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历史会考、求对战争和和平的理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急!~历史会考、求对战争和和平的理解,第1张

战争与和平从来就不是一个相对矛盾的名词,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战争也是换取和平的一个先决条件之一。从我们的解放战争开始,为了换取更大的和平,我们的军队和人民付出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苦战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最终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这样看来,我们历史上的这场解放战争与现在的和平生活有根本的冲突吗?答案是没有。如果不是我们许许多多革命前辈们当年的血与火的付出,可能我们现在根本就不能享受到和平生活的美好。

再到自卫反击战,越南鬼子不断地滋扰着我们的边境秩序,不断地挑衅着我们领土的完整,使到我们边境地区的生活秩序遭到了严重的干扰,国家的尊严受到严重的伤害。我们人民军队奉命出击了,前后近十年的断断续续战争,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重新赢取了和平,维护了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尊严。

我们在历次的战争中,牺牲了不少军民宝贵的生命,无数年轻的生命长眠在西南边陲。当我们的子弟兵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时候,当我们现在的人们安居乐业的时候,我们能说当年的这一场战争是没有任何的意义吗?

凡事我们都不能只看到表面,我们更应该看到事实给我们带来的赋予。和平的生活是每个人都期望得到的,包括现在在世界各地不断挑起战火的美军。他们同样也有很多反战人士,可是踏上战场的战士,他们选择后退吗?他们国家需要他们付出生命作为代价的时候,他们退却吗?国情不同,面对战争的观点也会大不一样。在外人眼里,美国现代的每一场战争都是赤裸裸的强盗行为,但是在大多数美国人的心里,他们认为他们国家选择战争的方式是错误了吗?

他们所选择战争的地区和国家,在他们眼中都是严重威胁到了他们国家的安全的,就好像基地组织在美国本土发动的恐怖袭击,之前并没有迹象表明本土的国民会遭到严重的威胁,但是战争就是这样点燃了导火索。为了获取自己认为的和平,他们也不惜一战。虽然其中耗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物资,也付出了无数军人的生命,可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发动的战争,他们大都认为这是必须的,是值得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哪个国家或团体的行为实实在在地对我们的国家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达到了必须使用武力解决的地步,那么,即便是付出再大地代价,我们的军队和人民也会毫不犹豫地给予无情的打击,就像当初的中越自卫反击和中印自卫反击一样。没有人会认为我们的选择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更多的是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一个国家的主权完整时需要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作后盾的,一支强大的军队是随时要应对突如其来的战争的,和平年代的军队不能养成永远和平的麻痹思想。如果我们的人民和人民军队每天都沉浸在和平的思维当中,那么恐怕我们目前的和平生活也就到了尽头了。

打仗是会死人的,而且死伤的人数不会少,尤其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军事力量并不算强大的时候。如果,南海被周边国家不断地蚕食,海峡那边宣告独立的话,我们能够为了避免牺牲人命而听之任之,眼看着他们胡作非为不闻不问,这样可行吗?万一类似侵华战争的侵略行为再次发生在我们的国土上,我们也能一再忍让?要知道打仗是会死人的啊?!

无论任何事情,在它收获的背后都会有付出,我们要看到的是这种付出是否值得而已。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尊严,为了领土的完整,牺牲个人的性命又算得了什么?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在军人的字典里,没有和平一词,只有战争时期和战争准备时期。我们的人民军队就是时刻准备为了国家和人民而付出的,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为了明天即将来临的战争在刻苦训练着。在每个现役或退役军人的眼里,没有比维护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更重要的事情了。

战争来临,冲在最前面的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只有他们才有资格说死是不是值得。我也是一个退役军人,我从来就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每次执行处突任务时,我们也知道可能会牺牲,遗书我们也写过了多次。可是我和我的战友们没有后悔过,更没有退缩过。一旦握紧钢枪那一刻,我们就知道我们只属于祖国,什么也不再重要了。论坛里头也有许许多多参加过那场自卫战的老前辈们,你们都可以去请教一下,他们那么多在南疆牺牲的战友到底值不值?他们才最有发言权。

和平很重要,争取和平的过程更是不容易,维护和平却是难上加难。为免我们今天和平生活不遭受侵害,付出和牺牲实在是微不足道。我们避免战争,但不惧怕战争的来临!

现在很流行为历史“翻案”。北宋时期对契丹、党项作战屡屡失利,长期采取订立协约“送岁币换和平”的方法,肯定是加重人民负担、使国家和民族利益受损的,可有人对此却大加赞赏,应该说这是片面和不正确的。

其一:“岁币”换不来和平。正常情况下,中原地区经济可以支撑“岁币”的负担,一遇灾年税收受到影响,“岁币”还得付出,无异于雪上加霜,长此以往民怨加深,统治不稳,受害的不仅是政权,更多的还是普通百性;

其二:“岁币”形成了制度,层层摊派、逐级加码,更加滋生腐败现象,造成官民对立。结果是中间(各级官吏)收益,两头(国家和百姓)受损,形成恶性循环;

其三:“岁币”换来的和平是虚假的和平,收益的中间阶层沉迷于欺上瞒下的“稳定”之中,不事武备,为后来北宋的灭亡埋下隐患。

其四:打仗并不是单纯耗费,还会有胜利的收益,即所谓的战利品。

应该说在不利的情况下,“岁币”只能作为短时间维持和平的局面,赢得喘息的方法,是权宜之计,并不适合做一项长期的“国策”。哪有整天给人“罚款”还不亦乐乎的?可在北宋就是这个样子,官员谋图自保、皇帝沉迷个人的“爱好”,老百姓没有发言权,只能默默忍受,局势变化之后只能再次陷入挨打的局面,“靖康之变”给这种不思进取的“岁币”换“和平”,敲响了丧钟。

早在汉代时期,刘邦与匈奴作战不利。“白登之围”后,冒顿单于屡次违背汉朝与匈奴所订立盟约,对边界进行侵扰劫掠活动。汉朝为了休养生息,采纳和亲之策,此外汉朝每年送给匈奴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物资。暂时的缓和了匈奴的关系。后代君王无论文帝还是景帝始终也没有忘记消除这个北方威胁,最终在“白登之围”70年后,由汉武帝手中得以实现。与汉朝相比,北宋的统治者就像一个“小偷”,把国家利益当作自己“偷来的东西”,遇到“强盗”给点了事。

所以有宋一朝,虽经济富足、文化强盛、科技发达,却仍免不了亡国的命运。

1 关于战争和平的诗句

关于战争和平的诗句 1 我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诗句

名言可以吗?●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战争一开始,地狱。

2 关于战争于和平的古诗

杜甫的三吏 三别

《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指的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三吏,三别”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一作却)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一作固)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一作致此)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3 有哪些关于战争、和平的古诗词

战争诗,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在唐代的对外战争中,许多文人参与进去,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写诗描绘苍凉的边塞风光,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或诅咒战争带来的灾难,于是有了边塞诗派。

杜甫“三吏,三别”:

选取《新安吏》为例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一作却)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4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现代诗

你 该满足了吧

当万千的繁华变成荒芜

当文明的进程从此停步

你让空气里不再有安宁的气息

你让和平也从此绝迹

可是 为何你却听不到那孩子的啼哭

那一脸铁色的

依旧是你无边的冷酷

你 该满足了吧

当你实现了预想的荒凉

当你终于夺走了昨日的阳光

你让童话的世界从此硝烟弥漫

你让绝望浇铸你溅了血的剑

可是 为何你却望不到失子母亲的目光

为何 还要将那冰凉的子弹

机械地送入枪膛

你 该满足了吧

那片湛蓝的天空

早已被你染的血红

而你 也终于变得愈加的麻木

横尸累累的杀戮中

你的脚步竟是依旧的从容

收起你沾满罪恶的双手吧

我可怜的 孩子

你可知道

这荒唐的游戏

早已失去了结局

而无论你怎样的不满

甚至转身顽劣地向我射出子弹

我 都要告诉你

生命是上帝赐予的

你 没有夺来的权利

大海呵

当乌云露出它的狰狞时

当狂风张牙舞爪向你时

当他们聚众向你扑来时

你和平而又友好的天性

你善良而又宽容的性格

怎么挡得住命运的肆虐

上帝呵

你何忍这突来的悲剧

你怎舍得美丽的死亡

大海本就是你的宠儿

他身上的一切的优秀

不正是你最好的说明

雷霆下

大海没有丝毫的恐惧

他用力地呼吸积聚着

不可一世的敌众袭来

大海以无比勇气出击

纵然火线上伤痕惨重

也绝不低下高贵头颅

当大海意志更加坚强

狂风乌云们便愈消沉

当上帝容颜高照的时候

大海又恢复了往日和平

5 关于“向往和平”或“战争”的经典古诗句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释义: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释义: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3、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出自唐代令狐楚的《少年行四首·其三》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释义:

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剑起案列的秋风,驰马飞出了咸阳。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出自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释义: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释义: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6 关于和平与战争的现代诗和平与战争的现代诗

1、《一场战争》 没有硝烟的 一场战争 谁先爱了 谁便败了 风 拍落了一个梦 跌在地上 两个人 黯然伤神 一个在沙漠 一个在沼泽2、《和平》 是什么 让英雄的血迹 染红了我们的历史 是什么 让仇恨的硝烟 微笑地离开大地 我们可以拒绝一种凶暴的灵魂 但我们拒绝不了一双友好的手3、《没有硝烟的战争》作者:柳星 眼睛与眼睛的战争 两块坚硬的鹅卵石 撞出了火花 嘴巴与嘴巴的战争 唇枪对舌剑 看谁更锋利 这其实都是心的战争 胜利者是智慧 失败者是懦弱4、《卢沟桥的战争》 桥是两端 一端是人民 一端是战争 没有了和平的沟通 便有了战争的对立 桥是两面 上面是友谊的交流 下面是流动的防线 没有交流的底线和尊严 人民只有死守防线 桥是卢沟桥 我们站在桥的一端 我们站在桥的一面5、《战争是孽种》作者:麦田过客 我不知道词典里是怎样定义战争的 也不晓得里是如何解释的 我总觉得战争其实就是一孽种 朗朗乾坤之中光天化日之下 一帮卑鄙无耻丑恶贪婪于一身的无赖 俘虏了一群正直善良羸弱美丽的民妇 接着一月二月三月 江山依旧斗转星移终于 战争这个六亲不认的孽种诞辰了 6、《战争不会遗忘》作者:yuanhao123 是一曲如何的壮歌 遥远的战争竟被遗忘 一个寒冷的季节 战士们都在战壕里匍匐 机关枪像奔腾的骡子 欢快的狂叫 伴随激越的交响曲 新华社的电文 终于敲响了美韩联军的丧钟 那一次不同寻常的战争 让一座小山写入历史 而今延坪岛上硝烟的味道 会让每一位当年的老兵驻足 多少鲜血换来的和平 不知道还能延续多久 7、《给我些晴日》作者:霍嘉璐 须得给我些晴日 别让我的桃花流离 西北长夜里那群夜袭的铁骑 轻易就踏破桃薄薄的城池 那夜我在城池里打更 躲在一支蕊后听空城的马嘶 那些粉白的楼阁一声轻唤迅疾风逝 桃不懂战争只知宿命 风卷起遍地典籍逐一翻阅瓣瓣幸福 风寒后的寂静叫红颜薄命 阳光里那些粉靥一闪而过喊也喊不住 这一季我的唇若凋零的花瓣 我躲避阳光因为我的桃花没有上岸 在指尖的旁边8、《关于战争》 历史的长矛 从尘封的故纸堆中 斜斜的刺出 戳痛了串串感慨 每日与战争的遭遇 就这样成了我的职业 孟姜女寻夫的悲怆 坍塌了历史的一角 塞外的一抔青冢 句读着圆润的牧歌 掩埋在时间深处的渴望 蜿蜒着亘在心头的小道 楔进古往今来的年轮 如同高悬在人们头顶的明镜 照亮着我们的眼睛 把前面的路 看得更远9、《和平与战争》 这样的炮声,像每日例行的公事 约好了,就准时来临 回声隆隆,寂静支离 惊叫的人群,以及 来不及惊叫的人群 被淹没在黑夜和轰鸣里 被爆炸开的光撕扯着身躯 主啊,人们祈祷: 让这一切过去吧 不要说,这一切为了和平 不要说,为了这和平的一切 不要说,为了和平的这一切 不要说,为了这一切的和平 为了这一切的这样的和平 枪口又对准了枪口 昏灯昏笔下,再次声明 一个麻木的诗人 冷眼旁观 写下: 在这里 死亡是种痛 活着是另一种痛 不幸是种痛 幸存是另一种痛 在这里 悲痛用尸体来描述 人们用习惯来承受 当死神成为伴侣 当权者举起枪叫嚣着和平 巷子里,街道旁 剩下冷笑的残垣 以及残垣下的冤魂 迟迟不肯离开10、《战争的牺牲品》作者:绿叶秋落 一 风萧萧雪纷飞 枪林弹雨万骨堆 红雪尽然英雄泪 保家卫国终不悔 深山老林埋忠骨 悲鸣哀嚎魂断肠 战友情兄弟义 硝烟滚滚留几人 二 天空绽放着烟火 生命在慢慢消逝 倒下了 倒下了 在那无名的山坡上 只有血旗飘荡 昨日的狂欢 被今日的战火淹没 英雄无名 壮士无泪 一场战役沉默在 历史的长河里11、《我的战争》作者:临川 一 我手持一把吴越古剑 它锈迹斑斑 这是些热血的痕迹 这是些生命的呐喊 我手持一把高仿的佩刀 它做旧的程序 深入每个部族的特征和细节 深入每段历史的规则和颜色 我手持一把管制刀具 它的进退有不同的格局 一边有人群和呼喊 一边有城市和村庄 我永远属于冷兵器时代 我用冷兵器对抗一场现代化的战争 二 子弹会让生命飞速行进 炮弹会让生命轰轰烈烈 核弹会让生命荡然无存 我举着我的冷兵器 我的生命已经扑倒了无数次 我刺中了一个元首 我割除了引爆的电源 我在街边睡了一觉 我正在打赢每一场战争 众神的战车碾过父亲的眼镜腿儿 儿女的作业散落一地 妻子的情人在检修武器 邻居家的门媚早已破败不堪 我给朋友打了一个电话 或者朋友打了一个电话给我 说是今天晚上十一点零五分有地震 那张借条还在吗 我在山腰又竖起一面旗帜 总之继续我的战争吧12、《战争》 那黑暗又来侵袭独孤的城墙 矛与盾再一次的进行对抗 望着空空的粮仓 绝望夹杂着彷徨 还有一点忧伤和希望 梦想已经逃亡 此时留下的只是身体里那一点未凉的血浆 城外的呐喊 杀气如风一样 卷着黄沙和血腥 笼罩了时空的迷茫 闭上双眼嗅着恐惧的气息 颤抖的是手里与魔鬼斗争的刀枪 一座独孤的城 一个守卫明天太阳的残兵败将 听着他那气喘吁吁的疲惫 看着他那苦战未眠的眼里红光 一阵狞笑一阵疯狂 从善良的心里莫名的激起 肆虐游荡 溃然坍塌的是曾经的一切 绝地而起的是邪恶的过往 所有高尚的信念文明的礼往 都没有了耀眼的光芒 活着还是死亡 能主宰这的不再是天上或地下的那一堆水土泥浆 一座独孤的城 外面是充满杀气的呐喊 里面是弹尽粮绝的恐慌 弃了所有的一切 战争只是。

7 有没有描写战争,渴望和平的诗

渴望和平 ——阅读之和平篇 观书有感 战争是地狱之子,和平是艺术的保姆。

——莎士比亚 战争是残酷的,水都无法把它美化。 ——夏曼 只希望和平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争取和平而奋斗。

——季米特洛夫 和平不是没有战争,而是灵魂力量产生的一种美德。 ——斯宾诺步 金钱是战争的筋骨,和平是财富的源泉。

——拉伯雷 没有一个伟大的国家能长久保持和平,假如没有外敌存在,那么就会发生内在的敌人了。 ——季费 **之旅 这个星期看了几部**,皆是一战争为主题而展开的。

**名称为《一滴血》系列,由史泰龙主演。第一部诉说的是一位由越南战争回来的战俘在美国遭排斥而愤然反抗,咄咄逼人的警察局长勾起了他对在越南战争中被俘遭虐待的痛苦回忆。

战争夺走了他之外的所有连里兄弟的生命。这使得这位坚强的特种战警完全陷入崩溃之境——战争是可怕的。

第二部描写的是他到越南营救战俘。这次越南只旅使他看清了战争下有的人丑陋的嘴脸,尤其是他的指挥官的优柔寡断与胆小怕事,使他将军人粗暴的个性展露无遗。

这次行动甚至夺去了他刚结识并且有过患难之交的一位越南女子的生命。战争不仅仅是妇女失去远征的丈夫,更重要的是夺去了人类精神的依靠。

第三部写的是阿富汗战争。苏联对手无寸铁的阿富汗人民进行狂轰滥炸,肆意杀死妇女和小孩,毁掉一个民族。

阿富汗人民没有屈服,即使骑着马与敌人的坦克飞机相对抗,即使手无寸铁与敌人导弹枪弹相对抗,他们依旧没有屈服——这是对战争的痛恨与对国家、民族的信仰。 看了这系列**,我感触良多。

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花了28500亿美元,二战花了40000亿美元,朝鲜战争花了3400亿美元,越南战争花了7200亿美元,波斯湾战争花了1020亿美元,阿富汗战争花了1160亿美元。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并夺走了无数的生命。

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渴望和平,不希望战争。 时事报道 近年来,台军花费巨资,从海外购买大量洋军火装备部队,其作战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此外,台湾有些人放出了“境外作战”的口号,要“拒敌于彼岸,击敌于半渡,歼敌于水际滩头”。其本质就是向大陆挑衅。

这种做法置台湾人民的生死和福祉于不顾,对大陆和亚太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是一种极为危险的挑衅。如果台湾方面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势必破坏两岸谈判的政治气氛,增加军事冲突的危险,引发多数人不愿看到的战火。

台湾是中国东南的门户,中国收复台湾困难重重,除了台湾当局的错误行为,还有日本、美国、等国在政治、军事上的干扰。我当然是希望和平解决此事。

但迫于局势,我们当然可以用武力收回台湾——这是正义的。我想,正义的战争本身就是创造和的一种方式。

畅想和平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二战时的苏德战争。二战初期,斯大林与德国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当时苏联自以为德国的扩张不会涉及到自己,全然没有防备,最后倒被德国的闪电战打得溃不成军。历史告诉我们,不能被和平的假象所迷惑。

到了最后,苏联人民打败了德国,斯大林格勒战役挽回了败局。这是为什么?这说明发动非正义性的战争必将失败。

之后世界各国成立了联合国——这是对和平的向往。 那么我也想像马丁·路德·金一样抒发自己的畅想。

我梦想有一天,和平最终战胜战争; 我梦想有一天,美国的霸权主义消失,战争从此消殆; 我梦想有一天,时间能抚平战争带来的人民心中的伤疤: 我梦想有一天,非洲与中东的动乱能以坐下谈判的方式解决: 我梦想有一天,台湾在和平鸽身上飞过海峡,回到母亲怀中; 我梦想有一天,恐怖分子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面向世界忏悔; 我梦想有一天,日本右翼分子向世界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行; 我梦想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人能手拉着手,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一起欢庆真正和平的到来。 这就是我的梦想,对和平的畅想。

我知道这些梦想不只我一个人想过,但如何实现就得到我们共同的努力了。 和平之歌 当世界没有了彩虹, 当世界没有了欢笑, 当世界没有了白鸽, 当世界没有了阳光。

我们害怕, 我们畏惧, 和平是我们的天使, 传递上帝给人间的美好祝愿。

唱吧! 用渴望的歌声, 去换取和平 ⊙﹏⊙b汗。自己摘一下吧~~~~~。

暴力冲突:主要就是指的战争,国内的如隋唐的征高丽战争;汉语匈奴的战争;宋辽、宋金、宋蒙间的战争等。国外有如希波战争;十字军东征等等

和平方式:主要是指通婚,文化交流等等。如昭君出塞,中国唐朝的遣唐使,鉴真东渡等等。

文化的交流其实就是双向的文化的传播。古代由于生产力的限制,交通极其落后,世界各个地区之间难以彼此往来,文化交流十分困难。

古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撞与融合。东西方文明之间早已存在和平交往的历史,但战争与征服活动却以其暴力的手段在不同文明之间造成冲撞,在客观上推动着相互间的交流与融合。

长期的和平交流和骤然爆发的暴力冲突,导致了农耕、游牧两大世界之间闭塞格局逐渐被突破,推动了人类文明区域的不断扩展。

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两种:一是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二是,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在古代社会,战争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在诸多历史文献中,长篇累牍的战争一般都是重头戏。而说“和平”,在古代有一种特殊的旗帜,两军交战之时,如果有一方举起这种旗帜,就可以立即阻止战争的发展,到底是什么旗帜呢?

当今社会,和平鸽与橄榄枝,就是人类和平的代表,但在几千年前的古代,华夏民族就已经有了代表和平的“好”东西。

《晋书·列传》记载:“遣殿中将军王宫赍驺虞幡麾众曰:楚王矫诏。众皆释杖而走”,意思就是殿中将军拿着驺虞幡对部下说:“这是楚王的诏书”,然后对方就放下武器,立刻退兵了。也许看到这里,读者们就疑惑了,“驺虞幡”是什么呢?怎么变成了诏书呢?

其实这就是小编今天要说的古代和平的代表——驺虞幡,也叫做驺虞旗。根据晋代的史料记载,驺虞幡是晋朝时期,权力最高的令旗,每当有紧急军情时,就用驺虞幡传旨,或者是向对方示意友好,表示不想卷入战争。最后,驺虞幡也就逐渐成了一种和平的象征,那“驺虞”又是什么呢?

如果您在网上查资料,肯定会看到很多人说驺虞就是大熊猫,甚至四川成都有一家博物馆都是这样对外宣传,但这个看似靠谱的“答案”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古籍中对驺虞的记载不仅清晰,而且很明白。

最早关于驺虞的记载出自《山海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千里”;还有《毛诗故训传》中的记载,“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等等。

通过对文献记载的研究,驺虞具有“不食生物”的特性,意思就是说它不捕食活着的动物,除非是自然死亡的它才吃;另外还有资料上说,驺虞生性仁慈,在走路的时候,都挑着没有草的地方走,因为它不忍心踩到这些小植物。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知道驺虞确实是一种义兽,就连小草和小动物都不忍心伤害,那又何况是人呢。

通过对文献记载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驺虞是一种义兽,因此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会出现驺虞旗,成都这家博物馆中,有一幅关于驺虞的绘画作品,画家就将驺虞描绘成大熊猫的形象,驺虞被画成了大熊猫,在小编看来,这纯属是一厢情愿。

大熊猫在古代可并不是义兽,而是一种猛兽。根据明清两代的史料记载,当时的大熊猫生活在山林里面,时常会去到山下的农户家中咬食家畜,甚至还啃铁锅,故此,熊猫在古代还被叫做“食铁兽”,食铁就很拉风吗?那只能说它的牙口比较好而已,再说,古代的铁也不很结实。

大熊猫不是猫,而是熊,只是经过千百年的生物演化和环境变迁,它的生活习性就发生了改变,从肉食动物变成了素食动物。在人类的保护之下,大熊猫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会卖萌,并最终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善兽。

几千年过去了,驺虞到底长什么样,我们已经很难再去考证,但小编要说的是,只要现在的和平能一直延续,大熊猫还能一直卖萌,姑且把大熊猫当成驺虞其实也无妨。

  一只通体洁白美丽的鸽子,衔着嫩绿的橄榄枝,在蓝天里翩翩飞翔,在人类的心海里飞翔了几千年。

  和平的花蕾,带着晶莹的露珠,在晨曦春风中摇曳,楚楚绽放,花朵娇嫩、莹洁、鲜丽、芬芳。

  追求和平生活,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与天性。和平也是令人类共同向往、梦寐以求的理想。

  友谊、信任、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是和平的坚固基石。倘若失去了这些赖以生存的基石,和平便成为美丽的海市蜃楼,和平大厦便会轰然倒塌,战争的阴霾便会笼罩在人类的上空。

  一个人的一生,若没有经历战争与动乱年代,从诞生到寿终正寝,在世这七、八十年间均生活在和平年代,那真是万幸中的万幸,是幸福美满的一生。没有经历体验过战争的人,可能不知到和平的昂贵而沉重的价值,不知道珍爱、珍惜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和平生活。

  世界上任何战争,都是对人类、堆生命的野蛮杀戮,是对人性的粗暴践踏。战争是人内部的自相残杀,一方野蛮的攻击,一方本能的自卫,双方用生命、鲜血进行搏击格斗厮杀,最终演绎了胜者王侯、败者贼寇的一幕幕历史正剧。

  翻开厚重的历史巨册,你会发现,战争这一恶魔怪兽,一直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战争,无情残酷地吞噬着数以千万生灵,几万、几十万、几百万鲜活的生命,瞬间在战火销烟中顷刻间化为乌有,成为一具具堆积如山的白骨,士兵、百姓们的鲜红热血,几乎浸透了我们这颗星球的每一寸土地。中国历史上唐朝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盛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的瞬间,动乱与战争的滚滚滔天巨浪,在历史长河上连绵不绝。历史上大规模的杀戮多得不胜枚举,项羽一次坑杀十几万秦军俘虏;清军南下,扬州屠城十日;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转瞬间几十万生灵化作了冤魂!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是平民百姓与士兵。

  有时候,我们所热切盼望的和平,却需要战争来实现;和平的生活也需要用生命、鲜血来保卫!

  和平的日子,和平的生活,真好!

  (这是转的)

一种是和平交流,一种是暴力冲突。暴力冲突的文明大多已经陨落,暴力冲突也导致了文化传承的断裂,很多古代优秀的文化因此失传。而通过和平交流,则一直延续到今天,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局部地区的暴力冲突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这告诫我们要珍爱和平,要用交流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和矛盾!

希望对你有帮助~

秦汉时期:国与国之间互送质子;消弭大会。政治和亲政策(特别是汉朝)

隋唐时期:周边各国派遣遣唐使,留学生。和亲和番政策(文成、金城公主)鉴真、玄奘出国 册立西域各国

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

具体事例

洪武二年(1369年)派吴用、颜宗鲁、杨载等使占城、爪哇、日本等国,以后每年都有几起使臣出使邻国,同时外国使团也不断来中国朝贡,出现了“洪武初,海外诸蕃与中国往来,使臣不绝”的兴旺景象。

在中外关系上,从表面上看,明王朝与周边各国是一种宗藩关系。即周边国家要向明王朝“称藩纳贡”,受中国册封,并由中国进行封赏。但在实际上这种宗藩关系只是维系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主要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裕和封建大国的泱泱风度,并不具有统治与被统治的实质内容。

朱元璋在与周边国家外交往来中亲自制定并贯彻了“厚往薄来”的原则。所谓厚往,就是受贡国要给予朝贡国丰厚的赏赐。他说:“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因此,他对前来朝贡的外国,不仅回赐国王,还赏赐使者和从人,甚至主动遣使携厚礼,往外国进行赐赠。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而薄来可也”的怀柔方针。

但是,“厚往薄来”,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它意味着朝贡国获利丰厚而受贡国要承受损失。朱元璋虽然也很明白这些来贡各国“虽云修贡,实则慕利”,但是为了维护大明王朝的威仪,获得“万邦来朝”的虚誉,仍然坚持厚赐重赍的方针。后来虽然因为得不偿失,亏损太大,曾作珲一定的限制,如规定高丽、安南等国不可朝贡太勤,“令遵三年一贡”之礼,“奉贡之物,不必过厚”等,但厚往薄来的原则未有根本的变动。

(三)颁布“祖训”,要求子孙后代坚持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对于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方针,朱元璋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特地撰写“祖训”,正式颁布,要求后世子孙严格遵守,坚决贯彻。他在洪武二年(1369年)所颁的《皇明祖训-箴戒章》中,就其外交原则作了如下阐述:“四方诸夷,皆阴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起民不足以使令。若其字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民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帮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同时还将朝鲜、日本、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爪哇、溢亨、百花、三佛齐、渤泥等十五国列为不征之国。并在洪武四年,(1371年)再次重申上述原则。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这一外交政策的坚持与执着,这对保持明初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边疆性、促进中国与亚非名国友好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明成祖朱棣继往开来,实行开放,进一步发展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

“靖难之役”,兵戎相见,经过三年激烈的争斗,明成祖朱棣终于登上皇帝的宝座。为了巩固统治,平息统治阶级内部的不满,他一方面采用铁的手腕镇压始终奉建文为统的反对派;另一方面,处处“格守祖训”,事实按照祖宗章法办事,以赢得统治阶级内部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拥护。同时采取种种“宽仁”政策,以求尽快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稳定民心。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决定了明成祖在内政外交上必然继承太祖遗训,对内继续推行“休养安息”的基本国策。对外积极施行“定德化、怀远人”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明成祖朱棣秉承祖训,继承朱元璋所制定的一系列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首先表现在指导思想上,他同样反对武力扩张,主张休养生息。他送故迎新指出汉武帝穷兵黩武、大肆扩张所造成的严重患害,明确表示:“朕今休息天下,惟望时和岁丰,百姓安宁。至于外夷,但思有以备之,必不肯自我扰之,以罢弊生民。”可见在内政外交指导思想上,父子两代是一脉相承的。

在具体实践中,明成祖即位之初(1402年)就积极开展外交活动。“遣使以即位诏谕朝鲜”,同年9月又“遣使以即位诏谕安南、暹逻、爪哇、琉球、日本、西洋、苏门答剌、占城诸国”。据史料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至少有十批使者分赴各国;永乐二年至三年间(1404-1405)又有六批使者被派到安南、占城、婆罗、爪哇、朝鲜等十多国,而且赏赐的规格也远较明太祖时期为高。如此频繁的出使,目的只有一个:赍敕往谕,宣传明成祖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通过往赐诸王,以示怀柔。同时招徕进贡,发展与诸蕃的友好关系。与明太祖时期有所不同的是,变洪武后期被动等待诸国来明朝贡为主动遣使上门怀柔,因此和平外交的效果更为显著,凡使臣所至之国,基本上都与明朝建立了友好的朝贡关系。

总之,由于明成祖积极开展睦邻友好的外交活动,使数十个国家与明朝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据统计,从永乐元年二月至永乐二十一年,先后派出的使节有姓名可考者即有杨渤、郑和、王景弘、陈诚等50余名。而在明初的港武、永乐、洪熙、宣德、正德五朝中,总计出使184次,永乐一朝即有61次,占总数3877%;各国来朝次数总计694次,永乐一朝为318次,占总数4582%;可见永乐一朝外交活动的规模之大、人数之众、次数之多,这不仅在明代,而且在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二)明成祖朱棣对明太祖外交政策的开拓发展

1、放宽海禁,对海外朝贡国家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

明太祖后期曾厉行海禁,严禁人民私自出海贸易,结果使沿海人民断绝了衣食来源,不得不铤而走险,“连结作乱”,后患无穷。

明成祖即位之初,曾两次发布“遵洪武事例禁治”的诏令,其中包括海禁在内。但自永乐三年(1405年)以后,即逐步放宽。不断发布有利于发展中外交往的上谕,对海外朝贡国家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他曾在上谕中宣称:“太祖高皇帝时,诸蕃国遣使来朝,一皆遇之以诚,其以土物来市易者,悉听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而误干宪条,皆宽宥之,以怀远人”。上是重申朱元璋“怀柔远人”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却对外国贡使携土物贸易网开一面。朱元璋曾取消专门人事对外贸易的市舶司,并屡次却贡。而明成祖则在永乐三年(1405年)恢复了被朱元璋罢去的浙、闽、粤三地的市舶司。又如日本贡使违反明王朝禁令,私运兵器到宁波出售,朱棣却以贡使远来,带货以助路费为由,免予惩治。

此外如外国使团以私物与百姓互市,也能得到免税优惠,由此吸引一些外国商人纷纷随贡使来华贸易,甚至有一些私商冒充贡使,借朝贡之名牟利。

正是由于明成祖放宽海禁,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因此终永乐一朝西洋共有30余国与明建立了友好的朝贡关系。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七年(1419年)两次出现古里等17国、19国齐来朝贡的壮观场面,其中一镒朝贡人数最多达到1200人,形成了“诸蕃使臣充斥于廷”的空前盛况。

2、精心部署,直接指挥郑和下西洋活动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外关系史上的空前伟业。这一壮举所以能在永乐年间出现,并前后绵延近30年之久,是与明成祖朱棣实行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精心部署,认真组织、直接指挥郑和下西洋活动分不开的。

郑和下西洋前后共有七次,其中六次都在永乐年间。只要翻一翻《明成祖实录》,就可以看到从下西洋的动议、决策、主使人选的确定、远航舰船的制造直到下西洋人员和太监们的日常生活费用的支出,明成祖无不亲自过问,作出批示。而郑和使团每一次下西洋的具体任务的确定以及重大事件的处理无不由明成祖亲自宸断决策。

如永乐四年(1406)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生擒海贼陈祖义等三人,械至京师,明成祖亲自下令:“命悉斩之。”又如爪哇西王侵略成性,狂妄自大,对四邻造成严重威胁,甚至擅杀郑和使团官兵170余人。在郑和多次义正词严的谴责下,不得不表示畏服,愿以黄金六万两谢罪。但后来仅付黄金一万两,尚有五万两无力支付。明成祖对这一事件处理十分高明。他既对爪哇西王的恶劣行径予以严厉申斥,同时又从实际情况和两国关系的长远利益出发,对其无力支付部分,予以宽免。

他在上谕中说:“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岂利其金耶?今既能知讨,所贡金,悉免之。仍遣使赍敕谕意,并赐之钞币,这样处理,既体现了维护国家尊严的原则性,又在具体问题处理上给予宽大豁免的灵活性,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从根本上改善了明王朝与爪哇的关系,爪哇西王由此感恩戴德,心悦诚服,从此,年年朝贡不断。

三、三保太监郑和踏实执行明王朝的外交政策,卓有成效地推动了明朝政府与亚非各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对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盛事,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郑和下西洋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明初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开放的符合客观情况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时也因为选择了郑和这样一位忠于职守、有胆有识、具有非凡智慧和才能的外交家。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但最主要的有两方面:一是显示中国富强,提高明王朝的威信;二是扫除东西方海上交通障碍,重建东南亚和南亚和平安定的局面。作为明王朝的外交使臣,郑和对于明朝政府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自己所负的外交重任是十分清楚的,而且终其一生为完成睦邻友好的外交使命而奋斗。分析郑和的外交活动,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一)宣德化、柔远人,开诏颁赏,遍谕诸国,宣传明王朝强盛,争取各国来朝团每到一地即宣读大明皇帝的上谕,并通过贸易与赏赐给所在国君以实惠,与所在国确立友好的宗蕃关系,并争取他们到中国来朝贡。由于郑和等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外交效果十分显著,郑和船队每次下西洋归来,几乎都有外国使团随和朝见。

如第二次下西洋有古里、满刺加诸国使者随和朝见,第三次下西洋归来,有暹罗、占城等国皆因“郑和使其国”而贡象及方物谢恩……短短数年间,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使节到明朝朝贡。苏禄、渤泥、满刺加等国元首还携家带口亲来中国访问,至今尚有其后裔留中国,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正是由于郑和及其使团坚决贯彻了明朝政府制定的“宣德化、柔远人”的和平外交方针,打通了中国与西洋诸国的海上通道,从而出现了“连年四方蛮夷朝贡之使相望于道”、“四夷君长执荩献琛顶踵相望”的局面。从而实现了明成祖所追求的“今天下底定、四方万国,罔不来庭”的盛况,大大提高了明王朝及明成祖本人在亚非各国中的声望和地位,充分张扬了明王朝的国威。

(二)析矛盾、解纠纷,保进西洋诸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维护东南亚和南洋地区的和平稳定

明初,东南亚各国矛盾重重,争斗不息。大欺小、强凌弱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安南屡犯占城、爪哇入侵三佛齐;暹罗强近满剌加年输金40万两等。此外,苏禄与渤泥之间,老挝与真腊之间也不时发生战争。南亚的锡兰国更自恃“强大”,经常制造事端,谋求向外扩张。各国间的冲突和战争,严重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定,影响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因此,引起明朝政府的高度重视,协助解决这些国家的矛盾与争端,也就成为郑和使团的一项外交使命。

郑和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和平的外交翰旋的方法,在矛盾双方之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分析争斗的利弊、得失,并以明“天朝上国”的威望,劝导他们化干戈为玉帛,建立睦邻友好的关系。对那些一贯以强凌弱的“大国”,必要时也采取一些强制措施,以罅他们的狂妄行为。

如爪哇屡次侵犯三佛齐,三佛齐向明朝政府寻求保护。郑和知悉后,屡次与爪哇东、西王交涉,劝谕他们应与三佛齐和平共处。后来,狂妄的爪哇西王吞并了东王的土地,并杀害了正在进行和平贸易的郑和使团170余名成员,郑和对此十分气愤,曾兵临城下,严词责,迫使爪哇西王不得不“遣使谢罪”。但郑和船队刚走,西王又擅自毁约,引起四邻的恐慌。

于是,郑和又奉成祖之命,在再次下西洋时对爪哇西王予以严重警告,迫使其不得不畏服,并于永乐六年(1408年)“遣使亚烈加恩等献黄金万两谢罪”。象爪哇西王这样侵略成性、反复无常的蕃国之君,在郑和既施之以威,又晓之以理,恩威并施的情况下终于幡然悔悟,不仅逐步改善了与其邻国的关系,而且密切了明朝的关系,此后年年朝贡,从不间断。此外如由于郑和的多次调解,促使暹罗放弃了对满剌加的侵略,并使两国和睦相处长达百年之久。

(三)兴贸易、弘宗教,积极开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不仅是送往迎来的礼宾活动,也不只是唇枪舌剑的政治谈判,它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活动。其中,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于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郑和下西洋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开展与亚非各国的经济贸易活动。其中,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朝贡贸易是建立与亚非各国友好宗蕃关系、招徕朝贡的基本方式;此外还开展“互市”。据《皇明四夷考》(阿丹国)记载:“永乐九年,诏中使郑和赐命互市”。

所谓互市就是到被访问的国家和地区做买卖,卖出外国需要的货物,买进中国需要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贸易活动,不仅与各国的官方进行,而且深入到民间私人,这也就是当时的国际贸易。每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携带大批瓷器、丝绸、金银、漆器、麝香、樟脑、干果鲜品等货物送货上门,深受海外各国官民的欢迎。“盖海外之夷,有大西洋、有东洋……是两夷者,皆好中国绫罗杂绘。……而江西瓷器,福建糖果、果品诸物,皆所嗜好。因此往往郑和宝船一到,倾国轰动。

据巩珍《西洋番国志》记载:”所赍恩颁谕赐之物至,则蕃王酋长相率拜迎,奉领而去。举国之人奔趋欣跃,不胜感戴。事竣,各具方物及异兽珍禽等件,遣使领赍,附随宝舟赴京朝贡。“可见,这种互市贸易受到了西洋各国的普遍欢迎。而当郑和船队返航时,又带回了西洋各地的土特产、手工艺品如象牙、染料、香料、胡椒、硫磺、宝石以及各种珍禽异兽如大象、狮子、鸵鸟等。

这些贸易来的大宗货物,有的经过变卖,可供国家各项经费开支,如充作军饷、官俸等,因此,郑和船队所开展的国际贸易不仅满足了各国人民对中国货物的需要,而且它所创造的财富对国用的充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它所带回的“夷中百货”也有利于满足中国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具有互利互惠的作用。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大多信奉宗教,其中尤以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者为多。有人曾就郑和出使的22个国家的宗教信仰状况进行考证,得出结论为:一、专奉或兼奉佛教的共10个国家,其中暹罗、真腊、锡兰山等国佛教徒占国内居民总数的90%以上。二、专门崇奉伊斯兰教的,有满剌加、苏门答腊、祖法儿、阿丹、忽鲁谟斯、天方等12个国家,再加上兼有奉回教的爪哇、旧港和古里等3个国家,共有15个国家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因此,宗教在这些国家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往往是举国上下的共同信仰和维系感情的纽带。郑和出身于回族世家,自幼信奉伊斯兰教;后来又皈依佛教,成为佛门弟子。他既是伊斯兰教徒,又是佛教徒的双重身份,对他出使任务的完成是十分有利的。他可以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与有关国家的官员、人民接触,与他们有共同的宗教语言和感情,这对密切明王朝与有关国家的关系,加强合作,敦睦邦交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四)化顽梗,除凶顽,以强大的武力作为和平外交的坚强后盾

任何外交活动决不是孤立的活动,外交斗争的胜利往往要以强大的武装力量为后盾。郑和下西洋旨在建立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尽可能运用和平的外交手段解决各种争端。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有时候,事情并不按照郑和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在下西洋过程中,有的蕃王自持“强大”,袭击郑和船队;有的海贼拒不降服,反而“潜谋劫官兵”。在凶残的敌人面前,郑和虽不轻易用兵,但也决不示弱,他凭借郑和船队的强大实力,往往突出奇兵,最终取得胜利。并由此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武装斗争的胜利又有力地支持了外交谈判,促进明王朝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睦邻友好关系的确立。

在郑和七下西洋的28年间,诉诸武力的外交事件主要有三次,一是永乐三年(1405年)首次下西洋生擒海贼陈祖义,二是永乐七年(1409年)第三次出使西洋,俘虏锡兰国王阿烈苦奈儿及其家属,三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第四次下西洋平息苏门答腊内乱,生擒叛乱分子苏干刺。这三次战役有如下共同特点:

一、先礼后兵,后发制人。对待这些凶残的国王、贼、郑和起初都以和平方式“遣人招谕之”,只有在再三规劝无效,对方仍顽梗不化的情况下,郑和才被迫“整兵提备”、“出兵与战”,遵循自卫自主的原则,予以反击。

二、奇兵突出,战果辉煌

郑和在指挥战斗时,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往往出敌不意,奇兵突出。如锡兰国王阿烈苦奈儿屡次抢劫往来使者,甚至发兵五万谋劫郑和。郑和在忍无中忍的情况下,出奇计率兵二千从小道乘虚攻占其都城,终于生擒阿烈苦奈儿及其家属,取得辉煌的胜利。

三、不攻城略地,也不派兵驻守

郑和军队在获取胜利后,并不占领有关国家的寸土尺地,更不派兵驻守,仍然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与各国的争端。或另立贤者为国君,如锡兰;或诛杀叛乱分子以求稳定局势,如苏门答腊。因此,当浩浩荡荡的郑和船队在风急浪高的印度洋上游弋时,本身就是一支强大的威慑力量,它不愧是威武之师、正义之师、和平之师!

正因为有郑和这样的和平使者和他统领的强大军队,才能“及临外邦,其蛮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寇兵之肆暴掠者,殄灭之。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自是海外诸蕃,益服天子德,贡使载道。”总之,郑和下西洋踏实地执行了明王朝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谱写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和平友好关系的新篇章,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郑和的光辉业绩光照千秋、永放光芒!(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周茹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