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要发展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4收藏

中医要发展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1张

中医要发展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现在掌握着中医话语权的专家教授们还对中医理论的信心不足,说白了就是错误的认为阴阳五行理论不科学不是阴阳五行理论不科学,而是其还不知道阴阳五行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异想天开的通过别的什么途径来取代阴阳五行学对中医的指导作用。想模仿西医来过弯道超车!

任何科学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中医自身发展的规律就属于由阴阳五行学赋予的与客观逻辑吻合的“是什么”与“怎么样”模式框架内的创新与发展。如果在这个原则与方向问题上有任何含糊,都会偏离中医自身发展的轨迹,都将尝试得不偿失的苦果!

整体观念是中医立学之本,辨证论治属于中医动态认识疾病的科学方法。这些被称之为中医特色的东西,不是无来由就可以产生,而是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的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比如,尽管中医意识到正气与邪气的基本矛盾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按理说中医病名的确定就不成问题。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科学的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虽然单独对病证症的概念也比较准确,但一旦步入它们具体关系的问题,问题就出现了••••••••

阴阳五行学属于从动态整体角度把握事物内在气化运行规律及其矛盾利害关系的学问。一个通过对抽象的利害关系及其同一性内容物化,具有理性具体属性的与客逻辑吻合的,反映被我们探讨的事物本质内容“是什么”,其时空动态变化“怎么样”的-——能直接融合到实践去的“是什么”与“怎么样”的理论模式。

由于没有科学的阴阳五行理论指导,在中医的生理病理体系没有构建起清晰的与中医生理病理吻合的“是什么”与“怎么样”的理论模式,所以在对病证症关系把握的时候,就容易将其在逻辑方面造成混淆甚至取代。也就是说,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基础病因,与机体对疾病引发的反映的证候病因是两个相对不同的概念,因为一个处于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病因“是什么”逻辑范畴,一个处于基础病因对人体带来的伤害“怎么样”的证候病因范畴,如果混淆了他们的概念与关系现在中医实质上是用证候病因取代了基础病因,就将得不偿失。现在中医所谓的辨证论治,在错误理论的导向下,事实上品尝到的是舍本求末!

特色是在比较中出现的,比如在中医病理系统,基础病因就属于中西医对疾病认识的共性,证候病因的把握才是中医的个性。如果抛弃与西医的共性——基础病因这个根本,只提自己的个性,那么这种没有共性基础上的个性,恰恰就是自己的短处了。现在中医理论之所以被日新月异的当代科学技术甩的远远的,也恰恰是没有一脉贯穿科学的阴阳五行理论带来的后遗症!

中医不缺与中医本质规律吻合的理论与方法,缺的而是能让中医朝着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轨道发展的伯乐!不知道新任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余艳红于文明等领导会不会是这样的伯乐!!

民间老中心分两种,一种是江湖骗子,一种确实有真才实学。

先说江湖骗子,这种人通常宣称能治疗癌症等各种疑难杂症,售卖高昂药品,打着老中医的名号,行骗财害命之实。让他们露面解决医学问题,恐怕既没有这个能耐,也没有这个胆量。

再说确实有真才实学的人。这种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一定接受过系统严格的医学训练,即使接受过,水平也比较低,比如卫校毕业等等。那么他们的才学来自于哪里呢,那就是所谓的祖传秘方。家乡有一个专治疱疹的人,就是祖传守法,疗效确实明显快速。还有一个骨科世家,接骨手法非常出色,现在已经被请去县医院坐诊了。这类人或者因为忌惮秘方公之于世而丧失经济来源,或者因为出身不专业而难以进入正规医院的法眼。因此,让他们露面解决医学问题,他们是既没有动力也没有渠道的。

骨折与脱臼

正骨心法要旨

《赵政中医正骨经验》

骨折新疗法

一、治疗骨折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

在我国有两种医学,骨折治疗上中西医各有—套方法。西医治疗骨折时主张“广泛固定”、“完全体息”。采用包括骨折部上下关节的石膏外固定,长期连续地骨牵引和手术切开内固定等方法。—骨折对位较好,但骨折愈合慢,治疗时间长,病人痛苦大,医疗费用高,还会出现一些合并症。

我国传统中医治疗骨折,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依靠长期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应用巧妙的手法将骨折整复,只在骨折局部施用夹板固定,鼓励病人早期活动,主张“动静结合”。因而,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病人痛苦小,医疗费用低。但对一些难以整复、不易固定的骨折,骨折对位差,往往造成畸形愈合。

固定与活动、骨骼与肌肉、局部与整体。内因与外因是骨折治疗中四个重要而又长期未很好解决的矛盾。在中医与西医、西医与西医之间,始终存在着分歧。提出了“动静结合”(运动与固定结合)、“筋骨并重”(功能恢复与骨折愈合齐头并进)、内外兼治(整体与局部兼顾)、医患配合(医疗措施与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四项新的骨折治疗原则,找到了体现上述原则的以手法正确整复、小夹板局部固定和病人自觉功能锻炼为特点的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

这种方法不是中医与西医方法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对某些骨折操作上的局部改进,而是将中西医在骨折治疗上的精华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高,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它具有骨折愈合快、治疗时间短、病人痛苦少、医疗费用低、功能恢复好、合并症和后遗症很少发生等优点。

二、骨折整复手法的关键何在

肢体是人体的运动器官,它是以关节为枢纽,以骨骼为支架,以肌肉收缩为动力而进行运动的。当肢体受到强大暴力或因肌肉的强烈收缩造成骨折后,骨折断端因受外力作用和肌肉的牵拉而移位,肢体因失去骨骼的支架作用而丧失活动能力。因此,主治疗骨折时,首先进行整复,把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对好,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骨折断端对的越好,支架越稳定,病人就能及早进行活动,骨折就可以迅速愈合。因此,对每一个骨折病例都应当认真地整复到满意的程度,有的要求解剖对位,有的要求功能对位。为了实现解剖整复和坚强固定的目的,有些西医学者广泛地采用了手术切开整复和金属内固定的办法治疗骨折,这个方法固然治疗了不少用手法或牵引不能治疗的病例,但也给骨折患者带来了新的麻烦。手术对骨折病人来讲等于伤上加伤,把闭合性骨折变成开放性骨折,增加了创口的感染机会,加重了组织的损伤,减低了骨折的愈合能力,因此骨折迟缓愈合或不愈合率反而增高。

从中医整复前臂骨折时要用“分骨手法”和固定时要用“分骨垫”的道理受到启发,认识到前臂的特殊本质就是旋转,骨折后出现的四种畸形中,旋转也是主要的,只要解决了旋转畸形,其他畸形就迎刃而解了。整复时,用力从骨折部的掌背侧进行“分骨”,可以使靠拢的骨折段分开,尺挠骨间隙增大,骨间膜紧张,悬张于挠尺二骨间的骨间膜在紧张的情况下就牵动骨间嵴,使之相互对峙,骨折远近段会旋转到中立位。在“分骨力”的作用下,远近段的两骨相互稳定,两骨间的宽度自然相等,各自成为一个单位,复杂的双骨折既能象单骨折一样一起整复。在夹板固定下“分骨垫”继续发挥“分骨”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住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旋转活动,使骨折保持在整复后的位置直至骨折愈合,病人肘腕关节都能照常活动,几个星期骨折愈合,肢体功能也随着恢复。用这样一个简单的办法解决了过去用复杂的办法难以解决的问题,显示了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优越性。前臂骨折是这样,其他骨折也是这样。中西医结合疗法由简单到复杂,由骨干到关节,由四肢到躯干,由新鲜到陈旧,由闭合骨折到开放骨折,逐步发展起来,并从实践中模索出一套新的骨折整复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端挤提按,摇摆触碰,按摩推拿;夹挤分骨,折顶回旋。八种手法可以灵活地使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骨折,隔着皮肉可以把错位的骨折对好。这种办法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反复地实践,方可纯熟掌握。

我国传统中医几千年来依靠手法整骨,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且有较深刻的认识:“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故必素知其体相,认其部位,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谓手法也。”这些高度概括的科学性总结仍应为今人所遵循。因此,在整复前,首先要,仔细分析骨折发生的过程,明白了道理,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整复方案,有了方案始可选择合适的整复手法,有了具体手法才能决定两手用力的方位和力量的大小,有了力量这个物质基础,就可以巧妙地将骨折整复。成功了积累经验,失败的吸取教训。经过多次的实践和反复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就可以逐渐达到古人所说的:“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乎手法,然后治自多效”的程度。

三、小夹板的固定力由何而来

骨折整复后必须固定,是为了保持骨折在整复后的位置,防止再移位。而骨折整复后再移位,主要是受两种肢体内在力的影响。

1.肢体重力:肢体重量是不能改变的,但是它的重心是随肢体的伸屈而移动的。重心远离骨折线,因重力而致的移位倾向力就愈大。

2.肌肉的牵拉力:骨折再移位是被动的,肌肉收缩活动是主动的。肌肉收缩活动,可以引起骨折再移位,是其消极的一面;但是骨折只有通过肌肉的协调活动,才能维持固定在整复后的位置。

任何外固定都是一种外力,它可以保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把骨折部的活动减低到最小限度,而不能使骨折断端一点不动。在骨折未愈合前,骨折断端的活动是绝对的,而固定只是相对的。骨折断端的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动,一种是对骨折愈合有利的活动。问题的关键在于采用什么样的固定方法,既可以控制使骨折断端的不利活动(旋转、成角、分离),又能保留对骨折愈合有利的活动(对向挤压)。

夹板只固定骨折局部,它的分量很轻,几乎不增加肢体的重量,骨折部的上下关节都能活动,骨折远侧段关节面以下的肢体重力被能以活动的关节所吸收,骨折部所受的移位倾向力就大大减少。夹板是用布带捆在肢体上,保持着合适的松紧度,固定用具与肢体表面总是紧密相贴,随着肢体一起动。当肌肉收缩时肢体周径变粗,夹板的压力增大。有纸垫部位的压力更大,夹板随之发生形变,骨折不会变位;反之,当肌肉松弛时,肢体周径变细,夹板对肢体的压力下降,夹板形变后的弹力集中作用于纸垫的部位,不但可以保持骨折在整复后的位置,原来复位不够理想的骨折还可以逐渐矫正。

因此,我们认为夹板局部外固定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固定,它是一种动力平衡,是以动制动,适应肢体的生理要求,符合外固定的力学原理。夹板是捆在胶体外面,它的固定力来自肢体内部,是外力通过内力而起作用。夹板局部外固定还可以将骨折的整复、固定和功能锻炼三个步骤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整复时即有固定,固定了还可以继续整复,在固定中肢体都能活动,基本上免除了关节强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骨折迟延愈合和不愈合等合并症的发生。

四、功能锻炼可以加速骨折愈合

中西医结合使骨折愈合明显加快,整个治疗过程显著缩短,骨质疏松、骨折迟缓愈合和不愈合近乎消灭,其原因就在于骨折在夹板固定下,肢体能够活动。夹板局部固定。—种能动的固定,假若病人不密切配合,不敢活动,不但夹板的固定效果差,骨折的愈合也慢。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

(一)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并重

骨折是外因造成的,但骨折以后会引起整体内一系列的变化。中医认为“肢体损伤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很明确的说明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受了伤,不能只从局部着手,而应该从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关系去考虑。

中医治疗骨折有“去瘀生新”的学说,治疗骨折“必须以活血化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能去则骨不能接”。中医所指的“瘀血”涵意较广,包括整体的“气血”障碍和局部的血肿。血肿不是骨折愈合的基础,血肿过大时,对骨折愈合会起到阻碍作用。从最近的临床材料和动物实验证明,骨痂形成主要是靠骨折端的骨外膜深层细胞和骨内膜细胞的增生与分化,血肿过大对于骨折两端向中央伸展的成骨细胞的“会师”;能起到阻碍作用,这是和祖国医学的“去瘀生新”学说一致的。为达到早期“活血化瘀”,中医主张内外用药。根据动物实验证明:内用药有较明显的活血作用,外敷药有较好的散瘀作用。

(二)固定与活动相结合

在骨折治疗上,为了保持骨折对位,使骨折断端愈合固定是必要的。而活动则是保持肢体生活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物质代谢的重要因素,这是对骨折的愈合有利的。但固定势必影响肢体活动,因而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动与静、固定和肢体活动的矛盾关系,是促进骨折愈合、保持关节功能的关键。

中医的局部包扎固定方法,体现了骨折愈合所要求的“动静”结合的原则。因为它只固定受伤局部,而不固定骨折部的上下关节。利用有弹性的纸垫和小夹板,把骨折局部固定起来,既可以保持整复后的骨折位置,限制骨折断端的活动,尤其是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动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又能让肢体和肌肉进行必要的生理活动。当肢体活动时,外固定随着肢体一块动。由于纸垫的压力和固定夹板的弹性作用,使肌肉收缩活动所产生的内在动力,传达到骨折断端,在骨折端之间产生一种对向挤压的作用。这种作用能保持和促进骨折的复位,是一种生理刺激,对骨折的愈合是有利的。

在固定骨折时,应把固定的时间和范围减小到最低的限度,而使活动在不妨碍骨折愈合所必须的固定条件下扩展到最大程度。在治疗过程中,对动与静,应根据不同部位不同类型骨折的各个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和病人对治疗时不同的具体反应,给以适当的配合。一般来说。上肢骨折从治疗一开始,就应进行主动活动,活动愈早,骨折愈合愈快,功能恢复也好;下肢肌肉丰富,肢体长,分量重,骨折部的剪力大。因此无论单纯局部包扎外固定或同时加用骨牵引,要有一个2至3周的固定维持期,在此期间除被动活动外,病人可主动用力锻炼肌肉收缩,以后即可逐渐练习肢体伸屈活动。

在骨折未愈合前,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外固定,只能使骨折部的活动减低到最低限度,而不能使骨折部绝对不动。利用局部包扎外固定是使肢体内部动力由骨折所引起的不平衡达到平衡,以保持骨折复位,以及在有限的固定条件下,又能充分进行肢体活动的固定方法,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固定,合乎肢体的生理规律,能促进骨折愈合,使肢体功能恢复到正常。

(三)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同时发展,相互促进

治疗骨折的目的,在于恢复肢体功能,恢复肢体功能的关键在于骨和软组织两者都得到合理治疗。因而在治疗骨折时,既要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又要保持肢体功能。局部包扎固定,能使固定和活动结合起来,加速骨折愈合,又能使骨折的整复、固定和功能恢复三个阶段密切联结在一起,保证肢体功能恢复。如果在一个时期内单纯考虑整复、固定或功能恢复,不仅治疗过程长,病人痛苦多,且易招致肢体功能难于恢复。治疗骨折,在整复时就照顾到固定,在固定中又有部分整复;同时,由固定开始就进行功能锻炼。这样把整复、固定与功能恢复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骨折愈合,肢体功能也基本恢复。在治疗骨折的初期,对肿胀的肢体末端,施行按摩,以助肿胀消退,为了不让关节发生僵硬,每日活动骨折部的上下关节,鼓励病人在肢体不动的情况下,不断练习肌肉收缩活动以防肌肉萎缩,肌腱粘连,只要骨折局部稳定,患肢疼痛消失,功能锻炼就由被动转为病人自动活动,提倡能动则动,能走就走,采取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由于不需要功能恢复期,骨折愈合的全部过程就显著缩短,大大减少了病人的痛苦。

制定一套完整的骨折治疗方法

用一种道德的办法将骨折复位,把骨折部固定而不要影响肢体的活动,让病人在骨折愈合期间生活得象正常人一样,说这是一种理想的骨折治疗方法。现在我们通过十大手法,在不增加病人痛苦,不加重局部损伤的情况下可将骨折整复,利用十二种外固定形式进行固定,不但可以将骨折保持在整复后的位置,而且通过合理的功能锻炼,随着骨折愈合,肢体功能也基本恢复,原来复位稍差的骨折在活动中还可以自动矫正,骨折对位可以越来越好,病人身心健康,情绪饱满,与医生密切配合而使骨折早日康复。

正骨治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是以现代解剖学为基础,正确的认识骨折的生理、病理规律,吸收中西原有经验,针对每个不同部位、类型的骨折,应用不同手法进行整复和固定及有效有节制的功能活动,来达到治疗目的。

通过以上方法的治疗,促进了血液循环,加强了物质代谢,使成骨及软骨细胞迅速生长而形成骨痂,这样即加速了骨折愈合又及时的恢复了患肢功能,克服了因长期持续的石膏固定带来的再移位的倾向性和因循环迟滞造成局部营养不良、肌肉蒌缩、骨质脱钙、肌腱粘连及一系列合并症的发生。

要想达到正确而顺利的手法复位及固定和药物治疗,其首要条件就是必须要有详细的检查和确实的诊断,只有这样才能根据骨折的种类、损伤程度以及骨折断端移位的形式来确定整复手法及固定和药物治疗方针。

骨折分类的意义:

整复:明确骨折类型常能提示获得满意的复位方法。

固定:也能提供骨折断端复位后是否稳定的条件。

只有明确骨折的类型,才能施用正确的复位手法,选用适当的外固定用具,从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牵引助手三要求:1、知病情;2、懂手法;3、有臂力。

垫:是维持复位,矫正残余移位的重要手段。

制作务必适宜,放置必须准确。

《医宗金鉴》

作者吴谦,字六吉(生活于公元十八世纪),安徽省歙县人,为清著名医学家,曾任太医院刊,为《医宗金鉴》的总修官(今主编)。此书成于公元1724年。

正骨心法要旨

手法总论

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况所伤之处,多有关于性命者,如七窍上通脑髓,隔近心君,四末受伤,痛苦入心者。即或其人元气素壮,败血易于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乱施;若元气素弱,一旦被伤,势已难支,设手法再误,则万难挽回矣。此所以尤当审慎者也。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无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已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

手法释义

摸法: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先摸其或为跌扑,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依法治之。

接法: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凡骨之跌伤错落,或断而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乱,或岐而傍突,相其形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后而兼用之,是在医者之通达也。

端法:端者,两手或一手擒定应端之处,酌其重轻,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也。盖骨离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则不待旷日迟久,而骨缝即合,仍须不偏不倚,庶愈后无长短不齐之患。

提法:提者,谓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也。其法非一,有用两手提者,有用绳帛系高处提者,有提后用器具辅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伤之轻重浅深,然后施治。倘重者轻提,则病莫能愈;轻者重提,则旧患虽去,而又增新患矣。

按摩法: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此法盖为皮肤筋肉受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设也。或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推拿法:推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盖人身之经穴,有大经细络之分,一推一拿,视其虚实酌而用之,则有宣通补泻之法,所以患者无不愈也。

已上诸条,乃八法之大略如此。至于临证之权衡,一时之巧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器具总论

跌扑损伤,虽用手法调治,恐未尽得其宜,以致有治如未治之苦,则未可云医理之周详也。爰因身体上下、正侧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所不逮,以冀分者复合,欹者复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则危证可转于安,重伤可就于轻。再施以药饵之功,更示以调养之善,则正骨之道全矣。

内治杂证法

方法总论

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专从血论,须先辨或有瘀血停积,或为亡血过多,然后施以内治之法,庶不有误也。夫皮不破而内损者,多有瘀血,破肉伤菌,每致亡血过多。二者治法不同。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补而行之。但出血不多,亦无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更察其所伤上下轻重浅深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必先逐去瘀血,和荣止痛,然后调养气血,自无不效。若夫损伤杂证论中不及备载者,俱分门析类详列于后,学者宜尽心焉。

《伤科汇纂》

作者胡廷光,字睛川(生活于公元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今浙江肖山县人,为清代医学家。此书成于1815年

接骨歌诀

接骨由来法不同,编歌依次说全功,若能洞达其中意,妙法都归掌握中。骨折大凡手足多,或短或长或脱臼,或凹或凸或歪侧,务将手足慎抚摩。长者脱下短缩上,突凹歪斜宜度量,身上骨若断而分,须用三指摩的当。内如脉动一般呵,骨折断碎无别何,整骨先服保命丹,酒下骨软方动他。手足断须扯捻好,足断而长添一劳,先须脚底牢袋实,断伤骨下微谭高。足跟之下更高谭,病痊无患自证验,如不袋实骨尚长,以后愈长愈可厌。此为缩法之手功,手长难疗成废躬,歪从患骨下托起,扯直无歪归于同。合奠不突还原样,凹者捻妥无别尚,试手必以两手齐,试足须将脚并放。复臼膏药自急需,光细布摊称体肤,长短阔狭随患处,膏宜摊厚掺多铺。将膏紧裹包贴定,夹非杉皮力不胜,浸软渐剖去粗皮,板长患处短方称。还当排得紧重重,夹上布缠缠莫松,缠布阔宜二寸许,从上至下尽力封,布上再扎三条带,中间上下护要害,先缚中间后两头,宽紧得宜始安泰。如缚手足斜折断,中间紧而两头宽,骨断若如截竹样,中宽聚气紧两端。气血断处来聚着,手用带儿复掌络,脚要米袋两边挨,挨定不动胜妙药。对症汤丸日日施,药洗换膏三日期,三七之时骨接牢,房事油腥犯不宜。紫金丹作收功例,骨仍坚固无流弊,我今编此手法歌,传与后人须仔细。

上骱歌诀

上骱不与接骨同,全凭手法及身功,宜轻宜重为高手,兼吓兼骗是上工,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已拢。兹将手法为歌诀,一法能通万法通。

托下巴歌诀

头骨圆圆曰骷髅,下把骨脱两般求,单边为错双边落,上似弯环下似钩,两指口中齐重捺,各腮颊外共轻揉,下巴往里徐徐托,托上还须用带兜。

提颈骨歌诀

人登高处忽逢惊,首必先坠颈骨顷,面仰难垂惟伸续,头低不起则端擎,腔中插入须提拔,骨上歪斜要整平,两看有无他磕碰,临时斟酌度其情。

整背腰骨歌诀

脊背腰梁节节生,原无脱骱亦无倾,腰因挫闪身难动,背或身偻骨不平。大抵脊筋离出位,至于骨缝裂开弸,将筋按捺归原处,筋若宽舒病体轻。

上肩骱歌诀

损伤骨膊手筋攀,骨骱犹如杵臼然,若是肘尖弯在后,定当耾骨耸于前。常医或使两人拉,捷法只须独自掮,倘遇妇人难动手,骗中带吓秘家传。

托肘尖歌诀

臂膊之中曰肘尖,凸凹上下骨镶粘,直而不曲筋之病,屈若难伸骨有嫌,骨裂缝开翻托好,筋横纵急搦安恬,仍当养息悬于项,屈曲时时疾不添。

挪手腕歌诀

腕似农车水骨联,仰翻俯复曲如联,行车竭蹶应防复,走马驰驱或致颠。手必先迎筋反错,掌如后贴骨开偏,轻轻搦骨归原处,骨若还原筋已痊。

上大腿骱歌诀

环跳穴居跨骨前,中分杵臼似机旋,筋翻肿结脚跟趋,骨错斜行腿足跛,宜用手牵并脚代,或施布缚及绳悬。

推膝盖骨歌诀

膝骨形圆盖膝间,原系活动各筋扳,盖移腿上腰跨痛,骨走臁中步履艰,若出外边筋肿大,如离内侧腘难弯,推筋捺骨归原位,抱膝相安何足患。

拽脚踝拐歌诀

足趾足跟踝相并,伤筋动骨致难行,脚尖向后应知挫,踝骨偏斜定是拧;骨突骨拗宜摸悉,筋翻筋结要分清,筋须揉拨又须拽,筋若调匀骨亦平。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作者兰道人(生活于公元九世纪),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为唐代骨伤科医家。 此书可能成于公元841—846年。

理伤续断方

医治整理补接次第口诀

一,煎水洗,二,相度损处,三,拔伸,四,或用力收入骨,五,捺正,六,用黑龙散通,七,用风流散填疮,八,夹缚,九,服药,十,再洗,十一,再用黑龙散通,十二,或再用风流散填疮口,十三,再夹缚,十四,仍前 服药治之。

《证治准绳》

作者王肯堂,字宇泰,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公元l549一1613年),为明代著名医学家。此书成于公元1608年。

伤损总论

伤损论曰:夫伤损必须求其源,看其病之轻重,审其损之深浅,凡人一身之间,自顶至足,有砍伤打伤跌伤及诸刃伤者皆有之。凡此数证,各有其说,有当先表里而后服损药者,为医者当循其理治之。然医者意也,不知意者,非良医也。或者禀性愚昧,不能观其证之轻重,明其损之浅深,未经表理通利,先服损药,误人多矣。有因此痰涎上攻,有因此大小脏腑闭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信哉!此论治损伤之大纲也。然用药故不可差,而整顿手法尤不可孟浪。

清代宫廷正骨医疗机构

绰班处概况

清代八旗兵善骑射,且又有“善仆营”、“键锐营”,故常发生坠仆跌折、关节脱臼、跌打损伤及箭矢伤。由于上驷院主要任务是为宫廷养马、驯马,士兵经常受到伤害,在上驷院设有绰班处(绰班即满语正骨)。同时太医院沿袭明制设九科,其中有正骨科和疮疡科(可治箭伤)两个机构同时存在。

嘉庆24年(1820年),朝廷对太医院做了整顿,将正骨科取消划归上驷院绰班处,成为宫廷大内唯一骨科医疗机构,进入全盛时期,医疗技术日渐成熟,涌现出大批蒙、满、汉各族优秀医生。

清初上驷院绰班处著名蒙族骨科医生觉罗伊桑阿,(1736-1795年)是以正骨起家而成为巨富。他教授徒弟的方法,是以竹管截为几段,外用布包,然后让学生摩擦竹管,使截断的竹管每节经摩擦对合好,就像没有截断一样。然后再用这种手法接骨,均获很好效果。上驷院绰班处手法的特点是:稳、准、正、整、接、实,从学术流派上代表绰班处技巧型的手法。传授方法主要是口传身授,文字记载较少。

道光中期,德寿田医生长,满族人,生卒年月不祥,德公受业于上驷院绰班处。由于治疗骨折、关节脱臼、软组织损伤及其他慢性疾患有独到之处而名噪京城,人称“绰班德”。除内值供奉外,还常随侍圣驾。为正五品衔御医,嫡传第子桂祝峰。因德公长寿,光绪年间还曾亲传业于桂祝峰之弟子夏锡五。

由于太医院与上驷院均未设按摩专科,所以绰班处在德寿田、桂祝峰乃至清末夏锡五期间,同时担负推拿、按摩的治疗。由于封建制度的限制,推拿接摩的对象及病种有一定的局限性。推拿手法强调“意念归一”和“功力修养”,即重在拇指推拿的“一指禅推拿法法则”,意念归一即指给病人施用手法时精神要集中,用意念来导引指力,宜轻宜重,柔中寓刚,刚中寓柔,刚柔相济,辨证施治。功力修养即指力的锻练与修养,施用手法时柔和深透,重而不滞,轻而不浮,而且含气功修养之功力。通过手指与患者肌体的接触而发功,使病人有“得气”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感觉是无法用文字语言详尽描述的。这就是手法功力的体现。德公与其弟子桂公是把技巧与功力集于一身的代表人物。

绰班处著名医生觉罗伊桑阿教授弟子接骨方法时,口传身授,其重点在“接”字上。而至道光年间德寿田在绰班处教授弟子手法时从摸字开始,“摸法”用于诊断,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没有X光机,诊断病情全靠手摸,“摸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公将“摸”的绝技传授给绰班处每个弟子,一视同仁毫无保留,以治病救人为

帕金森属于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性疾病,属于一种难治性疾病,通过中医方面的治疗,可起到辅助作用。中医治疗常见的有服用中药和针灸等方法。

1、服用中药:中医根据帕金森病的症状特点,将其归属为颤症,所以以清热、熄风、化痰为主要治疗原则,根据不同临床的证型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比如风阳内动者,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痰热风动者可选用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而气血亏虚者一般选用人参养营汤加减治疗。

2、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患者后期可能会出现肢体活动不利的表现,可由专业医生通过针灸的治疗方式来改善活动不利和肢体痿软等症状。

总之患者一旦确诊为帕金森病时,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尽早进行综合性的治疗,防止病情加重,如需服用药物应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用药。

有人宁愿相信偏方而不去医院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1 信任传统或民间偏方:在某些文化或社区中,传统的偏方在长期的实践中可能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人们会因此对它们产生信任,并选择相信它们。

2 对医疗体系的不信任:有些人可能对医疗体系或医生的能力和动机持怀疑态度,可能认为医院治疗的效果不如自己期望的好,或者担心受到不必要的药物治疗或手术等。

3 文化或宗教因素:在一些文化或宗教背景下,人们可能有特定的信念和价值观,导致他们更倾向于依赖传统方法或信仰的疗法,而不是现代医疗。

4 经济或地理原因:有些人可能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或居住在偏远地区,无法获得适当的医疗资源和服务,因此选择寻求更经济或可获得的替代方法。

5 信息不对称或误导: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健康信息可以轻松获取,但其中可能存在着不准确、夸大或误导性的信息。有人可能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产生怀疑或误解医疗科学的态度。

需要强调的是,对医疗能无知到极端程度的操作并不符合科学和理性的原则。在面对健康问题时,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帮助是更可靠和明智的选择。

医疗科学和现代医疗技术经过长期的研究和验证,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管理方案。然而,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需要科学普及、健康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共同努力。

很多时候,我们只顾着开方、扎针等来治疗疾病,却忽略了中成药。殊不知,许多中成药可以有效调理亚 健康 和治疗疾病,建议没有使用的基层医生可以进些备用!下面推荐一些中成药:

一、龙胆泻肝丸

先说个我最喜欢用的。

龙胆泻肝丸:针对肝胆实火,肝经湿热循经上扰下注之证。

现代疾病高血压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中耳炎,结膜炎,带状疱疹,腮腺炎,睾丸炎,还有许多皮肤疾病如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等,可辨证参考!

对于带状疱疹我就用龙胆泻肝丸口服加外用的中成药,从不用西药,可以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痛苦!

腮腺炎合并睾丸炎的我遇见多例用龙胆泻肝丸的。

二、地黄丸系列

地黄丸系列之六味地黄丸,由于它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对肾阴亏虚导致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乏力潮热症状均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朱丹溪主张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对于男性有以上症状的可以用之;糖尿病患者,在用西药的同时也可以服用!

六味地黄丸由6味药组成,如再加2味药之后,使用范围就更广了。

如加麦冬五味子后,就更名为麦味地黄丸,可针对对症的老慢支,哮喘发作。

加枸杞菊花后,叫杞菊地黄丸,可针对部分高血压,眼科疾病等。

加上知母黄柏,名为知柏地黄丸,能针对慢性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精液液化时间延长或不液化等男性不育疾病,特别对于湿热腰痛对症好!

如加肉桂附子,就是桂附地黄丸,对老慢支,哮喘,慢性心功能不全,肾性水肿,老年小便失禁可参考!

以上包括以后发的仅是举例,中成药的品种很多,应用范围也很广。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对于亚 健康 状态和慢性病的调理需要一个过程,服用中成药不能指望像某些西药那样神速。

中成药的应用也讲究四诊八纲辨证,想取得理想疗效,最好多看看有关中医书籍。在执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三、伤科用中成药

伤科用中成药:说到伤科用药,大家一定想到云南白药,但我不用它,一般知名度高的药我都不用(西药也一样)虽然现代人把云南白药应用范围扩大了很多,但我一直用的大七厘散在伤科治疗效果跟云南白药一样,在外用方面似乎更好!

当然在治疗妇科血证方面云南白药的效果很好,临床上我没有用过大七厘散治疗妇科血证。

大七厘散应用经验:带状疱疹,剪破水疱后用大七厘散调水外涂;上消化道出血,以大七厘散口服(多种中成药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

各种关节扭伤肿痛,常见如踝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还有扳机指,网球肘等,均可用大七厘散调75%酒精外敷。由于确实不错,许多病人一有扭伤就直接要我给用那黑黑的药糊。其他说明书上有写的应用,就不说了。

四、逍遥丸

多用于女性的中成药逍遥丸,该药对各种情绪不良引起的胸闷,胃满,腹胀,胸胁胀痛,食少嗳气,情绪郁郁等均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若再加上丹皮栀子,就更名为丹栀逍遥丸,可用于整天闷闷不乐,对日常事情丧失兴趣,自感头晕乏力,胃脘不舒,胸闷气短的抑郁症。

对于更年期综合征出现的急躁易怒,心烦汗出,失眠或有烘热感,也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五、归脾丸

归脾丸:对于心脾两虚引起的体倦乏力,失眠头晕,健忘心悸,都有很好的疗效。

包括西医所说的神经衰弱,亚 健康 状态,疲劳综合征,低血压,贫血,缺血性心脏病,过敏性紫癜,月经过多等。

六、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用于体倦乏力,食少气短,脏器下垂等。对于体力劳动者疲劳过度效果很好!

七、便秘的中成药

便秘的中成药: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超高的工作效率在带来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困惑,如便秘,失眠等神经功能紊乱。

其中便秘很多人认为,只要多吃水果,蔬菜就可以解决,但效果往往不佳,甚至影响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一般西医对于便秘的治疗无非就是使用缓泻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中医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便秘的原因,从而治疗便秘。

可用于便秘的中成药有:

1黄连上清丸:治疗热秘(临床表现大便干结排出困难,口臭心烦身热,舌红苔黄等)。

2木香顺气丸:治疗气滞秘(临床表现:大便干结或不干,排出不畅或欲便不得,情绪抑郁,胸胁痞闷,腹胀排气则舒)。

3补中益气丸:用于气虚便秘(老年人多见,表现是大便不干但难下,平时气短乏力神情疲倦

4桂附地黄丸:治疗阳虚便秘(大便并不干燥但排出困难,体寒肢冷,面暗,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根据中医分型,便秘还有一种血虚便秘,多见于产后或贫血病人,治疗宜用通幽润燥丸,肠通舒颗粒。

八、妇科圣药

妇科圣药:桂枝茯苓丸。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共五味中药组成。

具有活血化瘀,缓消包块的功效,适用于妇女宿有包块,按之腹痛挛急,或妇女月经困难,经停腹痛,难产,胎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

临床实践证明,桂枝茯苓丸还有以下新用途:

1血栓性静脉炎。中医认为,本病为气血凝滞,络脉闭阻所致。遵古训“脉道以通,血气乃行”之宗旨,用活血化瘀,缓消包块的桂枝茯苓丸针对血栓性静脉炎,疗效显著。

2 痛经。经前5天开始服药至经净为一个疗程。

3 更年期综合症。

4 腰肌劳损。根据中医“不通则痛”的理论,采用活血化瘀的桂枝茯苓丸主治,药证合拍。

5 痤疮。

九、独活寄生丸

独活寄生丸来源于唐代《备急千金药方》,功能为补气血,益肝肾,祛风湿,止痹痛,用于气血两亏之风寒湿痹,或腰膝冷痛,畏寒喜暖,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等病症。

实践证明,独活寄生丸还能针对下列疾病:

1过敏性鼻炎;2慢性肾炎;3治疗肩周炎。

关于这个话题我就说这么多,用于感冒咳嗽类的就不一一说了,市场上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大多是针对风热感冒的,治疗风寒感冒咳嗽的比较少,通宣理肺丸,风寒感冒,咳嗽效果不错!

随着 科技 发展,制剂工艺的提高,目前我国中成药品种增多,大多价钱也比较贵,我所说的仅是一部分,价钱便宜疗效确切的。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您重视它,运用它!

适合用于跌打损伤的,价钱便宜疗效肯定的还有跌打丸,中华跌打丸,这两种成药还可以用于急性腰扭伤。对于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有壮腰健肾丸。

如果您是在山区,季得胜蛇药片应该必备,这药对毒蛇毒虫咬伤,蜂蜇有针对性,研末调醋外用于带状疱疹。

闻诊

 闻诊包括嗅气味和听声音。

一、嗅气味指主要分泌物的气味。如绿脓杆菌感染时分泌物有恶臭味。

二、听声音

1 听骨擦音:

骨擦音是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无嵌插的完全骨折,当摆动或触摸骨折的肢体时,两断端互相摩擦可发生音响或摩擦音,这种声音称骨擦音。在临床上不应主动去寻找骨擦音,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和造成新的损伤。

2 听入臼声:

当关节脱位复位成功时常发生“格登”的入臼声,医生常可听到或感觉到。此时应立即停止增加拔伸的牵引力,以免软组织被牵拉太过而增加损伤。

3 听骨的传导音:

骨折时,特别是长管状骨骨折时,骨的传导音减弱或消失。

4 听筋的响声:

部分伤筋在检查时可有特殊的摩擦音或弹响声,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关节摩擦音:摩擦音柔和者多为慢性劳损,声音粗糙者多为骨性关节炎或关节内游离体形成,若清脆的弹响声多为关节内软骨损伤,如半月板损伤或盘状半月板。

肌腱周围摩擦音:肌腱周围炎可出现“捻发音”或“握雪音”。

听弹跳声:如屈指肌腱腱鞘炎形成“扳机指”时患指伸屈活动可发出弹响声或弹跳声。

皮下气肿摩擦音:如肋骨骨折后若断端刺破肺脏,空气渗入皮下组织可形成皮下气肿。检查时有一种特殊的捻发音或捻发感。当把手呈扇形分开,轻轻揉按患部就能感觉到。

听啼哭声:主要用于检查小儿患者时,触及伤部小儿啼哭加剧,如小儿牵拉肘及小儿锁骨骨折时。

切诊

 伤科切诊包括切脉和摸法两个内容。

一、切脉

损伤常见的脉象有如下数种:

浮脉   沉脉   迟脉   数脉   滑脉   涩脉   弦脉  

濡脉   洪脉   细脉   芤脉   结、代脉

伤科脉法的纲要,主要可归纳成以下几点:

瘀血停积者多系实证,故脉宜坚强而实,不宜虚细而涩;洪大者顺,沉细者恶。

亡血过多者多系虚证,故脉宜虚细而涩,不宜坚强而实;故沉小者顺,洪大者恶。

六脉模糊者,证虽轻而预后必恶。

外证虽重,而脉来缓和有神者,预后良好。

在重伤痛极时,脉多弦紧,偶然出现结代脉,系疼痛而引起的暂时脉象,并非恶候。

二、摸法

又称摸诊、触诊,摸法是伤科诊断方法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帮助了解损伤的性质有无骨折脱位以及骨折脱位的移位方向等。尤其在无X线设备的情况下更为重要。要求做到“手摸心会”,“以手摸之,自悉其情”。

1 主要用途

摸压痛处:根据压痛的部位、范围、程度来鉴别损伤的性质和种类。直接压痛可能是局部骨折或伤筋,间接压痛常显示骨折的存在。

摸畸形:伤处触摸有无骨性标志的改变,高凸或凹陷变形时常可判定骨折的位置类型和移位方向,以及关节脱位时的方向和筋伤的程度。如肘关节脱位时,肘后三角关系改变,而肱骨髁上骨折时,该关系无改变。

摸肤温:一般用手背测试。如伤肢远端冰凉麻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表示血运障碍。如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后及使用外固定时。

摸异常活动:在非关节的部位出现类似关节的活动称之为异常活动。它的出现表示骨折的存在,治疗后它的消失说明骨折已经连接,陈旧性骨折仍有异常活动者表示迟延愈合。

摸弹性固定感:脱位的关节被弹性地固定在特殊的位置。因此它是关节脱位的特征之一。

摸肿块:摸诊不仅可确定肿块的位置是在骨头上,还是在肌腱上,或是在肌肉组织中,还可摸及肿块的大小、光滑度、坚硬度、有无波动感及移动性,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等。

2 摸诊的常用手法:

摸诊主要有触摸法、挤压法(胸廓挤压法可检查肋骨骨折)、叩击法(叩击法可用于长管状骨和腰椎骨折的检查)、旋转法、屈伸法(二者常结合使用)5种。

在临床摸诊时,应善于将患、健侧进行对比,在辨证时亦要求用“对比”的方法来帮助诊断,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如对骨折脱位行手法复位前后的对比,功能恢复过程的对比,对诊断都很有帮助。

中医要发展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中医要发展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现在掌握着中医话语权的专家教授们还对中医理论的信心不足,说白了就是错误的认为阴阳五行理论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