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灵踪塔的历史渊源
佛牙现世,古塔藏瑰宝
汶上,古称中都,孔子曾在此任中都宰。这里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发祥地,又是古代的佛教圣地。在汶上县城西北隅宝相寺内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塔,因宝相寺而得名宝相寺塔,又名太子灵踪塔,此塔始建于北宋年间(公元1112年),塔高45.5米,为砖砌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建筑。塔顶呈葫芦莲花形,底层东、西、南三面各砌有佛龛,说起佛牙就要从这座宝相寺塔说起,而汶上当地还有一段有关佛塔的传奇。
塔宫南壁上刻有:“任城左荣义,荣士,中都束德儒,同迎佛牙归葬,时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
从此判断佛牙舍利入塔时大概是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三月十五(农历),出土时间为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五日(阳历),巧合的是应了佛教上说的“阴进阳出”,而且佛牙归葬与出土时间恰好是两种历法的同一天,是因缘巧合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让人产生无限联想。尘封千年的地宫被打开,佛教圣物佛牙舍利重现于世,世人被这个重大的发现震惊了。
佛牙背后,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圆寂都在遥远的古印度,那他的佛牙舍利怎么会出现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山东汶上呢?记者了解到这其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传,在公元前485年的一个月圆之夜,佛祖释迦牟尼在禅定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进入永恒的涅盘,佛的弟子们悲痛万分。按照导师临终遗言,进行了荼毗(特指佛的火化)仪式。佛的真身化作五色佛光,直冲霄汉。
这时住在三十三天忉利天的众神之神帝释天,看到佛光,知道是佛祖涅盘了,随即骑白象、驾祥云、持法器,携天龙八部,准备了储存佛舍利的七宝瓶,迅疾赶往大千世界。
帝释天的到来让佛弟子们手足无措。这时猛烈的火焰忽然熄灭。帝释天揭开了佛陀火化的宝棺,他看到佛的肉身已化作无数圆润晶莹的五色舍利和不损的牙齿。他用双手恭敬地捧起一颗牙舍利,这颗舍利长一寸多,颜色呈黄白,晶莹洁净。帝释天细心地包裹起佛牙舍利,置入银椁,又套金棺,恭放入三尺纯金覆钵七宝塔内的舍利瓶。帝释天命天龙八部护持佛牙塔。
这时,百花齐放,孔雀开屏,青龙吐雾,彩虹架桥。銮驾缓缓升腾,只见五色光环显现半天中,祥云缭绕,佛光普照,梵音盈耳,香气扑鼻!
而在天地界分之处,生活着一对捷疾夜叉(夜叉是一种半神,出现在印度神话和佛教神话中,与中国“母夜叉”的概念不同)。此二夜叉得知供奉佛牙舍利可祛除种种病魔邪恶,随身供奉可使肉身金刚不坏,万劫轮回不灭!随即商量如何设法取得。帝释天迎取佛牙后在忉利天须弥山一夜间起造十三级黄金宝塔,供奉佛牙舍利。日日顶礼膜拜,四时香花不绝。
这样过了十一个昼夜,两个夜叉趁守护神不备,从金塔内**了佛牙舍利。帝释天大怒,命护法金刚韦驮即刻捉拿盗贼。为了逃避韦驮的追捕,两个夜叉迅疾飞往三千大千世界。
此时天竺国犍陀罗有位得道高僧名叫舍利越摩。这日深夜,舍利越摩正在禅房入定,冥悟佛牙遭劫,开天眼细看,只见护法金刚穷追二夜叉不舍,化作一道五色光从天庭向地界飞坠。闪电连连,雷鸣不绝,忽听一声巨响,天崩地裂,眼见一颗流星落在禅房后不远处的小山丘上,舍利越摩寻光上山,两个夜叉已经渐渐萎缩湮灭。所幸的是,佛牙舍利依然光彩四射,耀人眼目。舍利越摩恭敬地捧出佛牙。
从此圣物佛牙就来到了人间,供奉在犍陀罗。虽然这只是一个神奇的传说,但是唐朝著名的翻译家义净记载:“佛有四颗牙舍利,有一颗在犍陀罗”。
佛牙东来,“悟空”立奇功
传说归传说,佛牙舍利如何来到东土,历史的真相又是如何?这还要感谢一位叫“悟空”的高僧。《大正藏》卷五一收录《十力经序》即《悟空入竺记》记载:上都章敬寺沙门悟空,俗姓车,字奉朝。唐天宝九年,天竺(印度)一个小国派使臣来唐朝,表示愿意归附。次年,唐玄宗派大臣张韬光前往安抚,悟空时任左卫之职。在天宝十二年二月到达该国。张韬光在交付唐朝赐给国王的信物后启程回国。悟空因患重病,无法随行。病愈后,誓心归佛,投在当地高僧门下出家,这名高僧正好保管着释迦牟尼佛牙。悟空在印度那烂陀寺住了三年,因怀念家乡,再三请求回国,最后携带高僧赠送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和梵文贝叶经,历尽艰辛,于贞元六年二月回到长安,将佛牙舍利及译经进奉给朝廷。这样佛牙舍利就随着悟空法师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
得到佛牙后唐朝在大庄严寺造佛牙宝塔供奉;唐武宗灭佛,不许供奉佛牙,佛牙隐匿不明;至五代后晋天福三年,佛牙辗转至汴京;沈括于熙宁五年在京城附近看到过佛牙,此后佛牙几经辗转来到了宝相寺。在《宋高僧传·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宋高僧传》、《梦溪笔谈》、《宋史·王安石传》等古籍著作中都有相似的记述。
佛牙价值,宗教圣物无价之宝
我们了解了佛牙来到中国的曲折经历,同时记者还了解到,在佛牙的挖掘过程中,也有其他宝物一同出现。地宫共有供奉文物114件,以质地分有:骨、铁、金、银、玉、水晶、玛瑙、绿松石、玻璃等。以器类分有:金棺、银椁、佛牙、舍利、石匣、捧真身菩萨像、石造像、镏金铜钱、铜盒、琉璃净瓶、水晶净瓶、银菩萨像等。这一重大发现进一步明确了宝相寺塔的来历及建造年代。据考证,宝相寺始号昭空寺,建于唐代,当时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大寺院。宋咸平五年,真宗皇帝封禅泰山时曾在此驻留,并改昭空寺为宝相寺。
据石匣上的铭文记载,塔内供奉的佛牙舍利,为北宋熙宁六年二月,宋太祖赵匡胤的玄孙赵世昌到宋都开封,在宋英宗之子的王府内求得的。对此佛牙的情况,现已从有关资料中得以查证,北宋年间确有一颗佛牙在嘉王府内传藏。据史料记载,此佛牙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灵骨,又因释迦牟尼为一王国的太子,故供奉佛牙的宝相寺塔原名为太子灵踪塔。太子灵踪塔高13层,这种建筑规格在佛教中只有在供奉最高名位的神明时才能使用,宝相寺地宫佛牙舍利为释迦牟尼佛真身佛牙舍利,是世界佛教信仰的圣物,由此也可看出这批圣物弥足珍贵。
此外这次发掘出土的文物保存完整,数量大,种类多,制作精,等级高,可说是唐宋时期该地域文化高度发达的集中表现。出土的金银器及水晶、琉璃等器物,综合运用多种工艺技术,工艺水平甚为高超,艺术风格甚为潇洒、隽秀,是研究唐宋时期金银器制作工艺技术的珍贵资料,丝织品的发现也为研究宋代纺织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宝相寺塔修缮中地宫出土的各类文物,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存,是佛教文化至高无上的圣物,为研究宝相寺塔的始建年代,宋代时期郓州地区,特别是中都县(今汶上县)佛教的盛行情况及宋代的物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9日,在山东省博物馆开展的山东文物精品大展中,众多宝物齐聚一堂,交相辉映、熠熠生辉,在这众多宝物之中,最具传奇色彩,也最吸引参观者的莫过于来自山东汶上的佛牙舍利。佛牙舍利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的牙齿,它既是佛教最高等级的圣物,又极具文物价值,而记者采访中发现,在佛牙背后还有很多充满传奇的故事……
佛经中记载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所以说天眼只不过是仅仅比肉眼强那么一一点点的功能。没有什么了不起。其实很多外道,打着什么天眼通、会透视的功能招摇撞骗,十分可笑。先不说几乎都是骗子,就算是真的有天眼了,看到的也不外乎六道众生的一些事情,超不出一个小世界去。所以说你的要求实在太小了,求小得到的更小,求得佛眼,那离得到天眼就不远了。如果更能求佛,那一切神通智慧就都可以得到了。
具体方法很多啊,比如说佛教的修禅定就可以得到天眼,比如虚云大师,就曾经在开悟前坐禅的时候看到几十里外的景象。更有古时禅宗的大德,为了平息战争、拯救生灵,白日架锡杖飞临战场上空,等等。其实只要是开悟的高僧大德,都有神通,什么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除了漏尽通只有佛菩萨具足圆满外,其他的五通,都能够通过禅定的修行得道。不要说通过禅定修行得到了,就算是人死了变成鬼,那段时期也是除了漏尽通其他能力都有的。因为这些都是众生本具的。只不过被烦恼习气覆盖,显现不出来。
总而言之,想得到一切的神通,学佛就一定可以得到。
第一,戒色。 这是最难过的一个大关。当然并不是说要一辈子戒色,至少要在功成一半以后才能同房,这是必须的。
第二,戒燥。练法期间脾气一定要静,不可急于求成,要顺其自然,不要发脾气,急则气郁,怒则气散,这关过不了就容易走火入魔,不可轻视。 -
第三,心中不可藏邪。如果你练这个是为了报复别人或想用于不正当的行业上,那么你一定练不成,邪恶难通天界,气流受阻。 -
第四,要有济世度人之心。唐朝孙真人的开天眼法之后代代相传,亦只是用于为人治病之上,行医是积善行德的最好表现,我希望学我此法的朋友也能如此,善莫大焉。
第五,有心脏病的人不可练此法。因为练法期间可能会出现一些幻影,另外天眼打通的时候两眉间会突然发光,对心脏不健康的人有影响。
第六,要有时间。练此法一定要有时间,在初练法100天内至少每天的中午和夜子时不能缺练,方便的朋友选择每天的子时和寅时练法最好。练法100天内不可间断,不能同房,不能喝洒(补肾的药酒除外),打雷时不能修练。
第七,35岁以上的朋友不能修练。(未婚或未和女人同房者可练),因元阳已大泄,很难打通。有心者,配合药物补助元阳也可练,但成效也不很佳,除非你有足够的时间,能够每天修练4个小时左右。
第八,练气前半小时不可解大小便,如果没法也需在解后半小时方可练功。 -
第九,练法过程中有的人可能会出现好多魔影或气流乱窜,甚至神志不清等走火入魔的现象,医治的方法是找法师,巫婆和气功师,医院医不好的。
第十,此功练成后力大如牛,气力和智力猛增,经常修练一生无病,可廷年益寿,唐朝孙真人活了数百岁。
第十一,如果只练第一阶段的练气法也可,可以强身健体,增智长寿,记忆力超人。
有,佛教的开天眼开的是心眼或智慧眼还有叫法眼的,意思是用心和智慧去观察大千世界而不被双眼所见到的假象蒙蔽。道教的开天眼又叫天眼通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通,传说开了天眼的人可以上观九重天下看黄泉碧落。相传千里眼用的就是天眼通,还有其他用途我就不细说了。
本文2023-08-04 19:31: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