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的功能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5收藏

脾的功能是什么?,第1张

脾脏是一种免疫器官,它的作用一是吞噬血液中废弃的细胞,二是免疫作用,对于机体有保护作用。

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可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及脾的升清与运化,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西医讲 脾脏是人体的储藏血液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2脾脏又是一个最大的免疫器官,里面富含免疫细胞和各种抗体,,血液进入脾脏后,脾把它看成一个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消灭掉,同时还可以把血液中的衰老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清除掉。

3脾脏还可以制造淋巴细胞,各种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机体免疫作用。

那么中医讲的脾又具备什么样的功能,和西医讲的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中医认为一::脾具有升清功能,就是具备激发人体各项功能运作的能力,和固定脏腑各自位置的能力二:脾具有运化水谷的功能,就是指脾具备调节全身水液代谢能力,和消化功能。三脾具备散精功能,它的体现如下:1:脾有把我们吸收的营养上奉于心化赤为血的功能,2脾有把我们吸收的营养上入于肺和肺吸入之气结合形成我们宗气,起到运作呼吸功能,发声功能,以及辅心行血。同时也是我们卫气发生的根源。卫气发生于水谷清轻彪悍部分精微而化生,起到帮助我们抵御外邪侵袭的作用,所以说脾是气血生化之源3脾具有帮助肾吸纳收藏五脏之精的作用,四脾在五行属土具备化的作用,化就是转变变化的意思,因为脾有五行土的属性,这个属性也特定总结脾物理功能,化什么呢变化血,变化气。变化五脏之精,这化的能量根源来余我们所以吸收水谷精微,就像西医讲的糖代谢,淀粉代谢的。脂肪代谢,蛋白吸收和重组,脾的化就是把我们吸收的东西化生为我们人体运作根本能量。五:脾具有统摄功能,具体体现就是控制我们气血在既定的轨道里面正常运行。我们临床上看到出血病人采用了健脾补气的方法就是加强我们脾的统摄能力。六脾具有操控我们思维情绪能力。中医认为我们思考问题或思念是脾在行使它的功能,但情绪太过,过多消耗脾功能。脾的功能就会变得低下,多见于 食欲减低,或运化减弱腹部胀满等。所以古人在诗词均有体现,在宋代柳永《蝶恋花》中说道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句里面充分体现了思虑太过造成脾的吸收消化能力下降。人体体重减轻现象,七脾还和胃一起共同组成调节全身气机的功能。所以脾和胃共同称为人,气机调节枢纽。八脾在中医中还主四肢,主肌肉的能力。所以人的运动器官运作正常和全身肌肉发育位置的固定均和脾有关。

综上所述我们中医认为1脾的功能具备有化生气血,具备造血功能,2有制造免疫系统的能力,3有固定我们脏腑位置的功能,4辅助肺呼吸和心脏行血的功能以及我们说话发声的功能。5脾还是我们思考问题功能来源,6脾还有对我们吃入的食物消化吸收转换作用,同时辅助肾收藏五脏之精,协助肾功能运作。7脾还具有控制调节气血在正常轨道(脉)内运行的能力,8全身气机运作的功能,9脾有固定肌肉和促进肌肉发育,支配我们四肢运动的能力。

我们中医的脾涵盖了造血,组织液代谢,消化,吸收转化,脏腑之间代谢联系,脏腑固定韧带,心肺功能,我们大脑的部分功能,我们全身在西医说的交感神经功能,和运动系统的功能,以及我们免疫系统形成的功能,所以我们的脾不是单独的脏腑是一个宏大又复杂的系统。脾的系统在我们中医里面位于三焦系统里面属于中焦,属于一个承上启下,支配全身内外正常运作的系统。

脾在五脏中是一个极受重视的内脏,这主要取决于脾的主运化的生理功能。由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摄取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这些营养物质是化生气血津液的物质原料),从而确立了脾为后天之本的特殊地位。然而,由于脾主运化的生理活动是在胃主受纳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脾与胃都参与了人体的消化吸收,故历来常把脾与胃合论,而称脾胃同为后天之本。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脾胃的功能并使之运用于临床,历史上甚至出现了“脾胃学说”这样的专门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金元时代的李杲(东垣)。李东垣在其所著《脾胃论》中反复强调脾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极端重要性,并力倡补脾胃,从而被称为“补土派”、“脾胃论派”。本节讨论的重点是脾,但事实上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对胃的叙述。

脾的解剖

近来对脾的解剖位置及形态,基本上是避而不谈,至多说一句“脾位于腹中”。其原因在于,心主血、肺主气、肝主藏血、肾主水等,都与现代解剖学上的同名器官的功能相符,而唯独脾则不然。中医藏象学认为脾主运化,即主管消化吸收,而现代解剖学上的“脾”只是一个淋巴器官,主消化吸收的器官乃是胃肠,所以就觉得对不上号了。但从古典文献看,脾的解剖又是确实存在的。脾不仅有其具体的位置,还有重量、大小、色泽等记载。

《难经·四十二难》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清以来不少人从“散膏”猜想此即胰。考现代解剖发现,胰藏胃之左后方,与《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脾与胃以膜相连”相符。《图书编》说:“脾者,土官也,掩太仓,在脐上三寸。”《类经图翼》认为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刀镰”的描绘与“胰”极相近似。

关于脾的色泽,《医贯》、《图书编》皆云脾之色如“马肝赤紫”,大抵符合“胰”之颜色。至今俗称胰为“血脾”,可资一证。然《内经》据五行学说,认为脾色黄,《三才图会》亦附和说:“脾……色如缟映黄。”其实此处“脾色黄”并非是其“形色”,而是脾之“气色”。如云:“肾色黑”亦然。

“胰”在现代认识中,它是一个具分泌机能的腺体,故称“胰腺”。其外分泌功能主要是产生多种消化酶,通过管道排入小肠,参与消化,与脾主运化功能相一致。存在于胰腺组织中的一些内分泌小岛,即是“胰岛”,分泌胰岛素等物质,参与人体能量代谢,与《难经》所说“温五脏”相似。现行教科书认为,脾的运化功能是在小肠内进行的,这与胰产生各种消化酶排入小肠中参与消化吸收相符合。

根据上述讨论,我们可以认为,脾在解剖上与现代医学所称之“胰腺”是相关的,但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脾的概念应比“胰腺”更大。比如侯灿等人认为中医学中的脾还应包括现代解剖学的“脾”,解剖上的脾和胰都属于中医藏象之脾。当然,脾的概念本来就应大于解剖概念。诸如脾主统血、主运化水液等,就不是单纯的形态结构所能概括得了的。

中医历史悠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得到了丰富、完善和提高,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医疗体系。它以其鲜明的特色,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即使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会惊讶地发现,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指导方法是如此科学、严谨和令人信服,以至于被誉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

中医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医学,以脏腑经络为核心,以辨证施治。中国古代圣贤发现,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和联系是维持生命的关键。因此,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中医一直密切关注脏腑经络理论。可以说,对脏腑经络的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一个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中医把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和“六腑”。“五脏”是:肝、心、脾、肺、肾;“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也认为内脏是相互联系的,如肝胆、心、小肠,内脏是相互联系的,如肝生心、心生脾、肝生脾、心生肺等。正是因为内脏器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得以维持。如果这种正常的功能活动被破坏,就会引发疾病。

在对各脏腑功能活动的认识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各脏腑各有各的功能,即“各司其职”,如肝藏血、肝控引流、肝强筋、开窍于目,其荣耀在于爪;心主神明,血主舌主神明,其光彩在于脉还发现在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器官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即肾和脾,中医常说“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其他学者认为中医的脏腑功能以心、脾、肾为中心。

由于肾和脾在人体中的特殊地位,古代医家对肾和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认识,形成了朱丹溪等滋阴派和李东垣等健脾派。这些医生的理论和医疗实践加深了我们对肾、脾等脏腑的认识。

关于脾的描述正确的是:位于第9~11肋间,其长轴与第10肋基本一致。

相关介绍:

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

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恰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为邻,称为脏面。

脏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外面平滑而隆凸与膈相对,称为膈面。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在可作为触诊的标志。在脾附近,胃脾韧带及大网膜中,常可见到暗红色,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副脾。

因脾功能亢进作脾切除时,应将副脾一并切除。脾属于网状皮系统,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基本上与淋巴结相似,由被膜、小梁及淋巴组织构成。其与淋巴结不同的地方是没有淋巴窦,但其中具有大量血窦。

分类: 医疗/疾病 >> 中医

解析:

中医的脾,与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同。中医所描述的脾的形态,和现代医学中的胰腺类似,而脾的功能与胃肠有关。如脾的阳气能温煦鼓动胃的受纳与小肠的分别清浊的功能;脾气的转输直接关系到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液的代谢等。从上而知,中医的脾,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与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同,不能将两者混淆。

中医认为脾为脏、属阴,主运化,喜燥而怕湿;而胃为腑、属阳,主受纳,喜润而怕燥。牌与胃不但在经络上相互沟通,它们的功能属性相反相成,彼此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1)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如前所述,就是胃有接受容纳饮食物及初步消化的功能;脾主运化,就是脾有将胃和小肠内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以营养各个组织器官,维持生命所需能量的功能。胃受纳和脾运化两种功能共同协作,才能保证正常的消化吸收。脾或胃无论哪一方面功能失调,都会影响消化吸收而产生相应的病证。如胃纳反常可出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或多食易饥等症状,而脾运失调则表现为食后腹胀、便溏等现象。受纳和运化经常相互影响,如食后不能运化,日久可导致饮食不能纳入。受纳和运化,是脾胃功能的根本;脾胃功能的正常,又是人体气血、营养充足的保证。因此,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2) 胃气主降,脾气主升

胃将受纳而来的饮食物,经初步消化,下降传送于小肠,并使小肠和大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以传送糟粕,这就是胃气主降的功能;脾将饮食物的营养物质上输,通过心、肺的帮助(循环作用)而灌注营养全身,井维持内脏的功能,这就是脾气主升的作用。在脾胃有病的情况下,如果胃气不降,就会出现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胃气上逆的症状,还会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调,产生便秘、矢气少、腹胀等;而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则可出现头昏目眩、泄泻、脱肛和内脏下垂等病证。脾气升则强健,胃气降则和安,脾升胃降可保证饮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因此维持脾升胃降的正常功能,在调理消化系统疾病中是十分重要的。

(3) 胃喜润怕燥,脾喜燥怕湿

胃属阳,喜润而怕燥,如果胃津(阴)不足,可出现口干舌燥,口渴欲饮,胃中隐痛等现象,故治疗胃的病证多用甘凉滋润的药物;脾属阴,喜燥而怕湿,如脾湿过盛,脾阳受困,则产生头沉、肢重、脘腹满闷、大便溏稀等湿重的症状,因此治疗脾病多用温热辛燥的药物。

脾与胃一脏一腑,脾主运化、主升、喜燥怕湿;胃主受纳、主降、喜润怕燥。脾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胃肠道疾病,可根据上述的不同功能,区别是脾病还是胃病,分别给以调治。但由于脾胃在结构上有经络互相沟通,在功能上相互作用,关系极为密切,故脾胃常常同病,治疗时也多脾胃同治。

xiehe/2004/11-24/

西医的脾的功能

(1)滤血:脾内滤血的主要部位是脾索和边缘区,此处含大量巨噬细胞,可吞噬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衰老的血细胞。当脾肿大或机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过多,可引起贫血。脾切除后,血内的异形衰老红细胞大量增多。

(2)免疫:侵入血内的病原体,如细菌、疟原虫和血吸虫等,可引起脾内发生免疫应答,脾的体积和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脾索内浆细胞增多;细胞免疫应答时则脉周围淋巴鞘显著增厚。脾内的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40%,B细胞占55%,还有一些K细胞和NK细胞等。

(3)造血: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但自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渐变为一种淋巴器官,在抗原 下能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但脾内仍含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以恢复造血功能。

(4)储血:人脾的储血能力较小,约可储血40ml ,主要储于血窦内。脾肿大时其储血量也增大,当机体需血时,脾内平滑肌的收缩可将所储的血排入血循环,脾随即缩小

zgxl/sljk/imgbody/pi

脾的功能是什么?

脾脏是一种免疫器官,它的作用一是吞噬血液中废弃的细胞,二是免疫作用,对于机体有保护作用。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