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的历史文化
在盐城、阜宁一带农村,历史上有僮子做香火的巫觋活动,其内容包括:祈求丰收做青苗会、加苗会;延福消灾做太平会、火星会等。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类演出内容不断丰富,经长期衍化,逐渐发展成为香火戏。
香火戏是一种与民间鬼神信仰联系紧密的地方小戏,又名三伙子、三可子等,最终形成于清同治元年(1862)前后。
其唱腔由流行于境内的《香火调》和淮阴、宝应等地的《淮蹦子》组成。
同时,香火戏艺人常与门弹词艺人结伙搭班,故香火戏中亦有许多曲调来自门弹词。
盐城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江淮官话。
盐城话具有江淮方言的共同语言特征,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盐城方言内部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大体可分为滨阜、建盐、丰台三小片。
丰台小片分布于大丰、东台一带,受到邻近泰州、兴化方言影响,具有江淮方言泰如片的特征,属于江淮官话泰如片,如部分古全浊声母上声、浊声母去声字今有两读,文读去声不送气,白读阴平送气等。
滨阜小片则无以上现象,基本保留江淮方言洪巢片的特点,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分部于阜宁、滨海一带。
建盐小片分布于亭湖、盐都、建湖,处于洪巢与泰如两片的过渡地带,特点上有交叉,但以洪巢片特点为多具有泰如片特征,但仍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
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教育的普及与普通话的推广,使得盐城方言内部的新老差别益显著,一些老的字音、词语正在逐渐为新的字音、词语所代替,例如父亲的称谓,由“爷”变成了“爸爸”。
盐城在远古代是陆地,后陆沉变为滨海平原。建国后,大丰西团一带出土的古陆生物化石可以考定,盐城至少在二、三万年前即已成陆。阜宁县羊寨一带的石器、骨器的发现,表明至迟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盐城境内就有靠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动的踪迹。远在西周初年,鲁侯伯禽令奄民南迁,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盐城一带定居,可以说这是盐城早期的开拓者。
周以前为淮夷地;周时,淮海维扬州,故属扬州,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代属东海郡;西汉初为射阳侯刘缠封地。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廷将古射阳县(今宝应县一带)东部靠黄海的一部分划出来单独设县,因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运盐的盐河,置盐渎县,属临淮郡,东汉属广陵郡,这是盐城置县的开端。
三国时属魏,废县制;西晋又复县制属海陵郡。
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盐渎县改名盐城县,此为现名之始,盐城之名使用至今。
南北朝属陈国时,建盐城郡;陈灭,隋大业初废郡复为盐城县,属江都郡;隋末,韦彻据盐称王,分为新安、安乐两县,唐初复置盐城县属江都郡;五代十国南唐时属泰州;宋代属淮南东路楚州;南宋绍兴三年复属泰州,后属宝应州。
元初盐城属江北淮东道,至元中属河南江北行省淮安路,元末为张士诚所据。
明初属直隶应天府,后属南京(南直隶)淮安府。清初属江南省,康熙六年江南省东西分省划归江苏省,仍属淮安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各县直属省管,时盐城县属江苏省。
民国三年(1914年),实行道制,盐城属淮扬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废除道制,设立行政督查区,江苏省第六行政督察区驻盐城县,为首县,辖盐城,东台,兴化,阜宁4县。
1946年盐城城区一度改名为叶挺市,1949年恢复原名。
1949年4月21日,成立苏中人民行政公署盐城专区,辖滨海(由原阜宁、涟水、灌云3县各一部分地区组成,县人民政府驻东坎镇)、涟东(为原涟水盐河以东的部分地区,县人民政府驻大程集)、阜宁、淮安、射阳(由原阜宁、盐城的串场河以东,射阳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组成,县人民政府驻合德镇)、建阳(由原阜宁、盐城的串场河以西及皮岔河以北的地区所组成,县人民政府驻湖垛镇)、盐城7县。专员公署驻盐城县。 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专区的东台、台北2县划归盐城专区。同年撤销涟东县,并入淮阴专区的涟水县。
1951年7月11日,台北县因与台湾省台北县(今新北市)重名改名为大丰县,建阳县与福建省建阳县(今南平市建阳区)重名改名为建湖县。盐城专区辖8县。
1952年,苏北(苏中)行署区,苏南行署区与南京市合并恢复江苏省建制,并于1953年正式合并成立。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设江苏省盐城专区。盐城专区辖滨海、阜宁、淮安、射阳、建湖、盐城、大丰、东台8县。
1954年,将淮安县划归淮阴专区。盐城专区辖7县。
1966年,以滨海县中山河以北地区设响水县(驻响水镇)。盐城专区辖8县。
1970年,盐城专区改称盐城地区,辖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盐城、大丰、东台8县。
1983年实行省管市,市领导县的新体制,撤销盐城地区和盐城县,设立地级盐城市,下辖城区、郊区2区和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7县。
1987年后,东台、大丰先后撤县设县级市,1996年,郊区撤销,设立盐都县。2003年,城区更名为亭湖区;亭湖区辖原盐城城区以及原盐都县的步凤、伍佑、便仓3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人民中路。撤销盐都县,设立盐城盐都区,以原盐都县潘黄、大纵湖、北龙港、楼王、学富、义丰、尚庄、葛武、北蒋、秦南、龙冈、郭猛、大冈13个镇的行政区域为盐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潘黄镇。2007年,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将盐城亭湖区张庄街道办事处划归盐都区管辖。
2010年,随着盐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故将亭湖区、盐都区部分区划做调整,亭湖区撤销伍佑镇,设立伍佑街道办事处,将南洋镇西半部乡镇组建新城街道办事处,盐都区撤销潘黄镇,设潘黄、盐龙街道办事处。2014年7月19日,以划出原新都街道的福才、刘朋、万胜、新伙、福利、野丁、兴民、伍康、兴城9个居委会区域,另设立盐渎街道办事处。
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大丰市,设立大丰区。至此盐城市下辖3个区、1个县级市和5个县。
盐城,周以前为淮夷地;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代属东海郡;西汉初为射阳侯刘缠封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建盐渎县,这是盐城置县的开端;三国时属魏,废县制;西晋又复县制;东晋义熙七年改名盐城,此为现名之始;南北朝称盐城郡;隋初仍为县,属江都郡;隋末,韦彻据盐称王,分为新安、安乐两县,唐初复置盐城县;宋代属楚州;元朝属淮安路;明代属淮安府;清初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划归江苏省;民国初属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46年盐城一度改名为叶挺市,后仍恢复原名。其它县的设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宁县;乾隆三十三年建东台县;抗日战争中期,建台北、盐东、阜东、建阳4县;1966年新建响水县。1983年撤销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城区、郊区和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等7县。1987年后,东台、大丰先后建市,1996年,郊区撤销,建盐都县。2003年,城区更名为亭湖区;撤销盐都县,设立盐城市盐都区。以原盐都县潘黄、大纵湖、北龙港、楼王、学富、义丰、尚庄、葛武、北蒋、秦南、龙冈、郭猛、大冈13个镇的行政区域为盐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潘黄镇。亭湖区辖原盐城市城区以及原盐都县的步凤、伍佑、便仓3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人民中路。
2007年,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将盐城市亭湖区张庄街道办事处划归盐都区管辖 这就是盐城历史变迁的轮廓。
盐城的历史文化
本文2023-10-16 05:51: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6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