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将军发现驴少了一只耳朵,然后下令筑城的故事吗?
这个故事来自司马楚之,而具体来说,就是:
1、司马楚之,职业军人
柔然是北魏的强邻,二者一直兵戈不断。所以柔然的谍报人员,也在北魏军队有一定数量的存在。故此柔然在司马楚之的辎重部队里,也安插了谍报人员。间谍为了表示获得了准确情报,必须以“间谍守则”,把后勤的驴耳朵割下,带回柔然,以示消息货真价实。
而久在行伍的司马楚之,自然知道柔然这个不成文的规则,所以出于职业军人的敏感,对于一些事情,包括有驴耳朵被莫名割掉事情发生,时刻保持着自职业军人的警惕。专业的军人素养,总是让提前预知战争的到来。
2、得受重用、柳枝筑城,
其次。司马楚之是东晋皇室的后代,为了避祸刘裕的对东晋皇室的大清洗,司马楚之的父亲与司马楚之先后逃到了,方兴未艾的北魏。并且受到了北魏君王的重用,从此司马家四代人,都在北魏高官得作,骏马任骑,自此,可以说这位东晋的宗室,就不再是简单的,北魏对外政治宣传的政治广告了。
所以他才有机会带着士兵,会北边的柔然作战。成为一个有敏感战争嗅觉的将领,当他听到有个运送粮草的士兵在和其他士兵讨论, 驴莫名其妙少了一只耳朵,才会出于职业敏感,马上采取,用柳条泥块,制作简易防御城防工事。
3、寒冰加固、柔然退敌
与此同时,司马楚之还命人在这座简易的防御工事上,冒着严寒加水,彻夜不休。到了第二天早上,士兵们惊奇地发现他们修建的简易工事,因为晚上天气寒冷,居然被寒冰包裹,变得更加坚固了。
于是在第二天的下午,柔然的突袭部队跃马而来,可见到寒冰加固的城墙,就知道对方以逸待劳,己方失去战机,只能悻悻而去。
《大象的耳朵》是一篇具有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讲述了关于大象的耳朵和其他动物耳朵的有趣差异。这个故事旨在让读者从中领悟到不同事物的独特之处,以及尊重差异的重要性。
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一天,大象发现了自己的耳朵与其他动物的耳朵非常不同。其他动物的耳朵都是尖尖的、小巧的,而大象的耳朵却又大又平,耷拉在脑袋两边。
大象觉得自己的耳朵很难看,很不自在。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和其他动物一样,大象决定把耳朵竖起来。他试着把耳朵卷起来,但这样做让他觉得很不舒服。
大象开始向其他动物请教如何让耳朵竖起来。猴子告诉大象,他们用绳子把耳朵绑起来,这样就能把耳朵竖起来了。大象照着猴子的方法试了试,但他的耳朵太大了,根本绑不住。
后
来,大象遇到了一只聪明的狐狸。狐狸告诉大象,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而这正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大象的耳朵平而大,正是他身为大象的独特之处。狐狸还告诉大象,要学会接受和欣赏自己的与众不同。
大象听了狐狸的话,开始接受自己的耳朵。他不再因为耳朵的不同而自卑,反而开始欣赏这种独特。渐渐地,大象开始觉得自己的耳朵很可爱,很有魅力。其他动物也觉得大象的耳朵很有特点,纷纷表示羡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学会接受和欣赏这些特点。尊重他人的差异,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要学会珍视和欣赏自己的与众不同,让自己更加自信、快乐。
鼓膜(tympanic membrane)俗称耳膜。又称皮膜(《血证论》卷六)。为弹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耳膜在耳孔之底,是传导声音的重要器官。
《血证论》卷六:“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为司听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聋,有为大声所震而聋者,皮膜破也,或聋或不聋者,心肾不交也,宜磁珠丸。”
详见百科词条:鼓膜 [ 最后修订于2019/1/24 12:08:28 共97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苍耳子为辛温解表药。出《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苍耳子呈纺锤形或卵圆形,长1~15cm,直径04~07cm。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顶端有2枚较粗的刺,分离或相连,基部有果梗痕。质硬而韧,横切面中央有纵隔膜,2室,各有1枚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种皮膜质,浅灰色,子叶2,有油性。气微,味微苦。炒苍耳子表面焦**,刺尖焦脆,微有香气。
苍耳子味辛、苦,性温;有毒。归肺经。具有散风湿、通鼻窍的功能。苍耳子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癣等皮肤病。炒苍耳子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
详见百科词条:苍耳子 [ 最后修订于2017/4/18 22:46:43 共390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韩国有个民间故事,叫做“皇帝长了驴耳朵”。长了驴耳朵的皇帝只让理发师知道他的秘密,并命理发师不许把秘密泄露。日子久了,理发师觉得把这秘密压在心中好难受,但他又不敢对外人说出这个秘密。后来,他终于想出一个发泄的两全之计:在地上挖一个大洞,每天对着大洞狂吼:“皇帝长了一对驴耳朵!”于是,他发泄了,心理平衡了。
感悟:
一提起“发泄”,人们便认为它是贬义词,但在医学上,“发泄”却系中性词,甚至是褒义词。正当发泄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嘴巴发泄,二是手头发泄。
嘴巴发泄又分两种:一是自言自语。比如,有人受了上司的气,不敢对上司发作,只好买一瓶酒,一边自饮自斟,一边骂骂咧咧,骂完了,气也消了,再蒙头睡一觉,什么事也没有了。二是对人倾诉。当你有一肚子气时,不妨找一个亲近的人,把肚子里的怨气全部倒出来。但这必须选准对象,如果他一边听你的诉说,一边做别的事情,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反而会使你更生气
手头发泄亦可分为两种,一是用文字发泄。在你受了某人某事的气之后,利用你手中的笔,一“写”为快,把它记下来,或者写一封措辞激烈的信,将对方骂一通。但请记住,这种信只可以写,不可以发。美国著名的总统林肯就常使用本法发泄胸中的怒气。第二天,家人要为他发信,他却不让:“写信时,我已经出了气,何必把它发出去惹是非!”二是以创作发泄,这是发泄的最高境界。此外还有一种“手头发泄”方法:摔盆打碗砸东西。但别让“发泄”走入误区。有人在外头受了气,回到家对着家里人吹胡子瞪眼摔盆砸碗,将心理压力转嫁到亲人身上,这样做就大错特错了。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铺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
于是,便将猪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知识点拨
古诗运用谐音的手法显现了我国文人的智慧。我们学习过很多这样的古诗,不过有些不好分辨。例如,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
1 耳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耳 #ěr释义 ①耳朵,人或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耳聋眼花|耳闻目睹|迅雷不及掩耳。
②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③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
耳边风 #ěrbiānfēng 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到劝告、教导后不放在心上。
也说“ 耳旁风 ” 。〖例句〗他把家长的话当作耳边风,结果闯了祸。
耳目一新 #ěr mù yī xīn 听到的和看到的都与以往不同,使人感到新鲜。形容变化很大。
〖例句〗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这里处处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耳濡目染 #ěr rú mù rǎn 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影响和感染。
〖例句〗他虽然不是学中医的,但由于长年在中医院校工作,也耳濡目染地掌握了一些中医基本常识。===================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耳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
本义:耳朵)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耳者,肾之候。
――《白虎通·情性》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鬼谷子·权篇》坎为耳。――《易·说卦》忠言逆耳利于行。
――明·刘基《苦斋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苏轼《石钟山记》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听觉,听力 耳 ěr①〈古〉语气词。
表示肯定或'罢了'的意思:且吾所为者极难~。(《史记·刺客列传》)、如反覆手~。
(《史记·陆贾传》)②耳朵:~聋。③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
④位置在两旁的:~门(大门两旁的小门)。耳鬓厮磨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青年男女之间十分亲近)。
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厮:相互。
耳聪目明形容视听灵敏。耳目①见闻:~不广。
②替人刺探消息的人。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中受影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4306535响。濡:沾湿;润泽。
耳食之谈见耳食之言。耳食之言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又作耳食之谈。耳熟能详听得多了,也就能详尽地说出来。
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而且凑近耳朵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地教导。
耳提:附耳。面:当面。
耳蜗〈生〉内耳的组成部分。形似蜗牛壳,故名。
内有淋巴液和听神经,是听觉感受器官。耳咽管见咽鼓管。
耳语凑近别人耳朵小声说话。耳réng 1见"耳孙"。
2 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① 耳朵。
《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
《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② 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③ 听说;耳闻。
《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
《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⑤ 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⑥ 位置在两旁的。
“耳门”、“耳房”。
3 耳在文言文里的意思ěr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ear]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耳
ěr
(1)
听到,听说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withdraw]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耳
ěr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耳
ěr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4 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①<;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③<;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⑤<;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
⑥<;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5 文言文翻译“耳”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① 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② 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③ 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⑤ 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⑥ 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6 耳中人文言文翻译一、译文:谭晋玄,是本县的一名秀才。他很相信一种气功之术,每日练习,冬夏不停。练了好几个月,自己觉得好像有些收获。有一天,他正盘腿而坐,听到耳中有很小的说话声,就像苍蝇叫一般,说:“可以见吗?”他一睁眼,就再也听不见了。他又重新闭上眼、息住气听,又听到方才的声音。他想:这可能是功已练成,心里暗暗高兴。
从此,他每日坐下就听,心里想,等耳中再说话时,应当答应一声并睁眼看看是什么东西。有一天,果然又听到那“可以见吗?”的小小说话声,他就小声答应:“可以见了。”很快觉得耳朵中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有东西爬出来。他慢慢地睁开眼偷看,果然看到一个小人,高三寸多,面貌狰狞,丑恶得像夜叉一样,在地上转着走。
他心里暗自惊异,心想不管怎么样,先看他有什么变化再说。正看着,忽听邻居有人来借东西叫门呼唤。小人听到后,样子很恐慌,围着屋内乱转,好像老鼠找不到窝一样。谭秀才也觉得神志不清,像掉了魂,不知道小人到哪里去了。随后他便得了疯癫病,哭叫不停。家人为他请医吃药,治了半年,才渐渐好了。
二、原文: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
谭晋玄,邑诸生也。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行之数月,若有所得。一日,方趺坐,闻耳中小语如蝇,曰:“可以见矣。”开目即不复闻;合眸定息,又闻如故。谓是丹将成,窃喜。
自是每坐辄闻。因俟其再言,当应以觇之。一日,又言。乃微应曰:“可以见矣。”俄觉耳中习习然,似有物出。微睨之,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如夜叉状,旋转地上。
心窃异之,姑凝神以观其变。忽有邻人假物,扣门而呼。小人闻之,意张皇,绕屋而转,如鼠失窟。谭觉神魂俱失,不复知小人何所之矣。遂得颠疾,号叫不休,医药半年,始渐愈。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闻异事。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此后屡有增补。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该书还有少量补作。《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
二、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
7 文言文的耳是什么意思①<;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③<;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⑤<;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
⑥<;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古代有将军发现驴少了一只耳朵,然后下令筑城的故事吗?
本文2023-10-16 05:18: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6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