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培养
1 高中 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正确率
提高文言文的解题正确率,方法是:多读——读是关键。
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从老师的范读中应该领悟些什么,请看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
……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
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读音正确。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这里要着重提一提“破读”的问题。
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 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
不过现在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ǎo,爱好的“好”(动词)读hào,难易的“难”(形容词)读nán,灾难的“难”读nàn等等。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加特别区分,如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现在可以读为yè了。
掌握破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顿。
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
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等。 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
我们不赞成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搞繁琐的语法分析,机械的诵记名词术语,也不主张呆板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我们主张学习文言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诵读、识记、理解是同步进行的。我们所说的对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文章内容上的整体的领会、把握。
这种领会和把握应当:①着眼于全篇的内容;②着眼于文意的沟通;③着眼于文章的篇章。至于背诵,这也是由于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字词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而且,语言文字的学习,概念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规则就能说话、写作、阅读;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
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 能够“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靠背诵量的不断积累。
因此,新修订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对背诵作了量的规定。其中,小学背诵古诗词80首,初中背诵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
这样一些篇目全部诵读至背诵,烂熟于心,达到上述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不会有困难的。 我们提倡阅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当堂背诵。
背诵当然还要讲究方法。我过去曾总结过的组块性记忆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如,意义组块:按文章意义分段组块记忆的方式;纲要组块:应用层次内容提纲组块记忆的方式;关键词句组块:通过关键词句组块来掌握文章大意、纲要,又反过来根据它们去掌握词句的识记方式;节缩句式组块:将句子节缩为短语组成组块识记单位的方式;此外,还有句群中心句组块,关联词语组块等等。限于篇幅,不展开论述。
背诵还要靠不断 、强化。丰子恺先生告诫子女读书,讲究一个“读”法。
读字的繁体笔画是22画,因此,他要求每篇诗文都须读22遍。这样就能口熟心熟,历久不忘。
过去私塾读书讲究“复背”,就是每熟读一文后,都要再把前面所学拿来复诵一次,即,读第2文,要1--2文复读,读第3文,要1--3文复读,余类推。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些斥之为 “死” 读书,但我们不能排除掉这种于读书的执著精神和强化记忆的合理方式。
而且在青少年阶段利用得天独厚的记忆力,熟读成诵若干篇章,奠定满腹经纶的基础,也正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要注意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
这只能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关键有以下几点:①指出了重点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三个方面: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②作了最基本的量的规定:150个实词、18个虚词、重要的句式;③强调了“在课文中的用。
2 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怎么提高(一)、做好阅读理解的基本条件1、基本文言字词。
无论学生根据上下文线索推断的能力有多强,倘若上下文中多数字词对他来说都是生字词的话,那么纵然是推断能力相当强,也只能是“无从下手”了。通常,阅读文段中是有超纲的文言字词的,但每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不多,一般也不会影响到对整个文段的理解和做题,而考试题目则多出自于高中40篇文言课文(有时也会涉及到古诗词)。
所以扎扎实实的掌握基本的18个虚词、120个实词,这才是“长宜之计”,切不可幻想“空中楼阁”。2、培养推断能力。
一方面可根据上下文线索进行推测;另一方面,掌握常见的构字法。比如汉字构成中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这也是扩大学生词汇的重要方法。
3、较为广阔的知识面,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本来就是表达的一种媒介,所以,它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和“跨领域性”,如果文中内容我们本已很清楚,那么,对阅读材料自然也是未卜先知,效果必定好;而反之,即理解相对地费时费力,且有可能还是“吃力不讨好”。所以平时多读史书或浅显的古文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1、利用好教材。教材中每册课本都有两个单元的文言文,课后也有配套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练习,这些都是现成的,又是较好的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积少成多地掌握文言词语。
读课文,这是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主要途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阅读理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多层次的阅读。
文言文阅读课教学一般经过下面几个层次:第一步:略读或粗读:布置任务(理解大意)→粗读→检查。第二步:精读:布置任务(猜词义、找主旨句、抓细节等等)→按具体任务要求去读→检查。
第三步:熟读:布置任务(详细理解全文)→细读并划出段落、重点和疑点→检查。第四步:研读: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研读(力求从所读内容中受到启发,活跃思想,创造性地对待课文所提供的知识和结论)→检查。
最后:小结。检查的方法包括听写、选择、判断、推断等等。
以上阅读理解的几个层次经过了"读→议→再读→再议"的往复以及"整体理解→局部理解→整体理解"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阅读的宏观意识,强化了学生的信息能力,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
讲课文,这是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和语言学习。经过“读”的阶段,学生对阅读材料已有较为深入、全面的理解,讲是为了使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并且进行语言及写作的学习,明确作者的思路,思想感情,积累知识。
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实词、虚词、句式及语法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应克服仅为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
做练习,这是使学生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使知识在记忆中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但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会运用知识,不等于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
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单靠动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的练习或操作才能达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逐步地发展和完美善起来的,但为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技能、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
练习的方法有:问答--就课文提问题,提问可以是记忆性问题(答案是课文中现成的,记住就能回答)、理解性问题(答案在课文里,但不一定是现成的)、应用性问题(答案要求应用课文中的知识或新的语言知识)、创造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其创造性)、评价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表示个人观点,发表不同意见);就课文内容进行连贯对话;复述课文,这是课文教学较常用的以内容为中心的练习之一,可用来训练学生组织材料和说的能力。2、适当增加课外阅读材料。
每周抽出一节课,先用20分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选用200个字左右、难度适中的短文,再加5-10个理解检测题,如解释字或短句,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迅速读完全文,完成习题,然后用剩下的时间检查理解准确率,进行辅导讲评。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只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是不够的。
以每周两三篇文言文来看,学生一个学期只能阅读20—30篇文言文,总计15-2万个字的阅读量,不足以使学生从中获取到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本技巧。所以,除快速阅读外,还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目的在于增加阅读量。
向学生提供较多而且题材较广的短小成篇的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相互交换各自的不同阅读材料,要求每人每周课外阅读1000字的文言短文,并利用活动课的时间交流。这样,既增加了阅读量,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效率一、高中文言文学习的六步骤 不少学生害怕学文言文,觉得自己虽然花了不少精力去学习,有了一定量的知识积累,但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独立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仍然不强,应对考试仍会感觉比较困难。
其实,攻克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找对了方法就会取得预期的效果。怎样学习文言文才能更有效呢?具体来说,可以按读、译、诵、析、结、练六个主要步骤进行学习。
读,学文言文一定要读,因为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很重要。学生应该在理解句意和正确断句的基础上多朗读。
译,根据课下注释或课外资料做到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这样学生可以利用意义记忆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便于记忆背诵。
诵,背诵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最佳方式。背诵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内容分为几个组块。
比如《过秦论》最后一段,共有六句话,可以分为三个组块,学生只要理解了意思,背诵是很容易的。 析,析就是对课文的大意、思想、人物进行挖掘。
分析过程中首 先要注意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比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赢为什么要自杀,联系当时士人的追求和立身之本,这个问题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其次,要注意古为今用。
文言文教学强调人文教育,古为今用,学生要对其中的故事、人物有新的理解和评价。 结,即积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教师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分为八项:通假字、活用词、特殊句式、一词多义、虚词用法、双音词古今异义、成语名句、生字生词,并做一个表格,对每一课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 练,指学完本课后为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往往出一些题进行测试,这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如何有效背诵高中文言文 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即不仅能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翻译的效果。因此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的益处颇大。
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才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化整为零法。
把一篇文言文当作一个整体去笼统地读,这便像“囫囵吞枣”,因此应把这个整体分解成若干意义段落进行分段熟读才好。一篇课文经过意义段落的分解,便可看到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思路,让学生对所写的人物和事物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然后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照生活的逻辑和事情前因后果的交代,将课文贯穿起来。
这样层次既清楚了,而且学生熟读之后,很快就能背诵。此外,背诵应分段背,各个突破,直到全部背完为止。
2抄读法。这是眼、口、手、心综合运用于背诵的方法。
眼看文章的字、词、句,口念文章的字、词、句,手写文章的字、词、句,心想文章的字、词、句。当学生对文章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了,全文也就容易因熟记而背出了。
3累进法。此法有如滚雪球,先读第一句,即背诵第一句;再将第一、二句连读,再将第一、二句连背,依次类推,滚动前进,累积背完全文为止。
4三抓法。它是以自然段为单位实行的“三抓”。
例如,当要背诵《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之前,可以运用“三抓”。如在第一自然段里,先抓本段的第一个字――“秦”;然后抓本段的起始句――“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最后抓本段所体现的作者思路、文章脉络――交锋发生在秦王与安陵君之间,是唐雎出使的前因,也是双方斗争的前奏、情节开端部分。
这三抓相互都起到提示作用,学生依照这些提示去背课文就容易些。 5照看译文背诵法。
即由语体文反回文言文。例如,要背诵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可以先将它逐句译成现代汉语(即“古译今”),然后根据所译的汉语,再返回古代汉语(即今译古),由古到今,再由今到古。
也就是从译文回复到原来的文言文,多次反复,不但练习了古译今,而且可以比较古今词法、句法。这样背诵原文,不论其长短,都是较为容易的。
总之,采用何种方法背诵文言文,没有定规,一是个人喜爱用什么法就用什么法,这是主观的一面;另一个则看客观的背诵效果,采取的方法既快(背诵得快)又好(背诵准确),那么它就是一个最佳的方法。 三、教师如何有效掌控古文课堂 大部分中学生“害怕”文言文,认为它晦涩难懂,但如果因此丢弃了文言阅读,就是丢弃了古代文化;丢弃了古代文,就等于丢弃了另一只眼睛,同进也丢弃了另一条腿。
因此,高考古文阅读题有增无减,而且花样迭出。那么如何让古文阅读充满乐趣、焕发生机呢? 1“读”要讲“步”。
完成文言阅读题要运用三步阅读法:第一步概览全文,明白文中的时、地、人、事和作者的看法;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求理解;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括,准确答题。以上“三步法”告诉我们,阅读不只是读“文”,还要会读“题”。
2“想”要讲“据”。文言语段、题目设置和手头知识,是思考的三大依据。
学生对字词的词义及用法的辨误、求正唯有从与之相关的语句、语段来分析,才能准确无误;而理解句意(译句)、判别对错,要以对句中某些关键字词译意的是与非为衡量标准,同时还要善于利用题与题之间的关联搭配来思考。 3“析”要讲“理”。
文言文阅读试题所选的文言语段中所含的“理”既有情境事理,也有逻辑事理。
4 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怎么提高,还有课外诗的赏析首先要对文言文或诗歌的背景有所了比如作者、写作年代等,这些为诗歌整体的风格基调找到一个依托对于诗歌来说,首先是把整首诗歌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对于每个部分要找到其中的关键词和出彩的地方,而对诗歌的鉴赏中,特别要注意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融合,分析景要去分析情,分析情要展示为一种景致文言文的鉴赏首先要建立在读懂、读通、懂透的基础上,所谓读懂就是字句意思能够明白,做到准确断句,并联系上下文找出晦涩的段落的意思,在高考中并不需要每一句文言文都读懂,不懂得一定要看上下文;所谓读通,就是要找出每一个段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文段落关系和现代文的区别也不是很大,理清段落间的关系就掌握了大的方向;最后是读透,读透就是要考虑为什么那段要说那些内容,这样才能做好翻译记得采纳啊。
5 怎样提高高中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一、精选篇章,抓好熟读、背诵一环这是历来的传统经验。
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学生必须读多少文言文,背熟多少文言文,怎样才能背熟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学生要真正能够独立阅读哪怕是较浅易的文言古籍,不读上100—150篇文言文是不行的,而熟读到背诵程度的,至少在50—60篇之间。
其所以要求熟读、背诵五六十篇,是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仅熟悉文言文句法的特点,而且能掌握阅读一般文言文古籍所必须掌握的文言词语。 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熟读、背诵50—60篇文章可能吗?如果按十个学期计算,平均每学期不过五六篇,只要增加课堂的朗读因素,只要重视背诵、默写的反复检查,只要入选的文章便于朗诵,是完全可能的。
而这三者中,精选篇章又是重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凡是生动活泼,能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作品,都是容易熟而且经久难忘的;凡是枯燥乏味,不能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作品,都是难以读熟而且容易忘记的。
抓好读熟、背诵一环,督促学生反复温习是重要的,但尤须在精选文章上用功夫,要选择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让学生精读,而且要各类文章齐备。此外,在教法上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学钻研,也是很重要的。
凡是采用注入式的教法,学生对所学的东西难以记住;凡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认真钻研过的东西,学生则难以忘记。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这个体会。
二、系统整理,掌握一定数量词语严格说来,要具有独立阅读哪怕是较浅易的文言古籍有能力,单是读了百多篇,背熟50—60篇短文还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科学化的教法,使学生掌握阅读一般古籍所必须撑的文言句式和常用词语。
文言句式并不复杂,教学中容易解决,本文只就词语方面来进行一些探讨。 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底要掌握多少文言常用词语。
文言常用词语为1350个左右。而在这些词语中,学生有500多个,实际上要着重讲析的只有800多个。
这就说明,即使是阅读《孟子》那样的古代哲学著作,在文言词语方面着重讲析800多个也就够了。 对这些要着重掌握的词语,要使学生熟悉它,读后能举一反三,单是逐课讲释是不行的,必须在一个单元结束以后,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
我的做法如下:(一)在文言虚词方面,采用点面结合,反复辨析的方法。比如代词,在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知识后,我就指导他们按人称、批示、疑问三类,共归纳出33个(包括主要不用作代词的“尔、而、乃、若”)。
然后抽出其中最常见或用法较复杂的代词如“其”、“之” 、“彼”、“夫”、“或”、“莫”等等,指导学生结合句子结构的分析,反复辨析。文言虚词,在浅易文言文中,除去古今通用或过于生僻的,大致在80个左右,其中兼有多种词性,出现频率最高的,又不到30个。
采用上述方法,这30个重点虚词,学生有反复辨析的机会。(二)在文言实词方面,采用按照特点,分类归纳的方法。
其具体做法有三,即汇合总注、古今对照、综合分析三种办法,所谓汇合总注,就是将几课中的 同义词和近义词找出来,加上总的注释。所谓古今对照,就是将几课中现已消失或古今字面相同而意义迥别的词列出来,要求学生参看注释,写出与之意义相当的现代语词所谓结合分析,是将几课中字面相同而意义有别(也就是通常讲的“一字多义”的词)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分析。
例如“亡”这个字,有“逃亡”、“灭亡”、“死亡”、“离去”、“丢失”、等义,又与“无”通假。先逐课讲清其一两种意义,然后把例句汇集起来,指导学生分辨它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三)在涉及古代文化知识、名物制度的古名词方面可采用结合课文,适当补充的方法。现在,对文言虚词、文言实词的归纳整理,一般都比较重视,而对古代文化知识名物制度方面的名词,有的人还注意不够。
其实,这些古名词,在古籍中比比皆是。三、指导自学,扩大学生阅读面这种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第二阶段,指导学生离开注释阅读课文。在这两个阶段,都注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均要求教师比逐句串释发挥更多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方面,要熟悉全部文言文教材,摸清学生的知识底子,确定在该课应着重讲清什么,并善于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来理解课文。
例如教《六国论》在词语方面,学生自学一遍以后,我根据课文中的难点和系统归纳的整理的需要,联系旧课,着重讲了“兵”、“赂”、“互”、“亡”、“暴”、“厌”、“弥”、“判”、“速”、“劫”、“以”、“盖”、“然”、“殆”、“为”、“苟”、等文言实词、虚词,有的从一字多义的角度讲,有的从古今字义异同的角度讲,有的结合句子结构分析。学生再读课文,就不感到困难了。
采用这样的教法,在开初,教学进度较慢,但过了一段时期,速度愈来愈快。大扩大阅读面方面,要配合课文,编选一些文章选段,由浅到深,由短到长,让学生标点、翻译。
此外,还应推荐一些文言普及读物让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都得力于课外阅读。
《重生小保姆》和《重生小媳妇》《重生之风云再起》
《重生校园之商女》
年奔三十岁的艾子晴重生回到1997年的夏天 那时16岁的她,临近初三毕业…… 这是那牵手都会脸红心跳的年代…… 当年那爱情的背叛,备受歧视的父母,狗眼看人低的亲人…… 当青春重新来过,这些是否能够改写? 因重生出现的异能,精彩的赌石,美丽的翡翠,一段绚丽的人生…… 黑道腥风血雨,从初时的强自镇定到而后的冷静从容,从身份低微的工人子女到黑道商途神话般的存在! 蜕变在每时每刻……
《平安的重生日子》
重生后,她发誓,一定要将那些背叛出卖利用过她的人踩在脚下 她不要再当软弱无能的菟丝花,这一次,她要当万丈光芒的女王
《重生之窈窕薯女》
流星雨之夜,被人称为薯女的宁青敏 双手合什,闭眼,对着将要湮灭的流星雨 用尽全部心思,全部力气,咬牙许愿说: “让我回到十九岁,一切重来。” “我要事业爱情两得意!” 缓缓的睁开眼时 宁青敏现 原来对着流星许愿 有时真的能实现。 只是,回到十九岁 回到上大学第一年 宁青敏真能改变一切吗?
《重生之破茧》短耳猫咪
重生之后帮助母亲将负心汉和小三踢出家门,开始全新的幸福生活。某猪头:我对你没有感情了,你自己离开,不要想分我的钱!某三:男人和钱一样不能少,黄脸婆滚一边!某女:当我死人呀!想占我家便宜,没门,更没窗户!某女母:不要生气,妈给你找个极品优质后爹,再给你找个极品优质老公,不要和不相干的人生气!
《重生之财女》
金融女王安忆猝死重生于一个经常受人欺辱的高中女生范雨瑶身上。
面对贫寒的家境,冷漠的父亲,且看女王如何翻云覆雨。 俊美的校园王子,冷魅的黑帮世子,前世的好友传媒大亨,试问女王情归何处?
《重生之不要爱上我》
女主重生回到第一天上大学的日子,她有异能可以看股票的预期走势,男主也很强啦,总之不错
《重生之我就是豪门》
她,苏琳,元大法学系高材生,穿越回到了八年前的邯台市,成为15岁的初中女生凌霄,有一个2岁半的幼弟凌空,还有就是收到父母抢救无效死亡的消息……嫁入豪门?凌霄撇撇嘴,表示嗤之以鼻。为什么要嫁入豪门?姑娘我就是豪门!
《重生之妙语妖娆》
苏妙戈在自己二十一岁生日聚会前和一神秘男子会面,见面后她拒绝了神秘男子的要求,然后就遭遇了车祸。
等她清醒过来的时候竟然意外自己回到了十二岁的时候,可是不久之后她就发现这个十二岁和她当初经历过的十二岁并不相同……
最灵异的时空穿越,再世重生后,会发生什么?遇见什么?
《重生之微醺初夏》
其实就是一个大龄宅女因为跌下楼重生到同样跌下楼的少女初夏身上,重新回到十四岁的花季,有了新妈妈,新家庭,一切重新开始的故事
《重生之夏日倾情》
男主很宠女主的,女主也还蛮厉害的
《重生之珠光宝妻》
她从巴黎购物归来,却发现丈夫与密友正颠鸾倒凤。
她冲上前去撕打,却被台灯扎中了后脑,眼前一黑……
醒过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正坐在图书馆里,身边是中学时代的密友。一抬头,眼前穿着白衬衫卡其长裤的男生,正是十九岁的未来丈夫。
原来,她已经回到了十七岁……
《重生之打造完美家园》
重生了,她变成恋家狂。环境不来就她,她就创造环境。赚钱是必要的,让邻居先富
起来。事业是必需的,让朋友先做起来。开店是必不可少的,让亲戚先担起来。让她当领导,千万别。让她当总裁,可不要。 她就爱在完美的家园里,做个懒懒米虫。 可是,现在什么情况?男人一个比一个极品,一个比一个王子,一个比一个强大,让她太伤脑筋。 “你们中谁能先当米虫,我就选谁!” 她说出唯一条件,继续慢慢耕田。(男主很专情,也很厉害,两个人一起合作扩大公司)
《重生之小资生活》
大龄剩女的悲哀,刘沁前世相亲了n次都没把自己嫁出去,短短的一生却有太
多的无奈和辛酸。如今重生了,虽然生活根基仍然是那么差,虽然依然是种田,但她相信生活是需要经营的。 了解了未来十几年大致发展方向的她,定能让自己全家的平淡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让自己过上平凡的小资生活。这次重生刘沁不求大富大贵,只愿小富即安。(女主奋斗,男主冷酷型,但是之后很宠女主,感情很好)
《重生之风云再起》和《花之芬芳人生》
如果,我们有一天有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们会怎么选择?我们会怎么走我们的道路,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 人生很多都不完美的,我们都有追求完美的愿望! 重生之风云再起的第二部开始了,取名花之芬芳人生。 《重生之风云再起》《花之芬芳人生》属于青青校园风格。女主一下扑在学业上,以学为乐。看了此文后,完全被女主的那股学习劲震撼了。看了后,也许会不自觉的比较自己的学习女主强大型啊,我是不太爱这种女强型的,感觉女主无所不能,太夸张了
百家讲坛:百年寂寞叹容若(上)
对于古人,对于文人,我们历来总有拔高或放大的“人文”偏好。
于是,我们能够记住的,不是干巴巴的圣人,就是乱糟糟的才子。若是还原历史的全部真相,真实的圣人或文人,又会令我们多多少少有些沮丧。好在是,历史还会存有一些令人欣慰的魅力“异数”,譬如说纳兰容若,给予我们意外的激动和希望。
纳兰容若(本名叫性德)是一位极其可爱、可敬的人物。他虽是满清的相府公子,却“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他虽是皇帝的御前侍卫,却“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说他可爱,是缘于他的人生姿态,“胸中浩浩落落”,不受世俗影响,不为名利束缚, 清清爽爽,挥洒的是真我;说他可敬,是缘于他的健硕人格,不为矫情示大,不因自傲止步,认认真真,坚守的是自我。当年,身为大内保镖,他“日则校猎,夜必读书”,朋友夸他“从容政事之堂,翱翔著作之署”,指的就是他“两不误”的刻苦精神和潇洒才情……而如此一位才情充沛,人格健全,绝世超然的“翩翩一浊世公子”,竟不是缘自小说家的杜撰,而是夹在中国文化史册里的一位鲜活人物,想想看,惊奇之余,不免又有几份骄傲和欣慰。
一、不是人间富贵花相府公子的忧郁之谜
从某种程度讲,纳兰容若是以“忧郁”而闻名于世。而要探究他的性格郁郁之谜,最好先从他的家庭背景谈起。
纳兰容若生长在裘马轻肥、钟鼎鸣食的朱门华第,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更幸运的是,他的父亲明珠不但官做得好,位极人臣,而且教子有方,对他调教得当,又宠爱有加。明珠是一位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的能臣。口才好,记性好,心思缜密,史载他为人“警敏善断,事无大小,洞见本末,措置规画,纤悉中要”,天生就是一块当官的好料。58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从侍卫干起,渐渐把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都做了个遍,最后做到戴三眼花翎顶带的太子太傅和武英殿大学士,在平三藩、定台湾等一系列大事中都做过不少贡献,也因此居“相位”(内阁)达十三年之久,其能力可见一斑。同时,他还博览古籍、晓畅朝典,是个法典专家。如《大清会典》、《大清律》、《赋役全书》、《满汉品级考》等,都是由其裁定,另外,他还担任过《一统志》、《明史》的总裁。明珠为人谦和,个人魅力非同一般,特别是 “好施予,尤喜寒士”,史载他“羽翼善类,将掖寒士,卓然有古大臣风。这样“文武兼修,德才兼备”的楷模父亲,必然对容若性格的形成和个人喜好的培养,有着深远而亲密的影响。
在此,我们应该纠正习惯上对明珠的历史偏见和人格成见。虽说掌控朝柄的明珠也有“广置良田,市买奴仆”的浮华一面和政治上投机圆滑的一面。史载他借重臣地位之便,总是讨便宜买乖。凡是官员奏章符合皇帝旨意或受到夸奖时,他就会说那是他力荐的结果;如果皇帝不满意,他就会说皇上很不高兴,幸亏我从容挽救。从而把下面的官员哄得是时喜时忧,不敢不承他的情面。身位一名纵横官场几十年的老官僚,明珠不亏是玩弄权术的高手,他以种种手段“市恩立威”,广结党羽的目的,不外乎“要结群心,挟取货贿”,满足的是权力的操控欲和心理上的满足感。对于这一点,只要不触及底线,皇帝都可以理解,也能够包容。更何况他又那么能干,对皇帝也是忠心耿耿,绝无二心,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他虽然被弹劾,被抄家,但旋及又官复原职,继续能担任内大臣,直至70多岁老死善终的重要原因。
乾隆三十七年(1772),国史馆修纂《明珠传》时,乾隆帝在确核明珠的罪案时,就很明白地指出:“明珠错就错在于徇利太深,结交太广,不能恪守为官的戒律,但不至于像明代的严嵩、温体仁等人那样窃弄威福,竟敢阴排异己,潜害忠良,搞得满朝畏惧而又不敢多言。虽然明珠也有很大的过失,但并不能掩盖他的功劳。” 这应该算是对他比较客观的评价。
介于人性的复杂和微妙,对于历史人物的评判,我们既不能一味放大缺点,也不能一厢情愿地提纯优点。在这对父子身上,我们就不能因为明珠的种种政治过失而武断判定他的人格“庸俗卑鄙”,同样也不能因为容若的诗词“不食人间烟火”,就刻意相信他的品质“清高绝俗”。换言之,明珠肯定不是脸谱化的“恶人”,容若也绝对不是纯粹化的“玉人”。后世许多研究容若的文章,把明珠和容若“对立”起来,我以为没有什么道理。其实,就容若性格的培养和素质的形成,我以为身为父亲的明珠是功不可没。
容若“天资纯粹,才力强敏”,这是拜老天爷所赐,但他“识见高明,学问淹通”,就要算明珠的功劳。这是他为儿子聘请名士高师,认真教化的结果;而容若待人之君子心性,至诚真挚,除却天性使之然,我想也肯定受到明珠礼贤下士的影响。正所谓“子之教,父之功”也。
身为八旗子弟的容若,正是在开明又开放的父亲细心调教下,成为一名文武双全,人品佳美,丝毫不带纨绔习气的“翩翩浊世佳公子”,很是招人喜爱。容若十八岁中举时,他的老师就回忆说“偕诸举人青袍拜堂下,举止闲雅”,没有半点相国公子的骄矜和浮华。
十九岁那年,容若因寒疾不能参加廷试,明珠心疼儿子,决定把“功名”先放一放,坦然表示:“吾儿年纪还小,再等几年吧”,护犊之情跃然纸上。由此我们也可以判断,明珠虽然要求儿子上进,却从不给他压力,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封建家长。
近世红楼研究有“明珠家事”一说,先不论真伪,我们不妨做个有趣的对比:且把容若与宝玉相提,明珠与贾政并论:若是明珠和贾政一样刻板无趣,僵化教条,那容若怎么可能会筑茅庐,建花堂,拥书万卷,萧然自娱,过着“悠然尘外“的神仙生活?我总以为,正是明珠对儿子的开放和包容,纳兰容若“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的真性情才可能得以自由舒展。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容若结交的大多寒士朋友,同时也多受明珠的庇护和帮助。作为封建大家庭的大家长,明珠具有无上的权威,如果他不同意,不支持,容若要想那样以狂生自居,和朋友恣意唱和,恐怕只会象宝玉一样,讨来的只是一遭“暴打”。也正是因为有着父亲这样一把巨大而温暖的保护伞,容若才可以“世味甚淡”,以风雅为性命,视朋友为肺腑。
实事上,明珠和容若父子感情甚笃。对于自己的父亲,容若是非常敬爱和孝顺的。有一次明珠染病,容若整日整夜服侍左右,为照顾方便,晚上连衣服都不脱,多日下来,脸色变得黝黑,憔悴不堪。等到明珠病情好转,饭也能多吃几口时,他才转忧为喜,并告知亲朋好友。这一点,又和宝玉与贾政紧张的父子关系形成鲜明对比。
那么,既然这样,容若又为什么那样忧郁呢?对此,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纳兰容若虽然“性近悲凉”,具有非常典型的多情忧郁型的诗人气质,但他的忧郁和苦闷,也是分阶段和场合的。虽说他也是伴随着一声啼哭来到人世间的,可并非是刚生下来,就满面愁容,摆着思想者的造型。
如果细细研究纳兰容若的创作年谱,追随他的人生轨迹,就不难发现,他最大的伤痛是丧妻之痛,大量令人不忍卒读的凄惋诗词,多是缘于这块心病;而他最大的苦闷是雄心壮志不得酬,苦于职场生涯的寂寞和单调。
有文章说容若是看透了封建王朝官场腐败和人心倾扎的险恶和无奈,才会那样消沉,我以为有刻意拔高容若觉悟之嫌。在他短暂三十一年的人生当中,九年的职业生涯都与“官”场无关,他终其一生,从事的也只是入直从驾的“大内保镖”工作,而且他一直渴望被皇上提拔,以便早日进入“官场”,以展抱负。
也有文章以事后诸葛亮的姿态判断容若未卜先知,早就预知纳兰家族有“大厦将倾”的危险,所以才会那样“抑郁”,我以为这种说法也不靠谱。其实在容若的有生之年,他的父亲明珠一直官运亨通。便是追溯到他去世后的两年,明珠府被抄,虽是栽了根斗,伤了元气,但纳兰家族并没有衰落,一是明珠很快就官复原职,二是容若的弟弟、孙子,以后都很有出息,便是足有说服力的明证。
还有一种说法,将容若的寂寞归结为满族文人在汉文化中的尴尬地位,以及对本民族文化消亡的焦虑之感。这个观点看似深刻,可我以为有点牵强。一来那个时代,满族处于统治者的强势地位,对于汉文化的学习,更多是基于稳固统治的需要。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态度,他们既不自卑,也不自大,易服剃发,满汉双语,重视骑射,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政治效用,至于文化优劣,他们心知肚明,态度也很明确。换言之,他们对汉文化的接受,是主动而积极的,是抱着为我所用的目的,譬如清朝统治者从不鼓励满人、蒙古人参加科举,而是把科举入士之途留给汉人,即所谓“旗人不占鼎甲”。因此,统者阶层的优越感,使他们不可能幼稚到和汉人比拼文化的程度。容若身为满清贵族子弟,对汉文化的学习和运用,能得到汉人知识分子认同,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我想他也绝不会因此寂寞,文化境界没有民族之分,容若不见得一定要和满人唱合,才会共鸣和满足。至于本民族文化的消亡焦虑,那更是后世遇到的难题,与容若无关。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纳兰的“忧伤”随意归结,或是任意附会。如果我们抛弃种种历史或情绪的干扰因素,单就纳兰容若的性格分析,也许我们会离真实的答案近一点。
“天姿超逸”的容若,有一种“冰肌玉骨天付与”的冰纯气质。正如他在《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写道:“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这种“别样清幽”、“自然标格”,偏爱“凄凉”、“冷处”的性情正是一种十分纯粹的诗人气质,与家庭无关,也与时代无关。只不过,一颗高贵的灵魂,兼具“乌衣公子”的富贵身份,会让他显得更有魅力。
被推崇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纳兰容无疑是个天才,而按照叔本华《天才论》中的“天才忧郁”之说,纳兰容若的忧郁更具一种思想贵族式的气质之美。曾有人做过一个数字统计: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了90次,“泪”字用了65次,“恨”字使用了39次,其他如“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句,更是触目皆是。有人把他与南唐李后主相比,或干脆就说他是“南唐李重光后身”,我深不以为然。同是忧伤,可我以为有质的区别。李后主以亡国为代价,换来“一江春水”的愁,多是多,载是载不动,可也不值得一载,因为他念的是故国雕栏玉砌的富贵生活,悲的是垂泪宫娥的卿卿我我,这般愁,拿来又如何?相比较而言,容若的愁要清新的多,可爱的多,也美丽的多。对容若而言,忧愁是一种思考的姿态,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升华。他愁的是人生况味,愁的是世事无长,愁的是岁月无情,愁的是历史沧桑……他愁出了“唱罢秋坟愁未歇”的情意绵长,也愁出了“天将愁味酿多情”的无限诗意,还愁出了“倚栏无绪不能愁”的人生尴尬。对于何处生来的忧伤,容若也不是很明白,他就曾“几为愁多翻自笑”。自嘲愁多,需要幽默的精神为底色,更需要壮硕的人格做支撑,好在是,他都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夸他的诗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并分析说是“未染汉人风气”的缘故。因此读容若的诗,会有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带着野草的气息。那些以情胜、以性灵胜的诗词,多是饱含着美好的感情和纯真的激情,真得令人眼热,真得令人心动。相比较而言,所谓“资深”汉人写手的诗词,纵是匠心再巧,用典再深,韵律再美,又能如何?
容若的纯,容若的真,有一种玉树琼枝的“出世”之美,正所谓“三生慧业,不耐浮尘”。容若自号“楞迦山人”,他的诗词《饮水词》也取自北宋和尚道原的《灯录》中“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句,由此可见,他有佛家常说的慧根和佛缘。也许正是太过聪慧,他看透了人事繁华,才会漠然“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并坦然以“萧然若寒素”的狂生姿态,在自己的天地里,恣意自己的感情,美丽自己的生活。
二、平生纵有英雄血,无由一溅荆江水-----御前侍卫的难解心结
后世评论容若时,说他生在大富大贵的宰相之家,又是帝王身旁的近臣,可写的诗词却是“哀怨骚屑,类憔悴失职者之所为”。这一点看似奇怪,可要是细细梳理一下的职业生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他的抑郁和苦闷了。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纳兰容若并非天生的“自由主义者”。他虽然自号“愣迦山人”,也确实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的出世倾向,但深受儒家思想浸*的他,入世极深,也很主动,修身齐家平天下,才是他最大的人生梦想。他的老师徐学就曾夸他说,无论圣贤修身立行,还是兴亡理乱所在,凡是关计民生的问题,他都会“慨然以思”。另一方面,他的诗词虽然做得漂亮,却“不屑以文字名世”,身为满清贵族,年少才俊,又身逢一个朝气蓬勃的伟大时代,自然有着“功名垂钟鼎,丹青图麒麟”的宏伟抱负和“欲将普天一洗,银河亲挽”的万丈豪情。
当然,纳兰容若是封建时代的臣子,他能否一展抱负,关键要看他碰上一位什么样的帝王。幸运的是,他碰上的是满清最有作为,也是最有能力的康熙皇帝。有趣的是,他和康熙同岁,都属马,按阴历计,康熙生于三月十八日,容若生于十二月十二日,也就半岁之差。明珠是康熙最信赖,也是最亲近的满族大臣,身为明珠之子的容若,自然会对这位和自己同龄的帝王有着更多、更深的了解。按照“合情”的猜想,除却君主有别的地位差异外,容若对于这位十六岁智擒鳌拜,十九岁果断削藩的少年帝王一定是充满了绵绵不绝的敬仰之情,也可能在潜意识里,会有些不自觉或自觉的跟随和比照。譬如说,康熙是个勤奋的帝王,他好学胸怀广博,视野开阔,对西方科技很是痴迷,纳兰容若也是如此。他在《渌水亭杂识》里就记载着他收集到的关于西方天文历法、医药和灌溉机械等知识,而且还满怀热情,下了功夫仔细研究,和中国相关知识做了积极比较,并坦率承认之间的差距。需要说明的是,他搜集这些西洋知识,都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并非一味地猎奇,正如他所言,期望可以“仿效”,从而达到“通行天下,为利无穷”的目的。
另外,他还对西方的火炮、鸟铳以及中国古代的刀枪、阵法,有着详尽的研究和思考。在此,我们不妨注意一个历史细节,也就是在容若开始写笔记的时候,正是康熙十二年,也是“三藩之乱”的头一年。而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康熙很重视新式火器的研制和运用,他重用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等,“依洋式”研制轻型火炮和燧发枪。那么,容若记录这些笔记,多多少少都有点向康熙“看齐学习”或者“积极响应”的意味。另外,同是满清子弟,纳兰容和康熙一样,也是“善骑射”,马上功夫很是不错。而早在康熙十年,康熙就曾诰诫满清贵族少年要“读书习骑射,勿恃贵纵恣”,这方面纳兰容若绝对是个榜样。康熙十九年,纳兰容若在上驷院为皇帝牧马时,康熙就曾惊异他的吃苦耐劳精神,夸他“此富贵家儿,乃能尔也。”
除却“武功”方面的效仿外,在“文治”方面,纳兰容若也是紧跟康熙提倡的“主旋律”,与“时”俱进。康熙提倡经学研究,他就洋洋洒洒著写出八十卷的《合订大易集义粹言》,并编撰刊刻《通志堂经解》;康熙为了“振兴文教”,加上又喜欢“观书写字”,康熙十六年三月,他曾下谕要求翰林院的官员“将所作诗赋词章及真行草书不时进呈”,也恰是在这一年的下半年,纳兰容若的第一本诗词集《饮水词》完成了编制;康熙十七年,康熙下诏取博学鸿儒,寻求“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第二年,纳兰容若的《饮水词》、《今词初集》(和朋友合编)就刊刻发行。列举这些“巧合”,并不是要说明容若的投机和势利,他那样做,一方面自然缘于其父明珠的信息灵通和可以理解的为家族计,或为儿子远大前程计的“软谋略”,另一方面则是容若真诚渴望得到康熙赏识,实现自己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伟大抱负
能文善武,才情充沛的容若,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中二甲七名进士,加上在中进士的那一年(康熙十五年),以一首《金缕曲》震惊词坛,“词名大著”,可谓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因此,起初的他,对于仕途还是充满了自信和向往,有着“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的豪情潇洒,以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的浪漫想象。然而,那位同龄的少年帝王,也许考虑得因素太多,或是别有用意,对于容若的仕途安排,不但令人意外,而且“历炼”的时间也太过漫长。
按容若本意打算,他最想从军,以“横戈跃马”成就自己的凌烟功业,而推荐他的官绅则觉得他应该进翰林院。然而奇怪的是,容若中进士后近乎一年的时间里,竟然“久无委任”。如果说那一年(康熙十五年)南方战事正炽,康熙无暇关注此事,从法理上和情理上都讲不通。国家开科取士,绝非纳兰容若一个人的事,考中进士的工作安排,都有惯例和程序,可容若没有按“程序”走,应该是康熙打了招呼的缘故。至于康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不得而知,容若同时代的人只是含蓄地指出皇帝这样做的用意,是“别有在也”。这件事对容若的打击很大。这一年的生日,他自己给自己写了一首寿词,发了一通牢骚,感叹自己“碌碌无为”,然而他能做的也是“叹光阴、老我无能,长歌而已”。那一年,他才刚刚二十二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却写了这样一首暮气沉沉的诗词,可见内心之苦闷。后人附会说他登第后,“闭门扫轨,益肆于诗词古文辞”,或说他“拥书数千卷,弹琴咏诗自娱悦而已”,一派云淡风清的高士风范,殊不知这是他的无奈之举。
赋闲的一年时间里,除却闭门读书编书外,纳兰容若还替父亲为康熙写了一道《拟御制大德景福颂贺表》,这也可能是明珠的苦心安排,不外乎期望容若漂亮的文字能引起康熙的注意,也好帮儿子安排工作。也许这道贺表还真起了作用,又过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即康熙十六年的秋冬间,纳兰容若终于得到了第一份工作乾清门三等侍卫,值宿宫门,说白了,也就是给皇帝看门。这样的工作,看似风光(好歹也算是皇帝身边的人),实际上苦不堪言,单调枯燥,早出晚归,甚至还要值夜班,能陪伴他一同受苦的,也只有金殿寒鸦,玉阶春草了。能够和皇帝有关联的,也可能就是偶尔传传话了。
这样的工作大概干了有三年左右的时间,容若终于换了一份工作,虽然没有升职,但相对要有趣一些,那就是到上驷苑给皇帝搞马政工作。“平堤夜试桃花马、明日君王幸玉泉。”月明星稀之夜,骑着一匹桃花马,沿着湖边大堤迎风驰聘,想来真是浪漫。为皇帝选马备鞍,服劳尽职,虽然做的工作也就是“车队队长”的活儿,但对于爱打猎、爱巡幸,爱打仗的康熙来说,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容若为康熙认知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容若做这份工作时,可以说是很卖力的。他的朋友姜宸英回忆他在上驷苑时,只要皇帝上马出行,他时刻都跟在身旁,鞍前马后,小心地侍候者,不敢有半点闪失,而且每次都是“奋身为僚友先”,由此可见容若还是很有眼力劲和表现欲的。而且身为皇帝身边的人,容若很守规矩,从不掺乎外庭之事。他工作起来,积极主动,任劳任怨,达到了“服劳维谨,寒暑亦不乞休”的地步。在给朋友写的信简中,他说在上驷苑上班时,“每街鼓动后,才得就邸”,由此可见他堪称那个时代的“劳动模范”了。
也许正是他的认真、低调和辛苦,康熙开始用心关注起这位能吃苦又能干的“相国公子”来。康熙二十一年,苦干了六年的三等侍卫纳兰容若,终于升职成二等侍卫。当然,漫长六年时间的“历炼”,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康熙对纳兰容若的考验。不管如何,康熙二十一年春,已经二十八岁的纳兰容若迎来了他职业生涯上的春天。也是从这一年起,他开始受到康熙的真正重视,频繁护驾巡游。先是扈从东巡,到盛京(今沈阳)、松花江等地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寻根祭祖之旅。在经过他的祖居叶郝故城时,容若感慨万千。同样一片景色,作为胜利者的子孙,康熙看到的是“断垒生新草 空城尚野花”的新生命迹向,身为失败者的子孙,容若看到的则是“断碑题字,古苔横啮”的旧场面凄凉。虽然他祖父的部落是因努尔哈赤破城所杀,但历史已经归位历史,何况他的家族后来又和皇室成为姻亲,已经融为一体,仇恨已经缺少必要的“激情”和合理的“根源”。因此,他的惆怅,已经跨越一种简单的恨,化为“兴亡满眼,旧时明月”的岁月无奈和“须知古今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的历史反思。
还是在这一年的下半年,康熙又给了容若他一次锻炼的机会,让他陪着副都统坦奉使龙梭(索伦),大概目的是要增长他的外交才干。虽说这次出使道路险阻,劳苦万状,可容若却“恬然自安,不以为虑”,由此可见他还是很乐意享受这样的锻炼机会。
康熙二十二年 二十九岁的容若又跟随康熙扈从西巡了五台、龙泉关、长城岭等地。康康熙二十三年,容若三十岁,他又跟随康熙扈从南巡,经济南、过高邮、到金山、下扬州、达苏州、到无锡、幸江宁(今南京)等地,另外,还特地到曲阜拜祭了孔子。一路上,也先后赐给他金牌、鞍马、弧矢、字帖、佩刀、香扇等多是小恩小惠的赏赐。
然而,此时的容若,大概扈从巡幸次数太过频繁,缘于高度紧张的心理压力和生理劳顿,崩紧的生命之弦已达极限。他在扈从南巡之前,给朋友写信自我解嘲,说他“比来从事鞍马间,益觉疲顿,发已种种,而执殳如昔,从前壮志,都已隳尽”。由此看来容若最大的心结在于不甘心八年后,他依然还是一个“执殳”的小小侍卫。当年他的父亲明珠虽说也是以侍卫起家,渐渐升至最高相位,可他父亲升迁的速度和频率,要远远比他强得多。在他这样的年纪,他父亲已经是内务府总管,可他却八年不“挪窝”,依然只是一个“弼马瘟”式的侍卫。而与他周围的朋友相比,他更显郁闷。单说他三十岁这一年,朱彝尊入值南书房,秦松龄则成了顺天府乡试正考官官,严绳孙也成为《平定三方逆略》的纂修官,而早他三年登科的同门师兄韩更是官至侍读兼日讲起居注官。也是在这一年的三月,他的岳父朴尔普以一等公领蒙古都统,六月他的父亲又被任命为大清会典总裁官。在他生活的环境里,好像每一个人都是春风得意,只有他重复着单调、枯燥的侍卫工作。对于心高气傲的容若来讲,这种仕途上的挫败感和无力感,有着致命的杀伤力。巨大的在心理落差和压力,使得他一直郁郁寡欢。看不到希望的容若只得以“饮醇酒近妇人”来麻醉自己,并自我安慰说“人言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洒,此言大是”。可如果他真是想开了,倒不会这样说了。
就在这个时刻,事情突然有了一线转机。或许正是连续三年鞍前马后的小心服侍,使得康熙对容若产生了刮目的看法,或许他觉得“启用”容若的时机成熟了。康熙开始频繁而明确地给容若传递信号。譬如在南巡归来第二年(康熙二十四年)的三月十八日,这一天正是康熙的生日(时称万寿节)。他特地御笔亲书了一首贾直的《早朝》,送给容若。诗曰: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锁,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四月下旬,又令容若将御诗《松赋》翻译成满文,容若做得漂亮,康熙也很是满意,所以他很快就被提拔为一等御前侍卫。这时朝中也适时出现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传言容若不会长久在侍卫行列中了,皇上以“早朝”诗赐之,那就很清楚地表明,不会再将文武双全的容若当内廷“家仆”用,而是要付以政事,委以重任,转正做“朝臣”工作了。对此容若也很高兴,大有拔开乌云见天日的“出头”之喜。他曾很欣喜地对朋友姜宸英说道:“吾倘蒙恩得量移一官,可并力斯事,与公等角一日之长矣。”
然而,就在容若历经九年的侍卫生涯煎熬后,快要修成“正果”的时候,老天爷却很恶意地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五月的一天,他和梁佩兰、顾贞观、姜姜英等几位要好的朋友欢聚花间草堂,喝酒赋诗,相谈甚欢。以他当晚《咏夜合欢》诗情判断,他心绪平和,只是一次很普通的朋友聚会罢了。然而,聚会的第二天,容若突然毫无征兆地病倒了,据说是旧疾寒病复发(或说中暑),“七日不汗”,然后彻底离去。
在他病重期间,康熙曾多次派遣中官侍卫和御医,每日都有数批“络绎至第诊治”。病势危殆之时,康熙甚至还亲自开药方赐之,然而,等不及到把药方送来,这位翩翩公子就匆匆离开这个他爱恨交织的“浊世”。康熙听到这个消息后,极为震悼,派出皇家代表前去祭奠,“恤典有加”。容若死后的第四天,他曾出使的梭龙部族归附朝廷。康熙感叹容若有功于此,还特地派遣官使到灵前“哭而告之”。由此可见,康熙对于这位和他同龄的年轻侍卫,还是恩宠有加,只是这“浩荡皇恩”,来得有些太迟。在容若漫长九年的侍卫生涯中,他与康熙帝的君臣关系,自然谈不上亲密,到是有些刻意的疏离。容若很真诚地卖力表现,可康熙却城府地熟视无睹,这就使得容若一直有“惴惴如临履之忧”。
当率真的诗性遭遇混浊的政治时,当世俗惯例与心灵愿望碰撞时,只会不可避免地图增“胸中块磊”。朋友说他“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 惋惜之情溢于言表。然而,惋惜归惋惜,斯人已去,一切功名、所有荣光,皆成尘土,空留的也只是几份怅不尽、道不明的忧伤罢了。
这是上篇,还有下篇。可是字数太多了,百度要求输入有限数字,所以下篇没办法给你答案!
最后祝你生活愉快!
高中文言文培养
本文2023-10-16 05:12: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6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