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针灸穴位
针灸 是传统 中医 里的一种 治疗方法 ,对于很多 疾病 有非常突出的治疗效果,那么常用的针灸 穴位 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常用针灸穴位1 尺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 咳嗽 、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 性病 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 中暑 、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 孔最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3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 自然 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 鱼际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
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 妇 产科 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8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 腹痛 , 腹泻 ;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9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 血压 ;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 湿疹 、瘰疬等皮、 外科 疾患。
操作:直刺05~1寸。
10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肩周炎 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1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 鼻塞 、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12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 神经 痛等面局部病证。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13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 神经痛 、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 耳鸣 、聤耳等耳疾。
操作: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14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 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操作:平刺05~1寸。
15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 便秘 、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 月经不调 、 痛经 等 妇科 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千金》:孕妇不可灸。
16梁丘
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①急性胃病;②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③乳痈、乳痛等乳疾。
操作:直刺1~12寸。
17犊鼻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搡作:向后内斜刺05~1寸。
18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① 胃痛 、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 保健 要穴。
操作: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19条口
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操作:直刺1~15寸。
20丰隆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操作:直刺1~15寸。
21内庭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22公孙
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操作: 直刺06~12寸。
23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 泌尿 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24地机
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 妇科病 证;②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③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操作:直刺1~2寸。
25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26血海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证;②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 皮肤病 。
操作:直刺1~15寸。
27通里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①心悸、怔忡等心病;②舌强不语,暴喑;③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28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②高血压;③胸胁痛。
操作:直刺03~05寸。
29后溪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②耳聋,目赤;③癫狂痫;④疟疾。
操作:直刺05~1寸。 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30天宗
定位: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主治: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②气喘。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31听宫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1~15寸。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32攒竹
定位: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 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 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目部病证;③呃逆。
操作: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33天柱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证;②鼻塞 ;③癫狂痫;④热病。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34肺俞
定位: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操作: 斜刺05~08寸。
35膈俞
定位: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② 贫血 ;③瘾疹,皮肤 瘙痒 ;④潮热,盗汗。
操作: 斜刺05~08寸。
36胃俞
定位: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操作: 斜刺05~08寸。
37肾俞
定位: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 头晕 、耳鸣、耳聋、腰酸痛等 肾虚 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05~1寸。
38大肠俞
定位: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操作: 直刺08~12寸。
39次髎
定位: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④疝气;⑤腰骶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15寸。
40委中
定位: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 丹毒。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41秩边
定位: 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小便不利;③便秘,痔疾;④阴痛。
操作: 直刺15~2寸。
42承山
定位: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主治: 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操作: 直刺1~2寸。不宜做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43昆仑
定位: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等痛证;② 癫痫 ;③滞产。
操作: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44申脉
定位: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③腰腿酸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45至阴
定位: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③鼻塞,鼻衄。
操作: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46涌泉
定位: 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主治: 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疗,及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患;②头痛,头晕,目眩;③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④大便难,小便不利;⑤奔豚气 ;⑥足心热。
操作: 直刺05~08寸。临床常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47太溪
定位: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②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③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⑤月经不调;⑥腰脊痛,下肢厥冷。
操作: 直刺05~08寸。
48照海
定位: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 ①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④小便频数,癃闭。
操作: 直刺05~08寸
49内关
定位: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③中风;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⑥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50大陵
定位: 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心悸,胸胁满痛;②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③喜笑悲恐、癫狂痫等神志疾患;④臂、手挛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51中冲
定位: 中指尖端的中央。
主治: 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2外关
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③瘰疬;④胁肋痛;⑤上肢痿痹不遂。
操作: 直刺05~1寸。
53支沟
定位: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便秘;②耳鸣,耳聋;③暴喑;④瘰疬;⑤胁肋疼痛;⑥热病。
操作: 直刺05~1寸。
54翳风
定位: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①耳鸣、耳聋等耳疾;②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等面、口病证;⑧瘰疬。
操作: 直刺05~1寸。
55风池
定位: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 ①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② 感冒 、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③颈项强痛。
操作: 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56肩井
定位: 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 ①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②难产、乳痈、乳汁不下、乳癖等妇产科及乳房疾患;③瘰疬。
操作: 直刺05~08寸。内有肺尖,慎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57环跳
定位: 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 ①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②风疹。
操作: 直刺2~3寸。
58阳陵泉
定位: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②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③小儿惊风。
操作: 直刺1~15寸。
59悬钟
定位: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 ①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②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05~08寸。
60行间 荥穴
定位: 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主治: ①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所致的头目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阴中痛、疝气;④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⑤胸胁满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1太冲
定位: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 ①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2期门
定位: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①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②奔豚气;③乳痈。
操作: 斜刺或半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63腰阳关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主治: 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等 男科 病证。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64命门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性病证;④小腹冷痛,腹泻。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65大椎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 痤疮 。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
66百会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痴呆、中风、失语、瘈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病等神志病证;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④ 脱肛 、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毁的下陷性病证。
操作: 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灸法壮数不能太多,头顶皮薄)
67神庭
定位: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 ①癫狂痫、失眠、惊悸;②头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渊、鼻衄等头面五官病证;③失眠、惊悸等神志病证。
操作: 平刺05~08寸。
68水沟
定位: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 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 呼吸 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②癔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③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③闪挫腰痛。
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
69中极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 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②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 产后 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70关元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 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②少腹疼痛,疝气;③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④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⑤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证;⑥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71气海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 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③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72神阙
定位: 脐窝中央。
主治: ①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③水肿,小便不利。
操作: 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法。
73中脘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中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②黄疸;②癫狂,脏躁。
操作: 直刺1~15寸。
74膻中
定位: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②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
操作: 平刺03~05寸。
75四神聪
定位: 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 ①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②目疾。
操作: 平刺05~08寸。
76印堂
定位: 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 ①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③鼻衄,鼻渊;④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77太阳
定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78定喘
定位: 在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 ① 哮喘 ,咳嗽;②肩背痛,落枕。操作: 直刺05~08寸。
79夹脊
定位: 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操作: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
80十宣
定位: 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主治: ①昏迷;②癫痫;③高热,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
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针灸 主穴与配穴选用
外感头痛包括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等。外感头痛由于外邪性质、受邪部位和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有伤风头痛、伤寒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伤暑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等不同名称,
针灸治疗主要是祛散外邪,通经止痛。
经络一般选取手足少阳、阳明,足太阳经穴。
选穴可以是:风池、头维、通天、太阳、合谷、外关。
书上说,外感头痛主穴选:列缺 百会 太阳 风池经脉以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这是别人总结的,在实践中证明比较有效果的经验
你也可以在实践中总结出你的经验,干嘛一定要死记硬背
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上下配穴法,五输,子母,原络,八脉,等等方法都可以用,也可以不用的,关键在于自己懂原理,通过实践证明又有治疗效果
学中医要记忆,但绝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关键是在懂原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练针灸针法如下:
1、针灸练习法:右手持针利用指腕力垂直快速刺入,疾出疾入反复练习。
2、捻针练习法: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将针刺入,然后拇、食二指捏持向前、向后在原处来回捻转。
3、要练到捻针的来回角度均匀,运用灵活,快慢一致,每分钟捻转150-200次。
4、捻转进针法和捻转退针法练习:右手拇指向前,食指、中指向后捻转针柄,同时迅速刺入皮肤。
5、提插练习法:提插又称捣针,是连续直提直插的手法。右手持针直刺入练习物,用中指垂直固定。
6、一般练习针刺,要先建议右手食指、拇指指力,可以用食指、拇指做对抗练习,另外最开始可以按上述针刺手法扎矿泉水瓶盖。
相关资料:
中医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提等手法以达到治病的目的。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熏灼穴位的皮肤表面,利用热刺激来治病。针灸是我国医学的宝贵遗产。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 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 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 。
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 (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
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 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xxx。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他说:为顿挫阑尾炎而灸 20~3O 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 。
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
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 ”,“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 。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 。《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泄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壮。
《千金要方》载:内踝上3寸绝骨宛宛中灸五十壮。主咳逆,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疵气、痔血……凡二十二种病,皆当灸之也。《眼科锦囊》载:上睑低垂轻证者,灸三阴交。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 等都有防治作用。
延年益寿保健灸
穴位: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临床中,常常选用两个穴位组成一组对穴,针对一类“症候结构”配伍其他腧穴灵活运用,收到较好效果。
合谷---太冲
合谷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二穴均为原穴,前才为手阳明大肠经,后者为足厥阴肝经。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肝与胆相表里,太冲疏肝利胆,清利肝胆湿热,理气止痛,合谷调和气血,气调痛止。
合谷穴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太冲穴位置:位于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功效作用: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用。
内关---足三里
内关为心包经的输穴,又为该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 相通,宽胸理气之功为主。而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合治内腑,疏通中焦气机,健脾和胃止痛。
内关穴位置: 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足三里穴位置: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 )。
作用功效: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
气海---三阴交
气海位置: 是任脉穴位名称,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接 肚脐 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三阴交穴位置: 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 内踝尖 上直上3吋,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 胫骨 ,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作用功效:通调下焦气机,调冲任补肾涩精的作用
中渚---足临泣
中渚穴位置: 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
足临泣穴位置: 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作用功效:疏肝胆之气滞,解少阳之郁热
鱼际---复溜
鱼际穴位置: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或取侧掌,微握掌, 腕关节 稍向下屈,于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即是。
复溜穴位置: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取穴时,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复溜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作用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咳。
外关---后溪
外关穴位置: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 内关 相对。(或当 阳池穴 与肘尖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后溪穴位置: 位于人体的手掌尺侧,微握拳,当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作用功效:疏风清热,调气止痛,通经和络
太溪---太冲
太溪穴位置: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太冲穴位置: 取 太冲穴 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 跖骨 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 拇趾 、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太冲穴;或者拇趾、次趾夹缝向脚背方向二横指后,即是太冲穴。
作用功效:平肝降压,补肾泻肝,调气止痛
阳谷---侠溪
阳谷穴位置: 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取法:俯掌,在三角骨后缘,赤白肉际上,当豌豆骨与尺骨茎突之间取穴。
侠溪穴位置: 该穴位于人体的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功效: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通经和络
曲池---上巨虚
曲池穴位置: 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上巨虚位置: 在 犊鼻穴 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作用功效:清热 利湿,行气止痛,制止泻痢
命门---委中
命门穴位置: 人体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委中穴位置: 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
作用功效: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百会---涌泉
百会穴位置: 人体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涌泉穴位置: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作用功效:涌泉为肾经井穴,肾水涵养肝木,如肾阴不足肝阳偏亢,发为头昏眩晕,头痛易怒,用涌泉有“病在脏取之井”之意。百会为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之交会穴,本穴属补穴,与涌泉泻穴同用,一补一泻,补不恋邪,泻不伤正。
需要注意:(一)熟记经穴:经是经络,是人体气血流行的道路。穴是孔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如果不把经络和穴位摸清,就不能发挥应有的疗效。开始学习,首先要把经络行走的路线和分布情况弄清楚,然后把常用的经穴记住,再结合人体实际点穴,反复学习,自然就能熟记了。 基础课程:经络学 腧穴学 (二)熟练操作:针灸的一般操作技术,除练指力以外,如提插、捻转等手法,切指与骈指进针法,以及如何掌握针刺深浅和进针的方向等,都要熟练以后,才能运用自如。 练针的方法(三)辨证处方:除了认识穴位和熟练操作外,更重要的还要懂得辨证处处方的规律。换句话说,就是要依据各种不同的证候,而采用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至于如何来辩证处方,则要学习一些中医的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等。
针灸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它脱离不了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如果你只是想学点皮毛,那么可以只看针灸方面的书,比如《针灸学》教材、《杨甲三取穴法》、《针灸大成》之类,还有《马丹阳天星12穴》、《玉龙赋》、《标优赋》等歌诀。学完这些你只能治好别人都能治好的病和书上描述过的病,要想兵来将挡,还得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
针灸的理论是和中医的经络学相联系,所以并没有非常清晰的科学解释,但穴位的功能是在古人的不断实践中确定的,所以它又是有凭据的、有疗效的。
学习针灸要记住穴位、刺法(点,平等)、深度,以及是否可灸(针和灸是两种),就可以了。学习穴位的时候自己刺自己,酸麻胀为准确。熟记其位置、对应病症,以及穿刺等多穴并用的方法,就可以自针自纠。
什么是针灸
针灸其实是针法和灸法的合成。所谓的针法指的就是使用特定的毫针,然后再人体的穴位中刺入来治疗疾病;而灸法则是燃烧艾绒,然后熏着特殊穴位的皮肤以治疗疾病。
针灸的主要使用工具就是针了,这里的针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绣花针,在外观和组成成分上有着本质的区别,针灸主要使用的就是毫针。
针灸的作用
1、疏通人体经络
按照中医的说法,人体中含有众多的经络,支撑起人体的日常动作。所以说,经络对于人体非常的重要。针灸的作用就是疏通经络,帮助其恢复顺畅并且正常工作,这也是针灸的基本功效之一。
如果人体内经络不畅,那么气血的运行就会受到阻碍,所以容易出现身体疼痛、关节麻木、肿胀等现象。
2、调和阴阳
除了疏通人体经络的作用之外,针灸的作用还包括的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这也是针灸、中医的最终目的了。身体不舒服出现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归根结底都是人体出现阴阳失衡,针灸可以有效的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3、扶正祛邪
所谓扶正祛邪,指的就是扶助我们人体中原本就拥有的机体正气,祛除掉导致身体出现疾病的病邪。
针灸方法
针灸方法有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针灸方法出现。除了传统的针灸方法如拔罐、艾灸等等,也有很多的现代针灸方法的加入,越来越丰富了针灸方法的大家庭。
1、传统针灸方法
传统的针灸方法有很多,除了使用毫针刺法之外,例如一些拔罐、艾灸等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A、毫针刺法
所谓毫针刺法,指的就是通过针灸所特有的毫针,刺入特定的穴位进行治疗,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
B、其他刺法
针灸的刺法除了毫针之外还有其他的很多刺法,例如常见的火针刺法、芒针刺法、三棱针刺法等等。
C、拔罐法
拔罐法从古时候开始就已经有了,不仅效果惊人,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拔罐法主要是排除拔罐中含有的空气,并且让他形成负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析出、治疗疾病了。
D、梅花针疗法
梅花针疗法并不是说使用形状似梅花的针来进行针灸,而是指用五根或者七根的针来进行针灸。
E、艾灸
艾灸是针灸方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艾灸的方法也是很多的,常见的就有艾条灸、温针灸和艾条灸等等。其中艾条灸就有三种方法,分别是温和灸、雀啄灸和熨热灸,往下仍有分支。艾灸的治疗方法和其他的针灸方法应该分别出来,但是他们目的都是统一的,那就是治病救人。
2、现代针灸方法
现代针灸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是用毫针或者艾灸等这些工具,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声波点针法、微波针法、激光照射法、穴位注射法等等各种现代针灸方法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阔。
其实,无论是传统针灸方法还是现代针灸方法,都是没有贵贱、主次之分,只要是能够令病人减少痛苦,那么都是值得使用的。
针灸注意事项
针灸虽然能够令我们有效的解除疾病的困扰,但并不是说这种保健治疗方法就是百分之百安全的。为了保障我们的生命健康,以下的一些针灸注意事项一定要牢记在心哦!
1、在身体过于疲惫,精神高度紧张和饥饿的时候最好不要进行针灸;
2、年老体弱者进行针灸治疗的时候,最好选择卧位,因为这样更加容易选择穴位;
3、女性在怀孕的时候进行针灸力道一定要轻柔,并且一些能够引起女性宫缩的穴位千万不要进行针灸,常见的这类穴位有合谷、三阴交、昆仑等等;
4、如果给小孩进行针灸,孩子哭闹不配合的时候,千万不要留针,除非必要;
5、婴幼儿进行针灸的时候,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的穴位千万不能够施针;
6、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最好不要进行针灸;
7、皮肤出现感染、肿瘤等等部位不能够进行针灸;
8、特殊病人的特殊部位选择针灸的穴位、施针的角度和深度有着特别的讲究,例如肠粘连患者的腹部等等;
9、针灸注意事项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针灸要看疾病种类,应该根据病情来选择针灸的方法或者是其他的治疗手段。
针灸并不是万能的,虽然它能够治疗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疾病,但是仍旧有些疾病是针灸无法治疗或者是不能够达到最好治疗效果的。所以,在平时我们可以将针灸作为一种保健的手段;在出现疾病的时候我们要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或者是其他医疗手段,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我们的生命健康。
采用针灸益智法的时候,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准确地找到有关穴位。我们在上一节介绍了不少对智力有效的穴位,能否准确地找出它们,这关系到疗效。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取穴方法。
(1)标准折算法
这是目前普遍运用的最准确的取穴方法。该法将人体各个部位之间的距离,定出标准数字,作为标准,无论大人小孩、高矮胖瘦,都是按这个数字折算,比较方便。例如:将肘横纹到腕横纹之间的距离定为12寸,假如要取间使穴,该穴在腕横纹上3寸的两根筋腱之间,则只要将前臂划为四个等分,自下而上,第一个1/4处便是。无论什么体型的都是这样取穴。
我们在介绍穴位时,尽可能地将有关标准尺寸画在示意图上,故此处不详细介绍各部位的标准尺寸。
(2)标志取穴法
人体有不少自然标志,这些自然标志可以作为取穴时的参照。
有些标志是固定的,如肚脐正中为神阙穴,两耳之间在头顶部的连线中点为百会穴,两眉头之间为印堂穴,等等。
而有些穴位则需要人做出一些特定的动作才会成为取穴时的参照,如大椎在第七颈椎下,必须低头才能显得突出;取列缺时必须两手在虎口处交叉,食指尖所指处即是;取曲池时则要屈肘,在横纹外头处取之。
穴位取准了,就要实施治疗手法。下面介绍一些施治的常识。
(3)毫针刺法
现代针灸最常用的就是毫针。毫针进入体内时,要求迅速穿透皮肤,以减少痛感。进针的角度分为直刺(与皮肤成90度角垂直刺入)、斜刺(与皮肤成45度角倾斜刺入)、平刺(与皮肤成15度角刺入,又称沿皮刺)。针刺角度要看穴位所处部位和治疗时的要求而决定。
刺入皮肤后的操作手法,一般分补、泻两种。补、泻的手法非常多,一般来说,补法用于偏虚者,针刺多沿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在呼气时徐徐插入皮下组织,先浅后深,提、插幅度和捻转角度较小,用力较轻,选择吸气时快速出针,出针后揉按针孔。针刺泻法,所用手法与上相反。所谓平补平泻,其手法介于二者之间。
少儿针刺,因为年龄关系,大多会哭闹畏惧,一般不预留针,只要找准穴位,下针后稍施手法即可出针。但对于年龄较大、懂事理或智力损害较重的患孩,应留针10~20分钟,在留针期间间歇加以捻转、提插等手法,以保持刺激量。
针刺治疗弱智或智力障碍,可1~3天针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7天,视病情好转与否,决定下一疗程是否再针刺。
(4)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取材方便,手法简便,取穴无需太精确,病人不痛苦,因此最宜于家庭中的自我治疗,对智力障碍的康复尤为适宜。
①艾炷灸:艾炷灸是指用艾作原料,点燃后,烧烘熏人体特定穴位,通过热效和药效来产生治疗作用。
艾炷是用纯艾绒捏成的圆锥状物,放置于穴位上,点火时由尖部燃起。根据穴位具体情况,可制成米粒大小、半枣核大或半枚橄榄大小。艾炷灸的方法很多,过去有一种“瘢痕灸”,是用艾炷放穴位上直接烧尽,灼伤皮肤,使其起泡化脓,直到留下瘢痕。这种方法使病人十分疼痛,现已很少使用。①无瘢痕灸:穴位处涂少许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并防止灼伤;再放上艾炷点燃,当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3~5壮(每个艾炷称一壮),以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②间接灸:即艾炷与皮肤之间加一层辅料。主要有隔姜、隔蒜、隔附子饼、隔盐等。对于治疗智力障碍来说,主要可用附子饼灸。即用附子粉末和酒做成硬币大小的饼,中间刺几个小孔,放穴位上,上加艾炷点燃灸之。由于附子有温肾壮阳作用,因此可用于阳虚不足或先天不足的智力低下。
②艾条灸:用市售的艾条点燃,手持对准穴位,离开穴位2~35厘米左右,进行熏烧;或对准穴位作上下移动(如雀啄食一样)熏烧。要使患者感到温热而不灼痛,直至皮肤起红晕为度。
③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当针刺皮肤,固定于一定深度后,将艾绒裹粘于针柄上点燃,或者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1~2厘米的艾条施灸。这种灸法可使热力和药效通过针刺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此法运用得当,疗效甚好。但必须将艾粘牢,防止掉下艾火烫伤皮肤,可预放一块硬纸板在灸火下隔开皮肤。
(5)三棱针刺法
三棱针主要用于一些体表的浅穴位,如手指、足趾、头面、耳部等处的穴位。因为此种疗法以出血为治疗手段,所以又称为“放血疗法”。
操作时右手持针,拇指与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端紧靠针身下端,留出02~03厘米的针尖,对准已消毒的部位迅速刺入,立即出针,然后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止血。
常用针灸穴位
本文2023-10-16 07:10: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6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