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哉”是什么虫
“怪哉”是古人杜撰出来的一种虫子。
这一传说见《太平广记》卷四七三引《东方朔传》,东方朔说:传说有一种虫子,叫做“怪哉”,五官皆有,是怨气所化。
这种解释在科学上无法证实,不足为信。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怪哉”这个感叹词,词典对此的释义是“奇怪的意思”。
扩展资料
典故
据说有一次汉武帝在去往甘泉宫的路上,看到一种红色的小虫,头部的眼睛牙齿耳鼻都有但无人认识,于是汉武帝就把东方朔叫过来让他辨认,认为见多识广的他可能会有答案。
果然不出汉武帝所料,东方朔告诉汉武帝说这种虫子的名字叫做“怪哉”,而这种虫子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此地是秦朝的监狱所在地,曾关押过很多的无辜之人,于是老百姓们都心生哀怨愁容不已,叹息道:“怪哉怪哉!”没想到这感叹感动了老天爷,于是因愤造就了这种“怪哉虫”。
于是汉武帝接着又问东方朔,该怎么解决这种怪哉虫?东方朔则说:“但凡有忧愁的人,以酒则解愁,陛下用酒灌它自然就消失了。”
于是汉武帝让人将虫子放在酒中,过了一会儿果真消散。这个怪哉虫的传说就是如此,怪哉虫是由怨气所化,遇到酒就会溶解。其实东方朔话“怪哉”含有更深的意味:劝汉武帝要善待百姓。
在石头里发现的未必就是生活在石头里,从图上看石头里很明显有一条被腐蚀过的路径,内部空间并没有和外界隔绝,左下更小的那只正在化蛹,另一只还在幼虫期,可以猜测此虫年幼时期也许有消化特定矿物的本领。或者说他们把石头腐蚀了然后跑进去可能只是为了获得一个比较安静的化蛹场所。
再试想一下,蚂蚁靠蚁酸连钢铁都能腐蚀,硝化细菌以含氮的无机物为食,最普通的植物都能利用二氧化碳、水和阳光合成多糖,这种“不科学”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说能腐蚀点石头实在算不得有多不同寻常。
“石虾虫”不仅十分罕见,且生存于密闭的石头里。它是怎么进入石头内部的?在密不透风的石头里面,既没有空气,又没有水源,它们是怎么存活下来的?历史上,曾有关于“石虾虫”的记载,但这些谜团始终未能破解。
由于‘石虾虫’极为罕见,所以古籍里面只谈到了它的外貌形状、存活场所,至于它的药效并没有太多文字,只是提到能治疗眼疾。
古书堆里的蛀虫----吃老本;咬文嚼字
蛀虫:
1、啃啮树木、衣服、书籍、谷物类的小虫。《说郛》卷二五引 宋 陈耆 《桐谱·器用》:“然而采伐不时,则有蛀虫之害焉。”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木蠹虫》:“蝎、蝤蛴、蛣蛙、蛀虫。”
2、借指混入内部的腐蚀者、破坏者。书信鲁迅《集·致李桦》:“木刻确已得到客观的支持,但这时候,就要严防它的堕落和衰退,尤其是蛀虫,它能使木刻的趣味降低,如新剧之变为开玩笑的‘文明戏’一样。”
中国用蜡历史长久,已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蜡料主要来自两种昆虫蜡,即黄蜡(蜂蜡)和白蜡(虫白蜡)。
虽然公元3世纪时“白蜡”一词已见诸魏晋间人所辑之《名医别录》,但现所知记载白蜡虫养殖及白蜡生产情形者仍以宋、元间人周密著《癸辛杂识》(1282~1296年间成书)为最早。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白蜡”录云:
江浙之地旧无白蜡,十余年间有道人自淮间带白蜡虫子来求售,状如小芡实,价以升计。其法以盆桎树(桎字未详),树叶类茱萸叶,生水傍,可扦而活,三年成大树。每以芒种前以黄草布作小囊贮虫子十余枚,遍挂之树间,至五月则每一子中出虫数百,细若蚁蠓,遗白粪於枝梗间,此即白蜡,(虫)则不复见矣。至八月中始录而取之,用沸汤煎之即成蜡矣(其法如煎黄蜡同)。又遗子於树枝间,初甚细,至来春则渐大,二三月仍收其子如前法,散育之,或闻细叶冬青树亦可用。其利甚博,与育蚕之利相上下,白蜡之价比黄蜡常高数倍也。
可见,在公元13世纪末中国白蜡虫之养殖已自华北淮河一带扩大至江南,所述之白蜡虫寄主树有白蜡树[Fraxinuschinensis(Roxburgh)]、女贞[Ligusturmlucidum(Aitton)等。女贞俗称冬青树,常绿灌木,在中国华东、华南、西南及华中均有分布,因最适於挂虫,所以简称虫树或蜡树。女贞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称贞木,“因叶冬不凋,若有节操,故有贞名”。女贞树之繁殖以采种育苗为主,但亦可插枝,即“可扦而活”。
明代诸书记载虫白蜡者渐多,汪机《本草录编》、李时珍《本草纲目》及徐光启《农政全书》均有。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9《虫部卵生类》“虫白蜡”条云:
唐宋以前浇烛入药,所用白蜡皆蜜蜡也。此虫白蜡则自元以来人始知之,今则为日用物矣。四川、湖广、滇南、闽岭、吴越、东南诸郡皆有之,以川滇衡永产者为盛。
其虫大如虮虱,芒种后则延缘树枝,食汁吐涎,黏於嫩茎,化为白脂,乃结成蜡,状如凝霜。处暑后则录取,谓之蜡渣。若遇白露,即黏住难刮矣。其渣炼化滤净,或甑中蒸化沥下器中,待凝成块,即为蜡也。其虫嫩时白色作蜡,及老则赤黑色,乃结苞於树枝。初若黍米大,入春渐长大如鸡头,子紫赤色。累累抱枝,宛若树之结实也。盖虫将遗卵作房,正如雀壅螵蛸之类,尔俗呼为蜡种,亦曰蜡子。子内皆白卵如细丝,一包数百。次年立夏日摘下,以荷叶包之,分系各树。芒种后苞拆卵化,虫乃延世叶底,复上树作蜡也。树下要洁净,防蚁食其虫。
又有水蜡树,叶微似榆,亦可放虫生蚁,甜槠树亦可产蜡。
元、明、清各代古籍中对白蜡虫的寄主植物、产地、虫的生态和习性、采蜡和制蜡过程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不明白的只有两点:蜡是一种分泌物;雄虫作蜡、雌虫不作蜡。
公元3世纪前后中国已有自白蜡虫收蜡之记载,但此白蜡可能尚为天然产出而非养殖采收者,后来在了解并掌握白蜡虫的生活史和生态习性后,始逐步进行养殖,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养殖昆虫。在广大的西南地区有专业的“蜡农”,也有以之为副业的生产者,其中少不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贡献,直至2013年仍欠深入研究及发掘,如能明瞭其历史发展过程,实可作为未来推展昆虫产业的借鉴。
“怪哉”是什么虫
本文2023-10-16 00:15: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5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