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和吴以岭的关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张伯礼和吴以岭的关系,第1张

张伯礼和吴以岭院士都是中国“抗疫神药”莲花清瘟背后的功臣。他们打通中医在临床、科研、生产的三大环节,使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与临床实践、新药研发紧密结合。带领中医药创新发展,更好地用来治病救人,是他们一生最大的追求。

吴学周为中国物理化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确立学科方向和科研课题,先后组织建立了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半导体化学、无机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化学等学科,并亲自参与研究工作,指导科技人员攻关,修改论文,为寻找新的半导体材料、解决自动氧化和老化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他与有关同志一起创办了长春化学学院及附设中专、技工学校,并在化学学院开设了原子光谱、分子光谱、波谱、X射线等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研骨干。 

吴学周院士把毕生精力无私的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为建立我国的光谱研究基地和我国化学事业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新华网)

吴教授早期在分子光谱方面的杰出工作,在某些方面至今还为人们所引用,他在应用化学方面的后期工作,包括长春应化所的建立,将成为他事业的丰碑。”(诺贝尔奖获得者、加拿大著名科学家赫尔兹伯格教授评)

青藏铁路生命守望者——记吴天一院士

高原四月,春色芳菲。记者在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见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这位年过7旬的科学家对青藏铁路建设中“高原病零死亡”纪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7年,吴天一出生在新疆伊犁一个塔吉克族知识分子家庭。通过刻苦学习,195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吴天一与妻子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平壤医院工作了两年。1958年夫妇俩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青海。扎根高原46年,他成为青海省地方科研院所里走出来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也是塔吉克族的第一位院士。

蓝天、白云、雪山、草原……初到青海,身为军医的吴天一无心贪恋高原美景,他看到许多初到青海的内地建设者出现了高原反应甚至严重的高原病,许多人心慌,胸闷,头疼欲裂。救治病人和探索病因成了他主要的工作内容。在当时,对于高原环境的特发性疾病,国内与之相关的研究甚少。

1980年,为了全面掌握各种急慢性高原病,吴天一带队深入高海拔牧区调查牧民体质特征。从此,吴天一12年的科研工作都是在风雪严寒的高海拔缺氧环境中进行的。

牧民们散居,户与户之间离得很远,从这家帐篷到那家帐篷,调查队员常常要骑马走上好几十里地,在忍受高寒缺氧的同时,也要消耗大量体力。青藏高原夜晚的气温能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吴天一和队员们住在单薄的帐房里,数日不能洗脸,煮熟的羊肉冻成冰坨子,用刀割下就着冰碴吃,渴了,就到牧民家讨碗茶喝。

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生理特征”这一主攻课题,精通英语、俄语、塔吉克语、汉语的吴天一,还学会了藏语。20多年的科研工作,吴天一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4省区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上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好医生)”。

1991年,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高低压氧舱。吴天一成为第一个模拟试验者。气压从海拔5000米的高度开始下降,由于降速太快,瞬间,吴天一头疼欲裂,鼓膜被打穿……但他摸清了舱体运转的安全系数。

2001年,吴天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青藏铁路开建,高寒缺氧对铁路建设者的身体健康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是建设高原铁路的一大世界性难题,对高原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吴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立即运用于拯治青藏铁路建设者中的高原疾病上,他和同事们共同研制的抗缺氧药物、保健品发挥了作用,他主导开设的高原病科也为西进的建设者们提供了完善的抢救治疗环境,他撰写的《高原保健手册》和《高原疾病预防常识》被送到最前沿的施工者手中。他参与指导下,青藏铁路建设工程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五年建设期间未发生一例因高原病死亡,创造了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亲临工地指导科学施工,他的汗水也渗进入一个个工程奇迹。原青藏铁路中铁二十局工地医院院长丁守全说,风火山隧道海拔4905米,没有吴天一,我们就不可能创新式地采取科学举措,解决施工人员缺氧难题,打通这一世界第一高隧就不可能如此顺利。

今天,坐在青藏铁路的列车上,一本吴天一主编的《青藏之旅健康行》又让广大旅游者在进入高原之前对自己身体有了科学了解和充分自信。

对于伟大的人,我还不配评价,只能敬仰与缅怀:

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今日去世,享年99岁。

吴孟超1922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治病救人78载,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吴孟超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

如今,全国肝胆外科的专家和医生中,八成以上都是吴孟超的学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俞卫锋,亦是吴老的弟子。今年一月,俞卫锋曾写下“‘侧’身吴门三十载,师恩春晖润我心”,这也是他拜吴老为师、跟他学艺的30周年。“这30年与我而言,是思想日趋成熟、精力最为旺盛、经验不断丰富的阶段。”俞卫锋说,在人生这一“辉煌”阶段,有幸成为吴老手术台上的“麻醉专职搭档”,让他没法不自豪与骄傲,他也是时常把它称为“最美的相遇”和“一生的荣耀”。

吴孟超院士,他:

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专著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提出“五叶四段”的经典解剖理论完成中国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完成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创造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推动我国肝脏疾病诊断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出于患者利益促使我自私地渴望吴老这样的人永远不会生老病死,永远冲在第一线引领着一群人开创一个时代,永远像个超人带领中国医疗行业进步,但巨星陨落,人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请允许他从“神坛”上走下来,做一个芸芸众生中的那个,从业七十余载,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未来的日子里,当我们夜晚仰望星空时,不要忘了,有颗闪闪发光星星,叫吴孟超。

老人家,一路走好!

张伯礼和吴以岭的关系

张伯礼和吴以岭院士都是中国“抗疫神药”莲花清瘟背后的功臣。他们打通中医在临床、科研、生产的三大环节,使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与临床实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