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王守仁的光荣事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2收藏

明朝王守仁的光荣事迹,第1张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浙江余姚人。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子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阳明子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生平事迹

生平概述

  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北平(北京)。 《明史》载, 王守仁出生时取名为王云,但五岁不能说话。一位高僧告诉王华,要他给儿子改名为王守仁。王华照做了,王守仁这才说话。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守仁自幼聪明,非常好学,但不只限于四书五经,而且也很喜欢其他书籍。思想也比较怪癖,一直很多私塾先生都不能理解他。有一首他做的打油诗很能说明他的这种思想: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据考证,作者王守仁,时年十二岁,这首诗叫《蔽月山房》,是王守仁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守仁再三推辞,张忠不允。守仁只得提起弓箭,拉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全中红心,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前往龙场途中历经波折,成功逃脱锦衣卫追杀,最后在龙场悟道。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于肺炎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

童年生活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农历九月三十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他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表现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尽管如此,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如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他学习并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军事游戏。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

贵州龙场悟道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他自己于7年后对这次略带传奇色彩的悟道叙述说: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平定江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方圆近千里。地方官员无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举荐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抚江西,镇压民变。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鬓)部,奏请设立和平县,并兴修县学。三月,守仁抵达江西莅任。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的起义。七月,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军政大权,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实力最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并会师于左溪。王守仁并亲自前往劝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就是在这烽火连天的两年里,他掌握了一样神秘的工具——知行合一。

擒获宁王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王守仁将去福建剿匪时(无大量军队),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因此王守仁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当时,王守仁最为担心者,就是宁王朱宸濠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同时也占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灭了。王守仁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城中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组成合围态势。同时使用反间计,命人携蜡丸潜入南昌,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果然上当,有半个月时间犹豫观望、不知所措,没敢发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使宁王欲攻南京,已无可能。 七月,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守仁这时已经调集了八万大军(主要为各地民兵与农民),对外号称三十万。王守仁召集部下问应如何退敌。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守仁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取得胜利。”由于先前进行大量宣传工作,谎称有大量军队攻城,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两日,王守仁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惨遭大败,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宁王眼观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守仁派几路大军迎战并取南康。 这一仗打得相当激烈,是关键的一战。官军一度退却,王守仁部将伍文定立即斩杀了后退之人,命令诸军一决死战。最后终于打败了敌人,敌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冲锋赏千金,负伤百金,要求他们死力一搏。 但宁王军队的方阵被王守仁看出破绽,他决定仿效赤壁之战,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开“早朝”会议,王守仁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宁王的旗舰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乘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阶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时间。王守仁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后来,明武宗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之化名出征,江彬意欲不轨,挑唆武宗与宁王打一仗并亲自俘获。王阳明对宦官张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这样做会死更多人。最后协调结果是:让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宁王让皇帝俘虏,高兴一下。

总督两广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守仁总督两广军务,击溃瑶族和僮族等少数民族的地方武装。因功被封为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但铁券和岁禄都没有发下。

病逝归途

  两广役后,阳明肺病加疾,上疏乞归,于1529年元月9日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守仁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在临终之际,他身边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去世后被谥文成,后又追封为新建侯,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政治主张

明赏罚

  主张明“赏罚”以提高统治效力,行德治礼教以预防“犯罪”他认为:赏罚乃“国之大典”,应当受到充分重视和正确地加以使用。而当时“盗贼”日益增多,是由于“招抚”太滥,“招抚”太滥是由于兵力不足,而兵力不足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实行赏罚,以至于“进而效死,无爵赏之劝;退而奔逃,无诛戮之及”。象这样法令不明,赏罚不信,即使有百万的兵力,也是没有用处的。他还主张“赏不逾时,罚不后事”,认为过时的奖赏,等于没有奖赏,过时的惩罚,等于没有惩罚,都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些主张的目的,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提高统治效率,以“破山中贼”。 他还主张行德治教化以缓和阶级矛盾,减少犯上作乱。他说:“民穷必有盗贼”,认为老百姓已经贫困不堪,还要没有休止地征敛,就等于驱使他们去作盗贼。因而有必要“罢冗员之俸,损不急之赏,止无名之征,节用省费”,对灾民实行“赈济”、“免租”,使他们“不致转徙自弃而为盗”。所以,他反对“蔑道德而专法令”,主张在镇压人民起义之后,立即“建立学校,以移易风俗”,以求得久安长治。他教导下级官吏说,作县官的如果能竭尽自己的心力和聪明才智,诚心“爱民”,贯彻“抚缉教养”的方针,即使是蛮夷的人,也是可以被感化的;即使是产生“盗贼强梁”的地方,也是可以变为“礼义冠裳”的所在。他强调这一方面的目的,集中到一点,即在于使用软的一手,以“破心中贼”。但这软的一手是有限度的。他强调刑罚是“德治教化”的保障,“果有顽梗强横,不服政化者”,就一定要“即行擒拿,治以军法,毋容纵盗,益长刁顽”。

量情法

  强调执法要“情法交申”,区别对待他反对“贪功妄杀,玉石不分”。例如处理“宸濠之乱”的反叛人员时,主张只对主犯处以极刑,至于各“从逆”的人犯,则认为“原情亦非得已,宥之则失于轻,处斩似伤于重”,不如“俯顺舆情”,判处永远充军,使“情法得以两尽”,“以存罪疑惟轻之仁”。在另外一个“告示”中,他甚至宣布对于胁从“作乱”的人,免于追究,“俱准投首免死,给照复业生理”。这样作既使得“谗谀知警,国宪可明”,也显示了朝廷的“仁慈”。这正是他的“绥柔流贼”策略在法律上的具体运用。此外,他还主张适用法律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在“地里遥远,政教不及”的边远地区和“小民罔知法度”的情况下,一切“词讼差徭钱粮学校”等事务,都可以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作权宜的处置:“应申请者申请,应兴革者兴革,务在畜众安民,不必牵制文法”。在“行法以振威”的原则下,他已注意到运用法律的灵活性问题。

重纲纪

  求重视“纲纪”,整肃执法之吏,杜绝“法外之诛”他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对那些寅缘窃踞官职的豪门势家子弟的不法行为,如居心刻薄,“骚扰道路,仗势而夺功,无劳而冒赏,懈战士之心,兴边戍之怨”的情况,要大力加以整肃,特别是对“戾于法”的执法之吏,应当严格要求。但是他指出,在司法审判中,“刑曹典司狱讼”,事情“繁剧难为”。他们往往受到权贵的拂抑和牵制,以至使得依法断狱之词,“未出于口,而辱已加于身;事未解于倒悬,而机已发于陷阱”。在这种情况下,要使他们“不挠于理法,不罹于祸败”是很难的。这就尤其要从整肃吏治、严明赏罚入手,消除执行法律的阻碍。他还力主加强监狱管理,杜绝“法外之诛”,指出京师的“提牢厅”,是“天下之狱皆在焉”的重地,负责提牢的官吏,不能不慎重对待,特别对于“桎梏之缓急,扃钥之启闭,寒暑早夜之异防,饥渴疾病之殊养”,甚至于微贱到“箕帚刀锥”、“涤垢除下”的事,无不应当认真注意,以“身亲之”。这样才能既防止“变故不测之虞”,又可免使囚者被“轻弃之于死地”。他还强调,狱中囚犯的再行“犯罪”,并非全是“禁防之不密”,还有促使他们再犯的监管不当的原因。所以只有监狱里做到“令不苛而密”,使囚犯免受“法外之诛”,才能避免“弊兴害作”。

安惟学被杀

安惟学(?-1510),字行之,山西临汾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行人。历工部郎中,出平凉知府。任陕西右参政、浙江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正德四年(1509)十二月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正德五年四月初五日,安化王寘镭反叛被杀。

黄宝致仕

黄宝(1456-1523),字廷用,长沙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吏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太常少卿。正德初,迁通政,进应天府尹。正德四年(1509)四月以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次年四月致仕。正德六年十月,起改山东巡抚,不久,又以疾乞归。嘉靖二年(1523)卒,年六十八。有《东冈集》。

焦芳致仕

焦芳(?-1517),字孟阳,号守静,河南泌阳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进侍讲学士。降桂阳同知,迁霍州知州、四川提学副使,改湖广。召任南京通政司右通政,改太常少卿兼侍讲学士。弘治十二年(1499)六月迁礼部右侍郎,弘治十五年三月进左侍郎。次年六月改吏部。正德元年(1506)四月吏部尚书。同年十月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仍理部事。不久辞部事专内阁机务。屡加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焦芳首附刘瑾,荐张采。张采任吏部尚书,居间不尽听焦芳,二人遂有隙,而刘瑾对焦芳亦有不满意。焦芳受岑浚妾,与妻争,刘瑾指斥其过。加之焦芳父子鬻爵荐人无虚日,张采诉于刘瑾。而段炅见势,向刘瑾告发焦芳阴事,刘瑾大怒,当众面斥焦芳,焦芳无奈,于正德五年五月二十九日致仕。焦芳居内阁数年,刘瑾浊乱海内,变置成法,荼毒缙绅,皆有焦芳之谋。刘瑾伏诛,言官交劾,削其官。正德十二年三月二十二日卒。

俞俊致仕

俞俊(?-1510),字尚贤,浙江丽水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授江陵知县,擢监察御史,出任贵州按察副使,整饬威清兵备。不久迁江西参政,改福建,历山西布政使,召任顺天府户、工部左右侍郎。正德四年(1509)六月迁南京工部尚书。为人峭直,居官亦有政绩。正德五年六月初五日致仕,七月初五日卒。

刘宇致仕

刘宇(?-1512),字至大,河南钧州人。成化八年(1472)进士,授上海知县,迁监察御史,出按贵州,谪施秉知县。弘治初迁瑞州知府,转广东按察副使,改山西,升山东按察使。多刚愎自用,而办事干练。弘治十三年(1500)六月进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整理军务。弘治十五年三月擢右副都御史仍巡抚其地。十五年十二月回院。正德元年(1506)二月迁右都御史总制宜大军务。二年正月召回,闰正月迁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四月进兵部尚书,加太子太傅。正德三年八月再改吏部尚书,加少傅。正德四年六月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预机务。不久归里展墓。正德五年六月二十二日致仕,正德七年五月卒。

杨一清张永定计除刘瑾

正德五年(1510)七月,太监张永奉命监军至宁夏,杨一清与之亲善,言语投机,甚为融洽。从言谈中知张永与刘瑾有隙,一清便乘机对张永说:赖公之力,反侧易除,但国家内患可不那么容易除掉。涉及内患,不敢明言,遂于掌上写一“瑾”字。张永面有难色。一清概然说道:公是皇上信任的内臣,今派公前来监军,即是明证。何不以此次进京奏捷,论议军事,趁机揭露刘瑾罪恶,极陈海内愁怨,恐变生心腹。皇上英武,必听公言而诛刘瑾。刘瑾伏诛,公益柄用,再全部清除弊政,安天下人之心。此真是天赐良机。张永耽心地说:若事不成,后果严重。一清说:若是公在皇上面前进言,事定能成功。万一皇上不信,公可顿首据地哭泣,请死于皇上面前,剖心以明情真意切,言不为妄。皇上必为之心动。若得请即行事,千万不要犹豫。张永听罢说:老奴何惜余年而不报主!遂决心清除刘瑾。二人商议历诉刘瑾罪恶,借机劾奏。

太监张永劾刘瑾

正德五年(1510)八月十一日,太监张永献俘毕,武宗赐酒酬劳张永。其时,刘瑾及马永成等皆在侍。至夜,刘瑾辞归。张永遂向武宗密奏刘瑾谋反情状,且从袖中取出奏疏,数刘瑾不法十七事。武宗刚喝酒,低头说:刘瑾负我。且有所犹豫。张永说:此事不可缓,缓则奴辈皆死于非命,陛下亦无所归!接着,张永等亦数刘瑾平时劣迹。武宗才下令逮捕刘瑾。

刘瑾下狱

正德五年(1510)八月十一日,太监张永弹劾刘瑾,武宗令校卒执至。十二日,武宗以张永奏疏出示内阁,贬刘瑾为奉御,闲住凤阳。十四日,籍刘瑾家。本来,武宗既贬刘瑾,意不欲诛。及籍其家,得黄金二十四万锭,又五万七千八百两;元宝五百万锭;银八百万锭又一万五十八万三千八百两;宝石二斗,金钩三千,金银汤鼎五百,衮服四,蟒服四百七十袭,牙牌二柜,金龙甲三十,玉印一,玉琴一,狮奕带一,玉带四千一百六十。又得金五万九千两,银十万九千五百两,团扇饰貂皮中置刀二,甲千余,弓弩五百。其他宝物不计其数。武宗大怒说:奴果反,赶紧逮捕入狱。于是科道官谢讷、贺泰等列刘瑾十九罪,请亟赐诛戮。武宗令法司锦衣卫会百官鞠讯于午门外。鞠讯之日,刑部尚书刘璟,不敢出一语。刘瑾大言:公卿多出我门,谁敢问我!众皆稍稍躲避。驸马都尉蔡震说:我国戚,得问你!便使人批刘瑾脸颊,斥责道:公卿皆朝廷用,怎么是多出你门?你为什么私藏刀、甲?刘瑾说:用于保卫皇上。蔡震又问:既然是保卫皇上,怎么藏其于私家?刘瑾语塞。于是狱成。

恢复刘瑾变乱旧制

正德五年(1510)八月十四日,收系刘瑾于狱之后,武宗立即下旨:巡抚、兵备官裁革的及乡、会试中额增减的,俱如旧制。考察京官仍依朝觐例。江西之万安、南城,浙江之余姚,仍选京官。其余翰林院调外任的,具名奏报。文武官诰俱免追,已追的仍给还。追赔浥烂粮米并以事罚米的,皆免。职官籍没家产不在叛逆律的仍归还。其余应改正的,令所司详拟奏报。同月二十五日,武宗下诏:远戍官吏释还;其削籍者,仍冠带闲住;都察院毋挞御史。二十九日,复设山东、山西、河南、江西、郧阳、蓟州、保定、苏松、凤阳、云南、贵州巡抚都御史。本月末,廷臣奉命详拟刘瑾所变法请更正的,吏部二十四事,户部三十余事,兵部十八事,工部十三事。武宗下诏:皆如旧制。

张采下狱

张采(?-1510),陕西人,弘治三年进士。授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郎中,被劾家居。焦芳以其为刘瑾同乡,极力推荐。不数月,擢佥都御史、吏部侍郎。正德四年(1509)六月代刘宇为吏部尚书,十一月加太子少保。日出刘瑾之家,进退人才,唯刘瑾之意是从。不时考察内外官员,诸所迭补,不循旧格,率意变乱,贿赂肆行。正德五年八月十四日刘瑾被劾下狱,十五日亦逮其下都察院狱,同年十月十六日死于狱。诏戮尸于市,流其家海南。

曹元削籍

曹元(1449-1521),字以员,大宁前卫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授工部主事,迁郎中。阿附刘瑾,出任浙江左参政。弘治十八年(1505)升山东右布政使。正德二年(1507)以右副都御史巡抚甘肃,改抚陕西,正德三年后为兵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升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正德五年二月改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预机务。日饮酒谐谑,道闾里鄙语,以刘瑾而屡迁,士论耻之。同年八月十四日,刘瑾下狱,十六日曹元上疏自陈不职之罪,说:“请开更生之门,归守先人墓。”词哀而鄙。武宗令其致仕。十八日,科道官举劾,遂削其籍,黜为民。正德十六年卒于京师,年七十三。

大治刘瑾奸党

正德五年(1510)八月十八日,科道官劾内外官为刘瑾奸党,列名有:内阁则刘宇、焦芳、曹元;尚书则吏部张采,户部刘玑,兵部王敞,刑部刘璟,工部毕亨,南京户部张澯,礼部朱恩,刑部刘缨,工部李善;侍郎则吏部柴升、李瀚,前户部韩福,礼部李逊学,兵部陆完、陈震,刑部张子麟,工部崔岩、夏昂、胡谅,南京礼部常麟,工部张志淳,都察院则副都御史杨纶,佥都御史萧选;巡抚则顺天刘聪,应天魏讷,宣府杨武,保定徐以贞,大同张禴,淮扬屈直,两广林廷选,操江王彦奇,前总督文贵、马炳然;大理寺卿则张纶、少卿董恬,丞蔡中孚、张禬,通政司则通政吴釴、王云凤,参议张龙;太常寺则少卿杨廷仪、刘介;尚宝司则尚宝卿吴世忠,丞屈铨;府尹则陈良器,府丞则石禄;翰林则侍读焦黄中,修撰康海,编修刘仁,检讨段炅;吏部郎则王九思,王纳诲;给事中则李宪,段豸;御史则薛凤鸣、朱衮、秦昂、宇文钟、崔哲、李纪、周琳。其他郎署监司又十余人。于是张采论死;韩福以在湖广所馈白金数十万两,封识宛然无损,遂论谪戍。其余奸党,或谪外,或闲住,或除名,一时朝署为清。另有传奉检讨胡缵宗、编修邵、黄芳,主事李志学、韩守愚,俱调外任。

白钺逝世

白钺(1454-1510),字秉德,南宫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迁侍读,充经筵并东宫讲官,升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充日讲官、教授庶吉士、掌翰林院事,擢礼部右侍郎,改吏部,进左侍郎。正德三年(1508)十月迁礼部尚书,正德五年九月兼翰林学士专管内阁敕诰掌詹事府事,加太子少保,十月二十九日卒,年五十七。赠太子太保,谥文裕。

刘璟致仕

刘璟(1450-1522),字德辉,河南鄢陵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授刑部主事,历松江知府,奉法勤职,豪右敛迹。迁山东布政使,剔宿弊,严御吏,宽民赋。迁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正德二年(1507)十二月后还任刑部右侍郎,正德四年七月进左侍郎,十二月进刑部尚书。正德五年九月加太子少保,十二月二十五日致仕。嘉靖元年(1523)十一月十七日卒,年七十三。

武宗诏发太仓银入内库

正德五年(1510)十二月,武宗诏发太仓银三十万两入内库(宝藏库)应用。户部尚书要一清奏陈:太仓专备三边军饷。弘治间,各边皆有积饷,自刘瑾搜刮天下之财,敛之京师,半入公帑,半归私囊,因此,太仓虽稍有积蓄,而四方库藏为之一空。即今大同边警,各省灾伤,乞省无益之费,为天下惜财。武宗得一清奏疏,仍诏以十万两送入内库。

1 文言文明史傅珪原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

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珪厉声曰:「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吾侪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由是议罢。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请恤典。抚、按以为言,诏廕其子中书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2 文言文《明史》中写傅珪的原文是什么

《明史·傅珪传》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

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

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

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

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

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

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节选自《明史·傅珪传》)一、主要字词翻译:[1]清苑:位于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腹地,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

[2]成化二十三年:成化(公元1465--1487年)是明宪宗的年号,公元1487年,明七月二十二日陕西临潼、咸阳地震(1487年8月10日陕西临潼、咸阳地震)[3]改庶吉士:改,改任;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

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4]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年号。[5]编修:官名,负责编纂记述前朝国史、实录等。

明、清属翰林院,正七品职位,与修撰、检讨同称为史官。[6]司经局校书:司经局,官署名,掌太子宫中图书。

校书,掌校理典籍的官员。[7]左中允:掌记注撰文之事的官员。

明代始于左、右春坊皆称中允,有左中允、右中允之别。[8]武宗:朱厚燳,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

[9]左谕德:官名,唐朝开始设置,秩正四品下,掌对皇太子教谕道德。[10]讲官: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

[11]词臣:旧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之类。[12]刘瑾(1451-1510),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从此改姓刘。

弘治年间犯罪赦免后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宠爱,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

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刘瑾被判以凌迟。[13]翰林学士:官名,掌起草诏令。

[14]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15]左右侍郎:官名,正三品,相当于现今 各部的副部长。

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各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相当于现代的部长;副长官称“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各个部有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左侍郎和右侍郎。

[16]正德六年:1511年,“正德”是明武宗的年号。[17]费宏:(1468年-1535年),字子充,号健斋。

又号鹅湖,晚年自号湖东野老。江西省铅山人,明朝状元,内阁首辅。

少年聪慧,有济世之练达才干。仕途虽经曲折,然始终以高风亮节,深受君主、朝臣倚重,百姓称赞。

[18]番僧:西域来的僧侣。[19]中旨:皇帝自宫廷发出亲笔命令或以诏令不正常通过中书门下,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执行,称为中旨。

[20]佯:假装。[21]田亦竟止:乞田百顷的事最终停止。

[22]执持: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23]夺:改变。

[24]忤权幸去:忤,忤逆,违背;权幸,指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奸佞之人;去,去职。[25]教坊司: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

始建于唐代,称为教坊,明代改教坊为教坊司,隶属于礼部,主管乐舞和戏曲。[26]臧贤:明正德年间教坊司乐官,受明武宗宠幸。

[27]牙牌:象牙腰牌。宋元以后为官员身份证。

因多系象牙兽骨制成,故名。其上书写官员官衔、履历。

始见于宋。明朝正式定制,分为五种:公、侯、伯曰"勋",驸马都尉曰"亲",文官曰"文",武官曰"武",教坊曰"乐"。

嘉靖中总编为"官字某号",朝参时持以出入宫门,否则门官止之。私相借者,论如律。

[28]制:式样。[29]改铸方印:在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印章藏品中,有三方臧贤的石章。

一方印文为“臧贤”,一方印文为“良之”,另一方。

3 文言文翻译

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书塾中的老师的可贵之处是善于发现可塑人才,有慈爱心肠、怜悯心。 向邴原学习:追求学习权利、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的精神

4 文言文翻译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

5 明史陶谐传文言文翻译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考取第一名。次年成为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授官工科给事中。奏请皇上命儒臣每日进讲《大学衍义》,孝宗嘉许并采纳他的建议。

正德初年,太监刘瑾等人扰乱朝政。陶谐奏请以误国罪告刘瑾等于先帝灵前,对他们定罪并不予赦免。刘瑾摘取奏章中的错字命令他认罪招供,陶谐服罪后方得宽恕。皇上命令宦官崔杲等人前往江南、浙江视察织造,王杲等人义请赏运销长芦官盐的凭照。陶谐两次上疏反对,皇上都不听从。陶谐奉命外出清理边境储备,因工科无人掌印,奏请出发后派遣官员代理职务。刘瑾遂借机中伤,矫皇上令将陶谐投入监狱,并处以廷杖,将陶谐贬斥为平民。接着张榜宣布陶谐为奸党。又诬告他在巡视各仓库时发现布匹缺少而不上奏,再次将陶谐戴上刑具拖至宫门外杖责,并。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考取第一名。次年成为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授官工科给事中。奏请皇上命儒臣每日进讲《大学衍义》,孝宗嘉许并采纳他的建议。

正德初年,太监刘瑾等人扰乱朝政。陶谐奏请以误国罪告刘瑾等于先帝灵前,对他们定罪并不予赦免。刘瑾摘取奏章中的错字命令他认罪招供,陶谐服罪后方得宽恕。皇上命令宦官崔杲等人前往江南、浙江视察织造,王杲等人义请赏运销长芦官盐的凭照。陶谐两次上疏反对,皇上都不听从。陶谐奉命外出清理边境储备,因工科无人掌印,奏请出发后派遣官员代理职务。刘瑾遂借机中伤,矫皇上令将陶谐投入监狱,并处以廷杖,将陶谐贬斥为平民。接着张榜宣布陶谐为奸党。又诬告他在巡视各仓库时发现布匹缺少而不上奏,再次将陶谐戴上刑具拖至宫门外杖责,并将他贬往肃州戍守。刘瑾被处死后,陶谐获释回乡,因刘瑾的党羽仍然当权用事,竟未获召用。

嘉靖元年恢复原官。尚未到任,被任为江西佥事,转任河南管河副使。陶谐命令百姓沿河栽种杨柳,旁边再种植芦苇,有水灾时用作防洪材料。总理都御史奏请在各道推行这项做法,每年省下数万运输芦苇的费用。提升为参政,历任左、右布政使,其任都在河南。

过了一段时间,提升为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陶谐上疏说:“知府、知县官员任命升调太快,任职应以六年为期。谏议官违背皇上旨意,应当予以优待宽容。对于有才干能胜任职务在家养病的官员,不要弃之不用。”当时南京御史马敭等人因弹劾王琼而被逮捕,根据新定条例,养病长久的官员不再重新叙用,所以陶谐为此而上疏。又上奏说:“现在天下差役繁重,已设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等劳役,但编审里甲户口时,又要征收外出壮丁的赋税及供给等费用。乞请一概免去。”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不久升任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海上贼寇陈邦瑞、许折桂等人突然攻入波罗庙,想要进犯广州,被守军指挥李嶅打败。邦瑞投水自杀,近挂放还所俘指挥二人,请求接受朝廷招抚。陶谐将折桂等人安置在东莞,收编为总甲,令近挂等约束其部下五百人成为新居民。兵部因投降的贼寇集中定居,担心他们乘机作乱,命令解散贼党。不久,阳春县的盗贼赵林花等人攻打县城,与德庆州盗贼凤二全勾结作乱,陶谐攻破一百二十五座山寨。皇上说:“陶谐的功劳应加记录,但以前纵容盗贼为患的又是谁呢?”于是只赏赐陶谐银币。琼山县沙湾洞贼盗黎佛二等人杀害本县典史,陶谐又前往讨平剿灭盗贼。陶谐任总督两广军务三年,俘获斩杀盗贼累近万名。后因母亲去世回乡服丧。服满后起用为兵部左侍郎。九庙火灾,陶谐自陈有罪辞官回乡。去世后,追赠兵部尚书。隆庆初年,谥号庄敏。

1 出自陶谐《明史·陶谐传》,陶谐(1474—1546)字世和,号南川,浙江会稽(今绍兴)陶堰人。1495年(明弘治八年)乡试第一,1496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

2 正德改元,刘瑾乱政,上疏请论其罪,瑾怒,坐以他事廷杖,斥为民,谪戍肃州。刘瑾伏诛,始释还乡。嘉靖元年(1522)复官,任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

3 历河南左右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病卒,赠兵部尚书,谥庄敏。谐诗文直抒胸襟,明白坦易。著有《南川稿》12卷,《陶庄敏集》8卷,附兰渚遗稿一卷,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6 明史王邦瑞传文言文答案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度见识。当学生,山东盗贼兴起,上围剿贼寇十四策略在知府。正德十二年成进士。改为庶吉士。与王府有牵连,出为广德州知州。嘉靖初年,祖父去世,离开。补滁州。多次升任南京吏部郎中,出任陕西提学愈事。因每年进贡不合格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再次升任固原兵备副使。泾、郇大盗李孟春,抢劫河东、西,剿平的。因为祖母服丧离去。服丧期满,再提学陕西,转任参政。母亲去世离职。起升为右愈都御史,巡抚宁夏。敌人乘冰入侵,设被打败的。改任南京大理卿。不上,召回任兵部右侍郎。知道

改任吏改任吏部,晋升为左。俺答侵犯都城,命令国瑞总督九门。国瑞在禁军城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开城门,纳四郊躲避贼寇的。兵部尚书丁汝夔入狱,命令国瑞提起这件事,兼提督团营。敌寇撤退,请各位将领中功劳罪研究,并且疏通九门壕沟,都答复许可。国瑞见营制时间放松,陈述其弊端。于是罢除十二团营,全部归三大营,以咸宁侯仇鸾统的。国瑞也改任兵部左侍郎,专门督京营事务。又陈述兴利除弊六件事。中说宦官主管军队,古往今来的大灾难,请全部撤除提督监枪的。皇帝回复依从的。又举前编修赵时春、工部主事日知道战争,并改任兵部,分管理京营事务。不久,皇帝召来兵部尚书翁万达还未到,迟的,于是命令国瑞代。条上怎么偷十二件事。主

仇鸾仇鸾陷害邦瑞在皇帝,上帝眷顾渐移。在萧鸾奏革除蓟州总兵官李凤鸣、大同总兵官徐甘珏任,而推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凰鸣叫,密云副将徐仁代替毂。主要从中、下。国瑞说:“朝廷调换将帅,必须采取的公卿,由陛下决定,因此谨慎防杜渐,给我看下不敢决定的。而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互不统辖,为什么京营,于是升降各镇。现在曲徇鸾请,我恐怕九边将帅全都逃走依附,这不是国家的福分啊。“皇帝不高兴,下旨谴责。萧鸾又想节制边将,停止修筑蓟镇边墙。国瑞都认为不可。萧鸾大遗憾,更加肆意谗言。在国瑞又陈述怎么偷大计,于是严令解职,以文明办事。过了几天,大计划陈述。最终被除名,以赵锦代。国瑞离开,萧鸾更加骄横。第二年被处死,锦绣也因党比派遣戍守,于是皇帝渐渐想到的。过了十年,京营缺人,皇帝说:“非邦瑞不可。”于是起来所以官。知道

到达之后已经到达,疏便宜几件事,全部允行。遇了一年去世。赠太子少保,谧号襄毅,派使者护送回乡安葬。斋

国瑞国瑞严厉刚毅而有见识度量。历官四十年,以廉洁闻名。

7 文言文阅读 傅珪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羮(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乡为(wèi)身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 于安乐生于忧患,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于安乐也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肠郸斑肝职菲办十暴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都是中考必考的。

朱厚照是疾发而崩的。

回程路上,武宗游镇江,登金山,自瓜洲过长江。八月,经清江浦,武宗见水上风景优美,鱼翔浅底,顿起渔夫之兴,便自驾小船捕鱼玩耍。结果,提网时见鱼多,武宗大乐,尽力拖拉,使船体失去平衡,他本人也跌落水中。

明武宗在北京长大,不懂游水,入水后手忙脚乱,一阵乱扑腾,亲侍们虽然把他救起,但水呛入肺,加之惶恐惊悸,身体便每况愈下了。也可能他是受惊之后,加上秋日着凉,引发了肺炎。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武宗一行才回到北京。正月十四日,武宗仍旧强撑,在南郊主持大祀礼。行初献礼时,武宗皇帝下拜天地,忽然口吐鲜血,瘫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大礼不得不终止。

三月,武宗已处于弥留状态,他对司礼监太监说:“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言毕崩驾于豹房,时年三十一岁。

: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年号正德。又称正德皇帝,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母亲张皇后。

明武宗朱厚照死后葬于康陵。康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嘉靖元年(1522年)六月,陵园建成。陵寝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五空桥、三空桥各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一座,亭内竖碑,无字。

武宗虽是荒唐,但在大事上一点也不糊涂。武宗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大败蒙古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这些都是正德年间大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

参考资料: 朱厚照

关于鞑靼小王子

鞑靼部达延汗(明人称之为“小王子”)统一蒙古各部,势力大增,复拥众入河套驻牧。

查找明史资料得到: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

  带兵马三万进攻大同,连营五十里,大向总兵许宁的军队被打败,鞑靼兵长驱直入,进入浑源、朔州等地。(《明史·鞑靼列传》)

明宪宗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

  农历七月,鞑靼小王子带兵进犯大同,总兵官许宁的军队被击败。八月,朱永兼任大同总兵官。在大同、宣府打败小王子的进犯。

(《明史·本纪十四》)

明孝宗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

  农历五月,小王子进攻潮河川,接着进攻大同境。(《明史·本纪十五》)

明武宗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

  农历五月,鞑靼小王子以五万骑兵进犯大同,转攻朔州马邑,明朝派仇钺担任大同总兵官,调动京师军队来大同守防。(《明史·鞑靼列传》)

明武宗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农历七月

  鞑靼小王子进犯大同、宣府,太监张永、总兵官白玉率领京营兵抵抗。后来,小王子又进犯蔚州、平虏,被明军击败。(《明史·鞑靼列传》)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农历九月

  正德皇帝朱厚照来到阳和卫,农历十月,去顺圣川。小王子以五万骑进攻阳和、应州,朱厚照坐镇阳和,亲自指挥明军抵抗,战争进行了五天,最后,鞑靼兵退败,朱厚照来到大同城。(《明史·本纪十六》)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

  农历七月,朱厚照奖赏应州战争中有功将士五万多人;农历八月,朱厚照第二次来到大同城。(《明史·本纪十六》)

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

  夏季,鞑靼兵进犯大同境,被大同中路参将击败;农历十二月,鞑靼小王子进犯大同,指挥赵源兵败阵亡。(《明史·鞑靼列传》)

童年生活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权臣王导[1][2]。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为官颇有情操,为明孝宗器用,历任礼部侍郎。正德年间因得罪刘瑾,被外派南京吏部尚书,又被贬职,之后被罢免[3]。据《年谱》记载,王守仁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他刚好出生,祖父王伦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奇特的人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4]。和通常的书香门第不同,年轻的王守仁则经常跟从父亲出游居庸关、山海关,并时常出关外,纵览山川地理[5]。

思想演变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进了主奉道教旌阳真君的铁柱宫,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唤回去。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归余姚,船过广信,王阳明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6],之后的他更加适才讨论军事,并且善于射箭[7]。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嫉妒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二十五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同学中有人以不中举为耻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二十七岁,他在读朱熹的《上光宗疏》,读到讲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于是王阳明开始懊悔以前读书虽然勤奋却无所得,都是因为自己过于贪图读书的速度。于是他开始循序以求,但终于认识到“物理吾心,终判为二”,以致旧病又复发,这时见到有道士谈养生之说便因之而喜。

弘治十二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使治葬前威宁伯王越,还朝后上奏谈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件事情,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8]。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施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勃,苗、僚杂居。王守仁亲自劝导当地民众学习,受到民众爱戴[9]。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不久,刘瑾被诛杀,王守仁升为庐陵县令,后升为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杨一清改其供职于验封司。此后他屡次升迁,历任考功司郎中。正德七年,再升南京太仆寺少卿[10]。正德九年,改鸿胪寺卿。

军事功绩

平定江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方圆近千里。地方官员无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举荐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抚江西,镇压民变。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鬓)部,奏请设立和平县,并兴修县学。三月,守仁抵达江西莅任。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的民变。七月,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赐以节度地方军政,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实力最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并会师于左溪。王守仁并亲自前往劝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

擒获宁王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宸濠之乱。王守仁将去福建剿匪时(无大量),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事。因此王守仁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当时,王守仁最为担心者,就是宁王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金陵。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同时也占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灭了。王守仁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组成合围态势。同时使用反间计,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果然上当,有半个月时间犹豫观望、不知所措,没敢发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使宁王欲攻南京,已无可能。

七月,宁王率六万士卒,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守仁这时已经调集了八万大军(主要成份为杂牌兵,包含各地民兵,农民及土匪),对外号称三十万。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守仁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取得胜利。”

南昌很快攻破,停了两日,王守仁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惨遭大败,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宁王眼观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守仁派几路大军迎战并取南康。

这一仗打得相当激烈,是关键的一战。官军一度退却,王守仁部将吉安太守伍文定立即斩杀了后退之人,命令诸军一决死战。最后终于打败了宁王军,宁王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要求他们死力一搏。

但宁王的方阵被王守仁看出破绽,他决定仿效赤壁之战,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开“早朝”会议,王守仁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自杀。宁王的大船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乘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阶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时间。王守仁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1]。

后来,明武宗以“威武大将军朱寿”之化名出征,宦官有意释放宁王,让武宗与宁王打一仗并亲自俘获,借此讨好皇上。王阳明对宦官张永动之以情

明朝王守仁的光荣事迹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