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学的历史渊源
版本学 edition,scienceof
在中国,中国重视书籍版本之学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最初的版本研究与校雠工作合二为一。汉代刘向校理群书,其所依据的,内有来自皇家内廷、秘府的藏书,外有来自太常、太史、博士所藏,和他自己的藏书及某些官员的书等各种不同的本子。他在根据书籍的不同传本进行校理、写为定本的基础上,又撰写了揭示原书内容和著者学术思想等方面情况的“叙录”,这正说明校订图书时对各种不同传本的研究与利用的重要性,也说明对图书各种本子的研究、辨识与校勘工作、书目工作的关系。
在印刷发明前,同一部书往往有不同抄本;印刷术发明后,一部书经过不断刻印,也会产生不同本子。这些不同版本彼此间会出现文字、印刷、装帧等方面许多差异。各种版本的源流、相互关系也会存在各种复杂现象。研究这些差异并从许多复杂现象中探求共同规律的学问就叫版本学。
“版本”一词最早出现于宋初。“本”原指写字缣帛,“版”为简牍。刘向典校中秘群籍时,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本”已指出底本。而雕版印刷推行以后,就把印本书称为“版”,末雕的写本书称为“本”。“版本”两字连用至宋代出现,它作为对雕版印刷图书的专称,广泛地得到使用。后来“版本”所指范围逐渐扩大,也就泛指雕版印刷以前的简策、帛和纸的写本,以及雕版印刷以后的拓本、石印本、影印本、活字本等一切形式的图书。
雕版印刷发明以后,书籍的传播逐渐为印本所取代,但雕版印本书籍除本身仍存在着随刊刻而产生的讹误外,还有因传刻既久而产生的各时、各地、各家的传刻和各种不同注释本的差异,人们对于书籍版本质量的讲求更为重视。据今所知所见,南宋初尤袤所编的《遂初堂书目》已在同一书名之下列出所藏的不同版本;南宋时,叶梦得记所见宋景文手校的《汉书》,其所据以校订的本子有13种之多。
明代雕版印刷兴盛,但中叶以后,宋、元旧本已渐少见,有的书商为求速成易售,所刻书籍不仅疏于校勘,刻工草率,有时甚至删减篇幅,改题篇名、撰人;加之有些牟利之徒常采用各种方法制造伪本古籍惑人求售;以致造成人们对书籍内容认识上产生混淆。为了使阅读和学术研究具有准确、可靠的文献基础,取得能够订正书籍在刊刻和传写中产生的讹误、鉴别版本真伪、辨识原书在历史上、工艺上是否具有特殊价值等方面的知识,逐渐有了着重记述图籍版本的书目著作。清初钱曾据其藏书所写成的《读书敏求记》 4卷,书中多记古籍的旧刻、旧钞各本,论述其缮写、刊刻的异同优劣,被后世称为版本学的奠基之作。
清乾隆时于敏中等编撰的《天禄琳琅书目》,内容先按书籍的版刻时代排列先后,再分经史子集等类,而且在各书之后还详细记述了该书的版刻源流和特点、流传授受情况,并摹绘了书中藏书印记式样、标注其印文等,后世藏书家编制善本书籍目录多受其影响。
清代中叶以后,很多著名藏书家都注重图籍版本研究,如道光年间黄丕烈所写的古籍题识,对鉴别古籍版本很有帮助,后人曾将之辑为《荛圃藏书题识》等数种。其他象常熟瞿镛的《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聊城杨绍和的《楹书隅录》,钱塘丁丙的《善本书室藏书志》,归安陆心源的《皕宋楼藏书志》等,也都为人们在了解古籍内容和流传情况、研究古籍版本时所参用。
清末民初,有关版本学的专书,有留菴(孙毓修)的《中国雕板源流考》、叶德辉的《书林清话》、钱基博的《版本通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春翔的《古书版本常谈》,陈国庆的《古籍版本浅说》,魏隐儒的《中国古籍印刷史》,魏隐儒、王金雨的《古籍版本鉴定丛谈》,瞿冕良的《版刻质疑》,施廷镛的《中国古籍版本概要》等版本学著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台湾省出版的专著有 《中国古书版本研究》、 《古书版本鉴定研究》(李清志)等。
蓝本的意思是:原是古籍版本的一种形式。现指著作所根据的底本,多用于书面语。
1、拼音:lán běn
2、近义词:原本、底本
3、反义词:印本、副本
4、引证解释:现代·冰心《寄小读者》:要编制歌曲,供小孩的戏唱,也有数不尽的古诗,古文,古词为蓝本。
“蓝本”原是古籍版本的一种形式。
明清时期,书籍在雕版初成以后,刊刻人一般先用红色或蓝色印刷若干部,以供校订改正之用,相当于现代出版印刷中的“校样”,定稿本再用墨印。
由于蓝印本是一部书雕版之后最早的印本,因此就有“初印蓝本”之称。后来作为“著作所根据的底本”意义上的“蓝本”一词,就是从“初印蓝本”引申出来的。
本文2023-08-04 19:22: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