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古籍中是如何记载水飞蓟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史书古籍中是如何记载水飞蓟的,第1张

《中华本草》: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主要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管炎。

《中国药典》2005年版把水飞蓟收入其中,归为中药类。

水飞蓟:中药名为菊科植物水飞蓟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苦、凉,归肝、胆经,有清热解毒、疏肝利胆之功效。常用于肝胆湿热、热痛、黄疸。

水飞蓟的作用:国内各大中草药书籍如何记载水飞蓟的作用:《新华本草纲要》:有解毒的功能,用于黄疸、肝硬化、肝肿大及其它肝病、胆结石。

《中药大辞典》:全草用于肿疡及丹毒,果实及提起物用于肝脏病、脾脏病、胆结石、黄疸和慢性咳嗽。

《全国中草药汇编》: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保肝、利胆、对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代谢中毒性肝损伤、胆石症、胆管炎及肝胆管周围炎等肝胆炎疾病均有良好疗效,可使肝脏病患者的自觉症状和某些生化指标如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等迅速改善。

萆薢

萆薢:药材来源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根茎。(《中华本草》)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萆薢,平。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

2《名医别录》:“萆薢甘,无毒。主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

3《药性论》:“萆薢治冷风顽痹,腰脚不遂,手足惊掣,主男子臂腰痛久冷,是肾间有膀胱宿水。”

4《日华子本草》:“萆薢治瘫缓软风,头旋痫疾,补水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

5《滇南本草》:“萆薢性微温,味微酸。”入肝、脾、膀胱经。”治风寒,温经络,腰膝疼,遍身顽麻,利膀胱水道,赤白便浊。”

6《本草纲目》:“萆薢治白浊,茎中痛,痔瘙坏疮。”

7《药笼小品》:“萆薢甘苦,入胃肝。祛风湿,治风寒湿痹,茎痛遗浊。肾虚无湿者禁。

8《玉楸药解》:“萆薢味苦,气平,入足太阳膀胱经。泻水去湿,壮骨舒筋。萆薢疏泻水道,驱经络关节之湿,治手足痿痹瘫痪、小便白浊频数诸证。并医恶疮痔瘘。”

9《本草通玄》:“萆薢,胃与肝药也。搜风去湿,补肾强筋,主白浊茎中痛,阴痿失溺,恶疮。”

10《药品化义》:“萆薢,性味淡薄,长于渗湿,带苦亦能降下,主治风寒湿痹,男子白浊,茎中作痛,女人白带,。又治疮痒恶厉,湿郁肌腠。”

11《中华本草》:“萆薢苦;平。归肝;胃;膀胱经。祛风湿;利湿浊。主膏淋;白浊;带下;疮疡;湿疹;风湿痹痛。”

12《中药大辞典》:“萆薢苦,平。入肝、胃、膀胱经。祛风,利湿。治风湿顽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浊,遗精,湿热疮毒。”

二、现代研究

1成分:山萆薢根茎主含薯蓣皂甙,尚含纤细薯蓣甙、薯蓣皂素毒甙A(以上皂甙的甙元都是薯蓣皂甙元),山萆薢皂甙、约诺皂甙、托克皂甙元-1-葡萄糖甙等皂甙。纤细薯蓣根茎含纤细薯蓣甙和薯蓣皂甙。叉蕊薯蓣根茎含薯蓣皂甙元和少量雅姆皂甙元。

2药理:山萆薢根茎中所含之薯蓣皂甙或薯蓣皂素毒甙有杀昆虫作用。薯蓣皂甙、克拉塞林甙还有抗真菌作用。绵萆薢总皂甙可降低血清胆固醇。苏联产同属植物高加索薯蓣对兔的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其皂甙有拟胆碱样作用,能扩张末梢血管、降低血压、增强胃肠平滑肌的运动,并能升高血糖,对抗小鼠的化学性惊厥,以及提高大鼠胃肠等各种组织的通透性。

白萆薢

白萆薢:药材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马钱叶菝葜的根茎。(《中华本草》)

典籍摘要

1《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萆薢辛、微苦,平。祛风除湿,清热利尿。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肠炎,痢疾,膀胱炎,小便不利。”

2《中药大辞典》:“白萆薢涩微苦,平。祛风湿,利尿。治风湿性筋骨疼痛,小便短少,淋浊。”

3《中华本草》:“白萆薢辛;微苦;平祛风湿;利小便。主风湿痹前;麻木;小便淋浊;湿热带下。”

粉萆薢

粉萆薢:药材来源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 《中国药典》)

典籍摘要

《中国药典》:粉萆薢苦,平。归肾、胃经。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红萆薢

红萆薢:药材来源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无刺菝葜的干燥根茎。(《中华本草》)

典籍摘要

1《全国中草药汇编》:“红萆薢甘、微苦,平。祛风除湿,调经,利尿。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泌尿系感染,肾炎水肿,慢性胃炎,月经不调。”

2《四川中药志》:“红萆薢祛风湿,分清浊,利关节,解疮毒。治风湿痛,腰膝痹痛。小便淋浊及梅毒恶疮。”

3《云南中草药选》:“红萆薢祛风除湿,通淋,利水,消炎,解毒。治风湿性关节炎,泌尿系感染,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疮疖。”

4《中华本草》:“红萆薢红萆薢苦;甘;平祛风除湿;利水通淋;解疮毒。主风湿痹痛;水肿;小便淋浊;疮疖肿毒。”

绵萆薢

绵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或福州薯蓣的根茎。( 《中国药典》)

一、典籍摘要

1《中国药典》:“绵萆薢苦,平。归肾、胃经。利湿去浊,祛风通痹。用于淋病白浊,白带过多,湿热疮毒,腰膝痹痛。”

2《中华本草》:“绵萆薢苦;辛;平。祛风湿;利湿浊;消肿毒。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小便混浊;淋沥;白带。”

3《中药大辞典》:“绵萆薢性平、味苦。利湿去浊,祛风通痹。”

二、现代研究

成分:含薯蓣皂甙、纤细薯蓣皂甙,另含有原薯蓣皂甙、原纤细薯蓣皂甙及甲基原纤细薯蓣皂甙。

刺萆薢

刺萆薢:药材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长托菝葜的根茎(《中华本草》)

典籍摘要

1《中药大辞典》:“刺萆薢涩微苦,平。祛风利湿,解疮毒。治风湿筋骨疼痛,淋浊,梅毒,臁疮,皮肤过敏,湿疹。”

2《中华本草》:“刺萆薢辛;苦;平祛风湿;利小便;解疮毒。主风湿痹痛;小便淋浊;疮疹瘙痒;臁疮。”

3《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萆薢苦,平。祛风利湿,解毒。用于风湿筋骨疼痛,小便浑浊,臁疮,皮肤过敏,湿疹。”

中医是我国汉族人在社会实践中慢慢探索的药物。它也被称为汉中医。人民和人民的整体观点,以及辩证Tunicigo的原则。它在中国和世界医学界深处达成了深远。高价值和状态。如果我们想知道中医,你可能希望阅读一些中医古代书籍。在我看来,中医是神秘的,令人着迷的,但很难理解,所以我想学习中医是非常困难的,但“书籍读过过去”,如果你有强烈的兴趣医学,你可以通过阅读进入中医世界,然后你知道中医需要什么?

《药性赋》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林宇的过程,陈静,金王朝的工作。这本古老的书将分类常用的中药,包括四种冷,热,热和平,并总结了这些药材的作用,并用节奏的语言准备它,读郎郎的嘴,很容易诵读,是中国人的启蒙书。《黄帝内经》据说这本书是黄迪,所以所以所以命名,创作是第一个到汉族,包括《灵枢》和《素问》的两部分,这是最早的中药经典,称为“祖先的祖先药物。”如果你想看看中医古书,这个基本的医疗课程必须是必不可少的。

《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忠井,东汉代的末端,创意提出了伤寒发烧的辩证实践,即“六分类”,对临床医学具有高参考价值。如今,这本古老的书是我国中国高校的主要基本课程之一。《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清代医学的赵旭门,是在1765年。该书已在李世珍的《本草纲目》完成了不满意和叙事的错误,修订,并在国内外研究《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价值它引起了很多反响。

上述是我看来,但古老的书是由文本的文本写的。当第一次阅读时,一定很难理解,所以当我们读古书时,你可以找到一个注释,并阅读,如果它不明白,你也可以问相关的专业教师或老年人说去,“功夫没有一个人”,只要它愿意学习,它就会了解中医的谜团。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人参,首载于汉朝《神农本草经》,被列为温补上品。西晋末年开始栽培,迄今1660多年历史,我国系世界最早引种。祖国医学认为,其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经,大补元气,固脱生律,保脾养胃,安神益智,治多种疾患。诸如《本经》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药性论》谓之“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下不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名医别录》称其“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本草纲目》记述人参“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出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痃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疠,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人参亦为与他药配伍的主品,单说东汉医圣张仲景应用人参的方剂达41条,明朝大医家李时珍介绍含人参的处方计62条。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中庸》: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3、《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4、《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三字经》: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史书古籍中是如何记载水飞蓟的

《中华本草》: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主要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管炎。《中国药典》2005年版把水飞蓟收入其中,归为中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