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2收藏

小儿推拿,第1张

小儿推拿就是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小儿体表特定穴位或部位进行的推拿,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体保健的目的。

小儿推拿视频

所谓小儿推拿,就是根据小儿的形体、生理、病理以及特定穴位的形态位置等特点,专用于防治小儿某些病证的推拿方法,又称小儿按摩。当宝宝吃不好、睡不香时,推拿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简单易学,对改善小儿厌食、便秘、睡眠不好等有明显的效果。

小儿风热感冒的推拿治疗

小儿推拿护理作用

1、提高小儿机体各项功能

穴位与经络的治疗功能,已被现代临床医学所证实。穴位即为经络上的最重要点,通过刺激穴位,就可以起到调整经络气血、阴阳平衡的作用。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小儿推拿确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保证小儿气血充盈,饮食不偏,食欲旺盛、发育正常等。

2、缓解、解除小儿病痛

如果小儿身体不适,按摩小儿身体的某一部位,通过经络的联系,使其体内相应的脏腑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很广,可以对发热、感冒、咳嗽、哮喘、流口水、腹痛、腹泻、便秘、厌食、营养不良、夜啼、遗尿、近视、小儿肌性斜颈等多种常见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未病先防,提高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

小儿推拿对小儿强身防病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通过按摩,小儿气血调和,经络通畅、阴阳平衡、正气充足,因此可以起到不得病、少得病的功效。

防病传变:小儿得病后传变较快,易发生危急状态,小儿推拿可以起到预防发病、防止传变以及发生危急病症的作用。

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技巧和力度要求轻快、柔和、平稳,如果推拿力道轻重无度不但会弄疼孩子,也不会产生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不少家长也会自学小儿推拿手法为孩子推拿。但小儿推拿手法如何正确地运用、如何选用推拿穴位,针对何种病症应用何种手法都是有讲究的,家长如果没有相关的医学基础难以掌控。比如推拿穴位时,把补和泻两个手法用颠倒了,效果就大相径庭,甚至可能会伤害宝宝的身体。如果家长要学习小儿推拿,可以到正规的、有医疗资质的中医培训机构。

常见部位的小儿推拿手法如下。

1、脾经

位置:(1)拇指螺纹面;(2)拇指桡侧缘。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

操作:旋推拇指螺面或屈其拇指,沿拇指桡侧缘直推约300次,或直推拇指螺面约300次。

2、胃经

位置:拇指掌面第二节或大鱼肌外侧缘。

主治:腹泻、呕吐。

操作:直推300次。

3、肺经

位置:无名指螺纹面。

主治:胸闷、咳喘。

操作:旋推或向指尖方向直推约200次,或由指尖向上直推100次。

4、小肠

位置:小指尺侧缘。

主治:遗尿、尿赤。

操作:从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反之,推50次。

5、六府

位置:前臂尺侧缘(神门到少海)。

主治:发热、汗多、便秘。

操作:直推300次。

6、二人上马

位置:手背侧小指与无名指指关节后陷中。

主治:牙痛、惊、腹痛、脱肛。

操作:掐3—5次,揉30次。

7、虎口

位置:手背侧第一、二掌骨之中,稍偏食指(即合谷穴)。

主治:感冒、牙痛。

操作:拿3—5次。

8、腹

位置:腹部。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腹泻、疳积。

操作:指摩、掌摩约5—10分钟;沿季肋向外分推。

9、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发热、咳喘。

操作:按、揉50次,或沿肩胛骨内缘自上而下分推30次。

10、龟尾

位置:尾骨端到肛门之间(即长强穴)。

主治:腹泻、脱肛、便秘。

操作:揉、旋推300次,掐3—5次。

小儿推拿治咳嗽吗

咳嗽是小儿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冬春季节尤为多见。症状主要以咳嗽为主,伴有发热、鼻塞、胸闷气短、干咳少痰或咳嗽痰多、神疲等。 咳嗽的治疗除了常用的中西药物疗法外,也可以结合中医小儿推拿疗法来治疗。

1、父母用拇指揉板门(手掌大鱼际部)100次。

2、用拇指罗纹面在小儿掌心内八卦(掌心内劳宫四周)处作旋转运摩,左右手各1分钟。内劳宫位于掌心中,握拳中指端所指处。

3、按揉天突(在喉下方,胸骨切迹上缘正中上05寸凹陷中)和膻中(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中)穴各2分钟。

4、分推胸肋:患儿仰卧,大人在其头前,两手拇指相对,其余四指分开,自胸骨顺1~4肋间向外分推至腋中线,操作3分钟。

5、小儿俯卧,大人用拇指按揉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2分钟。最后沿肩胛骨内侧缘,自上而下左八字式分推,约30次,结束治疗。

上述方法每日一次。在治疗过程中,宜在施术部位用少许爽身粉以防患儿皮肤破损,同时应做好保暖工作。

小儿推拿治退烧吗

如果小儿是因为阴虚发热,可以用推拿方法有效治疗。

阴虚发热表现主要为午后低热,手足心热,心烦易怒,盗汗,食少消瘦,大便干,小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疗步骤:

1、补脾经: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拇指的螺纹面旋推300次。

2、补肺经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环指螺纹面旋推300次。

3、揉二人上马:用拇指指端揉小儿手背环指与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处50次。

4、揉肾顶:用中指指端着力,按揉小儿小指顶端100次 。

5、按揉足三里:用拇指指端按揉膝眼下足三里穴50次 。

6、推涌泉:用拇指螺纹面着力,自足底涌泉穴推向足趾50次 。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1、小儿推拿适用对象为9周岁以内的孩子。

2、给小儿推拿时,应选择避风、避强光、噪音小的地方;室内应保持清静、整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推拿后注意避风,忌食生冷。

3、推拿时家长要保持双手清洁,摘去戒指、手镯等饰物。指甲要常修剪,刚剪过的指甲,一定要用指甲锉锉平。冬季推拿时双手宜暖。

4、小儿过饥或过饱,均不利于按摩疗效的发挥。在小儿哭闹之时,要先安抚好小儿的情绪,再进行推拿。

5、小儿皮肤娇嫩,按摩时切勿抓破小儿皮肤。家庭推拿一般可使用按摩油或爽身粉等介质,以防推拿时皮肤破损。

6、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均匀、柔和、轻快、持久。

7、 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顺序:一般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也可先重点,后一般;或先主穴,后配穴。拿、掐、捏、捣等强刺激手法,除急救以外,一般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小儿哭闹不安,影响治疗的进行。

8、一般情况下,小儿推拿一次总的时间为10—20分钟。但是由于病情和小儿年龄的不同,在推拿次数和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年龄大、病情重,推拿次数多,时间相对长。反之,次数少,时间短。一般每日1次,重症每日2次。

9、在施行手法时要注意小儿的体位姿势,原则上以使小儿舒适为宜,并能消除其恐惧感,同时还要便于操作。

10、小儿推拿的禁忌证有:骨折、创伤性出血;皮肤破损、皮肤溃疡;烧伤、烫伤;急性、烈性传染病;癌症及危重病症等。

11、每次给孩子推拿最好只针对一个毛病,如果保健和治疗目的太多、推拿的穴位太杂,会影响最终效果。

12、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小儿推拿治疗前,必须有明确的诊断。如果家长不能肯定,请先送医院就诊。

小儿推拿概念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

说为理论指导,运用不同于成人的手法,作用在小儿体表某些特定穴位上,使经络通畅、气血通畅,以达到治病保健、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

一,小儿推拿的适应证

小儿推拿的适应证较广,常用于感冒、咳嗽、发热、腹痛、腹泻、呕吐、咽炎、消化不良、厌食、积食、哮喘、夜啼、肌性斜颈、近视、盗汗、脱肛等治疗,以及小儿保健与预防。

二、小儿推拿的禁忌证

虽然小儿推拿操作安全,运用广泛,但也有一些不宜推拿的禁忌证,应予以注意。

1各种皮肤病患者以及皮肤有破损(发生烧伤、烫伤、擦伤等),皮肤炎症、不明肿块,以及有伤口瘢痕等局部。

2有明显的感染性疾病。

3有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水痘等。

4严重的心、肺、肝、肾等脏器疾病。

5有严重症状而诊断不明确者慎用。

三,小儿推拿补泻作用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补”乃补正气之不足,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治疗方法,即谓之“补”。

“泻”乃泻邪气之有余,凡是有直接祛除体内病邪的作用,或抑制组织器官功能亢进的治疗方法,则谓之“泻"。

小儿推拿补泻作用

补~从远端至近端。

      轻、慢、摩。

泻~从近端至远端。

      重、快、揉。

小儿肝长有余肾不足。

肾经:小拇指 补 从指尖推到指根

肝经:食指 泻 从指根推向指尖

脾经:大拇指

注意事项:

不能留长指甲,不能直接推,要有介质,精油或粉,小儿多用粉,精油包含物多,小儿皮肤过敏

桡为阳,大拇指侧;桎为阴,小拇指侧。

小儿推拿操作要求

1、不能留长指甲

2、要用介质

小儿推拿手法操作要求

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平稳着实、持久有力。(一个穴位,100~300下,少了没效果。)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小孩发烧要保持大便通畅

三天不大便,烧不退

灌肠易伤身体,用开塞露稍好些,初次便出颗粒状

下通上紧,嘴巴要管住,易清淡,忌油腻。

咽炎,消化不良引起,热往上走。

盗汗、自汗,自汗正常生理现象;盗汗,尤其入睡后半夜依然大汗,汗血同源,考虑补钙。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一、推法

推拿法分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

1、直推法:以拇指桡( rao)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一定方向的旋转推动。(动态绕圈)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指指面在穴位向两旁分网推动称分推法,也称分法。

二、揉法

以拇指,食指,中指或掌根,按在选定的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称揉法。操作时压力轻柔而均匀,手指不离接触的皮肤,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

三、掐法

以拇指指甲或拇,食二指指甲重刺穴位称掐法。(例如中暑、高烧等昏迷,掐人中。)

四、按法

以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在选定的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按法。(头顶百会穴用按法)

五、摩法

以食、中、无名指的螺纹面或掌心附着于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称摩法。(顺时针,力度比揉法小,适合婴幼儿腹胀、拉肚子。)

六、拿法

以拇,食两指适当拿住选定的穴位,两指反复递增用力,或用拇指和其它四指拿取某一部位之肌肉或筋膜,同时相对用力,一起一落,一松一紧地拿,称为拿法。(风池穴,退烧!肩井穴)

七、捏脊法

大拇指抵住皮肤,食指成捏脊状,自尾椎骨端至大椎穴,沿脊椎两侧旁开15寸,自下向上推,然后再以两食指梳下来。(捏脊法的好处有好多呦,刺激脾经、胃经、膀胱经,可以促近孩子的智力发育、成长发育等。)

小儿头面部穴位

百会穴

定位: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操作:按法。固定患儿头部,以拇指端或

掌心适当用力按之,稍停后抬起,按3~7次;也可用点按法,点按约30次,按后可再揉100~200次。

主治:惊风(高烧)、脱肛(拉肚子、尿床)、遗尿、目眩晕症(成人)、印堂 头痛、夜啼、久泻(长时间拉肚子)等。

临床:按揉摩之能镇惊安神,升阳举陷。

有呕吐、恶心等症时,用此穴会加重病情!

祛风四大手法

(感冒、头疼、流鼻涕、打喷嚏,385摄氏度以下,建议物理降温。)

1、天门穴

定位:两眉中间(印堂)到前发际成一条直线。

操作:两拇指从眉心向额上前发际处交替直推,称开天门。约推30~50次。

主治:发热、头痛、神疲、惊惕不安等。

临床:开天门能发汗解表,开窍醒神,镇惊安神。

2、坎宫穴

定位:自内眉梢到外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两眉梢分推,称推坎宫(分头阴阳),约推30~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惊风、目赤肿痛等。

临床: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3、太阳穴

定位:两侧眉后凹陷处。

操作:用中指端揉,称揉太阳,30~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惊风、目赤肿痛等。

临床:揉太阳能发汗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4、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说耳后高骨。揉约30~50次

主治:发热、头痛、烦躁、神昏、惊风抽搐等。

临床:揉耳后高骨能发汗解表,多与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也常合称治外感四大手法。

5、风池穴

定位:颈后枕骨下,大筋外侧两凹陷中。

操作:以拇、食二指对拿称拿风池;用拇指甲掐,称掐风池。拿约为5~10次,掐3~5次。

主治:发热、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目赤肿痛等。

临床:拿风池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6、迎香穴(流鼻涕)

定位:鼻翼外侧,鼻唇沟凹陷中。

操作:用两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按揉称揉迎香,约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不闻香臭、口眼歪斜、外感无汗等。

临床:揉迎香能宣肺气、通鼻窍。

7、天柱骨

定位:(颈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成人用刮法)。推50~100次。

主治:呕恶、发热、溢奶、项强、咽痛、惊风等。

临床:推天柱骨能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8、板门

定位:手掌大鱼肌面中点(鱼际穴)。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约100~300次

主治:食积、厌食、咳喘、呕吐、腹胀、腹泻、胃痛、嗳气。

临床: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运达上下气机。多用于腹胀、腹泻、呕吐、乳食积滞、食欲不振等症。

9、胃经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指节。

操作:固定患儿拇指,医者用拇指罗纹面从指根推至指关节处称清胃经。100~300次。

主治:烦渴、呕吐、呃逆、食欲不振。

临床:清胃经能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除胃火。

10、中脘穴

定位:剑突至脐之中点。

操作:用指端或掌心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揉100~300次;摩3~5分钟

主治:呕吐、吐泻、腹胀、腹痛、积滞、食

欲不振。

临床:揉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11、足三里

定位: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

操作:以拇指端按揉,称揉足三里。

主治:、积食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

功效:足三里主要是能强壮身体、提高人体免疫、增强抗病能力、有益寿延年。

三焦

肝=胆

心=小肠

肺=大肠

脾=胃

肾=膀胱

1、脾经

定位:拇指桡侧缘,从指尖到指根。

操作:医者以左手握住患儿之手,同时以拇、食二指捏患儿拇指使之微屈,右手拇指自患儿指尖向里推为补,若将患儿拇指伸直,从里向指尖推为泻。推100-3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疳疾、呕叶、黄疽、厌食、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疹出不透等。

临床:1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调补气血。2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2、肝经穴(小儿多动症—肝火过旺)

定位:食指罗纹面,从指根到指尖。

操作:用左手握患儿手,以右手拇指掌面

青证经 由食指根部横纹向指尖方向推为清;推100~300次。

主治:惊风、目赤、烦躁、夜啼、癫痫、口苦、咽干、头晕、头痛等。

临床: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3、心经

定位:中指罗纹面,从指根第二节处至指尖。

操作:左手固定患儿中指,以右手拇指面自指根第二横节推至指尖为清心经100~300次,

主治:口舌生疮,小便短赤,高热神昏,五心烦热,惊惕不安,面赤目痛等。

临床:清心经能清热泻火。常用于心火炽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症。

4、肺经

定位:无名指罗纹面,从指根到指尖。

操作:左手固定患儿无名指,以右手拇指面自指根推至指尖为清肺经。100~300次。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痰喘、胸闷、自汗、盗汗、遗尿、脱肛、便秘等。

临床:清肺经可宣肺清热,疏风解表,止咳化痰。

5、肾经穴

定位:小指罗纹面,从指尖到指根。

操作:固定患儿小指,以拇指面自指尖推

至指根为补肾。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遗尿、膀胱蕴热之小便淋漓刺痛。

临床:补肾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滋阴清热。

小儿脾虚的表现

1没有长牙,却每天一直流口水;

2睡觉时眼睛是半睁开的,无法闭合;

3脸色偏黄,比较没有光泽,有明显的眼袋;

4嘴唇周围一圈,有淡淡的青色;

5不爱吃饭,稍微一吃点东西就饱了,就胀了;

6很爱吃东西,容易饿,但是不长肉;

7肌肉比较松弛,不结实;

8大便不成形,或者比较黏,或者前硬后软;

9舌苔中间部分经常厚腻、舌体胖大;

10有剥落苔、地图舌的孩子;

11嘴唇的颜色偏白、或偏暗红色。

12过敏体质、鼻炎、腺样体肥大大孩子一般都脾虚

小天心

定位: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中指端揉按揉小天心;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以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捣,按捣小天心。

主治:惊风、抽搐、夜啼、目赤、烦躁不安、小便赤涩、等。

临床:按揉小天心可镇惊安神、利尿明目、清热除燥。主要用于惊风、夜啼、烦躁不安、目赤肿痛、口舌生疮。

四横纹

定位:在掌面第二(食)至第五指(小)根部横纹处,即指与掌的交界处。

操作:右拇指甲自食指至小指依次掐之,掐3~5次。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推100~300次。

主治:疳积、腹胀、腹痛、咳喘、惊风、气血不和、。

临床:推四横纹能退热除烦,行气散结。

保健手法总结

小天心

补肾(肾经)

板门穴

四横纹

中脘穴

捏脊

上火+咳嗽(风热感冒、黄痰)

保健手法+肝经+肺经

单纯咳嗽

保健手法+肺经

五个穴位,守住健康的“五扇门”,让你的身体“开门大吉”!

1、 睡眠不好——神门穴——守住你的睡眠门。

2、 肾气不足——命门穴——守住你的肾气门。

3、 肝火旺盛——太冲穴——守住你的养肝门。

4、 心脏不好——内关穴——守住你的护心门。

5、 头晕头痛——百会穴——守住你的健康门。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因此小儿得病,未有旧疾,只有新病。最宜用推拿之法。小儿推拿的穴位有其专有穴位。这些穴位除了头面部以外,最重要的是四肢部位的,特别是上肢部位的穴位。今辑 其于先。

一 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经穴

二、大肠、小肠、胃、肾顶、肾纹

小儿推拿上肢的穴位除了上述以外,还有其他诸如四横纹、小横纹、掌横纹、板门、六腑等等。我们在下篇文章中为大家总结

 小儿推拿除了运用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外,本身还有100多个特定穴位,这些特定穴位大多集中分布于手臂部(占全身穴位的50%以上),特别是双手,所以说“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孩子脏腑功能尚未健全,且肌肤娇嫩,手部丰富的神经末梢特别敏感,所以推拿手臂部特定穴位可以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来调节内脏的功能,预防和治疗小儿疾病。

 如果父母经常搓搓孩子的手,无异于为孩子做了手部的抚触按摩,可触及并刺激到手部的肾经穴、脾经穴、板门穴、小天心穴、八卦穴等,这些穴位均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亲子情感交流,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获得心理健康。

 小天心穴可安神小天心穴是所有经络出入的总大门,位于手掌根部的中心,大小鱼际中间。这个穴位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医认为该穴具有畅通经络、通窍散结、安神镇惊、清热利尿明目等作用。可以用来治疗感冒发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夜啼、一切眼疾、小便不利等。

 肾经穴增智力补肾经穴(在小指掌面,自指尖推至指根)具有补肾益脑等作用,可用于促进大脑智力发育和保健。临床我们的体会是,该穴多用于治疗神经、内分泌系统及泌尿系统的疾病,例如治疗五更泻、遗尿、尿频、肾虚咳喘、惊风、牙痛、骨软无力、先天不足等。

 脾经穴促消化推补脾经穴(在大拇指的外侧边缘,自指尖推向指间关节)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亦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所以,推补脾经穴具有良好的促进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

 其它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但是家长们很难掌握,不如在平时多搓搓孩子的手,也能起到一定保健作用。但是如果孩子已经患病了,还是要请专业小儿推拿医师进行指导操作。

 推荐几个简单的手掌小体操

搓手:

 双手对掌,五指相对,一前一后像洗手一样搓手。(重点刺激五经穴和板门穴)

 拍手:

 双手左右相对,垂直拍击,做类似欢迎动作。(同上,亦可重点叩击掌根部,刺激小天心穴)

 摩手:

 双手对掌,像画圆圈一样旋转摩擦。(重点刺激内八卦穴和内劳宫穴)

 叉手:

 双手拇、食指张开,对叉虎口;或双手十指张开,互相交叉于指缝间。(重点刺激合谷穴和八邪穴)

一、揉板门

临床应用: 揉、推板门可以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通达上下气机。常用于饮食积滞,食欲不振,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多与补 脾经 ,运 内八卦 等合用。

操作: 用拇指端在 大鱼际 中点按揉,约揉200~400次。

大鱼际与 小鱼际

“鱼”是指肌肉隆起形如鱼肚腹;“际”,意为边缘。“大鱼际”指手掌外侧,即近姆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 小鱼际 ”指手掌内侧,即近小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

从腕横纹推向拇指根称为横纹推向板门,可以止吐。反之,称为板门推向横纹,可以止泻。

二、推脾经

作用

1、 推拿 作用: 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推脾经。补脾经能健脾胃、 补气血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2、主治疾病: 食欲不振、 呕吐 、泄泻、 痢疾 、 惊厥 、 黄疸 、湿痰等。

三、 操作方法

1掐揉法: 用拇指甲逐个掐揉本穴(可掐一次揉三次),称掐揉四横纹。

2推法: 用拇指面逐个纵向上下来回直推本穴,或使患儿四指并拢,在穴位上横向来回直推,称推四横纹。

次数掐揉法:3~5次(掐一次揉三次为掐揉1次)。推法:纵推为30~50次,横推为100~300次。

功用理中行气,化积消胀,退热除烦。

主治疳积,腹胀,厌食,咳喘,慢惊风,口唇破裂,发热,烦躁等。

临床应用

本穴是治疗疳积的要穴,可以单穴使用,亦可以与推脾经,捏脊,摩腹配合使用,可用三棱针点刺本穴后用力挤出粘液或血水,称刺积法。亦可用刀割破本穴位皮肤后挤血水,称割积法。无论针刺,或刀割都应严格消毒。掐揉四横纹都可以退热除烦、散瘀结、调中除胀、行气和血,常与补脾经、揉中脘(wǎn) 、运内八卦等合用,治疗腹胀、口唇肿胀、破裂、疳积、消化不良等症。

下面补充另一种说法如下(经供参考):

四缝穴与四横纹的区别

在临床中发现很多人把小儿推拿中的四横纹的位置和四缝穴搞混了。今天,我想在这里谈谈我们临床中的一些对这两个穴位的认识。

四缝穴 属于经外奇穴,在我们常见的成人的经络穴位中,四缝穴的准确位置位于我们手掌第二到第五手指的掌面,中间指关节的中央,左右共八穴。所谓的四指的是数量,除了拇指外其余四指均有一个穴位点。缝指的是指骨关节的横纹缝,所以说叫四缝穴。那么按摩四缝穴自古以来,都是有的小儿脾胃不好,调理疳积的一个重要穴位。

四横纹 跟四缝纹是有区别的,但是我们现在包括看网上,看一些某些书籍。他经常把四缝和四横纹就合二为一了,实际上四横纹位置位于我们手掌的指侧缘,也就是说从第二到第五指指根与掌相接的横纹中央。在临床中发现它的主要作用是清热散结通窍的作用效果很好。

下图可以看得很清楚:

刚才我们谈到四缝纹主要调理脾胃疳积,但是在四横纹它主要清热散结。我们经常在临床中经常把它用于燥痰,就是因为有热,听着那个痰是刺啦刺啦声音的燥痰,还有扁桃体肿大,腺样体肥大,鼻渊就是我们西医里讲的鼻窦炎。这些病中用四横纹的效果非常好。

今天在这里想多谈谈四缝穴,因为提到四缝穴,大家都知道疳积,什么叫疳积呢?疳积的孩子就是说她平时是不知道饿的,再好吃的东西只吃几口,吃零食对饭不敢兴趣,这类的孩子我们称为神仙姐姐和神仙哥哥。但是精神还很好,但是大家都知道长期不吃饭营养跟不上,最后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整体发育。那么用四缝穴,我们一般都的是掐四缝或是点刺四缝扎四缝。但是对于一些年轻父母来说,扎四缝这种放血的方式可能不敢轻易尝试。那就可以用掐法,掐法一般从食指开始,根据不同的情况每个掐5-20遍。那么有些家长反映我们孩子平时吃饭不好,扎了四缝穴效果也不明显。我们发现这类孩子,他这个厌食大多都出现在喂养上。自己不好好吃饭家里人追着喂,追着喂的话能吃一大碗。所以像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这类孩子并不是患疳积。所以扎了四缝效果并不好,他主要是因为不良的进食习惯造成的,这需要家里调整他的进食习惯。

还有些孩子也有厌食症状,吃饭时候不好好吃,可零食吃的很上瘾。这类孩子如果 挑四缝扎 的时候发现这里面是黑血,如果是脂肪类的蛋糕类的多,我发现血是偏白的。那么这类的孩子其实也是过度喂养或不正确的习惯形成的。其实这类食物我们称为反营养物质,不但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而且各种化学添加剂增加了孩子身体的敏感,就为什么现在过敏的孩子这么多呢?所以我们希望我们家长通过学习除了掌握一些保健推拿方法,给孩子经常做一些调理。我更希望家长多学一些营养知识,在孩子的一日三餐中下功夫,将饭菜做的丰富多样化,让孩子健康的成长。这样孩子的脾胃会强大,他的免疫力会变的一天天好起来,就会少生病不生病。

现在“挑疳”只在民间流传,由一些民间中医祖传下来,成为一方的“特色”。要想找到这样的传人,还真不容易。

四横纹,掌小横纹和四缝穴: 四横纹在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横纹处,即指与掌的交界处,属线性穴位。操作的时候是用母指桡侧面来回推,用力重点集中在横纹处,主要功效是调中行气,消胀散结,止咳平喘。如果是脾虚腹胀(特征是腹胀多在午后开始,至第二日凌晨逐渐缓解),应先补脾经5-10分钟,再推四横纹。有个值得说明的问题是,在李德修的教材上,说四横纹可以治疗寒热往来的发烧,但临床中基本没发现有此效果,我处理此类发烧习惯以分阴阳为主穴,疗效确定。

四、捏脊

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迫藏近背”,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捏脊疗法在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近年来的实验观察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捏脊

胃肠疾病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饥饱,如果吃了过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腻食物、高蛋白食物,会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积滞、厌食;消化不良还可能引起腹泻;其他感染性腹泻会迁延变为脾胃虚弱。这些脾胃疾病都可用捏脊疗法来治疗预防咳嗽,感冒。从下往上为清,从上往下为补。

小儿推拿,适用于8周岁以下的小朋友。

1请问儿童推拿的基本注意事项是什么

儿童推拿的基本注意事项是:第一,儿童 要注意补指的是从 下到上,而泻则是从上到下;平缓的推 叫补,比较急促的推拿就是泻了;顺叫 做补,相应的,逆就是泻;另外关于补 与泻的对应还有的是,向里是补,向外 则是泻;轻柔的推拿叫做补,重重的推 拿则为泻;旋转的推拿是补,直行的推拿叫做泻。

第二,在推拿的时候要注意,小孩子 的皮肤比较的柔嫩,推的时候最好用一些 水或者其他的物品湿润一下,这样可以保 护小孩的肌肤,也不要太用力,这样也会 对孩子的肌肤造成伤害。第三,推拿的时候,如果推拿一个穴位没有起到较明显的作用,可以辅以推拿 其他的穴位。

最后,要注意针对小孩所说 的寸,指的是同身寸,将小孩子的中指弯曲,将中指中节侧面两头的横纹之间的距 离算作是一寸。

2小儿推拿操作注意事项有哪些

1、传统小儿推拿主要用于6岁以下的儿童,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7岁以上的儿童配合脏腑点穴位法或成人推拿手法进行治疗。 2、室内应保持清静、整洁、光线柔和、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小儿要注意避风、忌食生冷。

3、调理师要保持双手清洁,指甲宜短,冬季推拿时双手宜暖。 4、小儿过饥过饱,均不利于小儿推拿疗效的发挥,在?小儿哭闹之时,要先安抚好小儿的情绪,再进行调理。

5、小儿皮肤娇嫩,可选用爽身粉等介质,以防推拿时皮肤破损。 6、在调理时要注意小儿的 姿势,原则上以使小儿舒适为宜,并能消除其恐惧感,同时还要便于操作。

找专业小儿推拿师,上深圳傻大姐家政,培训上岗更正规。

3生活小常识小儿推拿疗法具体怎么实施

小儿推拿的禁忌证:在小儿有骨折、脱臼、皮肤疮疡、创伤出血等情况时,不宜使用推拿。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医者应态度和蔼,细心耐心,取穴准确,手法熟练,操作认真;室内应空气流通,安静整洁,室温适宜,不可过凉过热,推拿后注意避风,以免复受外邪,加重病情;施术前洗手,修短指甲;在严寒季节,医者双手不可过凉,以免使患儿产生恐惧,造成操作时的困难;患儿的姿势,坐卧舒适自然,无论男女,首选左手各部穴位;操作手法,轻重适宜,用力均匀,对易引起患儿恐惧和哭闹的强 性手法,应最后操作;为了防止擦伤皮肤和提高疗效,在推拿时必须事先在推拿部位上抹一些爽身粉或婴儿油或植物油,以起到滑润皮肤、增强手法的作用。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定位 穴位 定位 脾穴(脾经) 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肝穴(肝经) 食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心穴(心经) 中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肺穴(肺经) 无名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肾穴(肾经) 小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胃穴(胃经) 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 大肠穴(大肠) 食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小肠穴(小肠) 小指尺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利小便穴 自腕部沿手掌尺侧缘推向小指尖称为利小便穴 八卦穴 手掌面,掌心的周边。

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一圆圈,八卦即在此圆圈上,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对小天心者为坎,对中指者为离 运水入土穴 手掌面,自小指尖偏尺侧至大指根,沿手掌边呈一弧形曲线 运土入水穴 手掌面,自拇指桡侧端至小指根,沿手掌边呈一弧形曲线 板门穴 拇指下,掌面大鱼际肌之中点,以指点之有大如豆粒的筋头,重按有酸麻感,为扳门的部位 小天心 掌根,小大鱼际肌交接处凹陷中 四横纹(小横纹) 掌面,第2至5指根部横纹处 小横纹穴(掌小横纹) 掌面,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 阴阳穴 掌根,小天心穴两侧,靠拇指侧的为阳池,靠小指侧的为阴池 外劳宫穴 在手背、中指与无名指掌骨中间 二马穴(二人上马/上马) 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小头之间的凹陷中 一窝风穴 手腕背侧,腕横纹中央之凹陷中 列缺穴(非针灸之列缺) 手腕两侧的凹陷内 阳池穴(膊阳池) 前臂一窝风穴上2寸凹陷中 天河水 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六腑穴 前臂尺侧,自肘横纹头至腕横纹头成一直线 三关穴 前臂桡侧,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五指节穴 手背手指各关节处 威灵穴 在手背外劳宫旁,食中指掌骨之间 精宁穴 在手背外劳宫旁,无名指与小指掌骨之间 七节骨 从尾骨端到第四腰椎成一直线 涌泉穴 屈趾,足掌心前正中凹陷处 小儿推拿三字经派 小儿推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疗效显著,盛行于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明清时期,小儿推拿在理论、辩证施治、特定穴位、手法操作等方面,已形成独立体系,并成为小儿推拿专科。

齐鲁之邦,历代名医辈出。小儿推拿渐为盛行,历代推拿医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青代光绪丁丑年(1877年),登洲宁海人徐谦光著《推拿三字经》,创立推拿三字经学派。 通治 儿之疾,以成人为主。

李德修(1893一1972)自幼家境贫寒,17岁染疾,暴致耳聋。幸得《推拿三字经》,遂发奋苦读,精心钻研,深得其要。

1920年,在青岛设诊所,以推拿疗效,颇具声望。1955年在青岛中医院任负责人,专致小儿推拿,以推拿救治病婴无数,他为人淳朴,医德高尚,经验丰富,有求必应,勤勤恳恳,为患儿服务,誉满岛城。

李德修继承了徐谦光三字经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潜心研究小儿推拿,是小儿推拿三子经派的奠基人。德修老诊病注意望诊,患儿一进诊室,他举目一望,就能说出患儿的主要病情,每天使病家赞叹不已。

临证施术主要以左上肢以下穴位为主,取穴主张少而精,一般不超过3一5个穴,尤擅长独穴治病,医效显著。 更为可赞的是,他勇于开拓,热心传授,诲人不倦,培育新人,小儿科在60年代,出现了高徒满门、人才济济,团结奋进,医术迢迢的可喜局面。

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使小儿推拿的理论和技法不断完善,发展成为山东小儿推拿三大派之一。 1972年,李德修老师谢世后,儿科的医生继承了他的经验,代代相传,坚持开展了小儿推拿的应用和研究,扩大了治病范围,临床治疗70多种小儿病症。

不仅治疗常见病,而且对部分疑难病、急重病人,如惊风、脑炎后遗症、婴儿痉挛症、脑外伤后遗症、神经损伤性肢瘫、脑发育不全、脑梗阻、新生儿黄疸、先天性巨结肠、百日咳、多发性神经炎等,也有良好的疗效。根据临床部分资料统计:治疗发热总有效率为94%;治疗急惊风总有效率为96%;治疗外感咳嗽治愈率为81%;总有效率为99%;治疗小儿惊症的治愈率为97。

5%,总有率为100%;治疗小儿厌食的治愈率为95%,总有效率为99%,疗效优于药物。 三字经小儿推拿派的临床疗效高,手法简单易学,疗效可靠,重复性强,深受群众的欢迎,已享誉国内外。

这些年,来青岛中医院学习和进修的有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及新加坡的同行等,还举办过不同类型推拿学习班。 三字经。

4小儿推拿有哪些特点呢

小儿推拿作为推拿疗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推拿治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小儿肌体娇嫩,各个系统、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处于不浙生长发育之中,因此在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均与成人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地把小儿视为成人的缩影,小儿推拿疗法同样如此。为适应小儿的特点,在手法操作、穴位选择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不能完全照搬成人推拿方法,尤其是婴幼儿,这是其一。

另外小儿推拿疗效显著,应用广泛,易学易用,安全可靠,不但医生能掌握,就是小儿家长也容易学会。在操作中,只要耐心细致地按规程施术,一般不会发生不良反应和医疗事故,而且经常 还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达到防病健身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小儿推拿也有一定的禁忌证,应严格掌握,必要时需配合中西药物治疗,这点必须注意。

根据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编写要求》、七院校教材编写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编写基本原则》,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本教材的编写以全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规划教材要求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为原则,以长期积累的教学与临床理论和实践为依据,在总结以往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全面反映小儿推拿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中医推拿在儿科临床的特色与优势,培养学生在临床时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以适应临床需要。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介绍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推拿治疗概要、诊法概要、常用手法、常用穴位、小儿常见病症的推拿治疗,并附录有小儿保健推拿和歌诀选。教材着重论述小儿推拿手法、穴位特点及操作方法,对临床23种适宜小儿推拿的常见病症,从病因病机、诊断、诊断要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辨证推拿、注意事项几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本教材的编写参考了全国中医高等医药院校《推拿学》五版教材,汲取近年来小儿推拿学术发展的成果和临床成熟的经验。在编写中,以临床实用为前提,尽可能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我们希望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小儿推拿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在上级医生指导下独立应诊的能力。符合中医药高等专科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目标的需要。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附:古代儿科、小儿推拿著作简表

第二节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

二、病理特点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与保育

一、年龄分期

二、生理常数

第四节 喂养与保健

一、乳婴儿的喂养

二、初生婴儿的护养

三、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第五节 小儿推拿治疗概要

一、小儿推拿治疗特点

二、小儿推拿处方

三、小儿推拿禁忌症

四、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

五、小儿推拿介质

第二章 诊法概要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色

二、望形态

三、审苗窍

四、辨斑疹

五、察二便

六、看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啼哭声

二、咳嗽声

三、呼吸音

四、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年龄

二、问病情

三、问个人史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三章 手法

第一节 概要

一、小儿推拿手法特点

二、小儿推拿手法基本要求

三、手法练习方法

第二节 小儿推拿补泻方法

一、手法的强弱

二、手法操作的方向

三、手法操作的频率和次数

第三节 常用手法

一、推法

二、揉法

三、按法

四、摩法

五、掐法

六、捏法

七、运法

八、拿法

九、搓法

十、擦法

十一、捻法

十二、摇法

十三、捣法

十四、捏挤法

十五、刮法

第四节 复式操作法

一、黄蜂入洞

二、揉耳摇头

三、猿猴摘果

四、双凤展翅

五、摇(月斗)肘

六、苍龙摆尾

七、飞经走气

八、二龙戏珠

九、凤凰展翅

十、赤凤点头

十一、运土入水

十二、运水入土

十三、水底捞明月

十四、打马过天河

十五、开璇玑

十六、按弦走搓摩

十七、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十八、总收法

附:小儿推拿常用组合手法

第四章 穴位

第一节 小儿推拿穴位概说

第二节 头面颈项部穴位

一、攒竹(天竹)

二、坎宫(眉弓 鱼腰)

三、太阳

四、印堂(眉心)

五、山根(山根 二门)

六、人中(水沟)

七、迎香(井灶 洗皂 宝瓶)

八、牙关(颊车)

九、囟门(泥丸)

十、百会

十一、耳后高骨(高骨)

十二、风池

十三、天柱骨(天柱)

十四、桥弓

第三节 胸腹部穴位

一、天突

二、膻中

三、乳根

四、乳旁

五、胁肋

六、中脘(胃脘 太仓)

七、腹

八、脐(神阙)

九、天枢

十、丹田

十一、肚角

第四节 腰背骶部穴位

一、肩井(膊井)

二、大椎

三、风门

四、肺俞

五、脾俞

六、肾俞

七、脊柱

八、七节骨

九、龟尾(尾闾 长强 尾尻)

第五节 上肢部穴位

一、脾经(脾土)

二、肝经(肝木)

三、心经(心火)

四、肺经(肺金)

五、肾经(肾水)

六、五经

七、大肠

八、小肠

九、肾顶

十、肾纹

十一、四横纹

十二、小横纹

十三、掌小横纹

十四、胃经

十五、板门

十六、内劳宫(牢宫)

十七、内八卦

十八、小天心(鱼际交)

十九、总筋

二十、大横纹

二十一、十宣(十王)

二十二、老龙

二十三、端正

二十四、五指节

二十五、二扇门

二十六、二人上马

二十七、外劳宫

二十八、威灵

二十九、精宁

三十、外八卦(外八方)

三十一、一窝风

三十二、膊阳池

三十三、三关

三十四、天河水(天河)

三十五、六腑

第六节 下肢部穴位

一、箕门

二、百虫(血海)

三、膝眼(鬼眼)

四、足三里

五、前承山

六、三阴交

七、解溪

八、大敦

九、丰隆

十、委中

十一、后承山(承山)

十二、仆参

十三、昆仑(上昆仑)

十四、涌泉

第五章 常见病症治疗

第一节 发热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哮喘

第四节 百日咳

第五节 泄泻

附:痢疾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呕吐

第八节 疳积

第九节 厌食

第十节 便秘

第十一节 脱肛

第十二节 肠套叠

第十三节 夜啼

第十四节 惊风

第十五节 遗尿

第十六节 小儿肌性斜颈

第十七节 小儿脑性瘫痪

第十八节 近视眼

第十九节 踝关节扭伤

第二十节 髋部扭伤

第二十一节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

第二十二节 佝偻病

第二十三节 臂丛神经损伤

附录一 小儿保健推拿

附录二 歌诀选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四 教学大纲(试行)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就是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小儿体表特定穴位或部位进行的推拿,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体保健的目的。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