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介绍下古代的各种冷兵器
中国的冷兵器在世界上可算一绝,几乎将兵器制造技术上升到了艺术的境界。
不仅名目繁多,象什么十八般兵器之类的,较之欧洲同时代,它们似乎就只有刀、
枪、箭寥寥可数;而且不乏奇异,极具巧思,如那个什么独脚铜人的兵器,到现
在我也不明白它的威力何在。
好了,言归正传:
一、刀:
这个东东不用多介绍,谁家厨房里都有。它的分类极多,使用它的主人上自
王侯将相,下至市井屠户,什么人都有,可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青龙偃月刀:其主人是武圣人关二爷。它又名冷艳锯,重82斤,具体形状已
不可考,它有着高贵的血统,专宰名将,如颜良、文丑等,据说连于禁都还不够
资格。
三尖两刃刀:它有点刀、枪的混合血统。最有名的主人当属二郎神杨戬,纪
灵也是用的它,重量是五十斤。
古锭刀:主人孙坚,具体情况不祥,反正传闻是个宝物。
战刀:特点是实用,用者多不胜数,从张辽、曹仁到杨令公都是用它。象什
么金背刀、大砍刀、连环刀、合扇板门刀等都属此类。
千牛刀:非常尊贵,在《宋拾遗》中称它为君主的防身刀。可南齐皇帝萧宝
卷却死在此刀之下。
飞刀:虽然是刀但又有箭的属性,鼎鼎大名的应是李寻欢的小李牌飞刀,据
说是例无虚发。祝融太太也用过它。
双刀:可一样,也可不一样,南宋韩世忠的双刀就不一样。三国里用双刀的
人不多,也不厉害,如祖茂、袁尚之流。
鬼头刀:此刀很不吉利,一般刽子手才用它。
朴刀:很便宜,在北宋时期,是个人就可以拿它去砍。
东洋刀:很锋利顺手。但倭倭们把它给吹得神乎其神,象什么鬼丸、典太、
村正、村雨等等。
藏刀、苗刀、缅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使用者也大多是少数民族。
阿拉伯弯刀:名副其实。弧度很大,利于骑兵使用,后广泛推广为马刀。
镰刀:农民伯伯仍在使用,敌人大多是已成熟的庄稼。
菜刀、水果刀、剃须刀:现代人的生活必需品。
可以说刀的家族大得要超过其它类的总和,这里面最无危险的是铅笔刀,而
最具浪漫传奇的当属:屠龙宝刀!
二、枪
严格说来,它是由戈、戟演化而来的。用者也是极广,一般不用刀的,就会
选择枪。它的分类名称虽然也有很多,但基本上差不多。
长枪:使用者也是名将屡出,赵云、姜维到岳飞。象镔铁枪、驼龙枪等等都
是此类。可以说用枪要比刀更讲究技巧性,所以论枪法有很多门派,如六合枪、
杨家枪等。
双枪:使用起来更难了,它的主人也肯定不一般,如双枪将董平、陆文龙。
所以碰到他们最好还是回避一下。
红樱枪:革命时期儿童团的装备。
标枪:曾经是兵器,祝融太太就用过它,后来蜕化成一种体育用品。
三、剑
人称它是兵器之祖。讲究剑走轻灵,所以一般用剑者大多较萧洒飘逸,江湖
侠客们爱用它。又由于它也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名剑很多。
干将、莫邪、:都是神龙不见手尾的宝剑。
鱼肠、龙泉、:同上,
双股剑:主人刘备,不过好象没怎么出过风头,除了参加一次无赖的群殴。
青釭剑:主人曹操,后被赵云夺去了。
倚天剑:主人曹操,后被灭绝师太得了,成了号令江湖的宝物,最后毁于周
若芷之手。
勾践剑:成为我国古代高超的制剑术的见证。
此外还有什么白龙剑、青锋剑、玄铁剑之类的,但最为玄妙的莫过于大理段
氏的六脉神剑,典型的杀人于无形,厉害啊!
四、戟
它应该是戈的改进品种,能刺能砍。
方天画戟:用它的人大都很酷,如吕布、郭盛,但大多不长命,这可能也是
酷憋了的原因吧。
短戟:三国中主人是太史慈,一般属于装饰品,还曾经帮过倒忙。
大铁戟、小戟:都是典韦的杀人凶器。
五、斧
这里将斧和钺合为一体,的确它们不太好分辩,一说双刃为斧、单刃为钺;
作者: 慕容OX无敌 2007-3-18 19:03 回复此发言
--------------------------------------------------------------------------------
2 中国冷兵器介绍
又有一说是看刃的弧度,朝外弧为斧,朝内弧为钺。反正就是那样的形状。它们
给人一种凶残的印象,使用者的性格也大多较猛烈。
大斧:三国里徐晃用,和青龙刀都对峙过。
板斧:一般成对使用,且较短。黑旋风李逵用。
宣花斧:估计和大斧差不多,但外形可能要更漂亮一些。程咬金爱拿它吓唬
人。
短斧:大斧的袖珍版。据说曹操晚上梦游时就爱拿着它,后来成为旧上海滩
某些黑帮的图腾标志。
太平斧:一般在船上,供那些精力旺盛的水手们发泄发泄。
斧头:木匠们现在还在用,我家里就还珍藏一把。
六、钩
这个玩艺挺好,不仅伤人,还要再钩一下。古人曾给它很高的品价:“男儿
何不带吴钩,……。”
钩镰枪:这里将它算为钩。它是一种可以克制连环骑兵的兵器,金枪将徐宁
就是使它的。
挠钩:一般会和绊马索、陷阱合起来用。专门擒获名将的工具,很卑劣。
双钩:江湖中人爱用它,但大多没混出个名堂来。
单钩:最有名的恐怕是张翠山了,还有一位女侠何铁手,不过她给钩喂了毒,
难怪人说最毒不过妇人心。
七、棍
别看它外表平常,但它的招法却是集众家兵器之所长于一身,难怪人称棍是
兵器之王。这里将棍和棒放在一起。
镔铁棍:张保、王横他们爱用。
熟铜棍:好象九纹龙史进就使的是它。
齐眉棍:言下之意它不太长,最有身份的人应当是宋太祖赵匡胤。
铁棒:三国里有位叫截天夜叉何曼就用它,和曹洪居然打了四、五十个回合。
狼牙棒:霹雳火秦明和吉青都用得是这家伙,杀气腾腾的。
白蜡棍:一般是用来训练的,少林寺的棍僧们就用这救过李世民。
金箍棒:恐怕是所有兵器中最厉害的,主人是孙悟空先生。
烧火棒:杨门女将中有个丫环,叫杨排风,将它正式用在战场上。
八、鞭
它分硬鞭和软鞭,但在战场上还是用硬鞭的为多,而且一般说来鞭很少单独
使用,大多和枪、刀合用。
铁鞭:黄盖就用它曾打得蔡瑁直吐血。
钢鞭:材料更好了,好象尉迟恭就是用的它。
双鞭:就有这号人爱出风头,如双鞭呼延妁。到底死在金兀术的斧下了。
九节鞭:一般武术队员用它来玩地趟拳、霹雳舞之类的。
九、锤
这个东东有一点好处,就是使锤的碰到一块了,只用比比谁的家伙大。而被
它打中的尸检报告一般都是:遭钝器猛击,皮下软组织大面积损伤……。使锤的
辉煌时代应该是唐、宋时期。再早或再晚都没有什么名人了。
铁锤:武安国用过,自打和吕布照面后,就应该不会再用了。也真够丢锤子
们的脸。
金瓜锤:一般用在倚仗队里,有时宫里也用它来打那些矶矶歪歪个不停的大
臣们。
双锤:短且成对,隋唐第一、三条好汗都使它,直到南宋的岳云等人,真是
锤子砸出幸福来。
流星锤:它一头有链子,可以手为圆心做圆周运动。小的一般是作为暗器使
用的,如马超、王双等人;大的则是成为正式的兵器,好象粘罕就是用的它。
十、矛
这里将矛和槊放在一起。其实我也不太明白它们和枪到底有和差别。
丈八点钢矛:是青龙刀、双股剑的孪生兄弟,张飞的兵器。据说张用它后,
在万人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可不是,它的串连攻击经常打得后面一人莫
名其妙。
铁脊蛇矛:程普的兵器,应该和前者大致相同,只不过没有想到张飞居然先
注册了。
槊:一般是铁槊,我估计它的成本应该挺高。要不然为何赵云在长板坡一战
连宰曹军名将五十多员,才“砍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呢?可见这槊不是普通人
能拿的。如公孙赞、单雄信,曹操有时诗兴大发加上又喝了点酒时,也爱拿它舞
舞,不过最好这时候躲远点,不然的话……
十一、叉
这家伙现在在西方世界仅仅是个餐具,混得挺惨!
三股托天叉:很威风啊!有时也会加几个铁环,喤啷啷直响,趁别人还在那
作者: 慕容OX无敌 2007-3-18 19:03 回复此发言
--------------------------------------------------------------------------------
3 中国冷兵器介绍
支着耳朵傻听时,一叉子上去,OK!后被人剽窃成飞机名称,就叫三叉戟。当年
林副统帅就坐的是它,也不想想它一个叉子能飞多远!后果然摔了吧!
钢叉:猎户们喜欢用它,有名是解珍、解宝兄弟。
渔叉:带有倒钩,大型的连鲨鱼都怕怕呢。
十二、铲
它和斧有点近亲关系,但一般说来它的刃面与杆子是呈垂直状态的。
月牙铲:光看外表,担小的就得吓回去。不过我记得用它的没几个好人,好
象也就有个在岳飞手下叫董先的,不过本事也不怎么样。
方便铲:又名禅杖,一般出家人爱拿它,意思是到四处化缘时如果内急了,
就用它挖个坑给埋起来,以免别人踩“地雷”,本来是属于环保产品。可是这家
伙打起仗来,一点也不慈悲为怀,象那个花和尚鲁智深、沙和尚等等。
镗:又名铛,这个东东实在是个怪胎,耙、斧、铲它都有点象,但又都不全
象,暂时算为铲类吧,最有名的是宇文成都。
十三、盾
它其实是一个防御性的兵器,在希腊神话中阿克琉斯好象就用它作为武器砸
过对手。其外形有圆有方、有大有小。
皮盾:早期的产品,用牛皮制造的。
木盾:但一般都不是很大的,防御能力也不会太强。
藤盾:原来是南方特有的,防御能力较强而且轻便耐用。
防暴盾:现代文明的产品,高科技材料,一般都较大且有透明窗,可供警察
进行现场观望,但大多要配合橡皮警棍。
十四、弓箭
之所以将弓、箭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谁离了对方,都没什么用。
短弓:也叫小弓,方便携带,但力量较小。一般广泛装备,以数量取代质量,
所谓的箭如飞蝗,大多是这家伙射出来的。
长弓:又名大弓,威力很大,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玩得了的。一般会装备
给那些臂力大,又经过正式训练的射手们。他们是有目的的精准射击,象现代军
事的狙击手。
铁胎弓:一般将领才有资格配它。
弩:弓的改进品,力量来自机械构造,而不是人本身。有时它能一次射出五、
六到十多支箭。但装添的时间也会教长,所以一般用在固定防御阵地上,而不会
用在野战场面。
箭:名称很多,什么雕翎箭、狼牙箭、毒箭。但基本差不多。
十五、另类
老实说这些东东们,的确是不好说它们是什么兵器。
九齿钉耙:老猪的称手家伙,可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它不就是一个农村常
见的耙犁吗?
精骨铁扇:江湖中那些附庸风雅之徒的招牌。其实中国本没有折扇,只有团
扇,是后从日本引进的。看来那帮家伙都是哈日族的祖先。
绣花针:对!是根针,关键是看谁拿的。东方不败和老太太那绝对是两个概
念。
飞虎爪:这玩艺,可要点技术,想扣就扣,想松就松,不容易练!
枣核钉:真是没想到一个小枣居然也有如此威力!下次见到卖枣的我可得绕
道而行,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不过还是得谢谢金大侠,没让那老妇吐西瓜子,
要不我这夏天都不敢吃西瓜了,呵呵!
中国古代五大冷兵器
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富有智慧的民族。古代史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灿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国家之一。在如此悠久的历史岁月中,诞生了许多厉害的兵器,你知道有哪些吗?
1唐朝陌刀。冷兵器之王,天下第一刀。你们接受吗?这,是中国古代最血腥的兵器,长柄大刀,为两面刃刀,通长一丈,有重至十五斤者。在唐代还专门设立了陌刀队和陌刀将,传闻在一挥之间就能将战马和骑兵同时斩断。由于陌刀不允许陪葬,所以当今没有实物参考,网上的陌刀均为后人猜想。
2铁骨朵。它其实就是我们所知的狼牙棒,实际就是铁锤与铁骨朵,锤头并不大,蒜头形状,拳头大小而已。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的玩意,号称破甲之王,是古代最凶狠的冷兵器,曾经横扫欧洲。在古代冷兵器排行榜上,一直有着钝形兵器的身影。《魏书》曾记载:人马逼战,刀不入棒。就是说一旦近身,木棒之类的钝形兵器就是王者。一旦击中,马上就会丧失战斗力。北宋立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在禁卫军中就专门成立了一支使用“狼牙棒”的队伍,这支部队名称叫:御前执骨朵直。
3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双锏合用,属于短兵器。是一种重力很大的兵器,如果不是力气大的人根本就不可能使用它,并且它的杀伤力也非常出色。特别是四棱锏。大家所知道的门神秦琼用的就是锏这款武器,后世所称的杀手锏,其实就是秦琼的家传武技,撒手锏。在古代的战争中,为了更大程度地保护士兵的战斗力,盔甲一直都是士兵的重中之重,尤其是精锐之师中的重甲部队,而锏这类的钝形武器就应运而生,经常隔着盔甲就能将敌人砸死。
4青龙偃月刀。武圣关羽的专属武器。青龙偃月刀是偃月刀的其中一种,重八十二斤,又名冷艳锯。三国演义中,关羽用它斩杀了许多武将,后世也称其为关刀,具有象征意义。在传说中,天下第一铁匠只选月圆之夜打造青龙偃月刀。快完工时,骤然之间风起云涌,从空中滴下1780滴鲜血。当地术士分析,那是青龙的血。所以,有了“青龙偃月刀”之名,青龙偃月刀要杀1780人之说。
5丈八蛇矛。又名丈八点钢矛,与青龙偃月刀齐名,全用镔铁点钢打造,矛杆长一丈,矛尖长八寸,刃开双锋,作游蛇形状。古代名人张飞,林冲等都使用过。有人说它全长2米多,但是经过各种文献参考,丈八蛇矛全长四米多。想象一下,如此长的武器挥舞起来该是多么的霸气,难怪猛将张飞这么喜欢。
北宋曾公亮、丁度编辑的《武经总要》,全书上下两集个20卷,共40卷。除了军事思想组织制度外,有详细的兵器、战具、营垒、工事的配图说明。中国古代兵器到宋基本成熟完备,此书也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兵器的重要史料。
明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全书五部分,除了兵法和战例以外,第三第四部分分别讲阵法编练和武器军资的,全书738幅图,主要是在这两部分。最后一部分是讲军事方面相关的气象地理的。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其中后九卷分别记录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诸器、旌旗、守哨、水兵,同样配有大量插图,并详细讲述相关配合使用的战法等。另外他的《练兵实纪》虽然没有系统完善的专门兵器讲解,但是也可以配合研究一些兵器的使用技法、用途、规律等。
中国古代冷兵器中的长柄重兵器包括枪、矛、戟、戈等。其中,枪和矛是最常见的长柄重兵器。
具体来说,枪是一种刺兵器,其长而锋利的枪头能够刺透盔甲,具有很大的杀伤力。矛也是一种刺兵器,其较长的柄和锋利的矛头能够使攻击距离更远,杀伤力更大。戟是一种戈和矛的合体,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
除了戟之外,还有一些较为罕见且难练的长柄重兵器,如槊、斧等。其中,槊是最难练的长柄重兵器之一,其训练难度极高,因此在南北朝末期和隋唐之际兴起过一阵之后便彻底消失了。
总的来说,长柄重兵器的难练程度与其使用技巧和力量要求有关,不同的兵器需要不同的训练方法。
中国古代冷兵器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十八种兵器。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
弓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
而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弩箭可发射800里,威力巨大。
弩是秦代的弩,“弩者,怒也言其声势威响如怒,故以名其弩也。”弩源于弓。威力又远远大于弓。在秦代,秦弩制造实行了机械化生产。
枪是中国古代兵器之一,是由利刃加棍棒组成的长柄刺击兵器,外形与矛相似,柄长于刃,与短兵器械完全相反,综合威力大。
古代棍被又称为“挺”,它的制作方法简单,甚至可以说任何一段可以手持的木头都可以被叫作棍,因此在我国早期的一些起义运动中起义军手持的武器有很多就都是可以归类成棍的木头、铁条等等,棍是近战类型的兵器,棍不像刀剑枪矛之类的的武器可以形成割伤或是贯穿伤等致命的伤害。
它的攻击方式为打击,造成的伤害主要是钝器伤,相比较来说杀伤性不如前者直接明显,但是因为棍的形制粗长坚韧,比枪柄矛柄还要粗上一些所以在战场上不容易折断,棍对于盔甲也比较克制,有着很强的伤害。
冷兵器时代(约公元前21~公元10世纪) 中国古代冷兵器,按材质可分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铜、钢铁等种;按用途可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进攻性兵器又可分为格斗、远射和卫体三类;按作战使用可分为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兵器、水战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为便于叙述,现按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分为青铜时代的兵器和铁器时代的兵器两个阶段。当然,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截然分开的。在青铜时代早期,还大量使用着石兵器,特别是骨镞;在铁器时代的早期,也还大量使用着青铜兵器。
青铜时代的兵器
大约在夏朝,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经商、西周、春秋到战国时期,延续约2000年。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了青铜器,如在甘肃省东乡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青铜小刀,就是实物证明。到了夏末商初时,青铜兵器的铸造工艺已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戈、镞等实物中可以看出。
到了商朝,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军事力量。必须扩大青铜兵器的产量,提高质量,并改进它们的战斗效能,用以装备商王朝日益扩大的军队,因而青铜兵器有了更大的发展。商朝以后,又经过西周、春秋时期的不断发展,到战国中期,青铜兵器的制作技术和产品质量都达到了高峰。
青铜兵器发展的基础,是商周时期青铜冶铸业的不断发展。商朝青铜冶铸工艺,已经超越了由矿石混合冶铸的低级阶段,发展到以纯铜、锡和铅按比例冶铸青铜的较高水平。考古发现的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东南的商朝晚期铸铜遗址,面积超过 1万平方米,说明生产规模很大;在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兵器及其他用品达460多件,总重量1625公斤,反映出当时青铜冶铸的规模。周朝青铜器生产规模更加扩大,战国初年,以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为例,出土铜器总重约达10吨,与殷墟妇好墓出土铜器总重相比,已超出5~6倍,二者相差悬殊,正是青铜冶铸业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大发展的缩影。青铜兵器质量的提高,是与世代积累的冶铸技术经验的不断总结分不开的。成书于东周时期的《考工记》中的“六齐”,记载了冶铸各种青铜器物的不同合金成分的配比,其中有一半是关于各类兵器的,用其指导实际生产,能够保持兵器的质量和生产的稳定性,促进了军队装备的规范化。
青铜兵器的发展,与这一历史阶段的作战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导致作战方式的变革,而不同作战方式又要求设计制造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兵器。在史前阶段,氏族部落之间的争斗,只是双方的武装人群徒步作战,缺乏严密的组织和指挥,对兵器没有特定的要求,只要有一般的杀伤和防护功能即可。刚进入青铜时代,仍采取徒步搏斗。最初的青铜兵器,就是为装备最古老的兵种──步兵而制造的。商朝早期原始步兵的标准装备是秘长60~90厘米的青铜戈以及较大的盾牌。这一情况在商周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青铜工具的进步,促进了木工加工技术的提高,木制战车的使用及其在速度和冲击力上表现出原始步兵所无法抗拒的优越性,原始的徒步格斗开始为车战所取代,战车逐渐成为军队的主力(见中国古代战车)。车战成为主要的作战方式,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商周时期军事角逐的中心地区是黄河中下游,广阔的平原为车战提供了利于驰骋的地理条件。为了满足车战的战术要求,兵器的设计和制造随之有了新的变化。商周战车的结构决定了敌对双方的战车只有在错毂的时候,车上甲士才适于交手格斗。由于较长的兵器在错毂接战时占有优势,因此,在以车战为主的商周时期,长柲(3米以上)的青铜戈、戟和矛就成为车战的主要兵器,并且随着车战的发展而不断改进。
在南朝,车战武器装备的主要类型已经具备,它包括战车、青铜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①战车:都是木质的,装有青铜件,特征是独辕(辀)、双轮、方舆(车厢)、长毂,以轭驾马,马数一般为2匹。车乘3人,1人御车,其余2人作战,其分工一般是左侧的以射为主,右侧的以格斗为主。②青铜进攻性兵器:包括远射、格斗和卫体3类。远射兵器主要是弓箭,箭上装青铜镞,也用石镞和骨镞。格斗兵器主要是:安有长柲的青铜戈和矛,以戈为主,也有用于劈砍的钺和大刀。卫体兵器主要是:青铜的短刀,常饰有兽首,以及铃首短剑等。③防护装具:主要是青铜胄、皮甲和盾。附属于战车的徒兵,装备相对简陋,还较多地使用石、骨质的兵器,缺乏甲胄。当时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双方战车的战斗,徒兵很难与战车抗衡。商朝晚期已有武装的骑士,但数量很少,马具简单,无镫,远没有形成单独的兵种。他们装备的兵器主要是弓箭、戈和短刀。
商朝以后,经西周到春秋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车战的规模也日益扩大,交战双方出动的战车总数,从几百乘扩大到上千乘,随车徒兵的人数也由一乘几人到几十人。中国古代兵书《孙子·作战篇》论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带甲十万是包括车上和随车徒兵等的全军总人数。
车战的发展促进了车战兵器的发展。周朝车战使用的青铜兵器,质量有所提高,形制有所改进,种类有所增加。青铜兵器质量的提高,与青铜冶铸工艺的提高分不开,例如春秋战国时已能生产脊、刃青铜合金配比不同的复合剑,使得脊韧刃利,不易折断。青铜兵器形制的改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改变外形设计以提高杀伤效能;二是增强青铜兵器和器柄结合的牢度。例如铜戈,“胡”加长,“穿”增多,改进“援”与柲的交角,加大刃的弧度,因而既提高了勾砍效能,又使其与柲的结合更加牢固。柲的制法也有改进,采用木芯外包竹片再缠帛髹漆的“积竹”柲,既牢固又富有弹性。青铜兵器类型的增加,在格斗兵器中主要是刺(矛)、体(戈)分铸以柲联装的戟和青铜剑的出现,在远射兵器中主要是弩(安装无郭铜弩机)的使用。同时,战车的制工也更精,轨宽减小,车辕缩短,驾马一般为4匹,两服两骖。还在车上增加防护设施,如在车舆四周加钉由大型青铜甲片组成的护甲;或在軎(车轴头)端增置矛状长刺,用以杀伤靠近战车的敌方徒兵。
周朝青铜兵器的发展,使车战兵器组合发生与商朝不同的变化。商朝车战兵器的组合主要是戈、弓箭和短刀。如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兵器虽很多,但种类却只有戈、钺、短刀和弓箭。西周时有所变化,北京市昌平县白浮一座女将墓中,出土兵器包括远射的弓箭,格斗用的戟、戈、矛、钺和长体刀,卫体的短剑和匕首,还有用作防护装具的青铜胄和镶有铜盾饰的盾。到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车战兵器的组合更加完善,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最典型,远射兵器是弓箭;格斗兵器除戈、戟、矛外,还有带尖锋和刺球的殳,安有多重戟体的“多戈戟”,并普遍采用“积竹”柲;防护装具有盾牌和整套的髹漆皮甲胄,并有防护马匹的髹漆皮马甲。反映在文献中记述的车战兵器,主要是戈、殳、戟、矛和弓矢,还有新出现的短柄格斗兵器──青铜剑,以及用作防护装具的皮甲。这时期的文献中还出现了“五兵”概念,用以概括主要的车战格斗兵器。周朝青铜兵器的发展成果,在《考工记》一书中得到了系统总结。该书《冶氏》、《桃氏》、《函人》、《庐人》、《弓人》诸篇中,全面地记录了兵器的选材、尺寸、形制和制作规范,这些都可以与考古发现的大量实物相印证,表明当时已达到中国古代车战兵器最成熟的阶段,也是青铜兵器制造工艺最成熟的时期。举世闻名的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大量青铜兵器,许多至今不锈,锋利异常,正是青铜兵器发展到顶峰后的产品。但是盛极开始转衰,战国中晚期也正是车战和车战用青铜兵器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因为更新的金属材料──钢铁制造的兵器已崭露头角,预示着冷兵器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铁器时代的兵器
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约在东周晚期。但是早在商朝,人们就利用天然陨铁制作兵器的刃部。春秋时期,出现钢铁制造的兵器,现已发现并经过科学检验确认为钢制品的,有湖南省长沙市出土的春秋晚期的钢剑。说明人们一旦掌握了新的金属材料,就立即尝试着用来制造兵器。战国末期,钢铁兵器开始正式装备军队。根据考古发现,当时南方的楚和北方的燕都较多地使用了钢铁兵器。在古代文献中,还有三晋地区当时也生产锋利的铁兵器的记载。但在战国时期,青铜兵器还继续制造并装备军队,因为钢铁兵器取代青铜兵器的基础在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所以战国晚期还只能部分地用钢铁兵器装备部队。随着封建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以及钢铁冶炼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经秦到西汉时期,钢铁兵器才获得全面发展。
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楚汉之争到西汉初期,军队成分和编制等发生了新变化,这时农民作为士兵主要成分的转变已经完成。随着汉朝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巩固,从秦制沿袭下来的中央和地方的军事制度已臻于完备,依据地理条件和当地习俗的不同,分别进行骑士(骑兵)、材官(步兵)和楼船(水兵)等兵种的组建和训练,特别是为了抗御北方的古代游牧民族的侵扰,更进一步促进了骑兵的成长和发展。这一切都对西汉的兵器制造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经过文景时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直到武帝时盐铁官营制度的建立,使西汉的钢铁冶炼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初期的百炼钢制品,还出现了铸铁固体脱碳成钢法等新工艺和局部淬火新技术,为钢铁兵器的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在西汉都城长安城遗址(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发掘出建于汉高祖刘邦时的武库,这种武库一直沿用到王莽末年才毁于兵燹。该库是用厚围墙圈起来的宏大建筑群,发掘出铁制的刀、剑、戟、矛和斧等,仅铁镞就达1000余件,还有锈结成块的铁铠甲;而出土的青铜兵器数量极少,主要是镞,其数量只有出土铁镞的1/10左右,这说明西汉时已生产了品种齐备的精锐的钢铁兵器,并且已用钢铁制造消耗量大的箭镞。这明显地反映出钢铁兵器已基本取代了青铜兵器。
由于钢铁兵器远比青铜兵器锋利且有良好韧性,加之骑兵和步兵新的战术需要,使兵器类型也有了新的变化。在进攻性兵器中,格斗兵器的变化最为明显,商周时期作为主要格斗兵器的青铜戈和青铜戟,都从战场上消失了,取代它们的是钢铁制造的戟和矛。戟的形制是战国晚期开始出现的“卜”字形,其特点是戟刺锐利而前伸,旁枝与刺体垂直横出,也极尖锐。东汉以后,旁枝又向上弧曲,增强了叉刺的效能。直到魏晋时期,它几乎是战士必备的标准兵器。矛头的形体加长,还有体扁刃阔形似剑的,又称为铩。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逐渐让位于钢铁剑,剑体日益窄长而剑锋更加尖锐。开始使用环首的长铁刀,虽然直到东汉时期还是刀剑并用,但环首铁刀更为普遍。唯一未改用钢铁制造的是远射兵器弩上安装的弩机,仍用青铜铸制,但一般在机括外周加了铜郭,以增强弩力,有的在望山上加刻度,用于瞄准,以提高命中率。在防护装具方面,使用了铁甲片编缀成的铠甲和兜鍪,以及铁盾。皮制甲胄仍在使用,但已退居辅助地位。
上述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汉朝军队装备的主要部分。但不同的兵种,其装备的兵器也有差别:骑兵使用的远射兵器以弓箭为主,也用擘张弩;格斗兵器是马戟、马矟(见矛)及环首刀,刀又多与盾配合使用,并备有护身的匕首;防护装具除盾外,备有铁铠。步兵使用的远射兵器则以强弩为主,常用以脚踏张的蹶张弩,辅以弓箭;格斗兵器以矛、戟、刀或剑为主,常与盾配合使用,矛和戟的柄一般有长、短两种,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出土的汉简记有兵卒装备的简文中,兵器组合有“长戟”和盾,“长铩”和盾,也有“短戟”、“短铩”与盾配合使用,另有护身的匕首和“手戟”;防护装具是铁铠和皮甲,还有盾。边防烽燧守御部队,主要防守兵器是强弩。
两晋以后,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军队的主力是重装骑兵。兵器发展的重点放在改进骑兵装备方面,特别注意人和马的防护;也表现在马具的完善方面,如镫的普遍使用和鞍的改进,使人能更快地掌握骑术,便于奔驰和长途行军,提高了骑兵的作战能力。骑兵的铠甲,南北朝前期以两当铠为主,后期以明光铠为主;战马的防护是完备的“具装铠”,由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和寄生构成。人铠和马具装都以铁质为主,皮质为辅,并配套使用,人用铁铠,马亦披铁具装,或都用皮甲,色彩也是相同的。同“甲骑具装”──重装骑兵的大量使用相适应,进攻性兵器也有些变化。在格斗兵器中,马戟日渐淘汰,多用长体双刃的马矟,以增强穿透铠甲的功效。在远射兵器中,适应骑兵的弓箭有了发展,强弩则向重型的床弩发展。南北朝时期的步兵不如甲骑具装受重视,从有关图象材料看,常是轻装而缺少铠甲,装备的兵器以刀和盾为主,也常见长矛和盾配合使用。远射兵器以弓为主。着铠甲的重装步兵,则以明光铠为主。
隋唐时期,继承南北朝时期的传统,但重装骑兵的重要性下降,恢复了骑兵轻捷的特点,因此马具装铠的生产已不如南北朝时期受重视。唐朝实行府兵制,据《新唐书·兵志》载,一般士兵标准装备的兵器,为“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皆一”,弓箭和横刀(即短柄的佩刀)是当时骑兵和步兵每人必备的兵器。至于整个军队中主要装备的兵器和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唐代兵书《太白阴经》中有较详细的记述。现据该书列表如下(一个军的总人数为 12500人):
从唐朝晚期经五代至北宋初期,兵器又有新变化。成书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的《武经总要》,总结和记述了汉唐以来传统的冷兵器中当时还生产和装备军队的类型,以及新发展的兵器及装具。传统的格斗兵器仍以刀、枪(矛)为主,但为了适应各种特殊战斗的需要,每类下又各形成若干分支,如《武经总要》记载的刀有8种、枪有 9种之多,同时大量采用各种棒类兵器,以及骨朵、铁链夹棒等锤击兵器。远射兵器仍以弓箭为主,弩则向主要用于攻城的大型床弩发展。防护装具有铠甲和马甲,以及步兵、骑兵用的盾牌。据《武经总要》记载,刀、枪和棒类是当时最主要的格斗兵器,而弓箭是当时最主要的远射兵器。部队除有大约30%装备弓弩的射手外,40%的战士装备刀和枪,12%的战士装备棒类兵器,其余的战士装备其他兵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战争主要在中原和江南进行,夺取设防城市成为军队的一项主要任务,因此攻守城器械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
攻守城器械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人们为了保护氏族或部落不受侵犯,开始在住地周围构筑围墙、壕沟等防御设施,形成了原始设防城堡。到了奴隶社会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城堡的构筑日渐牢固,并出现了规模较大的设防城市。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设防城市的构筑更趋牢固,由夯土城发展到包镶部分砖壁,直到修筑砖城,并出现了羊马城等设施。北宋总结了前代的筑城术,在《武经总要》一书中记载了具有城楼、角楼、弩台、瓮城、城壕及羊马城等设施完备的城防体系。随着设防城堡的不断改进,促使攻城器械随之不断改进和创新。攻城器械的发展,又促使守方有针对性地创制相应的守城器械,因而形成了兵器装备中具有专门用途的攻守城器械系统。中国在春秋以前以车战为主,军事家主张野战速决,认为“攻城则力屈”(《孙子·作战篇》),攻守城器械的发展是有限的。战国时期,攻守城战日趋激烈,攻守城器械已有较大的发展,战国晚期的墨家著作(《墨子》“城守”诸篇)记述有守城和攻城器械。此后,经过汉唐时代的发展,冷兵器阶段的攻守城器械到北宋时已相当完备,《武经总要》一书中,对重型远射兵器、攻城器械和守城器械有如下记述:①重型远射兵器:床弩和礮,用以摧毁敌方的防御设施和消灭依托城堡抵抗的敌人,同样也用于守方摧毁敌方的攻城器械和杀伤攻城部队。②攻城器械:用以攀越高墙深壕的器械,其中历史最久的是周朝已出现的登城用的云梯,此外还有跨越壕沟的濠桥、折叠桥,掩护战士抵近城垣的防护棚具轒輼车,登高侦察城内敌情的巢车、望楼车等。③守城器械:用以毁坏敌方攻城器具和杀伤登城人员。有各种檑木和檑石,用以烧毁云梯等攻城器具的飞炬、猛火油柜等,还有为塞补被敌方摧毁的防御工事用的塞门刀车、木女头等,以及对付火攻用的灭火器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武经总要》攻守战具中记载的新型纵火器具。火攻战术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孙子·火攻篇》就已精辟地阐述了火攻的战术和作用。史载战国时齐国的田单用火牛破燕,三国时吴国的周瑜在赤壁火烧曹军战船等,就是以火攻取胜的著名战例。传统的火攻器具主要是带燃烧油脂的火箭,以弓弩发射;也使用火兽、火禽和火船。这些火攻器具,都取自天然可燃物,易受气候影响,局限性很大。因此,当中国古代的炼丹家们发明了火药后,很快就被军事家应用到战争中。在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汉朝,火药的主要成份硝石、硫黄已被人们当作药物使用。两晋、隋唐时期,炼丹家在实践中已经发现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混合物的燃烧性能,并采用“伏火法”炼丹。唐宪宗元和三年(808),道家《太上圣祖金丹秘诀》中记载有硝、硫、炭3个组分的配方。至迟到10世纪,已开始用火药来制造纵火器具,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兵器──火药兵器(简称火器),使传统的火攻战术有了新的发展。北宋初年,出现了用火药制造的火箭、火毬等。在《武经总要》中,守城器械部分列举的火药兵器有火毬、火药鞭箭、蒺藜火毬、霹雳火毬等多种,这表明原始的火药兵器是与攻守城战联系在一起的。原始的火药兵器开始装备军队,宣告了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从此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步入了新的时代。
多介绍下古代的各种冷兵器
本文2023-10-16 06:30: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6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