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之屠呦呦,一生青蒿情,一颗报国心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要以拯救人类数量的多少来评判一个人的功绩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屠呦呦。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了中国首位因科学研究而获得的最高奖项。原因是她在1971年发现了青蒿素,它能够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成功治愈全世界约2亿疟疾患者。
那什么是疟疾呢?
在20世纪60年代初,全世界疟疾盛行,美越两国战争,因为疟疾造成大量士兵死亡,因此越国主席胡志明求助于中国。
于是,国家在1967年成立了“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简称“523项目”。而项目组长就是屠呦呦。电视剧《功勋》中,屠呦呦单元讲的是屠呦呦如何带领团队一步步成功发现了青蒿素的过程。
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有些资历比较深的人不是出身背景复杂,就是成为了反动学术的权威。所以领导把目光瞄准到了屠呦呦身上。她毕业于北大医学院,学的是药学,因此在专业技能上是过关的。
当时国内从大量药方中通过筛选,发现一种叫“常山”的中药,它能够有效地杀死疟原虫,属于头号种子选手,其有效成分是常山碱,但常山碱的毒副作用非常大。
因此,国家希望能够尽快找到一种新的抗疟药品。
接到上级命令的屠呦呦,带领2个组员开始攻克常山碱的毒副作用,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实验,以及询问其他地方的研究人员,常山碱的毒副作用仍然没有解决。
也就是说常山碱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既然常山碱的毒副作用不能解决,为什么不尝试找其他的抗疟药品呢?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她马上申请领导,但是领导不同意,他认为这么多人找了几十万种药方材料,都没有发现,现在再找,岂不是大海捞针?
而且现在知道常山碱是最有效的,领导觉得应抓住常山碱不放,勇于突破。可在屠呦呦看来,继续研究常山碱是浪费时间,执拗的她甚至当场和领导叫板,坚持要换一条思路走。
她查阅了许多能够治疗疟疾相关的医药古籍,搜寻了很多地方的民间药方,她发现书籍、药方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有“青蒿”。
于是她决定把研究目标转向青蒿。随着一次次的鼠疟实验,她发现青蒿能够对疟疾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最终的结果与古人说的不相符。
为什么古人说青蒿能够彻底治疗疟疾,而如今的实验却不能百分之百治愈呢?带着疑问屠呦呦再次翻阅典籍,终于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说的: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受到启发。
原来屠呦呦他们对于青蒿的提取方法都是用水煎,高温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于是她采用沸点较低的乙醇来提取。最终证明青蒿素能够百分之百杀死疟原虫。
但是这仅仅是成功运用于老鼠和其他动物身上,不知道青蒿素对人体是否有毒副作用?
为了能够让青蒿素快速进行临床试验,首先要进行人体试验,屠呦呦决定亲自吃药来观察青蒿素对于人体的反应。
但是丈夫李廷钊听闻后,坚决不同意她以身犯险,反而是李廷钊希望自己能够代替屠呦呦成为实验的第一个,执拗、坚决的屠呦呦最终瞒过了丈夫,亲自试药。
屠呦呦在领导的批准下,住进医院并且进行试药,结果显示,青蒿素是无毒性,安全的。为此这让国家的疟疾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世界疟疾患者带来了希望。
在当时屠呦呦并不是最出色的科研研究人员,但是为什么她会成功呢?我想首先一点就是她的执着,努力。屠呦呦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只对工作感兴趣,对生活、家庭之类不怎么放在心上。
下班回家后,与丈夫的对话最多的就是工作上的问题,在家里,做饭、接孩子等各种家务都是丈夫一个人负责。屠呦呦会经常忘记带家门钥匙,丈夫就弄一把备用钥匙放在楼下的刘奶奶那里。
屠呦呦也不懂人情世故,说话直接,不懂得绕弯子,当见到领导时,从不主动打招呼,与领导讨论时,与敢与领导叫板,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
她工作拼命,常常很晚才吃饭,甚至是忘记吃饭。她几乎每天都沉浸在学习、研究中,说好了要去接孩子的,可工作到晚上十点才想起来这件事情。
她对工作认真,追求真理,怀疑一切值得怀疑的东西。
在电视剧《功勋》开拍前,节目组曾多次前往屠呦呦家,想要了解她一生的经历,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青蒿素是大家一起研究发现的结果,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
如此低调、谦虚的她把研究成果与大家共享。在2015年诺贝尔奖上,她还说道: “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
屠呦呦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专研精神,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她的故事以及她的丰功伟绩我们应永远铭记。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青蒿治疗疟疾最早记载于《肘后备急方》。青蒿素是中国科学家、医药学家屠呦呦发现的一种抗疟疾药物成分,而屠呦呦也正是从《肘后备急方》这一书中得到灵感,才发现了青蒿素,从而将无数人从疟疾的苦痛下拯救出来,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
青蒿治疗疟疾最早出自
青蒿素是中国科学家、医药学家屠呦呦从黄花蒿中提取出的一种药物成分。对疟疾具有非常有效的效果。世界上最早关于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记载于中医药方《肘后备急方》中,屠呦呦也正是从《肘后备急方》中得到灵感,才发现了青蒿素这一治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
青蒿治疗疟疾最早是中晋代医师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存在记载。原文为:“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意思是:“将一把青蒿用两升的纯水浸泡,然后挤榨出汁液,全部服下”。此为中国医学也是世界医学史上关于使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最早记载。
《肘后备急方》也叫《肘后救卒方》、《肘后方》等,是一部古代中医方剂著作、中医治疗学专著和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诞生于东晋时期,作者为东晋医师葛洪,全著共分为一百卷,记录了各类急性病症、慢性病症发作时的应急治疗方案。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屠呦呦的科学贡献是发现青蒿素。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得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并在全国“523”会议上作了报告,从此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她和她的团队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一成分“青蒿素”;率先开展“醚中干”、青蒿素单体的临床试验,证实了其治疗疟疾的临床有效性;并与合作单位共同确定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为其衍生物开发提供了条件。她和她的团队按国家药品新规,将青蒿素开发为我国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第一个新药。
青蒿素是与已知抗疟药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新化合物,改写了只有含N杂环的生物碱成分抗疟的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药物发展的新方向。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现已为全球疟疾流行地区所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据WHO《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由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包括ACT的治疗,从2000年全球疟疾发病214亿例、死亡738万人,到2015年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37%和60%,挽救了大约590万名儿童的生命。
屠呦呦及其团队因研制青蒿素获得多项国内外重要奖励。1978年她领导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研究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表彰,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011年屠呦呦以“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又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近年来,屠呦呦研究团队在开展青蒿素功效的拓展研究方面,获得了新进展。
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屠呦呦女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是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屠呦呦于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宁波鄞县(今宁波鄞州区)。父亲给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国古籍《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曾培训中医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前后分别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2015年屠呦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原理等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东晋时期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3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自天地大变,此方湮没几绝,间一存者,以自宝,是岂制方本意。”东晋时期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的自序中如是说。
约1700多年后的2015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被授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证书。
屠呦呦在演讲中提及:“ 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面对世界性的疟疾难题,流传千载的中国古代医书,给了现代科研人员以关键的启示。
用当时的设备和条件筛选青蒿素并不容易。但现在难度大大降低了。屠呦呦正在收集植物、动物、矿物质等 2,000 以余内服、外用方药为基础,编写以上 640 以中药为主的疟疾单秘方集从中筛选出青蒿的单方面。这些努力值得我们感慨。“一株济世草,一颗报国心。”有人用这首诗来形容屠呦呦。
她第一次从青蒿中发现了能抑制疟疾的药物,造福了成千上万的人。屠呦呦一出现,就习惯性地横冲直撞,更别说跟人打招呼了。人家跟她打招呼,她能回应就很好了。革命委员会主任这样描述屠呦呦。她不想和别人说话。如果有一天她跟你打招呼,她会吓一跳。
屠呦呦的成功离不开她的家人。在单元剧中,屠呦呦的父亲对屠呦呦不满,愤怒地说:“我早就想开了,就当我没有生这个女儿的时候。”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屠呦呦的父亲和兄弟都非常喜欢屠呦呦。迎来了一个贴心的“小棉袄”,得偿所愿的父亲兴奋不已。
屠呦呦,女药师也,宁波人,庚午年(1930)生,兄妹五,其名或自《诗经》,有句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其终生遂与蒿为缘。
屠药师长成,美而慧,入京师修药学,无所闻名。己酉年(1969),交趾战酣,安南战士死疟疾者众,虐疾能耐药,军医束手而已。
安南乃北求药,时吾国亦纷纷,药师中长者皆废,少壮则不识药理。乃组“523”,研秘方,屠药师为主持。药师与其徒属力研久之,罔效,乃阅古籍,至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知葛真人以青蒿为汁,能制虐。屠药师悟,提纯青蒿,初则粗提,后以乙醚为介,得青蒿素,制虐,施于病患,无不效。
壬子年(1972),药师宣其方,天下始知此药。其时,吾国不知专利为何物,故利虽及众生,然名不及屠药师与其众属。
后六年,吾国始纳为专利,然署名乃众徒,孰为专利主,茫然哉。
其药行于天下,然争扰者众。癸丑年(1973),云南得黄蒿素,山东得黄花蒿素,皆曰青蒿素。其效胜前,滇与鲁皆曰:吾省所炼药,其法有异,非屠药师之方也。
有识者曰:非屠氏药不及滇、鲁也,乃材有异也,屠氏炼药于北,北材不如南材,故前后参差。若曰专利,则归屠氏。
药师院有尊上者,曰饶毅,饶药师曰:屠氏尝匿药材与方,秘之,不示于吾辈,焉知真伪。然,以近岁见在论文言,其专利属屠药师,无疑也。
又有药师曰钟裕容,提纯第一人也,其在屠氏组,故专利归之亦可。
屠药师为人,强梁者也,不言功,亦不言他人功。甲申年(2004年),暹逻国以美刀五万奖屠氏组,众皆曰:以其半与酉阳某学堂。屠药师曰:可,然得以吾名。乃不果。
辛卯年(2011),获拉斯克奖,天下曰:屠药师去诺贝尔奖近矣。
屠药师曰:非吾之功也,乃吾国与众人之力也。然众人之惑不已,或曰:此药乃以国之力,众人之力成之,屠氏独揽,非宜哉。拉斯克组委则曰:此奖,非奖众人之力,乃奖屠药师初时之见也。
屠药师得奖,言不及奖,兢兢如初,或问之,则答曰:吾岂有言,所言者,在吾文章。
乙未年(2015年),十一长假,国人纷纷往东瀛问鼎镬,东京新史记 屠呦呦列传人满,吾国义士惑之,又粤南风起,拔木,伤者众。上下惶然间,十月五日,冰雪国传好音:屠药师得诺奖矣。九州皆振奋。
太史刘曰:屠药师获诺奖事,虽有疑,然于中华,喜多于忧也。国之起,GDP乃一指标,诺奖亦一指标也。凡强国,得诺奖亦多,曰美、曰俄、曰英法德日,皆得奖多而国强也。吾国前岁管公莫言问鼎,然文学少公论,多随意,故其力不如科学奖;今又获科学奖,则证吾国渐强于力也。吾国不愁商贾,但愁科研,李公走,诺奖至,岂偶然哉
或曰:此不过西方欲顾我,赐之以全脸面。此言又非,他人欲与我脸面,我得先有脸面,不然,欲与脸面而不得。彼贴金于我,我亦得先有贴金之质。
又,药在吾国,有中西之分,争之若仇寇。吾同学圈修医药者众,闲时蔼然为友,每至中西医,则操戈而向,不能容于言语间,至有退群拉黑者。
然屠药师得方于吾国古籍,吾国之医,亦非谬哉。医理一事,纯科学也,救人也,能济世人,无分中西,夫科学者,以实效为尊,不得以妄执为念,宜哉。诺奖委员之尊上,以奖与吾国古方,有用意乎
人物春秋屠呦呦的中学时代
近日,诺奖获得者中学母校——宁波效实中学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并披露了一些珍贵的史料。
屠呦呦高中时班主任叶建之先生,同时担任她们班的数学课老师。当年效实中学叶建之先生与蔡曾祜先生的数学教学水平高,被宁波百姓尊称为“蔡代数”和“叶几何”。
在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前,屠呦呦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在贴上屠呦呦中学母校的标签之前,浙江省宁波市具有百年历史的效实中学根本无缘国内牛中学排行榜。最近,社会舆论发生了180度的大逆转。
一个名叫“假装在纽约”的网友在微博说,效实中学最牛的地方不光是培养了中国本土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15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院士,而且是一所从不补课,不让学生穿校服的中学。
效实中学牛的底气来自哪里,会像社交媒体传播得那么神秘吗中国青年报记者探访了诺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中学母校,并采访了现任校长周千红。
适人适地适时的法宝百年不弃
据介绍,效实中学至今有103年,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等一批当时的科学家,以及宁波当地实业家与教育家联手创办。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现任校长周千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效实中学最宝贵的就是一任又一任校长对适人适地适时等教育理念的坚守与传承,百年不弃。屠呦呦1930年11月出生在宁波市,1948年2月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入效实中学读高中一年级,家住在宁波市开明街508号,1950年3月转学进入宁波中学读高三。
据从宁波市档案馆等处查证相关史料,在高中一年级班上有51名学生,到高中二年级下半学期班上学生减少至36名,屠呦呦的语文平均成绩7125分;英语平均成绩715分;数学平均成绩70分;生物平均成绩805分;化学平均成绩675分。1951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195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记者注)工作至今。
“中学时代的学习成绩并不影响屠呦呦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效实中学现任校长认为,“忠信笃敬”的校训对这友及其一生坚持对青蒿素的科研产生了重要影响,即研究科学第一在尽心与忠心;第二在真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三在专一,不见异思迁,作缀无常;第四在虚心,不骄人自满等。
“教育最重要的是适人,按教育规律办事,按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办事。”这位诺奖获得者母校的校长说,无论教学改革刮东风,还是刮西风,效实中学就是巍然不动,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做法。
周末不补课承受巨大社会压力
每年高考结束后,宁波社交媒体上都会掀起一场有关效实中学与省内另一所牛中学的辩论潮。尤其是近两年,该校在高考中冒尖的学生很少,一本录取率别说与浙江牛高中比,就与宁波市内的一些其他省重点中学相比,也未必占先,于是有一些学生家长与网友对效实中学的教育理念提出质疑。
今年7月2日,当地论坛上一篇《效实,你该醒醒了》的网络文章被广泛转发、关注,其矛头指向效实中学以素质教育为名“散养”学生,在高考竞争中越来越退步。文章说,学生到学校就是学习,如果连基本知识都学得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就有理由怀疑你的教育是不是失败了。
据周千红校长透露,他当时正应复旦大学邀请在上海出席该校学生本科毕业的典礼,效实中学老师把相关网络文章发来阅读以后,决定连夜起草与修改,并在7月4日上午以校领导班子集中创作的形式回应说,不就是双休日不补课吗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周千红还说,该校不但是一所从不补课的中学,而且还是一所升旗唱校歌的学校,一所书桌上没有大堆大堆复习资料的学校,一所每年要回答学生几百项建议、意见的学校。
以升旗仪式为例,效实中学认为“言忠信,行笃敬。效实储能齐努力,破壁出飞龙”的校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与梦想。有关学生书桌上没有大堆复习资料的情况,甚至引起了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的关注。
2011年12月,刘希平厅长来该校检查工作,走进高一年级课堂,发现学生课桌上没有大堆复习资料;来到高二年级教室还是如此;到了高三年级教室同样没有出现其他学校高三年级教室课桌上大堆大堆复习资料的现象。刘厅长有感而发地说,100年来效实中学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不为外界所动,难能可贵。
发放“绿卡”“蓝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走起来
不光学生课业负担轻,而且效实中学从来不补课的做法也获得了绝大多数家长的认同。周校长引用学校百年来的教育理念说,学生中考填报志愿时就有思想准备,若有不适合效实中学文化的学生,可以选择到适合的学校去。
双休日不补课不等于对学生放任不管。相反,该校实施“新老三抓”。“老三抓”为七天抓五天,五天抓白天,白天抓课堂;一周七天其中两天由学生自由支配,五天以白天上课为主,晚上不上课由学生自主学习;白天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新三抓”为抓紧、抓实,抓得。
有的家长就提出,一周七天你们抓五天就把学生放掉了,学生有学习愿望或遇到困难怎么办还有的家长就表示,孩子学习上的知识“吃不饱”。这些问题迫使该校推出“点点就灵”的网络答疑系统与“绿卡”“蓝卡”跨班学习制。
在白天、晚上或周末、节假日,学生学习上有任何问题,可以在学校电脑开放平台上提问与选择老师回答,相关老师的手机就会收到问题提示并答复,这个“点点就灵”的答疑系统不是点对点的回复提问学生,而是一个班级甚至整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共享此问题的破解思路、方法与答案。
为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吃得饱”,效实中学对年级综合成绩排名前30名的学生发放“绿卡”,给予单科成绩年级排名前30名的学生“蓝卡”,分别允许持“绿卡”同学在校内自由选课学习,“蓝卡”学生则在学科内自由选择学习。用一定的自由度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周校长指出,当下中国教育就是太少的适性,太多的迫性。每次大的教育改革都要问一问,我们这么做,遵循了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没有从这所既培养了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又走出了1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中学可以发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快乐学习,内心充满阳光,毕业以后母校对其一生的影响会很大,校友为国家与民族以及人类事业贡献度也相应会更大。
《功勋》之屠呦呦,一生青蒿情,一颗报国心
本文2023-10-16 01:21: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5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