄帝陵相传创自汉代,唐太宗大历中期在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下令移建于今址。元至正,明天启、崇祯,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及后期叠有重修,均有碑记载或录于县志中。因黄帝为我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渊祖,一直到今均逐年谒陵纪念。

3、桥山因山形像桥,故以得名。山上古柏参天,山环水抱,景色宜人,曾有桥山黄陵八景之称:桥山夜月、沮水秋风、南谷黄花、北岩净雪、龙湾晓雾、凤岭春烟、汉武仙台、轩辕古庙。

4、桥山,面积333公顷。6万株古柏参天遍野,长青不凋。黄帝陵就在桥山之巅。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在“下马石”左前方,有十数米高的大土丘,碑称“汉武仙台”,传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黄陵所筑。由此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黄帝陵。陵高3.6米,周长48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墙。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桥山龙驭” 4个大字,相传黄帝即由此乘龙升天。再前有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刻“黄帝陵”3字,系1958年郭沫若所书。

轩辕黄帝陵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镇。

黄帝陵,是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

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陵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

地理环境:

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约一千米处,是子午岭向东延伸的部分。子午岭南北而行,北为“子”,南为“午”,故称“子午岭”。桥山总面积5667公顷,山体浑厚,气势雄伟,沮水三面环流。

山上林木茂密,古柏覆盖面积为891公顷,计有古柏816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陕西黄帝陵为《史记》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个黄帝陵。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为全国首批确定的5A级旅游景区。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汉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和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陵前的“黄帝手植柏”树龄高达五千年以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2014年,国家文物局决定将黄帝陵保护上升为国家法规,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制定黄帝陵保护行政法规。目前正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帝陵的文物遗存

轩辕庙内现存祭祀保护碑刻124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1325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