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中记载的仙和神,有什么区别?
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神和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汉字上便可见一斑。
“神”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写法如下:左边是一个表示祭台的“示”,右边是一个正在祭祀的人。那么,被祭祀的是什么人呢?答案是:死人。
(金文“神”字)
再看“仙”字,纂书中的写法是:上人下山。《说文解字》有云:“人在山上。”又云:“屳,入山长生,即仙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入山修炼,长生不老的人,即为“仙”。
(纂文“仙”字)
小结:“神”字是“示”字旁,表示死人,“仙”字是“人”字旁,表示活人。所以神与仙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神是死授,仙是生修。即:肉身尚存,还可成仙,肉身既灭,只能封神。这就是为什么关羽是神而吕洞宾是仙,因为关羽死了,而吕洞宾还活着。
所以,神来到人间叫“显灵”,通常看不见、摸不到,而仙来到人间叫“下凡”,肉身可见,与人无异。我们现在常说的“神仙”,更接近与“仙”的含义。
有了这条基本认知,就不难回答《封神演义》中,为什么姜子牙封神,偏偏没有封自己?最主要的原因根本不是什么位置满了之类的,而是他活得好好的,没理由去死。
(姜子牙剧照)
有这个疑问的人,都是没看过《封神演义》原著的,因为原著中的封神,根本不是什么好事。书中开篇第一回就写到,姜子牙因为得到了截教的宝物聚魂幡,元始天尊很高兴,这才说道:“此物可除去周武王及姜子牙在封神榜里的名字。”
由此可见,对于仙来说,封神是一种惩罚,意味着肉身已死,只剩一丝真灵。而且,通常情况下,神的地位是要低于仙的。所以,以姜子牙的道行,为什么不保留肉身修炼成仙?直接送死去当神不是傻吗?
所以,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上神”的地位要高于“上仙”,虽然不能说人家这么设定就是错,但至少不符合中国传统神话体系的规则。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剧照)
神与仙还有一个区别,那就是神的概念是很宽泛的,全世界各国都有自己信奉的神,但是仙是中国道教特有的概念,专指那些超脱轮回、长生不老的人,他们通常法力无边、无所不能,比如张果老、吕洞宾、太白金星,这都是仙。
总体来说,当仙肯定是要比当神要更好的,但与此同时,成仙的难度也要远高于封神。
封神是比较随意的,凡生前有功德者,无论什么出身、什么背景,都可以被封神,比如赵公明、关羽死后封“财神”,秦琼、尉迟恭死后封“门神”,就连被吕后扔进厕所惨死的戚夫人死后都封了“厕神”。
(关羽死后封神)
通过这些例子也不难看出,神大多数都只是底层“公务员”,有具体的职位和责任,是要干活的,而仙大多数都是高高在上的领导,也就负责炼个丹,开个会,喝个茶什么的。
成仙美则美矣,但实现起来是非常难的。有个词叫“得道成仙”,你得先得道,然后才可能成仙。也就是说,你得先皈依道教,然后潜心修炼,而最终能修炼成功的却不及千万分之一。
不过,成仙的难度虽然大,但修仙的门槛却并不高。《西游记》里,太白金星就曾说过:“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什么意思呢?什么叫“九窍”?
(太白金星剧照)
“七窍”我们都知道,是指头部七个孔窍,即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朵、一张嘴。而“九窍”,就是外加排泄系统中的水道和谷道。哺乳动物的水道和谷道是分开的,所以是“九窍”,而低等的爬行类动物的水道和谷道是共用一处的,所以是“八窍”。
“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的意思就是,想修炼成仙,那你首先得是哺乳动物。所以,即便是龙王,也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仙。更典型的例子是白素贞,明明有千年的道行,却修不成仙,只能成妖怪。这是先天条件决定的,无法改变。
(白素贞)
活着修不成仙的是妖怪,那么死了封不了神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太简单了,有功德的人,死后封神,而普通人呢,死后就是鬼喽。
仙风道骨、仙风道气 、仙风道格、不吃烟火食、乔松之寿
一、仙风道骨 [ xiān fēng dào gǔ ]
解释:骨:气概。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出自:唐·李白《大鹏赋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译文:我从前在江陵见到天台司马子微,对我有仙风道骨,可以与神游八极的表,于是写了《大鹏遇到很少有鸟赋》以自我扩大。
二、仙风道气 [ xiān fēng dào qì ]
解释:犹仙风道骨。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出自:明·屠隆《彩毫记·泛舟采石》:“老爷身着宫锦袍,头戴华阳巾,仙风道气,轩轩霞举。”
译文:老爷身上宫锦袍,头戴华阳巾,仙风道气,轩车霞举。
三、仙风道格 [ xiān fēng dào gé ]
解释:犹言仙风道骨。指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与神采出众,与旁人不一样。
出自:宋·苏舜钦《朝奉大夫天章阁待制王公行状》:“公襟上高爽,有仙风道格,日与二三逸人,放意于江山之间。”
译文:您衣襟上高爽,有仙风道格,天和几个逸人,想象在江山之间。
四、不吃烟火食 [ bù chī yān huǒ shí ]
解释: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出自: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直方诗话》:“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译文:文秘密先与李公择人来给家里写长句子。后再次同苏东坡来,坡读他的诗,叹息说:“这不是不吃熟食的入道语言。
五、乔松之寿 [ qiáo sōng zhī shòu ]
解释:乔、松:古代传说中的仙人王乔和赤松子。指像仙人那样的长寿。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大王诚留意如此,则心有尧舜之志,体有乔松之寿。”
译文:大王若留意这样,就心有尧、舜的志向,身体有高大的松树的寿命。
(一)神仙的含义及神和仙的区别
“神仙”一般是指修炼得道,神通广大,变化莫测而又长生不死之人。即“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神仙”也称“仙人”、“真人”,统称“仙真”。其实,神与仙是有区别的,神是先天自然之神,是出于天地未分之前,也称先天之圣,是先天就存有的真圣,按《抱朴予》的说法,是属于神异类,“非可学也”。比如三清尊神、玉皇大帝、南极仙翁等天界尊神,就不是世间的凡人通过修道能够修成的。仙是后天在世俗中修炼得道之人,也称后天得道仙真,凡是通过长期的修炼,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人,就是仙人。中国古籍中的“神”字,内涵相当丰富,既包含有“超自然力”,人们难于预测、驾驭者谓之神,如《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又日:“唯神也,不疾可速,不行而至。”又有精气等谓之神,如“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世。’”又有“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智之精气谓之鬼。”还有长生不死者谓之神,如《家语》曰:“不食者,不死而神。”可见“神”既包含先天神灵,也包含有精气之神和希求不死之愿望。道教谓老而不死曰仙。汉末刘熙所著《释名》一书解释: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葛洪说: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疚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其有道,无以为难也。钟、吕认为,所谓仙与人的分野,在于阴阳状况的不同。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负阴抱阳而为人也
(二)神仙的形象及特性
关于神仙的传说,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在中土广泛流传。《庄子·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燕齐海滨一带,传说有蓬莱、方丈、流洲三神山,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禽兽尽为白色,所居宫阙都用金银做成。《神仙传》中也对仙人作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描述:或者耸身入云。无翅而飞;或者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者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者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者吸食而气,辟谷茹芝;或者出入世间而人不识,或者隐其身而莫能见。仙人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潜江隐身,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三)神仙的品位
道教最早经典《太平经》中的神仙体系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将仙人分为三等:“上士举行升虚,谓之夭仙;中土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天隐于》又将仙人分作五类;在人称人仙,在天称天仙,在地称地仙,在水称水仙,能神通变化称神仙。《太真科》中又分为九品:“上仙、高仙、大仙、神仙、玄仙、真仙、灵他、至仙
(四)神仙统辖的洞天福地
据《云笈七签》载:道教有三十六天说(圣境四天、四梵天、三界二十八天),三十六天总由三宝君所统。其欲界为“有色有欲”,“交接阴阳,人民胎生”。欲界以上为色界、无色界,“人寿命长”,但未断生死。四梵天又叫种民天、圣弟子天,“人断生死,三灾之所不能及”。三清境是九圣、九真、九仙所居。
道经载:八方巨海之中有十洲三岛,皆人迹所稀绝,为仙人游息之处,有不死之仙草。十洲为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鳞洲、聚窟洲。三岛即昆仑、方丈、蓬丘。在地上的诸名山中,有仙人及真人统治之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七十二福地,在名山大川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多得道之所。
(五)神仙实有、神仙可学
道教认为神仙是真实存在的,道教大量的神仙记传、神仙故事、神仙传说等,都以生动的实例来论证神仙的存在。葛洪《抱朴子内篇》中《论仙》、《对俗》两篇,反驳怀疑神仙存在的种种观点,论证神仙实有。有人认为,有存必有亡,有生必有死,这是人之常理,““未闻有事于万年之春,久视不已之期者矣。”《抱朴子》说:“夫存亡始终,诚是大体,其异同参差,或然或否,变化万品,奇怪无方,物是事非,本钧未乘,未可一也。”认为天地无穷,电鹤长存,所以未必所有的人和物都遵循生死存亡的规律。有人从人皆禀气而生,“受气皆有一定’出发,断定所有的人“皇天赋命
无有彼此”,都有生死。《抱朴子》指出,人有差异,物有变化,因而存在着特殊的人,可以变为仙。世俗之人,多不“知道”,不“行道”,不信神仙,迷恋名利,自然成不了神仙,见不到神仙。
《对俗》篇继续论证神仙实有。有人说:“龟能土蛰,鹤能飞天,使人为须臾之蛰,有顷刻之飞,犹尚不能,其寿安可学乎?”《抱朴子》指出,人虽然不能“土蛰”、“飞天”,但万物之中人最为灵,自有高出动物之处,“真人仅今学其道引以延年,法其食气以绝谷,不学其土蛰与天飞也”,不妨碍能修仙。
道教谓人人皆含道性,“我命在我不在天”,皆可修道成仙。首先,道生万物,道寓于物,而道是永恒的,“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见《太上老君内观经》),“生,道之别体也”(见《老子想尔注》,所以“学生”守道,就可以像道那样永恒。“深根固蒂”即可“长生久视”。《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顺气以生者也”,因此只要服气、守一,返朴归根,就可长生,可以成仙。<br> 其次,用形神关系理论,论证可以修道成仙。通过对事物的变化和医药等的作用,来类推神仙可成,神仙实有,神仙可学。为此,道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仙学理论和修仙方术。
——————
太上老君,即老子,老聃,又叫李耳,历史上实有其人,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随着道教的发展,对老子的神化日益加剧,认为老于与元始天尊一样,乃是生成宇宙之本源。北魏时,始出现太上老君的称呼(见《魏书·释老志)),以后这便成为道教对老于正式的尊称。道德天尊位于最高三天界的第三层太清仙境。农历二月十五为老于圣诞太老之神即太上老君,老子,为三清之一,道教之始祖。
1形容“神”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形容“神”的四字词语如下:
1神乎其技 shén hū qí jì
形容技艺或手法十分高明。
2神哗鬼叫 shén huá guǐ jiào
形容大喊大叫。
3神会心融 shén huì xīn róng
犹言融会贯通。
4神魂荡飏 shén hún dàng yáng
形容精神飘忽。
5神工意匠 shén gōng yì jiàng
形容建筑、绘画等构思精妙,非人力所能为。
6神而明之 shén ér míng zhī
指表面玄妙的事理。
7神飞气扬 shén fēi qì yáng
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8神飞色舞 shén fēi sè wǔ
犹眉飞色舞。形容兴高采烈。
9神工鬼力 shén gōng guǐ lì
比喻神奇超人的力量。
10神功圣化 shén gōng shèng huà
指帝王的功绩和教化。旧时对人君的颂扬之辞。
神shén
释义:1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仙。~怪。~主。~社。~农。~甫。~权。鬼使~差。 2不可思议的,特别希奇的:~秘。~奇。~异。~话。~机妙算。 3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勇。~医。~通。~圣。~速。 4心思,心力,注意力:劳~。凝~。~魂颠倒。 5表情:~色。~采。~姿。~志。 6精神:~清气爽。 7姓。
2描写"神仙"的成语有哪些1 餐葩饮露:吞食百花,吸饮露水。形容超尘脱俗的神仙生活。
2 二仙传道:两位神仙一起传授道法。比喻两从秘密地配合做成某件事。
3 鸿衣羽裳:以羽毛为衣裳。指神仙的衣着。
4 鸾姿凤态:比喻神仙的仪态。
5 青女素娥:青女:福州传说中的霜雪之神;素娥:传说中嫦娥的别称。形容天上的神仙美女。
6 珠箔银屏:箔:帘子;屏:屏风。珠缀的帘子,银制的屏风。多形容神仙洞府陈设华美。
7 瑶台银阙:装饰华丽的楼台宫阙。多指神仙居处。
长生不死的神仙之说,在我国由来已久。在生产力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人们一方面崇拜自然、敬信神灵,一方面试图战胜自然,提高人体自身的求生能力。他们认为依靠人体自身一定方式的修为,可以长生不死,具有神通,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神仙之说。同时,古代社会人类争斗和战争不断,有些人为逃避战乱,便遁迹山林,成为隐士。这些隐士,往往以追求合乎自然、长生不死为宗旨。
由于他们与世无争、隐居潜修的神秘性,人们便以为他们真的能够长生不死,成为神仙。古代就有许多关于神仙长生不死的传说,如广成子修身千二百年而形体不衰、彭祖住世长寿八百岁等等。 长生不死的传说,逐渐演变成为神仙信仰。先秦古籍中就有许多关于仙人、仙境和修仙等传说的记载。(老子)书中提到“长生久视之道”、“谷神不死”等观念。(庄子)中对真人、神人、至大、圣人等神仙形象作了最早的生动描述,如:
《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含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齐物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沮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震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
《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瞳,众人之息以喉。"
《天地篇》:"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奠至,身常无殃。"
如此等等关于神仙境界的描述,在(庄子)书中俯拾即是。和庄子同时代的屈原仰慕神仙之道,在他的作品之中就有不少生动浪漫的神游幻想。
(九章)吟道:
驾青虬分骖白螭,
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分比寿,
与日月兮齐光。
(远游)吟道
贵真人之体德兮,
美往世之登仙, 与化去而不见兮,
名声著而日延。
奇傅说之托辰星兮,
羡韩众之得一。
形穆之以浸远兮,
离人群而遁逸。
因气变而遂曾举兮,
忽神奔而鬼怪。
时仿佛以遥见兮,
精蛟蛟以往来。
超氛埃而淑邮兮,
终不反其故都。
列子也是先秦一位思想家,在(列子)一书之中,更加夸饰仙境之美妙与神秘。如(列子·汤间篇)说,在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无底之谷,名曰归墟:
其中有玉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赢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朱,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根据庄子、屈原、列子等人对于神仙传说的描述,说明战国时代的神仙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社会广泛流传。
长生不死的传说和神仙信仰的追求,造就了许多宣称神仙之说的方士,他们宣称自己有长生不死的仙方仙药和秘术等,这些仙方、仙药和秘术,统称方术。(战国策·楚策)记载有人献不死之药于荆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也提到“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神仙传说流行较广,而热衷于神仙方术的往往又是那些身处高贵而求长生的诸侯王。
答案补充 http://bookgbbfnnorg/books/0619htm http://bookgbbfnnorg/books/0356htm http://bookgbbfnnorg/books/0509htm http://bookgbbfnnorg/books
中国古代书籍中记载的仙和神,有什么区别?
本文2023-10-16 08:40: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6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