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昆仑山在哪?是不是现在的昆仑山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古代的昆仑山在哪?是不是现在的昆仑山呢?,第1张

说到昆仑山,我们都知道它是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横亘于青藏高原的北部,是亚洲最大山系之一,该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嗯新疆和西藏交界处延伸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占地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

我们也都知道昆仑山自古以来就很有名,无数次的出现在文化典籍中,在神话上具有“万山之祖”的地位,风水学中也将其称之为“龙脉之祖”、“祖龙之地”。我国古代神话中身份极为珍贵的西王母就居住在昆仑山,她是道教正神,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如较早的神话故事《穆天子传》中的周穆王就曾经参见西王母。

然而如果把这些都理解为现在的昆仑山的话,就会出错了,因为我国古代时候所讲的昆仑山,有些并非是指现在的昆仑山脉,而是另有其山。

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后认为:历史上先秦典籍记载神话中的昆仑山和汉后地理上认证的昆仑山并非同一座山,甚至不是同一个地方。他认为记载于《山海经》《淮南子》等先秦文献中的神话传说中的“昆仑之丘”是指阳城析城山;而汉代之后地理上认证的昆仑山为青海一带的于阗山,是如今昆仑山脉东段的一小部分。

不过他说的也有一点遗漏,就是如今的昆仑山和我国汉代之后大部分时间中所认为的昆仑山也是不同的,看之后的古代人认为的昆仑山,指的大多是包括于阗山在内的昆仑山东段的小部分,到了近现代时,地理学有了大发展,才将于阗山向西延伸的这一条长达2500公里的巨大山脉称之为昆仑山。

所以,很显然古书和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和现代地理学上的昆仑山实际上没多大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两者完全不是一座山。

这里再介绍一下上古神话中被叫做昆仑山的析城山,它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西南部30公里处,方圆20平方公里,主峰为圣王坪,海拔18895米,是一片形成于250万年前的的喀斯特地貌,不过这座山的主峰四面如城,中间凹陷如盆地,其中还有一个湖泊,比较适合居住,而且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也比较容易防守,因此很早就有人在上面居住,并且建造出了一个小城市,东南西北各有城门,名曰析城,我国先秦时代很多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指的就是它了。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有不少的神话都和昆仑山有关,像我们熟悉的夸父逐日、西王母和三青鸟的故事等等,昆仑山可以说是我国神话的代名词。在现实生活中,昆仑山位于我国西部新疆、西藏和青海的交界处,由于神话故事给昆仑山增添了浓厚的神话色彩,虽然昆仑山距离我国的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甚远,但由于古人对仙人的崇拜而神化昆仑山,导致昆仑山经常出现在我国神话故事当中

首先,昆仑山在我国历史文化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昆仑山又被称为昆仑虚,其从我国西部的帕米尔高原的东面而起,横跨新疆和西藏区域,延伸到青海境内,是我国西部地区山脉的主干。昆仑山长约两千五公里,平均海拔达六千米,整条山脉自西到东慢慢变宽,总面积高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昆仑山在华夏民族历史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昆仑山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在很多历史传说都诞生于此,其见证着华夏民族的发展历程,因此昆仑山又被称为万祖之山,古代人们更称其为中华龙脉之祖。

然后,由古人于对仙人的崇拜而将昆仑山神化,昆仑山成为了我国神话中经常出现的仙山。神话中的昆仑山并不是指现实中的昆仑山,昆仑山在我国文化历史有着两个概念,一个是流传甚广的“昆仑丘”,即传说中伏羲的王都、西王母居住的地方。相传在上古时期昆仑是连接天地的天柱,是众多仙人们修炼的绝妙之地,而根据山海经记载说古昆仑是天帝在人间的都城,居住着西王母、盘古、伏羲等仙人,并且昆仑又是母亲河黄河的起源,因此古人出于对仙人的崇拜之心,于是便将昆仑山转化为神话中的仙山。另一个是概念是昆仑山其实就是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地方,在古代并没有对昆仑山的具体位置有明确的说明,但随着历史文化的沉淀,古人将昆仑山神化了,因此神话故事中频繁出现昆仑山。

最后,根据众多资料可知,在现实中的昆仑山和神话所描述的昆仑山有些许出入,但由于古人们将昆仑山神化了,导致在神话故事中频繁提到昆仑山。

昆仑山的由来传说:

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一座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昆仑山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曾是一座非常著名的神山。比如《山海经》、《禹贡》、《水经注》对它都不只一次提到,其中描述往往带有极为神奇的色彩。它是“天帝的下都”,诸神的乐园;它方圆数百里,高插云表,雄峻巍峨。这里有西王母的瑶池,有结有珍珠和美玉的神树。

它既是中国的神话之山,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端。古人尊昆仑山为“万山之宗”,是“神圣”之境,编织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因此昆仑山在中国的神话与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可是,这座在中国神话传说与历史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高位的神圣之山竟然被我们的先民遗失了它的具体地点和方位,成了一个难解的地理之谜!是我们的先民集体性失忆,还是它本来就不存在?难道一座这么重要的神圣之山在数千年的时间之河的冲涮之下竟然悄悄隐形?可是再看看《山海经》等书中所记载的其他地名,比如不周山、钟山之类到现在不也一样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吗!可笑的是,当初人们对这些神话传说与历史文化丝毫不加重视、不知爱惜与保护,甚至肆意、故意地破坏、践踏它的存在,一旦失去它的踪影、感到它的珍贵之后,又根据对书中一言半语的记载而按图索骥,竟把这座当时位于天地之中、繁华奇丽的“神圣之山”考证到了古人极难涉足的西疆,考证到一片荒凉冷酷的冰川雪原。我们真不知道先民们是怎么膜拜这座自己从未到过、见过的圣山的。

神话中的昆仑山处于天地中心,处于大地的腹心部位,人类环绕在它的周围,众神居住于其上,还有宇宙树等众多神物。而现今的昆仑山我们的先民根本不可能在其周围生活的。所以我们应知道,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昆仑山与现今我们所说的昆仑山绝对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

那么这座古代先民所说的昆仑神山到底在哪儿呢?也许,我们要找到这座圣山,还它本来的面目,就应从古代先民所生活的地域去找,从神话传说所可能发生的土地上去寻找它的踪迹。

我认为,这座昆仑神山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就是位于富庶的陕西河渭平原上的“西岳”华山。原因如下:

1、

它南接秦岭,北靠黄河与渭水,是中国大地远古文明的心脏地区。华山地区自从远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以及中国汉族的前身“华族”都是因为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已经就有关于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载有黄帝、尧、舜在华山巡游的事迹。

2、

炎帝黄帝的出生地都在此附近。它西是陕西,为炎帝族的发祥地,东是河南中原,正是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轩辕族的发祥地。它夹在炎帝与黄帝两大神话传说中诞生地的中心地带,自然有可能被这两大部族当作一座“天地中心”的圣山而对它膜拜与敬祀。

3、

炎黄大战、黄帝与蚩尤之战的许多地点比如阪泉、涿鹿、常羊山都在华山附近,在这里可以找到大量流传下来的关于这些战争的传说与古迹遗址。关于大战在此地发生的种种传说远比将战场移到极其遥远荒僻的今河北涿鹿之地要更有说服力与可信性。

4、

古代传说中的尧舜禹所建之都也在此附近,围绕在华山的北方与东方。

5、

古代夏商周三朝的兴衰、战争也多与此地有关。禹子启所建立的夏朝被东方的商朝打败后,被赶往西方,迁移到华山地区及其西部与北部;然后,在华山地区兴盛强大起来的周朝再经过这儿征服了东方的商朝。周朝所建立的两个都城也恰好位于华山的两边,似乎从另一个侧面也证明了华山在古代中国的中心地位。

虽然它过去雄踞于远古中国的繁华中心,但后来战乱频仍,朝代更迭,各民族间迁徙不定,战败者文化湮灭无闻,有关他们的一切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也被破坏殆尽,战胜者用他们本族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来代替了战败民族的一切,于是中国才有了包括昆仑山在内的那些失踪的山水、文化之谜。虽然如此,这些最为明显的直接的理由,还是使我们相信,古代华山就是先民们神话传说所说的昆仑神山。

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中,昆仑和黄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远古时候的昆仑并不是今天的昆仑,今天的昆仑山是西汉时候张骞出使西域,回来跟汉武帝讲起自己十多年来的见闻,汉武帝用传说中的昆仑来命名西域南山的。

在远古时候其实是没有昆仑山这个称呼的。夏朝之前只有个昆仑丘。在夏朝的时候有昆仑墟、昆仑山。夏朝时候的昆仑山是一座不大的山,坐落在昆仑墟的旁边,因为昆仑墟而得名。《山海经说“昆仑山在西胡西,缓在西北”,大概位置在今天的内蒙古西部。山不出名,也没有多少神圣特征,连名称也只是昆仑墟的延伸。

所以我们要溯源的是昆仑丘。《说文解字》对丘的解释是: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也就是自然生长的比较高的土包。这个字是会意字,上面是一个北,表示的是北边。下面的一横表示地面,也就是北面的土包。我们知道中国处于北纬地区,自古以来山丘的南面向阳,因此人都居住在南面。所以丘的含义虽然是一个土包,但在某些时候足以挡住太阳光,说明也不是那种低矮的土包。

而这也就说明了,昆仑丘并不是昆仑山。山字的含义和丘字截然不同,这点大家都了解。昆仑之丘,就是名叫昆仑的那个土包。昆,指的是两个来自天上的人。仑,就是伦理,逻辑,就是人的行为准则。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两个来自天外的人制定伦理准则。昆仑之丘四个字合起来,就是两个来自天外的人制定伦理准则的那个小土包。

这就很明显了,来自天外的这两个人是伏羲和女娲。老严在之前的章节已经写过了,伏羲女娲是来自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的外星人。他们在地球上空有空间站。在地球人看来,他们就是从天上降临的。伏羲女娲在这里制定的伦理准则,主要包括事物逻辑以及人类道德规范。而事物逻辑主要是循环理论以及八卦理论,这两个理论分别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必然途径。文明的基础是文化。伏羲女娲制定的伦理规范,就是中华民族的基础文化,是伏羲女娲统治下的神和人共同遵守的准则。中华文明就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和发展。所以昆仑之丘是我们能够追溯到的最远的源头。说中华文明源起昆仑,就是这个意思。历史上曾有两个以上的昆仑丘,除了伏羲女娲活动的这一个之外,后世有借名的昆仑丘。

至于昆仑之丘到底在哪个地方,尤其是伏羲女娲活动的这个昆仑丘,距离今天至少有六千年了,已经完全无法追踪。而且这地方并不特别,就是一个土包,估计和世间千千万万的土包没有什么两样。伏羲女娲之后的人们估计也作过一定的标志,所以这一座小丘才能够名传于世。但是这些信息都不足以成为今天我们寻找昆仑之丘的依据。这个地方只能存在于我们的怀念之中了。如果说昆仑在中华文明的萌芽期起到重要作用的话,那么黄河的重要作用就是在发展期。

  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地理观念上的昆仑山,指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古代神话的西方昆仑,是汉以前地理上的昆仑一名与传说中昆仑的结合。

  昆仑由神话世界变为仙境,有一个过程。如《西次三经》说,昆仑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那里除了有九尾虎身的陆吾神守护之外,还有一种长了四只角,有些像羊的兽,名土鳞,能吃人;那上面的鸟,样子如蜂,却大得如鸳鸯。有一种开黄花结红果的树,果子味道如李,无核,名叫沙棠,吃了能御水而不溺死。这明明是怪异的神话世界。同样是昆仑,在《淮南子·地形训》则是别一样景状:

  昆仑有增城九重(一层比一层高的城池〉,其高万一千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王千好在其东,绛树〈赤色玉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 昆仑山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承受不死药之器〉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倾宫〈占一顷地之宫〉、旋室(用玉所饰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阖阅之中。疏圃之池,浸浸黄水(疑为泉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为丹水〈赤色水〉,饮之不死。仙界所需之物,这里应有尽有,有不死树、不死药、不死水等等。装饰以玉为基本材料,异兽之类已无踪影,纯属于理想的仙境。据说,早期仙人,不必修炼,只要吃些以上的不死之物便可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传说黄帝吃的是一种沸沸汤汤的玉膏,从神话英雄变成了仙界首领。昆仑已非昔日可比,俨然是仙人的老家。

  传说中的昆仑,既高且大,为中央之极,也是连接天地的天柱,仙人万一还想上天,这是绝妙的歇脚之处。昆仑又是黄河之源,黄河是母亲河,古人出于这种崇拜心理,将昆仑由神山转化为仙山便顺理成章。

  昆仑山在神话中有了崇高的地位,《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它是海内最高的山,在西北方,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昆仑山方圆800里,高达七、八千丈。上面长着一种木禾,高四丈,粗够五个人合抱的。山的每一面有九口井,每口井都用玉石(按:古人所说玉石,并不是如代指的真正的玉,即优质石〉作栏杆。每一面又有丸道几每道门都有开明兽在那里看守着。开明兽是什么样子,是位半人半兽的神,身躯有1虎那么大,九个头,长得都是人面,向着东方,立在昆仑山上。昆仑山是百神所在的地方。

  昆仑山与古代的夏、周、羌几个民族的活动都有联系,在古代神话中的地位,类似于希腊神话的奥林匹斯山。《山海经》提到过几十座山,昆仑山雄踞为冠。它作为天帝的都城,自然被天帝所统治。据说,这位天帝便是黄帝。黄帝派去管理昆仑山的神叫陆吾,也是半人半兽形,人的面孔,虎身虎爪,长了九条尾巴。(见《西山经》)民间神话中昆仑山上的主角是穆王,他乘坐八匹马拉的车子与西王母为爱而相会。周代穆王继位时已经50岁了,在位55年而崩,是古代的长寿帝王。也许因为他长寿,后世便有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到了帝台的西王母;有的说穆王西巡,有僵师求见,有的说他与西王母一同成仙而去等等。

  偃师是一位能工巧匠,他所做的人跟真人一样,能唱能舞,受到穆王的称赞①,便把他带回了皇宫。穆王西行,还有人向他献一尺长的玉刀,切玉如切泥;有献夜光杯的;又传说,连雨三月,穆王吹起了笛子将雨止住……总之,这不是历史上的那位穆王,而是一位奇遇奇事不断的传说化了的帝王。他最大的奇遇是与西王母的会见。他对西王母毕恭毕敬,手执白圭和玄璧,献上彩色丝带三百纯。西王母设宴款待,双方用歌对答。穆王离开后,走到〔龠yǎn演〕山之上,把这段会面的事用铭文刻在那里,并改名为“西王母之山”。(见《穆天子传》、《十洲记》、《拾遗记》等〉后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穆天子仙化,说他与西王母吃一种黑枣,这种枣一百年才熟一次果实,有二尺长。又说他与西王母欢歌以后,升云而去,或西王母亲自到穆王之宫,一同升云而去。这其间,已经是神话与后世道教神仙可成思想的混合体。

祁连山

祁连主峰一带为古昆仑山,古人对此有明确的断定。《括地志》说,“昆仑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颜师古注释《后汉书·明帝纪》文中的“昆仑塞”说:“昆仑,山名,因以为塞。(昆仑山)在今肃州酒泉县西南,山有昆仑之体,故名之。”《晋书·张轨传》载:“永和元年,以世子重华为五官中郎将、凉州刺史。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无疆之福。’骏从之。”

不知道您问的是现实中的昆仑山还是传说中的昆仑山。如果是现实中,那就很简单,铺开地图,昆仑山就在西藏,青海和新疆的交界处。

其不能说是山,而是一座山脉,横贯西藏,青海和新疆,平均海拔五千米以上,常年白雪覆盖,虽然荒凉,但景色美不胜收。

如果是传说中的昆仑山,那可就神秘了。要说昆仑山,必《山海经》,中国五千年文化,从远古的茹毛饮血到现在的科技文明,无数文卷古籍为一代代后人的不断进步奠定了基础,其中有一本言及各类知识的志怪之书,最为著名,即《山海经》。

《山海经》中描述了山川,民族,药物,物产,祭司,巫医等,更兼有了中国夸父追日等神话故事,其中有些山川虽与现在的山川同名却不同指一山,比如昆仑山。

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是以西王母为仙主的名山,更传说有瑶池在其之上,且距瑶池不远处乃是姜太公修五行大道四十载之处。

《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气象万千,仙气缭绕,又号昆仑虚的传说神山,更是始祖伏羲的王都,于今而言,众人对于《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有各种论调。最为认同的一点就是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和现今的昆仑山并非一个,现今的昆仑山乃是指昆仑山脉,《龙鱼河图》曰:“昆仑山,天中柱也。

《神异经》中也有所言,昆仑山是“万山之祖”“龙脉之祖”,传说中提及昆仑山脉,说是天帝点化之地,故盛产玉石,遂后人称其为“玉京”,昆仑山更是昆仑派的发源地。

总而言之,以上的种种记载,都给昆仑山附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关于昆仑山的具体地点也是众说纷纭,比如祁连山说。唐朝历史学家颜师古,曾多次表明,祁连山就是古昆仑。在他注释《后汉书·明帝纪》中曾这样说道:“昆仑,山名,因以为塞。(昆仑山)在今肃州酒泉县西南,山有昆仑之体,故名之。”

这个地界上,也就是祁连山了。颜师古认为“祁连”一词来自匈奴,其和汉语“昆仑”语义相同,所以两者是同一个地方。这个是比较靠谱的说法,比较古人眼界有限,大西北的祁连山就可能已经是其极限了。

当然也有脑洞比较大的。比如埃及金字塔说:

这个说法认为昆仑山就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而所谓得昆仑乃是龙脉之所在,则是因为古埃及人是华夏之祖先,咱们中国的商周秦汉皇胄贵族都是古埃及人的后代他们还据此得出之所以有龙凤图腾,乃是因为。鹰蛇是古埃及人的图腾。。西方只继承了鹰,所以有双头鹰,单头鹰。

这个主要就是支持古埃及是华夏祖先那么一批人提出来的,只有所谓得推论,没有历史依据,大家权当看个笑话就行。

当然,还有更厉害得,即月球说。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大洪水、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等传说。而这些都在指向一点,那就是月球是从地球上分离出去的。因为月球分离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引发了全球性的大洪水、女娲补天则是月球分离在大气层造成的损伤、而嫦娥奔月则是有一部分人月球,离开了地球。

大概就有了这么一个故事,在远古时代,因为战争或者是某些其他的原因,产生了剧烈的地质活动,引发了大洪水。而那些有权有势,被称为神仙的人为了躲避洪水,则来到了海拔比较高的昆仑山。而随着剧烈的地质运动,以及天外引力,最终昆仑山被甩出了地球,那群人类的先知们也随之而去。

所以月球便是昆仑山。

当然,这个仅仅只是一个脑洞,还需要更多的事实依据,那就是天文学家以及地质学家们的工作了。

此外《山海经》的昆仑山与现在的昆仑山也并非完全没有公同点,比如《山海经》中的“瑶池”便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昆仑山的黑海演化而来,其中的穿过得野牛沟更是有着珍贵的野牛岩画。

这也将古昆仑到底在哪这个问题,重新推上了另一个高潮。

古代的昆仑山在哪?是不是现在的昆仑山呢?

说到昆仑山,我们都知道它是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横亘于青藏高原的北部,是亚洲最大山系之一,该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嗯新疆和西藏交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