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禅师的行脚
从南泉受法之后的全部行踪,《祖堂集》仅概言曰:“自尔,随缘任性,笑傲浮生,拥毳携筇,周游烟水矣。”
《行状》叙次稍详,谓受戒后,闻受业师在曹州西住护国院,乃归院省觐。受业师,即《行状》前此所称的“本师”,也就是当初从之披剃之师也。自南泉返曹州,一路上应该又寻访过一些寺院高僧吧。到护国院后,本师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郝家。其父母高兴不已,准备“来日”一起去看望。赵州这时却说:“俗尘爱网,无有了期。已辞出家,不愿再见。”当夜就收束行装避开了。比照《宋高僧传》“童稚之岁……越二亲之羁绊,超然离俗”的记载来看,其出家之后不愿再与俗世父母有任何瓜葛是合情合理的。
再离故土,赵州自携瓶锡,遍历诸方。常自谓曰:“七岁童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行状》)表现出惟真理是求、漠视辈分资格的豪迈作派。虽然,这种精神粗看起来有点年轻人的狂傲和不明“世理”。
《景德录》载,赵州离南泉后,游历过黄檗(希运禅师,嗣百丈。住洪州黄檗山〈在今江西省宜丰县西北〉)、宝寿(沼和尚,员临济。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正定〉)、盐官(嗣马大师。住蘅州〈治所在今河南省衡阳市〉)、夹山(善会和尚,嗣花亭。住沣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沣县〉)、五台山,并记有其化语。
源自赵州弟子文远记录的《赵州和尚语录》三卷,所辑法语中亦露出赵州和尚行脚时的踪迹。除第458则亦载在五台山勘一婆子、第510则亦记尝到宝寿而外,第11则赵州自述“老僧到沩山”;沩山灵佑,嗣百丈,住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第204则,称“师到道吾处”;潭州道吾山圆智禅师,嗣药山,住湖南浏阳县。第434则,赵州说自己“初到药山”“得一句子”;药山惟□,嗣石头,住朗州(治所在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第456则,到云居;云居道膺,嗣洞山,住洪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第456、457则曰,去茱萸;茱萸山和尚,亦嗣南泉,住鄂州(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昌市)。第485则,与临济问答;临济之玄,嗣黄檗,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第486页、487则,因慕寒山、拾得而参浙江天台山。第494则,行脚往大慈;大慈寰中禅师,嗣百丈,住浙江北部大慈山,第495则,受教于百丈;百丈怀海,嗣马祖,在江南西道(治所在洪州〈今东西南昌〉)。第496则,得投子蒸饼吃;投子大同,嗣翠微,住舒州桐城县(今属安徽省)。第509则,参潼关。
《祖堂集》卷第五《椑树和尚》,嗣法药山惟□的椑树和尚,与赵州问答“般若以何为体”。卷第十八《赵州和尚》,三峰指示赵州应住处;此三峰,或即三峰山道树和尚(734——825),直嗣北宗神秀,住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注释:参观陈垣《释氏疑年录》,页135。)
综合种种记载,赵州和尚行脚天下时,至少到过今天的河北、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六个省。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寻访的师友不仅遍及惠能门下的“二甘露门”青原系和南岳系,而且包括了北宗神秀的足下;他为脱情捐累、求法证悟,只认禅证的上下而不拘辈分的高低,竟然同参师徒乃至于孙支。这在极重传承师嗣的禅宗当中,委实不易。当然,上举皆是赫赫有名的衲子,赵州在行脚的过程中,一定到过去时更多的无名萧寺,接触过更多的无闻僧徒。如,第488则记尝记的庵主,第490则载到一尊宿院等,皆是也;第12则语录更言,“老僧九十年前见马祖大师下八十余员善知识,个个俱是作家”,仅马祖门下就达八十多人!
柳田先生谓,赵州年轻时以历几乎不明,只能大致地说,早年在江南修行(注释:《禅籍解题》第五部分《唐代の禅籍·赵州录》。)。从以上的分析可知,赵州的行踪崖略在现存文献中还有可以凸现出来的。
正是在南北广泛体验的过程中,赵州和尚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韶华,迸发出大量隽永瑰奇的法语。这些法语在其产生的当时,即随着禅僧们的流动而四外散播风行开来。
赵州究竟参访到何时才定住一地,《祖堂集》、《宋高僧传》皆未言及。《行状》谓“年至八十,方住赵州城东观音院”;《景德录》更称在游五台山后,“师自此道化被于北地,众请住赵州观音”;《祖庭事苑》卷第七《八方珠玉集·赵州》所载似更合于情理:“晚游于河、朔,被檀越之请,唱道于赵州之观音。”根据种种迹象判断,当是周游南方惠能门下各支后,复过黄河访问临济、宝寿,上五台山,然后方应大众之邀住观音院也。柳田先生认为,赵州是受燕、赵一带的首领之招,方重返故里附近的赵州(注释:《禅籍解题》第五部分《唐代の禅籍·赵州录》。)。恐不确。因为燕、赵藩王是在赵州和尚返回北方数十年后,方始闻见其大名而拜访其住处的(详下)。
《嘉泰普灯录》卷第七《南岳第十三世·黄龙元肃禅师法嗣·袁州仰山清简》:“僧问:‘集云峰不分明事,请师分付四藤条。’云:‘赵州八十方行脚。’云:‘得恁么不知时节?’曰:‘行到南泉即便休。’”对于这类无稽观点,日本无着道忠《禅林象器笺》卷第十二《参请类·行解》依《行状》述赵州发足始末后,尝加以驳斥,曰:“从谂自盛年行脚,到八十岁初住院,此谓‘赵州八十行脚’。世误言八十岁而行脚者,非也。”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赵州八十方定住一地,其语录第12则却称“老僧九十年前见马祖大师下八十余员善知识”,似乎九十岁以前尚飘泊在外也。
赵州语录第456则:“师到云居。云居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师云:‘什么处住得?’云居云:‘前面有古寺基。’师云:‘与么,即和尚自住取。’师又到茱萸。茱萸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去?’师云:‘什么处住得?’茱萸云:‘老老大大,何处也不识?’师云:‘三十年弄观骑,今日却被驴扑。’……”赵州为什么到耆年之纪还流荡江湖?或许是在南泉门下得不到重用吧,或许是在南方遍觅不见合适的止脚之处吧,或许是……白发飘飘而尚四处参访,内心的凄苦一定难于言说。然而,老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正是为了动惊其心、坚忍痛其性,增益其所不能也。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这是佛家一句妙语,字面意思:拥有千百条高僧的偈语又如何?参尽枯禅皆不是,还不如放下一切,喝壶茶去。
茶与佛教有缘的起始,大概与佛教提倡坐禅有关。世称茶有三德,其一就是坐禅时通夜不眠,佛教取这为已用。同时,僧侣们也视饮茶为一种幸福,是长寿之道。饮茶能达悟道,得到佛的庇佑。旧时杭州龙井茶室有这样一幅墨迹;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吃茶去”三字,至今仍作为日本一些著名茶室的招牌。
《不如吃茶去》是许嵩于2014年8月26日发行的专辑。有诗云: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这是前人流传下来的禅机,是许嵩心向往之的怡然与从容,更是他2014年第五张全创作专辑希望传达的生活态度。
在《不如吃茶去》的专辑中,许嵩想通过专辑传递出“大千世界有很多想不通的事、猜不透的心与看不透的人,倒不如不想、不猜、不看,携寄情山水的快意人生吃茶去”的淡然态度 。
专辑制作花了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时间内,许嵩对待演艺工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除了常规演出之外,许嵩选择将生活的大部分内容转向旅行,以及制作该专辑,并为专辑创作留足了空间与时间 。该专辑内的曲目中,有许多佳句均是在山水间隐居之时的灵光闪现里诞生的 。
作为一张穿梭古今的作品,《不如吃茶去》集结了多位优秀的中国民乐演奏家:古筝、竹笛、箫、尺八、埙、古琴、二胡、马头琴等乐器,各路大师以教材级别的绝妙演奏为专辑增光添彩。但精彩并未到此为止,许嵩在本辑中的乐思并不停步于中国民乐,而是以丰富多元的音乐语言表达专辑概念。
扩展资料:
“吃茶去”的历史来源:
一千多年以前,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赵州禅师请教如何是禅。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禅师身边来的监院就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 赵州禅师称呼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对“吃茶去”这三个字历来也是见仁见智的,这三字禅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
赵州大师三称吃茶去,是古今茶禅第一公案,开启中国东南亚禅茶文化的先河。 对“吃茶去”这三个字,自古以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赵朴初会长有一首诗说:“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指出了佛教重在体验的特性。
-不如吃茶去
首诗是描写唐朝一位很风趣的赵州从谂禅师悟道的事情。有一次,一位初学佛法的弟子,向他问了一个问题:‘末劫时,还有没有这个?’在佛教认为这个世界必定要经过成、住、坏、空四大劫,到了末劫的时候,我们这个人会不会坏?还有没有业识?
赵州禅师回答说:‘会坏。’
弟子听了之后,接着又问:
‘如果“这个”会坏的话,那怎么办呢?我们就随他去吗?’
赵州禅师不在意地说:‘随他去!’
弟子听了禅师的话后,内心感到非常怀疑。而赵州禅师自己后来想想,也不敢确定刚才回答的话是否恰当?惴惴不安,始终无法安心。于是赵州和尚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定,跋涉千山万水,到处去参究正确的答案,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佳话。上面这则公案流传到了明朝,莲池大师于是写这首诗来叙述当时的情景,意思是说
赵州虽然年纪已经八十岁了,为了心中一个问题弄不明白,不能释然,于是不怕路途颠踬,还要四处去寻找真切的答案。经过许多年以后,倦游归来,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才知道自己过去在外面奔波寻找,只是缘木求鱼,空费了草鞋钱。 这首诗的含意是什么呢?就是说,“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无须到心外去寻觅,因为“道在迩”,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果我们迷糊了心智,像赵州禅师一般,到处参访,即使花了非常长久的时间,结果还是一片茫然。这首诗启示我们一个道理:要有求真的热忱和放下的勇气。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古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对于人生的荣誉毁辱,能够超然物外,对于虚幻的功名富贵,能够淡然不着,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身心不再为名缰利锁所系缚,自然能够得到大自在。大家在求学阶段,也要具备这种放下过去成见,接受新知,也就是“不以己知害未知”的勇气,求新求进。
我们不但要有放下的勇气,进而更要具备求真的热忱。好比赵州禅师为了一句话,就不辞千辛万苦地寻找答案。
人生无需刻意,随缘便是修行。
在生活旅途之中,无需刻意地去找寻内心所谓清静的地方,随缘修行便是最好的状态。
就好像《金刚经》之中所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万法皆空,顺其自然便好,佛家以此智慧让我们不要痴迷于万物之中,让身心能得自在。
但是当空的概念产生之后,很多人又对空的概念本身产生了执着,实际上自身的念头没有除去,但是心中又产生了求空的念头,这便违背了修行的初衷。
对于静也是如此,静本来是沉寂平静的姿态,让自己的内心如一汪湖水般不起波澜,当内心保持清净,不管身处于世俗,还是独居静处时,都能在起心动念之中不生杂念。
所以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便说: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人生一切修行无需外求,更不必刻意去追寻空与静,只要使心安于红尘便好。
如果你背离了生活而去修行,那么修行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所以说最好的修行状态就是在当下,用平平常常的状态,去过平平常常的生活。
有一天空中飘零着梧桐落叶,一片萧瑟的场景让人倍感凄凉。
当时一个秀才问赵州禅师说:“此情此景,我该如何感悟人生呢?”
赵州禅师就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后来赵州禅师又和章禅师在室外品茶,赵州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就说:“森罗万象都在茶中。”
章禅师此时将茶水泼在地上,问他:“森罗万象现在在什么地方?”
赵州禅师淡然回答说:“可惜了一杯茶。”
又有一次,一位禅师向赵州禅师请教怎样能够参禅开悟?
当时赵州禅师已经百岁,好像有什么急事一样匆忙站起来,说道:“对不起,我现在不能告诉你,因为我要上茅房。”
刚走到门口之后,赵州禅师扭头又对那个禅师说:“你看老僧都一把年纪了,被人称为古佛,可是上茅房这样的小事还要亲自去,无法找人替代。”
有人总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人生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就是生活本身,你在人生中所经历的一切,就是生命的意义。
有人总将人生最后的结果与成就,定论为人生的意义,比如说他登上了什么样的高位,成就了什么样的企业,赚了多少钱等等,这并不是意义,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而意义就是生活本身。
所以说最好的修行就是一切随缘,用心的体会当下,抛开所有刻意的执念,用平常的姿态去感受生活。
是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所作,录入其评释古代禅门公案的《无门关》一书。此诗琅琅上口,最为佛门弟子所爱颂。出自《无门关》一书。原文是:
无门关·平常是道(即《春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善是青松恶是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
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扩展资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意思就是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如果能没有闲事烦心,没有忧思悲恐惊缠绕心田,那么每年每季每天都将是人间最好的时节。
无门关,书名,一卷,南宋无门慧开禅师撰,弥衍宗绍编。全称《禅宗无门关》。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临济宗杨岐派僧无门慧开于绍定元年(1228),在福州永嘉龙翔寺,应学人之请益,从诸禅籍中拈提佛祖机缘之公案古则四十八则,加上评唱与颂而成本书。内容始自“赵州狗子”(即“无”字公案),终至“干峰一路”。所列次序极具整体性、联贯性。
禅师虽然道誉四布,并有燕赵二王的供养护法,但他的生活却十分朴素清贫。他的“绳床一脚折,以烧断薪用绳系之”。他经常是“裤无腰,褂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土榻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禅师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弘传祖师心印,接引四方学人。脍炙人口的“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不仅启悟了当时的许多禅僧,而且流传后世,历久弥新。从宋朝开始,中国禅门盛行以“参话头”为方便的话头禅,赵州禅师的公案语录最频繁地为人们所参究,许多人在赵州语录的启发下明心见性。其中“狗子无佛性”更凝练而为“无门关”,成为禅门一大总持,直至今天在中国、日本、欧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元明两代曾先后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际禅师石刻顶相。寺内现存的赵州塔建于元天历三年(1330),全称“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高33米,七层。1997~1998年,新加坡高家仁居士捐资重修,使古塔焕然一新。
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 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无染无所着,无想无依止。体性不可量,见者威称叹。 ----- 大方广佛华严经 4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5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6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7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8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9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10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1 一微尘中入三昧,成就一切微尘定。
而彼微尘亦不增,于一普见难思刹。 ---大方广佛华严经·贤首品 12 无染无所着,无想无依止。体性不可量,见者威称叹。 ----- 大方广佛华严经 13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14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15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波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16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7 出入云闲满太虚,元来真相一尘无。 重重请问西来意,唯指庭前一柏树 ----赵州禅师 18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19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需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20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2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SPAN></SPAN>22 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23 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24 有忍乃有济,无爱亦无忧 25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尔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没有真正参过禅的人,很难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在句子之外,是让人停歇头脑。
听到这句话后当下能够停下头脑的,当下就能开悟;还在用头脑琢磨“吃茶去”是什么意思的人,只能说在当时和禅师无缘。
本文2023-08-04 19:13: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