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历史:令孔子心生向往的理想社会—何为天下大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2收藏

趣话历史:令孔子心生向往的理想社会—何为天下大同,第1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根据礼记记载孔子对于大同社会的定义,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孔子眼里的理想社会具体是什么样子。顾名思义核心点在于公,把天下看作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有一颗公心,对待其他人都犹如至亲一般诚信和睦,对待老人就都如自己父母一般,对待孩子犹如自己的孩子,孤寡老人儿童、生活无法自理的残疾人都能得到关怀养育,秉着赤诚的公心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没有私心杂念,没有阴谋诡计,整个社会能够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用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这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每个人都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事的工作都是自己擅长喜欢的,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根本不用担心所谓的治安问题,一个个思想品德考试根本不用看结果都知道肯定全是满分,根本不用考虑所谓治安问题,制造防盗门和相关防盗设备的行业根本不存在,社会幸福指数不用说肯定属于超高级别的。具体点比如去哪里旅游根本不用为住宿饮食烦恼,到处都是家,哪里都是亲人……这不单单孔老夫子心向往之,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梦寐以求,可是几千年来直到如今这样的社会也只能存在于梦里,但愿随着文明的发展以后能够实现吧。

至于孔子口中的大同社会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指的是炎黄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原始氏族社会,只是特点和我们刚才描述的有些不同。在原始氏族社会里确实一切都是公有的,氏族人员的组成都是以血缘为纽带,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我相信也确实能够做到,因为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物资匮乏,好不容易有口吃的就大家一起吃完了,根本没有东西可以偷,而且我们要清楚这仅仅限于一个氏族以内,那个时候是有许多氏族部落的,我们耳熟能详的炎帝黄帝也只是那时相对强大的两个部落而已。氏族与氏族之间是要爆发战争的,互相抢夺粮食,生产工具以及女人,至于为什么不抢钱财,那还要再等个一千多年才会出现。单个氏族部落的力量毕竟是渺小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氏族之间走向了融合,下一次我们就聊聊走向融合的标志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炎黄之战好了,我会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见证走向没落的大家庭向初具雏形的大公司转变,敬请关注!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说的。

1990年12月,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含义说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前辈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我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这就是费先生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个十六字理念的提出,是在费孝通先生的八十寿辰聚会上,那是在1990年的12月,在题为“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这个演讲全文发表在《读书杂志》1990年第10期上,可见费老对这个问题已经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

费老的晚年著述中,这篇文章有特殊意义。写在文章末尾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老第一次完整、正式地在国际学界提了出来。那是中国学者对人类前沿问题思考深度、研究成果的一个标杆。1949年以后,在社会和人文学科领域的国际论坛上,由中国学者标举的类似思想制高点极少出现。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同代表不同文明的世界各国各地区携手并进,共同绘就了一幅斑斓壮丽的人类文明画卷。

1、天下大同,原是古代儒家宣扬的“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底框。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他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华民族应该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孔子也是世界华人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家园。孔子是华人文化的同根同祖同源。“大同 ”是“仁”的最终归途。

2、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基本特征即为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这种状态称为“世界大同”,此种世界又称“大同世界”。现代又加入了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融合的思想。 尽管大同思想为中国思想,但西方的乌托邦,以及现代的共产主义、地球村这些思想也与大同在许多地方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1、人们要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也要以包容的方式欣赏他人创造的美,使自己的美与他人的美相结合,才能实现大和谐的理想美。

2、大同之美,实质上是一种将不同的美结合起来达到的平衡。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和谐美并不矛盾,即“各美之美”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证。

3、资深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要认清中国文化的整个历史,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自知之明,要有自信,要有文化转型的独立能力和文化选择的独立地位。

4、先发现自己的美,然后发现和欣赏别人的美,然后欣赏和赞美对方,最后达到一致性和整合性。这就是费先生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5、出处: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社会大同思想

社会大同实质上是一种乌托邦思想,它产生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到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这种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剧变年代,如何改革社会,不同阶层的代表提出了不同的社会改革思想,其中以孔子的“大同思想”最具代表性。前2500年,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提出了“大同社会”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与)能,请(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残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穷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在这里用精练的语言,刻划了一个幸福社会相当明确的轮廓。孔子在这里提出的大同思想主要包括:(1)“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2)在政治制度上,要求实行选贤举能,即实现所谓尧舜禅让制度,不以天下私于一家。(3)社会财富全体民众所有,人人都可以享有这些财富。(4)在大同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尽自己的力量去劳动,即劳动(力)不必为己。(5)在大同社会里的每一个劳动成员,都可以享受共同的生活保障,货不必藏于己。它所包含的社会保障思想是很明显的。

大同社会思想作为一种理想社会的主张,社会保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尽管它本身是不切实际的,不科学的,在阶级社会是不能实现的,但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在汉代以后的封建社会里,大同社会思想也不断出现。如东晋时期的《抱朴子》一书中记述了鲍敬言的话说:“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击,恢而自得,不竟不营,无荣无辱”。它描绘的就是一种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君臣的平等社会。同一时期的陶源明在《桃花源记》中,也描绘一个大家共同劳动、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

2 楼:

儒家在《礼记·礼运》中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其特征为“天下为公”,即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众人之天下,反对君主专制。表现在民众道德水平高,和睦相处,没有罪恶,社会安定。这种思想对以后进步思想家、社会改革家有一定启发,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大同”思想的影响。 天下归一,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他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华民族应该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孔子也是世界华人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家园。孔子是华人文化的同根同祖同源。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诗》《书》《礼》《易》《春秋》为礼记 礼运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社会状况。传说尧年老的时候,召集部落联盟会议,推选继承人,大家推选有才有德的舜,舜用同样的办法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正是指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这段史实。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这是一种生产力水平较低情况下的制度。其存在是与当时生产力低下相适应的,其消亡也是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五经

趣话历史:令孔子心生向往的理想社会—何为天下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根据礼记记载孔子对于大同社会的定义,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孔子眼里的理想社会具体是什么样子。顾名思义核心点在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