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哪一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寒食节是哪一天,第1张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寒食节所以能相沿持久,几千年不衰,还得益于节日期间增加了拜扫亡灵坟墓的内容。百姓们这一天除禁火冷食外,还对各自亲人亡灵的扫墓、祭供结合在一起。“四海皆寒食,千秋为一人”。寒食节神奇般地成为天下第一祭日,其奥秘全在于此。

 寒食扫墓俗盛行于民间,所涉区域也相当辽阔。中华大地“千家皆展墓,九原飞纸钱”,“生身不忘宗,千里赶上坟”,地处边陲的云南、广西、海南以至宝岛台湾皆不例外,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明日,人家展墓,舆步壶浆,络绎郊原。祭毕,籍草衔杯,递为酬劝,薄暮乃归……”。

 寒食节为天下第一祭日:

 唐代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敕令将寒食上墓野祭编入开元礼中。从此,每逢寒食皇家“以亲王或驸马主祀。天下无事,天子清明日亦或一行。藩王有来朝亦许拜谒……”。

 明清以后,寒食清明活动更为普遍和热烈,据记载清康熙癸丑(1673)清明日期间,由于游人失控,结果发生了“拥挤践踏,踏死九人”的残悲事件。

 寒食节历经两千余年,最终发展演变为四海同祭,九原焚帛,生者展孝,鬼神享食之盛大节日。如今改革开放,中华同胞遍布世界各地,然每逢国人清明寒食期间,华侨从四海回乡扫墓祭宗。千年不息之绵田香火被称作天下第一祭日,实不为过也。

 寒食节的习俗: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习俗。

  1、禁烟冷食: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江苏镇江有寒食节食具京扛侪"京扛侪"《国民生活历》说:“京口(镇江)以其为寒具。脐为六角形,谓京扛侪。”

  4、寒食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6、寒食秋千: 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寒食蹴球: 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寒食咏诗: 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我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寒食节与春秋时期介子推有关。

寒食节典故,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扩展资料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

寒食节是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是由于寒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105天。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5]寒食节最多时一个月不能动灶火,皇家派人专门监督。寒食期间只能食“寒具”,即馓子、环饼(近于焦圈)、粔粧(近于糖耳朵)之类。寒食对身体伤害太大,后压缩成1天至3天。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的诗:“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寒食起源,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后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寒食节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国自唐代起将三月九日定为寒食节)。

由尊崇介子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并形成饧、青精饭等系列养生长寿的寒食食品。

寒食节时期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节日习俗

禁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 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拜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秋千

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蹴球

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咏诗

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

净肠

寒食节去野外采集野菜,不仅锻炼身体,而且也满足了人体所必须,一举两得。最后,还要说说春季养生中的精神调节问题。女子伤春,在寒食节期间出来散散心,赏春踏青,能够预防精神上的疾病。男子虽然不伤春,但在春季肝气过盛,容易精神失常的时候,缅怀下先人,寄托哀思,起到了悲克怒的作用。对肝的调理是相当有好处的。经过了五千年的文化滋润,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成为缅怀故人,激励生人的节日

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前一日,一般在三月初,时间不太确定。寒食顾名思义,就是不生火,吃生冷的食物。

而我们借助《国学宝典》查询了大量古籍资料后发现,寒食节与我们平素的理解截然不同,尤其是其来源。

《国学宝典》APP版

现在通行两种说法:一是源于远古改火旧习,即此节时熄灭去年火种,点燃新的一年火种,这个说法我们没有查到相关古籍记载,不知所据;二是源于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

应该说第二种说法,为中国人普遍接受,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一样,所以古人说:“介子死绵山,今为寒食节。屈原投汨罗,端午吊忠魄。”

介子推被烧死?《左传》《史记》均无记载

关于介子推与寒食节之间的关联,大致可追溯到东汉时期。

东晋范晔《后汉书》中记载:“举稍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这是东汉周举(105-149)的故事,他做并州刺史,因当地民众忌讳介子推焚身而亡,每冬一月都寒食,这样导致很多老幼饥冻死亡,周举后来革除了这一弊俗,让人们恢复温食。

但此记载,既没有说到春季的寒食节(当时为盛冬时节),也没有说是纪念介子推,倒是后人转引《后汉书》时,改造成了关联。

宋代《太平御览》这样记载:“范晔《后汉书》曰:周举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举移书于子推庙云:‘春中食寒一月,老小不堪,今则三日而已。’”这个记载显然将寒食放在了“春中”,这就与寒食节联系在了一起。这显然不合适。

东汉蔡邕《琴操》或许是最早将介子推与寒食关联起来的,其中记载:“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这是晋文公归国后冷落介子推,介子推做《龙蛇歌》让晋文公很惭愧,欲报答他,但介子推躲进深山,晋文公想要放火烧山把他逼出来,但介子推抱着木头烧死了,晋文公为了悼念介子推,让民众五月五日不得用火。唐代《初学记》认为,“五月五日,与今有异,皆因流俗所传。”这是不是根据当时习俗改古代记载,很难说。

《琴操》的记载在西汉刘向《新序》中有记载,但只是记载了介子推被烧死那一段,没有记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事,更没有禁火寒食的要求。而《初学记》说明:“据《左传》及《史记》,并无介子推被焚之事。”也就是在刘向之前的《史记》和《左传》等正史里介子推被焚烧的事都没有。

寒食禁火在介子推之前就存在

应该说,追溯到东汉,我们从《琴操》中发现了介子推与禁火寒食的关联,但还难说这个禁火寒食就是寒食节。真正明确记载介子推与寒食节之间关联的是晋时范晔的《邺中记》:“邺俗,冬至一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乾粥,是今之糗。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饷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饮食祀神,及作五色新盘相问遗,不为介子推也。”

史学家范晔

古代公认寒食的日子,一般是冬至之后105天,唐宋学者转引《荆楚岁时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这样看来,范晔记载的邺地(今河南北部安阳一带)的风俗是介子推和寒食节关联的。

从介子推的正史记载来看,很难说有被焚烧且被悼念这一说法,至于民间习俗是不是因为介子推有了寒食的习俗,就不得而知了,但是禁火寒食的习俗在介子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周礼》记载:“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这是说管理火禁的官员司烜氏的职责,中春即仲春。东汉经学家郑玄注:“为季春将出火也。火禁,谓用火之处及备风燥。”也就是仲春之末,季春之始的时候,会禁火,这是为了防火灾。

寒食节对很多小伙伴来讲,还是比较陌生的,从古籍的记载来看,寒食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冷食、扫墓祭祖、踏青春游等。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2022寒食节是什么意思_寒食节是什么节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目录

寒食节是什么意思

寒食节的渊源

寒食节的习俗

寒食节是什么意思

寒食就是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因此这个节日得名寒食节。

每年四月三日或四日,即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中国人传统的寒食节。过去,人们在寒食节期间都不举火,吃冷食。最早寒食节可持续一个月,后来慢慢缩短成了三天。现在,人们再也不习惯吃冷食了。但作为一种传统的社会习俗,特别是在中国的农村,这个节日保留到了今天。现在。只有一些农村人还每年习惯过寒食节。

这一传统节日从古代传了下来。直到大约300年前的清朝,寒食节才被清明节所代 替,现在清明节已成为人们祭祀祖先的一个重要日子。通常人们在寒食节这天做好准 备,以便第二天到墓地祭祀死去的亲人。每年,学生们通常在寒食节做好准备,第二天到 烈士陵园为革命先烈敬献花圈。

由于寒食节正好与清明节紧挨着,所以它不仅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还是一个 庆祝春天来临、外出野餐的13子。由于春天来临,大自然复苏,杨柳返青,万物清新洁净、 鲜明。

>>>返回目录

寒食节的渊源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东汉末年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流传全国,深入民心。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同和参与,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节蕴含的介子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返回目录

寒食节的习俗

1、禁火: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

2、拜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3、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

4、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踏青: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6、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文彦博《寒食日过龙门》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蹴球: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

>>>返回目录

寒食节是哪一天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