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传奇故事:古籍中附体报仇的故事两则
清代乾隆朝著名大臣纪晓岚曾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启示。 乾隆庚午(1750)年,国库被盗,丢失了许多玉器珍玩。官吏将负有看守之责的苑户们拘来,逐一审问。有个苑户名叫常明,他在受审的时候,忽然用小孩子的声音说道:「 ”玉器不是常明偷去的,可杀人的事确实是他干的,我就是被他害死的冤魂。”审问此案的官员一听此话,大惊失色,因觉此事牵涉命案,遂将他移交刑部处理。 那时候,(纪晓岚的)先父姚安公官居江苏司郎中。他和刑部尚书余文仪先生等人,共同受理此案。在提审常明时,附在常明身上的冤魂说道:「 ”我名叫二格,今年十四岁了,家住在海淀,我父亲名叫李星望。去年元宵节,常明带我去看灯,回来时夜深人静,常明企图污辱我。我奋力抗拒,并且说回家之后定要把此事秉报父亲。常明惊怒之下,便用腰带把我勒死,并把我的尸体掩埋在河堤之下。 我失踪之后,我爸爸就怀疑是常明把我隐藏起来了,便到巡城御使那里去告状,后来案子又转送刑部。刑部以‘事无佐证,拟别揖真凶’为由,将此案搁置下来,暂不过问。从此我的灵魂总是尾随着常明。与他相距四、五尺的距离,便觉得他像炽热的一团火,使我不敢过于接近他。后来他身上的温度逐渐削弱,我便一尺近似一尺地接近他。到昨天一点儿都不觉得热了,我的灵魂才得于附在他的形体上。” 二格的灵魂又说:「 ”其实在初次审讯时,我的灵魂就悄悄跟随在他身后来到刑部,我还清楚地记得受理此案的部门是广西司。”根据二格灵魂所提供的年月日,果然在广西司查到了原案的卷宗。又查问埋尸灭迹的具体地点,则指说在河堤某处第几棵柳树下。据此,果然发掘了二格尚未完全腐烂的尸体。传李星望来辨认时,他见状放声恸哭,悲声说道:「 ”儿呀,你怎么死得这么惨!” 这桩案子虚幻飘渺,但经过验证,却又情节属实。在审讯凶犯常明的时候,叫常明的名字,他恍如大梦初醒,用自己的口吻回话。叫二格的名字,他又如醉如痴,用二格的声音来回答。这样,经过多次审讯对质,常明终于认罪伏法。又在大堂上,让李星望父子俩叙说家常事,二格的灵魂都能说得条理分明。于是这个案情大白,已无可置疑了。因将此案实情呈报上司,批文很快下达,依故意杀人罪判处,按律论斩。 判决书下达那一天,二格的鬼魂分外欣喜。他生前帮助父亲卖糕饼以谋生,此时忽然高声吆喝一声:「 ”卖糕饼的来啦!”他父亲李星望听了,声泪俱下,说道:「 ”很久没有听见他的吆喝声了,这声音简直跟他活着的时候一样。”他又问儿子今后要往哪儿去,二格的灵魂说:「 ”这个我也不知道,姑且往前走吧!”从那以后再问常明,就不再是二格的声音说话了。 土地神告状 袁枚《子不语》中,也讲述了类似的故事:洞庭山有个叫做棠里的地方,住着一个大户人家徐家,是那种祖辈传下来的殷实人家。某年,徐家想要造花园,却苦于地方不够大。他家宅院的东边有一个土地庙,已经荒废很久没有人去烧香了的,于是就私下和土地庙的和尚商量买了下来,建造亭台之类。 过了一年多,忽然有一天,他的妻子韩某正在梳头呢,咣当一声倒在地上。婢女赶紧去搀扶她,也跟着倒下了。片刻之后,婢女先醒过来,赶紧端过一张大椅子,扶韩某坐了上去。韩某朗声说道:「 ”我乃苏州的城隍神。奉都城隍爷之命,来审理你家私自购买土地庙的案件。” 说完,婢女跪下说:「 ”太湖的水神参见。”又跪下说:「 ”棠里的巡路神也来参见了。”韩某一一点头像是打招呼。最后又说道:「 ”传原告土地神到庭。”韩某就命令徐家子弟、奴婢等人说:「 ”听我点名,分别站在东西两边。有不听命令的,大棒伺候!” 然后就传唤买地的人,当然就是韩某的老公徐某啦,问到:「 ”合同价格是多少?中间人是谁?”口音完全不是她平时的吴音,而是燕赵一带的男子的声音。韩某的老公徐某,吓得赶紧趴在地上,说小的原意退还地基,重新建土地庙等等。 韩某素来是不识字的,忽然让家人拿来笔墨,飞快的写判决曰:「 ”人抢夺神的地,本来就不合理。况且土地神又老又穷,露宿了一年多,确实很可怜。多次到城隍爷那里投诉,却一直没有得到审理,不得已,才越级告到都城隍那里。 现在你既然有了悔意,准许你归还庙宇,并负责祭品和香火的供奉。中间人某某,本来应该治罪的,但考虑到他的违法所得不多,从轻处罚,罚他出钱演戏赎罪。寺庙的僧人某某,在事情败露之前就已经死亡,不再追究其责任。”写完,把笔墨一扔,咚,又睡下了。片刻之后,又醒了过来,说话还是正常的女声,还在继续梳头呢。 家人问她刚才的事情,一片迷茫,完全不知道。她老公徐某就按照苏州城隍爷的判决一一照做了。从此,棠里的土地庙香火就旺盛起来。 唐传奇故事:圆观和尚躲了3年后转世 奇人异事:此和尚曾受慈禧哭着跪拜 令孙中山佩服 宋朝传奇故事:道士诵经 龙王现身有说法
生活中如果我们想形容做一件事情很难,自身力量太小,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会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杯水车薪。如果形容一个人十分自私吝啬会用一个成语来表达——一毛不拔。那这些成语到底出自哪里呢,我们今天就来聊聊生活中常用到的出自于古籍中的成语典故。
一、《孟子》中的成语
1、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
《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
3、始作俑者俑,古代用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后用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词。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4、事半功倍事,要做的事情,指措施。功,功效。意为措施只有古人的一半,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后形容费力小,收效大。(注意与其反义词“事倍功半”的区别)
《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5、一毛不拔形容十分自私吝啬。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二、《荀子》中的成语
1、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2、持之有故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3、后发制人发:发动;制:控制,制服。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荀子·议兵》: “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4、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三、《韩非子》中的成语
1、吹毛求疵求,寻找;疵,缺点,小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之难。”
2、道不拾遗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3、老马识途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试题练习(单选)1下列典故出自于《孟子》的是( )。
A老马识途
B箪食瓢饮
C一毛不拔
D吹毛求疵
答案C。解析:老马识途、吹毛求疵出自于《韩非子》,箪食瓢饮出自于《论语》。故本题答案为 C。
Ⅰ 历史人物故事
1、孔子的故事:逆境识颜回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间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一次,孔子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看见颜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
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的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颜回闻言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落入锅中,弃掉沾上烟尘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闻言大吃一惊,深为自己错怪了颜回而内疚不已,这才知道“颜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当即把弟子们召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从此,孔子更加信任颜回。
哲理点拨:即使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也还得加以仔细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错。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仅凭对事对人的表象就妄下结论,有时也难免出错误
Ⅱ 历史名人简短小故事
1、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2、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大嫂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后来有一个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3、汉文帝亲尝汤药
有一次汉文帝母亲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不分曰夜尽心照顾母亲,把侍奉母亲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汉文帝服侍母亲的病,总是很殷勤,看护得精心周到。
夜间睡的时候,眼睛没有闭好过,衣带没有解开过,没有睡过一个安稳的觉。对于母亲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看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给母亲服用。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亲的身体才好转过来。
4、指鹿为马
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把持朝政,不但独揽大权,更想进一步登上帝位。他为了试探朝中的大臣是否服从他,便想出一条计策来当众检验。
他叫人牵了一头鹿来献给秦二世,并在群臣面前指着鹿说:“这是我献给您的马。”秦二世笑道:“丞相跟我开玩笑吧?明明是一头鹿,怎么说成是一匹马呢?”
赵高于是问左右的大臣:“这究竟是鹿还是马?”大臣们大都害怕赵高,所以有的人默不作声,有的人为了讨好赵高,就说献上的是马,只有小部分正直的大臣坚持说是鹿。赵高暗中记下了那些正直大臣的名字,后来就借故把他们杀害了。
5、苏轼之房梁挂钱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6、范仲淹断齑划粥
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时期,就酷爱读书。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10岁时住进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发愤苦读,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结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几根咸菜,就着吃下去。这就是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
Ⅲ 历史人物故事有哪些
一:第一个皇后不是秦始皇的老婆!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后,肯定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秦始皇的皇后,但其实不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后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秦始皇虽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但当年秦始皇并没有立皇后,这个事情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谜团,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当年和大臣吕不韦来往密切,所以民间也有传说,秦始皇是赵姬和吕不韦的孩子,并不是秦始皇父亲子楚和赵姬所生,关于秦始皇为何不立皇后这个事情,我想可能和秦始皇小时候母亲的经历有关系,导致了秦始皇不再相信女人,所以后面就连公子扶苏的生母是谁,史书上都没有确切的记载,所以直到秦国灭亡,直到后面的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婴都没有立皇后!
二:圣旨的颜色!
说到圣旨,相信大部分人都只是在电视上见过真正见过圣职的人,估计没有几个,但是说到圣旨的颜色,我相信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或者是金**,因为现在很多电视剧里面演的甚至都是金**或者是**,但其实真正历史上的圣旨分很多种颜色,并不是只有金**或者是**,并且真实历史上的圣旨颜色和你的官阶品级直接挂钩,一般如果你是五品以上的官员,那么可能会是金**的圣旨,如果你是五品以下的官员,可能就直接是白色的白绫,并且我们熟知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个是明朝以后的圣旨上面才会这样写,在明朝之前,甚至上并没有这一句话所以现在大家看电视的时候,也要带着一定的理性心理去看!
三: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
黄帝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中最主要的一个人,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开始实行了皇帝制度,这一制度从此一直延续到我国最后一个封建政权清朝,中国封建皇帝制度一共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时间,中国历史上大约一共出现了400多位皇帝,那么这其中哪一个才是活得最长的皇帝呢?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一共活了89岁,但其实不然,中国历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是,南越武帝赵佗,据记载赵佗从公元前203年继位,一直活到公元元前137年,赵佗这一生活了103岁左右,赵佗年轻的时候是秦朝的一个大将军,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平定南越,赵佗当年是随行的副帅,战争胜利后,赵佗便留在了这里,赵佗一共治理岭南81年,他一直活到了汉武帝建元四年,也就是公元137年的时候去世,所以赵佗才是中国历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
四:唐朝时期熊猫就出国了!
熊猫是中国的一级国宝,现在很多的外国都希望引进中国的熊猫,就是因为熊猫憨态可掬的表情和动作非常讨人喜欢,所以我国在外交上也经常向一些国家“外借”熊猫,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现代才发生,中国历史上最早“外借”熊猫发生在唐朝,去《旧唐书》记载,公元前685年,日本遣唐使来华访问唐朝,向唐朝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当时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其实实际掌权的是武则天,为了表示自己大国的友好,就送给了日本的天武天皇两只熊猫,并由遣唐使一并带回日本,这个就是最早的“熊猫外交”!
五:为一个因为“古稀之罪”被处死的人!
曾经在乾隆年间发生了一起非常有趣的案例,公元1781年的时候,已经退休在家的原大理寺卿尹嘉铨,为了给自己的父亲申请一个从祀文庙的待遇,于是他就上书乾隆,但随后就被乾隆判处了死刑,原因是当年尹嘉铨在奏折中说自己是古稀老人,在这之前乾隆已经诏告天下,自己才是古稀老人,乾隆用了古稀老人这个称号,肯定是不允许其他人在用这个称号,所以尹嘉铨的这个行为就是公然与皇帝抢名号,最后乾隆直接把尹嘉铨判出来绞死,罪名就是古稀罪,尹嘉铨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古稀罪处死的人!
Ⅳ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空城计
一天,十余万魏军直奔西城而来,诸葛亮不慌不忙,虽然他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两千多文官,和一些老弱残的军人。他命令打开城门,让一些老兵去扫地,魏军见状,司马懿就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比有埋伏。”然后他下令大家赶快撤退。
Ⅳ 历史人物故事
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岳飞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岳母刺字的故事极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历史上却查无依据。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其实岳母刺的字是尽忠报国。
Ⅵ 历史人物的故事
1、孔子的故事:逆境识颜回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间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一次,孔子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看见颜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
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的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颜回闻言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落入锅中,弃掉沾上烟尘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闻言大吃一惊,深为自己错怪了颜回而内疚不已,这才知道“颜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当即把弟子们召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从此,孔子更加信任颜回。
哲理点拨:即使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也还得加以仔细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错。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仅凭对事对人的表象就妄下结论,有时也难免出错误!
Ⅶ 历史人物著名的故事
喜欢的历史人物就是岳飞,他的著名故事就是她
他写的满江红
Ⅷ 历史人物故事
一、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离他们家不远处有一座山,山中环境空幽寂静,除了猎户到此打猎,平时里鲜有人迹。屈原在家中读书,冬日里火盆烧的很旺盛,屋子里非常暖和,不一会儿屈原就感觉昏昏欲睡。
他想起古籍中记载读书人吃苦学习的故事,便想到去家后面的山洞里读书,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心智,还能不打盹把书读下去。
他把想法告诉家里人后,遭到了家里人的一致反对。但是屈原不顾家人阻拦,带着书本只身来到山里,找了一处背风的山洞,开始读书。山中气温本来就低,洞中更是寒冷潮湿,没过多久就把屈原的手脚冻肿了。
他起身跺跺脚搓搓手待身体暖和过来就又开始坐在地上读书。家人看到屈原这么小就能吃苦也就不再阻拦了。屈原在山洞里坚持了三年,终于把《诗经》读懂读透了。这也为后来他开创楚辞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三、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四、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五、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六、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七、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 ,比西方的 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张山,本名陶文,字仲业,四川遂宁人。张山写诗很好,擅长书画。秀才时,被御史任命为莱州知府。张善为官时,遵循“官道”,不畏豪强,坚持公正,政治话语权突出。他的句子和批评简洁明了,为世人所称道。后来因为“官意”,他因病辞职,不久在苏州去世。
这是张传山记录的一个案例。值得一提的是,张传山为此案撰写的判决书充满了人文情怀。原文为文言文,翻译成白话如下:
一个叫陶文凤的男人觊觎他嫂子石鼎的美貌,并多次非礼她,但没有得到机会。
一天,弟弟陶文林去亲戚家串门,晚上回不来了。陶文凤认为时间不能错过,机会不能失去,于是一手拿着刀,一手拿着两个银锭,从窗户跳进陶石鼎的房间,要求做点越轨的事。陶氏一开始不回答,突然看到陶文峰手里拿着刀,就假装同意了。于是他们同时脱下衣服,陶先上床去逗他。陶文凤欣喜若狂,于是把刀放在床底下,上了床。
没想到,丁涛的动作很快,当他把刀放到床上时,他迅速从床上爬起来,拿着刀。陶文凤没想到,她在匆忙中被陶石鼎杀死了。
第二天,有人向政府报案。知县不知道怎么判,就把诉状报给了政府。张山勋爵尽力研究和审理该案,充分了解了该案的真实情况。立即写信给丁涛无罪法官,判决如下:
试试丁涛杀陶文凤的案子。正是因为抗拒强奸,陶才在紧急关头杀人自救。
经检验,陶文凤死于丁涛的床上。他的衣服散落在床边,袜子还穿着,两只鞋没有整齐地放在床前的踏板上。
陶文峰被刺三刀:左肩一刀,右臂一刀,胸口一刀。他是因为受了重伤而死的。
我们详细检查了尸体,发现陶文峰左肩上的刀杀伤力最大。那一定是丁涛在危机时刻自卫砍下的第一刀,所以刀痕很深,刀刃是斜的。右臂上的一刀肯定是陶文峰砍的,他想抢刀砍回去。没想到刀没挨到,又挨了一刀,所以刀痕斜而不深。胸口的刀伤,想必是陶文峰手臂被刺后倒地,没有力气支撑。道怕他再站起来,就那么一直走,突然一拳打在他胸前,所以刀痕很深很正。
凶器也被检查了。那是一把砍木头的刀,和刀痕完全吻合。这把柴刀是死者陶文峰的。床前的桌子上,放着两个银锭。
经多方调查,是陶文凤想在弟弟陶文林外出时强奸占领林文的媳妇陶,担心陶不同意,所以一手拿了两个银锭做诱饵。一手猛刀,用来威胁。他持刀跳进陶丁石的房间,目的是强奸,不是杀人。当道看到他拿着凶器时,他知道自己很难逃脱,于是设下圈套诱惑他。当陶文峰的刀已经离开了他的手,毫无防备地上床睡觉时,陶趁他不注意,急忙从床上爬起来,抓起刀就砍。这些都可以从死者的伤情和生者的口供中得到证实,而且都是真的。
法律规定,一个人被强奸侮辱,打死对方,要打五十下,允许用钱赎打。如果凶器是男人的,就不用打棍子了。本案的凶器,既然是死者陶文峰拿进屋里的,那就是为了强奸的目的而使用的。于是陶在这个关键时刻夺刀杀死了陶文峰,符合法律的规定,应当免除其一棍子打死的处罚。另外,坏人的行为很愚蠢。陶用智慧挽救了她的贞操,并夺下刀子杀死了坏人。她的勇气超过了普通女性,她没有被引诱或威胁。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如何做到这一点?她怕自己不够尊重,一棍子打不死。这才是应该用红管笔写在古籍里的故事。
这是判决。
清朝传奇故事:古籍中附体报仇的故事两则
本文2023-10-16 08:01: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6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