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入门医书
《中医古籍大全》
这是一套从网络上搜集的中医古籍大全一共699本全都是TXT格式的这样方便大家从电脑,手机,甚至是PSP上观看里面的内容从古代经典到各类医家对经典的诠释,医案的等等著作都有,同时也包括:内,外,骨,妇,儿,方剂,针灸,本草,医案等书籍,是一套很全面的医书集成可供同道们和中医爱好者们阅读学习
说到中医古书,个人认为这才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统宗!以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为统,以两经一论为宗,以辨证论治为标,以理法方药为榜这样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中国古代医学的精髓
当然或许有很多人会说有些古人的书籍里有许多令人质疑的东西在,可能在现代的学习和研究当中在已经被抹杀掉了,干嘛还要去看呢我想也许正是如此,中医也才这么磕磕绊绊的发展到了今天,也正是因为人们在对中医理论不断的质疑与研究,中医学才取得了十分辉煌,丰硕的成果我们看古书不仅仅是学习历代医家的精彩论述,更要学习他们那种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的治学态度相对于今人对于学习中医学的态度,或者一些所谓"名家",学术上的沽名钓誉者,深感悲忧不知道照这样下去,中华医学在当今的混乱环境下还能走多久
在此,希望各位同道以及中医爱好者们积极努力,学好中医理论,可以更好的在应用临床上,发挥出中医学应有的疗效,以修身利人!
注意:如果直接用"记事本打开txt文档会出现排版错误或者乱码请用写字板,WORD,WPS或者其他txt阅读软件打开在手机和PSP中一切正常
特别是584-《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著。集《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之精华。此书辩症精准,用药简单,而又大胆,突破了传统中医书籍的只有药方,而没有实例病案,方便读者可对症而用药。
现代中医师有高达70%受此书深远影响。
张锡纯中国医学家。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寿甫。河北盐山人,是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目录:
000-神农本草经txt
001-吴普本草txt
002-本草经集注txt
003-新修本草txt
004-食疗本草txt
005-海药本草txt
006-本草图经txt
007-本草衍义txt
008-汤液本草txt
009-饮膳正要txt
010-滇南本草txt
011-本草品汇精要txt
012-本草蒙筌txt
013-本草纲目txt
014-本草乘雅半偈txt
015-本草征要txt
016-本草易读txt
017-本草新编txt
018-本草备要txt
019-本经逢原txt
020-本草经解txt
021-本草从新txt
022-神农本草经百种录txt
023-本草纲目拾遗txt
024-本草崇原txt
025-本草求真txt
026-神农本草经读txt
027-本草述钩元txt
028-食鉴本草txt
029-本草思辨录txt
030-本草纲目别名录txt
031-本草便读txt
032-本草撮要txt
033-本草问答txt
034-神农本草经赞txt
035-本草择要纲目txt
036-得配本草txt
037-本草害利txt
038-本草分经txt
039-雷公炮炙论txt
040-炮炙全书txt
041-炮炙大法txt
042-雷公炮制药性解txt
043-濒湖炮炙法txt
044-要药分剂txt
045-珍珠囊补遗药性赋txt
046-药鉴txt
047-药征txt
049-五十二病方txt
050-名医别录txt
051-千金翼方txt
052-孙真人海上方txt
053-外台秘要txt
054-医心方txt
055-太平圣惠方txt
056-苏沈良方txt
057-博济方txt
058-史载之方txt
05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txt
060-圣济总录txt
061-鸡峰普济方txt
062-洪氏集验方txt
063-杨氏家藏方txt
064-千金宝要txt
065-卫生易简方txt
066-全生指迷方txt
067-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txt
068-瑞竹堂经验方txt
069-世医得效方txt
070-奇效良方txt
071-医方集宜txt
072-医方考txt
073-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txt
074-普济方txt
075-肘后备急方txt
076-普济本事方txt
077-严氏济生方txt
078-药征续编txt
079-仁术便览txt
081-祖剂txt
082-古今名医方论txt
083-种福堂公选良方txt
084-汤头歌诀txt
085-急救便方txt
086-奇方类编txt
087-医方集解txt
088-绛雪园古方选注txt
089-医方论txt
090-串雅内外编txt
091-成方切用txt
092-时方妙用txt
093-时方歌括txt
094-长沙方歌括txt
095-金匮方歌括txt
096-医方证治汇编歌诀txt
097-验方新编txt
098-十剂表txt
099-经验丹方汇编txt
101-药性切用txt
102-退思集类方歌注txt
103-华佗神方txt
104-集验方txt
105-大小诸证方论txt
106-奇效简便良方txt
107-神仙济世良方txt
108-是斋百一选方txt
109-小品方txt
110-惠直堂经验方txt
111-绛囊撮要txt
112-经验奇方txt
113-古方汇精txt
114-外治寿世方txt
115-文堂集验方txt
116-回生集txt
117-本草简要方txt
118-增订医方歌诀txt
119-济世神验良方txt
121-医方歌括txt
122-医方简义txt
123-女科切要txt
124-傅青主女科歌括txt
125-产宝txt
126-女科百问txt
127-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txt
128-妇人良方大全
129-沈氏女科辑要txt
130-济生集txt
131-婴童百问txt
132-女科证治准绳txt
133-小儿药证直诀txt
134-幼科切要txt
135-婴儿论txt
136-活幼心书txt
137-儿科要略txt
138-儿科萃精txt
139-痧疹辑要txt
140-小儿推拿广意txt
141-幼科证治准绳txt
142-女科旨要txt
143-女科折衷纂要txt
144-女科指要txt
145-女科指掌txt
146-女科要旨txt
147-女科秘旨txt
148-女科秘要txt
149-女科经纶txt
150-女科精要txt
151-女科撮要txt
152-小儿痘疹方论txt
153-小儿卫生总微论方txt
154-内府秘传经验女科txt
155-幼幼集成txt
156-幼幼新书txt
157-幼科心法要诀txt
158-幼科折衷txt
159-幼科指南txt
160-幼科推拿秘书txt
161-幼科发挥txt
162-幼科概论txt
163-幼科类萃txt
164-幼科铁镜txt
165-竹泉生女科集要txt
166-儿科醒txt
167-保幼新编txt
168-保婴撮要txt
169-活幼口议txt
170-胎产心法txt
171-胎产指南txt
172-胎产秘书txt
173-家传女科经验摘奇txt
174-妇人规txt
175-妇科心法要诀txt
176-妇科秘方txt
177-妇科秘书txt
178-妇科问答txt
179-专治麻痧初编txt
180-张氏妇科txt
181-产鉴txt
182-陈氏幼科秘诀txt
183-麻科活人全书txt
184-麻疹备要方论txt
185-麻疹阐注txt
186-痘疹心法要诀txt
187-评注产科心法txt
188-慈幼便览txt
189-慈幼新书txt
190-毓麟验方txt
191-经验麻科txt
192-达生编txt
193-盘珠集胎产症治txt
194-竹林女科证治txt
195-原要论txt
196-产后十八论txt
197-脚气治法总要txt
198-济阴纲目txt
199-卫生家宝产科备要txt
200-邯郸遗稿txt
201-鬻婴提要说txt
202-颅囟经txt
203-婴童类萃txt
204-医林改错txt
205-金匮翼txt
206-养老奉亲书txt
207-医门法律txt
208-笔花医镜txt
209-血证论txt
210-外科精义txt
211-立斋外科发挥txt
212-外科枢要txt
213-杂病心法要诀txt
214-跌损妙方txt
215-杂病广要txt
216-江氏伤科学txt
217-伤科大成txt
218-跌打秘方txt
219-跌打损伤方txt
220-外科集验方txt
222-跌打损伤回生集txt
223-疡医大全txt
224-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txt
225-疡科心得集txt
226-外科大成txt
227-阴证略例txt
228-发背对口治诀论txt
229-集验背疽方txt
230-外科正宗txt
231-中风论txt
232-内外伤辨txt
233-内科摘要txt
234-少林真传伤科秘方txt
235-仙授理伤续断秘方txt
236-外科十三方考txt
237-外科心法要诀txt
238-外科方外奇方txt
239-外科全生集txt
240-外科启玄txt
241-外科理例txt
242-外科传薪集txt
243-外科精要txt
244-外科选要txt
245-外科医镜txt
246-正骨心法要旨txt
247-正体类要txt
248-何氏虚劳心传txt
249-周慎斋遗书txt
250-奇经八脉考txt
251-金疮秘传禁方txt
252-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txt
253-青囊秘诀txt
254-急救良方txt
255-急救广生集txt
256-订正太素脉秘诀txt
257-症因脉治txt
258-秘传外科方txt
259-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txt
260-脉症治方txt
261-脉确txt
262-接骨手法txt
263-救伤秘旨txt
264-理虚元鉴txt
265-虚损启微txt
266-诊脉三十二辨txt
267-伤科方书txt
268-伤科汇纂txt
269-伤科补要txt
270-慎柔五书txt
271-杨成博先生遗留穴道秘书txt
272-痰火点雪txt
273-万氏秘传外科心法txt
274-解围元薮txt
275-刘涓子鬼遗方txt
276-疯门全书txt
278-增订十药神书txt
279-疠疡机要txt
280-医学从众录txt
281-疡科纲要txt
282-医门补要txt
284-仙传外科集验方txt
285-外科十法txt
286-脉诀乳海txt
287-脉诀考证txt
288-痰疠法门txt
289-证治汇补txt
290-外科证治全书txt
291-眼科秘诀txt
292-银海精微txt
293-审视瑶函txt
294-目经大成txt
295-针灸大全txt
296-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txt
297-针灸易学txt
298-针灸聚英txt
299-针灸大成txt
300-针灸逢源txt
301-针灸甲乙经txt
302-针经节要txt
304-杨敬斋针灸全书txt
305-宋本备急灸法txt
306-刺灸心法要诀txt
307-一草亭目科全书txt
308-口齿类要txt
309-子午流注针经txt
310-子午流注说难txt
311-尤氏喉科秘书txt
312-尤氏喉症指南txt
313-白喉全生集txt
314-白喉条辨txt
315-银海指南txt
316-普济方·针灸txt
317-灸法秘传txt
318-走马急疳真方txt
319-明目至宝txt
320-金针秘传txt
322-重订囊秘喉书txt
323-重楼玉钥txt
324-重楼玉钥续编txt
325-原机启微txt
326-神灸经纶txt
327-神应经txt
328-秘传眼科龙木论txt
329-针灸神书txt
330-针灸素难要旨txt
331-针灸问对txt
332-针灸集成txt
333-针灸资生经txt
334-针经指南txt
335-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txt
336-推拿抉微txt
337-理瀹骈文txt
338-异授眼科txt
339-眼科心法要诀txt
340-眼科阐微txt
341-喉舌备要秘旨txt
342-喉科指掌txt
343-喉科秘诀txt
344-喉科集腋txt
345-焦氏喉科枕秘txt
346-黄帝明堂灸经txt
347-经穴汇解txt
348-经络全书txt
349-经络考txt
350-经络汇编txt
351-包氏喉证家宝txt
352-炙膏肓腧穴法txt
353-凌门传授铜人指穴txt
354-厘正按摩要术txt
355-灵枢经脉翼txt
356-广嗣要语txt
358-西方子明堂灸经txt
359-友渔斋医话txt
360-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txt
361-吴鞠通医案txt
362-冷庐医话txt
363-柳洲医话txt
364-医贯txt
365-古今医案按txt
366-侣山堂类辩txt
367-临证指南医案txt
368-存存斋医话稿txt
369-丹溪治法心要txt
370-医经溯洄集txt
371-叶天士医案精华txt
372-一得集txt
373-丁甘仁医案txt
374-三家医案合刻txt
375-上池杂说txt
376-也是山人医案txt
377-客尘医话txt
378-王氏医案绎注txt
379-市隐庐医学杂着txt
380-未刻本叶氏医案txt
381-先哲医话txt
382-回春录txt
383-何澹安医案txt
384-吴医汇讲txt
385-奇症汇txt
386-知医必辨txt
387-肯堂医论txt
388-花韵楼医案txt
389-证治心传txt
391-眉寿堂方案选存txt
392-研经言txt
393-重订灵兰要览txt
394-重庆堂随笔txt
395-凌临灵方txt
396-孙文垣医案txt
397-塘医话txt
398-马培之医案txt
399-张聿青医案txt
400-张畹香医案txt
401-曹仁伯医案论txt
403-寓意草txt
404-程杏轩医案txt
405-慎疾刍言txt
406-叶选医衡txt
407-对山医话txt
408-质疑录txt
409-丛桂草堂医案txt
410-归砚录txt
411-医原txt
412-医暇卮言txt
413-医学课儿策txt
414-医学读书记txt
415-医医医txt
416-续名医类案txt
417-读医随笔txt
418-医学源流论txt
419-王旭高临证医案txt
420-邵兰荪医案txt
421-八十一难经txt
422-内经博议txt
423-素问六气玄珠密语txt
424-医经读txt
425-医经原旨txt
426-素问玄机原病式txt
427-类经txt
428-类经图翼txt
429-内经知要txt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txt
431-黄帝内经灵枢集注txt
43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txt
433-六因条辨txt
434-素问灵枢类纂约注txt
435-黄帝素问直解txt
436-素问经注节解txt
437-黄帝内经素问txt
438-黄帝内经素问校义txt
439-黄帝内经太素txt
440-中西汇通医经精义txt
441-内经评文txt
442-内经药瀹txt
443-医效秘传txt
444-读素问钞txt
445-灵素节注类编txt
446-古本难经阐注txt
447-难经正义txt
448-素问识txt
449-灵枢识txt
450-难经经释txt
451-黄帝内经素问遗篇txt
452-素问要旨论txt
453-黄帝素问宣明论方txt
454-难经集注txt
455-难经古义txt
456-万氏秘传片玉心书txt
457-伤寒论txt
458-伤寒捷诀txt
459-伤寒总病论txt
460-类证活人书txt
461-注解伤寒论txt
462-伤寒九十论txt
463-伤寒百证歌txt
464-伤寒发微论txt
465-伤寒明理论txt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txt
467-伤寒寻源txt
468-伤寒直格txt
469-伤寒标本心法类萃txt
470-伤寒六书txt
471-伤寒论条辨txt
472-张卿子伤寒论txt
473-伤寒证治准绳txt
474-伤寒论注txt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txt
476-伤寒溯源集txt
477-伤寒括要txt
478-伤寒缵论txt
479-伤寒贯珠集txt
480-伤寒法祖txt
481-伤寒大白txt
482-伤寒悬解txt
483-伤寒论类方txt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txt
485-伤寒论辑义txt
486-伤寒医诀串解txt
487-伤寒审证表txt
488-伤寒补例txt
489-敖氏伤寒金镜录txt
490-伤寒舌鉴txt
491-增订叶评伤暑全书txt
492-伤寒论翼txt
493-伤寒附翼txt
494-伤寒指掌txt
495-中寒论辩证广注txt
496-河间伤寒心要txt
497-刘河间伤寒医鉴txt
498-金匮要略浅注txt
499-金匮要略方论txt
500-金匮要略心典txt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txt
502-金匮玉函要略述义txt
503-脉诀txt
504-脉经txt
505-诊家枢要txt
506-濒湖脉学txt
507-诊家正眼txt
508-三指禅txt
510-形色外诊简摩txt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txt
512-脉理求真txt
513-脉诀刊误txt
514-脉诀汇辨txt
515-高注金匮要略txt
516-临症验舌法txt
517-望诊遵经txt
518-诊宗三昧txt
519-医灯续焰txt
520-察病指南txt
521-察舌辨症新法txt
522-温疫论txt
523-千金食治txt
524-温热暑疫全书txt
525-疫疹一得txt
526-温病条辨txt
527-温热逢源txt
528-时病论txt
529-温病指南txt
530-女丹合编选注txt
531-运气要诀txt
532-备急千金要方txt
533-食疗方txt
534-心医集txt
535-西池集txt
536-性命要旨txt
537-松峰说疫txt
538-寿世传真txt
539-陆地仙经txt
540-宁坤秘笈txt
541-温病正宗txt
542-寿世保元txt
543-温热经纬txt
544-温热论txt
545-达摩洗髓易筋经txt
546-广瘟疫论txt
547-养生秘旨txt
548-养生导引法txt
549-重订广温热论txt
550-养生导引秘籍txt
551-随息居重订霍乱论txt
552-修昆仑证验txt
553-寿世青编txt
554-养生类要txt
555-饮食须知txt
556-瘴疟指南txt
557-华氏中藏经txt
558-三因极一病证方论txt
559-扁鹊心书txt
560-玉机微义txt
561-明医指掌txt
562-明医杂着txt
563-此事难知txt
564-金匮钩玄txt
565-卫生宝鉴txt
566-校注医醇剩义txt
567-脉因证治txt
568-杂病治例txt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txt
570-丹溪心法txt
571-诸病源候论txt
572-儒门事亲txt
573-古今医鉴txt
574-医说txt
575-医宗金鉴txt
576-医经国小txt
577-医学入门txt
578-医学启源txt
579-医学纲目txt
580-医垒元戎txt
581-兰室秘藏txt
582-韩氏医通txt
583-医学正传txt
584-医学衷中参西录txt
585-卫济宝书txt
586-三消论txt
587-石室秘录txt
588-丹溪手镜txt
589-古今名医汇粹txt
590-轩岐救正论txt
591-痧胀玉衡txt
592-医学三字经txt
593-辨证录txt
594-医学指归txt
595-医学实在易txt
596-医学摘粹txt
597-冯氏锦囊秘录txt
598-简明医彀txt
599-医述txt
600-辨症玉函txt
601-医学心悟txt
602-类证治裁txt
603-医碥txt
604-医学真传txt
605-张氏医通txt
606-中国医籍考txt
607-脉象统类txt
608-丹台玉案txt
609-伤寒论纲目txt
610-幼科释谜txt
611-妇科玉尺txt
612-古今医彻txt
613-药症忌宜txt
614-脾胃论txt
616-洗冤集录txt
617-古今医统大全txt
618-格致余论txt
620-推求师意txt
621-褚氏遗书txt
622-诸病主病诗txt
623-医旨绪余txt
624-医宗己任编txt
625-医学妙谛txt
626-医学见能txt
627-顾松园医镜txt
628-医医小草txt
630-医学传灯txt
632-证治准绳·类方txt
如有需要请及时留言,24小时内发送,谢谢
望手诊病(以下简称 手诊 ),是医生运用视觉,对手上的征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人体健康或疾病情况的一种特殊诊断方法,是中医望诊的一部分。手诊在中国叫做“手相医学”,在西方称为“手纹医学”。
1.国内情况
《内经》奠定了 中医学 的理论基础,同样也奠定了望色(包括手部气色)诊病的基础,在后世《难经》、《脉诀》、《针灸甲乙经》、《医门法律》、《望诊遵经》等著作中都有望色的论述。
建国以来, 中医学 受党和政府的重视,中医诊断学得到了发展。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来,望手、望面诊得到了一些发展。
2.西方简史
在西方,望手诊病及手相学也是伴随着整个西方文化发展的,但多与迷信相联系,主要用于对人性格的判断。西方的手诊术的发展是近三十年左右的事情。到1977面前后,才逐渐为医学界承认和应用。
1.简单、直观
现代统计学表明,人体有80%左右的健康信息,是可以直接冲视觉中得到的,而手上又可以反映视觉信息的80%以上,因此,通过手的望诊,可以简单、直观地观察人体的大部分健康状况。
2.经济实用
3.超前诊断
观察人体气色形态的变化(包括手的变化)是可以早期诊治疾病的。
4.容易普及
5.具有实践性
6.弥补中西医诊断的不足
7.提高临床疗效
对于人体疾病的诊断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指导实践。望手诊病是中医学望诊方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这种方法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之上的,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理论的集体运用。这些理论用现代科学的说法,叫做“唯象理论。当然,这主要指中国传统的气色形态法,但对于西方手纹医学也同样有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的气色形态学派,在近几十年尤其是近几年,为了临床诊断的实际需要,又有所发展,在既能达到中医辨证的同时,又克服了中医定位性差的弱点,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等内容,可以进一步进行西医诊断。西方手纹医学则完全以西医的理论为指导。
因此,中医与此有关的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机辨证,以及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等都是手诊的理论基础。
1.中医的认识
《灵枢本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其矣。”此即从外知内的理论基础。
《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和脉色,可以完全。”由于色脉是内脏,经络的活动,通过阴阳气血的运行而反映于外的征候,阴阳气血是载体,颜色,脉象是内部脏腑的外在征象,所以通过望色,诊脉可以分析,判断内脏病理变化。
2.现代科学的认识
生物全息论:人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构成这一生物体的每一细胞,或者说每一个遗传基因主体的排列中,都带有人体生命全部的显性特征。手是一个全息胚,因此,通过手可以观察内脏及全身其他疾病。
手诊的原则
1.要与其他医学诊法结合并重。
2.从整体观点的角度认病辨证,分清主次。
手诊注意事项
1.环境光线;要求环境光线均匀适中,最好是自然光线。
2.环境温度,湿度,适中。
3.对医生的要求:态度和蔼,心宁气定,认真仔细。
4.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
手诊的两个基本要素
1.位“位”是望手诊病时应该观察的手的部位。这是望手诊病的首要问题。
2.相“相”就是指具体望手时所观察的能反映人的健康或疾病的内容。
手诊是通过观察掌纹、掌色、掌形等的变化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和老百姓观念中的“看手相”、“算命”有着本质的不同。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所以,当人体局部发生疾患时,往往在其他位置有所反应。手诊作为中医望诊的一个分支,古已有之。《灵枢·经脉篇》记载:“胃中寒,手鱼之络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清代《小儿推拿广义》中更是详细记述了通过手掌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
当人体患有或将患有某些慢性病时,往往在手上的特定部位出现不同特征的纹路、色态。中医手诊法的内容广泛,以下仅简介几种常见病的掌纹、掌色:
高血压患者中指近掌指节处易出现红色暗斑,严重者会出现红色串珠样暗斑。低血压患者中指近掌指节处易出现青色或白色暗斑。
腰肌劳损的人手背部常有青筋(青筋是指在人体表面出现凸起、曲张、扭曲、变色的静脉血管,多与血液回流受阻,压力增高有关),这提示腰背部有瘀积,常见腰酸背痛,甚至出现肌肉紧张、硬结节。
脑血管系统有病变者,中指、食指呈鼓槌形,指甲苍白或青紫,常见头痛头晕。
患有心脏疾病的人,很多人在大鱼际处(大拇指后,肌肉隆起处)有一条或几条很深的竖纹。若伴有心肌供血不足,则整个大鱼际颜色发青,甚则紫暗。
血糖偏高的患者经常出现大鱼际、小鱼际通红。
女性在经期前后,小鱼际经常出现潮红;经期结束后,红色会隐退;若在非经期出现明显色态改变,往往是内分泌紊乱的标志。
大鱼际有青筋,往往提示腰腿痛和下肢风湿性关节痛。
手诊学近年来颇受重视,它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但不能随意夸大其诊病效果。手诊作为中医诊断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与望诊、闻诊、问诊、脉诊合参,才能体现它更高的价值。在治疗疾病时应该参照中医的辨证分型,用药才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在大拇指第二指节处(心脑血管病变区),有三角形出现,又常与菱形连在一起。
2左掌智慧线上有岛纹,右掌智慧线上有双菱形(恶性病变符号),提示左右心房心室有严重病变,或许无临床症状,但易引发心脏病而猝死。
3生命线粗大深刻,而突然截平中断,易脑中风(脑溢血)突然死亡。
4中指、食指呈鼓槌形,指甲苍白或青紫,示脑血管系统病变,头痛头晕。
5智慧线多处直曲中断者,提示心脏先天性器质病变,如:瓣膜关闭不全。易歇斯底里,暴躁,易冲动,情绪不稳定,好走极端。
6智慧线假中断者,提示先天遗传性心脏病,有所修复,但未根除;易患神经官能症,平时爱钻牛角尖,忧郁,心事重重。
7智慧线于中指下端出现岛纹,或无名指下方出现大岛纹者,提示心房心室进行性病变,而且有脑神经系统病变;岛纹越大越严重;若有切线在健康线附近穿过智慧线,并与生命线、感情线相交者,提示脑血管系统病变:头痛、眩晕、偏头痛、高血压、脑血栓、脑溢血等,尤以两手都有岛纹,且中指、无名指呈鼓槌者为有意义。单手(左手或右手)有岛纹,提示相反一侧有病变。
8智慧线末端多浅而大的岛纹者,因精神压力过大或用脑过度而发秃。属于心气亏损导致的后天心脑进行性病变,易出现直立性供血不足症状,并半有偏头痛,半侧局部麻木(左右手符号与体位互置)。
9感情线成链状或断续者,心、脑、神经大多不正常,多患有先天性心、脑病和神经衰弱,精神分裂,中指、无名指指端多呈鼓槌形,尤以中指如此意义大。中指主心脏,中枢神经、脑脊髓。如果在中指、无名指之间下方的感情线上,出现黑色等斑点,或无名指下方的太阳线上出现岛、×、+、※纹,有突发性心脏病之危。
10土星丘上出现的横线或竖线上出现×纹,是中风的病象;在食指与中指根合缝下方出现的感情线末端的菱形纹,是高血压、中风符号,多在晚年发生。
手诊,简便,容易,无痛,快速是其优点,可做为疾病粗筛,参考……
从物理诊断讲,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西医看病是“望扪叩听”。可见“望”是很重要的一种诊断疾病的物理方法,但它不是物理诊断方法的全部,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就疾病诊断手段随着科学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增加,生物化学,免疫,X光断层扫描,超声波,红外线,基因……
单就中医的“望”就包括面部,舌头,手等部位;如果只是把看手就说可以100%的能够准确诊断疾病,我是不相信的,我请大家也不要相信!因为我有多年的望诊实践,(多年前,我曾经去过我国生物全息理论的"鼻祖"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的工作室"比武,较量",我用手诊;他的弟子们用他发明的全息疾病诊断仪器,结果是我获得大胜!让他的弟子们赞叹,惊奇!后来,张教授死于自己没有诊断出来的癌症!)因为它不能是100%,充其量是可以是“定性”诊断!而不能做到“定量”诊断。例如,肝脏的部位有信号,只能说明肝脏有“问题”,在就是定性;至于是什么问题?是甲肝,乙肝还是丙肝?这就是定量!看到的其他信号也是一样。这需要,是必须,经过其他学科的辅助诊断才能确诊。手诊可以做到疾病基本定位,参考而已!
什么浩瀚的众多“手诊”书籍,学习班,舆论,媒体……把手诊吹得神乎其神,什么100%,我是持反对态度的。要适可而止,实事求是,因为医学是科学的一部分,不能“假,大,空”,更不能把它搞成迷信的骗人骗财工具!
近些年来,随着生物全息学的发展,手掌诊病逐渐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掌纹掌色诊病,以方便直观,简单易学,受很多医学爱好者的青眯,手掌诊病的准确率在70%—80%,尤其是对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诊断率有很高的价值,与手诊相比较,脉诊既古老又神秘,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医学中的灵魂,它的美誉度在老百姓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自古至今,有很多的中医名家,凭借一手诊脉绝活,威震杏林,造福苍生,为百姓称颂
那么,手诊与脉诊哪一个诊病效果好呢手诊能代替脉诊吗手诊与脉诊各自的优势是什么就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华化脉诊法的创始人张树才先生,下面让我们听听他的解释:
1、手诊不能代替诊脉。无论是手纹诊病还是手色诊病,它们虽然有相当的诊断率,但是它对疾病的性质定性不够,即使能通过手掌看出哪个部位有病,但是不能对症下药,这是手诊最大的缺陷!例如:手上心脏区部位颜色异常,有严重的米字纹,便知道哪些人心脏功能不好,但是心脏病有很多分型,如:气滞型,气虚型,血淤型,血虚型,阴虚型,等等,中医讲求对症下药,辨证不对,下药也治不好,但是目前手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的诊病体系,所以,手诊看完病的治疗率很低……
2、手诊看慢性病效果不错,但是对一些临床上的急性病,如:感冒疼痛、呕吐,腹泻、伤湿:等急症,手纹手色还没有来得急形成病已经发作了,所以诊断起来比较困难,这就不如脉诊,只要身体上有了不适马上就会在脉上显示出来,所以一摸脉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
3、手诊受环境职业影响较大,体力劳动者,手纹较深,皮肤粗糙,气色也不好辨认,特殊的职业也影响手诊效果,特殊的环境如(冬天)也影响手色的诊断,而脉诊相对来讲比较隐蔽,受条件影响比较小!
4、手诊也必须四诊合参: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只是望、闻、问、切其中的一部分,在诊脉时还须四诊合参,才能把病因病情搞清楚,手诊也应该如此。可是时下流行的手诊学,好象只是符号和病名的相对应,有些形而上学牵强附会。手纹和手色不能机械的相对应病名,这是医学的大忌,中医有“同病异症”和“异病同症”之说,这在临床上很常见,所以临床必须多角度诊断病情,不然,就会误诊误治!害人不浅!
综上所述,手诊学是一们新兴起的诊断医学,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但不能随意夸大其诊病治病的效果。与古老的脉诊比起来它毕竟还不完善,它只能作为中医诊断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与望诊、闻诊、问诊、脉诊合参,才能体现它更高的价值,而且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参照中医的辨证分型(阴阳、虚实、寒热、表里)等,这样在治疗是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单独把手诊孤立起来,搞偏面的宣传和夸大,不利于手诊医学的发展!
手诊是指通过观察掌纹、掌色、掌形的变化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手诊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著有《亚里士多德手相术》,现在收藏在英国国主图书馆,亚里斯多德认为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他说:“手相并不是无缘无故显现出来的,而是自然的感化力与个性的产物。”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的著作《皮肤纹理学与疾病》详细记述了掌纹与疾病的关系。西方国家主要从手纹变化看疾病,而日本人多从金丘、木丘、火丘、水丘、土丘的变化看疾病。手诊的发展1956年,我国制定了十指纹分析法,并应用于临床和司法系统。
1966年之后,我国一些医院用手纹和足纹特征来识别婴儿,使皮纹学应用于临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中医望诊新研究———舌诊与手诊结合的临床价值及图像数字化处理》中标教育部课题,获得了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负责人杜玉堂教授介绍,一提手诊人们总会联想到手相和封建迷信。其实,手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古籍记载很多,只是后人没能开发,却被江湖术士以及伪科学所利用。作为“三甲”医院的东方医院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成立了手诊门诊,研制了可照相、分析、存储、检索的手诊仪数字化电脑处理系统,并首先开展了对中风、心梗、冠心病、肿瘤、糖尿病、胆结石、子宫内膜异位症、乳腺病等十大疾病的手诊研究。课题组认为,手诊较脉诊和舌诊更加客观化,易于掌握,可在几分钟内对整体健康状况和重大疾病作出判断,是中西医全科诊断的捷径。该项研究将明确手诊中有诊断和预测价值的手征,摈弃带有迷信色彩的成分,使手诊科学化并用于临床。常规诊疗模式:手续的繁琐,费用的昂贵,检查带来的痛苦、副作用,诊断的不置可否,检查的"马后炮",治疗的被动、不知所以然……
一.观手诊病直观、实用手部依断比看足部、腹部方便;比看舌、鼻、耳面积大,诊断时直观、方便;比观面部容易被人接受;比诊脉更直观。
二.手部诊断简单易学
三.比较准确:手部诊断因为面积比较大,与内脏对应部位能看得比较清楚,因此比较准确,而舌、眼、鼻面积小,看起来比手部困难一些。舌部吃东西有影响会有干扰、足部走路有干扰,也会有假象。
四.手诊快速、简便又经济,又无任何毒副作用无痛苦、无损伤。有些患者因为诊断的过程太长而耽误了治疗的机会。有些患者检查了很多项目都正常,最后才找到病位,有的可能最后也未查到病位。这会增加患者许多痛苦和许多不必要的开支。而手部诊断比较明显,能先查出患者病位,这样有重点地去检查,能节约大量检查费用,缩短诊断过程,减少患者痛苦。因此手部诊断是值得推广和在医务人员中普及的好方法。
五.手诊有预测意义手诊能预测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和有时现代仪器也查不出来的病变,这样有利于早期发现、早检查、早期诊断、早预防,早期治疗能提高治愈率、减少残废率。其中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最为明显。即使处于亚健康状态,医学诊断的体征还未出现。还可以全面了解并把握身体状况,不仅可用于诊断,还能分清疾病轻重缓急;帮助发现是否带有家族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六.无须患者先行自述,方便聋哑残疾人、智力不清、婴幼儿或许语言表达有障碍者;判断疾病的良恶性及预后;对患者心理上能起到药物代替不了的理想的调治和鼓励作用,在临床医学中起到超前诊断的向导作用。七.在交际中还能在心理上起到“一分钟接近法”的作用
1、生命线——也称本能线。就是由虎口中央起点,自然走向手腕之处,将大拇指围起之掌纹线叫生命线。标准的生命线,深刻、明晰、无间断分叉,不超过中指中线下垂直线。它代表人的寿命、体质、活力、能力、精力、健康和疾病。不能错误的以它的长短、粗细来论寿命之长短。若有中断、分叉、障碍线,提示大病之信号。
2、智慧线——也称脑线代表大脑、智力、心血管、神经系统以及耳鼻喉方面的状况,与遗传因素有关。是由生命线的起点走向掌心之线走至无名指中垂线处之线,就是智慧线,标准的智慧线光滑,不断裂分叉。
3、感情线——从坤位外侧下方走弧行之线走到中指中垂线处,标准的感情线光滑明晰,代表心脏、呼吸、视神经功能、性关系等。
4、命运线——也叫玉柱线,手掌地丘正中向上生出直行至中指方向之线,称命运线。此线与遗传有关。代表慢性病、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人的精力盛衰。
5、贯桥线——连接感情线与智慧线之连线叫贯桥线。此线代表易患心脏病。
6、指纹——也叫指肚纹。就是十指肚先天的自然纹路,一般分涡纹、箕纹、弓纹、帐式纹等等。此纹终生不变,公安破案常用。
7、指节纹——就是十指节相接处的几条横纹路。指节纹若光滑一条,代表此人的智力差。
8、干扰线——能干扰主线的横竖斜线,统称干扰线。它可以组成各式各样的病理纹
9、非健康线——起于坎位上部,走向坤位的纹路叫非健康线,代表众多倾向性疾病。
10、生殖线——感情线起端呈箭壮纹,称生殖线,有生殖线,代表生殖功能旺盛。
12、金星环〈线〉——又名过敏线,食、中二指缝与小指缝之间的弧形连线,叫金星环。
13、肝分线——性线延长超过无名指中垂线之线,叫肝分线,也称酒线。
14、土星环〈线〉——手掌离位有一条圆线正好扣住中指根,为土星环线。
15、放纵线——从乾位生出,朝生命线方向发展的规则之横线,也叫副健康线。
16、健康线:就是本能线上部生出一条或两条走向中指或食指下生机勃勃之掌纹。有此纹代表其人以耀其精神,即使身体有病,也能很快康复。
17、寿线纹:也称第二健康线。就是本能线起点向手背方延伸或此线末端延伸变深。代表进入老年体健而长寿之象征。
18、副线:就是主线两侧有长的平行线或主线中断处又有短线承接之线。前者代表身体健康,后者提示即使患病也能康复。
19、白线纹——就是手掌纹墨印在白纸上显示方向。长宽不一的白色条状纹路。此线女性高于男性,左手高于右手,成人高于右手,成人高于儿童,掌某部位有白线纹,代表此对应人体某部有疾病先兆。
20、太阳线——也称第二命运线。由智慧线未端部位起,穿过感情线、伸向无名指方向的竖线,叫太阳线。它与人的气质、呼吸系统、精神状态有关。
21、坤位马蹄纹——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缝掌面指纹越多,提示此人反应越迟缓。一般正常人无名指与小指缝下坤位处均有马蹄式指样纹。
22、异性线——手掌打击缘外沿部位有倒“丫”字纹,叫异性线。
23、悉尼线——智慧线延长至打击缘直线叫悉尼线。若发现悉尼线上有岛,要提示病人高度
重视,无论目前感觉如何!
24、通贯掌线——感情线,智慧线合在一起的掌纹,称通贯掌。它与遗传有关,代表人的体质、智力、寿命及疾病的发展壮况。有质料报道,美国前总统里根是通贯掌,并患肠癌、皮肤癌、老年痴呆症,同样活到78岁高龄。
25、便秘线:就是本能线下部靠掌内处有几条流苏样支线走向月丘处。若有一条较长支线,提示长期顽固性便秘。习惯性便秘可导致黄褐斑、扁平疣等病。
26、手背指节纹——就是十指手背指节处有接近标准的“目”状纹,代表意义同孔子目及佛眼纹。
27、性线——在坤位外缘感情线上方二分之一处长度不超过小指中垂线为佳。与性功能,泌尿生殖系统有关
28、金月丘指腹样纹——大鱼际,小鱼际有先天的指肚样纹。此二位置有类似纹,代表其人耐力差。
29、手颈线——手腕处之横线,称手颈线
30、佛眼状纹—大拇指第二节手掌虎口处的横指节纹呈几个眼状纹,叫佛眼。意义同孔子目纹
31、孔子目纹——就是大拇指前关节处有眼状指节纹,代表此人聪明,智慧高。
32、水星垂线纹—就是坤位小指、无名指下有几条纵细线。提示生殖泌尿系统疾病,若此线有粗而明显两三条,则代表下肢乏力症。
33、胚芽纹:就是本能线上部靠掌心侧,线上有数条排列向上的露苗小线。临床反应气血两亏、血压偏低、体质差、易患感冒及脑力劳动者多见此纹。建议应注意营养,加强体育锻炼
34、指节川字纹—指节处有川字样明晰的竖纹。一般进入老年多见。代表健康的象征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坤丹药典标准 31 品名 32 性状 33 鉴别 34 检查 35 含量测定 35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3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54 测定法 36 功能与主治 37 用法与用量 38 注意 39 规格 310 贮藏 311 版本 4 定坤丹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42 药品名称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49 规格 410 定坤丹的用法用量 411 禁忌 412 定坤丹的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 414 定坤丹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415 定坤丹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 5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定坤丹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 54 主治 55 定坤丹的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定坤丹 定坤丹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dìng kūn dān
2 英文参考bolus for woman diseases
3 定坤丹药典标准 31 品名定坤丹
Dingkun Dan
本品为红参、鹿茸、西红花、三七、白芍、熟地黄、当归、白术、枸杞子、黄芩、香附、茺蔚子、川芎、鹿角霜、阿胶、延胡索等药味经加工制成的大蜜丸。
32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先甜而后苦、涩。
33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种皮石细胞表面观不规则多角形,壁厚,波状弯曲,层纹清晰(枸杞子)。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白术)。韧皮纤维淡**,梭形,壁厚,孔沟细(黄芩)。纤维束棕**,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甘草)。
(2)取本品5g,剪碎,加等量硅藻土,研匀,加乙醚6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当归对照药材、川芎对照药材各05g,分别加乙醚2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药材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红参对照药材1g、三七对照药材05g,分别置索氏提取器中,按[含量测定]项下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人参皂苷Rb1对照品、人参皂苷Re对照品、人参皂苷Rg1对照品及三七皂苷R1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10μl及上述对照药材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取本品20g,剪碎,加等量硅藻土,研匀,加乙醇6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置水浴上浓缩至约1ml,加适量中性氧化铝,拌匀,干燥,加在中性氧化铝柱(100目,4g,内径为1cm)上,用甲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芍对照药材05g,加乙醇2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5)取本品6g,剪碎,加水60ml,加热煮沸30分钟,离心,取上清液,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3次,每次30ml,合并乙酸乙酯提取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用乙醇20ml溶解,加活性炭01g,搅拌,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枸杞子对照药材05g,加水40ml,加热煮沸15分钟,放冷,滤过,滤液用乙酸乙酯15ml振摇提取,提取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药材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酸(2: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4 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35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35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05%磷酸溶液(21: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3nm。理论板数按人参皂苷Rg1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3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人参皂苷Rg1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5mg的溶液,即得。
3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重量差异项下的本品,切碎,取3g,精密称定,加硅藻土3g,研匀,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100ml,加热回流提取至提取液近无色,提取液回收甲醇至干,残渣加水30ml,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弃去三氯甲烷液,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4次,每次3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用1%氢氧化钠溶液洗涤3次,每次30ml,再用正丁醇饱和的水洗至中性,回收正丁醇至于,残渣用甲醇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35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丸含红参和三七以人参皂苷Rg1(C42H72O14)计,不得少于30mg。
36 功能与主治滋补气血,调经舒郁。用于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崩漏下血、赤白带下、血晕血脱、产后诸虚、骨蒸潮热。
37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半丸至1丸,一日2次。
38 注意忌食生冷油腻及 性食物;伤风感冒时停服。
39 规格每丸重108g
310 贮藏密封。
311 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4 定坤丹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中药
42 药品名称定坤丹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滋补气血,调经舒郁。用于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行经腹痛。
49 规格每丸重
108克
410 定坤丹的用法用量口服。一次半丸至1丸,一日2次。
411 禁忌 412 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1.忌生冷油腻及 性食物。2.伤风感冒时停服。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青春期少女及更年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月经过少,或经期错后,或 不规则出血者应去医院就诊。6.服药1个月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4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5 定坤丹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5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定坤丹 51 方名定坤丹
52 组成当归12两,人参(去芦)5两,黄毛鹿茸(去毛)3两,藏红花3两,熟地4两,于术3两,汉三七2两5钱,鸡血藤2两5钱,白芍3两,枸杞子3两,阿胶(炒)2两,益母草5钱,香附(醋炙)5钱,延胡索(醋炒)5钱,柴胡5钱,茺蔚子5钱,鹿角霜5钱,五灵脂(醋炒)5钱,甘草5钱,茯苓4钱,干姜(炮)4钱,杜仲(炒)4钱,川牛膝3钱,砂仁3钱,川芎2钱,黄芩2钱,肉桂(去粗皮)2钱,乌药3钱,细辛1钱5分。
53 功效《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定坤丹具有调经理血之功效。
54 主治《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定坤丹主治妇女虚弱,经期不准,行经胀痛,腰酸带下。
55 定坤丹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温开水送下,1日2次。
56 制备方法上药除汉三七、香附、甘草、茯苓、肉桂、砂仁、细辛为粗末铺槽外,其余群药用黄酒48两蒸透晒干,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4钱,朱砂为衣,蜡皮封固。
古籍中的定坤丹 《达摩洗髓易筋经》:[上编·原理源流篇第一章·原理源流篇]四、易筋洗髓经后跋二经义后跋,是洗髓经。二经所以合纂者,以易筋主运,定镇之;洗髓主定,运导之。舍定求运,搬运难运。舍运
《女丹合编选注》:[下卷·口诀]脱胎忽然雷响,怀中抱着婴儿”。夫神所以脱胎而出者,神定故也。冲虚曰∶神初不能定,根据二气为定,气定则神
《医宗金鉴》:[卷四运气要诀]起主客定位指掌歌12掌中指上定司天,中指根纹定在泉,顺进食指初二位,四指四五位推传,司天即是三气位,在泉六气位当
《运气要诀》:[正文]起主客定位指掌歌掌中指上定司天,中指根纹定在泉,顺进食指初二位,四指四五位推传,司天即是三气位,在泉六气位当然,主
《望诊遵经》:[卷上]主病条目附识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目录 1 拼音 2 《外科百效》卷二 21 组成 22 主治 23 舌餂散的用法用量 2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舌餂散 1 拼音
shé tián sǎn
2 《外科百效》卷二 21 组成真玄明粉1钱2分,贝母2钱(先用糯米洗湿,入贝母同炒干,后去米不用),陈皮(去白)5钱(用海粉1钱5分化水,煮干为末),海粉(仍用)2钱5分。
22 主治梅核气,因积热生痰,痰结如核,在喉中吞之则下,不吞则在喉,但可以进水,不可以进饮食。
23 舌餂散的用法用量每饭后以舌餂少许,咽下。少睡片时取效。
24 制备方法上为末。
古籍中的舌餂散 《望诊遵经》:[卷下]诊舌气色条目
诊舌之法。既讲形容之条目。当集气色之条目。夫舌者心之官。色者心之华。心生血而属火。色赤而主舌。是赤
《医碥》:[卷之四·杂症]舌舌为心苗。脾脉连舌本,散舌下。肾脉挟舌本。膀胱、三焦筋并结舌本。肝脉络舌本。舌胎,见四诊察舌条。舌
《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七窍门下]舌舌属手少阴心经。(《素问》曰∶心在窍为舌,畏寒。《内经》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病则舌
《医学纲目》:[卷之十七·心小肠部舌]舌肿痛〔无〕金沸草汤治风寒伤于心脾,令人憎寒热,齿浮,舌肿痛。荆芥穗(四两)旋复花前胡麻黄(去节,各三两
《经络全书》:[前编·分野]二十八、〔舌〕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肝气逆证的方剂 2 治疗肝气逆证的中成药 3 肝气逆证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肝气逆证 1 拼音
gān qì nì zhèng
2 注解
肝气逆证 证名。因肝气上逆或横逆所出现的证候。《圣济总录》卷四十一:“肝气逆则面青多怒。”《类证治裁》卷二:“胁痛吐血者,肝气逆也,化肝煎。”卷二:“怒郁伤肝气逆,解肝煎。”《西溪书屋夜话录》谓肝气逆上冲心,热厥心痛者,宜泄肝,药用金铃子、延胡、吴萸、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肝气上逆冲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者,宜抑肝,药用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肝气横逆乘脾,脘腹胀痛者,治宜培土泄木,用六君子汤加吴萸、白芍、木香。肝气乘胃,脘痛呕酸者,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等。
治疗肝气逆证的方剂 理气剂调,发生气机郁滞、逆乱等病证。在临床上,气滞证以肝气郁结和脾胃气滞为主,气逆证以肺气上逆与胃气上逆为
四逆散于急、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肝气郁滞者。《伤寒论》方之四逆散具有透解郁热,疏肝理
更多治疗肝气逆证的方剂
治疗肝气逆证的中成药 四逆散
于急、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肝气郁滞者。《伤寒论》方之四逆散具有透解郁热,疏肝理
更多治疗肝气逆证的中成药肝气逆证相关药物 经前平颗粒
理气,除胀止痛,佐以和胃。用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肝气逆证。症见:经前烦燥易怒, 胀痛,头痛,失眠多梦
经前平颗粒除胀止痛,佐以和胃。用于(1)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肝气逆证。症见:经前烦燥易怒, 胀痛,头痛,失眠多梦
更多肝气逆证相关药物古籍中的肝气逆证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二)气病门]8.肝气郁兼胃气不降
左部沉细,右部则弦硬而长,大于左部数倍。诊断此乃肝气郁结,冲气上冲,更迫胃气不降也。为肝气郁结,是以
《景岳全书》:[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伤寒逆证赋(五十七)。体如熏而摇头直视,心神已绝;唇吻青而四肢多汗,肝气不全。肾绝者,直视狂言而遗尿反目;肺绝者,喘无休
《内经博议》:[卷之二病能部]足厥阴肝脏病论也。肝之阴不足也。或谓肝无补法。此昔人之谬也。夫肝气之逆。由肝志之郁。经曰。以辛散之。以辛补之。岂曰
《类经》:[六卷脉色类]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犹为可支,草干而死,阳尽时也。)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如散叶者,浮泛无根也。此以
《望诊遵经》:[卷下]眼目形容条目目录 1 拼音 2 疾病科属 3 疾病概述 4 诊断要点 5 辨证分析 6 辨证论治 61 肾虚型 62 瘀热型 63 其他疗法 附: 1 治疗无 症的中成药 2 古籍中的无 症 1 拼音
wú jīng zǐ zhèng
2 疾病科属男科
3 疾病概述无 症是指多次 检查(一般3次以上)均未发现 者。本病是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
4 诊断要点1、 检查3次以上未发现 者,皆可诊断为本病。
2、必要时可做睾丸活检、精道造影、内分泌放免测定等,以协助鉴别阻塞性无 或先天性无 。
5 辨证分析
无 症多由于先天不足,禀赋薄弱
求推荐入门医书
本文2023-10-16 01:29: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5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