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背景是什么 靖康之耻和宋徽宗的关系
靖康之耻背景
宋朝内部的腐朽和北方金国的崛起,是靖康之耻背景中不得不提到两个重要因素。
宋徽宗的画像
在宋朝内部,由于宋徽宗任用童贯、蔡京等奸臣,国势日益衰落,并由此引发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运动。虽然最终宋朝平定了这两次农民运动,但对宋朝的国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宋徽宗不仅没有反思造成这两次运动的原因,反而以为童贯平寇有功,依旧对蔡京等人予以重用。
与此同时,北方女真族的势力开始崛起。在女真族内部,对待宋朝的态度也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完颜阿骨打为首的亲宋派,一派是以完颜晟为首的攻宋派。不过当时宋朝和金国之间,还隔着一个辽国,因此为了消灭辽国,宋朝和金国之间结成了短暂的联盟。史称“海上之盟”。为什么称海上呢?之前提到,宋国和金国当时并不接壤,他们只能坐船在海上结盟。结盟的内容,是打败辽国之后,将燕云十六州归还给宋朝,而原先辽国的土地归金国,当然此前宋朝给辽国的岁币,此后也要全部给金国。这个看似不平等的条件,在宋徽宗眼里看来,却是无比诱惑的。因此燕云十六州自从唐末五代十国起,就不复为中原所有,当年宋太宗企图收复燕云,也功败垂成。如果燕云可在宋徽宗手里收复,那是不世之功。
结盟结成之后,金国和宋朝从两面出兵,夹击辽国。辽国首先和金国交战,被金国打败。残兵败将退到燕京,遭遇了宋国的军队,经过交战,结果宋国被打得打败。虽然最后辽国还是在宋金两国的夹击下覆亡,但同时宋朝的弊端和士兵羸弱的毛病,也让金国人看在了眼里。
1123年七月,张觉事件成为了诱发靖康之变的导火索,同时也是靖康之耻背景的重要原因之一。张觉原先属于辽国将领,在辽国灭亡后投降了金国。但在金国大军撤退之后,他又叛逃到宋朝,被宋朝接纳。金国便以宋朝私纳降将为名,开始向宋朝问责。恰好此时,亲宋的完颜阿骨打去世,帝位由完颜晟继承。他们便以张觉事件为借口,开始了对宋朝的战争。
靖康之耻 岳飞
公元1126元,宋徽宗退位,太子赵桓即位,年号靖康。靖康意思为平静安详,也同时是当时宋朝皇族、贵戚、大臣子民们的意愿。经历了宋徽宗一朝的腐朽统治,大宋王朝已在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金兵大军压境的险境。靖康之耻岳飞有什么故事呢?
岳飞剧照
然而新上任的皇帝并无法扭转局势,开封再度被金兵围困。靖康二年,金军攻破京城,太上皇宋徽宗及皇帝宋钦宗父子被俘虏,随同大量皇族、后宫妃嫔及王公大臣三千多人被逼北上,京城多载积蓄的财富被洗劫一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所称的靖康之耻。岳飞,作为南宋抗金名将,此时的处境又是怎么样的呢?该事件又对他有什么影响呢?
靖康之耻发生的时候,岳飞年龄在20出头,正是血气方刚,身强力壮之年。据历史记载,靖康元年,岳飞已在开封至曹州一带浴血奋战,一路跟随刘浩军、宗泽进军驰援开封。由于康王赵构自保不救,加之所属部队人数力竭,虽与金军力战多场取得胜利,但却难以撼动金军的根本。1127年四月京城沦陷,史称“靖康之耻”,此时岳飞也只能在另一战场上与金军对持、激战。
随后,赵构即位,是为南宋高宗。岳飞不顾职位卑微,披肝沥胆,直言上书。谏言趁金军轻敌、懈怠之机北上讨伐,光复中原。而然因赵构更器重投降派,千言上书换回来的却是,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然而,亲身目睹”靖康之耻”给百姓、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的岳飞并没有因为被逐出军营选择归隐。相反他北上奔赴抗金前线,再度投入与金兵的战斗。
“靖康之耻”对岳飞的影响巨大,使他更加坚定了抗金救国的信念,也是对“精忠报国”的完全诠释。
靖康之耻 宋徽宗
在举世闻名的靖康之耻,宋徽宗是一个重要人物,也可以说他是始作俑者。靖康之耻的爆发,和他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靖康之耻中的宋徽宗
在决策方面,宋徽宗采取了联合金国,夹击辽国的策略。原本宋朝和金国之间并不接壤,而辽国虽然和宋朝也打过仗,但时好时坏,谁也干不掉谁。而且当时的辽国虽然势力衰弱,却可以成为宋朝的一道屏障。在政治方面,他任用蔡京、童贯等奸臣,导致宋朝的国势江河日下。
在靖康之耻爆发时,金国兵分两路,朝宋朝的首都开封开进。宋徽宗在国难当头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自己先跑到外面去避一阵子,等风头过了,他再回来当皇帝。后来由于给事中吴敏的极力反对,他才没有成行。在吴敏的推荐之下,他用了李纲守城。李纲认识到宋徽宗在群众里的形象不太好,就向宋徽宗建议,陛下您退位吧,传位给太子,让太子来处理国事。
宋徽宗起先还不肯退位,直到金兵快要兵临城下的时候,才宣布将帝位传给宋钦宗。自己却假借了一个名义逃到外面去了。这个名义十分可笑,是到南方去烧香。宋徽宗一跑,后面蔡京等人的大臣纷纷也带着家眷跟了上来。
在途中,随行的群臣开始纷纷弹劾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六人,称他们误国,要求将他们杀了。宋徽宗没有办法,只好依照大臣们的意思,将他们革职查办。宋徽宗还没有逃到亳州,李纲等人已经在开封击退了金军的进攻。于是宋徽宗又带着一行人回到了开封。
不料好景不长,金军半年后又开始攻打宋国,这一次,宋徽宗已经把李纲也革职查办了,没有人替他守城。他被金军在开封城围了个铁桶一般,连逃跑的念头都没有了。金军不久攻破开封,要宋徽宗去金国的兵营议和,但宋徽宗不敢去,只好由宋钦宗代劳。宋钦宗惧怕金人,答应了他们许多无理的要求。但金人还不满足,把宋徽宗和宋钦宗也一起俘虏去了金国。
在靖康之耻中的宋徽宗受尽屈辱,爱妃也被金国人强占了,他自己被金国人封为“昏德公”。随后又被金国人迁到五国城里关押起来。不久之后,就在五国城病逝。随后,宋金议和后,他的尸骨被运回了南宋,安葬在宋六陵之中。
“靖康之耻”背后的历史真相
宋金之战开始以后,在金国人眼中看来,宋国真是本钱太厚了,在河北等地投降的宋军就有二十几万。随后,金国分东西两路南下进攻宋国。
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率领,先是击溃了汴梁城外的二十万禁军,随后又击败了姚平仲二十万大军。
西路军则在太原城下大败种师中,击败姚古、张璟等人,歼灭的宋军也有二十几万。
死的死,伤的伤,连续几个二十万了,也便是说宋金开战以来,宋国至少损失了八十多万大军。
八十多万,女真的男女老少合计也没有八十万。可是损失了八十万,对于宋国而言,只是伤筋动骨而已,只要他们愿意,随时就可以组织起一只达到二十多万的大军!
宋国人口真是太多了,杀得手都软了,可还是那么多!
第一次汴梁围困战,西路军停滞在太原城下,围困汴梁的只有东路军,这路金军才七万兵马,可是城内的汴梁禁军有二十万,临时招募的青壮又有十万之众,再加上陕西军来援二十多万,城内的汴梁守军堪称五十万。
五十万宋军,被七万金军围困住,难以出动。看似好笑,看似显得李纲无能,其实这是正常事件。
在冷兵器时代,打仗最重视阵型,野战往往是摆下阵型,立稳脚跟,才能与敌军厮杀。而阵型未稳,处在散乱的状态,受到敌军突袭,很是危险,极有可能被彻底冲散阵型,全军大败。
比如淝水之战,前秦八十万大军对决东晋七万大军,若是正常情况下交锋,前秦未必会输。只是苻坚太骄傲了,妄想着半渡而击,以为敌人都是傻子,就他最聪明。
苻坚擅自将军队向后退去,结果引动阵型不稳,再加上有人大喊秦军败了,八十万大军太过臃肿,又缺乏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更无电台操控全军,再加上北府兵的强势突袭,等等。各种因素叠加,致使八十万大军的阵型,彻底变成了一锅粥。
八十万大军变成一锅粥,比八万大军变成一锅粥更加危险,大军败得更快。
前秦败了,败在阵型大乱。
同样,宋金大战,宋军要抗衡金军的铁骑,唯有摆成步兵阵型,层层抵抗;而金军要想战胜宋军,唯有冲破宋军阵型。一个守阵,一个破阵,谁先得手,谁就胜利。
汴梁围困战中,汴梁城墙很是宽广,宋军要将大部分的兵力用来守城,要出战的兵力有限。想要出击,兵力少了是送菜,兵力多了又是冒险。即便是后来有陕西军救援,也不敢出城野战。
因为野战就要摆下步兵阵型,可是城门狭窄,宋军一次性从城门走出的士兵有限,想要布置下步兵阵型,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金军铁骑可能冲击而来,将尚未布置好的步兵阵型彻底冲散。
靠着骑兵的快速出动,强大的冲击力,宋军根本无力在城门下,或是没有胆子摆下阵型。难以摆下阵型,还打什么野战?
以多围困少,是一种围困方式;骑兵围困步兵,也是围困的一种方式;而断去粮食,断去水源,也是围困的一种方式。
这时宋朝抗金派和议和派的区别也仅仅在,抗金派想要签订“缩减版的澶渊之盟”,而议和派想要签订“超级版的澶渊之盟”。
李纲一心要当名相寇准,议和派则是一心要当司马光,而宋钦宗则是一心要当宋真宗,再次上演澶渊之盟的逆袭。
年名相寇准击退了辽军后,签订和约,也不就是给辽国大量岁币嘛!只要不割让河北山西土地,损失些岁币还是可以接受的;
当年名相司马光,不照样是将神宗皇帝辛苦打下的米脂四城割让给西夏嘛!反正不是第一次,割让黄河以北的土地,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米脂四城,到黄河三镇,也仅仅是两个字的区别而已。
宋钦宗期望,再次上演先祖真宗皇帝的运气,以岁币,让金军退去。
由于东路金军兵力不足,最终在宋朝割地赔款之下决定暂时撤退,第一次汴梁之围解除。
第一次被围城后,宋朝不是没想过迁都,但迁都,意味着统治中心的移动,中央对于地方约束力的下降,会彻底破坏强干弱枝的政策,轻则是藩镇割据,重则是国家分崩离析。
当年安史之乱,唐明皇西逃,迁都而去,意味着中央对地方权威下降,形成了藩镇割据的雏形;后来黄巢攻陷长安,唐皇再次西逃,则致使唐朝权威下降到了极点,果然没有几年,唐朝就灭亡了。
此时,陷入了僵局,进退两难。
宋朝割地、赔款、人质、和亲、称臣等,几乎是将朝廷的威严尽数散去,失去了威严,还能对地方形成有限控制吗?一旦迁都,局势更会彻底恶化,彻底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不迁都,一旦金军再次南下,说不好就是一个死局
就在宋国内部犹豫不决之际,金国已经决定再次南下。
1126年,西路金军攻陷围困近一年的太原后,经过休整,完颜宗翰自太原向汴京进
东路军则在完颜宗望的率领下,于1126年11月20日自真定向汴京进攻;
1126年12月16日,宋出兵拒战,被完颜宗望等击败。
1126年12月17日,西路军在完颜宗翰的率领下,也到达汴京城下。太原在失守后,完颜娄室的这部分军队南渡黄河,西趋洛阳,封锁了潼关,把宋朝最精锐的西军关在潼关以内,断绝了其勤王之路。
说是阻断勤王之师,其实在陕西一带,已经没有了勤王之师。
两次河东救援战,彻底的耗尽了宋军的正规军有生力量。此时的宋朝,正规军已经是损失了八成以上。川陕一带留下的军队,都是老弱病残,或是入伍时间较短的新兵,根本无力救援汴梁。
与其说是阻挡勤王之师东来,不如说是阻止宋钦宗跑路。
在辽金之战中,辽国的战力脆弱,可是辽帝的逃跑能力却是惊人的,不断从辽国东面逃跑到西面,金军连连追赶,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才逮住。
而这次,金军汲取了教训,锁住了潼关,锁住了西逃的路线,为的就是防止宋钦宗向西跑路。一旦跑到京兆,或是入蜀,那时就不好抓了。
此刻彻底的围困住了汴梁。
在第一次汴梁之围时,只有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到达开封城下,兵力有限,只有七万多,攻城的活动只能限于西、北两隅,有时蔓延到东北角,南面诸门则始终未受攻击。
而在第二次围城时,金军东西两路合攻,东路军全军增加到八万人,主要将领完颜宗望、完颜阇母、完颜昌、刘彦宗等仍在军中,只有郭药师以燕京留守的名义,留驻燕京。
西路军仍以完颜宗翰、完颜希尹、完颜娄室三大将为主副帅,完颜银术可等战将都属麾下,汉人高庆裔、时立爱为谋主,有七八万人参加第二次开封围城。
东西两路金军的兵力已过十五万人。此刻金军四面四面合围,陷东京汴梁于彻底孤立。
而宋朝这边,第一次围城时,开封原来的禁军加上西北陆续开来的勤王军,再加上临时拼凑出来的士兵,总数达几十万人。
解围后,严重的经济苦难,无以维持庞大的军队数量,只能是一部分被遣送复员回西北,一部分参加太原解围战而遭到损失,一部分在黄河南岸溃散,还有一部分被大臣唐恪、耿南仲以经济上的理由遣散。
因此,第二次被围时汴梁城内守军不满七万。
各地的勤王之师,数量已经很多,只是多是新招募的士卒,没有经过太长的训练,战斗力低下,可能金军一个冲锋就溃败了。
而此时,让这些新兵去碰撞汴梁的虎狼之师,除了找死之外,再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这种情形之下,勤王之师多是徘徊在汴梁附近的州县,却是难以再进一步。
身为北宋都城,汴梁的城墙太高,太厚了,根本难以攻克。就连一向善于攻城的完颜粘罕也是头疼不已。围困太原时,可以实行锁城之法,可是围攻汴梁根本无力施展锁城之法。
汴梁太大了,根本不是辽国的五京、太原之流的小城可比。
汴梁地处黄淮之间,控引汴河、惠民河、广济河和金水河,具有便于漕运的优越条件,在宋朝定为首都后,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北宋的东京城,在唐汴州城及后周东京开封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共有外城、内城及皇城三重。
若是一味的强攻汴梁,即便是十几万金军精锐全部死光了,也未必能攻下汴梁城。
幸运的是,汴梁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人口太多了,巨大的粮食压力,在和平年代,靠着汴河的转运,还不是太困难;一旦到了战争时期,被掐断了汴河,断绝了外来的粮草,汴梁就会出现饥荒。
可能最后,汴梁不会被攻破,却可能被饿死。
攻陷汴梁的战略,重点不在于攻破汴梁的城防,而是消灭外来的援军。只要是援军灭了,汴梁可能不战而降。
汴梁失守,已经成为了定局
看了历史书,关于靖康之耻的记载很是模糊,似乎历史学家有意识的忽略这一块。
在相关的历史书籍中,宋朝君臣留给后人的印象无非两点:弱智与软弱。
软弱可以理解,宋朝文人太多,文人多缺乏勇气。可是脑残就不能苟同了,身为朝廷重臣,哪一个不是步步拼杀上来,勾心斗角不断,决定不脑残。他们可能不懂军事,可能犯下诸多错误,但是绝对不脑残。
关于靖康之耻,历史记载很多,评论也很多,无非是说,皇帝无能,军队不给力,或者是投降派投降,或者是金人凶残等等,却是唯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士大夫的背叛,军队的背叛。
历史,是文人写成的,文人也掌控者历史的话语权,关于文人的诸多负面的信息,也是被掩饰,美化,甚至是曲解!
比如,历史上写到李纲是抗金英雄,似乎是因为他被驱除,才导致抗金失败,才导致靖康之耻。史书也是把他写成诸葛武侯,似乎谈笑之间,金军尽数灰飞烟灭。
其实,李纲只是一个文人,不懂军事,汴梁二十万守军守城,八万金军攻城,结果是勉强保住城池。在援救河东的战略中,李纲也是屡战屡败,精锐尽数覆没,最后遭到贬福建。
他一直主张坚守汴梁,反对迁都,而不顾及实际上汴梁的危局,最后酿成了恶果。
同样是身为主战派,他却与种师道不和,导致抗金派内部分裂,致使局势崩坏。
他是一个有骨气的文人,当也仅仅是如此,没有史书上说得那样厉害。
有人怪宋徽宗。的确,在宋朝,皇族几乎是远离着政治,他们不参军,也不从政,只是如寄生虫一般的活着,而历代的宋朝皇帝也是忌惮皇族,深恐夺位。
他们唯一的用处,就是皇帝驾崩,又无子的情况下,充当替补,接替皇位。
一个远离与政治的皇族子弟,陡然间成为皇帝,根本不熟悉政务,结果是朝堂内乱臣不断,搞得乱糟糟一片。
宋徽宗一直不傻,朝中局势,群臣心态,天下变化,他一直清清楚楚。只是清楚的知道发生的一切,并不意味着能改变什么。就像许多人也知道,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上好大学,可是在实践中,却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原因,计划依旧是计划,没有最后实现。
宋徽宗登基之初,也是励精图治,想要干一番事业,做一个好皇帝,可是实践中才发觉,他有些眼高手低,国事之艰难,远远的超过了写诗作画,事事不如人意。
在一系列打磨之后,渐渐失去了兴趣,安然于诗画之中。而将朝中繁杂之事交给了蔡京、童贯、高俅、杨戬等人,这些人不是清官,也不是能吏,没有王安石司马光之流的才干,可是至少对皇帝本人忠心,可以替他解决麻烦事。
比如,在历史书上说宋钦宗软弱无能,任用投降派,赶走李纲,屈辱求和,放松秋防,没有加固黄河防线,再甚至是到金营求和,最后不归。似乎宋钦宗,就是一个废物、脑残,智障患者。
可是真实的历史是,宋钦宗一点也不脑残,也不是废物。任用投降派,是因为满朝上下,十个人七个都是投降派。不任用投降派,等于是将七成的大臣排斥出朝堂,轻则是朝堂动荡,重则是皇位不保。
赶走李纲,是因为河东兵败,河东兵败赶走了一大群人,也不在乎多他一人。而放松秋防,没有加固黄河防线,不是宋钦宗不知道秋防重要性,而是要钱没钱,要兵没兵,火耗严重,根本无力秋防。
历史上,关于靖康之耻的记载是,金军威逼汴梁城下,外城一个城门失守。那时金军要求议和,要求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到金营谈判,结果到了金营被扣押,签订了降表,最后被押到了金国当奴隶。
世人总是会说,宋朝的这两个皇帝,脑袋有问题,好好的不在汴梁呆着,为何非要亲自去谈判送死。
可真实的情况是,他们不得不去。因为满朝大臣都是要求他们前去议和,他们不得不去,若是不去,轻则是发生兵变,重则是“莫名其妙”的死去。
在大宋,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士大夫架空了皇帝,皇帝不得不屈从与士大夫的意见,尽管有时士大夫的意见是错误的。
宋朝皇帝,是士大夫权力的代言者,必须是符合士大夫利益,尽管很多情况下,士大夫利益与大宋利益相冲突。
在汴梁危机的时刻,面对金军入侵,士大夫利益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为了保存士大夫利益,他们不得不抛出弃子,而宋钦宗、宋徽宗就是弃子。
而大宋一朝,与其说是皇帝掌控着军权,不如说是士大夫掌控着军权。那时,两位宋朝皇帝只能是识时务,前往金军军营,献上降表,甚至是被押解而走。他们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他们已经指挥不动军队了;他们若是誓死抵抗,可能不等城破,他们就莫名其妙的死去,或是被暗杀;或是被献给了金军
一个国家的腐败,首先开始于官僚的腐败,接着是司法的腐败,接着是教育的腐败,最后是军队的腐败。当一个国家的军队腐败到了极致的时刻,这个国家就无药可救了,即便是秦始皇复生,汉武帝转世,朱重八降临,也是无力回天,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国家灭亡。
大宋空有百万大军,可是却不能保卫首都,导致首都沦陷,半壁江山丢失。为何如此,就是因为这个国家的官僚、司法、教育,乃至是军队,都是腐败到了极点,根本无力回天。
此时的宋朝出现了一个现象,反腐败是找死,不反腐败是等死。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一个国家将要灭亡,远远不是某一个人能够支撑不倒的。大宋将要灭亡了,试图充当独木,撑起倒塌的大厦,必然是悲剧的,种师道不行,李纲也不行,皇帝自己也不行。
想要当独木,撑起倒塌的大厦,运气不好,就是李鸿章、慈禧之流!
真实的历史,没有人知道。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变中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靖康之变导致宋室南迁、北宋灭亡,深沉刺痛汉人的内心。押解至东北的赵宋宗室上千。后来后金满族第一大姓伊尔根觉罗氏据《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又作“宜尔根觉罗”、“民觉罗”或“伊尔根”,满语“民”的意思。
中国妇女的节烈论,从“靖康之难”开始被宋代道学家所注重。因为北宋后宫嫔妃、宗室妇女全部被掳往北方为奴为娼。这个耻辱使道学家们舍弃了北宋时期重生存轻贞节的观念,转而大力提倡妇女舍生命保贞节。由于当时的环境,这种观念也逐渐被士大夫们所接受。到了明清之际,女性殉节的贞节牌坊日益增多,在生存与贞节之间,女性们只能选择后者。
“靖康耻”之后,中国即耻于议和。明朝的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崇祯帝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卢象升即告诉皇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崇祯只能辨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崇祯煤山殉国。明末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
“靖康之耻”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取而代之的南宋,其统治范围狭小,仅仅只是秦岭淮河以南的江南地区,国土面积只是北宋的三分之二。南宋偏安东南,完全丢失传统农耕区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田赋收入大幅度减 少,财政开始倚重非农产业。
扩展资料:
金政权通过与北宋签定海上之盟,认清了北宋政权的腐朽、衰弱的本质,故从宣和七年(1125)开始,大规模地展开对宋攻势。宋徽宗不敢抵抗,又怕担当亡国之罪名,便传帝位于儿子赵桓,即宋钦宗。
侵宋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很快包围了宋都开封,以皇帝为首的北宋统治者怯敌投降,使金兵在靖康元年(1126)渡过黄河,攻下开封,把徽、钦二帝扣押在金兵营中。
次年四月初一,金贵族在对开封城大肆搜刮掠夺之后,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俘虏徽钦二帝及后妃、皇子、皇女、宗室贵戚、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3000多人北去。还带走了朝廷上的舆服、礼器、浑天仪、铜人和许多珍贵的古籍图表。北宋灭亡。
——靖康之变
靖康之耻背景是什么 靖康之耻和宋徽宗的关系
本文2023-10-16 10:53: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7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