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最严重的一场天灾发生了什么,导致王朝灭亡?
发生了一场很严重的干旱和“鼠疫”。
在古代,医疗水平是非常的低,很多人经常会因为一场小小的感冒而死掉。而且如果爆发了天灾,那更是无法治愈。别说古代了,就连在现代,面对天灾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在中国历史中,有一个朝代就经历了古代史上最严重的一场天灾,就是在明末崇祯时期。明朝的灭亡并不单单是人为,更多的是天灾,天灾带来的无能为力就是压死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朝时期全球气候的影响,原本温暖的江南非常寒冷,一直下大雪。而其他地方一直都是干旱,而这场旱灾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其实是旱灾带来的鼠疫。
明朝末期很多地方都没有下雨,到会很多地方很干旱,没有粮食,人们也没有饭可以吃。于是出现了很多人被活活饿死的情况,人们为了活下去,就去抢夺老鼠偷偷储备的粮食,就这样人们吃了老鼠的东西就感染了鼠疫,于是很多人因此丧命,因为没有好的医疗水平,干旱加上鼠疫,对于当时的明朝而言就是一大重击。崇祯也因此年纪轻轻就白了头发,可见明朝的灭亡其实就是命中注定,鼠疫也让明朝损失了很多,不仅入不敷出而且百姓的损伤也是很严重。
一个大国,最后走向灭亡,不是屈服给了人,而是向命运的屈服。崇祯明明是好皇帝,有能力,最终却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还感叹:来生不入帝王家。由此可见,鼠疫和旱灾给崇祯带来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一代王朝最终走向灭亡也是非常的可惜。
崇祯的两大皇粮国税,“剿税”和“练税”就是板上钉钉的人祸。明末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向来是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作为皇帝,他频出昏招,明朝的灭亡和他之间有着直接的原因;但是谁也不能评价这位崇祯帝,不是以为“励精图治”的皇帝,所以又有人说,明朝的灭亡和他无关,主要是“小冰河时期”带来的后果。相传崇祯末年曾经有一场大饥荒,就是因为这次“小冰河时期”。不过其实这场天灾,其实不光是天灾,更大程度上是人祸。
崇祯下令让百姓缴纳“剿税”,让所有人都苦不堪言。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会知道,任何一个专制王朝,由于没有“无代表不纳税”的民主纳税体系,都会出现“黄宗羲效应”。所谓的黄宗羲效应,就是王朝年年税制改革,百姓的负担却年年越来越重,最后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明朝末年,当时的税率就已经非常恐怖了,据说达到了“抽五税一”的地步,老百姓可以说是苦不堪言。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由于明军平叛的需要,崇祯居然不顾百姓的生计,又发明了一种新的税款,也就是“剿税”,顾名思义,为剿匪纳税。
“剿税”的实施,让本来就出于冰点的百姓生计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地区都爆发了大面积的饥荒,无数百姓饿死逃难,据现代学者统计,已经达到了百万之巨。但是光“剿税”还不够,士兵征收了,还要练兵,那练兵的粮钱从哪来?还是搜刮百姓。崇祯在剿税实行之后,又发布了一轮皇粮国税的收缴,也就是“练税”。“剿税”和“练税”的两座大山
,就彻底压在了当时食不果腹的百姓头上,直接导致了饥荒无法遏制的蔓延发酵。
综上所述,崇祯的两大国策“剿税”和“练税”就是明末饥荒的人祸。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代诗人柳宗元以诗句刻画了一副冰天雪地、渺无人烟的画卷。在这样的画卷中,生命消逝、万物凋零,令人心悸。
说起冰河时期,或许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这么一个画面:河流冰封,天降鹅毛大雪,凝结万物为冰,生命绝迹;实际上,冰河时期的地球大抵正是如此。不仅河流会被冰封,大片陆地也会被冰层覆盖。
每当地球上出现冰河时期时,生物进化演变的进程便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冰河时期一旦降临便会持续上万年甚至数十万年之久,在此期间,凡是不适应低温环境的物种必然会走向灭绝。幸运的是,人类文明史出现之后,并未碰到如此极端的生存环境。
不过,人类文明史出现之后,人类倒是经历过一些“小冰河时期”。小冰河时期温度并不像冰河时期那般严寒,持续时间也短的多。但依然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为剧烈的动荡。比如说,中国历史上的明清小冰河时期就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那么问题来了,明清小冰河期有多冷?在当时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史料中,对于明清小冰河期的气象变化、灾害程度、外患进行探究。
一、明清小冰河期的气象变化
《明史·五行志》中明确记载:“景泰四年冬十一月戊辰至明年孟春,山东、河南、浙江、直隶、淮、徐大雪数尺,淮东之海冰四十余里,人畜冻死万计。五年正月,江南诸府大雪连四旬,苏、常冻饿死者无算。”
也就是说,从景泰四年开始算,到第二年正月的时候,多地连下大雪四十天,可见当时气候严酷到何种程度。
史料明确记载,从景泰四年开始,到万历五年这一百多年,气候环境很明确就是“恒寒”。而自洪武之后到崇祯这数百年间,也经常出现“雨雪陨霜”、“冰雹大如弹丸”、“伤人伤稼伤畜伤田”这样的记载,而且这种气候灾害一出现,就绵延百余里。
从气象记载来看,当时气候变化可以说是太过残酷。尽管只是“小冰河期”,但带来的恶劣天气依旧持续了数百年。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恐怕很难从文字当中体会当年气候有多恶劣。
而当时的这种气候变化用单纯的零下多少摄氏度来探究的话,从“人畜冻死万计”这一句来看,估计至少也在零下十摄氏度以下。除大雪、冰雹这样的旱灾之外,明朝数百年还陆陆续续发生了很多次波及数十府州的旱灾、水灾、蝗灾以及疫灾。
整个明朝历史似乎就是一部灾难史,极其惨烈。
那么,如此恶劣的气候环境,在当时造成了多大的危害呢?我们可以来粗略的统计一下。
二、明清小冰河期的灾害程度
明清小冰河期,数百年间百姓的受灾程度无法具体统计,我们只能从史料中的只言片语窥探一二。一些对受灾的描述言语如下:
“牛畜冻死三万六千蹄。”“开原大雨雪,畜多冻死。”“雪止,平地三尺余,人畜多冻死。”“雨雹甚大,伤稼百二十五里,人马多击死。”“飞雹交下,坏民居万余,死者千余人。”“沂州雨雹,大者如盘,小者如碗,人畜多击死。”……
从一些记载的只言片语可以得知,当时百姓受灾程度难以想象。每次气候变化不是大雪连天,就是冰雹砸下,人员伤亡少则千余人,多则万人。庄稼农田一旦碰到灾害气候侵袭,则必然损失殆尽,家畜亦是逃脱不得。
明朝多灾多难不止如此,据记载,单是崇祯年间就出现过连续十年的大旱。气候干旱程度以至于华北多个地区粮食绝收。连岁大旱,饿莩遍野的情况非常常见。浙江在大旱的同时也出现蝗灾。这连续十年的大旱,让黄河干流及支流都出现断流的情况。
只是稍微了解一番就能得知,原来明朝末年百姓受灾程度超乎想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大家可以想象明朝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很明显,旱灾、旱灾、水灾、蝗灾、疫灾连年发生,以至于人口锐减,生产力极度倒退。带来的后果不仅是明朝国库告急,边防逃兵增多这样的内有。就连外患也是如期而至。
三、灾难中的内忧外患
连年灾害之后,明朝内部出现了流言四起、民不聊生这样的内忧。很明显,小冰河期的灾害不可能只出现在大明的版图上,同样以农业牧业为生的女真族人也是饥荒四起。为了生存下去,女真族人拼死发动了对明朝的战争,以便从大明那里劫掠货物,度过饥荒。
此时,内有饥卒逃兵兵变起义,外有女真族虎视眈眈,不断对明朝用兵。至此,明朝陷入了内外战事糜烂不堪的境地。从崇祯元年开始,各地起义不断,到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打开了崇祯帝的家门,自此,明朝落幕。
如果说单纯的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全部归咎于小冰期的影响,我个人觉得未免太过偏颇。不过,若是把明末小冰河期气象变化导致的天灾作为一条导火索,那么或许可以说,是这条导火索引起了明朝社会的动荡,揭开了明朝灭亡的大幕。
因此,从以上几点来看的话,明清小冰河期的确异常寒冷,对明朝造成的危害也不能简单的用数字伤亡来论断。直接经济损失很大,也难以计算。但是间接结果却是明朝灭亡了,这个就更难以计算了。
结语:
史料记载,明朝经过一系列的水灾、旱灾以及蝗灾的打击之后,明朝的财政已经彻底无法支持军队开支。仅陕西一省,欠饷就多达138万两,如此,怎么可能没有逃兵。
那么,为了维持军队开支运转,接下来的赋税必然会变得严苛起来。而赋税严苛,则会加剧民生怨气,明朝灭亡的结局似乎就可以遇见了。
那么,假如明朝没有碰到小冰河期,也没有这一系列灾害出现,明朝是否还能延续几百年的国祚?
说到明朝末年的天灾其实大家应该有感觉到,这一次的天灾还真的是持续时间长,覆盖的范围之广真的是让人觉得绝望啊,所以一般人都有饿死的情况,但是我们反观这个李自成啊,他不仅仅没受天灾的影响,反而他的粮食感觉很多啊,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首先,要看看明末崇祯年间,自然灾害的发生特点:虽说是连年大旱,但并非是覆盖北方的全面灾害,大多数时候,都是集中在一地的局部灾害。
比如看重灾区陕西,崇祯元年时就爆发旱灾,但之后几年主要集中在陕北地区,到了崇祯四年的时候,旱灾才席卷陕西全省。之后的五年,则主要集中在陕南秦州和陕北米脂。后来爆发旱灾的河南,以《豫变纪略》记载,崇祯初年陕西闹灾时,河南好些地区还是十分繁荣,逢年过节时,农村里宴会不断,普通农民都穿着丝绸衣服来凑热闹。河南灾情逐渐加重,则是崇祯七年起的事,到崇祯十年时,才开始蔓延全省。
就是在河南灾情加重的时候,先前的重灾区陕西,也正由名臣孙传庭苦心治理,特别是孙传庭毅然重修汉中栈道,不但以工代赈吸纳大批饥民,更令两川荆襄的粮米,在崇祯十年时源源不断输入陕西,又趁热打铁鼓励粮食贸易,灾荒肆虐多年的陕西,从而所济汉民自多,一度有了经济民生复苏的好景象。也同样是河南灾荒加重的崇祯九年,山西粮食也丰收,仅宣大地区的战备军粮就多达二十万石,储量十分充足。
所以说,崇祯年间天灾频发不假,但北方经济生产稳定的地区也多,倘若明王朝吏治清明,且能够合理调配资源,这场连年大旱的天灾,本该能救。可吏治清明这条,明王朝早就做不到,上下官场已烂透。救灾?也就成了越救越火上浇油,这才有了李自成的农民军趁势而起,折腾得天下大乱。
也同样是明末天灾的场面,成了李自成的大礼包。既然灾区的周边,就有生产稳定的地区,明王朝又如此不给力,那些风调雨顺的乡村州县,当然成了李自成眼里的肥肉,于是采取流动作战战术,哪里有吃的往哪奔。仗着农民军腿脚快,别管天灾在哪闹,就是不缺吃。
但放在明末天下大乱的年代里,能跑能找,显然还不够,所以李自成不缺粮,也因为第二个原因:李自成轻车熟路的筹粮手腕。
比起当时好些见粮食就抢,所过之处寸草不生的流寇来,李自成的谋略却更高明——专抢富豪大户。他率农民军进入河南时,对于扫过之处的豪强勋贵,都是籍其家以赏军。放在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到中州地半入藩府地步的河南省,一座座昔日耀武扬威权贵庄园,就是李自成现成的钱包,果然轻松就被李自成翻个底朝天,家家粮食进了农民军仓库。
而比起这对待权贵的强力手腕来,以明代学者张岱的记载,当时李自成对河南百姓,却常是秋毫无犯。抄没了权贵粮仓后,也动辄就大手一挥,令饥者远近就食。放在当时旱灾严重的河南,如此手段的李自成,当然也人气飙升,当地饥民竟德之,竟多归附。一度被孙传庭打的剩十八人的李自成,这才队伍滚雪球般壮大,一口气发展到数十万人。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李自成的一路征战,可不止是抢粮和打仗。他所过之处,也常抓生产。《石匮书后集》里就说他抚流亡,通商贾,募民垦田。被农民军折腾的灰头土脸的明朝总督熊文灿,更亲眼看过李自成的生产成果:明朝治下曾民不聊生的湖广蕲黄地区,被李自成占领了不到一年,就是仓有稻粮,沿江饶给——只以这治理水平差距说,晚明挨揍,真心不奇怪。
不过,虽说李自成有这么多高招,但这几个办法,也都是唐宋元几朝,农民起义的常用套路,虽然能保证有粮食,但取天下却远远不够。那为何李自成却能一路东进,在自己失败以前,先要了风雨飘摇的明王朝的命?这就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因:李自成的壮大,关键来自明王朝的神助攻。
崇祯年间,明王朝的毛病尽人皆知,但要看看李自成的奋斗过程,就可知严重到什么地步。
比如崇祯二年,羽翼未丰的李自成杀进山西时,面对严重局面,相关的明朝官员,第一反应竟是先甩锅。先是山西巡按罗世锦大骂陕西官员,指责陕西官员故意放农民军进山西。给事中裴君锡又提出奇葩解决方案:这农民军不能山西兵打,应该由陕西派兵进山西来抓。李自成们在山西闹的欢,都不如他们在朝里吵得欢。
这样的雷场面,可不止这一次。以与李自成交战多年的明末名将卢象升的说法,此时的明朝言官,风格就是收钱替人开骂。别看半点军事知识不懂,骂人却不含糊。越是重大战役时刻,越是他们跳出来捣乱,好好的战略计划,几个骂战下来就折腾的面目全非。
而当时明朝与李自成作战的大臣军将,以明末名臣孙传庭的叹息,更是庸碌者甚多。
待到李自成稳定了河南,挥师东进后,除了少数忠勇将领浴血抵抗外,从陕西到北京的一路,沿途军队望风披靡,好些来剿贼的军队,见了李自成就秒投降,掉头就做了带路党。碰上这样一个根子烂透的对手,找粮食?当时的李自成,自然予取予求,直到风光杀入北京,叫崇祯帝含恨上吊。
虽说,明朝的遗民们常叹息明末天灾所以资自成也。可看过这全过程就知道,明朝之亡,不在天灾,却是人祸。,
如果,谈到明朝灭亡,只知感慨崇祯帝命苦,抹一把同情泪。那只能说,历史兴亡的教训,并未记取。
参考资料:
自从人类诞生在这个星球后,暴虐的自然灾害就成为了人类生活中必须要面对的一部分,在上古时代,自然灾害曾经造成过多少物种灭亡,具体多少这个已经无从考证,但在中国明朝时期,曾有一次神秘天灾被史书记载,这次天灾称之为“明清小冰期”,在这场天灾中,导致了无数人和动植物死亡,要不是这场天灾,现在的中国人指定会更多。
“小冰期”发生在中世纪温暖时期之后的时间段,15世纪后,全球气候都进入到一种很寒冷的阶段,而中国此阶段处于1550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到1851年清朝道光年间结束,古代中国经历了三百年左右的极寒天气,由于古人社会生产力低下、经验匮乏、防御措施不足,导致全国上下到处都是农作物减产、饥荒和农民起义。
在这段时间究竟冷到了什么地步呢?
按照现在的常识,秦岭到淮河以南的河流冬季是不会结冰的,至于秦陵淮河以南的长江、洞庭湖根本是不可能发生结冰这种现象,但是在明清小冰期这段时期,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结冰了,结冰时间为一个月左右,至于洞庭湖更是冰冻一尺,在1450年到1750年之间的冬天,这些河流简直是如履平地。
明朝中期后,漫天鹅毛大雪的现象甚至出现在江南、华中和华南各个地区,极端天气最厉害的时候,“夏寒”“六月飞雪”的鬼天气甚至让人习以为常,其中让人最不可思议的是,就连一年四季温暖如春的海南岛都见到了雪花、雨雪和尺许厚度的积雪。
特别是1892年到1893年期间的冬季,让东南沿海地区的百姓着实体验了一把300多年以来最寒冷的冬季,据数据统计,这个寒冬极寒程度是中国南方1700年以来最寒冷的一次。清朝中期后,朝廷开始让全国各地记录雨量和气温观测记录,并时不时的根据每年的极端天气找出变化规律来告知百姓如何预防,
这段时间极寒天气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取暖设施,很多有钱人最多就是靠烧暖炉取暖,至于穷苦人家的百姓,大多数只能硬抗,明朝时期的极寒天气导致山东等地农历十月就开始飘起了鹅毛大雪,积雪最厚的时候在一尺以上,很多花草树木纷纷枯萎凋谢,冬季的山林之间更是万籁寂静,冻死的牲畜和动物数不胜数。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句话从来都是非常准,伴随着极端天气,各地纷纷出现了断粮的情况,虽然官府也免费施粥,救助百姓,但爆发旱灾、蝗灾和瘟疫后,朝廷根本就救不过来,饿殍遍野让人是惨不忍睹,由于极寒天气的影响,易子而食的事情屡见不鲜,在明朝期间的《德平县志》有记载:大旱,人食草木,有骨肉相食者。
天灾后往往伴随的是人祸,每每灾难频频的时候,贪官污吏往往是最开心的,大把的赈灾物资被层层克扣,很多时候朝廷下拨几十万两的赈灾银和几十万石的粮食,到了县衙往往就剩一点点,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就开始铤而走险,聚众起义。
明朝末年,国内内忧外患崇祯皇帝无力回天,最后被农民起义军逼得上吊自杀殉国,在关外的清朝更是虎视眈眈,时刻准备着进关,明末清初之际,古代中国人口从万历年间的两亿直接降低到了7000多万人左右,人口损失严重,这种情况一直到了康熙年间,人口才开始回升。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明清时期的小冰期,中国人口指定会变得更多,至于为什么会爆发“明清小冰期”,至今科学界仍不能解释。
一直以来,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探讨,在学界上观点基本一致,即: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落后以及朝廷贪污腐败风气盛行,党争不断;经济上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农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尖锐;军事上,士兵战斗力衰退,军中无可用之才。
归根结底,明朝之灭亡俨然与之前封建王朝的覆灭如出一辙,即封建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在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交叉影响下显现而出,在无法修复的情况下,国家机器运转便彻底崩塌。
不可否认,这的确是对一个明朝灭亡的原因所做出的总结性解释。但是一个王朝的灭亡必然在根本原因的基础上参杂着其它直接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我们都知道是农民起义的爆发,那么间接因素?我认为自然灾害难辞其咎。
纵观中国封建历史,大多数封建王朝在统治末期都不可避免的遭遇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如西汉末年遭遇的蝗虫灾害、东汉末年的地震以及唐末的水旱灾害都加速了这样王朝灭亡的步伐。
而对于大明王朝来讲更是如此,据史料数据统计,大明200多年间全国共遭受了水旱灾害、蝗虫灾害、地震等十二类自然灾害,总计次数高达近4000次。这其中又以明朝末期即万历年间至崇祯年间这段时期最为集中,洪涝、干旱、地震、蝗灾等自然灾害从未曾间断过, 而在这些自然灾害中, 又以旱灾和洪涝出现得最为频繁且灾情最为严重。
崇祯十年是夏“两畿、山西大旱。秋七月, 山东、河南蝗, 民大饥”。
那么,这些自然灾害又是如何导致大明灭亡呢?
自然灾害摧毁小农经济,继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先,自然灾害的爆发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人”与“物”的损失。
人,即劳动人口的大量死亡。而“物”则是封建社会脆弱的小农经济。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其基本特征便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在本是技术条件落后的农业社会,一旦遭遇自然灾害便使得劳动人口锐减,农业生产停滞。
《明史 五行志》中记载:“景泰五年正月,江南诸府大雪连四旬,苏、常冻饿死者无数。是春,罗山大寒,竹树鱼蚌皆死。衡州雨雪连绵,伤人甚多,牛畜冻死三万六千蹄。”
而农业停产后,政府本应该开仓赈灾,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大明在万历三大征以及镇压后金势力的战争中将国库耗用殆尽,根本无力赈济这些因自然灾害而无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流民。
史料记载:“户科右给事中黄承昊言:祖宗朝边饷止四十九万, 神祖时至二百八十五万, 先帝时至三百五十三万, 迩来又加六十八万, 今出数共五百余万,岁入不过三百万即登其数已为不足,况外有节欠,实计岁入仅二百万耳”。
而这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停滞↹农业税收锐减↹朝廷国库空虚↹无法赈济灾民↹农业劳动人口力减少↹农业生产停滞。
当然,这种恶性循环或许会在第一环即自然灾害的消失下而中止,但是很不幸的是上天并没有给大明留下足够的时间,在这种恶性循环的“运转”之下又开来了封建王朝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内忧外患”。
先来看看“内忧”,所谓内忧,指的就是大明内部所出现的问题了解。由于明朝政府未能有效的开展赈灾措施(当然也是无能无力),灾民便会流离失所,在无法以开展农业生产解决生存问题的情况下,他们迫不得已采取另外一种铤而走险的暴力手段:起义造反。纵观整个中国封建历史,无数次的农民起义都是被迫的,倘若有口饭吃谁会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去对抗朝廷呢?明朝亦是如此,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之辈都是在这种生存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之下落草成寇揭竿而起,并最终以农民起义的方式结束了大明王朝的统治。
再来看看“外患”,所谓外患则指的是外部势力对大明政权统治产生的冲击。大明自建立之初就存在在外患问题,如蒙元势力长期威胁大明边疆,但在洪武、永乐两代名主以及后任几代君主的镇压之一,蒙元问题基本得以解决。然而,好景不长,到了明中晚期关外的女真族又得以崛起并建立了所谓的后金政权于1618年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正式起兵反明。
而大明在此时已经失去了对后金政权的绝对优势。首先,在此之前明朝已经通过“万历三大征”将国库消耗的一干二净,本来希望在战争胜利后能够调养生息恢复国力,无奈一系列的自然灾害诸如旱涝、暴风雪、冻害接踵而至,这导致大明政府一方面无法通过税收增加财政收入用以强化军力,另一方面又使得大量流民从边境进入后金,使得大明兵源和劳动力人口直接减少。再者,暴风雪灾害使得大明士兵在对北方后金政权的作战当中处于劣势,久居南方的士兵根本不能适应这种严寒的天气,如被称为大明与后金的“转折点”之战:“萨尔浒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败在了暴风雪这一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当中。
总而言之,对于明朝的灭亡,自然灾害在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明朝灭亡的催化剂。当然,即使没有自然灾害的影响,在封建专制制度与生俱来的缺陷之下,明朝也无法逃脱灭亡的命运。在张廷玉编纂的《明史》中,对于大明王朝的灭亡,写出了他自己的心得体会,“明之亡,实亡于万历”。虽然万历在位四十多年期间发生了太多足以让明朝灭亡的事件,如:三大征、东林党、后金崛起等等。但在万历统治时期,整个明朝还并未彻底陷入土崩鱼烂的境地。
而真正让大明朝走向不可挽救灭亡境地的是明朝崇祯十四年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一年发生的事情,足以让大明把之前所有积攒的优势耗尽。
其实一直到明朝灭亡,崇祯煤山自缢,南方地区的经济已经没有遭到太过严重的破坏。但苦于综合因素的爆发(如:大规模饥荒和旱灾、蝗灾、冰河期的过渡等等),最终让大明的命运永远定格在了二百七十六年。
之所以说明朝崇祯十四年是明朝灭亡的重要转折依据,是因为在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崇祯十三年(公元1641年)的时候,相继发生了一些改变明朝命运的事情,如崇祯十二年孙传庭因得罪首辅杨嗣昌被弹劾下狱,削去官籍,傅宗龙、熊文灿等人也被逮捕下狱;崇祯十三年两畿,山东,河南,山陕地区爆发了大面积的旱灾和蝗灾,并且还出现了“人相食”的悲惨局面,加剧了明王朝覆亡的脚步。
进入崇祯十四年,崇祯帝朱由检亲自到南郊祭天,祈求能改变目前大明朝的困顿局面。但崇祯的一厢情愿并不能换来农民起义的终结,反而愈演愈烈。总兵猛如虎追击张献忠的部队一直到黄陵城,结果惨遭大败,参将刘士杰战死殉国,张献忠的部队开始疯狂东下。
除了疯狂的张献忠之外,还有李自成的部队,当时李自成已经带兵进入河南地界,并攻陷了河南,当时福王朱常洵发散千金招募当地豪勇起来对抗农民起义部队,结果被俘身亡。得知这一消息的崇祯帝,痛心疾首,便发布了一条罪己诏“时事多艰,灾异叠见,痛自刻责,停今岁行刑,诸犯俱减”。
但朱姓皇族的命运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好转。
张献忠攻陷洛阳之后,襄王朱翊铭和贵阳王朱常法全部被杀,李自成攻陷开封,周王朱恭枵联合巡按御史高名衡一起进行抵抗,结果打的难解难分。崇祯帝有感皇族在农民动乱中受到的屠戮,决定派驸马都尉冉兴让拿着国库内帑的银两到河南去抚恤皇族的后裔。
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六月,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等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蝗灾,不仅如此,连辽东地区的战事也不容乐观,洪承畴联合八镇的兵马汇集于宁远,当却在松锦之战中惨败,不仅损失了阳和总兵官杨国柱,甚至连吴三桂,王朴等总兵官也纷纷兵溃撤离。松锦之战的失败,注定了大明王朝在辽东的局势已经无力回天。
如果说辽东局势、中原的旱灾以及农民起义已经算是对大明朝最大的考验,那么崇祯十四年发生的大规模鼠疫,可以说对明王朝是一个绝对致命的打击。李自成的起义部队已经度过山西,进入河南地界,然后起义部队又向河北地界进犯,在起义部队中,由于粮食短缺,环境恶劣,最终滋生了老鼠的疯狂繁殖,随着起义部队的不断向东推进,这股暗流涌动的地下力量也跟着来到了京畿附近,他们体内携带有大量的病毒,可以诱发黑死病的发生,也正是在这一年,鼠疫夺走了数十万百姓的性命。
不仅天灾连连,甚至也人祸不断,曾经担任首辅的杨嗣昌当时从四川返回京城,结果在走到荆州的时候便病故了。至此大明有损失了一位得力的大臣,潼关的总兵贺人龙被闯军击溃,傅宗龙被俘虏,拼死挣扎的傅宗龙最近突围失败,结果“傅宗龙溃围出,趋项城,被执死之”,闯军还疯狂的对项城,扶沟,商水等地进行了屠杀;与此同时,总兵猛如虎也南阳兵败战死,李自成的闯军部队一路攻占了许州,长葛,鄢陵等地,河南大部分地区基本宣告失守,闯军开始开始合围开封,也为后来孙传庭打的柿园之战埋下了伏笔。
崇祯十四年发生的一系列惊变,是明朝历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但崇祯十四年却只是拉开了明朝灭亡的大幕,在随后的三年里面,明朝的命运将会以滑梯式的速度溃塌,此外,名将的不断陨落,国土的不断沦陷,也是从崇祯十四年开始埋下的祸根,所以说,明朝的灭亡真正开始的时间应该是崇祯十四年。
中国古代史上最严重的一场天灾发生了什么,导致王朝灭亡?
本文2023-10-16 08:27: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6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