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旅游景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4收藏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旅游景点,第1张

红河州旅游景点如下:

弥勒白龙洞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省弥勒县境内,由白龙洞主景区、孙髯翁墓、弥勒寺、熊庆来故居、三代一品封典访、大树龙潭、梅花温泉、热水塘等景区组成,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白龙洞洞内游路3公里,洞中有洞,洞中见天,奇景叠出,步步有景,中外岩溶专家赞誉不绝。

太平湖森林小镇:是一个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生态圈,是国际一流生活目的地。小镇以木为形,以花为介,水为魂,依托特有的高原森林湖泊原貌,并结合当地人文景观,通过智慧人居与智慧景区系统联动发展,打造集生态木屋建筑、旅游行业、体育行业及生态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康体健身、休闲度假理想之地。

红河州文化特色

彝族古籍文献丰富,全州散存于民间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献有《尼苏夺节》、《彝族创世纪》、《太阳历》等。经典的舞蹈有哈尼族的芒鼓舞、乐作舞,彝族阿细跳月、烟盒舞,苗族芦笙舞等,经典音乐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火把节一词是汉学者根据节日活动时夷人以火炬度节来命名的,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红河州旅游景点

  哈尼族人民世代以农耕为主,特殊的生存环境从而使哈尼族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下面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下吧!

哈尼族的饮食文化知识

 哈尼族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中国的云南西南部等地,是生活在云南红河地区的一个山地民族,以农业为主,善于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哈尼族的饮食文化与节日文化相映成辉,构成了独特的哈尼风情。

 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他们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哈尼族也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朵颐,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哈尼族还有一道奇肴叫"白旺",是用生猪血、羊血、狗血制作的剁生,哈尼族支系的爱尼人称之为"阿压马捏"。以刚宰杀的猪、羊、狗鲜血为主要原料,或再加以切碎炒熟的瘦肉,肝、腰等,撒入辣椒粉、八角面、野花椒面等佐料,不失时机地迅速搅拌而成。此菜看着怕,吃着香,味道醇浓,麻辣可口,被列为杀猪宰羊期间不可缺少的名菜,也是哈尼人热诚待客的佳肴。

 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善于用发酵的黄豆掺合豆杆灰制作具有特殊风味的豆豉,几乎每餐都用以佐餐,吃法尤多,被称为"哈尼味精"。用其调制的"雀肉松酱",鲜香无比。

哈尼族的饮食文化特色

 长街宴堪称哈尼族最具特色的饮食,一般在十月年(扎勒特)时举行,另一些地区选择昂玛突节(祭寨神)时举行。按照哈尼族传统物候历法计算,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是新年,整个十月年持续13天。为迎接新年,全村一同就餐,由每家出一个竹篾的桌子,摆上自家最好的哈尼风味的菜肴,一个桌子挨着另一个桌子,故名“长街宴”。吃饭时,众人一边跳舞唱歌一边敬酒,请全村的老人坐在最前面几桌,以示尊敬。一些地方的长街宴则从村寨搬到了县城,最多的时候摆起了三千余桌,万人同食,十分壮观,因此进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成为“最长的宴席”。如今,已经开始举办哈尼族长街宴民俗旅游节,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前来参加。

哈尼族的饮食文化常识

 哈尼族过去日食两餐主食是当地产的稻米,玉米为辅,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哈尼族菜肴口味丰富,其中哈尼豆豉远近有名。哈尼豆鼓是以大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上锅蒸熟后,放进密闭容器内发酵再晒制而成。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菜肴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酸笋炒麂子肉、省肉松酱、清汤橄榄鱼、螃蟹炖蛋清、煮蛇圆子等。

 哈尼族的蔬菜品种不多,多利用宅旁、田间小空地和山地种植青菜、萝卜、瓜、豆、芋头等。按照哈尼族的社会分工,种植蔬菜多由妇女承担,管理粗放,产量不高,常年所需蔬菜除秋收时节储备的豇豆、老瓜外,则靠妇女采集的野生植物烹制而食。她们采集的野菜主要有蕨菜、树甜菜、树头菜、羊奶菜,臭菜、水芹菜、鱼腥草、细芽菜、水白菜、马蹄叶、金雀花、棠梨花、老鹄花,杜鹃花,以及香菌、木耳、鸡枞等。

 哈尼族食肉数量较大,以猪、牛、羊、鸡、鸭肉和禽蛋为主,并兼食水产品鱼、鳅、鳝和田螺。他们的烹调方法主要有清煮、煎炒和腌制三种。年节期间,肉食丰富,往往把食鲜剩余的猪、牛肉的净肉和骨头分别剔开,将净肉腌制成腊肉和干巴,储备以待客。

 饮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饮用的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喝茶多用煨酽茶的方式。即先用铜壶或大口缸在火塘上将水烧沸,然后再放入茶叶煨煮,待再烧开时饮用。一般每天一次只饮一道。

 长街宴堪称哈尼族最具特色的饮食,一般在十月年(扎勒特)时举行,另一些地区选择昂玛突节(祭寨神)时举行。如今,已经开始举办哈尼族长街宴民俗旅游节,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前来参加。

看了哈尼族的饮食文化有哪些的人还看:

1 巴马的饮食文化

2 关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哪些

3 桂林龙脊梯田有什么好吃的美食

4 桂林各个景点的导游词5篇

5 桂林导游词开场白大全

6 浅谈饮食文化特色旅游

7 广西有哪些水果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龙巴门”(即寨门)。

在红河南岸哈尼族社会中,神灵鬼魂有主次之分。其主要的神有天神、地神、山神、寨神和家神。这些神灵是须臾不可怠慢的,要定时祭祀。“龙树”被认为是人类的保护神,各地每年都要祭祀。每个村寨都有公共的龙树,有的地方如红河南岸一带还有家族自己的龙树。在西双版纳哈尼族地区,每年的羊日都是忌日,遇到不吉利的事,如寨内死人,野兽进寨,狗爬屋顶,发生火灾等也都认为是忌日,必须停止生产,进行祭祀活动,以避免灾祸降临。

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佛教也曾在一些地区传播过,信教的人不多,影响不大。1949年以后,上述宗教活动已逐渐减少。 哈尼族喜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土布漂染是将靛青染料放入一个容器,加水和酒溶解,七八天后开染。染后将布浸泡在牛皮制作的胶水中,用清水漂洗晒干。有些地区,洗一次衣服要重染一次,以保证色彩鲜艳。

哈尼族男子头裹黑或白色包头,老人戴瓜皮帽,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穿布鞋或用木板、棕绳制作的木板鞋。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男子身穿右开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泡。每逢年节或与姑娘约会,小伙子们把美丽的羽毛或鲜花插在头上。澜沧一带的男子裹黑布包头,身穿对襟上衣,大襟镶两行银币,两侧绣几何图形。

女子的服饰各地各有特色。红河地区穿右开襟无领上衣,以银币做纽扣,下穿长裤,着盛装时外加一件披肩,有的还系花围腰,打花绑腿。在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及裤脚上,都镶有几道彩色花边,坎肩则以挑花做边饰。穿高筒尖头绣花鞋。西双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长及膝盖的折叠短裙,打护腿。平时多赤足,喜庆节日爱穿绣花鞋。女子蓄发编辫,少女多垂辫。岁数较大的妇女把辫子盘于头顶,用黑或蓝布缠头,或戴自制的帽子。帽上镶小银泡、料珠,或是垂下许多丝线编织的流苏。也有的喜爱用银链和成串的银币、银泡作胸饰,戴耳环和耳坠。澜沧的妇女喜戴大银耳环。

节日的哈尼族妇女在靛青色的包头巾上,用五彩丝线刺绣出美丽的图案花纹,额前脑后还挂着一束束艳丽的璎珞。上衣胸前缀满银泡、银纽,中间挂一块八角大银牌,小腿要包一块绣花布,上面扎一对用红色毛线制成的绒花。

哈尼族的男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要摘掉头上的帽子,改用布包头,同时将牙齿染红,表示他已成人,可以谈情说爱了。哈尼族少女用猪油抹发,梳成下垂的单辫。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岁数,也要染红牙齿,系上围襟,戴上银饰,这表明她已成熟,可以参加“串姑娘”了。哈尼族成年妇女多编双辫,并把辫子缠绕在头上。墨江部分少女系白或粉红色围腰,婚后改系蓝色围腰,系围腰的高低是区分女子是否结婚的标志。

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红河县叶车妇女一般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 语言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哈尼语又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个方言,方言的分布同有关自称单位分布的地区相当。方言之间差别较大。

哈尼语特点为元音有松紧之 分,无长短之别;韵母多是单元音,复合韵母多是借用。居住在西双版纳境内的哈尼族多讲哈雅方言中的雅尼次方言。由于长期与其他民族交往,哈尼族多会讲汉语、傣语等语言。

文字

1949年以前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地方曾刻木结绳记事。1957年,中国政府帮助哈尼族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拼音文字,1958年在哈尼族地区试行。1981年西双版纳州在中国科学院民族语言研究所帮助下,以格朗和哈尼族乡苏湖丫口老寨的语言为标准音,对试行的哈尼文进行修改、补充和调整,制定了一套哈雅方言雅尼次方言的文字方案在西双版纳试行。 在云南哀牢山哈尼族流传着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阿培:祖先,聪坡坡 :从一处搬到另一处,也有逃难之意),记录了哈尼族漫长曲折的迁徙过程。

哈尼族的传统文学是口头文学,依世代口耳相传保存下来并不断充实。神话传说和“史诗”是哈尼族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创世纪》解释了天地物的来历、河流山川的起因。《合心兄妹传人种》是叙述人类经历了严酷的江水灾害继续繁衍的故事,还有《祭龙春规矩歌》、《叫谷魂》、《老人安葬歌》、《讨媳妇的歌》等,反映了哈尼人多神崇拜的宗教观念和富有民族色彩的习俗,是了解哈尼族的思想意识和习俗的重要资料。 在哀牢山区,哈尼族将全年分为三季,“造它”为冷季,“渥都”为暖季,“热渥”为雨季,每季四个月。冷季相当于夏历的秋末和冬季;暖季约当于夏历的春季和初夏 ;雨季约当于夏历的夏季和初秋,体现和适应哈尼族农业生态梯田农耕的季节性和阶段性。

哈尼族在“三季节”划分之外,有物候历的划分。物候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根据哀牢山气候变化、植被变化、动物(主要是鸟、虫等)变化的规律来确定月份及安排农事活动 。

哈尼族的农事历法基本上同于夏历,按自然界天象和哀牢山区物候变化轮回周期纪年,每年分为12个月,以月亮圆缺周期纪月,每月30天,一年360天;哈尼族的日,以12生肖命名,推算方法同于夏历。哈尼族的历法,是对自然生态、自然规律的逐步认识而逐步发展的。据研究,哈尼族曾实行过“十三月历”,即将一年分为13个月,其中有两个月是各15天。哈尼族还实行过“十月历”,即每年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上述“十二月历”、“十三月历”、“十月历”都是每年360天,与现行公历(太阳历)的365·25天略有差异。哈尼族不是采用隔年置闰的方式解决,而是每年五月和十月各设三天过年日,,一年为366天。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的广大山区,以梯田陆地农耕经济为主,是极为典型的山居农业社会。哈尼村寨往往位于大山中间即海拔1800米左右的半山腰上,这里年降水量大概1500毫米,空气湿度大,茫茫大山和良好的气候给哈尼族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使哈尼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传统饮品

  哈尼族的饮料主要是酒和茶,酒包括哈尼闷锅酒、苞谷酒、荞子酒以及各种泡酒。闷锅酒、苞谷酒也就是“烧酒”、“白酒”,度数一般50度上下,哈尼人基本上很少喝啤酒,大概是觉得不过瘾的缘故。大凡哈尼男子,没有一个不喝酒的,且认为能喝酒才能干事,才是有能力之人。每逢节日,哈尼族村民喝酒敬酒,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之间,不觉时光已逝。更有甚者,从中午一直喝到晚上,还未歇杯。哈尼人又惯以热情好客出名,远方的客人来到哈尼村寨,往往以酒相迎,当客人将大碗的苞谷酒一口而尽之时,哈尼人也就从内心深处真正把你当作交心的朋友了。

  哈尼人种茶历史悠久,有的学者认为哈尼人是最先种茶的民族之一,茶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煨酽茶、土锅茶、普洱茶、云针茶、南糯白毫、玛玉银毫、绿玉银毫、云雾茶、松林茶、香条茶等等。从地域上来划分的话,西双版纳境内聚居的哈尼人饮用的多是享誉世界的各种普洱茶系列,而红河地区聚居的哈尼人饮用的则多是各种各样的绿茶。众多茶中,煨酽茶极具特色,有其独特的煮茶方法,将茶叶放入土质陶罐于火上烘烤,闻见清香之时舀入山泉水,在火塘边持续煨煮,根据个人口味浓淡来决定煨煮时间,以煨煮至陶罐中水位将近一半时为最佳,煨酽茶水呈深**,味苦涩并有轻微烟味。这是哈尼人最古老的一种饮茶方式,一些地方的哈尼人生活中有“不可一日没有酽茶”之说。

  特色美食

  哈尼族菜肴口味丰富,其中哈尼豆豉远近有名。哈尼豆鼓是以大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上锅蒸熟后,放进密闭容器内发酵再晒制而成。俗话说:“没有豆豉,不成蘸水”、“宁可三日不吃油,豆豉顿顿不能少”、“不吃豆豉,不会唱山歌”,可见哈尼人对豆豉的钟爱。

  哈尼人吃饭时必须要配有一个盐碟,里面有盐巴、花椒粉、辣子,据说哈尼族男人吃饭不能少了这个盐碟。哈尼蘸水是富有民族特色的调味品,由盐巴、辣子、苤菜、芫荽、薄荷、花椒、小米辣、香柳、姜、葱、蒜、豆豉等本地佐料配制而成,少则几味,多则几十味,有的拌有鸡汤、鸡肝、鸡肠、鸡血。

  在烹饪方式上,食物则以水煮、炒和蒸为主。蔬菜多水煮,不加任何调料,即使是鸡鸭牛等肉类,也都直接大块煮熟再切碎片,然后再打蘸水吃。哈尼人认为肉类再鲜再嫩,若少了一碗蘸水,也会不香。偶尔也有生吃的习惯,比如白旺就是用新鲜的猪血羊血搅拌,加入水和调料压成板块而成的一道风味菜肴。

  此外,家中来了客人,饭菜会比较丰盛,哈尼人热情好客,往往要杀鸡杀鸭招待,一般不用独鸭招待,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实在没有也要配以一个鸡蛋。吃饭的时候要把鸡头鸡尾献给客人,斟酒也要从客人开始,斟满一圈后再给第一个客人加上一点,以示尊敬并有从头到尾都欢迎之意。因此,哈尼人童谣唱道:“客人不来菜不好”、“客人来了饭菜香”。

  除了在家吃饭外,哈尼人还在梯田中进餐。哈尼族以山谷间千层的梯田著称于世,形成十分波澜壮丽的景色,哈尼人也因此被外人生动地称为“大山的雕刻家”。但同时,农耕非常不容易,有的梯田离家较远,步行需在一个钟头左右,因此,哈尼人干活的时候,早上5点多就要起床准备早饭。哈尼人在梯田中搭起一个窝棚,供劳作休息以及下雨时使用。哈尼人农作时中午一般不回家,早上会准备一个竹筒或饭盒,带一点酸菜、盐巴、辣子、豆豉伴着冷饭去吃。据说,天气晴好之时,他们便把饭盒放于向阳之处,这样午餐会稍有一点热度,在山间田头吃起来倒还别有风味。但哈尼族地区天气变化频繁,如果遇到刮风下雨的话,恰好旁边又无窝棚,这餐饭就会吃得非常辛苦。也有些人劳作时就干脆不带午餐,每天仅食两餐。

  节日饮食

  哈尼族的日常饮食与宗教节日饮食有所不同,平时素菜较多,节庆以荤菜为主;平时食用梗米较多,节庆食用糯米较多。哈尼人认为糯米比较贵重一些,往往赠送亲友或作为巫师主持仪式的报酬,也多用于节日仪式等重要活动,比如祭祖时就必须用芭蕉叶裹着糯米汤圆和粑粑。

  节庆时哈尼人还喜欢用野生植物叶子把糯米饭染成**、紫色,形成民族特色的黄花饭、紫花饭色彩斑斓,气味浓郁,别有风味。

  在婚宴上,菜为双份,其中必不可少的菜是泥鳅、魔芋、水芹菜、老鼠豆与山药,其中,泥鳅象征男子生殖能力且认为有补气壮阳之效,魔芋是女性生殖能力的象征,芹菜与“情菜”谐音,老鼠豆寓意多子多孙,而山药更被视作补益之宝。

  至于葬礼上的饭菜相对就比较粗糙,一般不相互敬酒,肉食比较大块且绝不吃白旺、生旺等带生血之物。总体上,只要有仪式,都要宰鸡杀鸭,甚至杀猪杀牛,祭献完毕要共同分吃。因此,营养学家认为哈尼人利用节日和宗教仪式补充了大量的蛋白质,有效地保证了营养。

  长街宴堪称哈尼族最具特色的饮食,一般在十月年(扎勒特)时举行,另一些地区选择昂玛突节(祭寨神)时举行。按照哈尼族传统物候历法计算,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是新年,整个十月年持续13天。为迎接新年,全村一同就餐,由每家出一个竹篾的桌子,摆上自家最好的哈尼风味的菜肴,一个桌子挨着另一个桌子,故名“长街宴”。吃饭时,众人一边跳舞唱歌一边敬酒,请全村的老人坐在最前面几桌,以示尊敬。一些地方的长街宴则从村寨搬到了县城,最多的时候摆起了三千余桌,万人同食,十分壮观,因此进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成为“最长的宴席”。如今,已经开始举办哈尼族长街宴民俗旅游节,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前来参加。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旅游景点

红河州旅游景点如下:弥勒白龙洞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省弥勒县境内,由白龙洞主景区、孙髯翁墓、弥勒寺、熊庆来故居、三代一品封典访、大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