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传播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
对古代神话的研究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古代神话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很不完善,很不科学。当然,神话的系统性、神话的谱系等中国神话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已有较深的研究。强调的是对神话本体的研究。现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我们应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反思自己,汲取养料以把握未来的方向。为此,神话研究应该纳入科学研究的轨道,应该成为十分严肃的科学事业。并且研究理论要中外并举,研究方法要多重并用。只有这样,我国神话研究事业才能为重构中华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也才能对人类文化作出更大贡献。下文中的中国古代神话,特指产生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初期,后被汉民族古籍记载的华夏族神话。并从中国古代神话内容及其所蕴含的精神特质、艺术特色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进行了探究、论述。
一、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其所蕴含的精神
(一)思想内容特色
由于中国古代神话产生的年代十分久远、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多种多样,族群众多,而且当时社会是建立在一家一户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血缘宗法社会,以农耕为主要生存手段,人们对土地依赖性大,人口流动少。加上神话在流传过程中的历史化、仙化和寓言化。再加上我国古代神话,是集体口头创作,用文字记录下来较晚,并且缺乏系统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所以系统完整的神话保存下来较少,使得古代神话整体上呈现出零散、模糊、怪异的面貌。收录神话较多的古籍主要有:《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等。尽管如此,但所反映出的内容丰富而全面,并具有以下特色:
1、中国古代神话形态齐全、题材内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全面,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体现出时代精神。
(1)中国古代神话的题材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
①解释世界、人类、民族起源的神话。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玄鸟生商”、“姜嫄生后稷”等。这类神话包含着自然崇拜与探索,以及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意识。
②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一般说来,此类神话包含两种意识:崇拜与征服,但更多的是表现出对自然的征服意识。
③反映战争的神话。如“黄帝擒蚩尤”、“炎黄之战”、“刑天与帝争神”等。这类神话曲折地反映了上古时代民族或部族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④发明创造的神话。如燧人氏钻燧取火、有巢氏筑巢、神农氏尝百草、伏羲氏发明八卦、后羿作弓、仓颉造字、后稷种植五谷等。这类神话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的物质创造和文化创造的活动。
⑤生存环境的神话。如“共工怒触不周山”。神话对日月星辰的西落及中国地形的西高东低进行了解释。
⑥日月星辰的神话。《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了一则古老的神话: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之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的另一个神话:“有女子方月浴。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羲和生十日,常羲生月十有二,讲述的是太阳神和月亮神的故事,属于事物起源类神话。
从上面的各类神话来看,中华民族初民们在异常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发展。而整个生存、生活的过程,就是与大自然不断斗争又同人类不同族群之间既联合又厮杀的复杂局面不断斗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艰难的、困苦的,但初民们又是积极主动地正视、卓有成效地面对。反应这种艰难现实的中国古代神话,深具特色的将我们祖先的生活情状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贯穿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中心理念
中国古代神话,从思想内容到社会根源都体现着人的主体地位和为人的目的。其内容都是以全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为背景,或者留下人类活动的影子。而且人类在各种斗争过程中又总是抱着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积极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个人与群体和谐进步的愿景。
(1)、人的因素是神话的旨趣
我国古代神话,无论是对世界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民族起源的探索,对勤劳、勇敢、正义、善良、奉献的礼赞,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玄鸟生商、姜嫄生后稷、后羿射日、尧舜禹”等;还是对崇高、粗犷、神奇、悲壮的美的歌颂,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神话,都反映了初民重视人自身的思想、情感和性格,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他们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斗争意志和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鲧被杀了,还破腹生禹,继承其未竟的治水大业;夸父死后,手杖竟化作桃林,继续造福苍生;女娃淹死在东海,冤魂却变作一只精卫鸟,誓志填海等等。这些神俨然具有人的思想和行为,人已成为神话的根本。
(2)、还有一类体现人自身的思想和行为的神话。如《太平御览》中的“瑶姬”,也就是后来民间传说中的“巫山神女”,她常和凡人在梦中相爱并交媾。这位风流女神曾自述说:“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台。精魂依草,是为苓芝,媚而服焉,则与梦期,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这已经是“人话”了。
(3)、反映事物起源的神话,也体现出人的重要因素。这类神话中的事物都是进入了人类视野的事物,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事物,注入了人类思想感情的事物。如羲和生十日,常羲生月十有二的太阳神和月亮神的神话等。
(二)、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初民的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从“夸父逐日”中,可看到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坚强意志;从“精卫填海”中,可看到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奋斗不息精神。神话中的这些英雄事迹,既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积极进取精神,有体现了开拓创新精神。如“鲧禹治水”的神话,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一是大禹带领着大家,含辛茹苦,夜以继日的劳作。二是大禹等劳动人民承扬鲧等先辈的治水经验,积极、主动地认识与治水有关事物的属性,创造性地思虑治水途径和方法。终于完成了神圣使命。疏导了山河,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让山川、水等自然物与人类和谐发展。再如“燧人氏钻燧取火、有巢氏筑巢、神农氏尝百草、伏羲氏发明八卦、后羿作弓、仓颉造字、后稷种植五谷”等众多发明创造的神话,更生动地体现了这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造福人类的精神。
中国古代神话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拥抱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主题。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是为了摆脱和战胜自然灾害的困扰,使之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禹杀相繇、黄帝战蚩尤,则是为了清除人间邪恶,不让他们再危害人的正常生存,建立社会新秩序。不管神话的想象多么离奇,贯穿始终的总是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和为人服务的目的。也就是,贯穿始终的总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中心议题。
二、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神话表达了初民们欲支配自然力,改造社会的愿望和期盼,宣泄了人们的情感和情绪,呈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成为我国最早的叙事作品,是中国文学的滥觞。因此,在艺术上亦颇具特色,并深远影响了、影响着后世文学。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善于使用修辞手法,再现当时人们的劳作情状和精神面貌。结构上篇幅短小而缜密,语言简洁、质朴、传神,富于意象性和想象性的特色。还体现了悲壮与崇高的和谐统一。
(一)、善用修辞
中国古代神话善用修辞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善用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上,这样增加了神话作品的文学性、趣味性,为后世的文学修辞发展奠定了基础。
1、对比
对比是神话中常见而普遍使用的修辞方法。如《精卫填海》中的精卫鸟形象就是在与东海强烈的大小对比里,把精卫这位少女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质衬托得更加光彩动人,从而塑造出感人的精卫形象。《鲧禹治水》中鲧和禹的对比、两种治水法的对比。使形象高大,事理明晰。鲧治水失败被杀,禹治水成功受封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不同阶段的表现。通过对比展现了人类不断提高征服自然的能力。舜的神话里,舜的伟大形象和崇高品德在与父亲、后母及兄弟之间的矛盾斗争中,通过强烈的对比塑造出来。总之,神话通过对比使社会内容得以表现,人们精神面貌得以显现,人物形象得以塑造。
2、排比:
古代神话,大量使用排比这种修辞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描叙故事展合。如中国古代的开辟大神盘古在完成了天地开辟任务之后,就将自己的双眼化成了日月,将四肢与头颅化成了五岳,将血脉化成了江河,将毛发化成了山林与草木,将肌肉化成了泥土,将筋骨化成了金石,而他身体上的寄生物则变成了人类。在这化生万物的情节中,大量使用了排比,突出了盘古的献身精神;抒情色彩很浓,使得盘古形象高大而完美,富于感染力。
3、夸张
神话中的事物形象都具有极大的夸张,这些夸张都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通过丰富幻想创造出来的,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使人收到启发和感染。如《山海经》所载“夸父逐日”神话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的情节,夸张奇特。夸父与时间赛跑,居然“入日”,跑到了时间的前头。夸父有着惊人的肚量和雄伟的气魄,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探索,他一口气喝干了黄河、渭水两条大河,还不解渴,又“北饮大泽”。写出了以夸父形象为代表的古代人民超人能力和气吞山河的形象,既体现出神话的时代精神又体现出神话的艺术特色。。这种高度夸张的手法,使它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二)、结构短小而缜密
《淮南子·览冥训》中的《姮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窃之奔月宫。”神话故事只有三言两语,古朴简约。“请、窃、奔”三个动词就叙述了整个过程,非常慎密。再如《淮南子·览冥训》载“女娲补天”的神话,仅仅九十余字,就描叙了补天前的情状,补天的经过,补天的结果。而且首位呼应,浑然一体。显示了古神话在结构上完整而严密的特色。
(三)、语言简洁、质朴、传神
从语言的角度探讨古代神话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古代神话语言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简洁。如《淮南子·本经训》中“后羿射日”的神话。“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短短十一个字就说明了严重的旱情和人民的险恶处境。写出了后羿射日行为的背景和动因。而“诛、杀、缴、射、断、擒”几个字就突出了后羿的英勇奋战,凸显战胜自然的精神和力量,塑造出后羿的英雄形象。同时,显示出当时的初民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气魄!
流传至今的古神话,其原始形貌都是由集体创作和口语相传。后虽经文人润色,但仍保留质朴的特色。通俗质朴的神话语言不仅神通广大,恰当反映要表达的内容,而且精彩生动,富于情感。如《山海经·海内经》鲧禹治水的神话,没有使用华丽的词藻但叙事清楚、人物形象塑造成功和情感抒发高超。这一点,更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学习。
传神是神话语言特色的又一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比喻既贴切又形象,而且巧妙。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三五历纪》载:“天地深沌如鸡子”。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天地开辟之前地宇宙情状,非常巧妙。二是用词准确、形象、言简意赅。再如《山海经·海内经》中“鲧禹治水”的神话,“洪水滔天”的“滔”字,写尽了洪水的气势和水灾的严重性。更写出了治水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也间接地突出了鲧禹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1、意象性特色
(1)、意象是神话的构成要素
意指的是创作神话的初民们的主观感情,象是指寄托情感的真实事物,两者和谐统一,就构成意象。这种意象就成为古代神话的构成要素。高尔基说:“神话是一种虚构,虚构就是从既定的现实的总体中抽出它的基本意义而且用形象体现出来”(《苏联的文学》),这就是神话的形象特征。古代神话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2)、意象是具象的情感化
在形象的基础上,融进初民的七情六欲,就构成神话意象性。中国古代神话描写的并非单纯的物象,而是古代初民观念化的产物,即意象。“象”是中国古代神话思维的中介。中国古代神话意象通过语言的具象性表现出来,它的语言大都具有象征意义。这些意象是集体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产物。
(3)、意象的形态及其特性
古代神话中的意象主要借助象征或隐喻的方式完成。所谓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初民们由于思维能力低下,必须借用某些具体的物象来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比如把葫芦和禽卵视为母体崇拜、生殖崇拜,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例子。可以说,原始神话就是由这些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有一些意象的寓意相当复杂、丰厚。如龙这个意象,它不但是部落的符号,同时还包含着特定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成为全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神话的象征和隐喻植根于集体意识之中,并带有更多的神秘意味。
2、想象性特色
(1)、想象是神话的翅膀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说明了想象在神话创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里,抓住盘古身上的不同部分和自然界的一种事物之间所具有的某一相似特征,把他们联系起来,然后进行想象,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盘古身上的东西变成的。盘古整个身体变成宇宙万物既赞扬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献身精神,又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与此同时,初民把对英雄人物的热爱和对自然灾害及人间凶恶势力的憎恨,通过神异的想象进行虚幻的加工夸饰,鲜明地表现在神话中。所以说,想象是神话的翅膀。同时,想象成为使神话具备文学特性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2)、神话中想象的两种形态
中国古代神话中想象的形态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综合想象,二为创造想象。
综合想象:这种想象就是使初民们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等直接感觉到的各种事物组合成一种新的混合物。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初民部分地按照人的自我形象,部分按照动物的形象,借助人的智慧和动物肉体的强健和蛮力,塑造出半人半兽形神。我国远古神话的主体就集中在这一领域:伏羲、女娃人首蛇身;炎帝人身牛首;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此外《山海经》所载数十百位神,十之八九也是半人半兽的神。这类形象的塑造就是通过综合想象完成的。当初民们利用综合想象不能解决问题时,才借助于创造想象。如对宇宙起源、天地形成的解释,《太平御览》卷二引[网络日记]三国人徐整《三五历纪》云: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种想象往往借助于类比来实现。
(3)、想象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想象是神话的翅膀,但是任何奇特的想象,又总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现实生活中有地震和陨石发生,神话中才有女娲补天的故事。上古时代曾经有世界性的洪水泛滥,才会有鲧禹治水的故事。神话中现实与幻想交织着,不管神话情节多么离奇,事物形象多么特异,它们都是人类现实生活的投影。神话中通过想象现实生活得以表述,初民情感得以寄托,美好愿望得以凸显。我们亦可以通过神话及其作品冷静探知自己的过去,并且认真思考我们的未来。
华夏民族的民族心里、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使得中国古代神话在艺术上独具特色,且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闪烁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想象力。我们可以挖掘、学习、承扬这种艺术秉性,使中国的新文学更具有丰富而精彩的想象。
(4)、体现了悲壮与崇高的和谐统一。
由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存环境异常恶劣。灾难、艰苦、与痛苦使中国初民成为“早熟的儿童”,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历经了大悲大痛后,经过世代的遗传,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积淀在神话世界中,以幻想的方式记载了创始英雄们为生存与自然拼死搏斗的悲壮场面,使得神话天生具有沉重、悲壮色彩。尤其体现在古代的主干神话中。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但这些神话,体现的并不是悲惨。它们一方面写了自然力的强大和英雄的悲惨死亡,另一方面又写了初民控制自然的力量、信心及幻想中的最后胜利,以及为此所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比如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故事,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初民的悲壮色彩。他们的牺牲是悲,但他们为人类地伟大事业而死,死得其所。这样的牺牲是伟大的,能够引起人们对牺牲者的无比崇敬,同时展现出光明和希望。因而,这类神话既富于悲壮情怀,又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神话具有篇幅短小而缜密,内容丰富而全面、形态齐全、题材形式多样,且贯穿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中心理念,蕴涵着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的传扬,语言简洁、质朴、传神,善于使用各种修辞,富于意象性和想象性,悲壮与崇高的和谐统一等东方性特色。
最重要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天赋创造力,是一种未经破坏的初民心灵自信的表现。它具有非常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它曾对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学等学科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华夏文明的基因。现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强势情状,中国应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反思自己,汲取动力以把握未来的方向。
烽火的故事。
周宣王死了以后,儿子姬宫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开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鬼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骊音lì)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
们回去吧!
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连结犬戎进攻镐京。
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音jiù)为天子,就是周平王。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洛邑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z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鸿雁传书
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
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了。
风筝通信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军事上利用风筝的例子,史书上多有记载。汉初楚汉相争时,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绢帛竹木制作大型风筝,在上面装上竹哨,于晚间放到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响,同时汉军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发楚军的思乡之情,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赢得了战事的胜利
竹筒传书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用竹筒传书的故事哩。 竹筒传书的故事,得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0年)说起,那年十一月,南方各地纷纷发生叛乱,为了平定叛乱,稳定江山,隋文帝紧急下诏,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
杨素率领水军渡江进入江南,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收复了京口、无锡等地,士气非常旺盛。于是,杨素一鼓作气,率领主力部队追踪叛军,一直追到了海边。面对绵延的山脉和茫茫的大海,杨素一面命令大部队就地驻扎,一面指派行军总管史万岁率领军队两千人,翻山越岭穿插到叛军的背后发动进攻。
史万岁率部猛进,转战于山林溪流之间,前后打了许多胜仗,收复了大片的失地。当他想把胜利的战况向上级汇报时,却因交通的阻绝和信息的不畅而无法与大部队取得联系。一日,他站在山顶临风而望,看到前面茂密的竹林正波浪状随风而舞,忽有所悟,立即派人截了一节竹子,把写好的战事报告装了进去,封好后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几天后,有一个挑水的乡人看到了这个竹筒,便打捞起来打开一看,发现了史万岁封在里面的报告,便按报告上的提示将它送到了杨素手中。史万岁一去无音讯,不知生死,为此杨素正焦急不安,忽见乡人送来报告,大喜过望,立即把史万岁部队接连取得胜利的战况向朝廷作了报告。隋文帝听到喜报,龙颜大悦,立即提拔史万岁为左领军将军。然后,杨素率领大部队,继续乘胜追击反隋散兵,没用多久,就彻底平定了叛乱。 回答者: 安安555运气123 | 四级 | 2011-4-25 20:15
烽火的故事。
周宣王死了以后,儿子姬宫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开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鬼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骊音lì)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
们回去吧!
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连结犬戎进攻镐京。
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音jiù)为天子,就是周平王。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洛邑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z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交流方式的变化有哪些
交流方式的变化有哪些,追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发达,人们的交流方式从古至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口语交流发展到现在的电子产品交流。下文分享交流方式的变化有哪些。
交流方式的变化有哪些1信息交流方式已发生重大改变,由古代结绳记事,烽火传信,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信使步行传送,信鸽传书,军事旗语,金]鼓之声传递信息到现在利用电磁技术,有信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互联网、电信、移动电话、电话、电报等等。
到将来将通过人与电脑的交互,将实现信息交流的实时化,跨越空间、时间、人间。所有这些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交流成本,使人类的协作实时化,过程精确化,生活效应化,促进了社会进步。
在最初的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交流大都是口口而语。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化与人类领地的开拓,居住领地之间的距离也在增强,以往的口口而语,因为距离的原因,也难以适应沟通的需要。
这时候出现了仓颉造字,人类有了最初的文字,人们交流方式也有了新的选择——文字交流。
最初文字书写大多在兽骨,龟背等材料上。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殷商甲骨文。随后也有竹简作为书写工具,但由于其笨重的缘故,人们也不是很满意,后来又有了布帛、绸锦等作为书写工具,它们轻便但价格昂贵,让很多平民普通人望而却步,只是在贵族阶层流行。
再后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便宜可得的材料来制作纸张,来作为来书写,大大降低了书写的成本,使得文字古籍、社会交流的发展大大进步。
但纸张书写的方式,并不是一直都大受赞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的不便性,信纸的传递需要时间,信息的交流也存在严重滞后性,这使得信息的价值大打折扣。
后来随着世界进入近代化,欧美等国家开始了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1876年美国的贝尔发明了电话,这大大改进了交流方式,提高了信息的珍贵性。
时代的滚滚车轮不断前进,电话的弊端,笨重、不稳定,功能上也逐渐暴露,人们需要一种更新的方式来代替电话。这时候出现了最初的手机,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手机也逐步改进,从最初的按键到触屏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人类的交流方式有改进了。
再后来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软件科技也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QQ,微博,微信等聊天工具。
人类最初研发聊天软件,是为了更好的与人沟通交流,其中首选自然是自己认识熟悉的亲朋好友。但随着用户的增多,人们发现聊天软件的用途不仅如此,也可以认识很多陌生人,于是人们通过微博的发现,QQ的'动态去认识更多的陌生人。
聊天软件的功能也从聊天沟通转化为交友勾搭,开始有人思考如何通过聊天软件来展示自己,让别人产生兴趣,以达到自己的某些目的,随后就出现了一些“网恋、网聊、名媛、网图”等热词。
通过伪装朋友圈、动态来迷惑他人从而到达自己的目的,这也产生了网络诈骗,PUA等社会、犯罪问题。现在的人们喜欢从动态朋友圈来猜测他人的喜好,从而形成第一形象,比如他她喜欢这个,爱好那个。
有时候眼见不一定为真,网聊也不一定可靠,因为你不知道跟你聊天的是可甜可御的美少女,还是开了变身器的猥琐大叔。
时代的滚滚不断前进,社会的风气也在改变,现在人们的功利性太强,做什么只为结果,干什么只为目的,聊天交友为了傍富婆。
世风不古,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爱好声色,这也许是造成聊天软件性质改变的根本原因。
交流方式的变化有哪些2移动通信的发展,九十年代出现了大哥大,BP机这些高端电子产品。大哥大是第一代模拟移动电话,也称手提电话。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经典画面:有个“砖头”大哥大,适当时拿出来,拉出长长的天线,花上一元一分钟的话费,在人群里喊上一句:“喂!喂!听不清,你再说一遍。”引来无数惊羡的目光。
大哥大不是谁都能用得起的,BP倒是普通大众可以拥有的。还流行过好长一段时间,腰间别个BP机,特别是那种带汉显MOTOROLA,一千多一个,也有市场,因为有它可以挺威风的。那时很经典的一句话:“有事您Call我”
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第二代模拟移动电话手机也在2000开始流行了,很多人开始花一二个月的工资买个手机,话费6毛一分钟,还是双向收费,平时也不舍得打,平时的交流沟通,短信是用得最多的。
并且价格不贵一条一毛钱,可以输入70个汉字。那时几个机型,80后应该都用过,比如摩托罗位V998,诺基亚3310,西门子3508,太经典了。
随时时间的推移,手机普及,平时沟通大家都通过手机来进行沟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即时通讯聊天工具OICQ(即现在的QQ),MSN等新的交流沟通方式流行起来。
MSN在2010年前,辉煌了好长一段时间,那时大家工作中沟通很多都采用MSN,因为它有独特的优势,界面简单,沟通方便,没有其它杂七杂八的功能,而今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了。
QQ,1999年出现,2000年4月,QQ用户注册数达10万。到了2002年12月,短短两年多时间,用户突破亿人大关,发展之迅速,无人能及。
一开始,聊天是它主要的功能,发展成后面的游戏,邮箱,空间等等。而那个时候我们有空就会坐在网吧和QQ上的好友聊聊天,不在线时也留留言,陪伴着一代人的青春。
在这里不但可以文字沟通,还可以语音沟通,更可以视频聊天,很多人的男朋友,女大朋友或许就在QQ上相识,相知,相恋的。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相比以前的手机,只能打打电话,发发短信,智能手机已经集通话、短信、摄影、上网、购物、听歌、视频、电子书于一身从2011年开始,微信推出了,使我们的交流沟通变得更简单了,生活也开始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现实生活中,微信已经霸占了大多数年轻人的社交圈子,地铁上,公交车上,只要有时间就得看到大家在聊微信,在发朋友圈,并且在吃饭时,餐桌上人手还是一个手机,忽视了面对面的交流,时至今日也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
微信使人们在缩短生活的距离、方便沟通的同时无意间扩大了人们在情感上的距离,使得表情统一化,口语迟钝化。更有人讲了一个笑话:他有个朋友,两口子有睡前玩手机的习惯,关灯后,两个人在被窝里背靠背玩手机,困了经常 在微信里留言晚安就呼呼了。
过度迷恋网上的沟通也不对,有时间还是多放下手机,回归到正常的面对面的沟通上来,多陪陪家人孩子,相信你行我也行。
交流方式的变化有哪些3沟通方式发生了五种变化
通过大声叫喊
烽火
信鸽
驿站电报
写信移动通信
方法/步骤
1、 通过大声叫喊
在原始时期,人们通过大声叫喊给同伴传递信息,例如告知同伴猎物的方向
2、 烽火
在周幽王时期,君王通过烽火传递信息,告知自己的大臣们敌军来袭
3、 信鸽,驿站
在古代,信鸽是最为普遍的传递信息方式,人们通过训练鸽子来传递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
但是信鸽飞行里程受限,在较远的地区通过驿站来互相传递信息
4、 电报,写信 在近代时期,人们通过发电报来互相传递信息
在现代时期人们普遍开始写信,通过邮政寄信来传递信息
5、 移动通信
在我国经济逐渐发展后,我国的移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
我们所知的第一部手机大哥大到了我们如今使用的5G智能手机,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代通信简介、篝火通信、红岩传、鱼尺传、青鸟传、黄耳传、飞鸽传、风筝通信、竹筒传、灯塔介绍等。1“烽火”是中国古代在边疆地区用来传递军事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始于商周,延至明清。它已经被研究了几千年,尤其是在汉代。一种高台,俗称烽火台,又称烽火台、栈桥、烟墩等。,是在一定距离的高处修建的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枢纽。高台上有一个守军在等着。发现有敌人入侵,白天烧柴烧草会发出警报为“烧烟”,晚上烧柴会发出警报为“升烽火”(火光)。一个站点燃一个烽火,邻站也纷纷放火,一站一站传千里,达到报敌情、调兵遣将、寻求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2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像一座巨大的钟楼一样矗立着。当时,人们在灯塔里烧柴,用它的光来指引航向。3最初的风筝是为军事需要而制作的。其主要目的是用于军事侦察或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唐朝以后,风筝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玩具,在民间流传。史书上有很多军用风筝的例子。楚汉之初,刘邦围攻项羽,夺了戍。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丝、竹、木做一个大风筝,上面放一个竹哨,晚上放在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音。同时,汉军在地上唱楚歌,使楚军想家,从而瓦解楚军士气,赢得战争。4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竹简、木简或刻有字母的尺子夹在两块木板中间,这两块木板雕刻成鲤鱼的形状,就成了诗中的“双鲤”。将两块鲤鱼形状的木板放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个槽里绑三次,穿过一个方孔,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黏土封死,再在黏土上盖一个印章,就成了“封泥”。这可以防止信件在投递过程中被私自打开。5鸿雁传书又称飞鸽传书,是汉语成语,拼音为hóng yàn chuán shū。红岩是一种大型候鸟,每年秋天都要迁徙到南方,经常引起游子的思乡和想家。雁传指的是交际。还有鸿雁所指的书信。参考来源:-红岩传-古代传播
“救火传军情”是中国古代在边疆地区传递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式。始于商周,延续千年,尤以汉代为盛。一种高台,俗称烽火台,又称烽火台、栈桥、烟墩等。,是在一定距离的高处修建的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枢纽。高台上有一个守军在等着。发现有敌人入侵,白天烧柴烧草会发出警报为“烧烟”,晚上烧柴会发出警报为“升烽火”(火光)。一组烽火点燃,下一组烽火一个接一个点燃,一个接一个传下去,一传千里,从而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寻求援军、克敌制胜的目的。二、鸿雁传书三、玉传素四、青鸟传书五、黄耳传书信鸽传书六、风筝通讯七、楼上竹筒传书说的都一样。
古代通信方式:篝火传播军事情报“篝火”是中国古代用于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式。它从商周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几千年来一直在相互借鉴,尤其是在汉代。一种高台,俗称烽火台,又称烽火台、栈桥、烟墩等。,是在一定距离的高处修建的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枢纽。高台上有一个守军在等着。发现有敌人入侵,白天烧柴烧草会发出警报为“烧烟”,晚上烧柴会发出警报为“升烽火”(火光)。一个站点燃一个烽火,邻站也纷纷放火,一站一站传千里,达到报敌情、调兵遣将、寻求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我国历史上也有一个“好战军阀”为了讨好美女,随意点燃篝火,最终导致亡国的故事。周朝灭商朝后,定都濠井,史称西周。早期,周王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英雄封给各地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使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大雁传》的故事来源于《吴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报道称,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特使苏武在出使匈奴时,被后可汗扣留。他勇敢不屈,可汗把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做无人区的牧羊人。十九年后,汉昭帝继位,凶汉和好,结为亲家。汉朝的使者来了,要求释放苏武,可汗拒绝了,但又说不出口,就谎称苏武死了。后来汉昭帝派使臣出使匈奴,和苏武一起被扣留的副将常惠,在狱卒的帮助下,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事告诉了汉使,并拟定了一个计划,让汉使转告:“汉昭帝在上林苑打猎时,射中一只雁,雁脚上有一封信,信上说苏武没有死。”韩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责备单于。他一个人听完,很惊讶,但又不能否认,只好把苏武放了回去。关于“大雁的故事”,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唐朝时,薛平贵下西洋,他的妻子王宝钏在寒窑里呆了几十年。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突然听到空中传来大雁的叫声,这让她想起了她的丈夫。情动之下,她让鸿雁送一本书给正在远征的薛平贵,可是荒郊野外哪里能找到笔墨呢?情急之下,她扯下西冷的衣襟,咬着指尖,用血泪写了一封信,希望夫妻早日团聚,让红颜拿去。以上两个“鸿雁传书的故事”流传千年,“鸿雁传书的故事”逐渐成为邮政传播的标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鱼被视为文字的使者,文字被称为“鱼素”、“鱼书”、“鲤鱼”、“双鲤”。唐代李商隐在《给令狐书记的一句话》诗中写道:“宋蜀久背井离乡,一对鲤鱼长路漫漫。”在古代,人们用丝绸写信。到了唐代,用丝织品和丝织品织成的帛书写信更为流行。因为唐人用一尺长的帛和帛写字母,所以字母又叫“尺”(“尺”指白色的生帛)。寄信时,人们常把尺子做成双鲤的形状,于是有了李商隐的“一条双鲤,一路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不是真的两条鲤鱼,而只是一条形似双鲤的尺子。字母和“鱼”的关系其实早在唐朝之前就存在了。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长城洞饮马》,主要记载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兵服役,造成妻子失和,大多思念丈夫别离。其中一条用五个字写道:“远道而来的客人,留给我一对鲤鱼;叫男孩打开木盒,用尺子写了一封信。跪着看一本平平淡淡的书,却是什么样子?最后一个字是长相思,下一个字是晚餐。”这首诗中的“双鲤”其实不是指两条鲤鱼,而是用两块木板做成的木刻鲤鱼。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将带有字母的竹简、木简或尺牍元素夹在两块木板中间,将这两块木板雕刻成鲤鱼的形状,就成了诗中的“双鲤”。将两块鲤鱼形状的木板放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个槽里绑三次,穿过一个方孔,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黏土封死,再在黏土上盖一个印章,就成了“封泥”。这可以防止信件在投递过程中被私自打开。至于诗中用的“做饭”这个词,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做饭”,只是一个搞笑的词。据中国古籍《山海经》记载,有三种青鸟,分别叫赵兰和晏子(还有一种青鸟的名字我没查到)。他们是西王母的追随者和使者。它们可以飞越千山万水,向世界传递吉祥、幸福、快乐的信息和佳音。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一封信。西王母派青鸟传书,青鸟把西王母的信送到汉宫成化殿前。在后来的神话中,青鸟逐渐演变为百鸟之王——凤凰。南唐大师李靖写过一首诗“青鸟不在云外传消息,紫丁香在雨中空悲凉”。唐代李白写了一首诗“欲报三鸟相思”,李商隐写了一首诗“彭山无路,蓝鸟啊,且听!——把她说的话给我拿来!”,和崔写了一首诗《青鸟几时过瑶思》,都是借用了《青鸟说书》的典故。黄二川所著《鲁进书纪传》:“机器之初,有一只很帅的狗,名叫黄儿,我很爱它。当你在首都的时候,你已经无家可归很久了之后我就想当然了。”宋代尤茂《全唐诗·和尚车灵》:“青蝇为食客,黄狗寄家书。”苏轼诗《新息后以师示故乡》:“送饭方将白足,附书烦耳。”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五册第二折:“不闻黄狗,难得有红叶诗,邮差不遇梅花使”。黄二传的书在后世也多次出现。飞鸽传书飞鸽传书大家都很熟悉,因为现在有了信鸽协会,经常举办长途信鸽飞行比赛。鸽子教书。鸽子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是因为它的独特功能,就是可以通过感觉磁力和纬度来辨别方向。鸽子传书的确切开始时间目前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鸽子传书就很普遍。五代王人禹的《开元天宝遗》一书中有“鸽传书”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在家养鸽。每与亲友通信,只带书于鸽脚上,据教处,飞投之。九岁的孩子都是飞奴,谁都爱被打晕。”张九龄是唐代的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仅用信鸽送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时期,信鸽一直在人们的交往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国历史上,信鸽主要用于军事通信。比如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在曲端视察部队。当张军来到营房时,他惊讶地发现一个人也没有。他让屈段把他的部队叫到眼前。段文一听,马上把自己指挥的五军花名册递给张军,让他点哪个军。张军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见你的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官兵全副武装,迅速到达。张浚大惊,曰:“吾欲见汝诸军。”曲端打开笼子,放了四只鸽子。很快,其余四军赶到现场。面对整齐地聚集在面前的部队,张军喜出望外,对屈端更是赞不绝口。其实曲段放飞的5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早就和部队调整的文件绑在一起了。一旦从笼子里放出来,他们就立刻飞到给他们指路的地方,把部队调整的文件发给相应的部队。通讯风筝我们今天用来娱乐的风筝,在古代作为紧急通讯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的能工巧匠龚传攀(即鲁班)就模仿鸟的形状,“削竹木以为会飞三天”。这种用竹木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用竹条做成框架,再用纸糊起来,就成了“纸风筝”。五代人做纸鸢的时候,会在上面绑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听起来像风筝,于是有了“风筝”这个词。最初的风筝是为军事需要而制作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军事侦察或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唐朝以后,风筝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玩具,在民间流传。史书上有很多军用风筝的例子。楚汉之初,刘邦围攻项羽,夺了戍。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丝、竹、木做一个大风筝,上面放一个竹哨,晚上放在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音。同时,汉军在地上唱楚歌,使楚军想家,从而瓦解楚军士气,赢得战争。我国历史上也有竹筒传书的故事。竹筒传书的故事,始于隋文帝十一年(590)。当年11月,南方各地发生叛乱。为了平定叛乱,稳定国家,隋文帝下诏,任命苏阳为行军总管,率军讨伐。苏率水军渡江入江南,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京口、无锡等地。他的士气非常高昂。于是,苏阳集中兵力,带领主力追踪叛军,直到抵达海边。面对一望无际的群山和无边无际的大海,苏阳下令大部队就地驻扎,并指派行军总管史万岁率领2000人的军队,翻山越岭向叛军后方进攻。史万岁的部队奋勇向前,转战山川,前后打了许多胜仗,收复了大片失地。当他想向上级报告战果时,由于交通阻塞,信息不畅,无法与大军取得联系。一天,他站在山顶上看着风。他看到眼前茂密的竹林随风荡漾,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他马上派人砍了一段竹子,把写好的战报放进去,封好,放到水里,让它漂下去。几天后,一个挑水的老乡看到了竹筒,打捞起来,打开一看,发现里面封着史万岁的报告。他根据报告上的提示把它送到了苏阳。史万岁失踪时,他不知道自己是生是死。为此,杨素正焦急万分。突然,他看到老乡的一篇报道。他喜出望外,立即向朝廷报告史万岁军队的连连胜利。隋文帝听到这个好消息非常高兴,立即提拔史万岁为左将军。于是,苏阳率领大军,继续以56:00的比分追击抗隋的散兵。没过多久,叛乱就被彻底平定了。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像一座巨大的钟楼一样矗立着。当时,人们在灯塔里烧柴,用它的光来指引航向。灯塔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在国王托利梅二世菲拉德尔夫的授意下,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的法洛斯岛上修建了一座灯塔,高85米,昼夜燃木,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标志。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法罗灯塔在1302年的一次地震中被毁。9世纪初,法国在吉伦特河口外科的杜安礁上建了一座灯塔,至今已重建两次。现有的灯塔建于1611年。在古老的灯塔中,意大利的里窝那灯塔至今仍在使用。这座灯塔建于1304年,由石头建成,高50米。美国的第一座灯塔是建于1716年的波士顿灯塔。此后,1823年建成透镜灯塔,1858年建成电动灯塔,1885年首次采用沉箱法,1906年建成第一座气体闪蒸塔。1850年,世界上只有1570座灯塔,1900年,有9400座灯塔。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发光航标在内,灯塔总数已超过55,000座。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夏佩尔成功研制出一种实用的通信系统,以加快信息传输。该系统由几个通信塔组成,架设在巴黎和里尔之间,长达230公里。这些塔的顶部竖立着一根木杆,木杆上安装着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在绳索的作用下使木杆旋转和摆动到各种角度。水平横杆两端安装两个竖臂,竖臂也可以转动。这样,每个塔可以通过木杆形成192种不同的构型,附近的塔可以通过望远镜看到代表192种含义的信息。这样,在230公里的距离内,只需2分钟就能完成信息传递。这个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自旗船使用信号旗通信以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对旗通信的优点是非常简单。因此,即使在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这种简单的通信方式仍然被保留下来,成为短距离通信的重要方式。在标志交流中,信号标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来表达不同的意思。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比如挂字母A旗表示“我船下有潜水员,请慢慢远离我船”;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挂W字母旗,表示“本船需要医疗救助”等等。旗语在15-16世纪的200年间,海军上将通过鸣枪或航行来指挥他的船只。1777年,美国驻英国舰队司令豪海军上将印制了一份信号手册,成为编写信号书的第一人。后来,海军上将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帜作为速记字母,创造了一整套旗语字母。1805年,纳尔逊勋爵指挥特拉法尔加战役时,阵亡前发出的最后一个信号是第16号波帕姆旗语:“接近敌人,近距离作战。”1817年,英国海军上校马利特编制了第一个国际公认的字母数字。海上信号旗40面,其中字母旗26面,数字旗10面,替代旗3面,1面。
中国古代神话传播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
本文2023-10-16 05:35: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6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