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与教文言文
1 有关教养的文言文句子,求回答必须是中国的
古籍中有关教养的文句实在是多如繁星,以下仅采摘几句:如果感兴趣我可提供文本。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 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一执著,万事不得自然。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 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古之学者,在心上做工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 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 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 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喜来时,一检点。
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
放肆时,一检点。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 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人以品为重,若有一点卑污之心,便非顶天立地汉子。 品以行为主,若有一件愧怍之事,即非泰山北斗品格。
人争求荣乎,就其求之之时,已极人间之辱;人争恃宠乎,就其恃之之时,已极人间之贱。 丈夫之高华,只在于功名气节。
鄙夫之炫耀,但求诸服饰起居。 阿谀取容,男子耻为妾妇之道。
本真不凿,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
小人之事上也,必谄必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立朝不是好舍人,自居家不是好处士。
平素不是好处士,则小时不是好学生。 做秀才如处子,要怕人。
既入仕如媳妇,要养人。 归林下如阿婆,要教人。
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 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贵人之前莫言贱,彼将谓我求其荐。 富人之前莫言贫,彼将谓我求其怜。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辄忘。 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必报。
处众以和,贵有强毅不可夺之力。 持己以正,贵有圆通不可拘之权。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使人不乍处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媚若九尾狐,巧如百舌鸟,哀哉羞此七尺之躯! 暴同三足虎,毒比两头蛇,惜乎坏尔方寸之地! 到处枢偻,笑伊首何仇于天? 何亲于地?终朝筹算,问尔心何轻于命?何重于财? 富儿因求宦倾资,污吏以黩货失职。 亲兄弟析箸,璧合翻作瓜分。
士大夫爱钱,书香化为铜臭。 士大夫当为子孙造福,不当为子孙求福。
谨家规,崇俭朴,教耕读,积阴德,此造福也。 广田宅,结姻援,争什一,鬻功名,此求福也。
造福者澹而长,求福者浓而短。 士大夫当为此生惜名,不当为此生市名。
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 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此市名也。
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 士大夫当为一家用财,不当为一家伤财。
济宗党,广束修,救荒歉,助义举,此用财也。 靡苑囿,教歌舞,奢燕会,聚宝玩,此伤财也。
用财者,损而盈:伤则者,满而覆。 士大夫当为天下养身,不当为天下惜身。
省嗜欲,减思虑,戒忿怒,节饮食,此养身也。 规利害,避劳怨,营窟宅,守妻子,此惜身也。
养身者,啬而大,惜身者,膻而细。
2 作文《教与养》 600字左右教与养
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辞典上说: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礼貌和教养不全是一回事,礼貌只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懂礼貌和礼节的人不一定具备教养,而有教养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环境中的礼节和礼貌。比如一个有教养的农民会很好地遵守乡村礼节和礼貌。
就礼貌和教养的关系问题:
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一开始说起教养,现在知道,若非出于真心而表现得面面俱到,那只是礼貌,但礼貌的行为坚持一段后可能会改变态度,成为发自内心的,礼貌也就随之转化为教养了。由此看来,礼貌似乎是教养的基础,是获得教养的量变的修炼过程。
好的教养是天生发自内心的行为,它是善良地对待他人,是一种天性,而不是后天的强制学习。我曾在意大利、牙买加以及美国西部和那里的农民们相处过,他们虽然从事体力劳动,但却天生有一种谦逊的礼貌。
教养与礼貌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区别在于,教养反映的是人本质上的品质与道德水平,反映一种积极的对己对人的态度和行为,而礼貌只是人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的对人谦让恭敬的外在举止。它们的联系在于,有教养的人与人相处时总是会借助礼貌这种形式。因此,我们既不能说一个社交场合彬彬有礼而私下总说人坏话的人有教养,也无法说一个“刀子嘴豆腐心”,十分热心助人的人有教养。
换言之,我们既需要内在道德品质的美好与完善,也需要外在行为举止的礼貌与得体。两者统一,才有助于我们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否则,别人对我们要么“避之惟恐不及”(如果我们是伪君子),要么“敬而远之”(如果我们是满口粗话的热心人)。
3 教和育用古文怎么写教形声。字从攴(pū),从孝,孝亦声。“孝”义为“全天在家侍奉父母”,转义为“全脱产”。“攴”指“执行”、“力促”。“孝”与“攴”联合起来表示“全天听命于老师”。本义:全身心跟着老师(学习)。转义:老师全天授业。全职老师传授知识。转义的引申:培育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说明:“教”的造字本义表示“学生对待老师要像在家里尊奉父母一样”。旧社会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即视老师为父母。
注意:教原本的写法是“敎”,左边不是“孝”,所以声旁也不是“孝”。在小篆里声旁的写法也和孝不同。右图为康熙字典里的教和小篆的孝。
育〈动〉
(会意。甲骨文字形,像妇女生孩子。上为「母」及头上的装饰,下为倒著的「子」。)
解说:育从反子从肉,上半部为反子,表示母生子,生子头先出,故写作反子,常见部件,见於「育撤弃流充」等字;下半部为月,常见部件,或是月亮的月,或是肉的隶书,而青字下部为丹,非月,应作竖笔。育,本义刚出生的小儿,小儿需教育。又徐锴曰:“(反子),不顺子也。不顺子亦教之,况顺者乎?”
4 含有训意思为教的古文训学斋规 《读书》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绉折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此,最为可法。
训俭示康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
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
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听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
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
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
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藻棁,孔子鄙其小器。
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鳅知其及祸;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
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了凡四训】 第一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第四篇 谦德之效》 袁了凡居士传附注 《第一篇 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
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余引归,告母。
母曰:“善待之。” 试其数,纤悉皆验。
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 余遂礼郁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於正寝,惜无子。
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西元1567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己巳(西元1569年)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
5 楚人养狙文言文答案你题目都不给出来别人怎么答 谁知道你写的那篇问题是什么
楚 人 养 狙 楚有养狙以为(把……作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群狙于(在)庭,使老狙率(率领)以(连词,用在两个动词之前,表承接,无义)之(动词,到、往)山中求草木之实(果实),赋(动词,缴纳)什一(十分之一)以(连词,相当于“来”)自奉。或(有的猴子)不给,则加(施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动词,栽)与(通“欤”,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吾何(为什么)假(本意为“借”,这里引申为“利用”)于(被)彼而为(被)之役(奴役)乎?”言未既(完),众狙皆寤(醒悟)。其(指示代词,那)夕,相与(一起)伺(等候)狙公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义)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到)林中,不复归。狙公卒(最后、最终)馁(饥饿)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用)术(权术)使(驱使)民而无道(方法)揆(法度)者,其(表猜测的语气词)如狙公乎?惟(只是)其(他们,指人民)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启发)之,其(他们,指剥削者、统治者)术穷(尽、完)矣。” [说明] ①《古文观止读本》上“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一句中漏了一个“何”字。 ②“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一句中“道”的意思应该理解为“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 [翻译] ①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群猴都惧怕他并因此而痛苦,不敢违抗。) ②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被他利用又被他奴役呢?) ③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世上有用权术驱使人民却没有方法和法度的人,大概就像狙公这样的人吧。) ④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只是因为人民迷惑而没有觉醒,一旦有人启发人民,他们的权术就到头了。) [理解] ①这是一篇寓言,首先要理解其寓意:剥削统治者用权术奴役人民,必然会遭到人民的反抗,最终落得像狙公那样的下场。(通过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说明人民一旦觉悟,群起反抗,统治者就只有冻馁而死。) ②狙公的形象:狙公象征着那些妄图不劳而获而又残暴愚蠢的剥削者、统治者。 ③从小猴的角度得到的启示: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的事,要勇于反抗。
6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C
2孟子认为良好的道德教化比良好的政治更会获得民心,因此统治者要重视教育。
1C
2孟子认为良好的道德教化比良好的政治更会获得民心,因此统治者要重视教育。
【译文】“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习射的意思。(地方学校,)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学’(是中央的学校),三代共用这个名称。(这些学校)都是用来教人懂得伦理关系的。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在下自然就会相亲相爱。(您要这么做了,)如果有圣王出现,必然会来效法的,这样就成了圣王的老师了。
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7 楚人养狙的文言文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①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俟②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③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①树:种,栽种
②俟:等,等到
③道揆:法度,准则
【翻译】
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着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抽十分之一的税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怕死了,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们我们为什么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役使呢?”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
当晚,群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中心】
通过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说明只要人民一旦觉悟,群起反抗,统治者就只有冻馁而死。
文学常识:
奉通“俸”,供奉
寤通“悟”,醒悟
道理
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本领,也不可当作骄傲的本钱。只有谦虚谨慎,才能获得人们的敬重
郁离子说:“人世间有以权术驱使民众而无道理和法度的,他们就如同狙公一样吧?完全是民众迷惑而没有觉醒,一旦得到启发,他们的权术就到头了啊
养与教文言文
本文2023-10-16 02:32: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5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