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两庑供奉的先贤具体有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2收藏

孔庙两庑供奉的先贤具体有谁,第1张

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两侧为四配,东位西向的是复圣颜回和述圣孔伋,西位东向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再外为十二哲,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

孔子在中国被尊奉为“圣人”,流传至今。其实,比孔子大约早 800年的商朝武丁王时期的宰相傅说(音读“悦”),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尊奉的“圣人”。

  傅说,古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人,出身于奴隶,曾在傅岩山一带和许多奴隶一起劳动,在征服洪水泛滥时因发明“版筑术”而闻名遐迩。商朝经过两代君王,传位给高宗武丁时,西戎为患,朝政日衰。“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因此他命满朝文武到全国各地去寻访贤能之士。当他得知傅说有贤名时,很想马上把他召到朝中,可傅说出身低贱,迅速擢升必然引起贵族的极大不满,因此武丁王便假托“天命”,夜梦得圣人,“名曰说…… 举以为相”。傅说为相后极力辅佐武丁王59年,遂使“殷国大治”,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中兴名相。

  武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确切记载的君王,傅说死后,后人在傅说“版筑处”建立了“傅说祠”,傅说做奴隶时藏身其中的洞穴被封为“圣人窟”,“圣人窟” 前那条小河被易名为“圣人涧”。

因此,傅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圣人”,同时傅说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和军事家。

孔门七十二贤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儒客杰出代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孔门七十二贤”,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为历代儒客尊崇,作为榜样。孔子讲学复圣颜回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都城人(今山东曲阜市),居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儒客大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儒客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颜回像单衣顺母闵损闵损(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范(今河南范县)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以孝闻名。闵损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1074年,齐州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子闵子骞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闵损像先贤冉耕冉耕(约前544年-?),姬姓,冉氏,名耕,字伯牛,鲁国郓城(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冉堌镇)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期学者。孔子弟子之一,成为孔门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孔门十哲”。后患恶疾,孔子亲往探望,见其垂危,深为叹惜。后世追封郓侯、东平郡公、郓国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确定称号“先贤冉子”,从祀孔庙。文章4冉耕像先贤冉雍冉雍(前531年—?),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定陶)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基本知识。古代传说,神农氏教民耕作,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当然,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业进化而来的。故选A。大禹和黄帝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大禹治水,他是我国最后一位部落首领;黄帝是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与生于姜水(今宝鸡境内)之岸的炎帝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周公辅佐周王制定礼乐制度。因此BCD都与原始农业无关。

点评:学生应该知道原始农业是怎么来的。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古代农业的特点、生产工具的演变等需要掌握。

古圣先贤的意思是指古代的圣人贤者。

详细解释:

圣:品德智慧极高。贤:有才能有道德。古代的圣人贤者。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八回:“刚才二奶奶说的古圣先贤,我们也不懂。”

相关造句:

1、同时他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顿悟道理,以达古圣先贤那般的智慧。

2、中国的古圣先贤用成语流传很多智慧给下一代的人。

3、在古华夏的悠悠历史长河中,淹没了多少古圣先贤,他们或者如轻烟般洒脱,或者如太阳般极尽灿烂,征战属于自己的求道之路。

4、总之道理原性广大精微,古圣先贤原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大学问,今人只作笼利想,故不得不以术行耳。

5、我们中国人都不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了几千年了,难不成孔子这些古圣先贤也都错了?再说下去,恐怕就连有涵养的读书人也忍不住要动手了。

6、摘要本文旨在让更多的专业医护者可以一窥古圣先贤,在历史悠久的常规中医学中所留下的经验。

7、这钟诩今天有点不对啊,往常一上来就直奔主题,或是直承自己的错误,要自己改正;或是讲一通古圣先贤的列子,要自己作为榜样学习。

左丘明;春秋

班固:东汉

司马迁:西汉

司马光:北宋

努尔哈赤:明末请初(清朝第一个皇帝)

左丘明(公元前556~公元前451) 姓丘名明。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明耻之”。左丘亦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

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他还撰写了历史名著《国语》,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于东衡鱼村东北处。647(唐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墓前建石坊。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1725年(清雍正三年)为避孔子名讳,奉旨“丘”旁加“阝”改为邱氏,今石横邱氏皆为左丘明之后人。

班固(公元 32~92)

东汉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九岁能文。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汉书,至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班固的地理学成就有以下五个方面,

1.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

2.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

3.开沿革地理之始

4.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

5.保存了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

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又与人共同记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

章帝时,班固职位很低。建初三年(公元78)升为玄武司马,是下级官吏。由于章帝喜好儒术文学,赏识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奉献所作赋颂。对于朝廷大事,也常奉命发表意见,与公卿大臣讨论,曾参加论议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建初四年,章帝效法西汉宣帝石渠阁故事(见石渠阁会议),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见白虎观会议)。其目的是广泛动员经今古文学派的力量,促进儒家思想与谶纬神学紧密结合,加强儒家思想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次会议上,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义。

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

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5年) 司马迁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 六岁,在故乡读书。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 十二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年朔二年)

十九岁,从夏阳迁居长安。汉武帝从主父偃建议迁民于茂陵。司马迁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 二十岁,游历各地。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 二十二岁 公孙弘为丞相,请为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司马迁得补博士弟子员。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 二十三岁,为郎中。以考试成绩优异为郎中,即皇帝的侍卫官。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 二十四岁,为郎中。

司马迁随汉武帝祭祀五帝到雍(今陕西凤翔县),到河东三十五岁,为郎中将。

汉武帝与公卿、诸生议泰山禅。司马迁受命为郎中将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达邛(今四川西昌一带)、笮(今四川汉源一带)、昆明(今云南曲靖一带),安抚西南少数民族,设置五郡。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

三十六岁,为郎中。

汉武帝前入泰山封禅,太史公司马谈随行,至周南(今河南洛阳)而病危。司马迁自西南归,见父于周南。谈临终嘱司马迁继孔子而续《春秋》。

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汉武帝至泰山,又至海边,自碣石至辽西。又经北边、九原(今包头市西),五月回到甘泉。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

三十七岁,为郎中。

春,司马迁随汉武帝到缑氏(今河南偃师),又到东莱。四月,黄河决口,司马迁从武帝至濮阳瓠子决口处,与群臣从官负薪塞黄河决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

三十八岁,为太史令。司马迁继父职为太史令。《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绅石室金匮之书。”与朋友挚峻书信往还,勉励其抛弃隐居生活,立志于事业,从而立德、立言、立功。

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

三十九岁,为太史令。

冬十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雍,祭祀五帝。经回中道,批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经涿鹿,从代地(今河北蔚县)而还,经河东回长安。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

四十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武帝至南郡盛唐(庐江),望祭虞舜于九嶷山,自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过长江,登庐山,北至琅琊(今山东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

四十一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汉武帝行至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三月,经夏阳至河东,祭于后土祠。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

四十二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介议并与与上大夫壶遂等制定《太初历》,汉武帝宣布废《颛顼历》,改用此历法。太初历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冬十月司马迁随武帝祭泰山。

司马迁开始著述《史记》。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

四二三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专心著述。

“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开汉元年)

四十六岁,为太史令。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武帝发兵讨伐匈奴。

李陵为将,请“自当一队”。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

四十七岁,为太史令。

三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河东,祭祀后土。

十一月,李陵战败被匈奴俘虏,司马迁因替李陵讲公道话,而被捕入狱,判死刑。

公元前98年(天汉三年) 四十八岁。

李陵被灭族。

司马迁为著作史记而忍辱苟活,自请宫刑。

《悲士不遇赋》约作于是年。

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四年)

四十九岁,为中书令。

司马迁被赦出狱,任中书令。《汉书•司马迁传》:“迁既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发愤著史记。

公元前93年(太始四年)

五十三岁,为中书令。

任安(少卿)此年四、五月间有信给司马迁。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

五十五岁,为中书令。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作于是年。

司马迁完成《史记》。《报任少卿书》说:“仆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改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武帝患病,奸臣江充谎称宫中有人埋设木偶诅咒武帝,武帝命江充查抄。江充与太子有矛盾,勒逼皇后自杀,并要挟太子。太子杀死江充,武帝发兵讨伐太子,太子起兵反抗,兵败逃亡自杀。此即为历史上有名的巫蛊案。

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

五十六岁,司马迁约死于本年。

司马迁死年死因不明。

《汉书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郭沫若《关于司马迁的死》:“下狱死事,必世有流传,故卫宏、葛洪均笔之于书,谅不能无中生有,以歪曲史实”。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代政治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重要的史书《资治通鉴》。

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清太祖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一五五九年),在位时间是(1616-1626年),是明朝末年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杰出首领,他的祖先猛哥帖木儿,曾被明朝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但后来家道就渐渐衰弱,努尔哈赤年青的时后经常采集松子和人参,到汉人的市集去卖,因此逐渐受到汉人文化的影向,学会说汉语,并且喜爱读三国演义。

努尔哈赤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在一次战乱中,被明朝的军队杀死。努尔哈赤继承了父亲遗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开始招兵买马,发展自己的力量。他作战非常勇敢,也很有谋略,不久就征服了邻近的几个部族,并且吞并了女真族的其它部落,在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年),建立国家,定国号为金,历史上称为后金,从此,他就公开与明朝为敌了。

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一六一八年),努尔哈赤向明朝提出「七大恨」的誓词,发誓要报杀父之仇,于是率领军队两万多人,攻打明朝边关,明朝派了八万多人的军队去抵抗,经过五天的战争,明朝军队大败,这就是有名的萨尔浒之役,这一仗努尔哈赤获得了辽宁、沈阳一带的地区,力量愈来愈强大,奠定了清朝政权的基础。

典,早期甲骨文(册,代表权威古籍)+(双手,表示捧着),造字本义:主持事务的官吏双手恭敬地捧着古哲先贤的著作,以之为据进行判断和评价。

晚期甲骨文加 =(等号),表示“先贤著作 = 评判标准”,表明古人将先贤经史著作当作判断、评价的公认标准。

早期金文将甲骨文的双手写成“丌”。晚期金文省去双手,突出等号 = 。篆文承续早期金文字形。 隶书将篆文的“册”变形。白话版《说文解字》:典,三皇五帝赖以成功治国的书籍。字形采用“册、丌”作边旁,表示“册”在“丌”架上,尊敬地搁置重要册子。

庄都说,典,就是大册。

孔庙两庑供奉的先贤具体有谁

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两侧为四配,东位西向的是复圣颜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