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和盗墓笔记有声小说出完了吗?出了多少了一共?谁的版本最好听?求详细回答!!
完结了《鬼吹灯》
一共八卷
《鬼吹灯》这部书前后两部,共计八册,顺序依次是《精绝古城》、《龙岭窟》、《云南虫谷》、《昆仑神宫》、《黄皮子坟》、《南海归墟》、《怒晴湘西》、《巫峡棺山》。
从2006年2月份开始,直至2008年2月底,前前后后总共写了整整两年时间,约有两百万字的篇幅。这期间付出了很多,但同样也有很大的收获。通过这部书,认识了很多的朋友,这其中有见过的,也有没见过的。可以说如果您喜欢我的这部书,咱们就应该算是朋友了,在此请允许我由衷地感谢你们,能和许多人分享我写的故事,对我而言是最大的快乐。今天在全本结稿之际,我想对《鬼吹灯》全的创作过程做一次简单的回顾,献给喜欢《鬼吹灯》的读者朋友们。
常被人问起自己觉得哪一卷最满意,所借《鬼吹灯》完结之际也来个“导演自评”。作为作者,自己评价一下自己的作品,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全套八卷故事,每一卷的核心元素与题材都不相同,想表现的内容也有所区别。在连载的过程上,每天只能写几千字,由于时间限制和个人喜好的原因,对于已经写过的部分基本上从未进行修改,而且始终没有故事大纲,到现在还不知道大纲是什么,对我而言,自己也不清楚下一章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情况,许多都是即兴发挥,这是创作过程中很大的乐趣。
很难说这八卷中有哪能一卷是我自己最满意的,每一卷都有很满意的章节和桥段;但在我自己看来,每一卷也都同样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如果重新修改一遍,会好很多,可是那样一来难免会有匠气,也就失去了即兴创作的乐趣。
下面按照创作顺序逐册讲评,包括每一册的特点和创作过程、出场的人物和背景,以及自认为满意和存在缺陷不足的章节。
《鬼吹灯》是一部探险小说,根源于易学的风水,是贯穿其中的经脉。虽然书中包含着众多元素,但只有“探险”二字能概括其精髓,绝非单纯的盗墓小说,也绝不是恐怖灵异和老掉牙的推理悬疑小说。古墓只是故事中探险的凭借,本书所讲述的,是一系列利用中国传统手艺和理论来进行的冒险旅程。
《精绝古城》
《鬼吹灯》第一部第一卷《精绝古城》,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截止到野人沟黑风口的地下军(是)事要塞,主要是一个框架、平台的搭建,并没有什么与主线关系明确的线索。这半部是想写成民间传说、乡村野谈那种类型。所谓民间故事的类型,我感觉大概就是僵尸和黑驴蹄子那种深山老林里的传说。
从考古队进入沙漠寻找精绝古城开始,触及到了鲜明的地理文化元素,西域沙漠、孔雀河、双圣山、三十六国、楼兰女尸、敦煌壁画,提到这些元素,一股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所以在精绝古城这部分,我是将神秘感作为了故事核心,到最后精绝女王也没露面,她算是神秘到底了。这一卷中涉及到了一些考古解谜之类的元素。
作为最初的一卷,现在来看最大的缺陷,就是有些部分写得过于简单和潦草了,逻辑比较松散,随写随编,完全没有考虑后面的故事如何展开;满意的地方是描写和叙述比较真实、生动。
看起来很真实很乡野很神秘的风格,是我在写第一卷的时候,最想表现的内容。
说到“真实”,就想起常被问到这样一些问题:《鬼吹灯》写的是不是真事?出现了那么多名词、术语、地理、风水,不懂的人根本写不出来,这些内容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首先我想说《鬼吹灯》是故事,是小说,绝不是纪实文学,也不是回忆录,真真假假掺合在了一处,如果要区别真实与虚构,只有具体到某一个名词或某一段情节,才分辨得出。
比如在野人沟这一部分的故事中,地点是虚构的,但作为场景的关东军地下要塞却是真实存在的,至今在东北内蒙古等地仍有遗址保存下来,据说当年的兴安岭大火,便是由于关东军埋藏的弹药库爆炸引发。
关于名词和术语,有必解释一下,《鬼吹灯》中称盗墓为“倒斗”,和称陪葬品为“冥器”一样,这些特殊的行业名词是现实中确实存在的;而称古墓中的尸体为“粽子”,则完全是我个人原创虚构的,以前从没有这种说法。
再举一个例子:书中描写摸金校尉要配戴摸金符,才可以从事盗墓活动。摸金校尉这个名词是三国时期就有的,但并没有作为传统行业流传下来,仅存在了几十年,一切关于摸金校尉的传统行规,包括在东南角点蜡烛,以及鸡鸣灯灭不摸金的铁律,都是我个人编造虚构的,不属事实,世界上也从来不曾有过摸金符这种东西,原型也没有,希望读者朋友们明览,不要被我的故事误导了。
类似的例子在《鬼吹灯》这部书中数不胜数,每座古墓和冒险地点的历史背景、各种神秘动植物的原型和风水玄学、民俗地理等等,都有真有假,更多的是虚实混合,而且内容会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调整,如果要全部说明,绝不是三五天能讲清楚的,在此就不多做讲解了。
《龙岭窟》
《鬼吹灯》第一部第二卷《龙岭窟》,实际上这卷故事,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是龙岭倒斗发现西周幽灵冢,二是摸金校尉黑水城寻宝,三是石碑店棺材铺献王痋术浮出水面。虽然一卷中有三个故事,但在本卷中,我主要想突出惊悚这一核心元素。也许有人说《鬼吹灯》是惊悚小说,其实我觉得完全不是,整体上和“恐怖”关系不大。如果说到惊悚,我想惊悚只是本书诸多元素之一,并非主要元素。悬念迭出的只有《龙岭窟》这一卷,到处是传统话本令人窒息的扣子,这是耸人听闻的一卷。
写《龙岭窟》的时候,我开始考虑整体故事的构架,为了将前两卷与后面的内容连起来,就安排了一些大篇幅的插叙,这就是鹧鸪哨拜师、纳投名状,盗南宋江古墓,然后与了尘长老,以及托马斯神父一同前往黑水城探险的事迹。
《鬼吹灯》的副标题是“盗墓者的诡异经历”,这就是说以摸金的事迹为主,但作为暗线,搬山道人和卸岭力士等其余盗墓者的故事也开始逐渐出现,并且确定故事的线索将围绕着无底鬼洞展开,所以《龙岭窟》的作用类似于穿针引线。在本卷中大篇幅的插叙是为了调整思路,通过民国时期的传说,来检验一下自己驾驭不同年代背景的文字能力,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进。
在这一卷中,个人比较满意的是灯影、椁异、悬魂梯,以及野猫、鸡鸣灯灭不摸金这几章,存在较大缺陷的则是钻鱼骨庙盗洞、西厦黑水城通天大佛寺这两部分,因为计划要写到一百万字,因此放慢了故事的节奏,另外说明一下,因为每天在起点更新,为了给网络盗贴增加一些阻力,从这一卷开始用了不少生癖字。
《云南虫谷》
《鬼吹灯》第一部第三卷《云南虫谷》,写这卷故事的时候正好是在看世界杯,印象尤其深刻,是对精力、体力、毅志品质的一次严峻考验。云南献王墓这一卷中以探险作为核心。我个人很喜欢看**,曾经非常喜欢《深渊》和《异形》。所谓的探险,是探索加冒险,后来看到翻拍版《金刚》的预告片,有一段探险队利用转盘式冲锋(抢)枪,同山谷里蜈蚣恶(占)战的桥段,超级喜欢这种场面。老式装备的探险队,皮划艇漂流、坠毁的空(君)军飞机残骸、幽灵般的摩尔斯信号、芝加哥打字机、千万年不死的巨型昆虫、吞噬万物的尸洞效应、在自然环境恶劣的丛林和化石洞穴中披荆斩棘,于是云南虫谷就启动了,完全是藏宝图式的传统探险元素,里面加有一引起奇怪的灵异和科幻色彩,这是新旧冒险元素相互结合的一卷。
在《云南虫谷》中,故事类型全面转向“探险”。本卷出场人物较少,主要篇幅用于讲述险恶的地形和各种诡异的陷阱。对于陈瞎子贡献的人皮地图,开始的时候在我脑中并没有什么概念,觉吊么离奇就怎么安排了,随着写作的推进,把这一个个谜团揭开,自己也觉得有些惊讶,最早设计的献王墓,是一个只有在天崩时才会被人进入的古墓。还曾异想天开,有一架大型客机坠毁在摸金小队面前,从而撞开了古墓的大们,但后来一想到还有许多朋友今后要坐飞机出门,这么写可能不太好;加上在幽灵信号一段中,使用了抗战时期美(mi)国援华空(君)军的运输机,所以最后就把天崩描述成几十年前附毁的轰(乍)炸机了,这种情节上的重力感和命运感是我自己也无法提前预测的。
这一卷我比较满意的部分,是对于虚构的痋术的创造,终于能自圆其说了,自己还是很佩服自己的,另外葫芦洞、天坑深潭、霍式不死虫、鬼信号这几段也觉得非常满意。
但此卷篇幅较长,存在缺陷的地方也是很多,主要是节奏控制得不是太好,最不满意的是写到后面忘了前边埋的一些线索,导致脱离的时候没有用到。
《昆仑神宫》
《鬼吹灯》第一部第四卷《昆仑神宫》充满了神话色彩。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与传说。凡是中国神话必定离不开昆仑山,它是天地的脊骨、祖龙发源之地、西王母的神宫、北方妖魔的巢穴,昆仑离开了神话传说似乎就不能称之为昆仑了。古籍上记载着昆仑西王母的真实形象是个怪物,我个人想象可能是条大鱼,曾在自然博物馆中看过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感觉真的像龙一样。
这一卷的情节涉及到格萨尔王传说。制敌宝珠的英雄大王史诗,本身就是一篇神话色彩很强烈的说唱长诗,所以在昆仑山这一篇中,揉入了许多接近神话的另类元素。风蚀湖的鱼王、无量业火、乃穷神冰、大黑天击雷山、水晶自在山、恶罗海城、灾难之门,这场冒险光怪陆离如同进入了幻界。《昆仑神宫》是如同在神界中冒险的一卷,虽然神话元素众多,但还是保持了一贯的原则,尽量向真实世界靠拢,当然不会有飞天入地、长生不死、神仙符咒那种真正的神话。
由于时间安排与合同的原因,《鬼吹灯》的第一部在《昆仑神宫》后,就算结束了,最后的结局处是在北京的北海公园,属于完美大结局。起点中文网最后一章234章中完整收录了全部内容,实体书更是完璧无缺,当然这个大结局只属于第一部。
在《鬼吹灯》第一部的前四册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情节,就出现在西(分开)藏,但出于篇幅的问题,那部分被收录在了实体书云南卷的最后,是描写胡八一参军不久,在西(分开)藏月夜下的荒废寺庙中,同铁棒喇(马)嘛恶战狼群的一部分,其实这几章无论如何都应该算在最后的西(分开)藏之卷里。
最不满意的部分是这部分节奏没控制好,导致最后进入凤凰宫的时候已没篇幅展开。
2007年3月,临时决定写《鬼吹灯》第二部,和第一部几乎一样,在动笔的时候,基本没有整体的构思,只是有个大致的目标,打算在第二部中,写两部前传和两续集,并且相对第部而言是独(力)立内容。
第一部的构架上存在许多遗漏,我希望在写第二部故事的同时,也能够对第一部做些补充,当时并无把握,但最后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满意的。
《黄皮子坟》
如果按照我最初的计划,还是要在《鬼吹灯》第二部的四册中,描写四种不同的重点元素,这所以要写前传,主要是想活络一下思路和文字,使自己不会因过于僵化的时间线索失去耐心。
《黄皮子坟》是年代背景非常强烈的一卷,核心元素是关于黄鼠狼的种种诡异传说,和非人生物的墓穴和棺椁,以及东北地区特有的江湖体系,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元素。但由于年代背景比较特殊,许多词语和内容难免要受限制,不同于思想活跃的八十年代,这一时期的主人公尚不成熟,但满腔的热情却是什么困难都挡不住的。
我曾在海拉尔和大连,参观过日军侵华战争时期的遗址,包括焚尸炉、监狱、欧洲风格的医院和研究所等建筑,对其印象深刻,所以将故事的背景设众其中。在这一卷中,我觉得写得比较满意的,是对于黄皮子读心术和焚化间的描写,以及老羊皮死后被雷火击中的诡异事件,很有沉重感,单就实物来讲,觉得怪汤这一段很离奇又很真实。比较大的缺陷在于有些很有意思的东西忘了写进去,人熊那部分也处理得太草率了。
《南海归墟》
作为第一部故事的延续,在前边几卷中,对于摸金倒斗的描写,使我觉得中国传统行业中,有许多风险很大的职业,风险性最高的,当属在海中采珠的疍民。南海采珠的疍民原型出自广西北海地区,秦汉时期就已有龙户和獭家赴水采珠屠蚌,但是似乎很少有人来写他们的故事。
所以在这一卷中,海中采珠和这一行业的传说是重点元素。有观点认为,灿烂辉煌一时的玛雅文化,是中国西周时期渡海的先民所建,因为两者相似之处极多,射日神话更是华夏文明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曾想把海底的神箭,描写成一种真正的巨型兵器,失在归墟这片混沌之海内的摸金校尉和蛋民们,最终开动了震惊百时的神箭,射破了头顶的大海,从而逃出生天,可后来写的时候,把这个构思给忘了,但借助过龙兵这一海上的真实奇观逃生,也是十分惊心动魄的冒险。
关于用装填了石灰的西瓜杀死水中恶鱼,并依靠司天鱼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航行,这些事情并非是我虚构的。以前在中国南方,确实存在着。对于本卷中我比较满意的,是对海岛上的黑市描写,有一些关于海难的桥段也觉得不错,例如乾坤一跳等等;感到最不满意的是海柳底舱中海匪的尸体,这段粗糙了,应该有很大发挥的余地。珠母海里的事情也应该展开来写,但每卷书的篇幅和字数也是一个很难克服的限制,情节和内容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在没有整体大纲的情况下,很难控制,业余和专业的水平可能就在于此了。
《怒晴湘西》
在这一卷时,我的工作时间非常宽松,时间多了相对就会写得比较从容,所以单从文字上来讲,我觉得《怒晴湘西》是八卷中最精致的一卷,因为关于现代题材的限制越来越多,所以决定把前传倒回民国时期,放开手脚狠狠开挖。
以前我曾图着顺口,随意编了发丘摸金、搬山、卸岭这三大体系,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展开,就逐渐勾勒出了这些行业的来历、掌故、传说、手法,因为以前几本都以望风水盗墓为主,导致许多人,甚至连跟风写所谓盗墓小说的人,都只知道看风水找龙脉,却不知民间有许多稀奇古怪的盗墓方式。
所以在这一卷中,把望字诀以外的盗墓手段作为核心。我觉得民国传说式的故事,一要有说书的语感、二是要有侠盗般的人物,再加上各种黑话切口,充满了历史民间故事的色彩,才会有趣。以前写黑水城一段,是试探性的,没敢往大处写,但有了以前的经验,写起来自然驾轻就熟,其中编了一套全新的概念性暗语,也就是山经,包括常胜山和月亮门等体系,完全是虚构的。
另外本卷也创造了几个记录,一是出场人物多,以前担心控制能力,没敢同时写过双主角和大批配角轮番上阵。但写了这么多也不可能一点进步都没有,这一卷的人物调动和背景描述已经能得心应手了,而且情节上对第一部做了很好的补充,也贯穿了第二部的四卷,超出了最初的计划,这是令我很高兴的。
再说一下地理背景,湘西的故事被写入文学作品中的,可以说是多如牛毛,但巫蛊、赶尸、落洞一类的事情,听得多了,就不会再有新意,我个人也很不喜欢,所以在《怒晴湘西》中,写了瓶山的各种传说,争取与那些老掉牙的故事区别开来。
并且在这一卷里,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器械,例如蜈蚣挂山梯和穿山穴陵甲;再比如,陈瞎子使用的听风听雷之术,还有以敏锐的嗅觉闻土辨藏,都是民间流传的盗墓手段,可以算是戏我自己发明的几大盗墓体系,进行了很好的总结,这是最满意的地方。另外个人感觉写得比较好的两个桥段,一是群鸡大战古墓蜈蚣,另一处是之前卸岭群盗误入水银发动的机关城。
比较不满意的地方有三处,一是花灵和老洋人没什么戏份就挂职了;二是鹧鸪哨同六翅蜈蚣落入无量殿,这一节描写得比较混乱;三是发现丹房的桥段比较平。
《巫峡棺山》
作为全书的最后一卷,《巫峡棺山》这一卷的任务比较重,最要命的是字数,根据合同约定的字数来算,第二卷的前三册,第一册少了三万字左右,只好都加到最后一卷中,所以本卷是超长篇,足足多了半本书,但即使是这样,最后一卷的篇幅也显得不够用。
在计划中作为全书主线的四枚铜符,象征着通过不同形式存在于天地间的四种生命状态,想每部引出一符,但那样一来,就需要至少五册,只好简化了一些情节。
另外也打算在这一卷中,把《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成为残书的真实原因,以及摸金符上代主人的故事做出交代。《鬼吹灯》全书起于《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残卷,最后也将终于《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当年被毁的往事,除了地仙村探险的内容,最后一卷中还包括了这些情节。
除此之外,还在本卷中说明了,为什么只剩下三枚古符,以及发丘印在明代被毁的历史,故事的地点发生在长江三峡附近,地理背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棺材山,情节发展上的转折很大。
长江三峡长七百余里,两岸连着无数山阙,层峦叠嶂,这里自古就是神秘的巴蜀文化与巫楚文化交汇的区域,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数不胜数,其中多少有一些上古历史的投影;兵书宝剑、千年栈道、峭壁悬棺……给后世留下了无数想象空间。
作为通篇贯穿的主要线索——《观山指赋》,是一段类似于民谣的口诀,包括《观山掘藏录》,本来都是我另一部作品中的原创内容,因为2007年的写作计划改变,临时变为了《鬼吹灯》第二部,所以都被于了本书中,另外一部书就此取消,以后也不会再以任何方式出现。
本卷中我最满意的地方有三处,一是金丝雨燕搭建的无影仙桥;二是观山神笔,画地为门;三是乌羊王古墓鬼音指。另外,关于黑猪开河的传说,以及棺山盗骨图的来历,算是灵机一动的神来之笔。在虚构的故事情节中,融入许多大家都知道的传说,比如天河鹊桥相会、神笔马良,还有古画《群贼盗墓图》,这些或真或假的传说,都在《巫峡棺山》中以全新的角度进行了解构。
缺陷是由于最后一卷中要表现的内容太多太集中,不免有些地方没有深入展开,显得仓促了,结局并不能说是圆满的,毕竟多铃终于死亡。与我初期一味喜欢不可思议事件的态度不同,对于用了两年时间写就的超长篇作品来讲,平淡朴实才是真。在最后的六章里,我主要想阐述一下《鬼吹灯》全书的理念,“鬼帽子”这三章,是说不能信风水,“天人一体”的概念是在心而不在地;最后“物极必反”的三章,则是说明摸金校尉保身求生之道。
《盗墓笔记有声》
一共5季都已经出完了~第六季还在等~,青雪博客第五季还没传完~~~~~如果下载的话,网上可以找到1-5季全~
这是清代花钱的一种叫八卦钱
花钱,古代称厌胜钱或压胜钱,今又称玩钱、吉祥钱、民俗钱,其材质以金属为主。关于花钱的定义历来争论不休,我们认为花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花钱是指具有佩带、赏玩之功用及具有吉祥含义的所有非流通性质的钱状物。这类花钱被认为是正统花钱。广义的花钱是指所有非流通性质的钱状物以及无钱形但却具有佩带赏玩功用的异形物。如属游戏品的马钱、棋钱以及古人臆造的“古钱”等,因其具有钱形都可归花钱之属;又如挂牌虽已无钱形但其具有佩带、赏玩之功用及具有吉祥含义因此也归入花钱。
花钱与其他古代艺术品相比历史较短,目前公认的花钱鼻祖出现在汉代,如宜子半两、太常半两,其穿口皆作菱形穿,应是汉人佩带的花钱,菱穿无外乎两种目的:一是美观,二是佩带时始终保持钱体字文端正。王莽至东汉时期钱文类花钱的种类很多,但数量却很少,典型的有五铢、大泉五十面背有吉语或规矩纹星象纹等。汉代还出现了一种挂钱(有说为扣饰),钱上有一大圆环,钱下有一小方环,面文多为“日入千金、长毋相忘”和“除凶去央、辟兵莫当”。据资料记载在上海福泉山西汉墓及内蒙古汉墓中均有此类钱出土。挂钱的出现也说明了花钱最原始最基本的功用就是佩带。还有一种“印钱”,下面是印,印上连一花钱,此物旧钱谱作为厌胜品有载,我们认为不应将其归入花钱,因其主要功能是印,上面的“花钱”不过是印钮罢了!
汉以后至六朝期间的花钱种类及数量都非常稀少,可能是因这段时间战乱频繁,再者民间尚不流行佩带花钱的习俗。三国时期的蜀国铸造了一种太平百钱背水波星纹钱,近年有研究者将其列入花钱,虽然其背有图案,但它的性质是流通货币,因此它和花钱有本质区别。还有一种太清丰乐(又读天清丰乐)钱,也有研究者定其为吉语花钱,但近年江苏一次性出土此钱几千枚,若是花钱不会有这么大的出土量,因此其性质还应是流通货币。北魏永安以后出现了大小两种永安五男背四灵钱,背图灵气足,有六朝风范,面文当自永安五铢而来,实为民间乞求多子的吉语。此类钱存世量不算很稀少,但多系后翻品,宋代流行“五男二女”的吉语,可能也翻铸了此类钱。
唐代的花钱多为钱文类,如开元通宝金银钱,1970年西安何家村颁王府遗址窖藏出土金钱30枚,银钱421枚(同出的还有枚永安五男四灵钱),这些金银钱可能是宫廷赏赐钱,据《资治通鉴》载杨贵妃收安禄山为干儿子,并赐“洗儿金银钱”,这些“洗儿钱”也许就是开元通宝金银钱之类。其它唐代钱文花钱有“得一元宝背四云”及“顺天元宝四星花边”等。《泉志》载唐荆山公主出嫁时有面文为“长命守富贵”的撒帐钱,今所见皆后人摹旧谱而铸。所谓“撒帐钱”是古代婚庆中所用的一种吉祥花钱,《东京梦华录》中载:旧时婚礼,夫妻交拜完毕,并坐床沿,妇以金钱彩果撒掷,为“撒帐”。撒掷的金钱即为“撒帐钱”。
五代乱世时期也很少有花钱,以前被古人非常看重的南唐铸“大唐镇库”钱我们认为极有可能是后人的臆造品,因清以前并未闻有“镇库”一说,即使有镇库钱那么镇库也是件极严肃、神圣的事,所用字体应端庄稳重才对,怎会如此钱文字拙劣怪异?若为臆造品就容易理解了,作伪者为满足收藏者猎奇求珍心理自然会追求奇特怪异的风格。
宋代随着道教盛行及文化艺术的空前发展,花钱也兴盛起来,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道教题材,出现了星官生肖钱、受生钱、符咒钱等。
星官钱的来历很复杂,所谓“星官”就是道教将星宿神化的称谓,我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共分六十甲子,某人出生在六十甲子的那年即是某人的“本命年”,又称“本命元辰”。道教后来将六十甲子星宿化、神化,这样就出现了本命元神或本命星官。可能因六十个元神或星官太麻烦,所以后来干脆就根据十二生肖简化成十二个元神或星官了,各元神、星官当然要分管各生肖了。另道教中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之说,这五位星君也可称“星官”,其中北斗星君有七星,分管十二属相,这“七星”也可称星官。花钱中的星官究竟指谁还真不易确定。从星官类花钱实物来看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单枚面星官背十二生肖,这种花钱一般无“本命星官”字样,但确是星官钱无疑。另一类是十二枚一套,星官各配十二属相,钱上一般有“本命星官”或“本命元神”等字样。
受生钱又称寿生钱,道教宣扬人出生(受生)时曾向冥司借贷禄库受生钱,出世以后要设道场归还。冥司禄库共有12库,分别有12姓曹官分管。宋代的受生钱12枚一套,一面是文字记录欠钱多少贯分数第几库,另一面是人物(应是分管各库的曹官),其用途应和本命星官钱相似,都是求其保佑。
符咒钱是指铸有道教符文和咒语的花钱,符咒是道教创造的一种自称能驱鬼避邪的文字符号、咒语,因具有这种神通,所以符咒类花钱在宋代很有市场,这一时期常见的符咒钱是玄武背太上咒曰天圆地方六律九章……,这种咒语应是玄武专用的,在后代花钱中都是玄武配此种咒语。
宋代花钱中最流行的道教人物除星官外就是“玄武”和“二郎”了,“玄武”源自于原始星辰崇拜,系二十八星宿中北方七宿,为龟蛇一体状,在宋代被人格化,成为北方大神,宋太祖时就有“玄武”为天宫大将的传说。宋真宗时为避“圣祖”赵玄朗讳而将“玄武”改称“真武”。并封其为“真武灵应真君”。“二郎”的来历很复杂,目前有“李冰二子”、“赵昱”、“杨戬”等多种说法。可能当时的老百姓也说不清究竟是谁,道教的“造神”实在是很乱。在宋代“二郎”和“玄武”一样香火很盛,花钱中的“二郎”和“玄武”也经常出现在一起。
除道教题材外宋代还流行五男二女及婴戏图等多子题材的花钱。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精致的吉语钱。此外宋代还铸造了一些仿古钱花钱,如“五行大布背龟蛇剑”、“常平五铢背七星”、“周元通宝背高浮雕龙凤”等,经常有宋墓及宋窖藏的出土报告。
约在北宋后期出现了很多游戏品,包括马钱、棋钱、选仙钱。
马钱,又称打马格钱,是宋元时期流行的打马格游戏的游戏子。李清照在《打马图经》中介绍了“依经马”的玩法,游戏有点象飞行棋,有棋盘(打马图)和棋子(马钱)。大家轮流掷骰走棋子。所不同的是打马以赌博为目的,有贴子作筹码,另打马的规则比飞行棋要复杂的多。虽然打马格的游戏在明后期就已失传,但作为游戏子的马钱却保留了下来,成为花钱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种类。它所含的马图千姿百态,或趾高气扬、或安详温顺,或伏或立或奔或飞,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它还铸有古代名马名和名将名,可被看作为古代名马和名将的“纪念章”。
选仙钱也属古代博戏品,从形制上可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又分有穿无穿两种,无穿者居多。从内容上看有诗仙、棋仙、琴仙、壶中仙、拔宅仙、王母、曼倩、双成等人物,背皆配五言绝句,文雅可爱。
棋钱即象棋子,分为双面字和面字一面图两种。据考象棋定型于宋代,宋代的棋钱和今天的象棋子略有不同,没有兵、仕、相和帅,下棋时可能是一方执字面,一方执图面;若两面全字的棋钱可能以涂朱砂等方式从颜色上区分。
宋代还出现了镂空钱、秘系戏、打制冥钱。
镂空钱钱体透雕,玲珑雅致,宋代镂空钱的图案多为花卉、追尾双凤、对龙(龙头下尾上相对)等。
秘戏钱是指有男女交合图案的花钱,宋代的秘戏花钱一般为小型,数量、种类非常少。
冥钱是指专为殉葬而制的代替流通货币的陪葬品。南宋时期四川的安丙墓一次性出土打制冥钱百余枚,多为金银薄片单面打制,面文有天下太平、长命富贵等吉语。冥钱从定义来看属于花钱范畴,但因其性质为人们所忌讳,通常只把它看作花钱的边缘品类。
辽代流行千秋万岁、皇帝万岁等吉语钱以及九子母题材的花钱,因辽花钱多厚重拙朴,别具异族风韵,所以深受花钱爱好者喜爱。
金代花钱多流行阔缘、决穿,多为星官、玄武等道教题材,典型的有大型着盔甲玄武背虎符及中型的坐椅星官。铸造工艺较精。金代流行一种较厚重、立体感极佳的追尾 钱,有大小、方穿圆穿多种,其中以大型方孔者为最佳。此种镂空有说为辽铸,但所见辽花钱无如此精细的风格,且此式追尾龙在金镜中常见,辽镜似未有此版式,因此我们认为此类钱还系金铸。
元代流行较张天师花钱,张天师本为东汉创“五斗米道”的张道陵,魏晋时道徒尊称其为天师,成为道教正宗,天师名号也由后人世代承袭。宋代官方不称“天师”而称“先生”,元代官方颁称“天师”。虽然如此,“天师”的称呼在民间可能早已存在,最早的张天师花钱可能在南宋、金代就已出现。有书载边刻花押的张天师金代镜,图案完全与花钱相同,但图案精度却和常见后翻版天师花钱差不多,因此可证至少金代就已有此式花钱。
元代出现了很多寺观钱(又称供养钱),种类有年号、寺观名称及诸佛菩萨名号等,多为寺观所铸分发给香客的,或是作为香客礼佛的供品。
元代的镂空钱也不少,最常见的一种是风格粗犷生动的 追尾戏珠钱。另外元代还翻仿了很多前代的镂空钱。
有一种篆书金玉满堂背 花钱,地章有精美的回纹,从工艺上看至少应为范铸。传统观点认为系唐铸,我们认为应是元后期至明前期所铸,因其龙纹及地章的回纹是一种仿战国铜器的风格,此钱追求的是复古的风气,而唐代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其艺术品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一般不会流行复古风气,从唐代的铜镜及其他铜器来看没有追求仿古风格的。而而元明时期铜器的铸造工艺及艺术水平较唐前有所下降,仿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元后期的铜镜中就有类此钱的 ,另看此类钱的形制及字图的绵软风格也是不到唐的。此外还有几种花钱的风格及铸工均与此类钱相似,如大型阔缘长命富贵背犀牛望月钱,地章布满回纹;还有大型长命富贵背星官,边缘及地章均有精美的花纹,应都是同炉所出,时间跨度也不会很长。这些钱还有个特征就是早期品上下都有孔,这个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同炉同期的观点。
在明代云南、贵州地区出现了很多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花钱。贵州地区流行一种 双鱼(应取鱼化龙之意)或龙凤双鱼背十二生肖,风格粗朴生动,文字多简化变形,多有珠圈作装饰。明代云南地区流行镂空花钱,多为楼阁、双孔雀、双狮等题材,据闻在云南大理地区出土了一些大型未使用的楼阁镂空钱,直径67-68MM,红铜质,精美异常,应是此类钱的早期品,同出的还有太定、水官等钱,此次出土情况为楼阁钱的断代提供了有力证据。
明代中前期可能继续翻铸一些前代的星官、天师等道教花钱,明中以后星官题材就被淘汰了,极少有黄铜质的星官题材花钱。关于明中后期的花钱界定目前还是个难题,仅有少数几种黄铜花钱可定为明代,如“福禄桢祥背五子登科”吉语花钱及厚型“连生贵子背荷花”吉语配图案花钱等,也许是有些品种被误划为清代,也许本来明代就不流行花钱,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花钱在清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存世数量及种类远远超过历代花钱,清花钱中官炉花钱占绝对主体地位,尤以云、贵、川官炉花钱为甚。
清代花钱的种类较前代更加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开炉钱、镇库钱、宫钱及针对民间发行的花钱,其中宫钱又包括挂灯钱、袱坠钱、宫殿上梁钱、宫内赏玩钱等,针对民间发行的花钱种类更丰富,主要包括钱文钱、吉语钱、吉语图案钱、吉祥图案钱、谜语钱、星相钱、咒语钱、生肖钱、八卦钱、上梁钱、马钱等等。
镇库钱是官炉钱局为镇邪驱恶、保佑钱局而特铸的花钱。一般形制厚大,面文可以是钱文,也可以是吉语或图案,存世罕见。典型的有大型“宝源局造背镇库”及特大型江苏炉“咸丰重宝背满文宝苏”。
开炉钱是指钱局在成立之初、或重新开铸之时、或新年伊始铸造的迎祥纳吉、驱邪迎瑞的纪念花钱。其形制大小不一,典型的有宝陕局“太平重宝背宝陕钱局”、宝苏局“乾隆通宝背上三连星下月”、宝云局大型“嘉庆通宝背麟凤”等,此外某些大型少见的吉语、图案花钱可能都是开炉钱,如云炉直径105MM的生肖背龙凤等其性质都需进一步考证。
挂灯钱是宫中用作灯坠的花钱。鲍康《大钱图录》中云:“钱局岁十二月例精铸制钱若干缗呈进谓之挂灯钱。”传世有多种精美的天下太平钱,上下钻有孔,还见有刻花咸丰当百,侧缘也钻有孔,可能都是用做灯坠的,并非一定是“精铸制钱”才可作挂灯钱。
袱坠钱是奉先殿中祭祀牌或祭祀品下所垫的袱布四角系的花钱,其作用是下坠固定。袱坠钱的面文同正用品,背文为天下太平。新皇帝即位后此钱也随着更换。
宫内赏玩钱系指官局为宫内赏玩之需特别铸造的精美厚重的花钱。这类钱堪称清花钱中的“贵族”,价格很高,存世数量也稀少,典型的有大型“嘉庆通宝背天下太平”、篆书“福寿康宁”及“万寿无疆背大雅”等。
钱文花钱指以正用品钱文加以文字或图案的花钱,如“乾隆重宝背宝泉龙凤”、“光绪通宝背天下太平”等,这类钱中有的也是开炉钱或宫中作用的挂灯钱、袱坠钱等。
吉语钱是制带有吉祥词语的花钱。清吉语钱中的吉语有的取自古籍深奥难解,有的引自民间俗语亲切悦耳,有的取自诗文清新雅致,其中以八字吉语如“一本万利顺风大吉”等较为盛行。
吉语图案钱是指吉祥词语与吉祥图案相搭配的花钱。如“面一本万利背顺风帆船图”等。清代吉语图案钱数量非常多。
吉祥图案钱是指仅有吉祥图案而无文字的花钱。这种花钱数量不多。
谜语钱是清代花钱中特有的品类,多出自云南、贵州地区。有谜语钱“富贵双全背一母所生六个人、两个旗下六个民、方圆不敷一寸地、走遍天下不让人。”该谜底是清代流通钱,清钱一般是四个汉字两个满文,共六个字,以人寓字,因此说一母所生六个人;清代民间俗称满人为“在旗”、汉人为“在民”,满文寓“旗”、汉文寓“民”,因此说两个旗下六个民,一个小钱面积不足一方寸,却通行天下,因此称“方圆不敷一寸地、走遍天下不让人”。
星相钱是制铸有有星相图案的花钱,星相钱是清代云南炉的特产,早期品直径多为80MM,面为星象图,背有光背、星月多种。
上梁钱是建筑中所用的花钱,上梁是建筑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古代无论建筑大小,在上梁时一般都要搞仪式,并放置上梁钱。一些大型建筑多用特制的上梁钱,如刀、布形的“福州圣庙正殿上梁钱”等;而一般的民宅有的用八卦等花钱作为上梁钱,更多的用“太平通宝”等古钱作上梁钱。
清代打马格游戏已失传,但四川等地铸造了很多种类的马钱,铜质有黄、白、青多种,其中有很多品类都是官炉铸的。清代马钱有自己的版式风格,很少有直接翻铸前代游戏子的,其目的是供收藏者赏玩。这些清代马钱当然不是游戏子,但却是完全意义的花钱。
从清代花钱艺术风格来看前代有了明显的变化,图案整体崇尚简洁明快,更贴近生活。中原地区花钱多用单线条勾勒,很少采用平雕及浮雕手法,且水平较前代下降。清代官炉花钱中最有特点的是人物类,人物普遍趋向儿童化、年画化,如刘海蟾、和合二仙等都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形象。而清以前的花钱图案尤其是人物刻画得较富有神韵,神秘感十足。总体来说清代官炉花钱图案的艺术表现水平是不高的,但其中也不乏佳作,如刘海蟾伏牛环挂牌,整体构思及艺术水平均较高。
清代花钱的文字充分表现了书法之美,清以前的花钱总体来说书法水平不高,只有极少数功力深厚者,书体也较单调,多以楷、行书为主,篆、隶、草书很少(篆书多在唐前花钱中出现)。而到了清代,篆、隶、楷、行、草书以及宋体、变形艺术字普遍出现在官炉花钱中,其中书法功力深厚者很多,这也是清代重吉语花钱的具体体现。
民国时期的花钱多粗陋不堪,一般来说价值较低,但有些精品也是非常值得把玩的,如大型隶书“洪武通宝面 背牵牛图”、大型鎏金“太平通宝背生肖”等。
以前花钱一直是作为古钱币的附属品,一些收藏古钱者捎带玩点花钱,旧钱谱对花钱或只字不提,或附卷末聊备一说,可以说以前花钱是没有地位的。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钱币收藏的普及,人们对花钱开始重新认识。花钱中的字文图案千姿百态,各具姿容,称它为古代“铜版画”并不过分。花钱中丰富的内容,是各代民俗民风的缩影;吉祥的内涵,代表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花钱还和古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不但形制相似,而且在来源、工艺等方面的紧密相通,如绝大多数的花钱都是钱局铸造的。正因为花钱有这么多的亮点,所以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民俗文物中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版块。花钱收藏研究的队伍中不但包括了古钱爱好者,而且包括古玩爱好者、民俗研究者等等。
花钱价值的高低是花钱收藏者最关心的问题,那么应怎样来认识呢?我们认为主要可依据以下八项标准综合评判:1、存世量多少;2、字图艺术性高低; 3、题材好否;4、同品类中直径的大小;5、形制美否;6、品相包浆好坏;7、铸造工艺精粗;8、铸造版次的早晚。
1、 存世量多少
存世量的多少是评定花钱价值的前提条件。可以这样说,价值高的花钱一定数量稀少,但数量稀少的花钱并不一定都价值高。因为花钱不同于古钱越少越好,花钱的少见品甚至孤品很多,但一枚粗劣不堪的花钱即使是孤品价值也是不高的。
2、 字图艺术性高低
这是评价花钱价值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花钱如果文字图案的艺术水平高、神韵足,那么它的价值相对就高,花钱收藏者当然都喜欢赏心悦目的花钱。比如大型玄武水中降妖图花钱字精图美艺术水平非常高,为花钱中珍品;又如辽代花钱虽字图不精但粗犷生动、别有风韵,价值自然相对也高。
3、 题材好否
花钱的题材很重要,比如一个花钱若断定为农民起义军或反清复明组织所铸,那么它就会身价倍增,若将其定为普通花钱,那么其身价就大打折扣了。又如同是人物花钱,若是星官题材就太普通了,若是未见过的神佛那么身价自然也倍增。
4、 同品类中直径的大小
直径的大小是相对与同品类来说的,比如直径40MM的马钱就算是特大型马钱了,但若和其他人物花钱相比只是中小型而已。总体来说大型花钱能提高整体美感,其价值相对就高;中小型的花钱美感相对要低些,价值相对也低些。
5、 形制美否
形制美否是指一个花钱的厚度、穿口宽窄、边缘阔细、字口深浅等外观美观与否,形制美的花钱价值相对高,反之则低。
6、 品相包浆好坏
花钱是一种艺术品,因此特别注重品相及包浆。品相好包浆好的花钱要比品相差包浆差的花钱价值高很多。
7、 铸造工艺精粗
花钱的铸造工艺有翻砂铸、泥范铸、石范铸等多种,精湛的铸造工艺也会为花钱增添美感,精铸的花钱当然比粗铸的花钱价值高。
8、铸造版次的早晚
花钱如铜镜一样普遍存在后代翻仿的情况,花钱中第一批铸的花钱称“早期版”,后代以早期版为母或为蓝本翻铸、改铸的花钱称“晚期版”或“后期版”。一般来说早期版文字图案的线条、神韵要比晚期版好,因此其价值要比晚期版高很多。以常见的大型张天师花钱为例,直径75MM的早期精版的价格是直径72MM晚期粗版的10倍以上。
鬼吹灯和盗墓笔记有声小说出完了吗?出了多少了一共?谁的版本最好听?求详细回答!!
本文2023-10-15 22:40: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5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