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第1张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

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

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

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扩展资料

治水遗迹

禹会村遗址,禹会村位于蚌埠市西郊的涂山南麓,村名在《汉书》中就有记载,一直延续至今。当地一直流传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及禹会诸侯等传说。

1981年,禹会村首次发现了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自淮河东岸的大堤下一直到村中,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300米。中国于2000年启动了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力图通过汇集多学科专家的研究,论证这一时期的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而对禹会村禹墟的发掘正是实施这项工程的重大考古项目之一。

2006年10月下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率队在此进行短暂试掘,发现一处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建筑基址。其夯土层不规则,厚薄不均,距今约4500至5000年,符合早期龙山文化特征,但是用途不明。

2007年5月初,王吉怀再次率队对禹墟进行正式大规模系统发掘,希望通过对夯土层的断代和定性,以及更多的遗物证据,揭开“禹会诸侯”之谜。

—大禹治水(历史典故)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以下内容转自知乎~

这种远古洪荒时代的历史,信史不多,似乎对那种脑洞大开,猎奇向的答案特别感兴趣,

灵感来这一问题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前方高能预警,准备好开脑洞了吗?

关键词:大禹,治水,应龙,飞天制九鼎

1 先从禹开始说起

禹,虫也。——说文解字卷十二

禹为什么是虫呢?根据神话传说中还有一位与鲧禹共工齐名的水神共工,他有一个儿子,叫句龙,又叫后土。(祭祀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皇天后土,就是这个后土)

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据有的学者考证,这个被后世历朝历代祭祀的“后土”句龙和禹实为一,都是古人对神祗的崇拜,而这个神祗的形象就是龙。句龙之句,据说有龙卷之意。蔽也。识如此古老文字之意,还得从甲骨文或金文入手。很巧,大禹,句龙,后土都有甲骨文和金文之形状留世。

金文“禹”字

乍一看,一个三角的脑袋还有一个长长的尾巴,禹不是蛇(或虫)还能是什么?但蹊跷的是,还有一横,或是一个叉,何解呢?先不急,再看“句”。

甲骨文

金文

到这里,还是不能联系起句龙到底何解,再往下看甲骨文“后”字

甲骨文

金文

其实到这里,后土的意思其实可以解释了,就是“司土”,下图是“司”的甲骨文形象。

后土之意就是司土,也就是能治理土地的人。这种人在古代就是共工阶层,共工与鲧禹都属此类。更进一步,”句“与”司“或”后“是不是也有点相似呢?句龙是不是司龙因为司龙之能不同凡响,遂将司字异化为句,专门表示司龙之”司“,即句也。如果我们解句龙为司龙之意,那么”禹“字金文里那一横也好解释了,那就是司龙之人用来驯龙的工具(或是一个人骑着一条飞升的龙)。禹字不是单单的象形文字了,是一个会意字。

2 应龙

龙这种生物,不止我们的古代文明有这样的意象,古老的玛雅文明也有,世界各地有如此多得古老文明都对这种神秘生物有过记载,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巧合

上图是玛雅国王Pacal the great(23 March 603 - 28 August 683)时期修建的神殿顶盖上的石刻。此图一出立刻引来好奇,因为图上分明是一个年轻人(铭文中记载是太阳之子)骑着一个会飞的摩托车,尾部还喷着火。如果仔细端瞧,我们会发现这个年轻人把着的“摩托车”头实际上是个十分对称的图案,左右各弯曲伸出,突出末端左右各有一个类似红山玉龙的图形,而且这个“摩托车”身有鳞片化的图案。“摩托车”的尾部则是回折弯曲的。这明明是对一种动物栩栩如生的描绘,是不是很像一条龙呢?

应龙图

在这里补充一点,什么是应龙呢?

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述异记

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广雅

“乘雷车,服驾应龙。”(高诱注:“应龙,有翼之龙也;--淮南子·览冥训

可见应龙还是属于比较高级的龙种,有翅膀,可以飞,并且有人驾驭。为什么那时候的大江大河会有龙呢??

查有关龙之种种传说,龙常见于海中。为何当时身处河南腹地的大禹能遇?问题就在于当时地球气候的大环境导致的大规模海侵。也就是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洪水不单是由黄河泛滥引起的,还有一部分海侵所致。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现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或是疑似夏墓的故墟中往往会有贝壳出现(而且是身份的象征)。贝壳一部分有可能是从靠海的东夷部落交换来的,也有一部分可能就是由于海侵,河水逆流带来的。

(营口龙骨照片)

古书中也有那个时候江水逆流的记载(孟子中就有)。肯定了海侵说,那么龙这种与海密切相关的生物来到中原腹地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还想再推测一下龙这种生物的生长发育周期。首先龙的生长发育周期特别长。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其次龙的整个周期不都是在海里,而是似乎要经过一个陆地产卵—>土中缓慢发育—>山洪冲下大江在大江中迅速发育(这是关键,能不能成龙在此一举)—>复归大海 这么样一个循环。所以当时的大禹或是共工因为海侵有幸能遇到复归大海的已经发育成熟了的龙——应龙。没有发育好的可能就成了各种各样的“类龙”。所谓龙生九子各不同也就是从此而来的吧。

接着回到正题,由于治水的缘故,很可能,在距今10000~4000年前的时代,大江大河中往往有龙这种巨兽。共工与其打交道久之,熟悉了其秉性,竟能驯化或甚至饲养龙(史记夏本纪中有孔甲豢龙的记载。但孔甲之豢龙似乎未得先祖真谛。)。司龙用来干嘛呢?治水。

河海应龙,何画何历鮌何所营禹何所存——楚辞·天问

传说应龙以尾扫地,为大禹疏导洪水。为何是以尾呢?屈原表示不解。我在这里妄解一下,从前面西欧,玛雅以及中国应龙的传说中,都有鳞虫类的力量是来自于尾部的传说(Pacal the great的壁画中更是有意让那”摩托车“的尾部喷出了火焰)。龙(鳞虫)的尾部有力量,这也许就是各个神话故事传说中为我们保存的一个比较真实的关于龙的细节。而且龙似乎具有惊人的吸水的能力。

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山海经·大荒北经

尾巴可以犁地,身体可以蓄水。这实在是上天赐给人类的优秀的治水”工具“。也许大禹正是靠了这个应龙,治水时省了不少的工夫呢。也有人说应龙可能是个人名。但有如此大功却名不见史书实在是没有道理。因此应龙似乎又真的是龙了。因为按照我的想象,应龙还帮助了大禹一件天大的事情。

3 飞天制九鼎

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左传·宣公三年

传说大禹在治水成功之后,聚九州之鉄铸成九鼎。这九鼎上详细绘制了当时所知的九州地理以及风土物产。盖大禹铸此鼎的目的一当然是大彰治水之工,二更重要的是把多年得到的地理知识整理成图,铸在不易毁损的金属鼎上以教化后世。有多少?足足铸了九个大鼎才将其铸完。这里我们又不得不惊讶一下以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居然能在大禹一代完成治水与堪画九州地图两大工程。如前所说,如果真的有应龙这种上古神兽的话,那么似乎确实可以大大加快工程进度。除了治水,制图也是如此。应龙除了尾有力,能蓄水之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有翼能飞。能飞多高?想象一下下面的场景:

在一个万里无云的日子里,经过多次的驯练,大禹跨上应龙乘风直上云霄。越升越高,越升越高,风声在耳旁呼哨。大禹往下看时,地面的人群越变越小,巨川大山也变得如小沟土丘一般。再往上,人群已不见了踪影,地貌也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高飞了多久,大禹看到了一副终生难忘的壮观:在天的尽头,有一条天与地的界线!好奇心驱使大禹乘龙向那边飞去。

但无论应龙如何用力的飞,始终都不能靠近那条线!多么奇怪!此时应龙已精疲力尽,大禹只好按落云头,回到地面。

如此反复多次,大禹渐渐悟出一个道理,也许大地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一个平面,而是有些弯曲。又想起治水时听东夷部落中出海打渔人的经历,说回来时家人往往先看到的是高高的桅杆,后看见船头。仿佛海也是个弯的。我在高空看到的那条界线也许并不存在,只是曲面的边缘罢了。想通了这一点,大禹决定要把从高空看到的大地大海的真相铸在有相似曲度的面上,而不是平面上。鼎,就是有一定曲面的器物。

4 夏桀食龙

再开大一点,禹还真有可能驯服过龙这种生物,并且一直把龙和神权结合在一起,稳固自己的统治。但是随着时间久远,代代相传,驯龙的能力逐渐退化,甚至连辨别龙的能力都没有了,这种言论的传出,对当时天命之子神权加持的统治影响是巨大的,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孔甲衰土,扰(驯)龙,食龙,夏桀亡国。

原文传送门

1、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2、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氵㸒 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3、大禹治水。《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民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是以称尧、舜以为圣。

请采纳。

《大禹治水》的作者没有准确说法,有说如下:

一说大禹治水的作者是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 ,一说《大禹治水》出自: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大禹治水,作者:司马迁;还有一说是,《大禹治水》出自《山海经》,《大禹治水记》是张国太的一部神话作品。

大禹治水主要内容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