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皇子的名字,真的和元素周期表一样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4收藏

明朝时期皇子的名字,真的和元素周期表一样吗?,第1张

网上有人说,当你把明朝皇子的名字放到一起之后,你就会发现,你得到了一张元素周期表,这个发现还是蛮让人惊奇的。难道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原来明朝就已经有了周期表了,然后明朝皇室就用这样的字来当做自己孩子的名字?其实,这个道理还真的不是这么说的,只能说汉字的元素周期表与明朝皇子的名字是有很大关系的。但其他内容就真的没什么联系了。

在明朝,朱元璋登基之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子孙起名字。虽然说我们的老朱是没什么文化的普通人,但对于名字还是很讲究的。明朝皇室子弟的名字必须是三个字的,基本上都是姓氏加自己的辈分,然后再加一个有或者是代表五行的字。中间的辈分是固定的,而且不同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是太子的话,那一脉的辈分就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而对于之后当了皇帝的朱棣来说,他那一辈的辈分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这只是其中两个儿子的不同辈分绝句,其他儿子也都有。基本上就是如果用完了那就循环使用。但明朝的历史也没有长到能够把这些辈分用完。

当然,现在你来看,一个姓名有三个字,其中俩字就已经是固定的了,而剩下的那个字可以选择,但还有限制。这样一来二往的,为了不重名,咱们老朱家的子孙在起名字的时候,只能是往更偏的字眼上面取,这就导致了在明朝皇子的名字中,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元素周期表字。

被追封的兴宗皇帝,他的儿子名字是这样的,有朱常英,有朱允炆,有朱允熥,有朱允熞等等给,你说说,除了前面那两个名字,后面这两,你认识吗?其他的明朝王爷,名字都是这样的,朱公锡,朱同铬,朱寘镧等等,你说说,这些字够不够偏。而元素周期表在国外出现之后,传入我国就需要换成我国的语言,就在寻找替代字的时候,有专家无意中发现了朱元璋子孙的名字,这一下,这些字就从名字变成了各个元素了。

所以说,元素周期表的汉字表意其实是抄袭的明朝皇子名字。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出现那种明朝皇子看起来就像是一张元素周期表的现象了。

我认为代表着朝代的名字的字是一个朝代的特色,这个朝代的经济发展和文字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名字的问题。下面我来列举一些带有朝代色彩的名字。

第一个名字是“承恩”

不仅是明朝的其他朝代,但是这个名字很常见,打开明代的史籍,输入名字,总是检索到很多。在很多的情况下,王承恩得到4分,在陕西摧毁叛军司令王承恩,太监王承恩,靖远博王承恩,南明轩中博王承恩。此外,曹太监承恩,周承恩,李承恩,陈承恩,李承恩,侯承恩,刘承恩等等,不一一列举。     

第二个,“延寿”

西汉,武帝以后整个国家整天不是想着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就是整天在巫蛊诅咒这种玄学东西里中斗来斗去,那个时代的名字全是延年益寿之类的,如陈万年、韩延寿、张延寿、甘延寿、韩延年、杜延年、辛延年、王延世等。不光叫“延年”的多,叫“千秋”和“彭祖”的也很多,比如田千秋、韩千秋、夏侯千秋,比如刘彭祖、窦彭祖。

第三个,建国后的

1949年到1980年间:建国,国庆,长江,国胜,胜利,等表达胜利意义的名字。1980年到1999年间:强,龙,翔,杰,凯等表达高大壮,精英骨干的名字。2000年至今:梓,晨,涵,轩,浩,博,等在2000年后兴起的玛丽苏青春文学作品主人公名字。

总结:名字有时代特点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的一个传承。

元素周期表是与化学相关的学科里面会用到的一种基础知识,就如同语文里的文字,数学中的各种数字和符号,英语里的英文字母一样。而且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总结出来的。但是有不少人发现,明朝时期的皇子们,他们的名字里面的字,居然和元素周期表里的各种元素高度吻合,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两者之间难道有什么关联吗

  1明朝皇子的名字

  在封建时代,皇族成员的命名虽然很讲究、很典雅,但是也和大部分中国普通人遵循的基本规则一样:姓氏+辈分+单名。

  对于大明王朝来讲,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是喜欢臭显摆、立规矩,他给后代起名制定了一套法则,简单说就是:

  1给每支皇族一套辈份表,20个字,比如燕王这一支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里面有很多咱熟悉的,比如正德皇帝朱厚照、万历皇帝朱翊钧、崇祯皇帝朱由检等等。老朱有20多个儿子,每个儿子都20个字,还不重样,真够他(或者大臣们)想的。

  2每个皇子皇孙的单名都要与金木水火土有关,而且要按照五行相生来排序,比如嘉靖皇帝叫朱厚熜,五行为火(熜是火字旁),他的儿子的名字就得和土有关(火生土),也就是隆庆皇帝朱载垕;隆庆的儿子呢,土生金,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了。

  朱元璋老先生的初衷是很好的,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朱家后代的繁殖能力,子孙后代每一代人口都会呈几何增长,一开始还能用通用常见的字,可是很快,悲剧了,朱家子孙发现字都不够用了。

  怎么办只能翻找各种古籍,什么生僻字、异体字、通假字都搜罗了个遍,还不行,就只有造字了。这之后,就有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如镭、钠、镁、钴、铈、烷、烯等等。

  永和王——朱慎镭;封丘王——朱同铬;

  鲁阳王——朱同铌;瑞金王——朱在钠;

  宣宁王——朱成钴;怀仁王——朱成钯;

  沅陵王——朱恩铈;钾庆王——朱帅锌;

  韩 王——朱徵钋;稷山王——朱效钛;

  新野王——朱弥镉;楚 王——朱孟烷……

  2和元素周期表什么关系

  直到1896年,徐寿将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引进了中国,当时并没有能对应的汉字,怎么把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译成中文呢

  为了能翻译好这些元素,达到形声兼备,这个老哥花大力气翻看了各种古籍寻找灵感。一不小就找到了明朝皇族的家谱,这可不得了!这不再合适不过了吗金属旁、火字旁等等再加上个音译的汉字呗!比如Na(Natrium),就可以用瑞金王朱在钠的名字。于是,徐寿就用明朝家谱命名了今天的化学元素中文名称。

  只能说朱元璋老兄及其子孙发明和创造了元素周期表的元素汉字在前,后人借鉴和抄袭了他们的名字在后,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这种巧合。

  世界太奇妙,龙子龙孙们的名字居然给科学帮了个大忙,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重八老兄了,此老兄真是中国的门捷列夫!堪称“元素周期表之父”!。

  孩子们学化学的时候,起码得稍稍对朱元璋老先生表示一下感谢,否则,他们很可能不是背诵氢锂钠钾等等,而是要背Hydrogeium,Lithium,Natrium,Kalium。

  3徐寿

  最后再来科普一下清末化学先驱徐寿先生。徐寿出生在江苏无锡,19世纪60年代因精通技术,开始在安庆内军械所为洋务派造船,设计和制造了中国第一艘完全自制的蒸汽船“黄鹄号”。1868年,江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他又去做翻译,一生翻译了13部科学著作。当时翻译和现在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都是有外国人口述,然后中国人整理成书,比现在翻译难度大多了。《化学鉴原》等中国最早的化学著作就是这么产生的。这部书是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进行口译。

  徐寿先生还发表过一篇关于声学的论文《考证律吕说》,由傅兰雅翻译成英文发表在1881年3月的《Nature》上。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Nature》发表论文!这篇论文通过实验推翻了著名物理学家约翰·丁铎尔在《声学》中的定论,纠正了伯努利定律,被编辑赞美为“来自中国的声音”。

  徐寿先生在翻译化学元素的时候自己做了一个标准,当然有人也对这种标准有意见,可是又拿不出更好的方案,所以沿用至今,不过我觉得蛮好~

明朝时期皇子的名字,真的和元素周期表一样吗?

网上有人说,当你把明朝皇子的名字放到一起之后,你就会发现,你得到了一张元素周期表,这个发现还是蛮让人惊奇的。难道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