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相关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0收藏

古籍的相关资料,第1张

选择底本。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只是整理的一个工序,但在所有工序中是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工序。古籍不论用哪种方法来整理,都必须尽可能选择好底本。而选择好底本,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学问。

影印: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由于具体影印是印刷厂的事情,有了底本就可以送印刷厂影印成书,所以有些人把它看得很简单。其实,光选择底本这件事就需要不少学问,有些影印本还要加标点,附校记,做索引,就更不容易了。

校勘: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最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除非找到古籍的原稿写定本,可以不必再作校勘外,要整理古籍就少不了做校勘。有时影印本也要做校勘附校记。同时,校勘这个工作做起来比较繁难,需要用上各种学问,因此要做好也最不容易。

辑佚: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是从类书、古注以及《永乐大典》中把已经佚失的古籍搜辑出来,虽不能恢复该古籍的全貌,至少能起豹窥一斑的作用。有些从《永乐大典》中搜辑的,还可以大体接近全貌。当然这不是整理古籍常用的方法,整理现存的古籍除发现有佚篇佚文外,就用不到辑佚。

标点: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和校勘一样也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不仅新整理出版的古籍都得施加标点,有些古籍影印时也得加上标点。标点这个工作,看起来比校勘简单一些,其实也需要学问,要做好并不容易。

注释: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但并不是常用的方法。有的古籍并不需要注释,有的已有合用的旧注释就不需要再做新注释,还有的分量太大而不可能作注释。注释当然要有学问,做出高水平的注释比自己写书更不容易。

今译: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注释工作的延续。要作今译的古籍比要注释的为数更少,其难度则并不亚于作注释。

索引: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但不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有些索引附在古籍原书之后,有的则可脱离原书独立成册。有的索引做起来比较简单,有的则极为繁难,必须具有专门学问方能胜任。当今又有使用计算机技术编制古籍索引和全文数据库的,已取得可喜的成绩。

序跋: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是整理的一个工序,但任何古籍在整理后都少不了这个撰写序跋的工序。当然,只有在做好其他工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写出好序跋,但真正要写出好序跋,还得有更多的学问。

附录:这也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是整理的一个工序。有些古籍本来有附录,有些虽无附录,但有许多有用的材料可收集起来编成附录。如何收集、如何编都有讲究,不可等闲视之。

古籍整理的方法、工序一共有以上十项。古籍整理工作说具体点是要做这十项工作,或者可以说,这十项工作构成了古籍整理工作的全部内容。 一些珍贵的古籍善本,若沾上各种污渍将大大影响该书的收藏价值。因此,对各种不同的污渍应采用不同的除污方法,现简介如下,不妨一试:

除霉斑。用棉花球蘸上氨水或明矾水,轻轻地在书页的霉斑上擦拭,至除净后再用吸水纸吸干;也可用水和高锰酸钾冲浓汁,用毛笔将浓汁涂在霉斑处,等五六分钟后再用草酸水涂之,并用毛笔轻轻擦拭,如此数次能去除霉斑,最后用棉花球蘸上清水擦净。

除墨渍字迹。在染有墨渍字迹的书页下边,先垫一张吸水纸,再用20%的双氧水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湿污迹,然后在书页上边放一张吸水纸,并压上重物,等干后墨水迹就会消失。如果用高锰酸钾溶液时留有褐斑,可以再用草酸或柠檬酸溶液除去。若书页上仅有一些字迹也可用褪色灵涂之即可。

除脏手指印。先用肥皂蹭去手指印,再用湿布擦去肥皂迹,最后在书页间衬上吸水纸,把水吸干;也可用棉花球蘸以温水冲兑的洗衣粉或洗洁精液轻轻擦拭,再用清水擦洗,最后将水分吸干。

除油迹。在油迹上放一张吸水纸,用熨斗轻轻地熨几遍,便可以把油分吸尽;也可用棉花球沾少许汽油或酒精轻轻擦除。

除苍蝇便迹和蚊虫污迹。用棉花球蘸上醋液或酒精,在苍蝇便迹和蚊虫污迹上轻轻擦拭,至除净污迹为止。

对于书籍上其他的一般污迹,只要用肥皂细心地擦拭,再用干净湿布轻轻抹净,然后在书页衬上吸水纸吸干水分,就基本上可以获得整旧如新的效果。 保存古籍我们一定要忌用化学胶水、化学浆糊、玻璃胶纸等修补古籍。

中国古籍的纸张,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现今通用的化学胶水、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中国式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一般不隔多时,便会使纸张变质黄脆,触手即碎,故而绝不可用。正确方法应为采用天然面粉浆糊,调以麝香、花椒,可达到修复与避虫双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时无法具备以上条件,也应宁可暂时不修,待请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复,绝不可仓促滥修,加厄典籍。

忌用洋纸夹衬古籍。

许多民国版本的拓片、字帖、纸墨拓工皆属精良,可版面之上却是黄斑累累,令人扼腕。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一些书贾作坊,贪求省惜工料费用,采用了一种叫做“油光纸”的纸张(当时流行的一种廉价的西式工业法制纸),作为字帖的衬纸。由于西式纸酸碱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蚀力,以致许多民国旧帖惨遭“黄斑之厄”。这一遗憾也使得当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条教训,即: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方为上策。

忌用化学杀虫剂防杀蠹虫。

一些新手藏书家,因为惧怕蠹虫蛀毁古籍,便时常使用一些化学杀虫剂喷洒书橱,结果蠹虫猖獗如故,而古籍却反遭其害,黄斑遍布书身。惨痛之余,古籍藏家们也悟出一点,传统古籍的纸张极为“娇贵”,受不得任何化学品的侵害,而化学杀虫剂的腐蚀只会造成“爱而毁之”的结果。传统的正确防虫方法应为:在书橱中放置麝香、芸香或花椒(也可采用质量上乘的印度奇南香),以香气驱杀蠹虫,效果极佳。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涵盖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

古典文献学就是发现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并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的学科。 分而析之,中国古典文献学大致包括以下分支,即:古典文献形态学、古籍版本学、古籍校勘学、古籍目录学、古籍注释学、古籍考证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编纂学、古籍检索学。

:完全没有问题,希望帮助到您。请及时点击采纳。

古籍的意思是什么?古籍是什么意思?

古籍的意思是:古籍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  ●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古籍」在《汉语大词典》第3435页 第3卷 29★「古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64页★「古籍」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古籍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 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   ▶ 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   ▶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

古籍的拼音gǔ jí

古籍是什么意思

古籍

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

★「古籍」在《汉语大词典》第3435页 第3卷 29 ★「古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64页 ★「古籍」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 古籍

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 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 ▶ 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 ▶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

古籍的英语单词1ancient works2ancient books

用古籍造句

1本文广泛搜集语例,对该书中的九个称谓词语加以考释,同时修正了大型辞书和古籍校注中与此相关的失误。2从浩瀚的古籍中搜集有关地层情况的记载;有如沙里淘金;但为了给祖国地质科学提供资料;付出这辛勤的劳动是必要的。3但各种繁体字版古籍中也有少许字用的是比今天的规范简体字笔画更简的字。4该文从古籍收藏环境、虫防蛀、籍修复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古往今来古籍保护的方法。5历代古籍中透析出的锡伯族族源、族称6他从古籍书店买来一本《诗经选译》高兴得如获至宝;爱不释手。7他对古籍的诠释所建构出来的文本意义,成为他写作史传类文章的基础。8文摘:世界上有18家图书馆收藏着中国散佚的266部中医古籍,其中的206部是日本内阁文库的藏书。9携运文物出境时,必须向海关申报、关凭“文物古籍外销统一发货票”和文物管理部门盖的鉴定标识查验放行。10要在浩瀚的古籍里搜集有用的材料;必须有正确的方法;不然;就会如堕烟海;茫无头绪。11依靠计算机技术的帮助编辑和出版中文古籍图书可以比以前更加容易。12用简体字写作时,如果要引用繁体字版古籍中的文句,则应把其中有简体字的繁体字简化。13摘要从刘向校书与古籍流传之间关系来看,应以“类”的观念对待刘向校书前的诸子文献。14这位老学者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国古籍,如今已经是博大精深了。15中国古籍辨伪16中国古籍辑佚17中国古籍形制18专书成语研究对古籍的今注今译有着纠谬补缺的作用。>

1《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2000年 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 三等奖

2《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2002年9月,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著作三等奖

3《中国辑佚学研究百年》,2002年12月,福建省社会科学家联合会“东南学术”1998-02年优秀论文奖

4《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2003年5月,教育部遴选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

5《中国辑佚学百年》,2004年7月,长春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三等奖, 长春市政府

6《中国辑佚学百年》,2004年11月,首届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成果奖,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7《中国辑佚学百年》,2004年12月,吉林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吉林省社科领导小组

8《后稷传说与稷祀文化》,2007年1月,东北师范大学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 特等奖

集句诗辑佚、校勘价值的不平衡性

在前面的章节里,笔者对集句诗的辑佚、校勘价值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不过,不同的集句诗作品在辑佚、校勘方面的价值是不同的,在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现分几种情况来解析。

1集句诗的辑佚、校勘价值表现为写作时代上的不平衡性。对于集句诗的辑佚、校勘价值,前文已经进行了分析,但不同时代的集句诗在这方面的价值是不同的。宋、元时期的集句诗价值最高,明代次之,清代又次之。

宋代之前出现的集句诗,即傅咸的11首《七经诗》与《列子》所载的那首集句童谣,所有的诗句都出自早期的儒家经典,这些经典直到今天还保存得非常完整,也没有多少版本差异,所以谈不上什么辑佚、校勘价值。宋代发展起来的集句诗就不同了。石延年和胡归仁写作集句诗,多用唐、五代诗句,所以其诗不仅具有辑佚价值,而且能够校勘现有的一些传本。以石延年今存的3首集句诗来说吧。如《偶成》:

年去年来来去忙,为他人作嫁衣裳。仰天大笑出门去,独对春风舞一场。

从今存的材料看,此诗最后一句应该是佚句,可以辑入唐五代无名氏的作品中。其余3句分别出自唐代郑谷的《燕》、秦韬玉《贫女》和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都与原诗相同。又如《下第集句》云:

一生不得文章力,欲上青云未有因。圣主不劳千里召,姮娥何惜一枝春。凤凰诏下虽沾命,豺虎丛中也立身。啼得血流无用处,着朱骑马是何人。

这首诗中,可以辑出的唐、五代无名氏的佚句有“欲上”“圣主”和“姮娥”3句,此外,“着朱”句出自白居易《代卖薪女赠诸妓》,各种版本均作“着红”。“朱”与“红”意思接近,具有一定的校勘价值。又如《调二举子》云:

司空爱尔尔须知,月下敲门更有谁?叵耐一双穷相眼,得便宜是落便宜。

此诗可以辑出的唐人无名氏佚句有“月下”和“得便宜”2句。其余几句中,“司空”句出自白居易《送鹤与裴相临别赠诗》,“叵耐”句出自崔橹《有酒失于虔州陆郎中肱以诗谢之》,均与原诗相同。

再看胡归仁的3首集句诗。如《集句》其一:

一第知何日?无端意不移。欲为青桂主,谁与白云期?傍架齐书帙,翻瓢作酒卮。文明终有托,休把运行推。

此诗可以辑出的唐人无名氏诗句有“无端”“欲为”“翻瓢”“文明”4句,8句之中,竟有4句佚句。它如“一第”句出自李频《长安感怀》,“傍架”句出自杜甫《西郊》,“休把”句出自释齐己《渚宫莫问诗一十五首》其十一,皆与原诗相同。只有“谁与”一句比较复杂,查不到直接的出处,然唐代陈子昂“好与白云期”(《感遇》其二十六)、“若与白云期”(《感遇》其三十二),王维“独与白云期”(《早秋山中作》),白居易“且与白云期”(《白云期》),“一与白云期”(《登龙昌上寺望江南山怀钱舍人》),黄滔“休与白云期”(《陈侍御新居》),宋代寇准“暂与白云期”(《湖上作》)等句都在胡归仁之前,都有可能是该句的出处。

《集句》其二也是如此:

白沙溪绕白云堆,但有何人把酒杯?专慕圣贤知志气,可怜谈笑出尘埃。碧山终日思无尽,清世难群好自猜。风满老松门昼掩,可怜高尚仰天才。

此诗中能辑出的佚句也有4句之多:“白沙”“专慕”“清世”和“风满”。此外,“但有”句出自薛能《塞上蒙汝州任中丞寄书》,原作“更与何人把酒杯”;“可怜”句出自郑谷《寄赠杨夔处士》,原作“可能高尚仰天才”。“但有”与“更与”的不同,“可怜”与“可能”的差别,应该在于集句诗所用版本与二人现存诗歌版本的不同,因此具有一定的校勘价值。

依据宋代现存最早的5首集句诗,不仅可以从中辑出14个唐代无名氏的诗句,而且在可以考察出来的诗句中,由于个别文字的不同,还可以据其对流传的前人诗歌进行校勘。

相对于南宋以后的集句诗,北宋集句诗在唐诗辑佚、校勘方面的价值是最高的,可惜北宋的集句诗大多不标注原作者姓名,给今天的辑佚和校勘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到了南宋,越来越多的集句诗人有意标注诗句的作者姓名,这给今天利用其辑佚、校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可是,由于宋人对唐诗的整理和保存做了大量的工作,利用集句诗来辑佚唐诗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但与此同时,其在宋诗辑佚、校勘方面的价值则大大提高了。从本章第一节的考察可以看出,胡伟的集句《宫词》100首,辑佚出来的诗句主要是宋人的,有78句之多(尚不含原注为“古词”的3句),而唐人的仅有9句;史铸的60首菊花集句诗中,可以辑出唐诗佚句仅3句,宋诗佚句却有53句之多;郭豫亨的《梅花字字香》,可以辑出的唐人佚句仅2句,宋诗佚句却至少有150句。

元代以后一直到明、清两代,集句诗越来越繁荣,但集句诗的辑佚、校勘价值总体上却越来越低。比如说,从元、明诗人的集句诗中尚可以偶尔辑出个别唐诗佚句,想在清人的集句诗里辑出唐诗佚句就非常困难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集句诗人所用的前人诗集,包括别集和选集,大都流传到今天,所以很少有佚句可辑。如果说这些集句诗中的诗句与原作者的诗句有所不同,要么是因为原来就有不同的版本,要么是被集句诗人弄错了,或者是在集句诗流传过程中出错了,因此,校勘价值也比较低。但是,这种情况有一个例外,就是那些注意采用当代诗歌的集句诗,其辑佚和校勘价值仍然是非常高的。这一点下文有专门的分析。

2集句诗的辑佚、校勘价值跟其选择对象有关系,在题材分布上也有明显的不平衡性。集句诗的辑佚、校勘价值,跟集句诗的类别有很大关系。在宋、金、元诗人笔下,集唐诗的辑佚、校勘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宋人在整理唐诗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对唐诗的整理已接近完善,所以后代的集句诗已经没有多少辑佚和校勘价值了。集杜诗与集陶诗在这方面的价值则更低。由于从北宋开始,宋人对于杜诗的搜求和整理已经不遗余力,甚至可以说已相当完备,所以当时产生的集杜诗已经没有辑佚价值了。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时,曾请孙敬清同学对北宋中期孔平仲的集杜诗《寄孙元忠》31首进行认真考察,结果竟然发现没有一个佚句可以辑录,248句诗全都可以在今存的杜甫诗歌中找到出处。这些诗句见于杜甫的147首诗歌,但其中有43句有异文。如其一的“草木黄落龙正蛰”句,出自《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草木”,杜集本作“木叶”;其二中“秋风此日晒衣裳”句,出自《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晒”字,杜集本作“洒”;“几时高义排金门”句,出自《寄柏学士林居》,“义”字,杜集本作“议”;其四“君有长材不贫贱”句,出自《短歌行送祁录事归合州因寄苏使君》,“材”字,杜集本作“才”;其六“与君相逢未恨晚”句,出自《从事行赠严二别驾》,“与君”,杜集本作“垂老”;其七“彩服日向庭帷趋”句,出自《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帷”字,杜集本作“闱”;“拖玉腰金致主身”句,出自《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致”字,杜集本作“报”;如此等等。笔者不否认孔平仲的集句诗中可能有些错误,但由于这些集句诗的写作时间较早,其中的诗句的可靠性并不比一些后出的杜诗注本差。因此,孔诗的校勘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与此类似的还有集陶诗、集李诗、集韩诗和集陆诗。集陶诗、集李诗最早出现于南宋,集韩诗和集陆诗出现得更迟,由于此前陶渊明、李白、韩愈、苏轼等人的诗集已经得到很好的整理,所以这些集句诗也没有什么辑佚和校勘价值。

集句诗辑佚、校勘价值的不平衡性,在题材分布上也有明显的表现。那些专门题材的集句诗,如宫词、梅花集句诗、菊花集句诗、纪行集句诗等几种类别,由于选句范围广泛,不拘今古,所以具有更高的辑佚、校勘价值。集句宫词、菊花集句诗的价值,通过上文对胡伟《宫词》、史铸《集句诗》的分析,已经有了一些具体的数据。历史上的梅花集句诗数量很多,这些诗歌由于大量使用当代诗人的诗句,所以具有很高的辑佚价值。张福清《李龏〈梅花衲〉对〈全宋诗〉校勘、辨重和辑佚的文献价值》一文以南宋李龏的《梅花衲》为例,就其对当代诗歌的校勘、辑佚价值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不仅如此,一些以纪行为题材的集句诗也体现出很高的文献价值。如汤华泉《宋代诗人翁元广钩沉》仅根据南宋释绍嵩的《江浙纪行集句诗》就辑得南宋翁元广的佚句88句(原文曰89句)。

不唯山水乐。(卷一,《丈亭登舟有感》)

少驻祖生鞭。(同上,《待舟西兴遣梦》)

膺门鹗独先。

得知眉寿永。(同上,《通判曾温伯生日》)

长哦气吐虹。(同上,其二)

击竹自忻然。(同上,《书事》)

南山度北山。(卷二,《同粲湛二士人游北山》其一)

那知岩下树。(同上,《忆游天竺》)

壶隐迟迟日。(同上,《题净众壶隐》)

有客功名累。(同上,《赠别张西叔之丰城》)

悟取本来空。(同上,《与保宁西堂同客三塔因有感而作》)

涉世心犹壮。(同上,《有感》)

对床清约在。(同上,《送别永上人》)

溪寒鱼队散。(同上,《翠萝亭书事》)

扪萝循鸟道。(同上,《至钱君瑞壶天因题云》)

索寞门长掩。(卷三,《走笔酬黎德夫》)

锦囊称具眼。(同上,《赠黄元吉》)

无心问世缘。(同上,《遣怀》)

卑栖气未平。(同上,《和崇上人》)

此老殊清健。(同上,《赠别性老》)

峥嵘岁且归。(同上,《有怀》)

怪服先生众骇闻。(同上,《赠张炳》)

鱼吹鉴面晕痕蹙。(同上,《西湖晚步偶成呈曾君举司户》)

奔走尘寰出老颜。(同上,《横翠亭书怀》)

乱山如画带溪平。(同上,《安吉道中》)

莫誉自成桃李蹊。(同上,《和自然》)

客里无聊久合并。

阮途未用嗟漂泊。(同上,《客邸昼寝起而追程》)

十里尘媒溪上林。(同上,《山道中答印上人游乳窦》)

绝交益愧孔方兄。(同上,《春夜书怀》)

会向天庭振羽仪。(同上,《途次走笔送张明府之都城》)

丘郎蜡屐能从我。(同上,《途次遇雨和丘德高》)

刘郎潇洒水为居。

触目韶华总诗本。(同上,《题刘唐臣新葺池亭》)

瓣香深炷夜堂禅。(同上,《夜题》)

戏墨贻嘲接暝鸦。(同上,《答朋上人》)

万瓦脚跟开花城。(同上,《憩窦园因题池亭》)

冰雪照人徐孺子。(同上,《和陈尧臣》)

属文想见翻新样。

有时出纵风烟步。(同上,《赠闻人必大》)

流水涓涓古意生。(卷四,《题谢公桥》)

兹游无乃太清生。(同上,《雨后登吸江亭》)

携茶时复过幽亭。(同上,《次韵吴伯庸竹间梅花十绝》其五)

雪引春归竹外梅。(同上,其六)

不劳拟议话图成。(同上,《呈吴伯图尚书》其二)

寒灰枯木仅堪论。(同上,《遣意》)

等闲稚子来横钓。(《游西湖之北山天竺晚归得十绝》其五)

栏边□响流泉。(同上,其七)

兴阑欲下山腰去。(同上,其八)

目尽孤烟白鸟边。(同上,《散策》其二)

好风佳月总同盟。(同上,《宿绍兴》)

萧萧细雨篷初闭。(同上,《钱清登舟》)

谩想华光写照才。(卷五,《咏梅五十首》其四)

直疑冰玉作根荄。(同上,其六)

无人同趣独支颐。(同上,其十三)

谩使诗肠日九回。(同上,其十四)

清癯偶入骚人意。(同上,其十七)

夜起荆扉趁暗香。(同上,其二十)

倚栏看处自商量。(同上,其二十四)

春风十里梅花路。(同上,其三十)

好风领略知人意。(同上,其三十二)

冰玉精神霜雪掺。(同上,其四十)

时平不怕山荒寂。(同上,其四十二)

月明溪影乱毰毸。(同上,其四十五)

向来子美知如此。(同上,其四十八)

橘柚园篱近半黄。(卷六,《再游道场》)

声采当年陆士龙。(同上,《见张明府》其一)

善政忻闻老父评。(同上,其二)

宏博自居韩若柳。(同上,其三)

道途夸客无他语。(同上,其四)

景星但欲争先睹。(同上,其五)

东南一尉癯仙外。(同上,《贺黄少府受辟》其一)

三年民戴尉曹清。(同上,其二)

相与清名映古今。(同上,《题林唐臣别业》)

文章四海已多传。(同上,《知府黄寺簿生日》其三)

只今文翰许谁攀。(同上,其六)

晚钟未用催归雁。(同上,《城西野行》)

坎止流行聊尔耳。(同上,《解嘲十绝呈浩西堂》其一)

江湖放浪未宁居。(同上,其三)

心迹悬知两握奇。(同上,其五)

浩然南北与西东。(同上,其六)

崎巇世路九回肠。

谁知贫乐异寻常。(同上,其七)

况是囊无挑药财。(同上,其九)

只有江山不改常。(同上,《浩西堂见和因再用韵》其七)

莫谈休咎动寒灰。(同上,其九)

沙边鸥鹭日相亲。(同上,其十)

未可唐捐肘后书。(同上,《示德园》)

如果把《江浙纪行集句诗》中所有的佚句都辑录出来,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令人欣喜的是,张福清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发表了几篇相关研究文章。但是,如果这些专门题材的集句诗又进一步与集唐、集古结合起来,从而有意排斥当代的诗句,则其文献学价值就会大大降低。

3集句诗的辑佚、校勘价值表现为集古诗与集今诗之间的不平衡性。大致说来,集古诗较低,集今诗较高,但具体情况又各不相同。在中国的集句诗中,历来集古诗比较发达。宋人的集古诗,基本上是集唐诗,由于距离唐代的时间相对较近,所以其辑佚、校勘价值是不容低估的。金、元的集古诗中,唐诗的辑佚、校勘价值大大降低,但由于其中增加了宋代(或加上金代)的成分,因此对宋、金诗歌的辑佚和校勘仍然是有价值的。

中国的集句诗以集古诗为主流,集唐也好,集陶、集杜、集李、集韩、集苏、集陆也好,本质上都是集古诗,而偏偏集古诗的辑佚、校勘价值相对较低,这是非常遗憾的现象。与此相反,最具有辑佚、校勘价值的集今诗却自始至终没有真正发展起来。所以,利用集句诗进行辑佚、校勘的工作重点并不是集古诗,当然也不可能是根本就没有发展起来的集今诗,而是那些不以古今标榜的“集句诗”。而就这一类作品来看,其中价值较高的也不是“古”句,而是那些年代相对较近的诗人的诗句。如前面提到的胡伟《宫词》、史铸菊花《集句诗》、李龏《梅花衲》、释绍嵩《江浙纪行集句诗》、元代郭豫亨《梅花字字香》等几种,实际上都属于这种情况。明、清两代的集句诗也是如此,而且由于这两代的集句诗比较发达,其中保存的当代诗歌佚句就会更多。待到将来《全明诗》《全清诗》编纂完成并出版之后,一定可以依赖两代的集句诗辑录出大量的当代诗歌佚句。

集句诗具有重要的辑佚、校勘价值,理当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但并非所有的集句诗都具有辑佚、校勘价值,即便有,其价值也有不同,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注释:张福清:《李龏〈梅花衲〉对〈全宋诗〉校勘、辨重和辑佚的文献价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3期,第74~79页。#########汤华泉:《宋代诗人翁元广钩沉》,《古籍研究》2008年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第200~203页。

《玉函山房辑佚书》凡五百八十余种,为卷六百有奇,吾乡马竹吾先生之所辑也。先生悯今世学者不见古籍,乃徧校唐以前诸儒撰述,其名氏篇第列于史志及他书可考者,广引博徵,自群经注疏、音义,旁及史传、类书,片辞只字,罔弗搜辑,分经、史、诸子为三编,又各因所得多少为卷,作序录以冠于篇。六百卷内,惟《经编》为稍全,《史编》则所得仅八卷,《子编》自儒家、农家外俱无目,颠倒舛错,漫无条理。盖当时随编随刊,书未成而先生卒,故其体例未能画一也。余得其书,乃参校汉、隋、唐《志》,补为目录如次,因为之序曰:

昔孔子没而大道微,汉兴六艺,仅得于焚灭之余,学者各以闻见相授受,专立门户,各抱一经,历东汉、魏、晋,诸儒迭出其所为书,若传、注、笺、解、训、故之类,愈辨而愈不胜其繁焉。六经支流,衍为诸子,纷然肴乱,各自为书,虽究其所蔽,好恶乖方,然博识多闻,苟或一言可采,则君子犹存之而弗废也。

自汉时刘歆、班固录书,序六艺为九种,历代因之,史官列有《经籍》、《艺文》,大率叙其篇次存亡以备稽考。当隋、唐之世,古籍犹未尽湮,然唐人为诸经定义疏,仅存汉注,所兼采者南北数十家外,诸儒略存梗概而已。《隋志》修于唐初,所著录汉儒旧籍,视班书篇目十已亡其六七,其幸而存者魏晋诸子,卷数虽繁,然有其名而无其书者尤多也。盖自书遭秦火至隋,而已更五厄,及其后凋零磨灭,不可胜数,非夫笃信好学、深耆先圣之道者,岂能独为是旁搜远绍哉!

我朝文教昌明,远迈前代。乾隆时启秘书之馆,诏在事诸臣,即《永乐大典》中编辑世所未见书多至二百七十部,好古之士欣然向风,于是海内佚书稍稍复聚。百余年来,学者务为搜敡,如《皇清经解》中诸家所辑古义,彬彬乎称极盛焉!

竹吾先生家贫好学,自为秀才时,每见异书,手自抄录;及成进士,为县令,廉俸所入,悉以购书,所积至五万七千余卷。簿书之暇,殚心搜讨,不遗余力;晚归林下,犹复矻矻孜孜,纂辑无虚日,其津逮后学之心,可谓勤矣!先生没后,板归章丘李氏,已有散失,稚玉驾部印行数十部,其书始显于世。既而求者日多,丁中丞稚璜、文中丞质夫先后为补刊,其残缺若干篇,而有目无书者尚少四十余种;其散见各序中所谓已有著录者,如陆希声《周易传》、刘向《洪范五行传记》、刘歆《洪范五行传》、卫宏《尚文训旨》、李轨《尚书音》、孙毓《春秋左氏传贾服异同略》、蒋济《郊邱议》、干宝《司徒仪注》、杨泉《物理论》凡九种,亦皆不存,为仍其目,以待后之博学君子蒐补焉。

先生自著书有《目耕帖》三十一卷,皆编辑经训时所札记,起《周易》至《周礼》,以附是书之后。

同治十有三年秋九月后学匡源谨序于泺源讲院。

1、清光绪九年(1883)长沙嫏嬛馆刊本。

2、清光绪十年(1884)章邱李氏据马氏刊版重印本。

3、清光绪十年(1884)楚南书局刊本。

4、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嫏嬛馆本影印出版,凡四册,前三册为《玉函山房辑佚书》,第四册为《目耕帖》。该本后附有辑佚书目书名及著者名索引,颇便使用。

5、200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续修四库全书》,亦据嫏嬛馆本编入《子部·杂家类》,收入第1200-1205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