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劝学篇:完心上本来,得世间常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1收藏

《菜根谭》劝学篇:完心上本来,得世间常道,第1张

20220701 周五晴 D181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81

《菜根谭》劝学篇

    46 完心上本来,得世间常道

    原文: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译文:完全认识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才可以说是明白了心性;理解透彻世间的基本规律法则,才能够谈论超脱人世。

    解读: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本性,才可以说是对自己有了真正了解。有一个小姑娘,她想学芭蕾舞,还想学骑马、弹钢琴。她对读书绘画也非常感兴趣。虽然她想学的东西很多,但是现实条件不允许,她最终只能学习绘画,同时还拥有足够的书可以读。这两件事情已经占用了她大部分的时间。后来当她上学之后,家中境况变得好转起来,父母有能力送她去学她想学的东西。她终于有机会去学自己渴盼很久的芭蕾舞与钢琴,她还跟着人学习骑马。学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其实对于芭蕾舞、钢琴并不是真正感兴趣,她一直以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其实并不能真正地感染她。所以我们在真正全面认识自己的本性之前,不能说已对自己有了全面了解。

究竟自己的本性是什么样的,这不是一下子就能获得答案的。对于自己的了解与认识,需要在实践中去获知。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学习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还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来发现自己的过程。很多人在谈到学校教育究竟是不是必要的时候,都会提起美国的比尔?盖茨,盖茨退学创业,最终成为世界首富,使得很多人对学校教育的作用发出质疑。其实盖茨之所以退学,是因为他已经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发现了自己值得为之努力的人生目标。很多人还需要在学校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还没有清晰的规划,对于自己还没有彻底全面的了解,所以需要在继续学习中获知真实的自我。当然也有不少人,在学校中读了很多年书,感觉愈发迷茫,没能够对自己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因此需要参加工作,到社会上磨砺自我,以便于能发现真实的自我。在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世界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后,这时候才可以谈论超脱世俗。如果对于世界没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又何谈超脱世俗呢!

    47 塞物欲之路,弛尘俗之肩

    原文: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弛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

    译文:堵塞了物质欲望的道理,才能够开启真理道义的大门;放得下肩头世俗的担子,才能够挑起圣贤的重担。

    解读:商朝纣王接任王位不久,就让人为他雕琢了一把象牙筷子。大臣箕子感叹说:“有了象牙筷子,必然不能再使用土瓦做的食器,将会使用犀牛角以及玉做的食具。有了玉杯象牙筷子,必然不能再吃粗茶淡饭,而要吃美味佳肴。也必然不愿意住在简陋的房屋内,而要住在高楼广室之中。同样也不会再穿粗布做的衣服,而要穿华丽的衣服。这样下去,他的欲望是无法得到满足的,肯定会去远方收集各国珍奇怪异的东西,需要华贵的车子与豪华的宫室。我真是为他担心啊!”果然过了不久纣王就建造鹿台,金碧辉煌,华丽异常。搜罗了众多奇珍异兽、狗马宝物等,水池中装满了酒,肉悬挂起来多得像树林子一样。商纣王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不久全国人民就起来造反,最后商纣王投身火海中被烧死。

    五代时后汉的慕容彦超任节度使。慕容彦超喜欢聚敛银钱,他曾经设库房收纳抵押的钱财。有一个奸诈的人制造了假银子来抵押。后来被主管的官吏发现银子是假的,就报告了慕容彦超。慕容彦超教给官吏一个办法,让他晚上挖开库房的墙,把里面的钱物转移到别的地方去,然后公布说失盗。让那些抵押的人前来自报他们所抵押的物品,以便给予他们赔偿。于是人们都前来报告,这样抵押假银子的人也找到了。慕容彦超没有惩罚这个人,反而把这个人藏在一个隐蔽的地方,让他教别人制造假银子。这些假银子是用铁做芯,外面包上了一层银子皮,名叫“铁胎银”。后来后周的兵马前来攻城,慕容彦超拿出库存的银子犒赏士兵。大家说这是铁胎银,不是真银子,因而不肯为彦超效力。慕容彦超无奈自杀身亡。

    商纣王不知道节制自己的欲望,一味顺从自己的欲望,最终惹得人民纷纷起来反抗,他因此丢掉了性命,成为中国历史上暴君、昏君的典型。慕容彦超虽有智谋,可惜不用在正当的地方,只知道为自己聚敛钱财,最终害了自己。所以我们在为自己树立人生目标的时候,需要切记,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最终有所作为,就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只有那些超脱凡俗,不被利欲羁绊的人,才能担起重大的责任。

    48 千江一轮月,心珠宜独朗

    原文: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尽尝;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心珠宜当独朗。

    译文:一勺水便具有四海水的味道,因此没有必要把世间的一切生灭道理都亲自体验;千条江水中的月亮,都是天上一轮明月的影子,所以我们的心性也要明朗如珠。

    解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各有各的形态,但是在千变万化的世界当中,存在一定的规律。如果能把握事物中存在的规律,那么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也就能够对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不至于抓不住头绪。纷繁复杂的世界,看上去杂乱无序,其实只要抓住规律,很多时候便能一通百通了。有些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没有必要一个一个地去体验,事事都亲自体验既不切合实际,也不可能实现。人们常说四海如一家,世界虽然宽广辽阔,但是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置身于不同的城市,城市之间虽然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却总会使人发现城市之间有很多地方都是相像的。置身于不同的学校,虽然学校之间在硬件与软件设备方面有很大不同,但是同时也存在许多相似的地方。了解某一个事物,那么对于与该事物相像的其他事物也就都能有所了解了。

    这就像是科学研究一样,每当科学家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往往是做了一些实验,再经过系统论证发明的可靠性,就会把这种新发明投入使用,而不是把这种发明用在所有人或物身上进行试验。苏格兰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从事流感研究工作,他在实验室里培养葡萄球菌,这是一种引起传染性皮肤病和脓肿的常见细菌。有一天,他忘记给一个盛有葡萄球菌的培植盘子盖上盖子就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盘子中长出一团青绿色霉菌。他用显微镜观察发现,青绿色霉菌把周围的葡萄球菌全部都消灭了。这也就是说,青绿色的霉菌能够扼杀葡萄球菌。由此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弗莱明的偶然发现,经过医学家的研究,终于用于临床医学,为人类抵抗疾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9 难灭情舍欲,可平情寡欲

    原文: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灭欲,惟期寡欲而已。

    译文:与情感共处的就是人的本性,舍弃情感那么人的本性就不能显现出来;与欲望共处的就是义理,舍弃欲望那么义理也就不能明白了。所以君子不能消灭情感,只是使感情平和不偏激而已;不能消灭欲望,只是减少欲望罢了。

    解读:情感与本性是一对矛盾,没有了情感,人的本性也就不能显现出来了。欲望与义理是一对矛盾,很多道理正是针对人的各种欲望阐发的,人没有了欲望,各种义理也就讲不明白了。人不能完全消灭感情,也不能彻底消灭自己的欲望。俗话说人都有七情六欲,对于人的情感与欲望,可以适当控制但不可能完全消灭。

    安徒生童话故事中,有一篇《天国花园》的故事,讲的是有一个王子有一天在森林里散步。突然天下起雨来,他找到了一个大山洞避雨。在这里他遇到一位老太太,这个老太太是东南西北风的母亲。老太太邀请王子烤火,告诉他这里是风之洞。东南西北风回来之后,讲述了他们各自的经历。王子听他们谈到天国花园,非常羡慕,很想去那里看一看。同意带王子去,第二天,王子跟着东风飞行。他们飞过了很多地方,经过一个冰冷的大洞口,最后来到一个风景格外优美的地方,这里就是天国花园。花园里住着仙女,年轻美丽又非常温柔。王子跟着仙女在天国花园里散步,王子喜欢这个地方,他问仙女自己能不能永远住在这里。仙女回答说:“这由你自己决定,如果你能够不去做违禁的事情,不要像亚当那样,你就可以永远住在这里。如果你的意志不够坚强,你还是和东风一起回去吧,他100年后才会再到这里来。每天晚上,我都会对你说:‘跟我来吧!’我会向你招手,但是你不能动。如果你跟着我走,你的欲望就会增多。我住在长着知识之树的大厅。如果你在我身边弯下腰来,我必然会向你微笑。如果你吻了我,天国就会沉到地下,你也就失去了天国,忧愁和苦恼将伴随着你。”王子坚持要在这里住下来,东风和王子告别后离开了。太阳落下去,仙女向王子招手,王子跟着她走。他忘记了自己的诺言。看着美丽的仙女,王子情不自禁地吻了仙女,于是天国沉陷下去了,王子后悔不及。虽然明知道是错误的,还是要情不自禁地犯错误,这是因为人无法完全消除自己的欲望,不过可以将自己的感情欲望适当加以控制。

    50 五更勘心体,饮食谙世味

    原文:从五更枕席上参勘心体,气未动,情未萌,才见本来面目;向三时饮食中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方为切实功夫。

    译文:清早在没有起床的时候思考琢磨自己的内心本性,这个时候心中杂念邪思等浮躁之气还没有产生,感情还没有萌动,这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从一日三餐中熟悉人世间的各种滋味,滋味肥美不过于高兴,滋味寡淡也不厌恶,这才是真正的功夫。

    解读:驱散心中的浮躁之气,遏制自己的各种欲望邪念,这样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人世间的滋味就好比一日三餐,味道鲜美不用太高兴,滋味寡淡了也不要厌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得失荣辱。荣华富贵的滋味虽然如美味佳肴那样肥美浓烈,可是带来的危险也是巨大的。平淡简朴的生活虽然滋味寡淡,可是也更安稳。

    唐朝时候,来俊臣曾经得势。有一位叫侯敏的官员在妻子的劝告下,疏远了来俊臣。来俊臣看到侯敏疏远他,非常恼怒,就派侯敏到外地做县令。侯敏不想去,想辞官回家。他的妻子告诉他:“去上任吧,不要请求留下来。”于是侯敏就动身上路了。到了那个地方,他投递名帖求见上司。上司发现他名帖上有个地方写错了,就大发雷霆道:“连自己的名帖都出错误,这样的人有什么才干当县令。”于是就不批准侯敏去上任。侯敏为此事苦恼,他的妻子说:“不要苦恼,放宽心在这里住着吧。”过了几十天之后,侯敏本打算去当县令的那个地方有人造反,造反的人杀了旧县令,把县令的家烧杀掠夺一空。侯敏因为上司没有批准他上任,因而保全了性命。以平常心态对待生活,顺其自然,福祸之间可以转化。看似祸害,以平常心态对待,祸害反而变成福气。

    51 静夜观心时,妄穷真独露

    原文: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悔。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独自坐下来反省观察自己的内心,才发现邪思杂念都消失了,自己的本真自然显现出来。每当这个时候都能从中体会到许多生命的生机与趣味,领悟人生的道理。既发觉本真出现的可贵,又难以完全消除妄念,所以感觉到非常惭愧后悔。

    解读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坐下来反省自身,往往能发现自己的真正本性。真心如皓月当空,皎洁光明,没有一丝遮掩,妄心就像明镜生尘,明月被浮云遮盖。抹掉尘土,才能使明镜重现光彩。驱除浮云,才能见到澄静如水的月光,才能见到皎洁的明月。真心与妄心之间,并非二心,都是一颗心。只是当心被邪思杂念笼罩时,真心便不能显现。驱散杂念,真心才能显露出来。妄念虽然不可能被完全消灭,但是可以控制减少。时常反省自身,使自己身上的喧嚣浮躁与心中的邪思杂念都能被控制减少。

    列宁在少年的时候,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晚上在睡觉之前,利用这段时间思考自己这一天的所作所为。经过反复思考,他发现有些事情是值得做的,有些事情是不值得做的。他还发现自己做的有些事情令他现在想起来感觉惭愧。经过这样的反省,他对于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事情,哪些事情不能做,都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就为自己的生活设立了目标。我们也不妨利用入睡前这段时间来思考一下,自己白天做的事情中哪些事情是积极有意义的,还有哪些事情是没有价值浪费生命的。还可以想一想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倾听自己的内心,发现真正的自我。

    降客伸正气,消妄现真心

    原文: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伏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译文:骄矜傲慢,自高自大,这不是出自于人的真心,而是受出自于血气、浮夸不实的客气影响。只有消除客气,人的正气才能够伸展出现。各种情欲邪念,都属于虚幻不真实的妄心。消除虚幻不实的妄心,人的真诚善良的真心才会显现出来。

    解读人们的身体就好比是一个小宇宙,自成一个小天地。支配我们身体的是正气,这种正气正大光明;迷惑我们身体的是客气,这种客气虚幻不真诚。人们本有真心,只是妄心遮盖真心时,真心不能显现出来,因此只有消除妄心才能见到真心。对于学习求知而言,浮夸不诚的客气与虚幻不实的妄心都是障碍。学习要想取得进步,就需要把客气与妄心消除干净。如果稍稍取得一点成绩,就开始骄傲自夸,那么便可能故步自封,很难取得大成就了。俗话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骄傲浮夸是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在小的时候并不喜欢学习,非常贪玩。有一天小李白又从学堂里跑了出来,外面山清水秀,景色十分优美。小李白感觉到自由自在,玩得非常高兴。他东游西逛,走到一条河边,看到一位老太太在河边磨一根很粗的铁棒。小李白非常不理解,他不明白老太太为什么要磨这根铁棒。老太太告诉他,她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听到老太太说要把铁棒磨成针,小李白感到非常吃惊,他仔细看了下那根铁棒,那铁棒可是挺粗啊。他心想这么粗的一个铁棒磨成一根针,那真是太困难了。老太太仿佛看透了小李白的心思,她说:“把一根铁棒磨成针确实不容易,可我天天磨,总有一天能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老太太自信的话语,使小李白很受触动。从那以后,他在学习上比从前用功多了。

20220620 周一 晴 D170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70

《菜根谭》治家篇

    31 柔弱胜刚强,圆融胜偏执

    原文: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能及圆融。

    译文:永远都是柔软的舌头还在而坚硬的牙齿却已经脱落,可见刚强终究胜不过柔弱;往往门板腐烂了,而经常转动的门轴却从未被蛀蚀,如此看来偏颇固执怎么也及不上左右逢源、宛转圆通。

    解读:“刚,往往性脆,脆则易折断;柔,则有韧的一面,则相对长久。”由此可见,一味执拗不知变通是无法长久的。这是道家老子“柔弱不争”思想的阐释,“柔弱不争”思想既来自于老子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源于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体悟,意在引导人们以柔克刚,以独特的取胜之道和全身保家的生存处世之道有效调节个人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

    32 福来不必喜,祸来不必忧

    原文: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所以福来不必喜,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所以祸来不必忧,要看他会救。

    译文:上天要降灾祸在一个人身上时,一定会先给些许的福分滋长他的骄傲之心,所以福运来了不要高兴得太早,要看自身是否懂得接受。上天要降福运在一个人身上时,一定会先给些许的灾祸来使他警惕小心、稍做惩戒,所以灾祸来了也不要太过忧虑,要看自身是否会自救。

    解读: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伯河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而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是因为缺少这么一群天敌。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渐繁衍壮大。

    自古以来,数不清的先贤事迹也在为今人树立危机意识。吴王夫差被胜利冲昏头脑,当骄奢*逸成为他的生活方式,当“遍江南独我尊,气凌空将湖海吞”被当作他的骄傲,他已无暇接纳伍子胥的进谏直言,早把“居安思危”抛到九霄云外。相反,勾践的屈辱求和,卑身事吴方使其破釜沉舟,反败为胜。即便后来回到越国,勾践依旧撤下锦绣被,睡在柴垛上,每顿饭前都要尝一口悬在床头的苦胆,用以铭记曾经的亡国之痛、石室之辱。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他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夫差、勾践的典故正是“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真谛的诠释。

    33 贫贱难用情,富贵难好礼

    原文:贫贱所难,不难在砥节,而难在用情;富贵所难,不难在推恩,而难在好礼。

    译文:身处贫贱时难以做到的事,不是难在磨砺自己的节操,而是难在施予感情;身处富贵时难以做到的事,不是难在广施恩德,而是难在按礼行事。

    解读:处在贫贱地位的人,保持节操、磨炼气节固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更难的是如何调度自己的感情,如何表达自己。

    正像宗白华先生所说的那样:“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浅俗薄情的人,不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谓真乐。”做到这一点需要阔达的气度。处贫贱不易,修炼这种气度更难。身为富贵的人及时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相对容易一些,比广施恩惠艰难的是怎么能够尊重施惠对象,这需要的也是一种气度,一种并不把自己的富贵当成可以炫耀资本的豁达气度。

    34 瑰奇多惹祸,寻常享民福

    原文:异宝奇琛,俱是必争之器;瑰节琦行,多冒不祥之名。总不若寻常历履,易简行藏,可以完天地浑噩之真,享民物和平之福。

    译文:奇珍异宝,都是惹起人们纷争的器物;瑰奇不寻常的品行节操,多数会招来不好的名声。总比不上平常的经历与平和简单的行止,可以使人保全天地赋予的浑厚纯朴的本质,享受民物和平的福气。

    解读:晋国想要攻打虞国,担心虢国会救虞国,如果攻打虢国的话,虞国又会去救虢国。晋献公为此烦恼,大夫献计说:“虞国的国君性情贪婪,酷爱宝物。您可以把好马与璧玉送给他,向他借路去攻打虢国。”晋国使者到虞国拜见虞君,献上宝物,阐明要借道的意思。宫之奇劝诫虞君说:“唇亡齿寒,虢国和虞国互相依赖,虢国灭亡了,我们也就会处于危险之中了。”虞国国君看到宝物十分喜爱,于是不听从宫之奇的劝诫。晋国消灭虢国之后,果然返回来攻打虞国,把虞国也消灭了。虞国国君把晋国送的宝马与璧玉都还给了晋国。虞国的国君因为贪图珍奇异宝,最终使自己的国家被消灭。

    宋太宗拒绝州郡献奇禽异兽。他说:“国家之祥瑞在于宇内安宁,民风淳朴,珍奇异兽,何益于事。”他曾把管库所藏外国进贡之香料宝货,设公卖局出售民间。他甚至把大内藏库中金银器皿都令销熔以作他用。有人说:“其中有精巧者,可留作后用。”他说:“你等以奇巧为贵,我以慈俭为宝。”喜欢奇珍异宝容易为自己惹来争端,使自己的品行节操瑰奇怪异,很容易为自己招来祸患。所以与其惊奇喜异,不如保持纯朴平常更能使人享受长久的和平与福气。

    35 眼前田地宽,身后惠泽长

    原文: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长,使人有不匮之思。

    译文:人应该把眼前待人处事的态度放得宽厚些,只有如此才不会致使身边的人发出不平的牢骚;对于死后遗留给子孙与后人的恩泽,则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些,这样才会使子孙后代永远怀念。

    解读:严公想在城中营建一座大宅,草图大致已规划完成,唯独隔邻的民宅有根梁柱突出,使得严公的新宅不够方正。隔壁民宅的主人是对卖酸酒的夫妇,这栋房子是他们世代的祖产。相府的工头曾出高价,请屋主出让屋舍,不料遭到屋主悍然拒绝。工头非常生气,将此事禀告严公。严公说:“不碍事,你先盖房子的其他三面。”

    开工后,严公命府中每日所需的酸酒都向隔壁的主人购买,并且每次事先付款。这对夫妻平日生意清淡,生活拮据,每天的收入不足糊口,严公知道后,便为他们介绍买主,从此生意好转,不久就因人手不足而招募工人,生意愈做愈大,屋内到处堆放米谷、豆类,石缸的数目也成倍数增加,屋内的空间自然益显狭窄。

    这对夫妇感激严公的恩德,对自己当初悍然的拒绝感到惭愧,于是自动写下契据将屋舍献给严公,严公用城中其他的屋舍与他交换,由于屋主换得一间较大的屋舍,非常高兴,不多久就搬家了。

    民宅的主人没有向令人生畏的权势屈服,唯独软化于恩德的施与,正是“使人无不平之叹,使人有不匮之思”的精妙之处啊!

20220605周日晴 D156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55

《菜根谭》养生篇

    01 爽口味五分,快心事五分

    原文: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多损身败德之媒,五分便无悔。

    译文:美味佳肴吃多了,就会损伤肠胃,只要控制自己,吃半饱就不会损伤身体;愉悦身心的事情,大多是损害人德行的媒介,所以愉悦身心的事情不可以做过多,适量即可,这样就不会使人将来后悔。

    解读: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对于自己的欲望不加以控制,而是一味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幸福,相反会招来祸患。美味佳肴虽好,吃多了会损伤肠胃;使身心快乐的事情虽好,沉溺于其中,往往会损害德行,严重时甚至使人身败名裂。人不能完全压制自己的欲望,也不能完全放纵自己的欲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那么就能收到良好效果。既不会使自己因为放纵欲望而招来祸患,也不会使自己因为过分压制欲望而产生异常扭曲心理。根据道德原则来做事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尽量使自己欲望得到满足。时时压制自己的欲望不可取,因为欲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而总是压制,那么也许会在某一时刻以一种不可控制的方式发作,从而带来一系列危害。当条件不允许的时候,就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采用某种方式疏导欲望。

    有句成语“过犹不及”,说的就是凡事恰好最妙,如果一件事情做过头了,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也就是说凡事都需要掌握一定尺度,超过一定的尺度,好事变坏事,美味佳肴变成伤身毒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把握在一定尺度内,我们能够利用许多事物为我们服务,超过一定尺度这些事物就会给我们带来危害。

  02 知有生之乐,怀虚生之忧

    原文: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译文:天与地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可是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次;人一辈子活到一百岁已经是高寿,每一天的时间过得都非常快。我们有幸生长在天地之间,不可以不了解生活中的快乐,可是也需要有这样的忧虑,不抓紧时间创造人生价值就会虚度人生,毫无成就。

    解读人生在世,时间过得非常快,几十年的时间就会使青春少年变成白发老人。有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落了春天还会再开,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次,百年之后不能复生。所以人生在世既需要体会人生的乐趣,更需要有所作为,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浪费生命。

    我国汉朝时的大史学家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准备编辑一部出色的史书,为此他做了精心准备。正当他努力编写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陵是司马迁的朋友,李陵投降匈奴,令汉武帝非常恼怒。朝廷上下,没有人替李陵说话。司马迁只为李陵辩解几句,惹得汉武帝大怒,下令把司马迁抓起来处以宫刑。受到这样刑罚,对于司马迁而言简直是奇耻大辱。但是司马迁忍耐了下来,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忍受了奇耻大辱,却坚持活了下来,是因为他还有撰写史书的愿望没有完成。现在死去,生命毫无价值。他忍辱苟活,是要效法先人,写出一部伟大的史书,才能够弥补他受到的耻辱。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写就了天下奇书《周易》;孔子被困写出《春秋》,屈原被放逐写下《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完成《国语》,孙膑被削掉膝盖骨后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到蜀地才有《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于秦才写出《说难》、《孤愤》。司马迁学习这些先人,在受到宫刑之后,更加奋发图强,写出了光耀史册的宏大史书《史记》,创造了不朽的生命价值。

  03 悉利害之情,绝利害之虑

    原文: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绝利害之虑。

    译文:评议某件事情的时候,自己没有参与这件事情,应当详细了解这件事情中的利害得失。负责某件事情的人,自己参与到事情当中,应当消除顾虑,把这件事情中的利害得失都放到一边。

    解读: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小伙子,有一天到城里去看热闹。他们的国王只有一个女儿,国王非常宠爱这个独生女,发誓要给公主找一个好丈夫。他只有一个条件,如果能满足这个条件,任何年轻健康的小伙子都可以娶公主为妻。看热闹的小伙子就是到城里去看国王招女婿的热闹事。他跟着大家来到一个很大的池子边,发现池子中有许多游来游去的鳄鱼,据说这些鳄鱼都饿了好几天了。国王的条件就是谁能从池子中穿过去,谁就有资格娶公主。公主虽然美丽,成为国王的女婿虽然有很多好处,但是水池中饥饿的鳄鱼实在太可怕,因此大家迟迟不肯行动。就在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勇士纵身一跃,跳入水池中。这位勇士身手不凡,奋力往前游,在饥饿的鳄鱼群中,竟然逃脱了性命。当勇士从水池中爬出来的时候,想起了一片欢呼声,大家都为这位青年的勇敢鼓掌。国王也很高兴,打算将女儿嫁给这位勇士,但是在宣布婚事之前,国王觉得有必要和这位勇士谈几句。他问勇士说:“是什么使得你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这位勇士也就是来看热闹的那位青年,他哭丧着脸说:“是哪个混蛋把我推下去的?”

    没有人敢跳到水池中,是因为大家都害怕饥饿的鳄鱼,权衡利害得失,一边是美丽的公主,另一边却是生命安全。在反复权衡利害得失中,大家都变得犹豫不决,因此没有人敢跳下水池。看热闹的小伙子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人推入水池中,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考虑利害得失。惟有全力以赴、竭尽全力地向前游,集中精神躲开饥饿的鳄鱼,这样才能保住性命。也就是说我们处理事情的时候,如果能够集中精神,全部精神都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不过多考虑利害得失,这样往往能够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04 只和气浑然,是居身之宝

    原文: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亦不立善名,只要和气浑然,才是居身之宝。

    译文:一个爱好标榜节义的人,到头来必然因为节义受到批评诋毁;一个标榜道学的人,经常由于道学而招致人们的抨击。因此一个君子平日既不接近坏人做坏事,也不标新立异建立声誉,只是一股纯厚、和蔼的气象,这才是立身处世的无价之宝。

    解读:有学问的人往往被无学问的人耻笑,有道德的人往往被险诈的小人排斥,有道行修养的宗教家往往被欺世的假慈善家诽谤。世间往往是认假而不认真。但是真正达到学问渊博、道行高深的学问家、宗教家们,他们绝不说一句骂人的话,看起来也绝不受他人的注意,这是和气不露头角,居身处世的最好办法。

    荀子《荣辱》中说:人的资质秉性,知识和能力,君子与小人一样。爱好荣誉、厌恶耻辱;爱好利欲,厌恶祸害,君子与小人一样。但是求得荣誉和利欲,避免耻辱和祸害,君子与小人所采取的方法就不同了。小人拼命做荒诞不经的事,还想要别人相信自己;拼命干欺诈的事,还想要别人亲近自己;行为如禽兽,还想别人用善意对待自己;心术叵测、行动诡诈,所持的论点难以站住脚,结果必然得不到荣誉与利益,也必然遭受耻辱与祸害。至于君子对别人诚实,也想别人对自己诚实;自己忠厚待人,也想别人用善意对待自己;襟怀坦白,行为安稳,所持的论点易于成立,结果必然得到荣誉和利益,也必然不会遭耻辱和祸害。

    05 忙里要偷闲,闲中要取静

    原文: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中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不然未有不因境而迁、随事而靡者。

    译文:即使在很繁忙的时候,也要设法抽出一点空闲时间,用以调节紧张的身心,必须在无事时把要做的事先做下调整,养成这种习惯,才会有调剂身心的工夫。要想在喧嚣的环境中保持冷静的头脑,就必须在心情平静时事先对事情做个计划。否则,一旦遇到事情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弄得一团糟。

    解读:古人有言:闲字要从勤中得来,勤字要从闲中做出。在事务繁忙的时候,要想忙里偷闲,就得先在闲暇的时候找一个机会,也就是说,在平常无事的时候,要把心安置好,有寄托的地方,然后,在忙里才能不乱方寸而有悠闲时间。

    古时,孔子周游列国与国君重臣打交道,后来专门教书,也极受尊重,学生们把他比作日月。但孔子自己,并不自以为了不得,他说:“有十户人家的小村镇,就有像我孔丘这样的人,只是他们不像我这样好学罢了。”又说:“有人说我是圣人和仁者,孔丘岂敢当,我不过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书匠。”正因为这样,他和学生们在一起,也开点玩笑。有一次,刚到了他学生子游做县长的武城,就听到一片弹琴唱诗之声,孔子微微一笑,说:“哈,宰鸡,用得着牛刀吗?”言下之意,似是治理这个小地方,用不着进行礼乐教育。子游当时正接待老师,说:“您以前不是讲过,做官的受了教育,就有了仁爱之心;老百姓受了教育,就比较容易领导吗?”孔子说:“是啊,我刚才只是同你们开开玩笑呢!”孔子爱开玩笑,也是一种奔波中求静的方法,人能在劳顿中保持一点幽默,学会求静,不失君子风范。

20220615 周三 阴D165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65

《菜根谭》治家篇

  06 警家人之过,如春风解冻

    原文:家人有过,不宜暴扬,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而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正警之。如春风之解冻,如和气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译文:如果家里的人犯了什么过错,不可以随便大发脾气乱骂,更不可以用冷漠的态度漠不关心,放任不管;如果他所犯的错你不好直接批评可以借其他事情来暗示让他改正;如果没办法立刻使他悔悟,就要拿出耐心等待时机再提醒劝告。要循循善诱,就好像春天温暖的风一般,能消除冰天雪地的冬寒,要像温暖的气流一样能使冬天冻得如石块的冰完全融化,这样充满一团和气的家庭才算是模范家庭。

    解读:《论语》说:你听说别人罪过的实情后,应该哀之怜之,而不应该庆幸自己获得了真相。这也就是《尚书》上说的,法官落实了罪证,应该起哀怜之心。

    其实,人不是圣贤,谁能没有缺点过失呢?有人小气贪财,有人情多好色,有人懒惰,有人马虎,有人浮躁,有人懦弱……平时生活得好好的,可是在一定的时候,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就走错一步,做下错事,有的人知道了别人的过失,取作谈笑,幸灾乐祸;而有些人则不同,他们心里仿佛被揪了一把,说,噢,这人做了这件错事,可怜可惜,似责备,似同情,似理解,又似自伤自警。两种态度,两种人格,相形之下,高低立刻就显出来了。

  07  处骨肉从容,遇朋友剀切

    原文: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译文:当遇到父母兄弟或骨肉至亲之间发生家庭纠纷或人伦惨变事故时,应该保持沉着、从容的态度,绝对不可以感情用事,采取激烈言行而把事情弄得更坏;当跟知心好友交往时,万一遇到朋友有什么过失,应该亲切诚恳地直言规劝,绝对不可以由于怕得罪人而模棱两可,眼看着他继续下去。

    解读:相传,王安石身居太师之位时曾做过半首诗:“黄昏风雨过园林,残菊零落满地金。”苏东坡认为菊花不会落瓣,便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因为苏东坡的无知,把他贬谪黄州。后来,苏东坡在黄州亲眼目睹了遍地落黄,认识到错改王安石的“咏菊”诗是多么愚蠢的事情。恰逢此时,冬至将至,苏东坡领命上朝进贺表,正好可以了却当面向王安石赔罪的心愿。记起到黄州上任时王安石嘱咐他取瞿塘中峡水之事,于是从水路走,可顺便取中峡之水。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因鞍马颠簸、身体困倦,不觉睡过去了,没有吩咐水手打水,到醒来时已是下峡,过了中峡。东坡赶紧吩咐拨转船头,要取中峡水,但逆水行舟,很是费劲,而且用不上力。遇见一个老者,问三峡哪一峡水好。老者说:“三峡水昼夜不断,难分好坏。”东坡想:“何必一定要取中峡水呢?”叫个水手将下峡水装满了一瓮,回到黄州,写好了进表。

    星夜赶到东京,到了相府见了王安石,东坡对错改诗句一事,拜伏于地,表示谢罪。王安石说:“你没看见过这不怪你。”便问带中峡水的事情。东坡说已经带来了。王安石赶紧取来瓮,命令下人生火煮水,冲泡阳羡茶,但茶色半晌方见。王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巫峡。”王安石说:“是中峡水了。”东坡答:“正是。”王安石笑着说:“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苏东坡大惊,说是问过当地有经验的老者,告诉三峡之水都一样。于是听信了他取了下峡之水,并问:“老太师怎么辨别出来了?”王安石教育他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凡事要寻根究底,并向他解释:“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只有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宫乃明医,知老夫患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煮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东坡听后,心悦诚服,离席谢罪。王安石又安慰他说没有什么罪,并指出他因过于聪明,容易疏略。王安石没有斥责苏东坡这次做错事还想蒙混过关,而是一方面中肯地指出东坡过于聪明,反而不能寻根究底,容易犯自以为是的毛病,另一方面又向东坡介绍三峡之水上中下峡的区别,使东坡心悦诚服。

    08 父慈与子孝,俱合当如是

    原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是,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译文:父母对子女的慈祥,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兄姐对弟妹们的友爱,弟妹对兄姐的尊敬,即使付出全部的爱做到最完美的境界,也都是骨肉至亲之间应该做的,因为这完全都是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彼此间不须存有一丝感激的念头。假如父母养育子女,兄姐友爱弟妹,个个都怀着一种施恩图报的观念,以及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弟妹对兄姐的尊敬,也都怀着感恩图报的心理,那么就是将至亲骨肉之间的关系当作了陌路人来看待,真诚的骨肉之情就会变成一种市井交易了。

    解读:从前有一个孝子孝顺父母,传到皇帝的耳里,皇帝非常感动,把孝子召来,给他许多的钱以表示赏赐之意,孝子很不安地回答说:“陛下,我从来就没有感觉过我是尽了人子的孝行。实在没有接受陛下褒扬的理由,也绝不敢接受陛下的赏赐。”皇帝听后,更加感动,加倍赐赏钱给他,要他无论如何都得接受。

    如此看来,真正的孝心是发自内心的,感觉不到自己在行孝义才是对父母的真正孝道。过去的传统观念都是“养儿防老”,如今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以及时代的进步,父母与子女骨肉至亲之间更多的是出自真情之爱,是发自人伦思想的天性使然。

    而影响华夏民族千百年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讲求敬奉父母,爱护妻儿兄妹,是仁爱的根本。仁爱缘于传宗接代的血亲关系。人之爱人,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的,只有爱自己父母、妻子、儿女的人,才可能爱天下的老人、妇女、儿童。

    09 富贵更炎凉,骨肉尤妒忌

    原文: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坐烦恼障中矣。

    译文:世态炎凉、人情高低、冷暖、厚薄的变化,在富贵之家比贫穷人家显得更鲜明;嫉恨、猜忌的心理,在骨肉至亲之间比跟陌生人显得更厉害。一个人处在这种场合,假如不能用冷静态度来处理这种人情上的变化,不能用理智的心态来控制自己不平的情绪,那就会天天处在烦恼的困境中了。

    解读:富贵的人与贫贱的人两相比较,按人情来说,富贵的人反而比贫贱的人不好。富贵的人为了求自己的名利,逐渐转移情感,趋向于利益的方面。对无利的方面,人情就淡薄了。总而言之,他的情感是随着对方而变动的。

    反之,贫贱的人情感没有什么变动的,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以一样的态度来待人接物。所以,贫者比富者的人情还厚重。按理说,应是富者的人情厚而贫者要来得薄,事实正好相反。难怪孔子会慨叹地说:“为仁不富,为富不仁矣。”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执政后不久,燕王朱棣前来拜见皇帝。户部侍郎官卓敬秘密上书说:“燕王胆略才智都高人一筹,很像先皇朱元璋。他的封地北平文才武将辈出,金朝和元朝都在那里建都立业。我认为不如使燕王迁移到南昌,那样就可以断绝祸根了。刚萌芽还没有变化的是苗头,容易铲除,如果任由其发展壮大,铲除就不容易了。”朱允炆看了奏章,很是吃惊,他对卓敬说:“燕王是我的亲叔叔,是我的骨肉至亲,你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卓敬回答说:“杨广和隋文帝是父子关系啊。”建文帝没有听从卓敬的建议。后来燕王起兵,攻入南京,自称为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

  10 居官惟公廉,居家惟恕俭

    原文:居官有二语曰:“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平情,惟俭则足用。”

    译文:关于做官有两句格言说:“只有公正才能清明,只有廉洁才能威严。”关于治家也有两句格言:“只有宽容才能心情平和,只有节俭家用才能富足”。

解读:大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南征北战平定天下后的一天,他的将士们灭了后蜀,押回蜀主孟昶班师回朝,献上了缴获的战利品。其中一件稀奇之物引起赵匡胤的惊奇,原来那是孟昶使用过的溺器(夜壶)。这溺器,式样奇巧至极,并用七宝镶成,名贵无比,可谓历代罕见。赵匡胤见后叹息说:“连溺器也用七宝镶成,更用什么东西储盛食物呢?奢侈到如此地步,哪得不亡国!”于是,当着孟昶的面将那溺器摔了个粉碎,并对两旁的臣子们说:“人人应记取这个教训,要力戒奢侈糜烂行为。”满朝文武大受教育,社会风气也因此较为清明。

    一天,他的姐姐魏国大长公主进宫见驾。赵匡胤见她身穿“贴绣铺翠”,引得宫女个个见羡。他就笑着说:“请你把这身翠服送给我,并希望你今后不要再用翠羽作衣饰了。”公主不以为然地笑道:“这些翠羽又不值几个钱,算不上什么奢侈吧?”赵匡胤正色道:“不能这么说,你穿了这种衣服,皇亲国戚和大臣豪富们就会照着样子做,这样翠羽价格必会飞涨,商贾要赚钱,必会用高价到处收购,翠鸟就会遭到大量捕杀,这难道不是你无形中造的孽吗?你爱鸟反而害了鸟。”

    公主被说服后说:“我可以从此不用翠羽做衣饰,不过,你怎么还要乘旧銮舆(皇家出入用的车轿),你是大宋皇帝了,也该注意点威仪呀?”赵匡胤笑道:“威仪?我富有四海,不要说打造新銮舆,就是用金子来制造一个宫殿也不是办不到,可我一开此头,别人就会马上跟着效仿,此风一开,后果又会怎样?做皇帝只是为天下守财,而不能伤天下财,古训说:‘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如果我只想奉养自己,百姓还对我抱什么希望呢,当年我摔碎‘七宝夜壶’教育臣子的事,岂能忘掉?”

    大长公主听后深受感动。此话传出后,文武百官也就不敢轻举妄动。由于赵匡胤平定天下后,能力戒奢侈,从而奠定了大宋基业。

20220704周一 D184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84

《菜根谭》经世篇

    11 谢世于盛时,居身于独后

    原文:谢世当谢于正盛之时,身宜居于独后之地;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恩务施于不报之人。

    译文:辞官隐退应当在事业兴盛、官运亨通的时候;平时处身应当选在一个与世无争的幽静之所;谨慎修炼自己的德行,必须注意细小的事情;施予恩惠,一定要包括那些不报恩德的人。

    解读:《道德经》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然而“功成名就”虽为好事,但是处理不好的话,也会引发祸端。凡事发展到顶峰,随后而来的就是衰退和败落,物极必反也正是这个道理。所以人应当见好即收,急流勇退。

    西汉人疏广,任太子太傅。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任太子少傅。任职五年以后,疏广对疏受说:“我听人说过,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到侮辱,也不会遭受危险,成就了功名隐退,这是一种明智之举。而今你我也功成名就,现在不离开,恐怕会后悔的。”

    他们叔侄二人以身体有病为名,向皇帝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养病,回家安度晚年。皇帝同意了,并赐给他们黄金20斤,太子赐给他们黄金50斤,大臣和朋友们在京城外举行送别仪式,送他们的共100多辆车子。路上看热闹的人都说:“这两个大夫,真是贤明的人。”

    疏广叔侄二人,知道进退,一旦条件有变就退下来,以保全自己已获得的成就。他们正是知道及时归隐,不仅保全了利益,还获得了世人的称赞。

    12 建功多虚圆,失机必执拗

    原文: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译文:凡是能够建立功业成就功勋的人,多是谦虚圆滑灵活应变的人,凡是惹是生非遇事坐失良机的人,一定是那种性格执拗骄傲自满的人。

    解读: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为了了解禅学的奥妙,不远千里去拜访一位禅师。禅师在桌上准备了两只斟满茶水的杯子,然后坐下,开始讲解佛学的精义。学者听着听着,觉得其中某些话似曾相识,好像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他曾听人说这位禅师道行高深,从他的话语中能够得到很多启发,但是交谈之下并不觉得他有什么特殊之处,于是认为这位禅师不过是浪得虚名,骗骗一般凡夫俗子而已。学者越想越觉得心浮气躁,坐立不安,不但在禅师的讲道中不停地插话,甚至轻蔑地说:“哦,这个我早就知道了。”

    禅师并没有出言指责学者的不逊,他只是停了下来,拿起茶壶再次替这位学者斟茶,尽管茶杯里的茶还剩下八分满,禅师却没有把杯子里的茶倒出,只是不断在茶杯中注入温热的茶水,直到茶水不停地从杯中溢出,流得满地都是。

    这位学者见状,连忙提醒大师说:“别倒了,杯子已经满了,根本装不下了。”

    禅师听了放下茶壶,不愠不火地说:“是啊!如果你不先把原来的茶杯倒干净,又怎么能品尝我现在倒给你的茶呢?”

    谦恭有度,讲的是君子的情操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君子待人要谦,对待长辈更要恭谦有礼,但也不可谦虚过度,过谦则使人感觉到虚伪狡诈。只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才能给人尊敬的印象,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们也会对谦虚者抱以尊敬。谦虚是高尚者修养深厚的表现,是圣人君子的操守。

    文王谦虚,渭河之滨访太公,最终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刘备谦虚,三顾茅庐请卧龙,最终天下三分一分归刘。

    13 畏大无逸心,畏小无横名

    原文: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则无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则无豪横之名。

    译文:对于有高深道德修养的人不可不抱有敬畏的态度,因为敬畏有道德、有名望的人就不会有放纵安逸的想法;对于平民百姓也不可不抱有敬畏的态度,因为敬畏平民百姓就不会有豪强蛮横的恶名。

    解读齐桓公问管仲道:“当君主的人,以什么为贵?”管仲说:“以天为贵。”桓公仰而视天,不得其意。管仲说:“我所说的天,并非苍天。君主,应以百姓为天。百姓拥护,就能安宁;百姓辅佐,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如果百姓聚在一起埋怨国君而国家不亡,那是没有的事。”齐王派使者到赵国去聘问威后,威后未及打开书信,便问使者:“今年收成好吗?你们的百姓好吗?齐王也还好吗?”使者很不高兴,不解地问道:“我奉命出使赵国聘问威后,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如何,而先问年成与百姓,这岂不是把微贱者放在前面,把尊贵者摆在后面了吗?”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如果没有年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哪有丢开根本而去问细枝末节的呢?”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荀子也曾有言:马惊车了,坐在车内的人就不安稳;百姓惊惧政事,君主在职位上就不安稳。所以,做君主的不能不爱民如子。

    14 径路窄退步,滋味短清淡

    原文: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译文:与人争强好胜时就会觉得道路狭窄,如果能够退后一步让人先行,自然会觉得道路宽广很多;追求浓艳华丽而享受到的滋味是短暂的,如果能清淡一分,自然会觉得滋味更加弥香。

    解读:假如世人都能抱有“径路窄退步,滋味短清淡”的人生观,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纠纷了。但事实上很难,因为好胜之心人皆有之。这就存在一个适时的问题,即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应该争胜,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退让。做人贵在自然,做事不可强求,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天下兴亡的大义面前,不争何待?在名利场中,在富贵乡中,在人际是非面前,退一步、让一下有何不好?

    外国人做智力测验,在瓶子里装上三个系线的彩球,让三个孩子同时拉,看他们最短需要多少时间。走遍世界,所有孩子都不能在一秒钟拉出。但中国的孩子做到了,因为三个孩子很团结,他们先安排下顺序,然后再依次拉出。由此可见,礼让包容会使大家都得到好处,而争斗只会使所有的人都受伤害。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15 进步思退步,着手图放手

    原文: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着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势。

    译文:在事情发展顺利的时候,应当考虑以后引退的事情,以避免将来像羊角夹在篱笆中,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开始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先考虑好什么时候放手不做,这样才能避免骑虎难下的危险。时候,应看到事业不可能长盛不衰,自己不可能一直保持旺盛精力。能够积极进取,也能够及时抽身隐退,这样才能避免危险,避免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知道进退,该退步时就退步,这是一种能够认清形势,能够审时度势的聪明做法。

    解读:人生在世需要知道进退之道,能进则进,不能进则退步。世界万物处在永不止歇的变化发展之中,任何事业都不可能长盛不衰,任何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事业发展顺利,功业圆满的时候,应看到事业不可能长盛不衰,自己不可能一直保持旺盛精力。能够积极进取,也能够及时抽身隐退,这样才能避免危险,避免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知道进退,该退步时就退步,这是一种能够认清形势,能够审时度势的聪明做法。

    中外历史中有不少名人,正是由于不知道进退,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拿破仑是一位世界闻名的军事怪杰,他出生在法国一个没落的小贵族家庭中。身材矮小,家境一般的拿破仑,建立了辉煌的战绩。他建立法兰西帝国,自己当上了帝王,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在一段时期内,拿破仑率领的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打败欧洲各大国。一时之间,拿破仑得意非凡,他的雄心大志与野心也跟着更加膨胀。最终,拿破仑在一次对俄战争中受挫,这次失败成为拿破仑人生转折点。在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被打败,从此一蹶不振,被流放到大西洋一个小岛上。拿破仑的失败,是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他只知道进不知道退是造成他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处理事情,全面考虑最终选择一种最恰当的处理方式,必要时学会抽身放手。

20220607周二晴 D158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57

《菜根谭》养生篇

    11 扫浓淡之见,灭欣厌之情

    原文:谈纷华而厌者,或见纷华而喜;语淡泊而欣者,或处淡泊而厌。须扫除浓淡之见,灭却欣厌之情,才可以忘纷华而甘淡泊也。

    译文:谈及繁华而讨厌的人,或许真见到繁华时反而会欢喜;说起淡泊而高兴的人,或许真处于淡泊时反而会厌烦。所以人们必须除去对繁华与淡泊的见解,灭掉高兴与厌烦的情绪,这样,才可以忘掉繁华而甘心淡泊。

    解读:古时,王莽篡夺西汉王朝的政权后,天水成纪人隗嚣自称上将军,起兵反对王莽。隗嚣感到麾下有才干的官员太少,尤其是真正能担当大任的帅才。为此,他常常忧心忡忡,坐卧不安。军师方望向其举荐韩顺。据说,韩顺注重培养道德品质,青少年时期就以清白节操而享誉乡里。

    为了得到人才,隗嚣决定亲自出马。这天,他带上丰厚的礼品,翻山越岭前去拜见韩顺。韩顺见隗嚣到来,连忙以礼相待,献上清茶和水果。隗嚣说明来意后,韩顺对隗嚣说道:“上将军既是我的老乡,又是同窗十载的患难好友,按理我应出山助将军一臂之力。可是如今群雄割据,天下混沌,孰是孰非,难以评说。我劝将军倒不如早日解甲归田,以求清静。对于将军的美意,我只能心领,要我出山,万万不能。还望将军恕罪!”韩顺一番话,说得隗嚣无言以对。他本想劝韩顺出山辅助自己,谁知反倒被韩顺说了一顿,还竭力劝他早日解甲归田。他深知韩顺主意已定,难以更改,也就只好起身告辞了。临别时,隗嚣说道:“人各有志,先生既然不愿出山,我也就不再勉强了。然而所备薄礼,先生务必收下!”韩顺说:“这里山水秀丽,物产丰富,自给自足,心旷神怡。既不需荣华,也不需富贵。您的心意我心领了,但这贵重的东西实在不适合放在我的陋室里,您还是带走吧!”隗嚣推脱不过他,还是带着礼物下山了。一晃几年过去了。东汉刘秀终将隗嚣打败,隗嚣忧愤而死。隗嚣部下的十三员大将、十万人马全都投降了刘秀。隗嚣所占西北方十六个州郡也被刘秀全部吞并。韩顺始终隐居不仕,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病逝。

    韩顺有官不做跑到深山中隐居,面对自己同乡好友的邀请也不愿意出山,是因为看透了当时的风气,官员大多不能保全自己的名节。做官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诱惑,但是当乱世时期,会有很大的风险,对于注重自己名节的人来说,宁愿选择一种平淡的隐居生活也不做官,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12 富贵死负重,贫贱死释重

    原文:富贵的一世宠荣,到死时反增了一个“恋”字,如负重担;贫贱的一世清苦,到死时反脱了一个“厌”字,如释重枷。人诚想念到此,当急回贪恋之首,而猛舒愁苦之眉矣。

    译文:富贵的人一生中受尽恩宠荣耀,临死时就会贪恋眼前的荣华富贵,到死时反而增加了一个“恋”字,有如肩负起千斤重担;贫贱的人一辈子受尽清贫困苦,临死时就不用再厌倦生前的贫困生活,到死时反而脱除了一个“厌”字,就像卸下了沉重枷锁。人们如果真能考虑到这些情形,应当赶快回转贪恋的头,急忙舒展愁苦的眉。

    解读:人平均每天要睡八个小时,至少在这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里,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睡着之后,皇帝和平民,明星和“粉丝”,老板和雇员,上司和下属,胜利者和失败者,几乎是完全平等的,呼噜是一样的响,睡眠是一样的甜,最多是做的梦不一样。面对疾病大家也基本是平等的。谁生病都会痛苦,谁打针都会疼,住在豪华病房里的呻吟声并不比躺在走廊内临时病床上的呻吟更动听。如果不幸患了不治之症,不论是谁,有再好的药,再高明的医生,结局都是一样的。

    面对日常一般消费,不会因为谁特别有钱就格外能吃,比别人多长一个胃;也不会因为谁有超大豪宅,就一个人能睡几张床;坐飞机豪华舱固然神气,但并不比坐经济舱早到一分钟;“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不论老板仆人,贵妇丫环,大家一起玩完,海难面前人人平等。据说慈禧太后一餐常要摆上一百个菜,但仅是看看而已,望菜兴叹,远不如《红楼梦》里进大观园的刘姥姥胃口好。

    13 识疏狂足贵,知淡泊为真

    原文: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

    译文:看遍人情世故,才能认识狂放不羁的宝贵;尝尽世间滋味,才能明白恬静寡欲的纯真。

    解读:南北朝时,建安王刘休仁欲召傅昭为属官,傅昭看到宋朝的政局不稳,一盘散沙,贪官专权,官场你欺我诈,因此屡召而不应。南朝齐永明初年,傅昭长期任南郡王萧昭业的侍读。不久,萧昭业继承帝位,他旧时的属僚臣子纷纷来求个一官半职,唯有傅昭不求荣达,但求清静无为,明哲保身。他的好朋友说他真是个傻子,他笑着说:“世事无常啊!”萧昭业仅当皇帝六个月便被废,许多当时得宠当官的人都遭到了迫害,傅昭因未卷入这场政治争斗而免祸。

    在朝代更替的过程中,傅昭混迹于纷乱无序的官场,自身也遭受了许多挫折,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关键在于他有自己的立身之道。傅昭的父亲傅淡,在南朝宋时曾任竟陵王刘诞的属官。当时竟陵王刘诞谋反,傅淡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杀。父亲被杀时,傅昭年仅六岁,父亲的死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所以傅昭长大后养成了谨慎、淡泊明志的做人之道。

    14 觉鹏程窄小,知鹤梦悠闲

    原文:地阔天高,尚觉鹏程之窄小;云深松老,方知鹤梦之悠闲。

    译文:知道了地宽广,天高远,才感到大鹏展翅的距离是多么的狭小;知道云深厚,松柏苍老,才明白仙鹤的梦是多么的悠闲。

    解读:出身于官宦世家的王僧虔,亲身经历了宋齐间的改朝换代,所以他立身处世十分谨慎,沉稳有度。齐高帝萧道成死后,萧赜继位,即提升王僧虔为侍中、左光禄大夫,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职位,位同三司。但当时,王僧虔的侄子王俭也在朝中任高官,王僧虔对侄子王俭说:“你在朝中官高任重,我如果再受任,则一门之内有二台司,树大招风,实在可畏。”于是,他便去求见皇帝萧赜,恳切地对萧赜说:“臣近年来体弱多病,平素又碌碌无能,长期以来身居高位,却尸位素餐,实在不可再接受陛下的隆恩了。而且我王家一门二司,长期下去也不是朝廷之福啊,请陛下三思,恩准我告老还乡,从新任命更有才能的人选吧。”面对王僧虔的坚决推辞,萧赜婉言相劝,但始终拗不过他。萧赜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无可奈何只好取消了任命。

    朝中有人对此很不理解,便问王僧虔为什么有高官反而辞去不做,王僧虔说道:“君子所担忧的是能不能立德,只有小人才担心会不被宠爱。我现在丰衣足食,高枕无忧,要什么有什么,荣位已经远远超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因此常常为无能报国而惭愧,怎能再受高官,庸碌无为,被人耻笑呢!”那些人听后都有些惭愧,不但没有感到王僧虔无能

《菜根谭》劝学篇:完心上本来,得世间常道

20220701 周五晴 D181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81 《菜根谭》劝学篇     46 完心上本来,得世间常道     原文:完得心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