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科学名人,举事例.无
科学名人简介(中国)
蔡伦(公元75年左右一121)
字敬仲,东汶桂阳县人,先任小黄门,后任中常侍,兼任尚方令,掌管宫廷御用手工作坊他总结了西汉以来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术,制成优质纸张“蔡侯纸”造纸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明的传播有过重要贡献
张衡(公元78—139)
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曾任掌管天文的太史令之职,精通天文历算他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仪器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原因,认识到了宇宙是无限的
华佗(约145—208)
字元化,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全身麻醉进行腹腔手术的医生,曾成功地进行过诸如腹腔肿物摘除等大手术他还创造了一套“五禽之戏”,这是一套摹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动作的保健体操华佗后来被曹操杀害所著医书已佚
祖冲之(429—500)
字文远,祖籍范阳(今河北涞水县),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祖冲之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并和儿子祖目恒一起导出了球的体积公式,祖冲之在三十六岁时修改了历法,编制了先进的大明历他还设计制造了利用水力磨面的水碓磨,制造了“千里船”等
毕异(一约1051)
宋代平民发明家他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活字印刷成为世界科学复兴的手段,是对精神文明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沈括(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杭州钱塘(今浙江杭蚶)人他在许多领域有卓越贡献在天文学上,他根据长期观测,制定了以节气定月的“十二气历”,在物理学上,他发现了共振现象,磁偏角现象及凹面镜成象规律,在地质学上,他根据化石现象作出了海陆变迁的结论他的著作《梦溪笔谈》记载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成就,是一部杰出的科学巨著
郭守敬(1231—1316)
元朝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他曾参加通惠河的挖掘,治理过黄河流域的水利他参加编制了《授时历》,革新和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他创造的“简仪”使观测精度大大提高,在世界上领先三百余年他还改革了仰仪、高表、候极仪等许多观测天象的仪器,在全国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测定二十八宿及其他恒星的位置,达到了较高的精确度
李时珍(1518—1593)
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蕲州人(今湖北蕲春)出身医药世家他发现前人著作《本草》中、有许多弄错和遗漏的药物,于是决定重新整理《本草》他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请教,参考历代医药文献八百多种,对药物加以鉴别考证,纠正了古籍中的错误,收集整理了民间发现的许多药物经过二十七年的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共记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全书共五十二卷,一百九十万字这是一部杰出的医药著作,对药物学,分类学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宋应星(1587一1634)
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曾任江西分宜教谕任职期间,系统地总结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写成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天工开物》全书共十八卷,分别叙述了饮食、衣服、染色、制陶、采矿,冶炼、兵器、舟车、纸墨、酿造、珠玉等十八个部门的生产操作过程书中附有二百余幅珍贵插图《天工开物》在我国曾长期失传,但一直在日本流传辛亥革命后,由日本重归祖国本书已译成多种外文,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詹天佑(1861—1919)
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从事铁路建设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他在工程中因地制宜地运用“人”字形线路,减少了工程数量,并利用“竖井施工法”开挖隧道,缩短了施工时间,出色地建成了北京—张家口铁路为了纪念他,在京张铁路沿线青龙桥附近建有詹天佑铜象
侯德榜(1890—1974)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福建闽侯人曾任塘沽永利碱厂和南京永利硫酸铵厂总工程师兼厂长解放后任中国科技协会副主席,化工部副部长等职他在1939年首先提出联合制碱法的连续过程,对纯碱和氮肥工业作出了一定贡献国外称他提出的制碱方法为“侯德榜法”主要著作有《碱的制造》等
李四光(1889—1971)
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他的最重要贡献是创立地质力学,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壳运 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他用地质力学分析我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指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储油可能性,为石油勘探提供了理论指导他最早研究中国冰川,认为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在地震预报方面,他也有许多贡献曾任我国地质部部长等职
竺可桢(1890—1974)
浙江上虞人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对台风及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有深刻的研究他的《物候学》是一部杰出的科学论著、他根据大量古文献;写了《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和《历史时代世界气候波动》等书,深刻论述了气候的历史变迁,得到世界气象学者很高的评价
------------------------------
魏格纳提出“两种分力”,但并未找出这些力来自何方。这个问题是理论思考的核心问题,即地球动力学的主要问题。这些力被归纳为3个来源:①地球体积的胀缩,②地球内的地幔对流,③地球自转相关力。
地球体积变化力
地球收缩说是解决地壳运动动力来源的最早的假说。它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干瘪苹果的类比,自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提出以后,就以科学的形态出现了。波蒙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地球收缩假说。他认为地球从太阳分离出来时是一个炽热的熔融体,表面冷却成固体地壳后,由于内部继续冷却使地壳失去支撑而塌陷,产生侧向压力,造成褶皱和拗陷。休斯在其《地球面貌》中也采取地球收缩说,以刚性地块推挤和压缩柔性地块说明褶皱山脉的形成。杰弗里斯把地球的收缩过程设想得更具体,认为地球收缩发生在地表下70~700千米深度的范围,使得70千米厚的地壳遭受挤压,发生褶皱。
地球膨胀的思想,培根在1620年就已提出。用地球膨胀解释大西洋两岸的相似性始于曼托瓦尼,他在19世纪末提出了这种观点。进入20世纪,林迪曼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地球体积膨胀导致地壳拉张破裂的结果(1927年)。希尔根伯格根据大陆可以拼合成一个球面,提出地球是从很小的体积急剧膨大而使表面张裂,逐渐分离成现在的各大陆块的(1933年)。哈尔姆依据天体演化的观点,认为原始地球的密度很高,半径可能仅为5430千米,经不断膨胀才到今日的6371千米。埃吉德以水体总量不变为前提(1955年),依据古地图计算各时期的大陆面积,推算出地球半径增长的速率为024毫米/年。凯里自1958年以来,通过排除后期变化,对大陆进行各种合并,复原漂移前的形状,推论出原始地球的半径仅为今日地球半径的3/4。但另有一些研究表明,几亿年前的地球半径与今日地球半径的差别并不大。
虽然地球膨胀说的信奉者仍在研究,并为其论点辩护,但因其尚有许多疑问,而不为多数研究者接受。地球大规模膨胀的可能很值得怀疑,如果半径以2的因数增加,地球表面则以4的因数增加,体积则以8的因数增加,因而地球物质的密度当以8的因数减小,从现今的平均密度552克/厘米3。回推过去,原始地球的密度当为44克/厘米3,这样的高密度尚难解释。1968年,贝尔茨根据地球内部高压冲击波的资料,推断地球半径的变化不会超过100千米。
由于收缩说和膨胀说的种种困难,于是缩胀交替的脉动说被提出。布契尔在1933年提出地球的收缩和膨胀周期性地交替发生,在收缩期地壳受挤压产生褶皱,在膨胀期地壳受拉张产生裂谷。1936年,葛利普把地质史上古生代全球性的反复进行的海进和海退同地球的脉动联系起来考虑,得出地球的脉动周期与这个代的纪相当的结论。1943年,施奈德罗夫用地球脉动说解释全球大地构造的发展过程,认为每次地球收缩都比前次膨胀的幅度要小些,亦即地球是脉动地膨胀着的,并据此得出较大幅度的急剧膨胀使地壳受拉张作用而形成大洋,较小幅度的缓慢收缩使地壳受挤压作用而褶皱成山脉的结论。1950年,乌姆格罗夫把造山运动、岩浆活动、海进海退和生物演化等全球性循环都归因于地球脉动。1963年,沃德通过对古地磁资料的研究,计算出几亿年前地球半径的变化,与泥盆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相应时的地球半径,分别为今日地球半径的112倍、094倍和099倍,似乎证明了地球的脉动。1982年,张伯声等把地球体积的胀缩同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联系起来,根据地球自转速度、地质演变期变慢,认为地球是脉动地收缩着的。
地幔对流力
作为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之一,地幔对流早已被推测。虽然霍普金斯早在1839年就推断地壳下部存在物质对流,但把它作为地质动力提出来的是费希尔。费希尔在其著作《地壳物理学》(1881年)中用地幔对流解释火山和造山的尝试,曾一度被认为是无稽之谈而被忽视。霍姆斯首次用地幔对流解释大陆漂移的理论(1928年)也未引起重视。1935年,皮克里斯建立了对流模式,以上升流动解释大陆的生成,以下降流动解释大洋的生成,并认为只要大陆自动保持比大洋热些,地幔对流就将持久维持下去。皮克里斯的工作引来了格里格斯、迈纳兹和钱德雷斯卡等后继者。到20世纪60年代,作为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的主要动力机制,地幔对流说得以进一步发展,各种地幔对流模式相继提出,先是“深地幔对流模式”居主导,后来为“浅地幔对流模式”取代。后来又有考虑地球自转的对流模式,以及把深浅地幔对流结合起来考虑的模式,如波动模式和热柱对流模式。福塞思通过对板块运动的整理分析认为,即使地幔对流存在也不起主要作用。就目前的状况,有关地幔对流的机制还是众说纷纭,至于它是否能驱动板块做有规律的运动也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地球自转相关力
地球体积变化和地幔对流所产生的作用力不足以形成大陆块定向的漂移运动,地球自转相关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问题涉及3个方面:①地壳所受到的自转惯性离心力;②自转速度变化造成地壳物质移动的构造力;③地壳与内圈自转速度差造成的相对运动力。在魏格纳的时代,前2种自转相关力都已被讨论,而第三种则是近十来年才被关注的。
泰勒在20世纪初,把大陆漂移的动力归结为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这种力在赤道处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到地极处为零。为了说明大陆漂移发生在第三纪,他假定那时地球因俘获了快速旋转的月球作为卫星而增大了自转速度,因而导致离心力增大,造成大陆漂移。但这种力很小,只为引力的1/300。所以,魏格纳主张月球和太阳对地球表面的潮汐摩擦减小地球的自转速度所产生的力推动着大陆向西漂移。
重力指地球的引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杜托特以重力驱动机制说明大陆漂移。这种重力说实际上是一种古老的地质构造说。地球内部的重力随深度而增加,到核面开始直线下降,到地心为零。地球重力的不平衡是地壳运动的重要原因。
“离极力说”也都同自转有关。“离极力”指浮力与重力的合力,这一概念是由姚特佛斯首先提出的。由于它的方向指向赤道,魏格纳以它作为驱动大陆块向赤道移动的原动力。其后爱泼斯坦等人通过计算证明,离极力确实能推动大陆块移动。
地壳与地球内圈的相对运动也是地球自转的一种次级效益。由于在地球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内圈物质不断向中心集中,使内圈的转动质量不断变小,因而自转动量不断加大。又由于地幔与地壳之间有一薄的软流层,造成内圈的自转速度大于地壳的自转速度,发生相对运动,地壳相对于内圈反自旋方向运动,于是提供了一种驱动大陆块向西移动的原动力。近年已报道了来自地震波分析的结果:内核自转速度比地壳的自转速度快少许。
海陆变迁的原因:1、地壳运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
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
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编辑本段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
①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
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脉和盆地的造山运动,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长期变化等,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块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属以万年计的缓慢运动。
②较快速的运动
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
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传统地质学最早发现了地球表层的垂直升降运动,证据是在高山上发现海相的沉积岩,并且有海中特有的贝类化石。
这表明某些大陆地区的地壳在过去的地质年代中曾经是海洋。地质学中有所谓海进和海退之说,表明局部地壳是有升降变化的。但是传统地质学否认地球表层曾有过大尺度的水平运动。 20世纪60年代以后总结了一系列的地学研究成果。
证明地球表层在地球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各大陆的相对位置曾有过显着的变化。最主要的证据是:①全球地震带勾画出6大板块的轮廓,证明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②古地磁学的研究表明,由各大陆岩石磁性所得到的古地磁极位置不相重合。
而根据各大陆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磁性所绘制的极移曲线,在近代趋向重合于今地磁极位置。③大洋中脊两侧的磁异常条带,表明海底地壳在不断从中脊向两侧扩张,各板块所负载的大陆岩石圈随之发生水平漂移。
本文摘自《新艺术定义》,原作者王艾石,中国美院岩彩研究所创作研究员。
理清人类起源问题,是理解新艺术观点的关键。
关于人类起源,学界和民间流传着各种不同的版本,但从未达成统一的认知。下面,我们列罗5个不同的流传学说进行探讨,相信你会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一、人类生命起源演化学说
追寻生命的起源,就必须从与生命有关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及化学分子谈起。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发生一次大爆炸,爆炸产生的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凝集,形成了太阳系,地球在太阳系中形成的时期约在于46亿年前。
在地球进入约38亿年前时,陆地与海洋板块呈现基本稳定状态,海洋里的液态热能与相关物质化学反应促生演变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单细胞生物。
单细胞生物在经历37亿年的不断演变进化后,于大约距今300万年前,具有明显人类特征的生命物种初步演化成型,学界定义为类人猿。类人猿能够直立行走,制造简单工具等;在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类人猿的脑容量变大,开始制造石器工具,掌握用火技能;在距今约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与现代人体基本接近;距今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已经具备了成熟高超的雕刻与绘画的艺术能力,这种艺术能力是人类在生命进化过程中逐步演化产生的本能性的一种优化生命基因生存力的本原性能力。
二、现代人类源自非洲学说
早期的人类学家们追寻人类起源的主要方向和依据是研究人类各个时期、各个区域的骨骼化石和石器等。中国人一度认为自己是北京猿人、蓝田猿人、元谋猿人等类人猿独立演化的后代,欧洲人认为他们是尼安德特猿人的后代。但是,线粒体夏娃学说的出现,颠覆了人们之前的认知。
什么是线粒体夏娃学说?1987年《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称,根据对线粒体DNA遗传研究发现,当今世界人类是大约20万年前非洲的某一个女性的后代。后经科学家追踪线粒体基因谱系发现,14万年前是一个交叉点,故将现代人类的祖先定格在14万年前的一位女性身上,并称其为线粒体夏娃说。学界将这位女性的后代称其为“非洲智人”。
1999年,中国遗传学家对国内28个群体的人类DNA进行研究,证实中国人源于非洲。
可是,在最新的研究发现中,欧洲人的基因中存在一组非常微弱的尼安德特人基因,人类学家推断,非洲智人在向外迁徙中可能与尼安德特人及其他类人猿产生过混交行为,并最终取代或消灭了其他人种。非洲智人的脑容量比其它类人猿大很多,达到1300毫升,与现代人的脑容量相差无几。脑容量大的优点是智力比其他类人猿高,相对的,智人的生存能力也比其他类人猿高。所以,智人的子孙后代在十余万年的时间里迁徙到世界各地,统治了地球。智人的发展壮大,直接或间接的导致其他类人猿的灭绝。学界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其它类人猿的灭绝与气候或大规模火山运动有关。
线粒体夏娃说虽然有凭有据,但随着对世界各地的凹穴岩画的研究逐渐明朗,我们发现,人类来自14万年前的非洲可能是一个错误。
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凹穴岩画位于阿舍利文化区的达拉奇查丹凹穴岩画。印度著名史前学家、岩画学家、国际岩画联合会会刊编委吉日拉吉库马尔教授在《印度达拉奇查丹凹穴岩画制作技术的试验考古研究》一文中论述,经过古地磁学断代,达拉奇查丹凹穴岩画可追溯到距今约140万年前,另一种学说认为是190万年前。我们查阅各种史料证据后表明,阿舍利直立人于大约190万—170万年之间从非洲扩散到亚洲及世界各地的,这与世界各地发现的凹穴岩画在时间节点上没有发生冲突。但是,著名的线粒体夏娃学说却受到了凹穴岩画研究的质疑。夏娃学说中的14万年前与140万年前的达拉奇查丹凹穴文化产生巨大冲突,依据达拉奇查丹凹穴年代分析,人类在14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迁徙。或许,有人会推测, 140万年前的凹穴岩画可能是非现代人类祖先的其他直立人所为。既然如此,我们又如何去解释凹穴岩画的形式为什么在世界上高度的统一?如何解释距今最近的凹穴年代只有3000年左右?如何解释在中国发现的凹穴岩画体系中与中国棋盘文化、星象文化、占卜文化非常接近的凹穴岩画?
从中国高密度的凹穴岩画文化、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9000年的贾湖文化中,我们认识到世界人类起源于非洲是一个严重错误,人类在数百万年间或已在地球时转了N个圈,具体起源于哪里,我们无从所知。关于凹穴岩画、河姆渡、贾湖文化,在后面的第二章节有进一步论述。
三、人类生命可能来自宇宙学说
近年来,地球生命源自宇宙的声音不绝于耳。我们从普通人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生命来自宇宙很可能是成立的。试想,如果月球上有水,按照人类现在的基因编辑技术和航天能力,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把地球上的微生物、动植物的基因编辑为适合在月球上生存的物种,改造月球环境,为人类殖民月球铺路。大家知道,早期的地球与月亮一样荒凉,那么,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是不是外星智慧生物改造的呢?地球生物的基因是不是外星智慧物种编辑的?或者,地球物种的基因种子是不是碰撞地球的陨石或彗星带来的?
回答这一问题前,我们先论证一下今天主流的物种起源学说达尔文进化论。按照达尔文理论,地球物种是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不断进化的,所以,所有物种终究会脱离原始形态,在脱离的过程中也一定会留下过度痕迹。然而,科学家们通过研究 探索 ,无论是远古的恐龙,还是今天的人类,都没有找到物种进化过程中的完整过渡生物的有力证据,人类就像突然降生到地球上的生物。再看数亿年前的海星化石与今天的海星,数亿年前的蟑螂化石与今天的蟑螂,以及银杏、水杉等植物,与数亿年前均没有质的变化,而人类仅仅追溯到数百万年。因此,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全面正确性,我们有理由怀疑地球生物来自宇宙。
讨论到这里,不得不提及人类已知的最早文明—苏美尔文明。苏美尔就像一个空降的高度发达的文明,在 7000年前,苏美尔 就已经拥有系统的文学、数学、医学、天文、地理、生物、艺术、农业、商业等知识,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是非常先进的。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其他文明仍处于石器时代时, 苏美尔人就十分了解太阳系,掌握了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及运转规律,并知道海王星是蓝色的。而近代的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飞行12年后,于1989年才发现海王星是蓝色。我们在惊叹苏美尔发达程度的同时产生一种疑问,苏美尔文明来自哪里?难道是如同苏美尔王表记载的一样来自宇宙?为什么在苏美尔千年之后的古希腊文明、古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都没有继承与发扬苏美尔文明,反而远远质落于苏美尔?
据苏美尔王表记载,第一代王叫阿卢利姆,从天而降,在位28800年;第二代王叫阿拉尔加,在位36000年;第三代王叫恩门卢安纳,在位43200年; 到了第八代王之后发生了 历史 性质的大洪水,大洪水之后的苏美尔王表上的王在位时间越来越短,直至接近常人的统治时间,分别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并与后来的古巴比伦文明记载精确的连接到一起。经考古认定,苏美尔王表记载的后期的王均真实存在,包括王表提到的大洪水事件在中西方的古籍中也都有类似的记载。由此,学者们认为苏美尔早期的每一位王之所以能够统治几万年的时间,因为他们是来自其它星球的外星人。关于外星人,在苏美尔文献故事中也有直接的记载,记载中写道,一颗叫尼比鲁星球的大气层出现一个破洞,需要大量黄金粉修复,于是,尼比鲁人派遣 阿努纳奇 来到地球开采黄金( 与中国女娲补天神话非常相似 )。由于采 金需要大量劳动力,阿努纳奇为了更好更快的完成采金工作,重新编辑了地球上类人猿的基因,赋予智慧,令其为之开采黄金等工作。之后, 尼比鲁星球的外星人离开了地球 。如果这个故事属实, 我们就可以解释苏美尔千年之后的古希腊文明、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为什么都远远落后于苏美尔。
在学术界,有一部分学者并不认同苏美尔文献中外星人来到地球的记载,否认地球人基因被外星人编辑过,甚至质疑苏美尔的考古数据,但一致认为地球物种的基因种子 很可能是陨石或彗星撞击地球时带来的。
如果说人类真的来外星球,那么,我们又如何解释人与某些动物、植物的基因高度相似?又如何解释人类与动物在生理上的共性?比如人与动物的五脏六腑、四肢五官等。
四、人类起源于基因偶合学说
每一个生命形式都是由基因编码规定的,难道基因编码真的是传说中的外星人编辑的吗?在这里是否定的。
我们看一个实例,中国工程院院士、鱼类繁殖与育种专家刘少军教授研究发现,鲤鱼为母本,团头鲂鱼为父本,杂交产生的第二代不是鲤鱼,也不是团头鲂,居然是鲫鱼。鲤鱼与团头鲂鱼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基因交合后,形成鲫鱼的基因编码。
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一个新物种的诞生是其它物种的基因在特定物种间、特定环境和特定条件下偶发交合产生的,好比英语单词,是由单独字母组合而成的,字母是人类设计规定好的,单词是在规定的字母系统内交合完成的。需要强调的是,基因交合是在宇宙规定性下进行的,每一组基因形态都是宇宙设计好的,物种形成的从小到到,从弱到强,都是由基因偶合程度决定的。不同的基因交合在一起形成的新物种只是表象,其内质一定是宇宙规定性的。基因规定性与科学发明是同样的道理,人类没有发明,目前也没有能力发明一个宇宙不存在的东西,我们所看到的新发明,仅仅是一个表象。
再从物种总属上看人类,无论人类是基因交合起源,还是其它起源,人与世界上所有的动植物均属于同一个物种,这一点我们在人类的构成与动植物的构成中、以及生命规律和基因里都可以找到明显的证据。单拿基因作比较,人与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9%;人与老鼠基因的相似度约有85%,与老鼠骨骼的相似度高达99%,有一种老鼠的大脑几乎接近人脑;人与猪、猫、牛等哺乳动物的基因都非常接近,体内的五脏六腑及体外的四肢五官构造几乎完全相同。匪夷所思的是,人类基因与香蕉相似度居然高达60%。所以,我们很难否定人类基因编码的形成源自自然偶合。
五、地球人类文明循环学说
从玛雅文明出土的文献记载,地球上曾出现过四次史前文明。第一个文明叫根达亚文明,是由根达亚人建立的地球上第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距今约3亿多年。根达亚人与现代人类差异极大,平均身高一米,额头有第三只眼,拥有超能力,能够预知未来;第二个文明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根达亚文明幸存者所建立的, 米索不达亚文明发生在南极大陆,毁于地球磁极转换 ;第三个文明为姆里亚文明,也称生物能文明,会制造 利用植物能的机器,并能够放大能量,该文明毁于大陆沉没 ;第四个文明为亚特兰蒂斯文明, 拥有利用光的能力,曾与 姆里亚文明发生过核子战。根据 柏拉图的记载,亚特兰蒂斯文明距今约1万年前,毁于一场大洪水。关于大洪水的传说,苏美尔文献、圣经及中国神话 都有相同的记载,说明大洪水灾难极有可能是真实的。由于亚特兰蒂斯是最接近现代的一个文明,人们一直在寻找亚特兰蒂斯遗址,学者普遍猜测著名的“撒哈拉之眼”就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城遗址。
目前的人类无法证实玛雅文献所记载的史前文明是否真实存在过,但从地球形成的时间及海陆变迁规律与星球碰撞概率推算,史前文明有存在的可能。在近现代的考古中,也隐隐约约的发现一些疑似史前文明的遗迹。1817年,考古学家在美国密西西比河西岸的石板上发现了两个人类脚印,脚趾分散,脚掌平展,脚印自然,经鉴定距今约27亿年;1938年,美国地质学家柏洛兹在纪砂岩中发现了10个约25亿年前的人类脚印,显微照片和红外线照片证明这些脚印为人类行走时留下的;1968年,在美国犹他州寒武纪沉积岩中的三叶虫化石上发现一个成人脚印和一个小孩脚印,三叶虫在地球上的存在时间为6亿年前至28亿年前之间,而类人猿的 历史 仅仅数百万年而已;1844年,在英国苏格兰特卫德河附近的岩石中发现一条金线;1845年,苏格兰京古迪采石场的石块中发现一枚铁钉;185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岩床中发现两块金属碎片,合拢后形成一个钟形器皿,表面铸刻有花纹图案; 1852年,在马萨诸塞州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岩石层中发现了一个金属花瓶。
对于证明史前文明是否存在,以上考古发现仍较为薄弱,真实性也有待论证。大家都知道恐龙时代,距今已有约 25亿年至6500万 年之久,却留下了大量的化石及活动遗迹,而我们并没有规模性的发现史前人类文明的痕迹,所以,地球是否存在循环文明我们不得而知。
近百年来“水怪”的传说始终是一个悬而未解的谜题。无论是苏格兰的尼斯湖,还是我国的长白山天池、新疆的喀纳斯湖以及四川的列塔湖等等,“水怪”出没的传说一直不绝于耳,却又始终扑朔迷离、难辨真伪。
在科学气息浓郁的21 世纪,应该不会有谁轻易相信神鬼的谬论,可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着一些令人匪夷所思无法解释的怪事。
1980年8月的一个早晨,一位来长白山体验生活的老作家,在从五百多米高的山峰上俯瞰天池时,忽然发现近千米外的水面上,有一个体大如牛、颜色深黑的动物,正以极快的速度向他所在的天池北岸游来,身后拖着一条近百米长的喇叭形划水线。
可是天池地处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寒山区,气温、水温都很低,在这高山深湖中哪儿来这么大的生物呢?很快,又有多位目击者分别证实也在天池中看到了“怪兽”模样竟然与史前生物蛇颈龙极其相似,这件怪事在当时轰动一时。有人猜想这里会不会留有史前生物的后裔?也有人怀疑这会不会是火山造就的新物种?总之,这些猜测无论哪一种得到证实,都将是震惊世界的新发现!
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谜团始终未能解开。
2005年7月这个神秘的生物又出现了,这一次终于有人拿到了证据。
长白山天池
世界上有很多水怪的传说,不过,这些传说后来都被证明,要么是某种形式的误认,要么就是有人蓄意制造的闹剧,没有哪个地方的传说能够经得起仔细的推敲。然而,有一个地方却是个例外——喀纳斯。
在喀纳斯这个风光如画的地方,水怪的传闻似乎越来越接近现实。2005年6月7日,一群来自北京的游客在喀纳斯湖面上乘船游览,当船行进到三道湾附近时,离船200多米远的水面上突然激起1米多高,20多米长的浪花,而且浪花还快速的向湖心方向涌动。紧接着,在浪花的后面,人们发现了两个长度达到20米的不明物体,一前一后,跳跃前行。大约两分钟以后,两个不明物体隐身水下,迅速的消失了。
四川省西南部的九龙县,有个叫猎塔湖的高原湖泊,当地人一直把它奉为神湖。在当地寺庙的一部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藏经中,对猎塔湖就有记载,说猎塔湖中藏有宝贝。牧民们常常会看到湖里出现一些奇特的现象。每当风雪来临之时,湖面上就会搅起一个个巨大的漩涡;甚至有人看到湖中窜出过两条头长得像龙一样的巨大的怪兽。
千百年来,人们对猎塔湖充满了敬畏,从不敢贸然到湖边打扰它的宁静。人们对猎塔湖中那些奇怪的现象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遐想。
1998年,九龙县有个叫洪显烈的人用摄像机拍到了猎塔湖中的水怪,一时间掀起了轩然大波,各地游客和专家纷纷来到猎塔湖边,希望能看个究竟。猎塔湖水怪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在那么古老的藏经中会说湖中藏有宝物?洪显烈拍到的录像里,水怪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不过,这一切都被人拍摄下来。这是人类惟一一次近距离到喀纳斯的不明物体。这使得世人重新想起了流传已久的喀纳斯水怪的种种传说。
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一支科考队来到了喀纳斯,他们的目的是考察喀纳斯的动植物资源状况,然而,他们的意外发现却震惊了整个世界。科考队的领队项礼陔第一个发现了喀纳斯湖里的水怪。他的同事也拍摄了清晰的照片。从照片上看,水怪的长度大概有15米左右。不仅如此,在向礼陔发现水怪的第二天,新疆环保研究所的袁国映还拍摄到了一段珍贵的录像,录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十几个巨大的水怪的影子。根据他们的描述,他们看到的水怪是一种大型的鱼类。
那么,什么样的鱼类才能长这么大呢?这种鱼又是如何生存在这个狭小的湖泊里的呢?
2005年夏天,在长白山天池、新疆的喀纳斯湖以及四川的列塔湖中,分别有人拍到了“怪物”的踪影,这究竟是巧合还是暗藏玄机?《走近科学》栏目记者兵分三路,深入这些高山深湖腹地探寻“怪兽”的踪迹。无论是对当地众多目击证人的寻访还是水边的实地探查,记者发现事实远非人们所想,究竟确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究竟是史前生物还是未知物种?究竟是鱼是兽还是变型怪物?
求科学名人,举事例.无
本文2023-10-16 11:09: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7212.html