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有很多圣地,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道教有很多圣地,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么??,第1张

  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崇拜神仙,并多认为在景色秀丽,林木幽深的地方为神仙聚居之所。修真慕仙的他们所以把天下名山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一、 十大洞天

  十大洞天,是道教中认为上天派群仙治理之所,它们分别为:

  王屋山洞,一称小有清虚之天,即山西垣曲河,河南济源两县的王屋山。

  委羽小洞,一称大有空明之天,即浙江黄岩县的委羽山。

  西城山洞,一称太玄总真之天;疑是青海的西倾山;

  西玄山洞,一称三元极真之天;即西岳华山。

  青城山洞,一称宝仙九室之天,即四州青城山。

  赤城山洞,一称上清玉平之天,即浙江天台县赤城山。

  罗浮山洞,一称朱明辉真之天,即广东罗浮山。

  句曲山洞,一称金坛华阳之天,即江苏茅山。

  林屋山洞,一称元神幽之天。即江苏吴县西洞山。

  括苍山洞,一称成德隐玄之天。即浙江仙居、临海两县间的括苍山。

  二、 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道教中认为上天派上仙治理之所,它们分别为:

  霍桐山洞,名曰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

  东岳泰山洞,名曰蓬玄洞天,在衮州干封县,属山图公子治之。

  南岳衡山洞,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仙人石长生治之。

  西岳华山洞,名曰惣仙洞天,在华州华阴县,真人惠车子主之。

  北岳常山洞,名曰惣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阳县,真人郑子真治之。

  中岳嵩山洞,名曰司马洞天,在东都登封县,仙人邓云山治之。

  峨眉山洞,名曰虚陵洞天,在嘉州峨嵋县,真人唐览治之。

  庐山洞,名曰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真人周正时治之。

  四明山洞,名曰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真人刁道林治之。

  会稽山洞,名曰极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阴县镜湖中,仙人郭华治之。

  太白山洞,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长安县连终南山,仙人张季连治之。

  西山洞,名曰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真人唐公成治之。

  小沩山洞,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陵县,仙人花丘林治之。

  潜山洞,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仙人稷丘子治之。

  鬼谷山洞,名曰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真人崔文子治之。

  武夷山洞,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真人刘少公治之。

  笥山洞,名曰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真人梁伯鸾主之。

  华盖山洞,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温州永嘉县,仙人平公修治之。

  盖竹山洞,名曰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属仙人商丘子治之。

  都峤山洞,名曰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仙人刘根治之。

  白石山洞,名曰秀乐长真天,在云和州含山县,白真人治之。

  岣漏山洞,名曰玉阙宝圭天,在客州北流县,属仙人饯真人治之。

  疑山洞,名曰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仙人严真青治之。

  洞阳山洞,名曰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刘真人治之。

  幕阜山洞,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属陈真治之。

  大酉山洞,名曰大酉华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

  金庭山洞,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属赵仙伯治之。

  麻姑山洞,名曰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属王真人治之。

  仙都山洞,名曰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属赵真人治之。

  青田山洞,名曰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属付真人治之。

  钟山洞,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属龚真人治之。

  良常山洞,名曰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客县,属李治之。

  紫盖山洞,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常阳县,属公羽真人治之。

  目山洞,名曰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属姜真人治之。

  桃源山洞,名曰白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县,属谢真人治之。

  金华山洞,名曰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属戴真人治之。

  三、 七十二福地

  七十二福地,是道教中认为上天派真人治理的山、洞、坛、溪,它们分别为:

  地肺山——在江宁府句容县界,昔陶隐居幽栖之处。

  盖竹山——在衢州仙都县,真人施存治之。

  仙�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真人张董华治之。

  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属地仙刘奉林治之。

  西仙源——亦在台州黄岩县峤岭一百二十里,属地仙张兆期治之。

  南田山——在东海东,舟船往来可到,属刘真人治之。

  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菜岛上,多真仙居之,属地仙许迈治之。

  青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相接,真人刘子光治之。

  郁木洞——在玉笋山南,是萧子云侍郎隐处,至今阴雨,犹闻丝竹之音,往往樵人遇之属地仙赤鲁斑主之。

  丹霞山——在麻姑山,是蔡经真人得道之处,到今雨夜多闻钟磬之声,属蔡真人治之。

  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中,属地仙侯生所治。

  大若岩——在漫无边际州永嘉县东一百二十里,属地仙李方回治之。

  焦源——在建州建阳县北,是尹真人隐处。

  灵墟——在台州唐兴县北,是白云先生隐处。

  沃洲——在越州剡县南,属真人方明所治之。

  天姥岭——在剡县南,属真人魏显仁治之。

  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南,属真人山世远所治之。

  金庭山——在庐州巢县,别名紫微山,属马仙人治之。

  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属阴真人治之。

  安山——在交州北,安期生先生隐处,属先生治之。

  马岭山——在柳州郭内水东,苏耽隐处,属真人力牧主之。

  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娄驾先生隐处。

  洞真墟——在潭州长沙县,西岳真人韩终所治之处。

  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青乌公治之。

  光天坛——在衡岳西源头,凤真人所治之处。

  洞灵源——在南岳招仙观西,邓先生所隐地也。

  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里,黄山公主之。

  陶山——在温州安国县,陶先生曾隐居此处。

  皇井——在温州横阳县,真人鲍察所治处。

  烂柯山——在卫州信安县,王质先生隐处。

  勒溪——在建州建阳县东,是孔子遗砚之所。

  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仙人张巨君主之。

  灵山——在信州上饶县北,墨真人治之。

  泉源——在罗浮山中,仙人华子期治之。

  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仇季子治之。

  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郭真人所治处。

  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尹真人所治之地。

  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徐真人治之地。

  东白源——在洪州新吴县东,刘仙人所治之地。

  钵池山——在楚州,王乔得道之处。

  论山——在润州丹徒县,是终真人治之。

  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属庄仙人修道之所。

  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属郭真人治之。

  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属李仙君所治之处。

  平都山——在忠州,是阴真君上升之处。

  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接桃源界。

  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是五柳先生隐处。

  彰龙山——在潭州澧陵县北,属臧先生治之。

  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属范真人所治处。

  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属仙人柏成子治之。

  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孙真人、安期生治之。

  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真人子州所治之处。

  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仙人张巨君治之。

  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并太上所游处。

  蓝水——在西都蓝田县,属地仙张兆其所治之处。

  玉峰——在西都京兆县,属仙人柏户治之。

  天柱山——在杭州于潜县,属地仙王柏元治之。

  商谷山——在商州,是四皓仙人隐处。

  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真人康桑治之。

  司马梅山——在台州天台山北,是李明仙人所治处。

  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是毛真人治之。

  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是赵仙人治处。

  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始皇先生曾隐居此处。

  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是琼华夫人治之。

  泸水——在西梁州,是仙人安公治之。

  甘山——在黔南,是宁真人治处。

  工晃山——在汉州,是赤须先生治。

  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是石真人所治之处。

  云山——在邵州武刚县,属仙人卢生治之。

  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属魏真人治之。

  庐山——在福州连江县,属谢真人治之。

  东海山——在海州东二十五里,属王真人治之。

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为:安徽齐云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是中国道教圣地,四座山分别供奉广援普度天尊、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护道天尊。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由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首创于四川鹤鸣山,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四大名山自东汉开始建观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道观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神秘空灵——武当山,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市

道教四大名山(5张)

境内,方圆400公里,属大巴山东段。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有元、明建筑群等风景胜迹,居于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截至2013年,武当山有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5035件。

宋书画家米芾曾赞武当为"天下第一山"。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闻名于世。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

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风景区。武当山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丹江口水库之滨的玄武门(石雕牌坊),坊额刻有明代嘉靖皇帝御笔"治世玄岳"四字。玄岳门西一公里处,有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敕建的遇真宫,是纪念武当拳的创始者张三丰的。天柱峰顶端有建于1416年的金殿,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建筑群。殿高554米,宽58米,深42米,重80 余吨,英姿魁伟。还有铜铸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侍立两侧,十分壮观。汉代阴长生,唐代吕洞宾,明代张三丰等均在此修炼。[1] 

主要景点

武当山主神真武大帝

武当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风景名胜区以天柱峰为中心有上﹑下十八盘等险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顶”和“金殿叠影”等 。 [2]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 多平方米。 [3] 

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4] 

紫金城:紫金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净乐宫:净乐宫位居武当山八宫之首,始建于明代永乐11年的武当山净乐宫,因1958年兴修丹江口水库时淹没在水库之中,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一批文物搬迁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资7000万元,全面实施净乐宫复原工作,经过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广场、山门、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现雏形,再现了当年净乐宫的宏伟气势,成为丹江口南水北调工程地上文物搬迁复原的范例。

玄岳门:玄岳门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

玉虚宫: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宫观庙宇2200间,嘉靖三十一年又经修葺,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单元。后来大部分毁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现存部分建筑和遗址,还建有重达百吨的“龟驮碑”亭四座。 [5] 

磨针井:磨针井又名纯阳宫。坐落在老营以南12公里处,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现存磨针井为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厢房50余间,面积1700平方米。

太子坡:太子坡又名复真观。现基本保持当年规模,是武当建筑群中的一个较大单元。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于狮子峰前,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

南岩:南岩为道教所称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境”,是武当山36岩中风光最美的一处。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o.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琼台观:琼台观位于天柱峰东南麓约10公里,垂直距离1350米,分为上观、中观、下观。在元代时,称为“琼台宫”。明清时修葺扩建有24座道院,庙房数百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兵火。现已修复部分庙房。该处系武当山客运索道的起始点。已成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

隐仙岩:隐仙岩位于竹关之上,五龙宫之北。高耸云烟,石如玉壁,呈瑰纳奇。

武当山北神道:武当山北神道位于天柱峰东北的丹江口市武当山镇﹐所产龙头拐杖﹑玉雕﹑木雕﹑陶瓷等工艺品﹐具浓厚的地方特色。针井茶为传统名茶。襄渝铁路﹑老(河口)白(河)公路在此并行通过。

武当山南神道:武当山南神道位于武当山西南麓的丹江口市官山镇,距武当山金顶(天柱峰)仅有57公里,是豫川陕香客敬香的重要神道,素有武当后花园之美誉。这里群山如花,数峰如笋,大河如练,美景如画,民歌如潮。这里是八百里武当里一块最原始、最神秘的幽静之地,景区全长20公里,由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村和直通金顶的武当大峡谷两大景区组成,以九道河为玉带,像珍珠般串连着吕家河民歌村、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和新四军遗址、二龙戏珠、斩龙崖、尼姑岩、桃花洞、兰花谷、狮子滩、鬼谷子涧、天书谷、黑金沟大峡谷、龙潭、转运台、金蟾朝圣等众多景点。

武当山西神道:经丹江口市六里坪、官山外朝山、分道观分道开始登山,经过猴王庙、娃子坡、全真观遗址(有两株千年大银杏树)、长岭抵全龙观,计程15公里,现为四米宽水泥公路。再登黄土岭,到乱石窖,交古韩粮道,依次经财神、黑虎、火神、山神四座石庙,上黄土垭,再攀青龙背、吊钟台,经太和宫上金顶,计程10公里。因位于天柱峰西侧,史称西神道。沿途古木参天,风景如画,东有深沟大壑的雷涧(东沟河),有金鼎、眉棱两峰左右矗立,七星(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峰南北屏立。 [6] 

武当山东神道:从丹江口市盐池河镇到武当口村的15公里水泥路已硬化125公里,还有近2公里的路面有望在年内完成,届时,武当山第三条上山旅游线路将全面建成。天桥沟瀑布——位于盐池河镇政府所在地以东约9公里处,实则为一条山涧小溪,自改板河村由东向西缓缓流出,长约3公里,溪水自天桥处折而向北流经百米高的悬崖跌宕而下形成瀑布。山坡锣鼓——民间艺术瑰宝,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开发力度,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向“中国锣鼓之乡”努力。

武柱峰景区:武柱峰景区位于丹江口的官山镇骡马沟村,一天然真武神石像酷似武当山金顶上的真武大帝像。武柱峰坐落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的官山镇骡马沟村,武柱峰又称大明峰,柱头岩,真武坐像(因真武大帝父亲净乐国明真大帝而得名),元代建有王母宫(即真武大帝母亲)。距武当天柱峰14公里,是武当72峰之一,海拔为1132米。此坐像两峰如笋形同座椅,之间端坐着一尊高约80米、宽40米的天然真武神石像,身着道服,五官形备,目光深邃,背依伏龙山,注视武当山金顶,其头顶上茂密的白皮松俨然发髻,脸庞圆润,鼻梁高高隆起,两手平放两膝之上,打坐在玄武背上修行状惟妙惟肖,酷似武当山金顶的真武大帝像。在秋高气爽的艳阳照射下,山体直插霄汉,真武座像矗立在陡峭的悬崖上,晶莹光滑,金光灿灿,辉煌夺目。相传,真武在此潜心修行多年,以虔诚和恒心感动了道德天尊,被点化成仙,留下石质人像。

  因《续汉书》前的地理著作对于郡治与都城的里程都没有作详细记录,今日所能见的最早记录只有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所作《续汉书 郡国志》,并为南朝梁时范晔《后汉书》所收。另,东晋史学家常璩所作《华阳国志》对秦岭以南的川陕鄂滇地区的历史地理沿革都有记载,且较《续汉书 郡国志》为晚,里程的准确度当更高,故作为重要参考。

  一、 史籍记载的州郡距离

  《后汉书 卷二十三 郡国志五》

  汉中郡,秦置。雒阳西千九百九十里。

  武都郡,武帝置。雒阳西一千九百六十里。

  广汉郡,高帝置。雒阳西三千里。

  蜀郡,秦置。雒阳西三千一百里。

  京兆尹,秦内史,武帝改。其四县,建武十五年属。雒阳西九百五十里。

  《华阳国志 卷二 汉中志》

  梓潼郡,……去洛二千八百三十八里。

  武都郡,本广汉西部都尉治也,……去洛一千八百七十八里。

  阴平郡,本广汉北部都尉〔治〕……去洛二千三百四十四里。

  《华阳国志 卷三 蜀志》

  蜀郡,……去洛三千一百二十里。

  广汉郡,……去洛三千里,去成都百二十里。

  从记载可以看出汉中郡治(南郑,今汉中市区)距京兆尹(即长安,今西安西北)为1110汉里;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距京兆尹为1888汉里。蜀郡郡治(今四川成都)距京兆尹为2150~2170汉里。阴平郡治(今甘肃文县)与长安路程为1394汉里。

  二、 现代交通相应的城市距离

  1 先看汉中与长安间的交通。

  汉中与长安间的交通在两汉、三国以及晋代主要是通过褒斜道、故道联系。褒斜道所经大致沿今从眉县经太白到达留坝武关驿镇的210省道,及武关驿镇到汉中市区的316国道,沿途为2565公里。而眉县到西安的路程沿310国道为135公里。这样,西安至汉中沿褒斜道为3915公里,合9416汉里(1汉里合今市里08316里,04158公里,参《中国里的长度演变考》,杨生民,《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1)。此距离较《续汉书》所计算距离为短,可见此路线虽不是后汉时的主要道路,确是比较便捷的。

  故道从宝鸡到凤县的这一段,历史上也没有异议,主要是从宝鸡大致沿宝成铁路一线至凤县。今宝鸡到西安的沿310国道为197公里,宝成铁路宝鸡到凤州91公里,凤州镇到凤县沿212省道为16公里。主要争论是在凤县以南,入汉中是继续通过沿嘉陵江的道路还是通过其他道路。主要有四种说法:

  第一, 从凤县转东南方向,经今天南星镇、留侯镇、留坝县城、武关驿镇(即连云栈道)与褒斜道汇合南入汉中。但是,这段被称为“连云栈道”的道路现在很明确为北魏所开,秦汉不存,故不予考虑。

  第二, 从凤县沿嘉陵江向南至略阳,转西南经何家岩镇、黑河坝乡,沿沮水经茶店镇(汉沮县)、武侯镇(古阳平关)、勉县(汉沔阳)而至汉中。宝鸡到略阳,宝成铁路路程为215公里,略阳到汉中沿309省道里程为116公里。如果沿此路线,西安到汉中路程为528公里,合1270汉里。

  第三, 从凤县沿嘉陵江向南至略阳,转西南经接官厅镇(古飞仙岭)沿汉江北源大林河(古陈平水)经庙坝乡到大安镇(唐金牛县),在向东到汉中。宝鸡到略阳,宝成铁路路程为215公里,略阳到大安镇沿公路为52公里,大安到汉中沿为108国道88公里。则此路线略阳到汉中为140公里,如果沿此路线,西安到汉中路程为552公里,合1329汉里。

  第四, 从略阳沿嘉陵江继续向南到达宁强阳平关镇,然后折向东北,经代家坝、大安、青羊驿、武侯镇、勉县而至汉中。宝成铁路宝鸡到阳平关路程为271公里,阳平关镇到汉中沿公路及108国道里程为117公里。。如果沿此路线,西安到汉中路程为585公里,合1407汉里。

  不难看出通过茶店-武侯镇的路线似乎是比较符合历史记载的。

  2 再看成都与长安间的交通。

  因从广元昭化镇南下继续沿嘉陵江绕行阆中、郪县的路程远较石牛道为远。宝成铁路广元以南段所经与历史上的石牛道不同,且不经过梓潼,我们取国道108的路线来计算。另外,石牛道梓潼以下路线是唯一的,我们可以通过验证梓潼到长安的距离来推断成都到长安的交通路线。

  研究梓潼到长安的距离,第一个问题是,梓潼到长安是不是必须通过汉中。我们分别来看。

  第一, 如果从梓潼到长安必须通过汉中,则梓潼到汉中距离就为778汉里。又分为三种情况:

  A 从汉中经大安、宁强县城、四川广元至梓潼,即沿108国道而行。路程为374公里,合8995汉里。

  B 从汉中经大安、阳平关镇,沿嘉陵江南下广元再沿108国道而行。汉中到阳平关镇沿108国道及公路距离为117公里,阳平关镇到广元沿宝成铁路为79公里,四川广元至梓潼沿108国道为157公里。如果沿此路线,汉中到梓潼距离为353公里,合849汉里。

  C 从汉中经大安、阳平关镇、燕子砭镇、广坪镇、四川青川沙州镇(两汉白水),然后沿白龙江向西南,到达广元昭化镇(汉葭萌、三国汉寿)然后南下梓潼。汉中经108国道及公路到沙州镇路程为203公里,从沙洲沿212国道到广元宝轮镇距离为120公里(宝轮镇据广元25公里)。宝轮镇到梓潼沿108国道为132公里。宝轮镇东南到昭化镇是水泥路,长21公里。宝轮镇沿108国道至剑阁县剑门镇的距离,与经沿水泥路经昭化到剑门镇的距离差不多。所以,我们以宝轮镇到剑门镇的108国道,代替经昭化到剑门镇水泥路路程。如果沿此路线,汉中到梓潼距离为455公里,合1094汉里。

  不难看出,从梓潼通过汉中到达长安,最符合历史记载的路线是从阳平关镇直下广元昭化的路线,仅差61汉里,约25公里。

  第二, 如果从梓潼到长安不通过汉中,则情况比较复杂。

  首先,阳平关镇以南,有两条路线,即前面提到的从燕子砭镇直接南下广元的路线和经过青川沙州镇的路线。

  A. 从燕子砭镇直接南下广元的路线。宝成铁路阳平关镇至广元段路程为79公里,国道108广元与梓潼里程为157公里。则沿此路线,阳平关镇到梓潼距离为236公里。

  B. 经过青川沙州镇的路线。阳平关镇到四川沙洲里程为86公里。前面提到,从沙洲沿212国道到广元宝轮镇距离为120公里。广元到宝轮镇25公里,则宝轮镇到梓潼沿108国道为132公里。则沿此路线,阳平关镇到梓潼距离为338公里。

  其次,阳平关镇以北以东,有三条路线,分别是嘉陵江线和上面提到的陈平水线、茶店-武侯镇线。

  A 嘉陵江线宝成铁路宝鸡到阳平关镇距离为271公里,则此线阳平关镇到长安距离为468公里。

  B 陈平水线 阳平关镇到大安镇公路29公里, 大安镇到略阳沿公路为52公里,略阳到宝鸡宝成铁路215公里,则此线阳平关镇到长安距离为493公里。

  C 茶店-武侯镇线阳平关镇到大安镇公路29公里,大安镇到武侯镇沿108国道36公里,武侯镇到略阳沿309省道64公里,略阳到宝鸡宝成铁路215公里,则此线阳平关镇到长安距离为541公里。

  然后,我们把南北线路两两组合相加得到不同线路长安到梓潼的距离:AA-704公里,合1693汉里; AB-729公里,合1753汉里; AC-777公里,合1869汉里; BA-806公里,合1938汉里; BB-831公里,合1999汉里; BC-879公里,合2113汉里。

  不难看出,从梓潼不通过汉中到达长安,经过广元、阳平关镇嘉陵江沿线与茶店-武侯镇线结合的路线以及经过青川沙洲(两汉白水县)与阳平关、略阳的嘉陵江线结合的路线,是与历史记载比较接近的。但考虑到略阳阳平关镇一段嘉陵江比较难行。似乎后者更应作为与历史记载相符的路线。

  李之勤先生在《既“回远“而又不甚“回远”--论故道在川陕诸驿道中的特殊地位》(《西北史地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中比较了嘉陵江线、茶店-武侯镇线(在其文中称为“西县线”),提到《元和郡县志》、《通典》等书中得出经过飞仙岭、金牛驿的沮水线,长安到利州的路程为1380里。按《元和郡县志》,从利州继续向南经剑州(辖梓潼)、绵州、汉州到成都的距离为760里。则此路线长安到成都为2140里。与《汉书》、《华阳国志》等所记载的2150-2170汉里非常接近。但是,唐时阳平关以南入蜀已经该行沿嘉陵江经过广元朝天的路线。若用此路线的2140里减去成都梓潼间的282里(含唐里制相当),得到此线路长安梓潼间距离为1858里。与我们上面得出的AB线路相差100里左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