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出了那些箸名的历史人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湖北出了那些箸名的历史人物,第1张

尹吉甫(十堰房县人) 陈世美(十堰丹江口) 屈原(宜昌秭归人) 宋玉(襄阳宜城人) 伍子胥(荆州监利人) 陈友谅(荆州监利人) 庞安时(黄冈浠水人) 刘秀(襄阳枣阳人)李时珍(黄冈蕲春人) 毕升(黄冈英山人) 张居正(荆州) 王昭君(宜昌兴山人) 庞统(襄阳襄州人) 马谡、马良(襄阳宜城人) 俞伯牙(荆州人) 钟子期(湖北汉阳人) 程颢、程颐(黄冈红安人) 陆羽、皮日休(天门人) 孟浩然、米芾(襄阳襄州人) 嫘祖(宜昌人)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荆州公安人) 钟惺、谭元春(天门人)

历 史

湖北历史源远流长。

夏商(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以前,南方民族长期在这里劳动和生活。

春秋时(前770-前476年),国土主要在今湖南、湖北地区的楚国在南方诸国中最为强盛。

战国时(前475-前221年),南方诸国统一于楚。

公元前221年,统一的秦朝分天下为四十郡,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和黔中等郡。

西汉划天下为十三部(州),湖北以汉水为界,西为南郡,东为江夏,均隶属于荆州。

三国时,吴魏分治湖北,都称荆州。

经两晋至南北朝,刘宋置荆州、郢州,又侨置雍州,萧齐继承了刘宋建制。

梁以后建制紊乱,至隋统一,仍称荆州,一度称鄂州,故湖北简称鄂。

唐分全国为十二道,湖北属淮南、山南及江南道;嗣又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一部分隶属淮南道、黔中道。

宋分全国为十五路,湖北有三十多县属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于此;有十九县属京西南路,另数县分属淮南西路、夔州路。

元朝除中央称中书省外,分全国为十一个中书省,简称行省。

湖北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以南属湖广行省。

明朝改制,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湖北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省,北为湖北省,是为湖北建省之始。

湖北省当时领有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宜昌、施南等十府。

民国初废除府、州建制,省下设江汉、襄阳、荆南、施鹤等四道,共辖69县。

后废道存县。

此后除少数县间有拆、并外,一般无变动。

1932年、1936年,又先后将69县分属11个、8个行政督察区。

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

自1927年开始,中国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

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

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1949年5月20日在孝感花园成立湖北省人民政府。

1949年后,省内政区迭有变更。

2002年,湖北省辖有12个省辖市:武汉、黄石、荆州、宜昌、襄樊、十堰、黄冈、孝感、荆门、鄂州、咸宁、随州;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个直管市:天门、仙桃、潜江;1个林区:神农架林区。

市、州共辖60个县(市)、38个区。

省人民政府驻武汉。

信息提供单位:湖北省地方志

文 化

文物: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又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十分丰富,享有“文物大省”之誉。

全省已查出各类不可移动的文物点15000处,已公布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3127余处,其中省政府审定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65处,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

省政府还审定公布了10座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其中荆州、武汉、襄樊、随州、钟祥等5座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山舰于1997年元月整体打捞成功,目前已完成维修工作。

全省文物古建筑丰富,形成“三二一”格局,即以武当山古建筑群、荆州古城墙、钟祥明显陵三处为龙头;以鄂州吴王城、赤壁古战场、荆州三国遗址、当阳关帝陵、襄樊城墙及古隆中等三国文物建筑和利川大水井、鱼木寨、咸丰土司王城、来凤仙佛寺等少数民族建筑为两条线;以黄梅四祖寺、五祖寺、当阳玉泉寺、襄樊广德寺、武汉宝通寺、归元寺等佛教建筑和武当山、长春观等道教建筑为代表的宗教建筑为一个重点,并辅以秭归屈原故里、汉阳古琴台、东湖行吟阁等楚文物纪念建筑的格局。

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博物馆:目前,全省有各类博物馆121个,其中综合性博物馆75个,纪念性博物馆22个,专门性博物馆24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日前,投资235亿元的省博物馆扩建工程已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

全省形成博物馆布局五大系列:以荆州、荆门为代表的楚文化特色博物馆;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昌起义门管理所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史纪念馆;以红安县革命博物馆、麻城市七里坪革命旧址纪念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等为代表的革命斗争史纪念馆;以李时珍纪念馆、闻一多纪念馆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以恩施州博物馆为代表的民族博物馆。

各类馆藏文物丰富,数量达53万余件,一级文物2926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件。

馆藏自然标本总数57万余件。

腊月三十——武汉人最重视的节日,俗称"过年"。

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

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

近年来人们又在桌子中间置一火锅,热气腾腾,更增添了节日气氛。

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间的。

吃饭前,人们先在门外点一挂鞭炮(现已禁鞭),放完鞭炮即关上大门准备开饭。

在大家围坐饭桌之前,守旧规矩的人家还要先祭祖,摆上几副碗筷请祖宗入席。

祭祖仪式之后,大家才开始上桌吃饭。

鱼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余。

家人边吃边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炸制春卷。

元宵节的晚上,人们还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馅做汤圆食用,以预祝一年工作圆满、顺利。

春节期间,人们还吃糖炸年糕,以象征新年生活甜蜜、高升。

武汉过年习俗

除夕:

男人:这天要把水缸挑满,保证3天有水用,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有自来水后,该习俗无形废止)。

然后要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

黄昏时开始祭社,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时请灶神 “上天言好事”,除夕时灶神已回来,欢迎他“下地降吉祥”。

女人:不管多忙,到这天一定要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Hai), 喜事一起来”。

然后要将牲畜喂饱,嘱咐狗不要乱吠,以免吓跑财神。

年饭:先放鞭驱邪,天亮前吃年饭,“越吃越亮”,吃时鱼不能动筷,要“年年有鱼(余)”。

其间长辈给晚辈“压祟”钱(今之压岁钱其实是讹传)。

守岁:年饭后全家围炉喝茶聊天,据说这天如果午夜前入睡,鬼魂就会附体。

守岁时家里灯都要亮着,午夜一过,家家鞭炮齐鸣(武汉1994年开始禁鞭)。

初一:

听动静:五更时鸟雀鸣叫则主丰年,群狗乱吠则主乱象。

观天色:风宜北,谚曰“北风吹到南,无钱也去担,南北吹到北(Be),有钱也没得”。

出方:初一起来,衣冠整齐,以酒酹地,拜天地家神,年幼拜尊长,然后燃鞭出门,向喜神方拜,称为“出方”。

头三天:

接年饭:头三天不能煮生米,要吃过年时吃剩的饭菜,企盼“有吃有剩”。

后来演变为家家煮面条、豆丝、糍粑当顿。

不能向外泼水,也不能扫地,以免走了“财喜”。

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否则就是“欺祖灭伦,宠妻灭母”。

初三以后拜亲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钱有势的,这叫“人往高处走”,否则便一年走下坡路。

送年:初三后可继续拜年,但要开始焚香敬神了,各寺僧侣出来沿家收年饭,施主们都不吝啬,谓之“越把越有,富贵长久”。

简介

  湖北地方文化汇东西南北之长,承楚文化之绪,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创造和发展了富有楚文化传统的多种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戏曲、说唱、歌舞等几大类。湖北现有22个地方剧种,有属于皮黄系统的汉剧,南剧和湖北越调;属于花鼓系统的东路花鼓戏,湖北花鼓戏,襄阳花鼓,远安花鼓,黄梅采茶戏,梁山调,提琴戏和文曲,还有属于高腔系统的清戏,以及外省传入的高台戏,灯戏等,其中最具影响是汉剧、楚剧和荆州花鼓戏。如以主要旅游地区划分,恩施自治州有南剧、灯戏、堂戏、傩戏、柳子戏;十堰市有山二黄、郧阳花鼓戏;宜昌市有远安花鼓戏;仙桃市有荆州花鼓戏、沔阳皮影戏、沔阳渔鼓;黄冈市有东路花鼓戏、黄梅戏、文曲戏;黄石市有阳新采茶戏;咸宁提琴戏等。这些地方剧种乡土气息浓厚,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为中外宾客所喜闻乐见。编辑本段说唱

  湖北说唱艺术非常丰富:流行于省内大部分地区的曲种有湖北评书;起源于沔阳,流行于沔阳(今仙桃)、荆州、孝感、黄冈等地的湖北渔鼓;起源于天门,流传于江汉平原各市县的三棒鼓,以及流行于仙桃、天门等地的沔阳小曲,还有在荆沙、宜昌一带流传的汉滩小曲,郧县曲子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通俗、生动,旋律质朴,颇具艺术感染力。编辑本段歌舞

  湖北歌舞在国内外较具影响的有《编钟乐舞》、《九歌》;盛行于江汉平原各市县的碟子曲;流行于鄂西南、鄂西北山区的薅草锣鼓,以及穿号子等。武汉的琴台音乐会则是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同展风采的盛会,显示了楚风汉魂的民族特色,它与“上海之春”、“羊城花会”、“哈尔滨之夏”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音乐节。此外,湖北杂技艺术也一直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武汉杂技团先后50余次出访亚非拉美60多个国家和地区。湖北文化娱乐场所主要集中在武汉、宜昌、十堰、襄樊、荆州等大中城市,近年来新建的度假区、风景区内,各种娱乐设施也一应俱全,完全可以满足中外游客的娱乐要求。编辑本段汉剧

  汉剧,旧称“楚调”,又名楚曲,楚腔,汉调,汉二黄和黄腔。流行于湖北又豫陕湘粤闽部分地区,并形成襄河,府河,荆河,汉河四大流派,汉河派成为汉剧的主流。汉剧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经过两代知名艺人的创造和推陈出新,汉剧的表演艺术炉火纯青,唱念做打,丰富多彩。其角色分为十大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未,十杂。每一行又分出若干派别,每一派别再分不同种类,总计达上百种之多。纷繁复杂的角色系统,使大千世界中的达官贵人,贩夫走卒,无不在小小的舞台上惟妙惟肖,引人入胜。汉剧的传统剧目很多,主要是历史故事、公案戏、神话戏、婚姻爱情戏和民间生活戏。现今影响较大的有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窦娥冤》、《打花鼓》,移植剧目《柜中缘》、《屈原》及现代剧《借牛》、《弹吉它的姑娘》等。编辑本段楚剧

  楚剧,旧称“黄孝花鼓”,“西路花路”,1926年改名为“楚剧”。流行于湖北,约有百余年历史,早期楚剧流行于乡间,被称为草台戏,因对剧本不知研究,对演员不加选择,只知取悦取媚,故遭厉禁。1926年李之龙主持汉口血花世界,吸收楚剧界演出,楚剧逐步取得合法地位。在表演艺术上,楚剧从京剧,汉剧中吸收了大量的艺术成分,但又不为之所束缚。旦角表演朴实细腻,唱腔亲切动人,生角讲究从生活出发,注重传统表演程式的运用;丑角则善于运用诙谐的念白和逼真的表演刻画不同形象,对丑恶事物进行辛辣的嘲讽,楚剧要求演员熟悉本地方言俚语,生活习俗和人情世故,因而保持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情趣。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有《葛麻》、《百日缘》、《泼粥》、《狱卒平冤》和现代剧《双教子》、《追报表》等影响较大。编辑本段湖北花鼓戏

  即荆州花鼓戏,旧称“花鼓子”,曾称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已有100多年历史,发源于沔阳通顺河、襄河一带,形成于沔阳、天门地区,沔阳、天门地处湖北中心江汉平原腹地,同属汉水水系,亦同天沔语系。2005年,被湖北文化厅改为“湖北花鼓戏”。 流行于沔阳(今仙桃)、天门、潜江、监利、洪湖、京山、钟祥、荆门、江陵诸县,以及孝感、湘北、鄂南等地。早年由民间艺人发起并组成班社,由闹年的 “地黄鼓”逐渐走向半职业化和职业化。荆州花鼓戏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丰富的小凋。现代小戏《借牛》、《木兰花轿》、《春姑拾斧》曾轰动一时,《花墙会》则搬上银幕。现代大戏《家庭公案》、《水乡情》,小戏《小坚决》,新编历史戏《海峡情》,古装戏《送礼记》、《十三款》,传统小戏《王瞎子闹店》等数十个剧目,均在全省会演中获奖。《家庭公案》更被省外200多个剧团移植,沔阳、潜江、监利、天门花鼓戏剧团多次应邀进京演出。编辑本段湖北渔鼓

  沔阳渔鼓是曲艺的一种,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为湖北渔鼓。 据《中国音乐词典》载: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传入沔阳后衍变发展而成。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有著名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张洪显、刘泡等四人,民间称之为沔阳渔鼓中的“三根半筒子”。后又产生了“沔阳渔鼓行会”。1911年前后,渔鼓曾与皮影戏合流,常为皮影戏伴唱。1931年后,沔阳渔鼓流传到武汉、宜昌、沙市、黄石、鄂城等地,其影响逐步扩大。至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汉平原地区。1952年以后获得进一步发展,除继续为灯影戏伴唱以外,又恢复了独立的说唱形式。1958年,沔阳渔鼓参加全国曲艺会演,皮影艺人龚本槐、胡桃芝演唱的《选车记》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制成唱片,向全国播放。由于沔阳渔鼓好唱,好听,深受群众喜爱,1958年底,由湖北省音乐协会正式改名为湖北渔鼓,全省各地普遍传唱。沔阳渔鼓艺人周忠全、黄玉堂、李海林、李福林、荣廷清扎根在武汉,成为沔阳渔鼓(后湖北道情)的曲艺家。 江汉平原荆楚大地各地方渔鼓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天门渔鼓”等。所以我们“湖北道情”“湖北渔鼓”的艺人队伍比较庞大,实力还是较强的。行成了独立的一个特色剧种,受全省人民的欢迎和传唱。不愧为全省的四大剧种之一。 后来在艺人流动和演唱实践中,又形成了沔阳派、平江派、潜江派等不同流派,或平稳质朴;或泼辣风趣;或流利委婉。传统曲目相当丰富,以反映冤案为内容的最多,被称为冤枉戏,影响较大的有《谋考案》、《十三款》等;新编现代曲目有《迷路记》、《大刀风云》等。编辑本段沔阳皮影戏

  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它以沔阳渔鼓(湖北渔鼓之前身)行腔,沔阳方言道白,故命其名。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指流行在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潜江、监利、洪湖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皮影戏是江汉人自己的“土**”,深受人们喜爱。 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006年5月20日,以江汉平原皮影戏命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解放前皮影戏还是人们过年、庆丰收、谢神、祭庙的主要娱乐活动。正月十五闹元宵演《大回窑》;二月二是土地菩萨生日,演《土地会》;三月三是寒食节,演《火焚绵山》;四

沔阳皮影

月八祭神演《箍箍阵》;五月端午节演《泪罗江》;六月六祭杨泗将军演《哪吒闹海》;七月七日演《鹊桥渡》;八月十五演《唐明皇游月宫》。娱神又娱人,皮影戏增添了节日气氛。随着科技的进步,皮影戏在舞台美术、灯光布景、特技效果、唱腔音乐、皮影操作等方面不断革新,沔阳县曾有皮影队60多个,他们不断挖掘、整理和创新,编排了一出出江汉人所喜闻乐见的皮影戏剧目。 现在仙桃市皮影队发展到40多支,从艺人员达到250多人,创造了“村村垸院演皮影”的农村文化景观。编辑本段土家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名。相传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种战舞。“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摆手舞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率众进入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摆手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小摆手又称“市把”。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多者上万,小者数百,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动人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翩翩进退,成对成双,节奏鲜明生动。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史诗。编辑本段编钟乐舞

  湖北省歌舞团编演的大型歌舞剧,共10场。由钟磐古乐(荆楚雄风)、祭祀乐舞(迎神)、乐歌(桔颂)、武舞(出征)、祭歌(国殇)、巴人舞(山猎)、八音合鸣(鸣虎、排箫、吹埙、编磐、古乐合奏)、农事组舞(采桑、耕耘)、房中乐(关睢、越人歌、慷慨歌)、大飨礼(楚宫宴乐)组成。该剧受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编钟的启示进行创作的。全剧以楚史和楚文化为依据,以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以曾侯乙编钟为主体,运用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古代楚国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祭祀、农事、征战及宫廷宴乐等情景。既保持了古朴粗矿的荆楚风貌,又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该剧公演后获得极大的成功,受到中外人士的高度赞扬。通过在海外的演出,为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贡献。湖北各旅游重点地区现在都可以看到有关《编钟乐舞》的表演。

古代

提起湖北的历史名人,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惟楚有才”这个典故。湖北位于祖国中部,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素有重教兴学、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在钟灵毓秀的荆山楚水之间,自古至今,走出了如此多的优秀人才。

以下历史名人(不完全统计):

武汉:、钟子期(汉阳)、二程(黄陂)、春申君、吴伟(江夏)、熊廷弼(武昌)

黄石:孟嘉、吴国伦、陈光亨、潘师道、江自康、刘继盛、吕调阳、徐祥、柯瑾、余国柱等

鄂州:王家璧、柯逢时、闵孝荃、曹林懋、万廷献、涂晓墅、程清泉、刘艺舟、吴兆麟、邓定远、黎子玉、周华琴、刘伯垂、彭楚藩、吴兆麟、张金保、万籁声等

十堰:尹吉甫(房县)、陈世美、秦香莲(丹江口)施洋

荆州:楚庄王、优孟、伯牙、楚成王、楚穆王、楚宣王、楚威王、岑参、张居正(荆州)、孙叔敖、戎昱(江陵)、伍子胥、申包胥(监利)、车胤、公安三袁(公安)、杨溥(石首)、黄承彦(洪湖)

宜昌:屈原(秭归)、王昭君(兴山)、董和、董允(枝江)、文安之等;

襄阳:卞和(南漳)、刘秀、宋玉、王延寿、王逸、马谡、马良、向朗、向宠(宜城)张悌、庞德公、庞统、习凿齿、孟浩然、张继、张柬之、柳浑、杜审言、范宗尹、魏玩、蒯越、蔡瑁、杨仪、廖化、张悌、习郁、神会、任亨泰、王聪儿、单懋谦等;

荆门:老莱子、养由基(沙洋)、朱厚熜(钟祥)、王匡、王凤(京山)、周培公等;

孝感:斗子文(云梦)、黄香(云梦)、斗彀於菟、费祎、孟宗、熊赐履(孝昌)、宋庠、宋祁(安陆人)、砚弥坚、李幼滋、陈蕖(应城)等;

黄冈:五祖弘忍、瞿九思、汪可受、帅承瀛、邢绣娘、魏英(黄梅)、毕升、金光悌(英山)、欧鹏(黄州人)、闻一多、姚明恭、陈沆、庞安时(浠水)、李时珍、康茂才、顾景星(蕲春)、徐寿辉、万密斋、瞿瀛、王葆心(罗田)、四祖道信、余玠、杨际泰(武穴)、邹普胜、阎伯屿、梅之焕、周文江、刘天和、李长庚(麻城人)等;

随州:连南夫、杨涟(广水)、明玉珍(随县)、季梁、曾侯乙(曾都)、边居谊等;

仙桃:陈友谅、张定边、张必先、陈文烛、徐耀文、卢靖、卢弼、张难先、李之龙、杨显东等;

恩施:巴务相(长阳)、巴蔓子、牟文绶(利川)、田彦伊、雷世兴、伍昌臣(宣恩)、田世爵、田舜年、田九霄、陈连升、田九龄(鹤峰)、覃鼎、温朝钟、王锡九(咸丰)、饶应祺、樊增祥、陈世凯、妺喜(恩施)等;

天门:刘焉、刘璋、陆羽、皮日休、钟惺、谭元春、周嘉谟、鲁铎等。

咸宁:方琼、方琳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的身世记载屈原身世的材料,以《史记·屈原列传》较早而具体。司马迁之前,贾谊在贬谪长沙途经湘水时,曾作赋以吊屈原。文中引用了屈原《离骚》及《九章》中的一些篇章,转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与《史记》所载完全契合。和司马迁同时代而年辈稍早的有东方朔作《七谏》,庄(东汉人避讳作严)忌作《哀时命》,都是摹仿屈原的作品,文中所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也与《史记》所述相接近,所以《史记》所载屈原事迹是基本可信的。当然,传中也有偶然失叙或史实错记之处。

近代少数学者对屈原的存在表示怀疑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

关于屈原的出生年月日,《离骚》中自述:“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对此有不同解释,大致可分两说:一是王逸说,他认为“摄提”是“摄提格”的省称,屈原生于“太岁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即寅年寅月寅日;二是朱熹说,他认为“摄提”是天上星座名,并不说明什么年份,两句只是说屈原生于寅月寅日,但年份不明。二说之中,王逸说更为流行,但因所据历法不同,结论各异。浦江清推定屈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正月十四日生,这一结论较为精细。

屈原的远祖是颛顼高阳氏,应是夏氏族的一部分。据《史记·楚世家》说,高阳氏六代孙名季连,是楚的创业始祖,姓。周成王时,季连的曾孙熊绎受封于楚,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传至熊通(一作达),就是楚武王。其子瑕,封采邑于屈,子孙就以屈为氏,所以屈是楚国姓的分支。自春秋以来,屈姓历世都担任楚国的显要职位,担任高级官职莫敖的有屈重、屈完、屈荡(前后两见)、屈到、屈建、屈生等,多半是父子相传。

屈原的父亲,《离骚》中称其名为伯庸,可能也是化名。另外,传说中屈原还有一姊。

屈原所得姓的屈地,今已很难确指在何处。屈原故里只能据汉以后各家之说来推断,诸说中以丹阳秭归的传说为最多。丹阳即楚始封之地。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引袁山松《宜都记》说:“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秭归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原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这是汉魏以来关于屈原故里的最具体的说法。

屈原的政治活动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重要政治家。他的一生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度过。了解他的政治活动经历,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文学成就的重要前提。

自屈瑕任莫敖后,这个职位几乎全由屈氏子孙世袭。其职位仅次于令尹。《屈原列传》说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据现有史料可以考知的战国时期担任过楚左徒的,仅屈原与春申君二人。春申君以左徒升为令尹,与楚旧制莫敖升为令尹相同。而从《屈原列传》所载屈原在内政、外交方面担负的职责来看,左徒亦与莫敖职位相当,可能就是春秋时代的莫敖。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辅佐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于齐。

屈原的政治活动是和当时历史发生变革的情况相联系的。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诸侯国家都已自成中心,相互争霸,楚国的形势与中原各国有相似之处,并由于地理和政治上的有利条件,发展成新兴大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经过长期兼并,形成了七雄并峙的新局面,其中又以秦、楚为最强。

屈原辅佐楚怀王,正在七雄激烈争斗之时。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怀王让他“造为宪令”,即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项。“宪令”涉及推行变法之事。楚国在悼王时,已有吴起变法的先例。怀王初年,也想有一番作为,曾争到合纵之长,因而屈原希望变旧更新,一度受到怀王的支持。可是,楚国的变法本来就不够彻底,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屈原的被疏远,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

屈原和旧贵族集团的斗争,还表现在对外政策上。屈原分析了当时形势,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策略,这是对楚国有利的正确策略,怀王曾采纳他的主张,并派他出使齐国。屈原被疏远后,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土地诱惑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怀王就改变了对外政策,采取绝齐亲秦方针,结果使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吃了大亏。怀王恼怒,又轻率出兵伐秦。由于没有齐国的支援,被秦国打得大败,还丧失了汉中之地。在危殆的形势下,屈原曾被怀王再次派往齐国,以图修复两国交好。但不久,秦昭王又提出秦楚两国联姻,要与楚王会面,屈原谏阻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之子子兰却劝怀王去秦,说:“奈何绝秦欢”怀王终于去了秦国,果然被扣留,最后客死于秦。当时屈原已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汉北地区。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除左徒外,屈原还曾担任过“三闾大夫”一职。三闾即楚宗室昭、屈、景三姓聚居之所,三闾大夫应当就是春秋、战国以来晋、鲁等国的公族大夫,职务是管理宗族事务,教育贵族子弟,汉代的宗正与之相当。屈原之为三闾大夫,肩负着教育宗族胄子的重任。这在《离骚》中有很清楚的表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他为培养后备人材付出了大量心血,但结果却是“兰芷变而不芳,荃蕙化而为茅”,他辛勤培育的一批人,竟变成了反对自己的敌对力量,使他感到极大的苦痛。

屈原的思想和创作屈原学识渊博。他对天文、 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子胥及楚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语辞。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汉文学史纲要》)。

、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2、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

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3、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4、王蒙与"水厄"

王蒙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蒙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事见《世说新语》:"王蒙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5、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

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6、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

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湖北出了那些箸名的历史人物

尹吉甫(十堰房县人) 陈世美(十堰丹江口) 屈原(宜昌秭归人) 宋玉(襄阳宜城人) 伍子胥(荆州监利人) 陈友谅(荆州监利人) 庞...
点击下载
上一篇:熟附丸简介下一篇:芫花散简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