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泄泻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经行泄泻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因病机 5 辨证分型 51 经行泄泻·脾气虚证 52 经行泄泻·肝郁脾虚证 53 经行泄泻·肾阳虚证 6 分型治疗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经行泄泻的方剂 2 治疗经行泄泻的穴位 3 治疗经行泄泻的中成药 4 经行泄泻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经行泄泻 1 拼音

jīng xíng xiè xiè

2 英文参考

diarrhea during menstrua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enstrual diarrhe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经行泄泻为病名[1]。出《陈素庵妇科补解》。亦名经来泄泻[1]。

《中医药学名词》(2004):经行泄泻(diarrhea during menstruation[2])是指以行经前,周期性出现大便泄泻,月行数次,经净自止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2]。

《中医药学名词》(2010):经行泄泻(menstrual diarrhea[3])是指以行经前或经期,周期性出现大便泄泻,日行数次,经净自止为常见症的月经病[3]。

4 病因病机

多因脾肾阳虚,当经行之时,胃肠之气血受阻,影响水谷精微的运化及传导失职所致[1]。

5 辨证分型 51 经行泄泻·脾气虚证

经行泄泻·脾气虚证(menstrual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spleen qi deficiency[3])是指脾气素虚,经前或经期,气血注于冲任,脾气更虚,运化失职,水湿下走大肠,以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脘腹胀满,神疲肢倦,经行量多,色淡质稀,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无臭气,或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为常见症的经行泄泻证候[4]。

52 经行泄泻·肝郁脾虚证

经行泄泻·肝郁脾虚证(menstrual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3])是指肝气素郁,经前及经期,肝血下注于冲任,肝气更难于疏泄,横逆犯脾,脾失运化,水湿并入大肠,以月经将潮或经行期间,日泻数次,腹痛即泻,脘腹胀满,月经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经行 胀痛为常见症的经行泄泻证候[4]。

53 经行泄泻·肾阳虚证

经行泄泻·肾阳虚证(menstrual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ang deficiency[3])是指肾阳素虚,经前及经期气血下注,肾阳益虚,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湿并走大肠,以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晨起尤甚,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头晕耳鸣,面色晦暗,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常见症的经行泄泻证候[4]。

6 分型治疗

脾虚者,症见经期大便泄泻,精神疲倦,食减,或见浮肿、腹胀等,治宜健脾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1]。

肾阳虚者,症见大便溏薄,五更泄泻,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治宜温肾扶阳,方用健固汤(《傅青主女科》:人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巴戟)水煎送服四神丸[1]。

7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因病机 5 辨证分型 51 妊娠泄泻·湿热蕴结证 52 妊娠泄泻·食积证 53 妊娠泄泻·脾肾阳虚证 54 妊娠泄泻·肝气犯脾证 6 辨证论治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妊娠泄泻的穴位 2 治疗妊娠泄泻的方剂 3 治疗妊娠泄泻的中成药 4 妊娠泄泻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妊娠泄泻 1 拼音

rèn shēn xiè xiè

2 英文参考

gestational diarrhe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妊娠泄泻(gestational diarrhea[1])为病证名[2]。是指以妊娠期间腹痛肠鸣,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出《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亦名胎前泄泻[2]。

4 病因病机

孕妇脾肾素虚,外受风寒暑湿之邪,内伤饮食生冷;或肾阳不能上蒸脾土,脾失健运;及肝气乘脾而致腹痛泄泻[2]。

5 辨证分型 51 妊娠泄泻·湿热蕴结证

妊娠泄泻·湿热蕴结证(gestational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1])是指湿热互结,伤及肠胃,传化失常,以妊娠腹痛腹泻,粪色黄褐臭秽, 灼热,或身热,心烦,口渴不欲多饮,尿短赤,舌苔黄厚腻,脉濡滑而数为常见症的妊娠泄泻证候[3]。

52 妊娠泄泻·食积证

妊娠泄泻·食积证(gestational diarrhea with food retention syndrome[1])是指食积不化,阻滞肠胃,传化失常,以妊娠腹痛腹泻,肠鸣,吞酸胀饱,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妊娠泄泻证候[3]。

53 妊娠泄泻·脾肾阳虚证

妊娠泄泻·脾肾阳虚证(gestational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1])是指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常,以妊娠期五更泄泻,饮食少思,畏寒肢冷,面色晄,浮肿尿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妊娠泄泻证候[3]。

54 妊娠泄泻·肝气犯脾证

妊娠泄泻·肝气犯脾证(gestational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invading spleen[1])是指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横逆侮脾,脾失健运,以妊娠腹痛腹泻,泻后痛减,或便溏不爽,胸胁胀痛,精神抑郁,脉弦或缓弱等为常见症的妊娠泄泻证候[3]。

6 辨证论治

伤于风寒者,泄泻清稀,腹痛肠鸣[2]。治宜散寒化浊,方用藿香正气散[2];

伤暑者,泄泻烦渴,小便赤滴,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葛根芩连汤[2];

停食不化而泻者,吞酸胀饱,腹痛肠鸣,治宜消食、导滞、健脾,方用保和丸[2];

脾肾阳虚者,饮食少思,五更作泻,治宜温补脾肾之阳,方用四神丸[2];

肝气乘脾者,胸胁痞闷。治宜抑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2]。

7

概  述

1定义 小儿泄泻是指小儿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临床特点的疾病。

2发病特点

[发病季节] 夏秋之际为发病高峰。发生于深秋初冬之时的时疫性腹泻称为“秋季腹泻”。

[发病年龄] 2岁以下小儿为高发年龄阶段。

[转归预后] 绝大多数患儿可获痊愈;失治误治,调护失宜可转成变证或发生危象;亦可迁延不愈转化成疳。

病因病机

1病因  

⑴ 外感六* 冬春多为风寒入侵腹部,影响受纳运化,夏秋暑湿入侵,内应脾胃,热在阳明,湿渍大肠,而致协热下利,水泻不止。若热重于湿,可致暴注下迫。

⑵ 内伤乳食 由于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及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泄泻。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⑶ 脾胃虚弱 是泄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又是产生危重变证的条件。脾胃虚弱有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脏气本亏;有因后天调护失宜。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会反复发作,甚则脾病及肾迁延不愈致脾肾阳虚。

2病机

诊  断

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辨病因     辨轻重     辨虚实

2治疗原则 实证以祛邪为主,常用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之法。虚证以扶正为主,常用健脾益气,健脾温肾等法。虚中夹实证宜扶正祛邪,或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变证则大补阴液,回阳救逆,或阴阳双补。

3分型论治 

⑴常证(5型)

[伤食泻]

症状 脘腹胀痛,痛则欲便,便后痛减;大便稀烂,夹有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不思乳食,嗳气酸馊;夜卧不宁,舌苔厚腻,指纹紫滞。

治法 消食化积,升清止泻。

方药 保和丸。

[风寒泻]

症状 腹痛肠鸣,泻下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或伴鼻流清涕,或恶风寒;舌淡苔白,脉象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温中止泻。

方药 藿香正气散。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食积泄泻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食积泄泻的治疗 61 治法 62 方药治疗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632 方二 633 方三 64 艾灸治疗 65 推拿疗法 66 饮食疗法 661 推荐食材 662 推荐食疗方 7 关于泄泻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食积泄泻的穴位 2 治疗食积泄泻的方剂 3 治疗食积泄泻的中成药 4 食积泄泻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食积泄泻 1 拼音

shí jī xiè xiè

2 英文参考

dyspeptic diarrhe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improper die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食积泄泻为病证名[1]。指饮食积滞伤脾所致的泄泻[1]。即泄泻·伤食证。

泄泻·伤食证(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improper diet[2])又称伤食泄泻[3]、伤食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食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胃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食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积泻(清·陈德求《医学传灯·泄泻》)、食积泄泻(《症因脉治》卷四)、食积泻(何惠川《文堂集验方·泄泻》)。是指饮食受伤,以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3]。

4 食积泄泻的症状

食积泄泻患者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4][5]。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即泻,泻后即减,少顷复痛泻,腹皮扛起,或成块或成条,泻下臭如败卵,此食积泄泻之症也。”

《医学心悟·泄泻》:“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食积也。”

5 证候分析

《丹溪心法·泄泻》:“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

食积胃肠,脾胃运化失职:饮食不节,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常,故腹痛肠鸣,脘腹痞满。宿食不化,则浊气上逆,故嗳腐酸臭。宿食下注,则泻下臭如败卵。泻后腐浊外泄,故腹痛减轻。舌苔厚腻,脉滑,是为宿食内停之象。[4][5]

6 食积泄泻的治疗 61 治法

食积泄泻治宜消食导滞[4]。

食积泄泻治宜消食化滞[5]。

食积泄泻治宜消食和中[6]。

62 方药治疗

食积泄泻可用保和丸[备注]保和丸(《丹溪心法》):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为主方进行治疗。本方消食导滞为主,并能和胃除湿。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导食滞,宽中除满为主药;佐以陈皮、半夏、茯苓和胃祛湿;连翘以消食滞之郁热。若食滞较重化热,脘腹胀满,泻而不爽者,可因势利导,采用“通因通用”之法,用枳实导滞丸[备注]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大黄、枳实、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以消导积滞,清利湿热。[4]

食积泄泻可用保和丸、枳术丸、治中汤等方消食和中[6]。夹寒者宜温,可用红丸子、小七香丸等,若形症俱实而宜下者,可用感应丸、煮黄丸;夹热者宜清,可用栀连平胃散,若宜下者,可用大承气汤[6]。

《证治要诀·大小腑门》:“食积腹疼而泻,不可遽用治中兜住,先用调脾饮,吞感应丸。或因食一物过伤而泻,后复食之即泻者,以脾为其所伤未复而然,宜健脾汤。因食冷物停滞伤脾,脾气不暖,所食之物不能消化,泻出而食物如故,宜治中汤加干葛(一作干姜),吞酒煮黄连丸。”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7]。饮食所伤者加建里、足三里[7]。

632 方二

治则:除湿导滞,疏调肠胃

选穴:天枢 阴陵泉 上巨虚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传导功能;阴陵泉乃脾经合穴,疏调脾气,健脾利湿;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通调胃肠气机,运化湿滞。

随证配穴:食滞—中脘。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33 方三

[8]

治法:消食导滞,调和肠胃。

选穴:以俞、募穴为主。取中脘、章门、胃俞、脾俞、足三里、下脘、璇玑、里内庭穴。

随证配穴:伴呕吐者,加内关、公孙。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中脘、章门与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里健脾和胃。下脘、璇玑、里内庭为消宿食效穴。

64 艾灸治疗

[9]

选穴:中脘、建里、上巨虚、公孙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半截橄榄大艾炷,每穴5~7壮,待其将要燃尽皮肤有灼热感时移除,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灸至泄泻症状消失后再巩固2~3次。

65 推拿疗法

[10]

选穴:章门、期门、肝俞、胆俞、胃俞、大肠。

操作方法:用轻柔的按揉法在两侧掌门、期门穴治疗,每穴约6分钟。横擦两胁,以两胁微热为度。用轻柔的手法按揉背部的肝俞、胆俞、胃俞及腰部的大肠俞,以透热为度。

66 饮食疗法 661 推荐食材

食积泄泻患者建议食用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胡萝卜、香蕉等[5]。

662 推荐食疗方

[5]

1.粳米粥(《普济方》):小米100g,神曲30g。煮粥。

2.胡萝卜棒渣粥(《宫廷颐养与食疗粥谱》):玉米渣100g,胡萝卜3~5根。先将玉米渣煮1小时,后将胡萝卜洗净切片放入再煮,待萝卜熟后即可。空腹食。

3山楂煎(《中国药膳学》):焦山楂10g,红糖30g。水煎服。

7 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2][11])为病名[12]。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12],又称下利(汉唐时期)[4]。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4]。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4]。

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7][13]。

泄泻现常分为外感泄泻、内伤泄泻、久泻等进行辨治,详见泄泻条。

8

经行泄泻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因病机 5 辨证分型 51 经行泄泻·脾气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