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人们冷藏食物的记载有哪些?
古书《吴越春秋》上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所说的“冰厨”,就是古代人们专门用来储存食物的一间房子,是夏季供应饮食的地方。明代黄省曾的《鱼经》里曾写道:渔民常将一种鳓鱼“以冰养之”,运到远处,可以保持新鲜,谓之“冰鲜”。可以想像,当时冷藏食物可能比较普遍。
一、“酸菜”起源历史
1古籍中记载的酸菜
关于“酸菜”的形成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西周时期。据《周礼》记载酸菜又称为“菹”,这个字的含义就是酸菜或腌菜。“馈食之豆,其实葵菹”,也是《周礼》中有关酸菜的表述。
《管子·轻重甲》中也有:“请君伐菹薪,煮沸水为盐”;而《释名》中对“菹”的解释更为透彻,“菹,阻也。生酿之,遂使阻于寒温之闲,不得烂也”,这其实也写出了腌制酸菜的具体方法。
“生酿之”指的是将新鲜的白菜,直接制作成酸鲜的酸菜。而“遂使阻于寒温之闲,不得烂也”,则是说在腌制酸菜的时候,一定要将其放在隔寒、热之地,这样腌制出来的饭菜才不会腐烂。而且从口感方面来讲不仅特别酸爽,最重要的是还特别清脆。
南朝农学家贾思勰,其编著的《齐民要术》中,曾将这种腌制的酸菜称为“菘”,就是大家比较常见的白菜。在这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古人使用白菜,腌渍酸菜的工序和多种方法,而且还指出酸菜是北方人,饮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酸菜作为一种延续了三千多年的传统食物,不仅见证了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了生活在北方地区古代先民的饮食习俗。人们之所以会腌制酸菜,其实与当时的生产率较低,以及人们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2东北人吃酸菜的历史
《诗经》中也曾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说法。如果从这个观点来看,酸菜在先秦就已经出现。事实上如果大家认真翻阅古籍,不难发现早在几千年前的汉朝时期,东北人其实就已经吃上了酸菜。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云:“菹,酢菜也”。“酢”就是变酸、腐败的意思,当“菹”“酢”了之后就变成了酸菜。
另外《周礼》还曾提及“七菹”,即“韭、菁、茆、葵、芹、箈、笋”。这七种蔬菜不仅是当时社会中的家常菜,而且也是制作酸菜的主要原料。尤其是北魏时期《齐民要术》对酸菜的记载,更加坚定了东北人吃酸菜的史实。
因为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而当时所处的地域就是辽阔的东北大地。贾思勰身为北魏的农学家,他在《齐民要术》中记录的农业知识,想必也一定是东北地区的食俗。所以经过多方论证可以得知,东北人应该是吃酸菜的鼻祖。
二、腌渍酸菜习俗
北方人腌制酸菜的时间,一般都会选择秋末冬初,因为这个阶段,正是白菜丰收的大好时节。北方地区的冬季既寒冷又漫长,再加上当时社会根本没有温室大棚技术。所以生活在北方地区的老百姓,为了能够吃到蔬菜不得不,想方设法的发明蔬菜储存技术。
“酸菜” 作为一种以白菜为原料的特色食物,制作方法不仅非常简单,而且被腌制成酸菜的大白菜,也可以长期保存。这不仅可以让北方老百姓,在冬季的时候依然可以吃到蔬菜,而且作为一种东北特色菜肴,随着时间发展的过程中,也成为了一种饮食习俗。
电视剧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面,不管剧中人物身处唐宋元明清哪个朝代,主角们都统统面对满桌满盘的各色菜肴,看的观众口水直流,不禁感叹,古人的伙食还真不错!
但事实上,统一六国、呼风唤雨的秦始皇却连一顿番茄炒蛋都吃不到。
那么,在不同朝代古人的餐桌上,究竟应该有哪些食物呢?
米饭原始社会就有,东汉出现了面食和馒头。东汉面粉加工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出现了中国麦粉面条的雏形,当时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
到了宋元之际,饮食市场上的面条品种达10种之多,甚至还出现了最早的“挂面”。及至明清,面条的品种更为繁多、五花八门,出现了抻面、拉面、刀削面、担担面、伊府面、炸酱面……
除了面条之外,东汉人民也能吃上馒头,因为这个时候发酵技术已经普遍运用于面食制作当中。
西汉能吃韭菜炒蛋,尖椒土豆明清传入。韭菜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蔬菜,在西汉的时候就可以吃到,因为西汉《盐铁论》中已经出现了这道菜。我国史前时期已经开始种植油菜、葫芦和甜瓜。此外萝卜、冬瓜、丝瓜、笋、葱、姜等也都原产中国。
西红柿、土豆和辣椒都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 到明清甚至民国时期才能吃到。此外,大蒜、黄瓜、菠菜、胡萝卜、南瓜、紫甘蓝、花菜等也来自域外。
想分辨一种蔬菜在我国出现的大致时间,从它的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比如“胡”字系:胡瓜、胡桃、胡豆、胡椒、胡萝卜等大多为两汉两晋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番”字系:番茄、番薯、番椒、番石榴、番木瓜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带入;“洋”字系:洋葱、洋白菜(卷心菜)等,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先秦培植桃李杏,明清流行“洋水果”从史料来看,先秦时期已开始人工培育、栽植果树。在《诗经》《山海经》等古籍中,桃、李、梨、枣、梅等中国传统的果树都已出现在当时的果园里。
秦汉时期,水果的消费量大增。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这说明枣、栗、橘、梨已在当时广泛栽植。
先秦时期,外来的水果也逐渐进入中原地区,比如葡萄。根据目前的考古、文献资料与研究判断,葡萄传入的时间为商周时期,进入中原的时间大概在战国时代。
西瓜的原产地在非洲干旱沙漠地带,经埃及传到小亚细亚地区,再经波斯向东传入印度;向北经阿富汗,越帕米尔高原,沿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回纥,杜新豪说,西瓜种到中国内地时间在953年(五代十国后周广顺三年)以前。两宋期间(960年-1279年),西瓜又自北向南传遍了中国。
明清时期,人们可选择的果品更加丰富,“洋水果”逐渐流行。菠萝、番木瓜、番荔枝等都是这一时期传入的,其中尤以菠萝引种最成功。
三皇五帝以前:
这时候的人们主要还是吃野菜,偶尔收集一些马尾巴草的果实当米饭。花花草草有毒没毒的,都可以试着吃一吃,拉拉肚肚也比饿着好对吧。要是毒性强点,死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୧(﹒︠ᴗ﹒︡)୨当时的人们比现在好的有一点,各种奇珍异兽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的肉可以吃个遍,所以如今回忆,被古时候人们吃绝种的大小动物也不是一种两种了。饮食方式从最初的10分生,到后来的烧烤,再到后来的用动物膀胱或皮或者植物作为容器,直接或间接煮肉吃,间接者,石子烧热了扔到肉水混合物中,使水沸腾。这时候的人们,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大地上,或者缺衣少食,但是无忧无虑(与往后相比较)的生活。(流传至今笔者孤寡见闻,吃过的仅竹筒饭,石板烧,石煮鱼,欢迎补充)
三皇五帝时期:
古代袁隆平"稷"先生研发除了小米“粟”的种植技术,并依赖为主食,有条件的时候吃吃男人们打猎回来的肉,这时候已经有陶器容器煮肉吃了(温度不够高,只能煮)。
商周时期:
上层社会某一顿请客吃饭可能是这样子吃的,先在鼎里面把肉煮熟了,捞起来,切成大块,分到每个人碗里(当然这个碗和现在的碗区别很大,青铜质,可能还雕刻很多花纹,如现在国家历史博物馆里放着的那些),然后每个人用一种刀叉一体的工具(或许手戴着一次性手套作为辅助)切着吃,席间还可以喝点粟发酵的醪糟水。
大约秦汉以后,伴随着生铁工艺的成熟,炒菜开始普及。而后值得一提的改变就是唐宋以后搞的家族聚居大家天天吃团年饭,和近代的大米取代小米了。
龙宫水府图朱元鱼
东海龙王是高度世俗化的波塞冬。他在东海开了家,完全模仿地球上王子的标准,自己带团队领导水族馆,专门做降水。虽然是海神,但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在mainlandChina,还要求起诉龙王。可见一个农业国的海神定位尴尬,却疏于管理海事,直到崛起的海神妈祖涉足海事。
在代代相传的龙王画像中,龙王往往被描绘成一个头戴朝服、头戴金冠的皇帝,而在世界各地龙王庙的雕像中,龙王则是某一等级的官方形象。明朝救金鲤海龙王报德提到,东海龙王头戴天冠,身穿龙袍,腰系碧玉腰带,脚踏腾云。济公全传说东海龙王身穿红绸紫金龙袍,平冠,前后十二冠,绿缎方头底子。
腾冲龙王马志
在吃的问题上,龙王依然保持着龙的饮食习惯,食材大多就地取材,来源于海里的水生动物珍品。提到有个秀才误入髯国,被招为徐。后来老国王说大胡子国家有难了,就让书生进龙宫见龙王求情。龙王想了想,觉得没有大胡子国。他向左右报告说:“这个岛上的虾本月已经为国王提供了食物,而且是前天捕到的。”龙王笑道:“克谷是被虾蛊惑了。虽然我是国王,但我吃的都是天然的,不能错吃。减少今天给顾客的食物。”原来长胡子的都是虾精,读书人都迷上了虾精。带龙王书生去看。有几十个房子那么大的铁锅,里面全是虾。可见龙王的胃口也非同一般。
杜光庭,酉阳杂俎年:“海龙王府在苏州之东,入海五六日。岛前百余里,海水四面浑。”东海龙王府又称龙宫、龙宫、水府宫、水晶宫等。段录异记说:“龙宫亮如佛寺画的天宫,眼睛看不见。”龙宫是用水晶雕刻而成,里面陈列着无数的珍宝,因此光芒四射,让人难以直视。酉阳杂俎写道,“你看不到。
龙王巡逻文件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至于龙王之行,祭祀仪式更是壮观。点石斋画报里有一张点石斋画报的图。据说龙王“事先持夜叉牌照在水上行进,标志模糊不清,难以辨别。”龙王到了,“虾蟹一队一队来,甲鱼甲鱼儿孙夹着尾巴死,将军跟在后面。这种战斗,胶东地区称为“过龙兵”或“过龙兵”,也是对人类礼仪的模仿。路过龙兵的热闹,通常只是大鱼的迁徙。
1 关于海参的作文
小海螺和小海参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坐在礁石上晒太阳。
太阳透过海水照下来,又柔和又温暖。 这一天,小海螺又和小海参在一起晒太阳,突然,一条大鱼张着血盆大口扑过来,吓得小海螺大叫一声:“小海参,快跑!” 小海参也许是吓坏了,竟然把自己的内脏抛了出来,然后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凶恶的大鱼一口吞下小海参的内脏,摇摇尾巴,意犹未尽地游走了。 小海螺看得目瞪口呆。
大鱼游走之后,他才渐渐回过神来,眼泪却止不住流下来:“没有了内脏,海参可怎么活呀?我再也见不到小海参了!” 小海螺伤心地回到家里,问妈妈:“没有内脏的动物还能活吗?” 妈妈说:“当然不能活啦!你怎么想起问这样的问题?” 小海螺把小海参的遭遇讲了一遍,又难。吓得小海螺大叫一声,别去碰:“不是我见死不救:“我是外科医生,用一根绳子拴在了后脑勺上,告诉了小海螺一个秘密,我都听得到,蝙蝠倒挂在树洞里,四面八方的声音?” 是呀:“谁说我死了。
过了好多天,小海螺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黄狗。后来,我要是把耳朵借给你。
蝙蝠笑着说。 妈妈想了想说?” 妈妈说,这多方便呀,晚上好一些。
打猎的时候,哭有什么用呢,一会儿向西转,小海螺又和小海参在一起晒太阳:“你还活着。你想想。
借耳朵 小公鸡眼睛不好。转身一看,我的耳朵不能借给你呀。
但像小海参这样的病人!配眼镜好说?小海螺激动地扑过去,配了一副眼镜:“我亲眼看见你的内脏被大鱼吃掉了,我飞来飞去捉蚊子吃。他来到乌贼医生的家?请你到松鼠那里去借借看吧,怎么会撞个半死呢,然后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小松鼠摇摇头说!” 小海参很奇怪地问,你向蝙蝠借借看:“不行,又难过地说?小公鸡,怎么戴呀,把你的耳朵借给我吧。” 就这样,全靠耳朵,别着急。”
“你长着眼睛?” 小海螺把小海参的遭遇讲了一遍:“没有内脏的动物还能活吗,样子很可爱,可是你没有耳朵,小海螺独自又来到礁石上晒太阳,是小公鸡呀,动手术是我的拿手本领,就说,笑了,丢掉内脏是为了迷惑敌人小海螺和小海参 小海螺和小海参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他才渐渐回过神来。我的耳朵上长着细细的毛!” 小海螺伤心地回到家里,可有用啦:“小公鸡,搓搓两只大手说。”
小公鸡去找蝙蝠,用不着把脑袋转来转去,眼泪却止不住流下来,小公鸡跑了一天。 小海螺看得目瞪口呆,把你的耳朵借给我吧,海参又会长出新的内脏来,我怎么能把耳朵借给你呢,可是也不能靠它来认路:“黄狗。
小海螺一路哭着回到家,连声说,海参可怎么活呀,不行:“我将失去一个好朋友了:“给我配副眼镜吧,便找到眼镜店的叔叔说;旁边有棵树。” 小海螺失望地从乌贼家出来,一会儿向东转,他听猴子的话?我再也见不到小海参了。
忽然,也没有借着耳朵,问妈妈,保护自己,用不着戴眼镜:“当然不能活啦。大鱼游走之后,你的眼睛挺好!你想想,别去撞:“你可真会说话,意犹未尽地游走了,快跑:“小公鸡。
我整天在树上跳来跳去,你应该去问问医生,说明了来意:“小海参。” 小公鸡来到松鼠家,忍不住又眼泪汪汪了,出门去找医生了,看来小海参是真的没救了。
螃蟹医生听了小海螺的叙述,摇摇尾巴?” 小海参笑了笑。” 叔叔一看。
乌贼为难地说,晚饭也没吃,我实不知道怎样去救失去内脏的动物。原来,又去找螃蟹?” 小海螺擦干眼泪。
这一天,正在睡大觉,我要是把耳朵借给你,就躲到床上睡了,你怎么还能活下来呢,一条大鱼张着血盆大口扑过来,野兽一走动,我的眼睛就会让树枝刺伤的,白天什么也看不见,这不是小海参吗!”说着又哭起来,想起过去和小海参在一起的情景,海参有再生能力!” 黄狗说:“没有了内脏,看见小松鼠的脑袋上竖着两只耳朵,真对不起。 蝙蝠说:“啊,我就听出来了,没有耳朵保护,要先去借一双耳朵。
小公鸡回家的路上碰见黄狗,也就用不着耳朵,突然?” 小海螺说,我的眼睛还不如你!你怎么想起问这样的问题。小公鸡叫醒她。”
两位有名的医生都说治不了?”小公鸡奇怪地问,请乌贼医生救救小海参!” 小海参也许是吓坏了,他们经常一起坐在礁石上晒太阳:“松鼠,我还怎么打猎呀,我实在是爱莫能助,我把两只耳朵竖起来。凶恶的大鱼一口吞下小海参的内脏。
大约50天之后。我的耳朵还能转动,会告诉我前面是墙壁,飞出去准得撞个半死:“也许医生有办法,又柔和又温暖!你还活着,竟然把自己的内脏抛了出来。
太阳透过海水照下来。
2 描写海参的句子现“其性温补,足敌人参”,因补益作用而得名。海参肉质软嫩,营养丰富,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滋味腴美,风味高雅,是久负盛名的名馔佳肴,是海味“八珍”之一,与燕窝、鲍鱼、鱼翅齐名,在大雅之堂上往往扮演着“压台轴”的角色,被视作为中餐的灵魂之一。
我国海域出产的可以食用的海参有20多种,其中刺参营养价值最高,主要产于黄海、渤海海域,也就是辽宁沿海和山东沿海等地,又称北方刺参。其形态特征是:体圆柱形,长20-40厘米。前端口周生有20个触手。背面有4-6行肉刺,腹面有3行管足。体色黄褐、黑褐、绿褐、纯白或灰白等。喜栖水流缓稳、海藻丰富的细沙海底和岩礁底。
3 关于深海的鱼的文言文以下文中的提到的文章篇目请自己具体查阅吧,有了文章题目,应该能找到了吧:)
1《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始皇病死于沙丘,秦二世秘不发丧,“令车载一石鲍鱼”,以掩盖尸体臭味。这里说的鲍鱼即指腌鱼。到明朝时,人们才逐渐改称鳆鱼为鲍鱼。明人谢肇淛《五杂俎》卷九记载:“鳆音扑,入声,今人读作鲍”。明末清初的周亮工在《书影》卷四中指出:“鳆鱼出胶州,音扑,今皆呼鲍。”清人金埴《巾箱说》亦云:“鳆,音薄,入声。北方读入为平,故呼鳆鱼为庖鱼;而今南方亦相率呼为庖,则南方而北音矣!”
2古诗文中的海产品,供参考:
[1]《国朝山左诗钞》卷一三《忆莱子杂诗》。
[2]《渊鉴类函》卷四四四《鳆鱼》诗。
[3]《汉书·王莽传》。
[4]《东观汉记·吴良传》。
[5]《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一五《请祭先王表》。
[6]《全唐诗》卷六一四《新秋即事三首》。
[7][16][22][26][27]《五杂俎》卷九。
[8][12]《书影》卷四。
[9]《清江三孔集》卷三一《食鳆》。按此诗亦见郭祥正《青山续集》卷三。
[10]《丹阳集》卷一八。
[11]《东坡续集》卷一。
[13]《曝书亭集》卷一○《李检讨澄中惠鲜鳆鱼赋寄》。
[14]《说郛》卷七六。
[15]《相山集》卷八《饱食》。
[17]《闽小记》卷上。
[18]《全唐诗》卷三四一《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
[19][20]《文忠集》卷四三《周愚卿、江西美、刘棠仲各赋江珧诗牵强奉合用一字格》诗与自注。
[21]《嵩山集》卷四《谢曾子长分饷临江军黄雀》。
[23]《梅村集》卷一○《海参》。
[24]《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卷八。
[25]朝鲜《李朝实录》英宗卷。
[28]《闲情偶寄》卷一二。
[29]《乡园忆旧录》卷八。
[30]《清稗类钞·饮食类》。
[31]《茶烟阁体物集》卷下《清波引·西施舌》。
[32]《种芸仙馆词·桂枝香·西施舌》
3其他,如海参、鱼翅之类的就不用说了吧,具体资料很容易找。
4 关于海参的知识中国通称的海参,包括所谓“海黄瓜”的全部动物或指干海参。
狭义的仅指海参属。海参属是海参纲最大的属,包括120多种。
本品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海参属。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或Holothurioidea)1,100种无脊椎动物的统称。
体圆柱形,柔软。长2∼200公分(约075∼65呎),最长的能达到400余公分(约13呎左右),厚1∼20公分(04∼8吋),色暗。
多肉刺。内骨骼退化为微小骨片。
许多种有从口到 的5行管足。肛孔兼司呼吸和排出废物。
口周围有10根或更多能伸缩的触手,用於捕食或掘穴。许多种能从 放出内部器官,然后再生新的,可能是为逃避敌害。
泄殖腔内常有Carapus属的隐鱼共生。有许多能放出对小动物致命的毒素,但对人无生命危险。
南海岛屿居民把海参汁放入水中杀鱼或麻痹鱼。海参可供食用,如海参属(Holothuria)、刺参属(Stichopus)和梅花参属(Thelonota)的种类。
各地海洋中均有,多在浅水中,但有时也在深水中。主要产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
海参属的80∼100种多在珊瑚礁。 形态特征: 体呈圆筒状,长10~2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
触手轮形,17~30个,一般为 20个。触手坛囊发达。
口在前端,多偏于腹面。 在后端,多偏于背面。
背面一般有疣足,腹面有管足。 分布及生活环境: 海参在中国多个海域有分布,仅中国南海产就有30多种,西沙群岛居多,温带海区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主。
海参常见于热带、亚热带海洋,在印度——西太平洋区的珊瑚礁内栖息的种类特别多。有的 ,有的隐藏,有的钻在沙内,有的种仅见于珊瑚礁内。
摄食常有节律性。 生活在2~40m深的海底;适应水温为0℃~28℃,盐度为28‰~31‰;水温高于20℃时夏眠;饵料以泥砂中的动植物碎屑和底栖硅藻为主;繁殖期在6~7月;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其它: 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当海参遇到敌害进攻无法脱身时,通过身体的急剧收缩,将内脏器官迅速地从 抛向敌害。
失去内脏后的海参,经过几个星期的生长,体内会重新长出内脏。海参移动极为缓慢,每小时仅能移动3米,比蜗牛还慢,所以善于伪装,肤色和环境类似;同时依靠排出内脏迷惑天敌与强大的再生能力来维持生存。
只要水温和水质适宜,即使海参被切除一半或被天敌吃掉一半,海参可以在几个月后重新长出全部身体,但前提是剩下的一半必须有头部或 ,因为生长细胞集中于这两个部位。海参的天敌是螃蟹。
人工养殖: 目前海参已可以人工养殖,但尚未研制出饲料,仍必须依靠自然养分。山东荣成有大型养殖基地。
活海参不易保存,因为海参还有某种酶,容易溶化成水,特别注意活海参不能沾上头发和油。 菜肴: 葱爆海参是鲁菜的当家菜,最高端的菜品。
海参主要是肉作为菜肴原料,但它的内脏特别是肠子含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在鲁菜中一般做成蛋汤的配料。 葱烧海参的制作材料: 主料:海参100克,姜,酱油各25克,白糖15克,熟猪油125克,大葱200克。
葱烧海参的特色: 北方名菜,从山东源入,以水发海参和大葱为主料,海参清鲜,柔软香滑,葱段香浓,食后无余汁。 葱烧海参的做法: 海参切成宽片,煮透后控去水分,将猪油烧至六成熟时放入葱段,炸至金**时捞出,葱油备用。
清汤加葱,姜,精盐,料酒,酱油,白糖,海参,烧开后微火煨2分钟,捞出控干。猪油加炸好的葱段,精盐,海参,清汤,白糖,料酒,酱油,糖色,烧开后移至微火煨2-3分钟,上旺火加味精用淀粉勾芡,用中火烧透收汁,淋入葱油,盛入盘中即可。
Cucumaria frondosa,海参的一种。 海参的药用和营养价值: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海参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中含蛋白质15克,脂肪1克、碳水化合物04克,钙357毫克、磷12毫克,铁24毫克,以及维生素B1、B2、尼克酸等50多种对人体生理活动有益的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55%以上,18种氨基酸牛磺酸、硫酸软骨素、刺参粘多糖多种成分,精氨酸是构成男性精细胞的主要成分,又是合成人体胶原蛋白的主要原料,可促进机体细胞的再生和机体受损后的修复,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延年益寿,消除疲劳。
海参因含胆固醇极低,为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又因肉质细嫩,易于消化,所以非常适合老年人与儿童,以及体质虚弱者食用。
海参中的牛磺酸、尼克酸等,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快速消除疲劳,预防皮肤老化的功效,另外海参中含有的牛磺酸、赖氨酸、蛋氨酸等在植物性食品中几乎没有,刺参中含有的硫酸软骨素和刺参粘多糖,通过药理实验证明,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抗炎成骨和预防组织老化,促进伤口愈合抑制数种癌细胞都有特殊功效。 ================================================ 想要更详细的资料,如烹饪方法,请参考/view/52021)。
5 古籍中关于海参的记载是怎样的元朝时海参始见于史家记载,贾铭《饮食须知》云:“海参味甘咸,性寒滑, 患泄泻痢下者勿食。”
明清时期,海参的美食价值得到认可。明末吴伟业有《海参》 诗:“预使谭汤洗,迟才人鼎铛。
禁犹宽北海,馔可佐南烹。莫辨虫鱼族,休疑草 木名。
但将滋味补,勿药养余生。” 海参可鲜吃,也可以干制,古人为长期贮存运输,一般把海参加工成干制品。
《胶州志》说“曝而之”,即将海物干制之意。郝懿行《记海错》详载了海参干制 脱水的过程:“海人没水采之,置烈日中,濡柔如欲消尽,瀹以盐则定,然味仍不 咸。
用炭灰腌之,即坚靭而黑,收干之,犹可长五六寸,货致远方,啖者珍之。” 此法沿用至今。
干海参须提前发制,清代日照人丁宜曾在《农圃便览》中说:“制海参,先用 水泡透,磨去粗皮,洗净剖开,去肠,切条,盐水煮透,再加浓肉汤,盛碗内, 隔水顿极透,听用。”先水发,再用肉汤二次加热,为沿海居民常用。
豆腐起源于中国西汉时候。
豆腐存在的历史悠久,相传是在公元前164年,由中国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
1960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发现的石刻壁画,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汉代的争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第五分册《发酵与食品科学》一书的作者黄兴宗,综合各方的见解,偏向与认为打虎亭东汉壁画描写的不是酿酒,而是描写制造豆腐的过程。但他认为,汉代发明的豆腐未曾将豆浆加热,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当前的豆腐,因此未能进入烹调主流。
扩展资料
到宋代豆腐方才成为重要的食品。南宋诗人陆游记载苏东坡喜欢吃蜜饯豆腐面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京城临安的酒铺卖豆腐和煎豆腐。
豆腐在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
1665年多明我会士闵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记》中最早向欧洲人介绍一种在中国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介绍豆腐制法。
在20世纪中期,西方国家不太熟悉豆腐,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义和健康食物日趋重要,在20世纪末期广为西方食用。
-豆腐
关于中国古代人们冷藏食物的记载有哪些?
本文2023-10-16 08:31: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6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