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桑白皮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4收藏

古籍中的桑白皮汤简介,第1张

《古今医统》卷四十四引《医林》:桑白皮汤处方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山栀黄芩黄连各24克功能主治清肺降气,化痰止嗽。治肺经热甚,喘嗽痰多。用法用量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320毫升,通口服。摘录《古今医统》卷四十四引《医林》《圣济总录》卷二十六方名桑白皮汤组成桑根白皮(锉)1两,冬葵子1两,滑石1两,甘草(炙,锉)半两,朴消1两半,青橘皮(去白,切,炒)1分。主治伤寒小便赤涩似淋;膀胱风热。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葱白5寸(切),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圣济总录》卷七十九方名桑白皮汤组成桑根白皮(切)3两,射干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黄芩(去黑心)2两,白术2两,泽漆(炙,锉)1两,防己1两,泽泻1两。主治膀胱石水,四肢瘦者。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3盏,煮大豆1撮,至1盏半,去豆下药末,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2次,夜1次。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圣济总录》卷七十八方名桑白皮汤组成桑根白皮(炙令**,锉)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郁李仁(汤浸,去皮尖,麸炒,研)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海藻(洗去咸,炙)1两半,赤小豆(炒)半升。主治下痢后,脾胃虚弱,不能转输水气,致身肿胀满。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取8分,去滓,温服,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七十一方名桑白皮汤组成桑根白皮(锉)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锉)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猪牙皂荚(酥炙,去皮)1两。主治肺积息贲气胀满,咳嗽涕唾脓血。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入生姜半分(拍碎),煎至7分,去滓。温服,空心、晚食前各1次。制备方法上为粗末。附注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桑根白皮汤”。《圣济总录》卷六十六方名桑白皮汤组成桑根白皮1两,苍术(去皮)1两,木通1

详见百科词条:桑白皮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7:01:38 共497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葛根黄芩黄连汤又称“葛根芩连汤”。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组成为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具有解表清里的功效。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表未解,喘而汗出者;近代也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属热证者。

葛根芩连汤是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方剂,其强大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内、外毒素作用,抗细菌耐药作用,以及对绝大多数肠道致病菌的抑杀作用,对肠道感染源是有力的控制;其抗炎、抗氧化损伤以及对胃肠黏膜的修复作用,抑制肠黏膜分泌作用和解痉作用,可促使腹泻好转;其增强免疫功能作用又可进一步加强其抗病原微生物的力度,因此对肠道感染性疾病可以大胆应用。同时发现该方剂虽然用药简单但对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心脏缺血性疾病有着明显的保护、修复作用,对血压、循环、血流量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而所有药味对肿瘤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该方剂可以试用于心脑血管性疾病。

详见百科词条:葛根黄芩黄连汤 [ 最后修订于2017/5/25 12:14:08 共692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黄连黄芩汤的用法用量 5 备注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黄连黄芩汤 1 拼音

huáng lián huáng qín tāng

2 处方

黄连6克 黄芩6克 郁金45克 香豆豉6克

3 功能主治

清热化浊。治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

4 黄连黄芩汤的用法用量

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服。

5 备注

温热,燥病也;其呕,由于邪热挟秽,扰乱中宫而然,故以黄连、黄芩彻其热,以郁金、香豆豉宣化其秽。

6 摘录

《温病条辨》卷二

古籍中的黄连黄芩汤 《西塘感症》:感症变病

五苓散。经以喘而汗出脉促者。(邪气内攻)葛根黄连黄芩汤利之。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外邪壅盛)麻黄杏仁

《伤寒心法要诀》:[卷三]汇方

白头翁汤,即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也。葛根黄连黄芩汤干姜黄连黄芩汤黄连汤黄连阿胶汤葛根连芩汤甘草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汇方

白头翁汤,即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也葛根黄连黄芩汤 干姜黄连黄芩汤 黄连汤 黄连阿胶汤29葛

《医宗己任编》:[卷七西塘感症(中)]感症变病

五苓散。经以喘而汗出脉促者。(邪气内攻)葛根黄连黄芩汤利之。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外邪壅盛)麻黄杏仁

《伤寒附翼》:[卷上]太阳方总论

黄芪和黄芩属于中药,其功效和功能完全不同。“黄芪”和“黄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中药:“黄芪”主要用于补气,而“黄芩”则是清热解毒的清热药,黄芪在很多地方被称为北芪;提示黄芩和黄芪均为中药。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愈合效果不同。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止血胎儿的作用,黄芪具有补气补血、利尿消肿的作用。

虽然黄芪和黄芩只有一个区别,两者的区别在于黄芩和黄芪的形态差异。黄芩:黄芩是唇形科黄芩属的多年生植物。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黄芩的形态不同,黄芩是羽状的,它们的叶子是硬的和纸质的,披针形的线形,它们的小种在蔷薇花蕾中是末端,它们的迷迭香灌木,其北蔷薇花蕾的分支都属于常见的散装药物。它们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开着美丽的花。你的叶子可以泡茶,你的根可以入药。你有保存药物的历史。

首先,你的绰号不同。黄芩又称山茶芪,是一种性质不同的药物。黄芪属益气养元的药材。性质温和,味甘,归脾肺经。黄芩具有强身、止汗、利尿、祛伤、生肌等功效,是中医药家族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医临床常用药物。他们的名字只是一个不同的词,许多人会认为他们特别相似。然而,黄芩和黄芪是不同的,它们是完全根深蒂固的,黄芪被称为棉花。

黄芩属清热解毒类药物。味道又苦又冷。属肺、大肠、小肠、脾脏、胆经,可治疗湿热、黄疸、腹泻、痢疾、消气;此外,形与功是中医家族的重要成员,在中医临床医学中也普遍使用。他们的名字只是一个不同的词。许多人会认为它们的存在特别相似,但黄芩和黄芪是不同的,它们的作用也非常不同。

1 科属不同

黄芩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茎肥厚,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而黄芪是豆科黄耆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的高度可达50-100厘米,主根肥厚。

2 药性不同

黄芩味苦性寒,入心、肺、胆、大肠经,具有一定泄实火、止血、除湿热、安胎的作用,而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经,具有一定补气固表、利尿、强心、抗菌等作用。

3 成分不同

黄芩含有大量的黄芩素、黄芩新素、汗黄芩甙、β-谷甾醇、黄芩新霉素、苯甲酸等成分,营养成分含量较高,而黄芪则含有大量的糖苷、多糖、黄酮类、氨基酸、微量元素、香豆素、甜菜碱、二甲基二氢异黄酮等,营养价值较高。

4 作用不同

黄芩具有一定健脾益气、补血养血等作用,主治脾虚气虚、脾气虚弱、贫血缺血等症状,而黄芪则具有一定健脾、益肺,可用于治疗自发性出汗、反复感冒、气短、咳嗽、胸闷等症状。

《伤寒论》:黄芩汤别名黄芩芍药汤(《痘疹世医心法》卷十一)。处方黄芩6克芍药6克甘草6克大枣12枚功能主治清热止利,和中止痛。治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身热口苦,腹痛下利。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二服。备注方中黄芩苦寒,清热止利;芍药味酸,敛阴和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摘录《伤寒论》《伤寒总病论》卷三:黄芩汤别名黄芩一物汤(《仁斋直指》卷十六)。处方黄芩12克制法哎咀。功能主治清热止血。治鼻衄,吐血,下血,妇人漏下血不止。用法用量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次温饮150毫升。摘录《伤寒总病论》卷三《圣济总录》卷二十五:黄芩汤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黄连(去须)3分,大黄(锉,炒)3分,芒消(研)3分,甘草(炙,锉)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枳壳(去瓤,麸炒)半两,土瓜根半两,赤茯芩(去黑皮)1两。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伤寒后烦热,大便不利,心腹胀满。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温服。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圣济总录》卷十四:黄芩汤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2两,白茯苓(去黑心)2两,淡竹茹3分,羚羊角(镑)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石膏(碎,研)3两。制法上药各为末。功能主治风邪,心热,神不安。用法用量每服6钱匕,以水2盏,煎取1盏半,去滓,下朴消1钱匕,食后分3服,如人行45里1服。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四《普济方》卷二十七引《护命》:黄芩汤处方黄芩(去黑心)3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3分,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3分,羌活(去芦)3分,人参3分,升麻3分,桔梗(炒)3分,黄连(去须)半分,蛤蚧(酥炙)半两。制法上药治下筛。功能主治上焦壅热,久患肺与喘急,喉中作声,不能起动。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5沸,去滓,先宜吃解上焦散子,

详见百科词条:黄芩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9:30:07 共1158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疏风散处方牵牛子(微炒)30克大黄(锉,炒)30克槟榔15克(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0克制法上四味,捣罗为散。功能主治理气通便。治三焦气约,大小便不通。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时用生姜、蜜水调下。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四《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疏风散处方防风荆芥薄荷黄芩甘草赤芍归尾灯心白蒺藜功能主治疏风祛湿。治酒皶鼻。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医略六书》卷三十方名疏风散组成防风1两半,桔梗8钱,嘉蚕1两半,蝉衣1两半,茯苓1两半(去木),甘草5钱。主治产后风闭不语,脉浮涩者。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煎去滓,冲竹沥1匙,姜汁少许,温服。制备方法上为散。各家论述产后心脾受风,舌本强硬,乃会厌闭塞,故舌强不语焉。防风疏散风邪之闭塞,桔梗开提血气不行,嘉蚕散经络之风,蝉衣散皮肤之风,茯神通心气以利神机,甘草缓脾气以和胃肠,更冲生姜汁温豁痰涎,甜竹沥凉滋心液也。为散水煎,俾风邪散而心液通,则脾气运而舌木柔和,痰涎自化,何不语之有哉。《痘疹仁端录》卷十六方名疏风散组成连翘、防风、荆芥、当归、元参、桔梗、葛根、杏仁、黄芩、薄荷、牛蒡、知母、甘草。主治小儿麻疹,发热咳嗽,气逆作呕,腹痛者。用法用量加葱、姜,水煎服。服后微汗为度。用药禁忌忌风寒。《麻疹备要方论》方名疏风散组成羌活、当归、白芍、连翘、升麻、苍术、干葛、生地、柴胡、甘草。主治麻疹收没后,生疮,发热不退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治疹全书》卷下方名疏风散组成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当归、白芷、生地、苍术、黄柏、茯苓、连翘、银花。主治疹后遍身生疮,其热不退,法当解表,茍使不治,则年年至期而生疮者。用法用量上为散服。《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方名疏风散组成防风、犀角、麻黄(去节)、人参、当归、川芎、羌活、远志(去心)、茯神(去木)、甘草(炙)各等分。主治小儿五脏中风,身体不能自收,冒闷不知疼痛,口

详见百科词条:疏风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1:09:37 共126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看看黄芩长什么样

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

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黄芩,看看黄芩到底长什么样?

一、黄芩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茎基部伏地,上升,高30~120厘米,基部径25-3毫米,钝四棱形,具细条纹,近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  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05~12厘米,顶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无毛或疏被贴生至开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较淡,无毛或沿中脉疏被微柔毛,密被下陷的腺点,侧脉4对,与中脉上面下陷下面凸出;叶柄短,长2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长7~15厘米,常再于茎顶聚成圆锥花序;花梗长3毫米,与序轴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叶,上部者远较小,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11毫米,近于无毛。花萼开花时长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萼缘被疏柔毛,内面无毛,果时花萼长5毫米,有高4毫米的盾片。花冠紫、紫红至蓝色,长23~3厘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内面在囊状膨大处被短柔毛;冠筒近基部明显膝曲,中部径15毫米,至喉部宽达6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宽75毫米,两侧裂片向上唇靠合。雄蕊4,稍露出,前对较长,具半药,退化半药不明显,后对较短,具全药,药室裂口具白色髯毛,背部具泡状毛;花丝扁平,中部以下前对在内侧后对在两侧被小疏柔毛。花柱细长,先端锐尖,微裂。花盘环状,高075毫米,前方稍增大,后方延伸成极短子房柄。子房褐色,无毛。  小坚果卵球形,高15毫米,径1毫米,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脐。花期7-8月,果期8-9月。

2、生长习性  1)根的生长:黄芩为直根系,主根在前三年生长正常,其主根长度、粗度、鲜重和干重均逐年增加,主根中黄芩苷含量较高。第四年以后,生长速度开始变慢,部分主根开始出现枯心,以后逐年加重,八年生的家重黄芩几乎所有主根及较粗的侧根全部枯心,而且黄芩苷的含量也大幅度降低。  2)茎、叶生长:出苗后,主茎逐渐长高,叶数逐渐增加,随后形成分枝并现蕾、开花、结实。5~6月为茎叶生长期,一年生黄芩主茎约可长出30对叶,其中前五对叶每4~6天长出1对,其后叶片每2~3天长出1对。  3)开花结果:一年生植株一般出苗后2个月开始现蕾,二年生及其以后的黄芩,多于返青出苗后70~80天开始现蕾,现蕾后10天左右开始开花,40天左右果实开始成熟,如环境条件适宜黄芩开花结实可持续到霜枯期。

3、生长环境  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黄芩野生于山顶、山坡、林缘、路旁等向阳较干燥的地方。喜温暖,耐严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在-35℃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温不致枯死,但不能经受40℃以上连续高温天气。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生长不良,重者烂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种植。土壤以壤土和沙质壤士,酸碱度以中性和微碱性为好,忌连作。

二、中药黄芩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地。春、秋两季采挖,去除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晒干。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药性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  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本品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长于清中上焦湿热。治湿温、暑湿证,湿热阻遏气机而致胸闷恶心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者,常配滑石、白豆蔻、通草等药用,如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若配黄连、干姜、半夏等,可治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若配黄连、葛根等药用,可治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若配茵陈、栀子,可治湿热黄疸。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本品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用治肺热壅遏所致咳嗽痰稠,可单用,如清金丸(《丹溪心法》);若配苦杏仁、桑白皮、苏子,可治肺热咳嗽气喘,如清肺汤(《万病回春》);若配法夏,可治肺热咳嗽痰多,如黄芩半夏丸(《袖珍方大全》)。  本品苦寒,清热泻火力强,配薄荷、栀子、大黄等,可用治外感热病,中上焦热盛所致之高热烦渴、面赤唇燥、尿赤便秘、苔黄脉数者,如凉膈散(《和剂局方》)。  3血热吐衄。本品能清热泻火以凉血止血,可用治火毒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大黄用,如大黄汤(《圣济总录》)。本品经配伍,也可用治其他出血证,如配地榆、槐花,用治血热便血;配当归,用治崩漏,如子芩丸(《古今医鉴》)。  4痈肿疮毒。本品有清热泻火,清解热毒的作用,可用治火毒炽盛之痈肿疮毒,常与黄连、黄柏、栀子配伍,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若治热毒壅滞痔疮热痛,则常配黄连、大黄、槐花等药用。  5胎动不安。本品具清热安胎之功,用治血热胎动不安,可配生地黄、黄柏等药用,如保阴煎(《景岳全书》);若配白术用,可治气虚血热胎动不安,如芩术汤(《医学入门》);若配熟地黄、续断、人参等药用,可治肾虚有热胎动不安,如泰山磐石散(《景岳全书》)。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鉴别用药黄芩分枯芩与子芩。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2《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3《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咳,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萎、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黄芩苷元、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苯乙酮、棕榈酸、油酸、脯氨酸、苯甲酸、黄芩酶、β-谷甾醇等。  2药理作用:黄芩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芩苷、黄芩苷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能降低小鼠耳毛细血管通透性;本品还有解热、降压、镇静、保肝、利胆、抑制肠管蠕动、降血脂、抗氧化、调节cAMP水平、抗肿瘤等作用;黄芩水提物对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用本品治疗肺热咳嗽,现代临床常用以治疗小儿肺炎、支气管炎等;用黄芩、金银花,水煎服,治疗麦粒肿150例,一般1—2日即愈(山东医药,1989,1:22);用双黄连粉针剂(由黄芩、金银花、连翘组成),加入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滴注,治疗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33例,痊愈30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6:412);用以黄芩为主药,配玄参、麦冬、石斛、三棱制成的疱疹I号口服液口服,治疗带状疱疹157例,其疼痛缓解及消失时间明显短于龙胆泻肝颗粒对照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亦少于对照组(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6:388);此外,临床上还用黄芩等制剂治疗高血压、病毒性肝炎、流脑带菌者、沙眼等。

古籍中的桑白皮汤简介

《古今医统》卷四十四引《医林》:桑白皮汤处方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山栀黄芩黄连各24克功能主治清肺降气,化痰止嗽。治肺经热甚,喘嗽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