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发生日全食的日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2收藏

历史上发生日全食的日期,第1张

公元前1948年,有人观测到了日食。传说夏代一位天文官因沉湎酒色,漏报日食,被砍首以警示玩忽职守者。甲骨文中共有1000多次日食记录。最早是《尚书》记载的发生在公元前1948年的一次日食。

公元前776年9月6日,《诗经》记载:“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公元前585年,米提斯与利比亚两族打仗,打到一半时 忽然间太阳消失不见了,两族族人害怕灾祸的到来,终于达成美好的结果——两族讲和通婚。

1868年8月18日,东非、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部分地区出现日全食,法国天文学家皮埃尔·让森在英属印度的贡土尔观测日全食时,发现了日珥光谱中的新谱线,进而发现新元素氦。

1919年5月29日,秘鲁、智利、玻利维亚、巴西、利比里亚、法属西非、英属黄金海岸、葡属圣多美普林西比、西属几内亚、法属赤道非洲、比属刚果、北罗德西亚、尼亚萨兰、德属东非、葡属东非部分地区出现日全食,几乎整个南美洲、非洲和周边一些地区出现日偏食。两支观测队分别在巴西索布拉尔及葡属圣多美普林西比普林西比岛观测,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重力透镜效应。

1973年6月30日,巴西、圭亚那、荷属圭亚那、葡属佛得角、毛里塔尼亚、马里、阿尔及利亚、尼日尔、乍得、中非、苏丹(全食带在该国覆盖的区域大部分属于今南苏丹)、乌干达、肯尼亚、索马里和英属塞舌尔部分地区出现日全食,大西洋两岸至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区域出现日偏食。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科学家借助协和式飞机在毛里塔尼亚、马里、尼日尔、乍得上空观测,将全食时间延长至地面的10倍以上,达到74分钟,是人类历史上单次日全食观测时间最长的记录。

1997年3月9日,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俄罗斯部分地区出现日全食,亚洲东部和北美洲西北部地区出现日偏食。1995年发现的海尔-波普彗星在日全食期间出现在天空,此前日全食与亮彗星同时出现的记录仅有3次。中国科学家在漠河观测时发现除亏、复圆时重力加速度出现异常降低的“重力双谷”,尚未得到合理解释。

2016年3月9日印度尼西亚将出现一次日全食。印尼很多地区都可以看到持续2到3分钟的日全食,包括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马鲁古岛。印尼这次以后要再看到日全食必须等到350年后。

准确的记录我国《尚书》中所记载的“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是指约四千年前发生的日食这是世界最早的日食记录

我国《诗经·小雅》中所记载的“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是指发生在公元前776年的月食这是世界最早的月食记录,比外国早55年

仲康日食(又称书经日食)被认为是发生于约公元前20-前22世纪夏朝仲康年间的一次日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先于公元前1063年7月26日于巴比伦南部的日食记录。不过对于此次日食发生的具体时间历来众说纷纭,同时也有人对此次日食是否真正发生存有质疑。(编者小计:经过多次计算和验证巴比伦日食应该是前1063年7月31日11:43)

史料记载

古籍中仲康日食的记载主要有三处,分别出自《左传・昭公十七年》、《尚书・胤征》与《史记・夏本纪》中。其中,《左传》中的内容引自《夏书》,并没有说明日食发生于仲康年间:

故《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此月朔之谓也。当夏四月谓之孟夏,平子弗从,昭子退日,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

《尚书・胤征》与《左传》中相关内容基本相同,但点明发生于仲康年间,同时记季节为“季秋月朔”而非《左传》中的“孟夏”。后世对仲康日食具体时间的推算也多以《尚书》中的“季秋”作为重要依据:

惟仲康肇位四海&hellip&hellip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虽未直接记录日食,但其中“废时乱日”一句被认为是暗指此次日食:

帝仲康时,羲和湎*,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日期推算

个人认为,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11:08分的日全食比较符合,因为日食带经过黄河流域附近,而且史料记载收割时候,麦浪滚滚,10月为秋天,中午收割日头突然变黑,时间月份都很符合。验证人:现代业余天文学家李建兴,希望后人有更加正确的结果,或者继续验证该结果

自梁武帝时的虞??认为这次日食发生于仲康元年之后,中国天文学家与近代西方学术界对于仲康日食的具体时间推算有超过十多种不同的结论。

僧一行、郭守敬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使用古代的历术推步进行推算,得到了“新历仲康五年癸巳岁九月庚戌朔,日食在房二度”的结论,结果载于《新唐书・历志》中。将其结果转换为公元纪年为前2128年10月13日。其后,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编制《授时历》时对《大衍历》进行核算,肯定了僧一行的结论。由于僧一行与郭守敬都是中国古代的知名天文学家,因而他们的结论得到了近代西方学者的普遍重视。19世纪起,西方学者伊得勒(ideles,于1839年)、奥泊尔子(th。 v。 oppolzer,于1880年)、罗素(s。 m。 russell,于1895年)、平山清次(于1914年和1928年)等分别得出了前2128年10月13日日食“在中国不可见”的结论,从而否定了僧一行、郭守敬的结果。1990年代,夏商周断代工程也对两人的结果进行了复原,推算出此时日食食分值仅为0。59,与记录不符。

汤若望、李天经

由明代来到中国的传教士汤若望编著、李天经翻译的《古代交食考》中使用托勒密的地心体系计算得到仲康日食发生于前2155年10月12日。这一结果后经法国传教士、汉学家宋君荣引传播到西方。对此结果,拉该提安(largetean)复核后认定此次日食“在中国看不见”。

阎若噱

清代儒学大师阎若噱在其考证《尚书》的著作《尚书古文疏证》中也对仲康日食进行了推算,得出了“仲康四年,乙丑岁&hellip&hellip壬辰日未一刻合朔,日食在氐宿一十五度”、“仲康元年,壬戌岁&hellip&hellip丁亥日,巳正初刻合朔,日食在井宿二十八度”、“仲康十一岁壬申岁&hellip&hellip闰四月,甲寅日午时,日食”三个可能的日期。换算为公元纪年,分别为前2155年10月22日、前2158年6月29日、前2148年6月9日。其结果也已为现代学者所否认。

近代学者

自19世纪开始,许多学者都分别对仲康日食的日期进行了推算,其结果包括:

施古德(g。 schlegel)、叩纳特(f。 kühnert):前2165年5月7日。这也是唯一一次以《左传》中的“孟夏”作为依据进行推算。 拉该提安(largetean):前2127年10月25日。 夫累提(n。 freret)、卡西尼(d。 cassini):前2007年10月25日。 方根拔(vongumpach):前2156年10月20日。 奥泊尔子(th。 v。 oppolzer):前2137年10月22日、前2072年10月23日。其中前2137年10月22日这一结论被历史学家董作宾所引用,并以此编撰了《中国年历总谱》。很多现代中国天文史学家,如陈遵妫、薄树人、杜升云等也都倾向于这一结果。平山清次:前1948年10月3日。对此结果,斋藤国治等计算后指出这是一个没有发生日食的朔日。 刘朝阳:前2110年10月23日。斋藤国治复核后发现应为前2110年10月24日。 斋藤国治、小泽贤二:前1912年9月24日。不过由于使用了有争议的今本《竹书纪年》,其结果受到置疑。 彭瓞钧:前1876年10月16日。然而此次日食食分为0。36,与大食分日食不符。

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年开始的中国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专门设有“仲康日食研究”专题组对仲康日食的具体日期进行计算,负责人为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吴守贤。对于《尚书》中“季秋”与“房(房宿)”的描述,专题组发现两者相矛盾,季秋时太阳不可能在房宿,由于夏代二十八宿的概念尚未形成,因而专题组取“季秋”进行推算。对于前2250年至前1850年之间发生于10月1日至12月18日且在洛阳地区可见的日食进行计算后,专题组给出了前2043年10月3日、前2019年12月6日、前1970年11月5日与前1961年10月26日四个可能的选择。同时根据断代工程认定定的夏代起始于前2070年的结论,日食时间应取前1970年11月5日。不过夏商周断代工程在学术界引发了较大的质疑,其最终报告繁本未能获验收通过。

怀疑

由于历来对仲康日食的计算都是基于梅赜本《尚书》中的《胤征》篇,但此篇经文本身已被古文献学界认定为系伪作,因而有学者对仲康日食的真实性提出了置疑。如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就认为“仲康其人之有无且未可知,遑论其时之史迹?”

对于《左传・昭公十七年》的记载,有学者认为书中引用《夏书》关于仲康日食的记载是用来补充说明之前的“(昭公十七年)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但事实上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六月朔既非甲戌、又无日食,因而这可能是刘歆伪造的。而既然昭公十七年日食或系伪造,那其中引用的《夏书》仲康日食也很可能是伪造的。

中国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就有了

日食

当时最先进的天文观象台。中国历来重视日食的预报,据说夏代一位天文官因沉湎酒色,漏报日食,被砍首以警示玩忽职守者。中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丰富的日食记录。光是古书(至清代)的 史料(不包括甲骨文),就有1000多次日食记录。最早是《尚书》记载的发生在公元前1948年的一次日食。《诗经》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世界天文学家普遍承认中国古代日食记录的可信程度最高,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夏、商、周时期因历史久远,缺乏精确的文字记录,因此难以精确地断代,而日食天象就像是一座相当精确的历史时钟,可以帮助确定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

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公元前1300年左右河南出土的商朝甲骨文龟甲对日食的记载,是人类最早正视日食现象,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元前2137年的《书经》中就记载过日食。

前者有龟甲实物为证,可靠性很高。

后者虽有书本为证,但是书籍原本早已失传,真实性难以考证。

商朝时期的第一次“日食”:甲骨文龟甲

公元前1400年~公元前1200年左右,我国商朝古人以甲骨文形式记录了一次“日食”现象,这可能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日食”。

这次日食事件被当时的人们记载在了一块龟甲上,根据其中描述,这场日食发生的地点应该是在现河南省安阳市辖区内(因为这块龟甲就是在当地出土的)。

起初人们只觉着天色变暗,还以为是要下雨了,突然有人指着天空惊呼,这时大家才发现,不知何时太阳竟然“消失”了大半!

可没过多久,太阳又恢复如初了。

尽管这块龟甲无法直接反映日食发生的具体时间,但是经由考古学家的推断,以及通过日食周期进行推算,误差范围基本可以控制在公元前1300年的前后一百年。

此外,根据这块龟甲上的记载,这次日食并没有造成天昏地暗的景象,仅仅只是略暗,所以由此可以推断,这不是一次日全食,而仅仅只是一次日偏食。

这块甲骨文是真实存在的,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研究商朝天文历法的宝贵资料,因为研究价值很高,所以没有被收藏在博物馆中闲置。

上古时代的第一次“日食”:《书经》

除了“商朝甲骨文日食”的说法,网络上一直还流传有“公元前2137年,《书经》记录了人类首次日食”的说法。

《书经》据传由圣人孔子编写整理,是一部追述上古事迹的经典巨著, 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上面说的“人类首次日食”就是在《虞书》中提到的。

《虞书》所涉时代便是神农氏、黄帝所在的时代(约公元前36世纪初-约公元前21世纪初),虽然年代久远难以考证,但如果书中所述为真,就说明早在四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经开始正视“日食”现象了。

历史上发生日全食的日期

公元前1948年,有人观测到了日食。传说夏代一位天文官因沉湎酒色,漏报日食,被砍首以警示玩忽职守者。甲骨文中共有1000多次日食记录。最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