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名人事迹和故事,这些故事一直流传下来,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影响着我们每一代人,那么都有哪些典型的故事呢?下面我么就来看一看吧。一、王羲之吃墨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大家,写得一手精妙行书,被后世称为“书圣”。王羲之前期就写得一手好书法,但由于大部分笔画都在模仿前人的笔风,王羲之不甚满意,想要写出有自己风格的、独成一派的字体。有一次丫环给王羲之送饭,王羲之因为太过专心练字暂时没有理会,于是丫环就前去请了王羲之的妻子前来劝说。妻子来到书房,却发现王羲之手持馍馍,蘸着墨水就吃了起来。妻子劝说王羲之不必在已经精于的事情上再费工夫,而王羲之则认为,要想创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字体,必得多下苦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王羲之研究出了一套流利美妙的字体,终成一代书法大家。二、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在小时候是一个贪睡贪玩的孩子,一直以来都被同伴嘲笑,被先生责罚,后在先生的谆谆教导下,司马光决心改掉这些坏习惯。司马光为了让自己能够早起,在睡前喝了满满一肚子的水,结果早上没有憋醒,反而还尿了床。于是,司马光换了种方法,他给自己做了一个木枕头,只要早上一翻身落枕就能醒过来,从此之后,司马光再也没有贪玩贪睡,后来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自己也因此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三、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四、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北南两面官制,是辽朝独特的职官制度。契丹因有拜日之俗,所以殿帐东向。官衙分置北、南两侧。契丹枢密院及契丹行宫都总管司在牙帐之北,称为北面,主契丹事。又有汉枢密院、中书省、汉人行宫都总管司,在牙帐之南,称为南面,主汉事。北面官采用契丹部族官制,而南面官则采用唐制,设有三省六部等。所谓“蕃汉分治”或“因俗而治”是指辽朝对不同民族与地区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统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种灵活而有效的统治方式的采用,都是同契丹习俗相一致的。
金朝初期全面采用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同时奉行两套体制,但自熙宗改制以后,就逐步弃用了契丹制,全盘采用汉制。政治体制的一元化,是金朝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
金朝建国之初,金太祖废除部落联盟时的“国相”制, 朝廷中枢权力机构实行女真传统的勃极烈制度,对于所占领的辽地,也一概搬用生女真旧制。如太祖收国二年(1116年)占有辽东京州县以后,“诏除辽法,省税赋,置猛安谋克一如本朝之制” 。即不管是系辽籍女真,还是汉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全都不加区别,“率用猛安、谋克之名,以授其首领而部伍其人”。
但一到进入燕云汉地,这套女真制度便行不通了,于是只好因仍原有的汉官制度。 史称“太祖入燕,始用辽南、北面官僚制度”,就是指同时奉行女真旧制和汉制的双重体制。金初的所谓“南面官”,亦即汉地枢密院制度,故《金史》谓“天辅七年,以左企弓行枢密院于广宁,尚踵辽南院之旧”。与此相对的“北面官”,主要指当时实行于朝廷之内的勃极烈制度。
金初的二元政治存在于1123至1138年。汉地枢密院系天辅七年(1123年)始设于营州广宁(今河北省昌黎县),后迁平州,再迁燕京,天会间一度分设燕京和云中两枢密院,后又归并为一。至天眷元年(1138年),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结束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这是熙宗汉制改革的结果。
早在太宗天会初,就有一些女真贵族的上层人物积极主张摒弃女真旧制,全盘改用汉制。《金史》卷七八《韩企先传》曰:“斜也、宗干当国,劝太宗改女直旧制,用宋官制度。”斜也即太祖弟完颜杲,太宗时为谙班勃极烈,与国论勃极烈宗干同主国政,可见当时支持汉化的势力已经相当强大。不过终太宗一代,仍维持着二元政治的局面。
《金史》里虽有太宗天会四年(1126年)建尚书省的记载,但人们一般认为当时的尚书省是设在燕云汉地,与后来建立的三省制度无关。金朝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直到太宗末年才提上日程,天会十二年(1134年)正月,“初改定制度,诏中外”。由于太宗一年后就死去了,所以实质性的汉制改革是在熙宗朝进行的。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八月甲寅,“颁行官制”,是即“天眷新制”。这是金朝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自金初以来实行二十馀年的女真勃极烈制度,“至熙宗定官制皆废”,以三省六部制取而代之。
同年九月丁酉,“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这不只是简单地改换一个名称而已,它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汉地枢密院是作为双重体制中的一元而存在的,而行台尚书省则只是中央尚书省的派出机构。这两件事情的发生,标志着二元政治的终结和金朝政治体制的一元化 。
缓和民族矛盾,利于统治的长治久安。南北面官制对辽朝境内的中原文化、契丹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并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南北面官,辽代的中央官制。辽建国后,按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
#心动的瞬间#
术语表达:
南北面官:辽为了有效治理统治区域内不同 社会 阶段、不同习俗的各族人民,采取“因俗而治”的方法而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因官署设置在皇帝大帐的方位不同而得名,统治汉族的官署位于皇帝大帐南面,故称南面官,仿唐三省六部制,官员多以汉人为主;统治契丹族的官署在皇帝大帐北,故称北面官,北面官由契丹贵族担任,权力比南面官大。
口语理解:
南北面官:辽朝特殊的政治制度,以皇帝大帐为中心,因官署位置方位而得名。
学者观点:
王滔韬:辽朝在取得渤海和燕云十六州以后,被注入了大量的封建经济成分和封建文化,迅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于是在辽境内,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类以汉人、渤海人为主,耕稼以食,桑麻以衣,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另一类以契丹人为主,过着转徙无常的游牧生活。这不仅是以畜牧业为主和以农业为主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使用奴隶劳动与使用非奴隶劳动的不同,即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不同。面临这样的 社会 经济形势,辽朝统治者进一步发展了“蕃汉分治” 的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使得南北面官制度在这一时期趋于定型。(南北面官产生的原因)
——王滔韬:《辽朝南面朝官体制研究》,《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社会 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李斯:南北面官制的确立,对于辽朝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南北面官制促进了辽朝物质文化,即 社会 经济的发展。辽朝在建国以前,主要采取的是奴隶制的掠夺式经济,从事游牧,辅以狩猎,食兽肉,衣兽皮,以车帐为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在辽朝得到燕云十六州以后,特别是南北面官制度实行以后,由于燕云地区大批的汉人逃亡或被掠至契丹境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生产经验,使得辽朝的农耕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农耕文化的发展为喂养牲口提供了丰富的饲料,又进一步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发展的目的,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滋蕃群牧,务在戢兵”,为辽统治者的东征西战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其次,南北面官制促进了辽朝行为文化的变化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其一,它促进了契丹文字的诞生。其二,它促进了音乐、 娱乐 的丰富多彩。再次,南北面官制促进了辽朝思想文化的发展。契丹兴起之时崇信佛教,佛教在契丹的文化当中占据统治地位。在其建国后,特别是在南北面官制制定后,他们开始转向信奉儒学。倡导“华夷同风、汉契一体”,主张尊孔重儒。中原文化逐渐发展成辽朝的主流文化,在 社会 观念上也逐渐的以正统自居。最后,南北面官制促进了辽朝制度文化的发展。南北面官制促进了辽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代表了 历史 发展前进的方向。(南北面官设置的影响)——李 斯 任向阳:《南北面官制对辽朝文化的影响》,《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第6期
马天:于唐朝将衣冠文物以和平、交流的方式东传至日本不同,辽国的“南北面官”制度传入高丽,是通过战争的手段得以实现的。经过了三次“契丹高丽战争”之后,辽丽双方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间内再未爆发过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大批渤海国遗民抱着不愿成为辽国臣子的决心而涌入高丽,以及大批宋朝与女真百姓因战乱或饥荒而进入高丽,高丽作为单一民族国家的 历史 在极端的时间内被改写了,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因素,从而诱发并加快了高丽吸纳辽国“南北面官”制的动机与速度。对国内的外国移民或是暂居的商人与难民一刀切的适用高丽律法在现实中激起了很多不满。尤其是高丽律法基本上沿袭了《唐律疏议》的具体内容,故渤海、女真、契丹以及奚等中华文化圈之外民族的人群往往无法理解或认同。这促使了高丽朝廷在战后设立象征并实现“汉法治国人,辽律束北人”的“南北枢密院”。(南北面官对高丽的影响) ——马天:《浅议辽代司法中“南北面官”制度对高丽的影响》,《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 社会 科学版)》2016年第10期
学者观点分析
南北面官作为辽朝特殊的政治制度,一度是学者研究重要议题,甚至有学者认为是“一国两制”的开端。学者研究南北面官侧重背景、渊源、影响,王滔韬介绍了南北面官产生的原因,李斯介绍了南北面官的影响,马天探讨了南北面官对高丽的研究。
关于古代
本文2023-10-16 04:52:0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6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