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衣服上的花纹有哪些?
1 龙凤呈样
龙凤呈祥,古代吉祥图案。封建时代以男性喻龙,女性喻凤,男女结婚喜庆,以龙凤作图案象征龙凤相配,吉祥幸福。故常有用龙、凤、灵芝、祥云构成装饰纹样。民间称之谓“龙凤呈祥”。
2 二龙戏珠
两条云龙、一颗火珠。《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还有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 鹤鹿同春
鹤鹿同春是中国传统寓意纹祥之一。六合是指天地四方(天地和东南西北),亦泛指天下。六合同春便是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中国民间运用谐音的手法,以“鹿”取“陆”之音;“鹤”取“合”之音。 “春”的寓意则取花卉、松树、椿树等。这些形象,组合起来构成“六合同春”吉祥图案。
4 岁寒三友
中国传统寓意指松、竹、梅经冬不衰,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松竹梅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三种植物组成,因其寒冬腊月仍能常青。
5 三星高照
三星:原指明亮而接近的三颗星,也指福星、禄星、寿星三个神仙。指有福、禄、有寿,命运好。 出处:《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1商朝时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2饕餮纹代表着鬼神
3夔龙纹代表着祖先
4风鸟是他们的图腾
青铜器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有几何纹、动物纹等等,到商代中期和西周中晚期,这段时间的动物纹通过人们对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认识和主观的加工,产生的一种以幻想为主的动物纹饰。其中饕餮纹、龙纹、凤纹等占着主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这三种幻想动物纹的分析和介绍(当然也不乏介绍一下其他动物纹),来看商朝时期的受宗教礼治和原始图腾影响的幻想动物纹,及其美的独特之处。
动物纹主要是以动物为原形而进行的动物图案装饰。动物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写实动物型,以尊最多,像象尊、羊尊、牛尊等等。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真实、生动;而另一类为想象动物型。多有鸟首兽尊、鸟兽纹四足光觥等等。这类动物多是人们把一些动物典型的特征加以组合创造出来的,多恐怖、怪诞、神秘为主。
1兽面纹
兽面纹古称饕餮纹:(1)传说中的一种贪吃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2)比喻贪婪凶恶的人。《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后亦专指贪于饮食。如饕餮之徒。
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头部的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兽面纹形状说法不一,有说是牛、羊、虎、鹿、山魈……。在这诸说中,饕餮为虎说声音最响。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饕餮纹是虎纹的夸张、变形。在古代,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官。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然而,古籍中对虎的神通的描绘显然难与饕餮在青铜器上的显赫地位相比。
这说明兽面纹并不是代表一种动物,而是所有的常见的有代表意义的动物纹样。不过这些由各种猛兽综合形成的凶恶动物形象,衬托出一股狰狞、神秘、规正、威严的气氛。
兽面纹的特点:
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动物形有所不同。亦称“兽面纹”。也有用两个相对的夔纹组成。其最突出特点是它的双眼: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这是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对青铜饕餮的断语。
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
几乎所有的青铜器都以兽面纹为主。鼎,最为突出。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礼器使用。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
商朝前期兽面纹主要是单层装饰。例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朝中后期尤其是迁殷后,开始出现双层装饰。兽面纹下面出现了回纹。用以衬托兽面纹,更加显示出其的神秘性。
商朝的统治者铸饕餮,号召节俭,劝贪婪。
这是一种政治的需要,而且和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的低下,物品供应严重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上古的人们从平均主义社会转向私有制社会应该是一个漫长的岁月,平均的思想在人们心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加上物质生产的匮乏,统治者占有了大量的食物,就会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增加社会的不公平感,如果在饮食上节俭,就会得到人们的拥戴。大禹是那个时代的正面典范,而夏桀则是反面的典型。夏桀的贪婪、豪奢,引起了民众的愤怒和仇恨。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并灭了夏朝。从民众对夏桀贪吃好饮行为的仇恨中,可以知道民众对饥饿充满了恐惧,他们想不出还有什么比“多吃”、“多喝”还要严重的罪恶,于是对放纵饮食的声讨就成为全社会最普遍的呼声。这在几千年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之一。汤建商后,吸取夏朝教训,实行“以宽治民”的政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商朝经济发达从商人员特别多。用饕餮来告戒大家不要贪婪过多。饕餮的历史传说告诫人们做事,索取应有节制。一个人把周围的一切东西都视作是自己的筹码,然后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种人很可怕,就如饕餮喜欢吃东西一样,他所追求的欲望广,标准高,所伤害的人也很多,是极其有害的。饕餮的象征意义是我们对后代进行德育教育的好题材。
饕餮是天地的媒介、人神相通的使者,象征着权力。甚至可以说就是他们崇拜的鬼神。青铜艺术的狞厉之美便主要来自铸刻其上的动物纹饰,特别是那长睛大耳、大口獠牙的被称作饕餮纹的兽面纹。《左传》记载:“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好。”这说明青铜纹样的狞厉之美的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宗教意义非常强烈,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饕餮纹在商朝时的神圣地位。
商朝青铜器主要是作为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祭器。因为在商周两代,宗教活动特别盛行,一为占卜,二为祭祀。特别是在商代的时候宗教活动尤为多。商朝时对卜辞的迷信,已发展到了极至。并且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古代记载原有“商人尚鬼”的话,证以卜辞而知其确切。在商人看来,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样地实在,而且这两个世界关系极密切。鬼神充斥于他们的四周,他们自身及其环境的一切变动,操纵着他们的一切利害吉凶祸福,需要他们不断的馈飨和贿赂。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犹豫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问,照例要听命于龟壳和牛骨。神鬼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他们的祖先。
王室对祖先的祭祀,其名目之众多,次数之频繁,供献之丰盛都非我们所能想像。用牲的数目有多至一次五十羊、三百牛,或四百牛的。用牲的方法,除置俎中蒸熟或当场生宰以供陈列外,有以火焚烧,或沉于水中,或埋入土中的。祭祀的时日,用牲的种类、数目、方法,有时连牝牡、毛色,都要凭卜人预先向所祀的祖先请示。商人心目中死鬼与现世的关系,从盘庚迁都前对臣民的第二次训词(即《盘庚》中篇所记)很可以看出。祖先而外,商人的神祗, 有主土壤的社神,有山川之神,有风雨之神,有蚕神,还有主宰百神的“帝”,即上帝。风神就是上帝的使者,他是凤鸟。卜辞中风与凤同字。这说明商朝时对鬼神的崇拜远远大于对其他的崇拜。而作为最主要装饰纹样的饕餮纹无疑便是鬼神的象征。当然有时商人把自己的祖先比作操纵一切祸福吉凶的鬼神(或者说祭祀鬼神的同时也经常祭祀祖先)。例如把两个夔龙纹组合成一个饕餮纹。
然而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但是,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
2夔纹、龙纹
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龙纹、夔纹的特点: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盛行于春秋战国)、双体龙纹、两尾龙纹等。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爬行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
卷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仪礼·玉藻》:“龙卷以祭。”郑玄注:“画龙于衣。”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
双体龙纹
亦称“双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盛行于商末周初。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两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头在中间,两尾在左右。
夔纹也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两头夔纹、三角夔纹等等。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两头夔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构成为一身两头。头一般作颠倒相向。有的两头相同,有的两头相异。通行于商代。三角夔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三角形中两夔纹相对,空间饰以雷纹主要装饰在鼎的腹部、爵尊的尾部。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商朝前期龙纹、夔纹和饕餮纹一样为单层装饰。商朝后期以回纹作底,更突出其庄重、肃穆之感。
夔纹龙纹装饰地位:
主要在饕餮纹两旁,或有时作为主要纹样。
龙纹是中华民族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它的形象不是在青铜器上才出现的,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龙的萌芽。在青铜时代,龙的真正形象出现了。早期的龙纹为:夔龙纹。它是多种动物形象的综合体,是一种经古代人民创造性想象而产生的怪异而神秘的动物形象。它最初的原形主要是以蛇为主,因为在中国古代有龙蛇互化之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等说法。而蛇却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的图腾动物,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不少是龙首蛇身或人面蛇身的形象,如:女娲、伏羲、黄帝(号有熊氏,以蛇和熊为图腾)等等都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都为人面蛇身或龙首蛇身的动物,都广受人尊敬和爱戴。龙之所以受到中华民族的尊奉,也就在于它是以蛇为主要原形的神异动物,还融合了马、牛、鹿、虎、象、驼、兔、鱼、鹰等多种动物的形象,形成对龙的一种强烈的图腾崇拜。而龙的形象在商朝青铜器中并不少见,它把表现的每一个部分都抽象化了,并且还有选择性的进行了强化。像钩嘴尖喙是对鹰的特征的一种强化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神秘、威严而庄重的氛围。如爬行龙,就强化了眼睛钩嘴、尾巴。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而商朝祖先冥被后代尊为水神3。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这说明夔纹龙纹代表着商朝时期的祖先。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祖先崇拜在这个时代已经定型。但是又因为夔纹龙纹的地位远不及饕餮,因此祖先崇拜远不及鬼神崇拜。
3凤鸟纹
青铜觥,此风鸟纹大,而商朝风鸟纹小,尾短。
凤鸟:凤凰始见於《诗经》,原为“凤皇”,汉代毛亨解释为“雄为凤,雌为皇”。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倾》是宋国颂扬其先代的诗,记载了商人的古代传说,玄鸟即燕子,可视为商的图腾。《吕览·音初》说:“有?氏有二佚(美)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隘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高注说:“天命燕降卵于有?氏,女吞之生契。”《史记·殷本纪》说商族的祖先为契,契母简狄是有?氏之女,帝喾次妃(按此为后来附会),“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楚辞·天问》也说:“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可嘉?”可见简狄传说出自先秦旧籍。在古代,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商朝的图腾崇拜。
商青铜器上凤鸟纹。
凤最初的形象是玄鸟(玄鸟是中国上古东夷族的图腾),和龙一样,它也是上古人民想象出来的一种动物,也是一个综合了多种动物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神鸟。它的羽毛是吸收了孔雀的形象特征,它尖锐的爪子是取自愈凶猛的鹰。另外,它也还吸收了另外的一些动物形象的成分,如兽、鱼、蛇等等。《韩诗外传》里就有关于凤的描述,“夫凤之象,鸿前而鳞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颔而鸡啄。”它也是吸收和融合了别的氏族的文化。但是这里的凤纹变化极多,可与夔龙纹相媲美,也给人一种神秘感。上面所讲的龙纹、饕餮纹他们都融合了多种图腾的形象,这就必须要求对所有的图腾形象具有的典型特征,加以整理,简化和抽象化它们各自的图案造型,原始图腾的融入,使它产生了神圣和威严的宗教气氛,而同时人们想象的一种神物,也能增加人们对图腾的崇拜,也极好的保持了它的神秘感,作为变形和组合了的图案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凤鸟纹特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商代鸟纹多短尾。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鸟大多比较小,且很少处于主要地位。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
饕餮纹周围为商朝凤鸟纹凤鸟纹位置:多饰於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不管是从商代的文化经济,还是祭祀来看凤鸟纹远不及龙纹夔纹。因此在当时祖先崇拜远大于图腾崇拜。并且凤鸟纹为其图腾纹样。
4回纹(有的也叫云雷纹)
回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大都用作地纹,起陪衬主纹的作用。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盛行于商中晚期。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回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回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回纹仍是主要纹饰。商周时代回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回纹也消失了。
5涡纹(火纹)
商青铜鼎上的火纹涡纹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6乳钉纹
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7蚕纹
蚕纹:又有叫之蛇纹。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两眼突出,体有鳞节,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8蝉纹
蝉纹:图案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回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回纹。蝉纹有两种:一种以横向带状排列或以纵向连续排列,一般带蝉足,用主题纹饰;另一种多于三角形几何纹图案中出现蝉体,一般不带蝉足,大目,体近似长三角形,腹部有节状的条线,常以回纹衬地。此种多作为主纹的配饰。蝉纹盛行于商晚周初时期。
9虎纹(食人纹)
虎口大张,并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高高在上和凶猛。一般为虎侧视爬或跑形状。虎大张口,背微凹,尾下垂而后上卷。多饰于鼎、尊等器物上和钺、戈等兵器上。虎纹流行时间长,一直延续到汉代,不过商朝时这种虎纹很少见,在司母戊大鼎的双耳上有其纹样。
10牛纹
多于器物的颈,腰上作牛的全形。牛体圆肥、大首,头上有一角或两角,前足多作跪卧状,但全形的牛纹很少见。一般为牛头纹较多见,有的以牛形作成器物的,如犀牛尊,还有以牛头浮雕器物的盖或提梁的两端,如北京琉璃河出土的牛头鬲。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晚期,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两件兵器,一件戈的内部饰有仿玉器牙形式,另一戈饰简单的变形动物纹。因为夏代晚期的青铜容器至今还发现的很少,纹饰的资料丰富,但从夏代晚期的陶器和玉器装饰情形来看,是以动物组合为主的,与青铜兵器同墓出土的玉柄形器上已有多叠层的兽面纹装饰。而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已有动物的头部和龙浮雕。夏代晚期的青铜戈上,已有变形动物纹出现,一开始就是以动物纹为主要内容的,而在中原地区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动物都是以图案变形的形式来表现的。
从形式而言,兽面纹代表哪一些物象,反映了当时人们何种崇拜的内容,当然已经无法准确推知,但有些纹饰从形式而言,在各种考古学文化中都有反映,与古代历史文化的融合和延续有一定联系的。例如以龙为题材的商代青铜器的纹饰,是很主要的纹饰,它的图像在商代以前的古文化中曾多次出现,如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都有。1971年春内蒙翁牛特旗出土的玉龙,卷体,吻部前伸,口紧闭,形象生动,属红山文化,距今约六千至五千年。辽宁省朝阳县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卷体的大玉龙,作曾头有髭。另一种没有髭的卷体玉龙和玦状玉龙在红山文化中有更多的发现。这种体形肥圆的玦状玉龙,它的目框也是呈蚌壳形多圈的,和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出土的玉斧、玉琮上的兽面目纹有相似之处。山西省陶寺遗址中出土的龙山文化的陶盘,盘内有一周龙纹,龙的体躯上有鳞节,龙口吐出多刺状的舌条或信子。这类文物说明,至少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以前,龙这类神话已经广为流传了。
商代青铜器上的兽面纹或者爬行龙纹的形象,渊源可追溯到荒古的时代,并且不只一种文化留有它的迹象,商代的这些纹饰是对它的之前许多文化中这一模式的选择、融合、继承和发展而体现出的新面貌。从考古实例看,它的主脉络的联系是存在的。早期青铜器的纹饰虽然是古代文明的产物及其重要的表现,但它不是悄然而起的,而是吸收远古时代各种新石器文化,经过长期融合、选择而产生的。
商周时代青铜器纹饰,大致可分为八类,它们是兽面纹、龙纹、凤纹、各种动物纹、火纹、各种兽体变形纹、几何纹和人物画像等。
▲觚 ▲已鼎 ▲乍父辛卣
第二章 龙纹
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其实,按孔丘的解释是得夔一已足,而非为夔是一足的动物,实际上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象形。青铜器盉等熏上的立体龙的形象,从来就有两足,有的在尊或簋的耳部以整体龙作为装饰的,则就有两足或四足,从无立体一足的龙,所以这里不采用夔纹这个传统名词。
商代早期纹饰抽象,龙纹的形象不大具体,但是商代中期的龙虎尊,肩上的龙已很形象,有实吻和长颈鹿角,体躯蜿曲如蟒蛇曲尾。四半方尊肩部的龙为尖吻,有长颈鹿角状,鳞瓣更加形象,而且有兽爪。
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龙在商代人的心目中,大概是多种多样的。古籍中对龙的记载也是形象很不相同。侯家庄西北岗殷陵出土的中柱孟,能转动的中柱上有四条龙,分为两种角型:一是长颈鹿角型的龙,一是尖状的有螺旋转纹的龙,后者龙角的简形可以成O状,所以有这种角形和长躯的动物也是一种龙。今方彝器颈上有鳞节,非常生动,但这条龙却有一个虎头,是虎头型的龙。此外,还有曲折角状的龙。以上是商和西周早期青铜器上龙的种类。按照图案的结构,龙纹可以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等,简述如下。
爬行龙纹是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通常龙头张口向下,上唇向上卷起,下唇向下卷或卷向口里,额顶有各种不同的角型,中间为躯干,下有一足或作爪形,也有无足的,尾部常弯曲上卷。爬行龙纹在青铜器上大都作对称式排列,它是由各种不同角型的兽头和蛇类的体躯组合成的形象。爬行龙纹中大部分的角型都与兽面纹相同,如内卷角龙纹、外卷角龙纹、曲折角龙纹、长颈鹿角龙纹、螺旋角龙纹和虑头龙纹等等,在先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此外爬行龙纹中还出现一种新的形式,就是长冠龙纹,这是取消龙纹头上的角而代之以凤的长冠,但它的头部还是兽头,还不是禽鸟的头,这种龙纹体躯较长,中间有一足或作鳍形,尾部分开向上下卷曲。长冠龙纹初见于西周早期,盛行于西周中期。这种兽类的体躯也有类似鸟形的,大约是图案变形。
卷体龙纹是龙体躯蜷曲的形象。卷体龙在前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蟠龙,龙头居中,体躯作圆形盘转,这种龙纹大多施于盘的中心,这是单个卷龙纹,也称蟠龙纹,盛行于商末周初;另一种龙的形象上部作直立形,下半部卷曲似蟠坐状,例如火龙纹的龙大多是这样的形状,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以后钟的鼓部,也有类似龙的形状。
交体龙纹是龙体部交缠的形象,这个名词见于《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覆也。”据此,交龙的形象是一上一下,下者升,上者旋,两体交缠,称为交龙。有两龙相交,也有群龙交缠,发展成为极其繁复的形式。在青铜器上,交体龙纹的体躯比较粗壮的,旧称蟠螭纹;经过变形缩小的交体龙纹,旧称蟠蛇纹。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双体龙纹。以龙首为中心,体躯向两侧展开,旧称双尾龙纹。其实它的基本模式和兽面纹的体躯向两侧展开的规律相同,因为这种图案常饰在器颈部的狭长范围内而呈带状,使龙的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即所谓双体龙纹,实际上是龙的正视展形图。这种纹饰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
两头龙纹是一条兽体的端各有一个龙头,旧称两头兽纹。在青铜器上,这种纹饰的体躯大多成为一条斜线或曲折形线条。在实际的主体物象遗存中,从未有过一身而前后两头的龙形,可能是两条斜角龙纹连为一体而成了两头龙,这主要是图案的变形现象。两头龙纹的两个头不相同听,或是一个是正面一个是侧面。简单的独体两头龙纹,大多见于西周中、晚期。缠绕式的两头龙纹则盛行于春秋中、晚期。
▲X壶 ▲爱鼎 ▲蟠龙方壶 ▲寝鱼爵 ▲双羊 ▲酗亚方尊
第三章 几何纹
几何纹是由几何形的图案组成的有规律的纹饰,纯属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感。这种纹饰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早已出现。青铜器上属于几何纹的形式比较多,但在早期作为主要纹饰的机会非常少。在兽面纹、龙纹盛行的时代里,它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只有在这些纹饰衰退的时代,才能大量起用几何纹,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不断出现。春秋战国之际几何纹作为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几何纹大致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斜条纹、云雷纹、百乳雷纹、曲折雷纹、钩连雷纹、三角雷纹、网纹等。
连珠纹。是小圆圈的横式排列。这是青铜器中出现最早的纹饰之一。在夏代晚期爵的腹部,已有实体的连珠纹,作单行或双行排列,周围以弦纹作界栏。商代早期的连珠纹,已是空心的小圆圈,它已作为主纹。但这一纹饰大多在兽面纹、龙纹、雷纹的一下栏作为次要的纹饰,以连珠纹作为界栏性的纹饰一般在商代早、中期,以后很少出现。有的连珠纹在空心小圆圈内还有一个点,是商代中期的。连珠纹是用一个管状器在陶范上印制的,因此,圈与圈间距的疏密,横行排列的齐整,都不很严格,但却很自然。
弦纹。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为一根凸起的直或横的线条。有的青铜器上仅有弦纹,没有其他纹饰,简洁朴素,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直条纹。是连续的直线条组成的纹饰,除条纹粗细外,没有多大变化。也有的将粗线条凸起或凹陷,旧称沟纹。商代晚期到西周时代簋、尊卣、觯的腹部有直条纹,方座簋的方座中间也往往饰有直条纹,春秋时代已不多见。
横条纹。旧称平行线纹、沟纹、瓦纹。是宽阔的横条作突起或凹陷的槽,初见于西周中期,有通体饰横条纹的,如师虎簋;也有的腹上部间以其他纹。盛行于西周晚期,春秋时代还继续使用,到战国时代,敦上还有通体饰横条纹的。
斜条纹。就是弦纹作^字形,大多饰于分裆鼎及鬲的下腹部,初见于商代中期,西周时代还有使用。
云雷纹。用柔和的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也有人以为云雷的图案起源于手指的螺纹,实际上是单线或双线往复自中心向外环绕的构图。其表现形式有单个同一方向的旋转和两个B形及S形旋转等多种。商代早期已有用连续带状云雷纹作为主纹的青铜器。商代中期兽面纹的主体,有用大量的云雷纹构成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兽面纹、龙纹、鸟纹的空隙处,常填以云雷纹,而且云雷纹低于主纹,起了陪衬作用。春秋战国之际粗犷的兽面纹、龙纹的体躯上,也有各种云雷纹变形图案。战国开始,云雷纹发展成为线条活泼的流云纹。河南洛阳金村出土战国云纹壶用金银片镶嵌,非常华贵。
百乳雷纹。也称斜方格雷乳纹,鼎、簋的腹部常常以之作为主要纹饰。图案呈斜方格形,每一格边缘是云雷纹,中间有一乳突。百乳雷纹盛行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商代的乳突比较平坦,西周时代则既长又尖锐。
曲折雷纹。旧称波形雷纹。雷纹的主体作上下曲折状。粗线条的雷纹与细线条的雷纹一一相间。在青铜器上,曲折雷纹较为少见,为西周早期的纹饰
钩连雷纹。作斜的山字形线条,用斜线相钩连,一般山字形作粗线条,所填雷纹为细线条,也有山字形作虚线、雷纹作阴纹的。最早见于商代中期,盛行于商末周初。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很富丽的钩连雷纹,粗细线条有用金、银和绿松石镶嵌的。
三角雷纹。外围是三角形,内填以雷纹,三角形的一角作向上或向下连成横列,形成大的锯齿带状,角向上饰在簋腹上部,角向下则饰在腹的下端。这类纹饰盛行于商末周初。晚期的三角雷纹作倒顺三角形交错排列,金银片或金银丝的镶嵌一一相间。
菱形雷纹、方块雷纹、长方形雷纹是在菱形、方形、长方形内填以雷纹,作连续式排列,并用金银丝和金银片镶嵌,盛行于战国时代。
网纹。是斜线交错如网形,商代早期青铜爵上见有,以后很少发现。
▲龙形灯 ▲双龙耳簋灯 ▲双龙耳盘口壶 ▲四龙海水纹三足炉 ▲镶嵌几何纹鸟壶 ▲印文墨盒
第四章 兽面纹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饕餮之名本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向,以言报更也。“宋代人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高产田主的纹饰都称饕餮纹。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的物像头部正视的图案。后来不少著作中称它为兽面纹。兽面纹这个名词比饕餮纹为胜,因为它指出了这种纹饰的构图形式,而饕餮纹一词却只限于“有首无身”这样的定义,绝大多数纹饰并非如此。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有兽的体部或尾部。所有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艺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商代早期兽面纹,最简单的仅有一对兽目,而将其他各部分都省略了。一般的都用横条或者直条的复线或单线为主体的末端呈勾曲形的条纹结构成,并岐生出简单的雷纹。小器的纹饰很单调,大器的纹饰显得复杂一些。角不发达,也不大具体,较大的纹饰才可能看到角型的状态。大体上商代中期的图像比商代早期的图像线条和结构更为复杂。象征性的体躯,尾端上下弯曲分开,如果兽面两侧配置有鸟纹,则兽的两尾是上卷的。纹饰线条有粗犷的和纤细的两类,有时一件器上两个图案各用不同贩线条构成。
商代中期的变化是突出了目纹,有的比例相当大,炯炯有神。纹饰很少用粗条纹构成,而是用大量回曲形的雷纹和并列的羽状纹构成纹饰的其余部分。整个兽面纹比早期精细,神秘的气氛强烈,但图案仍然是抽象的。兽面的主干和地纹区别仍不明显。
商代晚期的兽面纹有三种形式,形象具体的、肢体省略的和变形的。形象具体的兽面纹的特点是扩大了角的部位,兽目相对地缩小,兽的脸颊和两腮额顶、兽腿、爪、体躯和其余的地纹能够用平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这是最常见的一类兽面纹。肢体省略的兽面纹是只有平雕或浮雕的兽面,没有兽体的其余部分,也仍然是图案结合的象征性省略,与所谓“有首无身,食人未咽”的形象无甚关系。变形的兽面纹分三种,一种是只保留一些角、目鼻、耳、爪等彼此各不相连的线条,多数是素面的,没有地纹,然而有的也有地纹,但是仍然没有纹饰实象的整体感。第二种是只表现一对兽目,其余部分皆以细密而规则的雷纹组成,是构图的退化现象。第三种虽然只剩下了象征性性的大兽目,但其余的条纹仍然做得相当精丽,不以其变形而简陋粗率。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兽面纹最为发达,种类也很多,虽然它们的形象结构是公式化的,但是突出的角型却很不相同,这是区别各类兽面纹的主要标志。角型有一些常见的,如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出土的大方鼎,铭文为牛的方鼎花纹就是牛头纹,铭文为鹿的方鼎,其花纹即是鹿头纹,角型秀清楚。有的是弯曲,从根外卷如羊角,有的是从角根展开角尖向内卷,如牛角之类。有的是这类角的变形,即不像牛角,也不像羊角,可分别称之为上卷角或卷角。还有种种变化的角型,简述如下:
火纹除单个作为图案外,还与其他纹饰配合使用,与之配合的纹饰有龙纹、四瓣目纹、雷纹等。火纹与龙纹配合使用有三种形式:一、火纹与龙纹一一相间排列,多作带状,龙纹多作卷
体或短体。二、火纹与双体龙纹配合,龙头居中,体躯向两侧波曲形展开,在体躯的上下饰以火纹。以上两种火龙纹属于商末周初。三、以火纹为中心,两旁配置龙纹,作为一组火龙纹。
▲兽面纹觚 ▲兽面纹鬲 ▲象首兽纹簠
第六章 凤鸟纹
凤鸟纹包括凤纹和各种鸟属的图案,鸟纹的特征比较形象。最早的鸟纹发现于新石器时代,如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博物馆
凤纹除了华丽的冠外,它的体躯和尾部也有很多变化,凤的冠大致有多齿冠、长冠和花冠三种形式。多齿冠凤纹,冠作多齿形,宽尾下垂,装饰很华丽,多齿冠在凤纹中较为少见,盛行
于商末周初。长冠凤纹,在凤的头部有一条逶迤的长冠垂于颈后,长的可达背部,尖端作向上或向下卷曲。这类凤纹体躯很多是卷曲的,并有长尾或尾部下垂,盛行于殷墟中期到西周晚期。
花冠凤纹,花冠是凤头部长冠的修饰,表示凤冠华丽的绶带。花冠有作长羽飘举状,也垂于胸前的,有时花冠可垂至足部,然后再向上卷,尽量发挥它的装饰作用。花冠凤纹盛行于西周时期
。
鸟纹中绝大部分的鸟喙是闭合的弯钩形,和鸷鸟的喙相似,个别的鸟喙也有张开的,见于西周早期的式样。鸟纹都有角或毛无须,角的形式大致有弯角、长颈鹿角和尖角。弯角鸟纹,在
鸟的后脑有一弯角,角根较宽,向下弯曲,角尖向上。弯角鸟纹盛行于商末周初。长颈鹿角鸟纹,鸟头上有长颈鹿角,这与兽面纹所见长颈鹿角相同,但作横向安置,盛行于商末周初。尖角
鸟纹,鸟的角根粗大,上端尖锐如尖耳状,盛行于商末周初。鸟纹的体躯,大多只是一个禽体的外形,没有羽翅,有时因图案结构的需要,有作长条卷尾形的,类似鸟首龙体。
鸟的尾部变化较多,有长尾、垂尾和分尾几种形式。长尾鸟鸟纹,鸟的尾部是整个体躯的三倍,可谓极度的夸张,长尾的尾端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垂尾,因尾部较宽而作下垂状,这在
凤纹中比较多。分尾,是因构图变化,使尾部与体躯分离,分尾的尾端也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
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特长的喙,大多见于西周中期。
鸾鸟纹。鸾是鸣声优美的神鸟,形象如鸡,举首而立,多饰在乐器钟的鼓右打击处。鸾鸟鸣声如音乐,这是用途和纹饰相应的实例。盛行于西周中、晚期。
鸱枭纹。多为鸱枭的正面图形,特别强调鸱枭的大圆眼,头上有一对毛角,两翅较大,有的只表现鸱枭的头部和两翼。河南温县小南张出土的徙斝,腹部就是鸱枭纹。盛行于商代中、晚
期。
雁纹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这种纹饰仅见于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出土的鸟兽龙纹壶上,作曲颈伫立的群雁状,具有北方地区的风格,属春秋晚期。
▲兽面纹方卣 ▲兽面纹觥 ▲蟠龙纹 ▲鎏金花鸟纹八角铜镜 ▲兽面纹瓿 ▲兽面纹罍
第七章 各种动物纹
马、牛、羊、鸡、犬、豕六畜,象、鹿、犀、虎、免等野生动物和一些变形的动物如长鼻兽、蜗身兽,是青铜器动物纹的主体。此外还有一些小动物,如蛇、蝉、鱼、龟、蟾蜍等不能
虎纹。在青铜器上,虎纹常以活动形态出现。如安徽阜阳出土的龙虎尊,肩部有一虎,虎口咬一怪人。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上有虎食人头形的纹饰,为两虎共食一人头。在著名
的司母戊大鼎的耳部,是对称两虎,虎张口卷尾,虎口中间为一人头。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鸟兽龙纹壶,腹部有虎食人的浮雕。著名的虎食人卣,器物的整个形象作猛虎踞蹲形。
前爪攫一似人非人的怪物。这些虎所食之人形,都不是常人,而是作鬼怪之状。这类图像在当时相当流行。虎纹还有一种侧面的形象,如上村岭虢国墓地所出虎纹镜就是如此,两虎作圆
形,首尾相接。
牛纹。商周青铜器上,饰牛角的兽面纹较多。在尊的肩部常饰牛头,四年其卣提梁的两端也是用牛头作装饰,在鼎足上部用牛头纹作为装饰的更为多见。作为整体的牛纹在青铜器上却很
少见,仅在商代晚期出现过一尊。颈部饰牛纹,整体造型也为牛的尊在山西浑源、陕西兴平等地都出土过,形象逼真。
象纹。象的形象比较明显,头部且个向下或向上的长鼻,鼻下有咀。一般体躯巨大,并有四足。有青铜乐器钲、铙上,象纹一般作为边缘纹饰,体积很小。著名的九象尊在腹部用简单的
线条勾出九只象,首尾相接。河南洛阳出土西周成王时期的士上尊、士上卣,西周康王时期的邢侯簋,腹部均饰对称的象纹。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乙公簋,腹部是对称的象纹,足部亦是象的造
型,非常形象。象纹除作为纹饰外,还有象尊,是以象的整体造型作为青铜酒器,如湖南醴陵出土的象尊。象纹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以前有些学者,将长卷鼻的动物都归入象纹,实
际上象还应有巨大的身躯和粗壮的足。如果缺少这一条件,应列入变形动物纹,而不应归入象纹。
鹿纹。河南安阳殷墟1004号墓出土的鹿方鼎,腹部饰鹿角兽面纹,分枝角很突出。整体的鹿纹商代未见。西周早期貉子卣饰有鹿纹,鹿头回顾作卧状,铭文中提到赠鹿之事,与鹿纹正相
应。春秋晚期和战国的青铜器上,也有少量的鹿纹出现,纹饰已用红铜镶嵌。
兔纹。免纹形象很写实,在青铜器纹饰中很少见,河南洛阳北瑶出土西周兔纹觯,颈部饰兔纹一周。
蜗身兽纹。形象是以蜗牛壳作为躯干的动物,头作龙形,头顶有一触角,唇上卷似象鼻,口内有上下交错的大獠牙,头下有一利爪,身负大蜗牛壳。这些都属蜗牛的真实形象,而是变化
了的形象。这些都属蜗牛的特点。当然,这并不是蜗牛的真实形象,而是变化了的形象。这类纹饰过去也称为夔纹。蜗身兽纹所见大都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西周成都市五时代的天亡簋和
陕西泾阳高家堡出土的方座簋、尊、卣,主纹都是蜗身兽纹。它流行时间很短,西周中期的青铜器上已不见这种纹饰。
蛇纹。蛇是一种软体动物,在青铜器上的蛇纹,头部比较宽大,还有一双突出的眼睛,曲折形的身体有鳞节的装饰,尾部上卷。这种纹饰旧称蚕纹,实际上蚕是没有眼睛的,而且头部与
体躯为等宽,尾部平直不能上卷。蛇与蚕在形象上是大不一致的。形象的蛇纹出现在商代中晚期,大多作对称式排列成带状纹饰,尚没有作主体纹饰使用。西周时代很少见有蛇纹
第八章 各种兽体变形纹
兽体变形纹的主体是不具备某一些动物的整体形状,只有象征性的兽体残余的变形,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动物。这类纹饰在青铜器上表现的形式有鸟兽合体纹、兽目连纹、兽体变
形纹、波曲纹、鳞纹、蕉叶纹、羽翅纹等。
鸟兽合体纹。有一段曲折形的体躯,一端是龙头,一端是鸟头,实际生活中没有这种形式的兽,应是图案结构变形,这种纹饰个别在出现在商末周初。
兽目冯连纹。为两兽的某一些部分相互连接,所接触之处有一目相连结,其表现形式有两兽的头部相接,连接处是目纹。还有两兽体躯相接,还有边上廉洁是两尾相结的兽目交连纹,与
交龙纹的区别是相连接而不是交缠,并在连续处有一目。这类纹饰称穷曲纹或窃曲纹,盛行于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时代。
兽体变形纹是动物体躯组成的各种图案,晕些动物头部都省略了,体躯也随着图案而变形,成为波曲纹、鳞纹,蕉叶纹,羽翅纹。
波曲纹。旧称环带纹,主体为宽阔的带状体躯上下大幅度的弯曲。在波曲的中腰常有一兽目或近似兽头形的突出物,波峰的中间填以两头龙纹、鸟纹、鳞片或其他简单的线条,为西周中
、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铜饪食器和酒器的主要纹饰之一。西周孝王时代的大克鼎,西周宣王时代的颂壶都在腹部及颈部饰波曲纹。春秋晚期齐国的洹子孟姜壶上仍然沿用这类波曲纹。
鳞纹。是以龙蛇体躯上的鳞片排列而组成的纹饰,排列的方式有连续式、重叠式、并列式三种。连续式是完全相同的鳞片,按纵向交错排列,可铺开一个很大的面。重叠式的鳞纹排列方
式如鱼鳞相叠,也是纵向形式。这两种鳞纹,都可作为主纹,一般在器物的腹部,上村岭虢国基地出土的鼎、壶上也饰鳞纹。并列式,有大小相同或大小相间的鳞片横置作带状,也有作二层
横列。这类鳞纹旧称重环纹,一般饰在鼎和簋的腹上部,西周地毯王师兑簋,就是这种纹饰。盛行于西周中晚期。
蕉叶纹。是两兽的体躯作纵向对称式排列,一端较宽,一端尖锐,作蕉叶的形式。这类纹饰大多施于觚的颈部和鼎的腹部。盛行于商末周初。
羽翅纹。作微型的羽翅状。它的粗端作雷纹盘旋,细端作尖锐状,常用多叠的形式整齐排列,在一件青铜器上可有数千个之多。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
兽体卷曲纹。每个图案的个体是一根弯曲的线条,有呈C形和S形的图案,也有作横S形的,近乎卷曲回顾的龙,但它不辨首尾。过去也有称职为蟠虺纹的,实际上蟠虺纹是小蛇,头尾还
是可以分辨的。这种纹饰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洒金双夔凤耳尊 ▲金龙凤瓶 ▲蛙纹钺▲大克鼎 ▲羽翅纹壶 ▲方鼎
商周青铜器纹饰
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褥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奏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西周青铜器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古代服饰上大多都有哪些图样花纹
1、植物纹:梅兰竹菊、桃李海棠、牡丹芍药、荷花芙蓉、萱桂茶花、月季、水仙、佛手、松柏、万年青、西番莲、蔷薇宝相、葡萄百果、嘉禾。
2、吉祥寓意类:多子(石榴)、富贵荣华(牡丹)、瓜瓞连绵(葫芦或葡萄藤蔓、松龄芝寿、莲花纯洁、菊花隐逸、岁寒三友、福寿喜、五福捧寿、八仙。
3、动物图案:龙凤等(文官一品仙鹤补服,二品锦鸡,三品孔雀等等,平常都能用的还有狮子、虎、鹿、鹤鹊鸳鸯等各种飞禽、蝙蝠、蝴蝶蜜蜂等草虫、鲤鱼鲶鱼等鱼。
4、自然气象纹:云纹、祥云、流云、水纹、浪纹。
5、器物纹:宝瓶、聚宝盆、八宝七珍、如意。
6、几何纹:八达晕、天花、宝照、卐字、八卦、龟背、方胜、柿蒂纹、锁子、连环。
7、人物:百子图、戏婴图、仕女、神佛、二十四孝、悬梁映月、樵牧耕读。
8、风景:潇湘八景、西湖十景、寒江垂钓、各地的名胜或山水名画等。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服装( Ancient Articles of Clothing)是指中国古代的各种衣裳、冠帽、鞋袜等服装,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结构与款式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变化。通过对古代服装的研究,可以认识历代人物的风貌。在鉴定有关文物时,
服装也是断代的重要尺度。古代服装存世不多,在研究中除依据实物外,古代雕塑、绘画中的人物形象,也往往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中间,服饰款式已各不相同。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
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服装(中国古代各朝代服装)_
清代 服饰纹样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清代龙褂,样式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袖端平直的长袍。龙褂只能为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用。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袍以明**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穿朝袍时必须与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 清代补服、补子 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凡补服都为石青色。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圆形补子有以下几种:皇子,龙褂为石青色,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团,间以五彩云纹。亲王,绣五爪龙四团,前后为正龙,两肩为行龙。郡王,绣有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贝勒,绣四爪正蟒二团(前后各一)。贝子,绣五爪行蟒二团,(前后各一)。 顶子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识,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两种。朝冠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如果清朝官员犯法。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上的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为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仿效。康熙年间,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由于此类价格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兰、白、金等色宝石。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色除**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它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 霞帔是宋代以来妇女的命服,随品级的高低而不同。《格致镜原》引《名义考》中称:“今命妇衣外以织文一幅,前后如其衣长,中分而前两开之,在肩背之间,谓之霞帔。”明代霞帔就是这种形式。清代命妇礼服,承袭明朝制度,以凤冠、霞帔为之。清代霞帔演变为阔如背心,霞帔下施彩色旒苏,是诰命夫人专用的服饰。中间缀以补子,补子所绣样案图纹,一般都根据其丈夫或儿子的品级而定,唯独武官的母、妻不用兽纹而用鸟纹。 云肩为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物。五代时已有,为四合如意形。明代的妇女作为礼服上的装饰。清代妇女在婚礼服上也用。清末江南妇女梳低垂的发髻,恐怕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贵族妇女所用云肩,制作精美,有的剪裁为莲花形,或结线为缨珞形,周围垂有排须。 马甲,或叫“背心”、“坎肩”或“半臂”。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旗装长袍外面常加罩一件马甲,这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装束。这种马甲与男式马甲一样,也有大襟、一字襟、对襟及琵琶襟等形制,长度多到腰际,并缀有花边。 清代嘉庆、道光之前,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主。乾隆年间以上身着镶有花边的袄、衫为主,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后,镶有花边的衣衫趋于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有的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裤子的。长袄的特点是在领低及袖口镶有宽花边为装饰,并且不同时期袖子流行的宽窄也不一样,时而流行宽,时而流行窄。 清代嘉庆、道光之前,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主。乾隆年间以上身着镶有花边的袄、衫为主,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后,镶有花边的衣衫趋于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有的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边缘都装饰有花边。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裤子的。裤子的样式也有变化,初为大裤管,后逐渐改为小裤管,裤口镶有花边。从光绪年间起,由于裤子的流行,妇女穿裙的逐渐少见。 清代汉族妇女服饰,在“男从女不从”(即对汉族男子严格要求遵从汉族服制,而妇女则放宽)的规范下,变化较男服为少。后妃命妇,仍承明俗,以凤冠、霞帔作为礼服。普通妇女则穿披风、袄裙。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作用与男褂相似,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之上,装有低领,点缀着各式珠宝。披风的里面,还有大襟、大袄小袄,小袄是妇女的贴身内衣,颜色大多用红、桃红、水红之类。妇女的下裳,多为裙子,颜色以红为贵。裙子的样式,初期尚保存着明代习俗,有凤尾裙及月华裙等。清末,在普通妇女中间,还流行穿裤。 清代的佩饰种类及样式都很多,形状小巧,材质多样,有翠玉、青金石、金嵌绿松石、檀香木、金铂、金星石珐琅、珊瑚、玻璃等等不同材料。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刺绣小品,其中有香囊、香袋、扇套、眼镜盒、表带、火镰袋、斋戒牌等。这些都是清代佩挂在腰间的佩饰,无论男女都作为随身携带的赏玩之物,晚清尤为盛。
参考资料:
龙凤纹样:状如行走的行龙;云气环绕的云龙;腾空而起的飞龙;盘成圆形的团龙;头部呈正面的祥龙;头部呈侧面的望龙;头在上尾在下的称升龙;尾在上头在下的为降龙。
瑞兽纹样:人们常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动物之神,以祈求平安、吉祥、幸福。
组合纹样:万字、方胜、如意头、回纹、水波纹、火纹、云纹、锁纹、曲水纹、古钱纹、密环纹、连环纹、金锭纹、雪花锦绣球纹、龟背纹等。
扩展资料:
古代服饰的纹饰:
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是以鸟兽纹样为主,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的标志性,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使其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
宋代,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对妇女的装束也有了详细严格的规定,服饰制度与宋代程朱理学观点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
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纹样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
有:锦霞纹,团花纹,水纹,牡丹纹,青莲纹,蕊蝶纹,碧荷纹,凤椒纹,回字纹,百蝶穿花纹。
1、龙纹
龙图案在构造特色上区分为:状如行走的行龙;云气环绕的云龙;腾空而起的飞龙;盘成圆形的团龙;头部呈正面的祥龙;头部呈侧面的望龙;头在上尾在下的称升龙;尾在上头在下的为降龙。在形态上区分:有鳞的是蛟龙;有翼的称应龙;有角的是虬龙;无角的是雌龙;尚未升天的是蟠龙;好栖水的是晴龙;喜火的是火龙。
古代衣服上的花纹有哪些?
本文2023-10-16 09:51:1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7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