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漳州地区流行的说唱艺术主要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明清时期漳州地区流行的说唱艺术主要有,第1张

锦歌、南词、歌册、答嘴鼓等。

1、锦歌:原名“歌仔”“杂锦歌”或“什锦歌”,又称“乞食调”,1953年定名为锦歌。锦歌是流行于以漳州为中心,是一种重要的曲艺唱曲形式。

2、南词:一般指南平南词。南平南词是流行于福建北部南平的一种曲艺形式,福建省五大曲种之一。

3、歌册:俗称“笑歌册”,因发源于广东潮州,又称“潮州歌册”。是从弹词演变而来。

4、答嘴鼓:也叫“触嘴古”、“拍嘴鼓”或¨答嘴歌”,是闽南地区曲艺种类之一,是以闽南语表演的叙事性、喜剧性说唱艺术。

饶宗颐先生在《何以要建立“潮州学”——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郑重地指出,“潮州人文现象和整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是分不开的。先以民族而论,潮州土著的畲族,从唐代以来,即著称于史册。陈元光开辟漳州,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即与畲民结不解缘。华南畲民分布,据专家调查,皖、浙、赣、粤、闽五省,畲族保存了不少的祖图和族谱,无不记载着他们始祖盘瓠的传说和盘王祖坟的地点均在饶平的凤凰山,换句话说,凤凰山是该族祖先策源地。”由此可见,畲族文化与潮汕文化的关系历史上就是极其密切的。倘若运用“文化之源多层次说”的观点,对“潮汕文化”这一文化综合体,来一个“血液会诊”与“源流”考察,那么,人们将会立即发现,粤东畲族祖先所创造的文化,无疑是潮汕文化中一支古老的来源,也就是潮汕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本文先从文化学的语言、音乐、戏剧、民俗等要素入手,作一简要的记录。

畲歌。潮汕人把用方言唱出来的歌谣,统称为“畲歌”。“畲歌”的涵义,其实就等同于“潮州歌”。其一般格式为七言一句,四句为一“条”(首),每条成一个乐段,亦即一个叶韵单位。这一格式完全被今天的“潮州歌册”采用。

潮汕歌册吸收了畲歌的各种形式。它以历史上的英雄故事和恋爱故事为主要题材,实际上就是畲歌的史诗形式,或者说是“小说歌”(“小说歌”不同于《高王歌》等史诗。小说歌又称“全连本”,系把汉族的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而成)形式的余绪。今天的潮汕农村中还有“斗歌”的遗风。斗歌的序歌部分都是这样几句:“畲歌畲哩哩,欲唱畲歌行磨边(意为“靠近来”);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几十勿磨边。”或者:“畲歌畲挨挨,欲斗畲歌行磨来;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几十勿磨来。”接着,歌手们便你—条我一条地“斗”起来。这种斗歌形式,乃源于畲族的盘诗会。

古代畲人还立有招兵节。相传盘瓠王在茅山学法后,统率各路兵马,扶正压邪。潮汕畲民遂用招兵节来纪念这位先祖。其仪式是:在公厅搭一高台,台上设神坛,以米斗作香炉,由法师作法、烧香、磕头、抛杯。若杯子一阴一阳,便是“胜杯”。表示盘瓠王率各路兵马已到。众人于是敲锣打鼓吹牛角,并推选出几个壮士,各领令旗一支,到公厅祭祖。其景象十分热闹壮观。招兵节习俗在今天已流行不广,但“功德班”和潮剧武戏中仍常用“招马”程式,表明这一畲俗深刻地影响了潮剧。

潮汕畲人日用品中还有“瓠靴”和木屐。“瓠靴”半圆形,木制,用于舀水,舀水时恰与鼎锅的底部吻合;木屐则如同日本之制。

龙头杖。畲族每一家族均有一根祖杖,杖首雕刻有龙头,称“龙头杖”。这是畲族的图腾物,其源极古。龙头杖代表了畲族社会的一种民主形式:其酋长在决定族内大事时如果徇私,畲民便可用龙头杖打他。这一形式后来也见于汉俗。潮剧老旦洪妙演《杨令婆辩本》,唱道:“老身手持龙头杖,定打昏君不容情”。此即移用畲人的龙头杖,拟为杨令婆打宋仁宗的戏剧道具。这一点表明了畲族民主形式对潮汕人心态上的影响。

戏剧。畲族文化对潮剧的影响,以上已言及“假声”和“龙头杖”二例。此外,在潮剧创作和它作为剧种的产生方面,畲族文化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其一,“畲人以言语代歌唱”,这一点影响了潮剧的歌唱形式和作曲形式。今天潮剧的清唱、拉腔和后台帮声,都明显模仿了畲歌的“单条落”和“双条落”。其二,畲人的水上生活,成为潮剧创作的素材。畲人的划船动作,被吸取为潮剧中三步进二步退的一种表演程式。其三,土著畲歌是潮剧音乐的源流之一。泰籍学者萧遥天说:“潮州的土著,陆为畲民,水为疍民。畲歌本是潮音的老调,而疍歌却是最原始与最有影响的东西。畲歌、疍歌是最纯粹的地方性潮歌,也是潮歌的主流。今日的潮州民谣,犹有概称作畲歌的。当外来各种戏剧未入潮境之前,戏童所唱的尽是畲歌和疍歌。”周硕勋辑《潮州府志》和陈坤的《岭南杂事诗抄》都有记载。今日潮音戏尚有畲歌的成分存在,如《桃花搭渡》的桃花姐和渡伯斗畲歌全段,及喜剧中穿插的丑角打诨那种‘扣子’(即所谓“倪了倪……”)调,都是畲歌的形式。

畲族文化对潮汕文化的影响是极为深广的。倘作深入发掘,必定还会有大批精彩的发现。譬如:畲族人的科学技术——木楼和板筑、刀耕和火种等原始文明;潮汕方言中的许多词语,如:“妈汶笑”、“蛮汶笑”(意为微笑)、“溜绝”、“绝溜”(意为漂亮)、“浪裂”(意为非常)、“有盘口”(意为有办法)、“天普雾普雾”(意为天亮前后的天色)、“一枝路’、“一枝蛇”(凤凰话)等土语以及大量无字可写但说起来却十分形象生动、明白贴切的词语,其中应当有很大一部分是畲语的遗迹。上述事例雄辨地说明,畲族文化早已融合于潮汕文化之中,它对潮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无疑有其十分重要的贡献!

传说清代光绪年间。外砂王厝乡(今林厝沟尾巷)有三个相貌出众的姑娘,大姐姓五名富娘;二姐姓林名雅娘;三妹出身楼尾,寄居王厝舅父之家,姓余名织娘。这三位姑娘自幼邻居,常在一起绣花织布,也粗通文墨,会唱潮州歌册。因意气相投,感情深厚,故结拜为异姓姐妹。

结义三姐妹中,大姐富娘最为俊秀贤慧。因此,慕名前来求亲的人络绛不绝。一天,有个外号叫蒜头姨的媒婆,来到富娘家中,为澄城西门一富豪子弟亚禄求婚。说亚禄人品好,满腹文章,家中又有钱有势,富娘配上他,正是佳人才子,成双结对。富娘的父母轻信媒妁之言,满口答应,收下聘仪,将富娘许配亚禄为妻,但富娘是个心细的姑娘,为探究竟,她把心事告知爹娘,设法邀亚禄来家作客,以辨真伪。亚禄起初迟迟不肯上门,后来岳家再三相请,只好硬着头皮,带上丰盛礼物来做新仔婿。

富娘躲在房中偷看厅中的未婚夫,真是不看犹可,一看吓得魂消魄散,只见亚禄头上无毛,一身粗皮,手弯脚曲,丑陋极了。又听父亲在考问他的诗文时牛头不对马嘴,竟起赌场的纸牌诗来。可见亚禄是个倒吊无半点墨水的浪荡子。富娘顿时心境悲凉,流泪不止。待亚禄走后,便求爹娘退婚。父母也知误信媒妁之言,使女儿受屈,但怕招异议,退婚谈何容易,只好劝慰女儿说:“人不可貌相,亚禄家中钱财富足,也不枉你一世享受。”

离婚期越来越近,富娘深感绝望,便把心思告诉结义姐妹说:“今父母误将我许配亚禄,退婚不能,若是被迫与这麻疯赌鬼成亲,还不如投江清净。今生相别,望二位姐妹珍重。”富娘一席衷情话,触动了雅娘、织娘的无限心思,她俩想到自己将来也将会落得这样的命运,顿觉前途黯淡,万念俱灰,便对富娘说:“大姐,我们结义之后,情同手足,你今既无生路可求,我们活着也无意义,不如一同死掉吧!”就在亚禄花轿到来迎娶之前一天夜里,“三义女”带上绳索,登上外砂河堤十三亩码头上,三人捆在一起,跳下波涛汹涌的外砂河,香消玉殒了。

隔天,亚禄家的花轿早早到来迎亲,富娘的父母匆处四处寻找失踪的女儿,他们打开富娘平时与姐妹们做针工的闺房,见房中空无一人,墙上留下一首遗诗:

臭头亚禄真正衰,头壳无毛如番瓜,

脚弯手曲蛤婆爪,全身净是癞疴皮。

麻疯糜烂想娶妻,花言巧语来说媒。

义女岂嫁浪荡汉,宁投清流不再回。

“三义女”投江后,尸体流出南港,又被海浪卷至饶平海山石头滩。当时海山有几个设网捕鱼的渔民,因几天捕捞不获,那一天起网时,觉得沉重,暗自庆幸捕到大鱼,谁知起网一看,却是三个捆在一起的女尸:料想这三个姑娘,必是含冤受屈同寻短见的,遂起了怜悯之心,把三义女草草掩埋于石头滩上,并祷祝说:“我们几个打鱼穷兄弟,今日捞到‘义女’玉体,无钱购寿板建板建墓地,亏待了姑娘!若是从今捕鱼获利,定修庙宇祭祀。”此后,这几个渔民果然碰上好运气,天天捕获很多鱼,大获其利,便在石头滩上筑起庙宇祭祀,题名“三义女宫”,供乡民朝拜,每逢初一、十五香火不断。

1858年6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规定 潮汕增开潮州府等十处为通商口岸。选定澄海县沙汕头(后改名汕头,并取代条约口岸部分“潮州”一词)一带,那时汕头并不为人所熟知,其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但汕头一带引潮汕三江出海口,北通海峡(台湾海峡),身靠南海,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已取代当时衰落的樟林港地位,成为潮州府属的中心港口。至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860年1月1日)潮州府如期对美开市,在汕头港把门岛——妈屿岛上设立“潮海关”。 不久恩格斯便提到“汕头是远东地区唯一一个具有商业性质的城市”,二十世纪初,汕头埠逐渐成为潮州府属的滨海重镇,其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由此“潮汕”一词开始传播。  1907年5月22日,丁未黄冈起义爆发,这是孙中山先生亲自领导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乃日后诸多民主武装革命的先声,但《南洋总汇报》却大肆指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  民国成立后,广东都督府下设潮梅镇守使,其中心驻汕头,汕头粤东中心城市概貌初现雏形。  1921年  汕头建市,设立省直属市政厅,汕头成为粤东继潮州府城后的又一耀点。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潮”、“汕”共荣,人们便习惯于潮汕平原、潮汕人、潮汕话之类的说法。不过,由于二战至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原因以及惯有称谓,海外潮人迄今为止仍习惯称自己为潮州人。潮汕具有悠久历史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潮汕善堂堪称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潮州菜享誉全国,是国内最高端的菜系,其作为粤菜(即潮粤菜)的中坚力量,有最上得厅堂菜式之称;潮剧是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而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俗称《荔镜记》可谓是用潮州话编写第一文学巨著。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粗犷豪迈的普宁、潮阳英歌舞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而欢庆喜人的潮州大锣鼓更是声震海内外;“潮州厝,皇宫起”,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别有一番古典雅致。  纷繁荟萃的潮州文化是数千万潮人所共有的精神财富,其起源于潮州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她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有自己的潮州方言(潮州话)、潮州戏剧(潮剧、潮州铁支木偶戏、正字戏以及由陆丰一带唯一遗产的潮州皮影戏等)、潮州音乐、潮州菜系(包括功夫茶、凉茶在内的潮州饮食)、潮州工夫茶、潮州工艺品(如潮绣,潮州木雕,贝雕,石雕,抽纱,潮汕剪纸等)、潮州民俗(如普宁英歌)和潮州特有的慈善结构(如潮州善堂)等特色,它既是潮汕的,也是世界的。潮汕人在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甚至有了自己的宗教--德教,不过这个宗教现在只能在东南亚找到。  位于汕头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侨批文物馆是国内首个侨批文物馆;潮南区的刘明通博物馆是国内首个民间博物馆,民间博物馆还有潮安的华夏历史博物馆以及其他还养在深闺待人知的如位于潮州市牌坊街太平路某家店;潮州的陈仰中美术馆是我国第一家个体陶瓷美术馆;陈舜羌木雕艺术馆、传统工艺品陈列馆、中国瓷都陈列馆、饶宗颐学术馆、淡浮文物院、陶瓷八珍楼。澄海区的塔山风景区有国内首个民间纪念馆;人物博物馆及故居有揭阳黄岐山的潮州八贤纪念馆,丁日昌博物馆,普宁“八一”纪念馆,普宁市南溪镇杨石魂故居,普宁市洪阳镇林则徐旧居(文昌阁),揭西县曾习经故居,普宁市方方纪念馆,普宁市的庄世平博物馆,普宁市方耀故居。潮州市饶宗颐故居,潮安县林大钦故居,饶平县张竞生故居;汕头市蓬州所城翁万达故居,澄海区的唐伯元博物馆,澄海区秦牧故居,澄海郑信故里,澄海陈慈黉故居,潮阳区蔡楚生故居,潮阳区大峰祖师纪念馆,潮南区周光镐纪念馆。</SPAN></SPAN>

</p>

意思是木讷、呆、笨、反应慢等等。

潮语是潮汕文化的主要载体,主要为潮语歌曲、潮语**、潮剧、潮州歌册、潮州话剧、潮州歌谣、地方谚语、小品、灯谜和故事等等,它保留了汉语的古音古义,对潮学研究、古籍古诗等方面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潮语也是潮汕人鲜明的标记,潮汕人以其为重要的沟通纽带。

潮州方言在保留古汉语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语音。目前在潮州方言中仍保留着半鼻音和粘唇音以及舌头音、双唇音等古汉语的语音,特别是半鼻音和粘唇音,是与方言为正确字音有很大关系,如“山”如不用半鼻音就变成“沙”,“圆”不用半鼻音就成“移”;“袜”不用双唇音就成“月”;“心”不加粘唇音就成“身”……等等。

二是语汇。据考证,在现今潮州方言语汇中有不少是见之于秦汉或唐宋的古籍中,如“东司”、“翘楚”、“姿娘”、“腰佝”、“书册”、“眠起”、“滂沛”、“起厝”……等等。

三是语法。在潮州方言的日常用语中不少语助词、形容词,在古籍中也是常见,如“绝”(好绝、雅绝)、“正欲”(正欲食、正欲去)、“抑”(潮音读亚,欲抑勿,是抑唔是)、“勿”(勿睬、勿去、勿管)……等等。

花灯节, 中国传统节日 。节期在农历 正月十五 夜晚。这天晚上家家户户要在门前点燃灯笼。灯的种类形状很多,上有书法,绘画, 灯谜 ,五彩缤纷,很是美观。每个地方的来由都不尽相同。

潮州花灯 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大瑰宝。它是一门 综合艺术 。 潮州歌册 《百屏灯》反映的大多是戏曲曲目中经典的场景。 人物造型 、脸谱、服装、道具好多均来自于戏剧原型。屏灯的布景、人物的服饰等又与雕塑、绘画密切相关。比较高档的人物服饰还会用到 潮绣 、金银绣品。屏灯、挂灯的整体协调的美感又与色彩、美学渊源甚深。同时,综合渗透了 解剖学 、 透视学 原理。

潮州 花灯是我国民间花灯艺术的一大流派,其产生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证。但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新安佘民刊本《荔镜记》第六出《五娘赏灯》中已多处描写 潮州城 (旧称“潮州府城”)游花灯情景,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潮州歌册《百屏灯》从“活灯看完看 纱灯 ,头屏董卓凤仪亭,貂蝉共伊在戏耍, 吕布 气到手捶胸。”一直唱到“九九摘印潘仁美,百屏拜寿 郭子仪 。”足见潮州花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潮州花灯起源的确切年代已无法查考,但其产生和发展与迷信活动、祭祀活动息息相关,却是可以肯定的。古人因对大自然的不理解,对 自然现象 的畏惧使人们产生了图腾崇拜,相信灵魂的永在,为慰死者之灵魂,于是,“纸船明烛照天烧”。为使死者在冥路上有个 伴儿 ,为使祖先们在 阴间 生活幸福, 扎制 童男童女,衣服袍帽,饰物用品,供他们“使用”。为使“雷公”、“雷姆”息怒,“ 河伯 、溪神”开心,先是祭活人,后来用扎制的童男童女代替。为庆祝风调雨顺,丰收喜庆,人们扎 上高 大雄伟的“ 安济圣王 ”等神像,挂上 宫灯 花篮 ,顶礼膜拜,感谢神恩,祈求平安。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仍很盛行。

花灯在发展过程中,分为二支,一支专走迷信用品的制扎,其 艺术价值 受到限制,但 商业价值 却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支追求的是艺术价值,这一支的起源不迟于明朝,据说唐朝已有 观灯 , 闹元宵 的活动,其中“睇灯”一折就说“三街六巷好灯棚”,可见其时,潮州花灯已很盛行且已有了一定的艺术造诣。清 嘉庆 《澄海县城志》引旧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仕女游、放花爆、打秋千,歌声达旦。”又说:“今俗无夜,各 祠庙 张灯结彩,阄为鳌凶,人物 台榭 如绘……竞赛花灯。”最负盛名的当推潮州。清初潮州青龙庙兴起之后,每年游安济圣王一连三夜,花灯鼓乐, 满城 如醉。每次在第二个晚上,齐集北门箭道评比,年复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灯闻名海内外。除大型游花灯盛会外,家家都挂喜灯。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庙去挂灯笼,十五日将灯提回挂于家门,称为

■潮汕人外出习俗

穿着——城乡人们外出办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齐整。若做新客或参加节日盛会,要穿上最漂亮最适时质地最好的衣服,农村人叫“做皮衫裤”。60年代以前,农民上圩市做买卖,多赤足。80年代以后穿鞋着袜上圩市做买卖的日多。青年男女儿童,出门走亲戚则多有穿新衣习俗。

携带——旧时,人们上圩市多带市篮、箩筐;走亲戚带装礼品的花篮、藤篮,如远行携带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钱人用藤荚、皮箱。解放后,人们时尚用军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后,各式各样手袋、背包、皮箱,随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们外出多步行,远途坐船为多。计算路途远近,以10华里为一铺,通常走一小时。轿是富贵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镇多有专供雇用的轿铺,官贵者坐四人大轿,一般有钱人坐二人抬竹轿,新娘出嫁坐花轿。轿在解放后已弃用。本地极少有牛车,没有马车。解放后,驻军曾有马车,后也为汽车代替。

20世纪以前,内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苏杭、下海南及出远洋靠双桅红头船。汕头开埠后,门户开放,外国轮船纷纷到来,外资、华侨、内资轮船公司甚多,内河也行小轮船。至30年代水运发达,人们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轮船,红头船退位。潮汕铁路1904年动工,1906年建成通车,成为汕头与潮州人们交通的主动脉。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县普遍筑汽车公路,1933年筑汕头飞机场;至此,海陆空交通全面畅通,有钱人、生意人,多以此为交通工具。清末民国初人力车(黄包车)成为市区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无论城乡,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后,大量单车出现,市区脚踏三轮车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头成为单车密度最高地区。80年代后,汕头海陆交通全面发展,摩托车也成为全国密度最高地区;公路交通和市区公共汽车,也逐步发展。出门坐车、坐船、搭飞机,不管长途短途,已成为人们外出的习惯。平原地区过河,旧时多靠渡船,解放以来多已建桥,农村的小渡船,也已是凤毛麟角。

辞送——凡亲人挚友远行,必有辞送。潮人出洋谋生者众,远离故土,未知何日回归,亲情惜别,往往缠绵悱恻,或互赠礼品留念,或送钱财作盘缠,或煮鸡蛋甜丸送顺风,千叮咛,万嘱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礼。旧时有“父母在,不远游”观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业为重,观念渐变。

宜忌——旧时远行者,路途艰险,多有求神问卜,选择吉日之俗。动身之时,宜说吉利话,忌说跌、沉、翻、倒一类词语。近年交通事故频生,司机和旅客,也还有求神保佑和掼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习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来,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绍客人身份、称谓,要招呼客人坐在适当位置。远道来客,还有递巾洗脸之礼。

敬烟茶。敬烟茶是潮人最普遍礼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烟的人,客人到来,也会很热切买烟。潮人好脸子,敬烟要用高级烟,若无高级烟,常向客人道声“对不起”。旧时,在农村,农民用烟筒吸烟,客人到来,为客人装烟点火,递烟筒时,常用手掌擦烟筒嘴,然后递与客人。后来,有了纸烟,就给客人卷纸烟。在清代,潮人还有敬槟榔风俗。乾隆《潮州府志》载:“蒌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后来,槟榔蒌叶,少有,旱烟卷烟普及,敬槟榔礼俗,遂为敬烟茶代替。

送客

农村送客较为热情,凡客人有带礼品来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礼物回敬,他们尊守古训:“来而不往非礼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这种风俗,但不若农村之讲究。

■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饮食习俗

蜡 笔

潮汕俗语是潮人日常口头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潮人对生活经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归纳,蕴涵着潮人的生活哲理和处事原则。而饮食,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语中有着广泛的反映,其内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产,潮人的饮食偏好、饮食戒忌、烹调讲究等等,潮人的饮食习俗在诙谐幽默的潮汕俗语中表现得更为具体生动、活泼有趣。可以这么说潮汕俗语也是探索潮人饮食习俗与文化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将有关潮人饮食习俗的潮汕俗语归纳如下,以请教于方家。

一.见诸潮汕俗语的潮汕小吃、特产

潮汕小吃是潮汕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芭,历代民间点心师傅博采众家之长,搜尽地方之特产,精心制作,逐步积累形成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艺术品。更以品种多样、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配料独特、味道可口而闻名遐迩。其中的著名品牌在潮汕俗语中都有所表现:

1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

老妈宫粽球指汕头市升平路头妈祖宫(即老妈宫)附近的顺德号的粽球。由于粽是用竹叶包裹,要打开吃了才知道味道,于是有此俗语。喻事久见人心。由于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且在南方过了端午节,气候开始转热,故俗语中还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谚语。

2苏南薄饼—嘴甜舌滑

苏南薄饼汕头市澄海区名产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于吹捧。

3靖海豆楫—好着喉衰着齿

靖海豆楫揭阳市惠来县名产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质地柔韧,牙齿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缝中。俗语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损。

4意溪饼—大块厚

意溪饼潮州市意溪镇名产—酥皮潮式月饼,比其他地方所产的月饼较大块,也较厚。以此喻较好的机会或较丰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无粕

棉湖酥糖现揭阳市揭西县棉湖的名产,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无根据的乱讲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东平路老君堂所产姑苏香腐。质地硬韧,需慢吞细嚼。喻坚韧。

7海山虾米—大插

海山虾米揭阳市饶平县三百门盛产的对插大虾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来源。

8狮头鹅—大只雅

狮头鹅汕头市澄海区名产,个头大,体态优雅,肉质鲜美。俗语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产,个头大,汁多肉美,以前长期为出口外销产品。

10赤内琵琶鸭背柿

赤内、鸭背地属潮州市潮安县的归湖镇,是有名的水果之乡,一个盛产琵琶,一个盛产柿子。

11陈桥阿妈惊吊瓜溪东老爷畏麦

陈桥、溪东都属潮州市,一个盛产青瓜,一个盛产麦子,大家久食生厌。

12南畔洲菜头—痛窟

南畔洲菜头汕头市澄海区盛产的良种萝卜,个头大。传说某农民一天早上下地,发现萝卜被盗,地里只剩下一个个的大窟窿,面对如此场景,老农只能对着窟窿心疼被盗的萝卜咋那么大个。由此喻损失惨重。

13猪肠胀糯米

猪肠胀糯米即糯米香肠,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塞入猪肠制作而成,皮薄,馅饱,圆鼓鼓的。俗语以其外形喻某人衣着太过紧束身肢。

14棉湖豆干—热单畔

棉湖豆干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的名产。吃时把豆干放入油锅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边焦黄味道香脆,另半边仍然乳白鲜嫩,吃起来别有风味。俗语使用同音相关的手法,喻单相思。

15无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红糖蒸成的一种糯米年糕。由于不易变质,方便保存,同时又耐消化,能吃饱肚子。是过去坐红头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备的食品。由于飘洋过海,出外打工,是事出无奈,故有此叹。

二、潮汕俗语所反映出来的潮人饮食偏好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机体特征、时代条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而且更取决于其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地处海滨的潮汕人对于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见解和偏好。

1年夜尖头冬节乌

尖头:江海交汇处的一种鱼。乌:乌鱼,一种淡水养殖鱼。冬节:冬至。在冬节至年关,此两种鱼最肥美。乌鱼是潮汕人较喜欢食用,也是比较值钱的一种淡水鱼,在潮汕俗语中有广泛的反映。与之相关的俗语还有“寒乌热鲈”(冬天的乌鱼、夏天的鲈鱼最为肥美),“乌鱼鳃,唔甘分厝边”(乌鱼味美,就连不能吃的鱼鳃都不与别人),到了六月,乌鱼不当令了,但这时苦瓜、勒鱼开始新鲜上市,于是又有“六月乌鱼存个嘴,苦瓜上市勒鱼肥”一谚。

2 鲤姑喉吃赢草鱼头

潮人谓鲤姑鱼的头部与肚子之间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鱼头还美味。鲤姑鱼到六月最为肥美,是趁时好货。故还有俗语“六月鲤姑”一说。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东,眠起北,赤鬃鱼,鲜薄壳

晚刮东风,早刮北风,正是赤鬃鱼和短齿贻贝当令的季节。薄壳为潮汕特产,生长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时候,生长得最为饱满,故有“六月薄壳—假大头”一说。

5钱螺蚌仔—食酸嘴

钱螺、蚌仔两种贝壳类食物,个小肉少,不方便进食,同时也没有什么吃头。

6三四卖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杨梅当令,市面上就开始有人卖杨梅了。但“一粒杨梅,三斗火”,杨梅有热气,容易上火,不能够多吃。由于杨梅不易保存,过了端午节,市面上就没有杨梅卖了。即“水梅唔过四月八,杨梅唔过五月节”。

每年的五、六月天气热,街上开始有人卖草(凉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间小贩所卖的一种清热小食。一般都用一个大缸盛之,当有人购买时,用勺子从缸中一块一块的刮出装碗,并同时在碗中切割几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与之相仿的消暑食物还有豆腐花。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称“草豆花,砍参割”(本小利大)。相关的俗语还有“别人草,别人糖”(别人的东西,可以任意挥霍浪费)、“草熬熟,天时变局”(夏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南肚浮乌云,草卖有存”(下雨天,草果卖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犹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犹甘和柿子当令。

8霜降,橄榄落瓮

霜降时,橄榄成熟可以收获。要用瓮来装是因为橄榄见风就起皱,需装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长久。

9食鱼爱食马鲛鲳,看戏爱看《苏六娘》

谓马鲛鱼和鲳鱼是好鱼,潮剧《苏六娘》是好戏。潮人特别爱好吃鲳鱼头,爱食到什么程度呢,有俗语“卖田卖地买鲳鱼鼻”以夸张手法极言鲳鱼头的美味。

10食蛴试身份

蛴,蟹类的一种,壳的两端成锥状,大足瘦长,潮人喜用生蛴腌制生食,味极鲜美,但肠胃不好,易引起腹泻。

三、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烹调讲究。

潮人的烹调技术,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调文化,通过散布在国内外的大小潮州菜馆,早就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潮州菜以海鲜见长,烹调用料,多姿多彩,采用鱼翅、燕窝、禽畜内脏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国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制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调中的三种主要炒盘工艺。炒盘时讲究“猛火厚香鱼露”。“炖” 潮菜烹调中四种清汤的制法。:就是用生鱼菜在滚烫的汤中泡熟,就象现在的吃火锅。潮菜中以汤泡类最为特色。特点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盘”艺术

潮州菜在装盘的时候,厨师用竹笋、萝卜、薯类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样的花鸟之类或放上蔬菜,置于盘中做点缀之用。所以俗语有“莞荽姐叠盘头”之说。莞荽,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香菜,做为盘头配用。“姐”字纯粹是一种拟人化的尊称,并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语比喻走在前头的人和事。

3潮菜烹调配料的讲究

有“嫩姜陈醋”、“生葱熟蒜”之说。调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陈酿的。用葱时只需切碎无需炒熟,用蒜时就需炒熟。这些都是潮汕厨师们经验的高度总结。潮州菜还很重视调料,每样大菜上席时,必配上“酱碟”,有时是甜酱、有时是梅膏酱、有时是桔汁等等。这都要根据上什么菜而定。蘸上各种“酱碟”,吃起来风味更加独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讲究

潮菜宴席菜式讲究饮食多样化,荤素结合。故有“食鱼食肉,还着菜甲”一谚。

参考书目:

《中国菜精华大全》王洪选编

《潮汕熟语集释》蔡英豪编著

《潮汕方言熟语辞典》林伦伦编

《潮汕俗语集》蔡绍彬遍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