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研究史的古代认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中国海洋研究史的古代认识,第1张

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已开始海洋捕捞。在山东省胶州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大量海鱼骨骼和成堆的鱼鳞。经鉴定,它们分隶于鳓鱼、梭鱼、黑鲷和蓝点马鲛等3目4科。说明约在4000~5000年以前,中国沿海先民已能猎取在大洋和近海之间洄游的中、上层鱼类,人们对海洋鱼类习性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水平。记述公元前11~前6世纪周朝情况的《诗经》中,多次出现“海”字,并有江河“朝宗于海”的认识。西汉时期,已开辟了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航线。据记载,三国时出现了中国第一篇潮汐专论──严畯的《潮水论》(已佚)。唐宋时期,中国的潮汐研究已达到很高水平。明代时,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区性海产动物志──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1405~1433年,明朝郑和 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和马达加斯加岛,比哥伦布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行(1492~1504)要早半个多世纪,而且在航海技术水平和对海洋的认识上,也远远超过当时的西方。可见,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在世界上是居于前列的。

中国古代对海洋的认识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地貌、海洋气象、海洋潮汐和海产生物4个方面。同时,为了利用滩涂和抵御海洋自然灾害,在海岸防护和围垦工程方面,也取得许多成就。

海陆分布和海洋地貌知识战国时代,齐国的邹衍(公元前305~前240)曾提出一种海洋型地球观──大九洲说,阐述了世界海陆分布的大势。他认为世界很大,像中国这样大的陆地有81个,彼此被“裨海”相隔,又都被“大瀛海”环绕,再外面才是天地接壤之处。这里所说的“裨海”和“大瀛海”,分别相当于今日的“海”和“洋”。

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一书中,提出“东海三为桑田”、明确地表达了海陆屡有变迁的思想。

中国古代主要采用地文导航,所用的水路簿、针经和海图,均尽可能地详载航线上可用于导航的地貌:山形、水势、岛屿、暗礁、港湾和海底泥等。例如保存至今的明代胡宗宪《筹海图编》中的《沿海山沙图》、《沿海郡县图》、《登莱辽海图》,《郑开阳杂著》中的《万里海防图》、《海运全图》,茅元仪《武备志》中的《海防图》和《郑和航海图》等。其中,记载海洋地貌最为详尽的是《郑和航海图》,该图是中国传统绘图方法绘制海图的高峰, 较正确地绘有中外岛屿846个,并分出岛、屿、沙、浅、石塘、港、礁、硖、石、门、洲等11种地貌类型。

中国古代海塘图实际是河口海岸地貌图,如清代方观承《两浙海塘通志》和翟均廉《海塘录》中的图。图中明显可见海塘分布并不连续,低平的海岸有海塘分布,塘外有大片滩涂;而海岸山地则没有海塘。

海洋气象知识中国古代有关海洋气象知识的书籍很多,仅《汉书·艺文志》中提到西汉时海中占验书就有136卷,其中《海中日月彗虹杂占》有18卷。至元、明两代,人们把水手和渔民的天气经验用五言和四言的韵语表达出来。如明代张燮《东西洋考》中记有“乌云接日,雨即倾滴”,“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断虹晚见,不明天变,断虹早挂,有风不怕”等。

在海事活动中,风是至关重要的天气要素,所以在古代对风的认识较为深刻。中国古代水手、渔民知道用各种方法预测海洋风暴。他们把一年中海上常有风暴的日期记下来,称为“暴日”或“飓日”。一些航海书籍中记有全年暴日及其名称,如《顺风相送》中有逐月恶风条。并总结出暴风季节发生的规律和暴日在不同时节的频率,从而找出海上活动的危险期和安全期。古代预测台风的一种办法是观察海洋现象。海洋长浪有很高的运动速度,台风还在外洋时,其形成的长浪已传播到近海,形成涌浪,造成潮汐异常、海底淤泥搅起、海水发臭、海洋动物表现异常等现象。人们把上述现象称之为“天神未动,海神先动”,并把这种无风的涌浪称为“移浪”或“风潮”。

中国很早就以风作动力,用帆助航。东汉时,利用季风航海已有文字记载,把每年梅雨后出现的东南季风称为“舶风”。唐、宋以后,利用季风航海十分广泛。明代郑和7次出海, 多在冬、春季节利用东北季风启航,又多在夏、秋季节利用西南季风返航,说明他们已较充分地认识和利用了亚洲南部、北印度洋上风向和海流季节性变化的规律。在航行途中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出没和位移、风向、天色、云状、霾雾、气温及洋面波涛的变化,预测海洋气象、水文潮汐的变化趋势,保证了航行的安全。

海洋潮汐知识中国殷商时代已出现涛”字( ),这个字后来被解释为“潮”字的同义词。现见中国古籍最早对海洋潮汐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是东汉王充。他在《论衡·书虚》篇中提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对潮汐和月亮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西晋杨泉,唐朝窦叔蒙和封演,宋代张君房、燕肃、余靖、沈括,元末明初史伯璇等,坚持发展了王充的理论。东晋葛洪和唐代卢肇引进了太阳在潮汐中的作用。窦叔蒙指出,“以潮汐作涛,必待于月。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对潮汐周期的推算,也很有见地;并绘制理论潮汐表“窦叔蒙涛时图”(图1)。

封演用“潜相感致,体于盈缩”的论点解释潮汐成因。张君房在《潮说》中,最早定出潮时逐日推迟数为3363刻(古时一昼夜为100刻)。燕肃则提出潮汐“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的理论,并改进理论潮时的推算,指出潮时逐日推迟数有大尽(一朔望月30天)和小尽(29天)之分,定大尽为372刻,小尽为3735刻。沈括坚持“应月说”,最早对“平均高潮间隙”下了明确的定义,并主张用高潮间隙来修改地区性潮汐表。

中国古代对喇叭形河口涌潮的成因,也有深刻的认识。王充在批驳关于伍子胥冤魂驱水形成涌潮的迷信说法后,指出潮汐在大海中只是“漾驰而已”,进入殆小浅狭的河口后,才激起涌潮。葛洪则提出潮汐的“力”和“势”。卢肇提出江水和海潮在狭窄的河道相遇,激而为斗,形成涌潮。燕肃则更确切地提出,钱塘江涌潮是由于河口存在拦门沙坎所致。清代周春注意到钱塘江潮有南潮、北潮之分。两潮交叉重叠处正好在海宁塘靠岸,因此海宁成为观潮的胜地。

实测潮汐表在中国发展也很早。东汉马援在琼州海峡两边建有“潮信碑”(今无存)。现存北宋吕昌明于1056年编制的“浙江四时潮候图”,曾被刻成石碑立于钱塘江畔供渡江用。它比欧洲现存最早的潮汐表──大英博物馆所藏的13世纪的“伦敦桥涨潮时间表”早得多。明清还出现许多潮汐实测表。

中国古代对潮汐的研究,至宋代达到高峰。由于古代潮汐研究的论述很多,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也较多,仅专论就不下数十种。其中,清代俞思谦编辑的《海潮辑说》、翟均廉《海塘录》等收录保存了古代不少潮汐著作。

海洋生物知识中国古代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和研究,多集中在物种的形态、生态、分布和利用方面。其中,不少种类的名称沿用至今。从远古时代至16世纪,中国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主要散见于医书和沿海地方志中。16世纪末以后,出现了叙述海洋生物的专著。

公元前3世纪问世的《黄帝内经》,已提到海洋软体动物乌贼和鲍。公元1世纪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马尾藻和羊栖菜,以及近江牡蛎等6种海洋软体动物的形态、产地、食疗性质和利用方法。宋代寇宗#93;编辑的《本草衍义》中,收入的海洋生物药物有海狗、海蛤、玳瑁、牡蛎和乌贼等十多种。

古代对海洋生物的生态习性有不少记载。三国吴人康泰《扶南传》提到:南海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三国沈萤《临海异物志》,叙述了招潮(一种小蟹)的活动与潮汐周期同步的生物节律。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一书,记载了船蛆“攒木食船”;寄居蟹“寄居之虫……本无壳,入空螺壳中载以行”;飞鱼“鱼长一尺,飞即凌云空,息即归潭底”;乌贼“遇大鱼,辄放墨,方数尺,以混其身”等。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地区性的海洋生物专著。主要有明代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和清朝郭柏苍的《海错百一录》,重点记录了福建沿海的海洋生物。清朝郝懿行和李调元分别编写的《记海错》和《然犀志》,前者记录山东沿海的海洋生物,后者记录广东沿海的海洋生物。

对海洋生物生态习性的了解与掌握,促进了中国古代海产养殖业的发展。据已发现的文献记载,早在宋代就已养殖牡蛎、珍珠贝和蛏,鲻鱼的养殖历史也很悠久。

海岸工程海塘中国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风暴潮灾十分严重。据史载初步统计就有 213次。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发展农业生产,古代沿海地区普遍修筑起海塘,其中以江浙海塘气势最雄伟、技术最复杂。它和万里长城、大运河一起成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海塘起源很早。史载东汉已开始有江浙海塘,唐代具有较大的规模。以后,技术不断改进,先后出现板筑法、竹笼实石法、坡陀法、纵横叠石法等,并出现备塘河、坦水等附属工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历代工程基础上,动员较大人力修建了从金山卫到杭州的石塘。

潮闸中国古代出海河口常设潮闸。北宋时修建的莆田木兰陂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建陂前溪海不分,潮汐往来,泻卤弥天,农田旱涝频繁。建陂后,下御咸潮,上截淡水,灌田万余顷,至今仍发挥着水利效益。

水城山东蓬莱古水城(图2),水城内有小海,风平浪静,为宋元明清海防要地,至今犹存。它始建于1043年,扩建于1376年。水城有平浪台、防波堤、水门等,彼此配合,有效地遏止涌入水门的潮汐和风浪。水城码头高程设计也很合理。

1 有关航海的诗句

航海歌 作者:忽必烈

扬帆起锚映晨晖,四海翱翔几时归。

生子当生拉斐尔,娶妻只娶李华梅。

七星纵横搏骇浪,万炮轰鸣战风雷。

逍遥探寻世中宝,海阔天空任我飞。

起航 作者:金圭子

夕阳斜照帆染晖,男儿气盛欲立威。

舵桨修缮粮水足,船舱货满桶成堆。

港口锚起提督喜,酒吧别临红颜悲:

“日落月缺尽有期,又去天边何时归?”

途中 作者:金圭子

家旗漫卷鸥鸟飞,舰尾总伴鱼儿追。

金乌玉兔上下舞,牛郎织女左右随。

暴风骤雨无所惧,鼠患敌袭不足馁。

何日见得鸦旋聚,定是陆地莫有违。

死战 作者:人间凶器

萧瑟海风拂面吹,翻江倒海惊天雷。

舷接板连杀红眼,雁落鱼沉航者泪。

云掩天遮刀淋血,多少豪杰成炮灰。

十年海潮推尽戮,回首眺眼几人回。

出海 作者:笨狐狸

路宽程长风微微,首昂胸挺迎朝辉。

风起船下鱼儿舞,桅杆顶上群鸟飞。

成功全赖常理在,失败总因时令违。

遥望茫茫海路远,前程无量尽芳菲。

山坡羊说海 作者:Xanthus

波涛惊怒,浪高如柱,

还道地狱由此入。

何所处?礁已触,

回思故园花草木,

伤心远去不归路。

噫,叹声苦?

梦,将难驻。

发现新大陆 作者:人间凶器

十年漫漫踏征途,遥寄故国思乡路。

海天一线似有尽,了望台上显确数。

花香鸟语春满园,笑叹寻声皆土著。

努力未尝付一炬,沧桑未尽心永驻。

华梅 作者:笨狐狸

大江澹澹复奔流,一日犹如一日稠。

激越潮歌临鹤壁,昂扬船棹上云头。

一朝灭寇凌霄去,缚住苍龙向海投。

更在霜天生妩媚,威风浩荡满神州。

暴风雨 作者:笨狐狸

风雨滂沱电横空,桅杆零落帆落艨

天色黯黯由此变,朗朗惊雷虎出笼

风敲雨打浪势凶,船行飘摇海龙中

随风伴雨走天涯,圣香油在笑乘风!

伯格斯统 作者:人间凶器

年方二八已白发,心为瑞典搅汉萨。

杀尽不平酬天道,剿匪途中遇塞拉。

印度战起穆斯林,一帆风顺雅加达。

惊见天人李华梅,共讨贼寇往东亚。

水深火热新大陆,炮声响彻哈瓦那。

心系百姓帮蒂雅,同盟抵抗西班牙。

依斯坦堡有人寻,揭发阴谋抗巴夏。

七海霸主临天下,功成身退再出发。

幸福的海岛

吹响起航的号角

和着海浪的欢笑

拉紧了帆

嗖的一声

如离弦的箭

冲进无垠的大海

划出哗啦啦的一片浪响

驶在那无垠的海上

那夜空中的繁星

便构成了我的罗盘

使我认准幸福海岛的方向

那弯弯的月亮

便是我防身的尖刀

黑夜她守在我身旁

不再让我害怕

孤单--那钩起我思乡的海盗

那翱翔的海燕

便是我的向导

引领我冲破风暴

驶向幸福海岛

梦乡中浮着甜甜的微笑

醒来 阳光普照

我终于来到我幸福的海岛

2 有关“航海”的诗句有哪些

1、梯山航海几崎岖,来谒金陵薜大夫。——《留别薛仆射》(唐·平曾)

释义:从梯山航海几经坎坷,来到金陵拜见薛大人。

2、航海陪臣惊远目,蓬瀛今向帝城看。——《奉和御制御楼及睿谟殿观》(宋·余深)

释义:陪着皇帝航海的人都惊呆地看着周围,蓬莱岛的现在也像京城看齐了。

3、北风航海南风回,远物来输商贾乐。——《提舶生日》(宋·王十朋)

释义:刮北风的时候开始航海,刮南风的时候回来,从远处运来东西卖给了商户。

4、航海船粳白,游山谱荔丹。——《送宇》(宋·刘克庄)

释义:出航的时候船是白色的,周围的山是荔枝的颜色。

5、傍人应笑谋生拙,航海梯山枉费心。——《信笔戒子种花木》(宋·许及之)

释义:别人应该笑我谋生的手段十分拙劣,航海到梯山白费功夫。

6、云涛雪浪蹙天浮,隐隐征帆去未休。——《扈从航海》(宋·李正民)

释义:天空像浮着浪涛一样,隐隐约约能看见出海的帆船。

7、道人航海曾何劳,久将身世轻鸿毛。——《次韵伯达仲豫二兄和参寥子》(宋·苏过)

释义:都说人们航海非常辛劳,时间久了身体像一根鸿毛一样轻。

8、嘷烟啸雨猿鹤宅,绝山航海樵渔能。——《游鼓山一首》(宋·苏籀)

释义:烟雨呼啸着过来,在山中航海的渔樵十分有能力。

9、开边忆汉皇,航海通南鄙。——《适武林入延平界作》(宋·陈藻)

释义:开拓边疆想起了汉朝的皇帝,航海通向了南方的城市。

10、便欲弃家来学道,不须航海去求仙。——《赋莲城堂》(宋·姜特立)

释义:就想抛弃家庭去学习道行,还不胜航海去求去仙药。

3 有关航行的诗句

《煌煌京洛行》

年代: 唐 作者: 齐己

圣君垂衣裳,荡荡若朝旭。大观无遗物,四夷来率服。

清晨回北极,紫气盖黄屋。双阙耸双鳌,九门如川渎。

梯山航海至,昼夜车相续。我恐红尘深,变为黄河曲。

《金鳌山集》

年代: 清 作者: 齐召南

鳌山临水一青螺,避寇曾传玉趾过。

牡蛎滩回春后雨,飞龙纛映夕阳多。

此时万乘唯航海,何日三军更渡河。

野寺仙题诗句在,侍臣谁赋式微歌。

《和中玉使君晚秋开天宁节道场》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江南江北尽云沙,车骑东来风旆斜。

倒影楼台开紫府,得霜篱落剩黄花。

钓溪筑野收多士,航海梯山共一家。

想见屋坛祝尧寿,步虚声里静无哗。

《长门怨》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未央宫中花月夕,歌舞称觞天咫尺。

从来所恃独君王,一日谗兴谁为直?咫尺之天今万里,空在长安一城里。

春风时送箫韶声,独掩罗巾泪如洗。

泪如洗兮天不知,此生再见应无期,不如南粤匈奴使,航海梯山有到时!

4 有关“航行”的诗句有哪些

1《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 唐代: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3《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 宋代: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4《好事近·湓口放船归》 宋代: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5《寿阳曲·远浦帆归》 元代:马致远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6《定风波·江水沉沉帆影过》 唐代:阎选 江水沉沉帆影过,游鱼到晚透寒波。

渡口双双飞白鸟,烟袅,芦花深处隐渔歌。扁舟短棹归兰浦,人去,萧萧竹径透青莎。

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 7《祝英台近·挂轻帆》 宋代:苏轼 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

酒病无聊,欹枕听鸣舻。断肠簇簇云山,重重烟树,回首望、孤城何处。

闲离阻。谁念萦损襄王,何曾梦云雨。

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要知欲见无由,痴心犹自,倩人道道、一声传语。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 表示“船在海里航行”的诗句有哪些

1、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

译文: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唐 皇甫松 《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

译文:湖光秋色,景色宜人,姑娘荡着小船来采莲。她听凭小船随波漂流,原来是为了看到岸上的美少年。

3、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宋 陆游《好事近·湓口放船归》

译文:从湓口坐船而来,到了黄昏时,就停留在散花洲准备夜宿。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译文: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5、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宋·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6、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宋·陈与义《襄邑道中》

译文: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7、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译文: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

8、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宋·黄庭坚《登快阁》

译文: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9、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近代·鲁迅《自嘲》

译文:破帽遮脸穿过热闹的集市,像用漏船载酒驶于水中一样危险。

10、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宋·徐元杰《湖上》

译文:暖风晴和的天气,人的心情也很好,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

6 描写帆船的诗句

1 远处渔船上的白帆也被这初升的太阳染红了,像一面面巨大的红绸在飘扬。

2 到了急流处,橡皮艇上下起伏,好像云霄飞车似的。大家忙着划桨,避开石头和暗礁,有好几次惊险的镜头,不过大家凭着初学的高超技巧化险为夷,有惊无险。

3 假如我是渔夫捕鱼的小船,我会轻轻地用身体让水花溅起来,哗哗作响。然后,水鸟会飞到我的身上,梳理自己光洁的羽毛。这时候,渔夫就高声唱起渔歌,使劲划动船桨,让水声作伴奏。水鸟不再梳理羽毛了,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渔夫边唱渔歌边撒下渔网,小船在湖中央停了下来,此时此刻,时间仿佛也停了下来

4 每个人成长中的小船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经历一些磨难。我的小船也是一样,在航海的过程中,经历着各种风波。

5 渔船都扬起白帆,往来拉网,仿佛是成群结队翩翩飞舞的白蝴蝶。海浪轻轻地拍着船头和船舷,船身略侧,向前滑去时轻盈得如同一只掠水的小燕儿。

6 船如一枚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

7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口

8 小船如一片树叶,卷进滔滔的激流之中。

9 平底船掠过水上,没有声息。

10 江上的小船,带着红色的灯火,悠悠徐徐地在浮动;

11 玛都蒂娜号像一个漂在水上的软木塞一样,听任海浪的支配;它不是在行驶:而是随波漂流,随时随刻都可能像一条死鱼似的,翻转身来。

12 两只木船,齐整地摇动着两排木桨,像鸟儿翅膀扇动着,正在逆流而上。

13 篙头轻轻点岸,船便像一只顺水的天鹅,翩然游走。

  这一本是关于航海的,不过是海底方面,不知道行不行

  《海底两万里》(法语: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击各国海轮,使市民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没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海底两万里》于1869年11月28日出版,初版就卖了五万册,可以说《海底两万里》从一开始就得到读者的欢迎。1997年美国导演罗德·哈瑞德拍摄了同名**,此外还有相同译名的动画片。

  小说介绍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又译:鹦鹉螺号)的故事。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又译:阿罗纳克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第留斯号的潜艇,并且他和仆人康塞尔(又译:孔塞伊或龚赛伊)和一个捕鲸手尼德兰(又译:内德·兰德),被尼摩(又译:内莫)船长囚禁在这艘潜艇开始了海底两万里的环球旅行。

  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这艘潜艇不仅异常坚固,而且小说探险的原版插图(20张)结构巧妙,能够利用海洋来提供能源,他们依靠海洋中的各种动植物来生活。潜艇艇长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尼摩从此之后不再允许他们离开。阿龙纳斯一行人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在旅途中,阿龙纳斯一行人遇到了无数美景,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惊险奇遇,例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他们的船搁浅了,遇到当地土著人的攻击,尼摩船长用他的闪电挡住土著人进入“鹦鹉螺”号;在南极他们被困在厚厚的冰下,船上极度缺氧但船上所有人轮流用工具把底部厚10米的冰盖砸开,逃上大海;在大西洋“鹦鹉螺”号被章鱼所困扰,他们拿斧头和章鱼展开肉搏战,一名船员惨死;在北大西洋“鹦鹉螺”号遇到一艘英国驱逐舰的炮轰,除那三位俘虏外个个义愤填膺,用“鹦鹉螺”号的冲角把驱逐舰击沉;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他们眼中的海底,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通过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龙纳斯终于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长仍与大陆保持联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终于,十个月之后,在机缘巧合下,这三个人终于在潜艇误入迈尔海峡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出了“鹦鹉螺”号潜艇。这时,博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读来引人入胜,使读者身临其境,表明他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凡尔纳的小说得以广为流传,还因为他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品质高尚、献身科学的人,是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人。像尼摩船长等反抗压迫的战士的形象,正是他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的体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